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词条5:国家资本主义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上篇:一、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答:①消极作用(1)经济上:随着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政治上:外国列强的入侵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和中国的主权,中国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沦为外国列强的半殖民地。
②积极作用:(1)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国门,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改变了人们的意识形态, 促进民族觉醒,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注目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新思潮萌发,冲击了封建思想。
(2)把西方技术带入中国,促使中国封建经济解体,刺激了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二、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答:(1)社会制度的腐败。
这是根本原因。
清政府统治在进入近代以后,社会制度未变,更腐败。
后还与侵略者勾结起来,把广大中国人民视为最主要的敌人。
人民的反侵略战争和爱国官兵的抵抗常常因此导致失败。
(2)经济技术的落后。
这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有一个重要原因。
西方工业革命后经济技术和军事装备飞速发展,中国经济总量小,工业技术落后,必然被动挨打。
经济技术落后必然影响的武器装备、军队素质、综合实力等方面远不如人。
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教训:中国人民必须把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斗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阶级斗争统一起来,才能完成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
三、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比较,有何异同?答:不同点。
1人物要素:领导阶级不同:洋务运动是洋务派;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的维新派2内容要素:探索之路不同:洋务运动是走军事器物救国之路;戊戌变法想通过变法图强3性质要素:性质不同:洋务运动是一次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戊戌变法一次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4作用要素:作用不同: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近代史第五章官方笔记一、教材节构图二、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一)选择题1.张学良“东北易帜”标志着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一党专政的军事独裁统治。
2. 国民党: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一党专政和军事独裁统治。
★3. 蒋介石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是国家垄断资本★4. 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垄断活动,首先和主要的是在金融业方面开始的。
★5. 邓演达领导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又称第三党)。
6. 1927年8月7日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是确定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并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八七会议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一个历史转折点。
7. 三湾改编成为建设共产党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
8.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提出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初步形成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9. 《反对本本主义》阐明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
10. “井冈山土地法”: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
“兴国土地法”:第二个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这是一个原则性的改正,保护了中农的利益。
11.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
12. 党内三次左倾错误:1927年至1928年以瞿秋白为代表的“左”倾盲动错误;1930年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1931年至1935年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13. 1935年1月遵义会议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张闻天对党负总的责任,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
14.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同十五军团会和。
15.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先后同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静宁将台堡会师,胜利结束长征。
(二)主观题1.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1)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复习知识点汇总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1、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结构特点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即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基本生产结构是: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的特征是: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政治上:高度中央极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也被称作“大一统中央极权制”)。
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社会结构上: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核心是宗族家长制。
2、四次次大的侵略战争及其之后所签不平等条约第一次中英鸦片战争的时间和所签订的《江宁条约》(含《南京条约》及其陆续签订的《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签订的《天津条约》(与英法美俄)和《北京条约》(与英法),中日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
这些都有划时代意义。
3、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94年日本在中国的旅顺大屠杀、1900俄国制造的“江东六十四屯”惨案。
4、“教案”的内涵:中国人民反对宗教侵略而被中外勾结所镇压的事件。
5、通商口岸:第一次鸦片战争开五口(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其后所签《北京条约》开天津。
6、广学会、《万国公报》和李提摩泰,宣传殖民地奴化思想。
7、中国资产阶级的来源: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手工业者等。
8、中国资产阶级的分层:官僚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9、中国近代社会的开端:鸦片战争及其《南京条约》等的签订。
10、近代中国社会的社会性质和两大矛盾: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前一对是最主要矛盾。
11、中国人民在近代史上最早的反侵略武装斗争: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12、领导台湾人民抗击日本占领台湾的人:黑旗军首领刘永福。
13、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殉国的将领: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江南提督陈化成。
14、甲午海战中殉国的将领:北洋舰队统帅丁汝昌、管带邓世昌、林永生、刘步蟾等。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一)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1.政治: 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经济: 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基本生产结构是: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的特征是: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文化: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仁政,三纲五常)4.社会: 社会结构: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核心是宗族家长制。
(二)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危机晚清的危机:①政治: 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官僚机构膨胀。
②经济: 大肆实行土地兼并。
③文化: 厉行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整个社会万马齐暗。
④军事:军力衰败,军备废弛,军纪荡然,不堪一击。
⑤社会: 对外—闭关锁国,使中国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
综上所述: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二、鸦片战争前的世界1.经济: 工业革命后→大机器替代了工厂手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十分迅速。
2.政治: 英国1640年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主要国家先后确立。
3.殖民: 帝国主义瞅准商品市场、原料产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第二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一)军事侵略:1.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即《江宁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44年中法《黄埔条约》;中美《望厦条约》2.1856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8年《天津条约》允许国外公使常驻北京。
外国公使可以直接向中国政府发号施令。
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
割去中国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3.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4.1860年《北京条约》割去香港岛对岸九龙半岛南端和昂船洲给英国。
5.1884年中法战争,1885年中法《中法新约》。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1、资本——帝国主义四种侵略方式: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P152、抵御外国侵略、民族意识觉醒:a左宗棠收复新疆、义和团P21;b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严复《天演论》P27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1、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P312、洋务运动,自强:江南制造总局、新式陆海军;求富: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P363、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以及洋务运动的失败P404、戊戌维新运动,康梁,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P46第三章辛亥革命1、1894孙中山“兴中会”,1905中国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此二为民族主义,即革命推翻清王朝,使民族独立),创立民国(民权主义,即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平均地权(民生主义)”P562、武昌起义,1912.1.1南京临时政府,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P603、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P66四五六七章为重点标注(考)的为教员给我们强调的第四章第五章新民主主义革命1、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新文化意义:a冲击封建正统思想;b解放思想,宣传民主与科学;c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条件(考)。
五四运动,1919.5.4 P762、中共成立:1921.7.23;中共二大,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中共三大,第一次国共合作。
大革命的失败及其原因教训(考)P863、1927.8.1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确定徒弟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三湾改编,支部在连上P1014、1930年,毛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形成。
1929年12月古田会议。
1935年遵义会议。
P104第六章抗日战争1、爱国学生一二九运动,喊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口号,全国抗日救亡运动迅猛发展P1192、国共第二次合作,我方有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彭德怀为正副指挥,不久称第十八路集团军。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一.军事侵略1.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
自1840鸦片战争以来,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发动了一次次战争,并在甲午战争中制造了旅顺大屠杀惨案。
2.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
每次战争后,列强都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在中国的经济,政治特权,掠夺中国财富,破坏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强占中国租界,强租中国港湾,并划分势力范围。
1842,英《南京条约》割香港岛,俄国利用二鸦战争,共侵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1898德强租胶州湾,划山东为势力范围。
3.勒索赔款,抢掠财富。
鸦片战争,《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银元,二鸦,英法各得赔款800万两白银,甲午战争,日《马关条约》赔款2亿两白银,3000万两赎辽费。
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赔款4.5亿两白银,本息共计10亿两。
1860 ,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抢劫并火烧圆明园。
二.经济掠夺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方式,除了强迫中国支付巨额赔款外,主要是利用不平等条约,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逐步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
1.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1842,《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5个港口城市为通商口岸,成为其进行经济侵略的基地。
2.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1842《南京条约》英商进出口货物的税率中国需同英国商议。
1858《天津条约》外国商船可以自由在各通商口岸转口,不需要重新课税。
3.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洋货的大量倾销,使得中国民族企业的产品和传统手工业品受到排挤,直到19世纪末,鸦片依然占据进口货物的重要地位。
列强还开洋行,设工厂,办银行,修铁路,开矿山压制中国微弱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4.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在中国近代工业中,外国资本很快形成了垄断地位,利用赔款,迫使中国举借外债,控制税收。
洋务事业的兴办一,兴办近代企业,洋务派首先兴办的是军用工业,曾国藩,李鸿章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办的福州船政局,崇厚的天津机器局和张之洞创办的湖北枪炮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知识点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第一,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
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勒索大量战争赔款,直接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设立租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列强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列强通过公使驻京直接向清政府发号施令,通过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通过控制中国海关直接干预中国内政外交,他们还扶植收买代理人,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从而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特权,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通过协定关税,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被宰割的地位,同过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并操纵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
列强还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一些传教士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他们还宣扬“种族优劣论”,“黄祸论”,目的是为了帝国主义侵略有理论制造舆论。
所以,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是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
第二,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组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虽然,列强在侵华的时候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把西方资本主义的及其技术带入中国,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
但是,其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富强的近代化国家。
因此,总是千方百计的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挠和破坏中国社会的进步。
历史证明,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才有可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2、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第一,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野心,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和把中国变成完全殖民地的图谋。
帝国主义列强一次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绝不仅仅是为了通商,而是为了掠夺和扩大殖民地,为了他们自身的殖民扩张利益。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知识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知识点总结第一章1.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这一思想体系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2.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这种制度使得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而百姓则无法参与政治。
3.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逐步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破坏了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结构,使得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
4.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时进行军事侵略。
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进行了多次军事侵略,加剧了中国社会的动荡。
5.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导致了中英《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6.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导致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加剧了中国的危机。
7.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导致了《马关条约》的签订,割让了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
8.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导致了《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陷入了更深的危机。
9.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抢劫并放火烧毁圆明园,这一事件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
10.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南京条约》,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
11.1841年5月,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意识。
12.1885年3月,爱国将领冯子材打败法军,取得镇南关大捷,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精神。
13.19世纪70至80年代,中国陷入严重的“边疆危机”,德国将山东划入势力范围,福建成为日本势力范围,加剧了中国的危机。
14.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从中国内部而言主要是社会制度腐败及经济技术落后,这限制了中国的发展。
浅谈“国家资本主义”内涵的界定及必要性概念的掌握是高中历史教学中极为关键的环节,没有概念的明确界定,就无法进行准确的理论推理。
然而,由于历史学科的综合性,教学中总要遇到各个学科领域的概念。
比如经济学或政治经济学的概念。
在必修二教材中,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新中国的三大改造、西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三个专题的教学都绕不开一个概念:“国家资本主义”(state capitalism)。
如何把握这一概念的内涵,本文略作探讨。
一、“国家资本主义”内涵的界定什么是国家资本主义呢?不同的学科领域,甚至是在相同的学科领域对这一概念也有不同的界定。
经过梳理,笔者认为对国家资本主义的理解,应从三个维度定位。
(一)国家资本主义可以理解为传统社会主义的一种经济形式这种经济成分与私人资本主义形式相对,是一种与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相结合,被政府所掌握、控制的一种资本主义经济形式或成分。
1.苏俄的国家资本主义。
1918年,列宁在《论“左派”幼稚性和小资产阶级性》一文中指出,当时的俄国存在着宗法式的经济、小商品生产、私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五种经济成分。
从这种表述来看,列宁显然是把国家资本主义看做是资本主义经济形式中的一种类型,是与私人资本主义相对的,被社会主义国家所掌握控制的资本主义经济成分。
苏俄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大力发展国家资本主义。
正如教材所述“政府还解除了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1] (p.95)这里所涉及到的资本主义既有私人资本主义,也有被国家控制的国家资本主义。
当时苏俄国家资本主义的组织形式主要有四种:租让、租借、合作社、代销代购[2]。
其中,租让、租借是有关工业生产的。
租让是租给外国资本家、租借是租给本国私人资本家。
而合作社、代购代销则是有关商业的[3] (p.21)。
国家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经济有什么不同呢?以租让制企业为例,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章1.资本主义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了沉重的灾难,它们发动侵列战争,屠杀中国人民,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勒索赔款,抢掠财富;它们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它们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它们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2.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原因: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首先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腐败社会制度决定的。
其次,是国家经济特别是经济技术和作战能力的落后。
教训:落后就要挨打,但是从根本上来说,不推翻腐朽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腐败社会制度,要想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去进行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是不可能的。
3.帝国主义对中国入侵的主要形式1)军事侵略它们发动侵列战争,屠杀中国人民,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勒索赔款,抢掠财富2)政治控制它们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3)经济掠夺它们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4)文化侵略它们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4.民族意识觉醒主要代表人物林则徐的《四国志》、梁廷枏的《海国四说》、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畲的《瀛环志略》等书,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表现,也是近代中国人世界概念改变的开始。
主要观点:林则徐、魏源等主张从技术上学习外国,“师夷长技以制夷”。
李鸿章说:“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这是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第一个阶段:感性认识阶段冯桂芬《校邠庐抗议》、马建忠《富民说》、郑观应《盛世危言》、严复《天演论》、康有为《新学伪经考》、梁启超《变法通议》、孙中山《三民主义》等。
主要观点:主张从制度上学习外国,设立议院,实行君民共主或民主共和,认为这是“泰西之良法”。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汇总中国近代史是指从鸦片战争(1840年)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的时期。
该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发生了许多重大变革和事件的时期,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重大转型。
下面是中国近代史的重点汇总。
1. 鸦片战争(1840-1842年):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始,也是中国遭受外国侵略的开始。
由于英国向中国输入大量鸦片,导致中国社会出现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中国政府试图禁止鸦片贸易,但最终导致了战争的爆发。
中国战败后,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割让香港,并开放了多个港口。
2. 资本主义发展和洋务运动(1860-1895年):在外国列强的压力下,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经济、科技和工业。
自1872年起,清朝政府发起了一系列的洋务运动,旨在强化军事、工业和科技实力。
然而,由于中央集权的阻碍和官僚主义的影响,洋务运动没有取得重大成果。
3. 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主革命,也是中国封建帝制的终结。
此次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并建立了临时政府,后来发展为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标志着中国社会的觉醒和民主化的初步尝试。
4. 五四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有影响力和标志性的一次革命性运动。
该运动是对中华民国政府签订《凡尔赛和约》的抗议,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争取民主和科学等。
五四运动激发了中国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同时也推动了中国的文化和思想的变革。
5.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与发展(1921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政治力量之一。
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致力于实现中国的工人阶级和农民解放。
在中国内战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广泛的人民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最终于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6. 抗日战争(1937-1945年):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长、覆盖面最广的一次战争,中国人民在这场战争中进行了长期的抵抗。
上篇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综述风云变换的八十年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7二、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10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16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第一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21一、军事侵略21二、政治控制24三、经济掠夺26四、文化渗透30第二节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32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32二、粉碎瓜分中国的阴谋34第三节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37一、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37二、民族意识的觉醒39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43第二节洋务运动的兴衰48第三节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52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60第二节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68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72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83二、“三座大山”的重压87三、两个中国之命运95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第一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100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110第三节中国革命的新局面121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第一节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130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二、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三、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第二节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140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一节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149第二节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153第三节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159第四节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162第五节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原因和意义177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第一节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步自卫战争183第二节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189第三节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196第四节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203下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15) 综述辉煌的历史征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新中国发展的两个历史时期及其相互关系三、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225第二节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230第三节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237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第一节良好的开局251第二节探索中的严重曲折259第三节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275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一节历史性的伟大黑白和改革开放的起步285第二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292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301第四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10第五节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317第六节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32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名词解释1.鸦片战争:为了改变贸易逆差,英国将大量的鸦片输入到中国,遭到中国人民的抵制。
英国以此为借口,于1840年6月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清政府战败,被迫与英国侵略者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从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日益受到严重的破坏。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
2.《海国图志》:中国近代思想家魏源编撰的一部著作。
书中系统介绍了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翻译了并介绍了西洋科技船炮图说,总结了鸦片战争经验教训,论述了海防的战略战术,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海国图志》开阔了当时知识界的眼界,开创了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3.洪秀全:太平天国革命领袖。
他创立了拜上帝教,于1851年领导金田起义,建立太平天国并定都天京,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后与杨秀清争权导致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由盛而衰。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是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4.《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它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根据“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
这一制度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的理想和农民起义的特色,成为太平天国纲领性文件。
5、天京事变: 1856年8月,杨秀清自恃功高,逼迫洪秀全封他为“万岁”。
洪秀全召集韦昌辉率军进入天京并杀害杨秀清,引起变乱,太平军将士二万余人被杀,石达开出走败亡。
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矛盾激化而爆发的一场内乱,它严重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分水岭”。
6、《资政新篇》: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到天京主持政务,他向洪秀全提出一个统筹全局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它的主要内容是效法西方资本主义来改革中国社会:在政治方面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方面兴办近代工矿交通事业;在改良社会方面发展近代文化卫生福利事业;在法律方面提出善待轻犯、改革刑罚制度等。
国家资本主义名词解释国家资本主义是指国家在经济活动中扮演资本主义角色的经济体制。
在国家资本主义下,国家在经济活动中拥有并控制着大量的资本和资源,在市场经济中发挥重要的调节和干预作用。
国家资本主义的出现和发展常常是由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加大,以解决市场无法解决的问题或者实现国家战略目标。
国家资本主义常常表现为国有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国家通过法律、政策和行政手段,直接或间接地掌握和管理重要经济部门和关键产业,如能源、电信、交通、金融等。
国有企业在国家资本主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经营和发展常以国家利益为导向,提供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并参与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的中长期规划。
此外,国家资本主义还包括政府在经济中扮演的其他角色和职能。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法律法规、颁布经济政策、提供财政援助和补贴等手段,对市场进行调控和干预。
政府还可以通过国内和国际贸易政策、产业政策、竞争政策等手段,引导资源配置,推动经济发展,维护国家利益。
国家资本主义的目标通常是实现国家的国家安全、国家经济独立、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
国家资本主义在经济活动中可以发挥积极作用,如提供共享资源、促进社会公平和经济均衡等。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政府干预过度会扼杀市场竞争、阻碍创新、损害效率;国家资本主义在一些情况下可能会导致腐败、经济霸权和不公平竞争等。
不同国家对国家资本主义的实践和认识有所差异。
一些国家,如中国、俄罗斯等,在实现国家现代化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过程中,采取了国家资本主义的手段和策略。
而一些西方国家,如美国、德国等,在市场经济基础上,通过政府和私营部门合作、产业政策等手段,实现经济和社会目标。
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实践也正在不断演变和调整,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
国家资本主义名词解释
所谓国家资本主义,是指以国家为一个主体单位,占有生产资料(资本)的一种理想或主义。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也就是指由国家作为一个主体单位,对其国内的生产资料(资本)实施占有的一种社会制度。
在一个国家中,当由国家占有的生产资料(资本)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并建立起以维护、巩固、发展它为主的社会制度以后,这个国家也就是国家资本主义性质的国家,这个国家也就进入了国家资本主义社会之中。
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特点。
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在实质上是政府具体的讲就是政府中的主要官员,作为国家的代表对国有资产(资本)享有所有权,以及由此产生的所有权力。
从这个意义上讲,政府中的主要官员就是社会资本的所有者―资本家。
因此,国家资本主义也可以称之为国家官僚资本主义。
国家资本主义制度具有双重性。
国家占有生产资料,从理论和原则上讲,在社会制度上消灭了资本个人私有制,并因为由国家代表全民占有,从而使得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具有全体国民共同所有的性质。
但是,由于国家所有在事实上是社会中的少数人――国家官员享有所有权,这就使得生产资料在事实上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一样,也是少数人享有所有权及由此产生的各种权力。
这就又使得它又具有私有制的性质。
因此,生产
资料国家所有制的性质具有双重性。
国家资本主义
国家资本主义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由国家掌握和控制的一种资本主义经济,它是一种典型由国家力量主导的资本主义制度,国有、国有控股、国营为主导的资本形式。
“国家资本主义”最早见诸列宁在1917年9月写的文章《大祸临头及防止之法》。
“如果社会主义在经济上尚未成熟,那末任何起义也不会创造出社会主义,而是因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最完备的门阶,是历史梯子上的这一级,即从这一级到社会主义那一级是没有任何中间级段的。
”国家资本主义是一种不严格的超级垄断资本主义,主要表现为资本集中和生产集中,垄断组织在主要产业部门乃至整个经济生活中具有支配地位,而国家资本主义的垄断组织主体即国家。
这种垄断资本主义具有较强的民族性,不能组成有效的国际垄断组织,甚至和别国的垄断组织(包括国际垄断组织)都具有相当强烈的竞争。
国家资本主义的性质和作用决定于国家的性质。
在资本主义国家里,国家资本主义为国家所承认并受国家监督,它有利于资产阶级和反对无产阶级。
它实际上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是变相的私人资本主义。
比如苏俄新经济政策中的租让制和租赁制。
又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改造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过程,就采用加工、订货、统购、公私合营等由初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再如,当前改革开放时期的三资企业,也属于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到帝国主义时期,国家资本主义发展为由垄断资产阶级直接控制并为其服务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美国罗斯福新政是典型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这种形式推广到主要帝国主义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