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必修一实验: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
- 格式:docx
- 大小:476.78 KB
- 文档页数:6
实验三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目标要求 1.掌握实验原理、器材、步骤及注意事项.2.理解教材基本实验的数据处理方法,并会进行误差分析.3.理解创新和拓展实验原理并会处理数据,进行误差分析.实验技能储备1.实验原理(1)等效法:一个力F′的作用效果和两个力F1、F2的作用效果都是让同一条一端固定的橡皮条伸长到同一点,所以一个力F′就是这两个力F1和F2的合力,作出力F′的图示,如图所示.(2)平行四边形定则: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力F1和F2的合力F的图示.(3)验证:比较F和F′的大小和方向,若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相等,则验证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2.实验器材木板、白纸、图钉若干、橡皮条、细绳、弹簧测力计(2只)、三角板、刻度尺等.3.实验步骤(1)用图钉把一张白纸钉在水平桌面上的木板上,如图所示.(2)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两个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结点到达某一点O.(3)用铅笔描下结点O的位置和两个细绳套的方向,并记录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1、F2,利用刻度尺和三角板作平行四边形,画出对角线所代表的力F.(4)只用一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套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与前面实验中的相同位置O,记下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和细绳的方向,以同样的标度作出F′的图示.(5)比较F和F′,观察它们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是否相等.4.数据处理(1)用铅笔和刻度尺从结点O沿两条细绳方向画直线,按选定的标度作出这两只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1和F2的图示,并以F1和F2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过O点画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此对角线即为合力F的图示.(2)用刻度尺从O点按同样的标度沿记录的方向作出拉力F′的图示.(3)比较F与F′是否完全重合或几乎完全重合,从而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5.注意事项(1)弹簧相同:使用弹簧测力计前,要先观察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处,若指针不在零刻度处,要设法调整指针,使之指在零刻度处,再将两个弹簧测力计的挂钩钩在一起,向相反方向拉,两个示数相同方可使用.(2)位置不变:在同一次实验中,使橡皮条拉长时结点的位置一定要相同.(3)角度合适:用两个弹簧测力计钩住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时,其夹角不宜太小,也不宜太大,以60°~120°之间为宜.(4)尽量减少误差:在合力不超出量程及在橡皮条弹性限度内形变应尽量大一些;细绳套应适当长一些,便于确定力的方向.(5)统一标度:在同一次实验中,画力的图示选定的标度要相同,并且要恰当选定标度,使力的图示稍大一些.考点一教材原型实验例1(2018·天津卷·9(2))某研究小组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所用器材有:方木板一块,白纸,量程为5 N的弹簧测力计两个,橡皮条(带两个较长的细绳套),刻度尺,图钉(若干个).(1)具体操作前,同学们提出了如下关于实验操作的建议,其中正确的有________.A.橡皮条应和两绳套夹角的角平分线在一条直线上B.重复实验再次进行验证时,结点O的位置可以与前一次不同C.使用测力计时,施力方向应沿测力计轴线;读数时视线应正对测力计刻度D.用两个测力计互成角度拉橡皮条时的拉力必须都小于只用一个测力计的拉力(2)该小组的同学用同一套器材做了四次实验,白纸上留下的标注信息有结点位置O、力的标度、分力和合力的大小及表示力的作用线的点,如图所示.其中对于提高实验精度最有利的是________.答案(1)BC(2)B解析(1)两绳套拉力的合力不一定沿角平分线,选项A错误;同一次实验,用一绳套拉橡皮条和用两绳套拉橡皮条结点O的位置相同,不同次实验结点O 的位置可以不同,选项B正确;为了减小摩擦和误差,施力方向应沿测力计轴线,读数时视线应正对测力计刻度,选项C正确;合力可以比分力大,也可以比分力小,选项D错误.(2)为了提高实验精度,测力计读数应尽可能大一些,标注细绳方向的两点离结点应尽可能远一些,标度应尽可能小一些,故选B.例2(2022·广东梅州市高三模拟)某学生学习小组在课外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1)该实验需要用到如图甲所示的弹簧测力计,并用对拉的方法来选择两个弹簧测力计.有两种选择方案,方案一:两弹簧测力计竖直悬挂在铁架台上对拉,方案二:两弹簧测力计置于尽量光滑的水平桌面对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A.弹簧测力计使用前必须进行调零B.对拉的两个弹簧测力计的量程需一致C.若方案一的两弹簧测力计读数相等,则可正常使用D.若方案二的两弹簧测力计读数相等,则可正常使用(2)该学习小组使用的弹簧测力计量程为5.00 N,将橡皮条一端固定,先用两只弹簧测力计将橡皮条另一端拉到某一位置,标记为O点、紧靠细绳标记A、B两点及记录弹簧测力计读数;然后用一只弹簧测力计将其拉至O点,紧靠细绳标记C点及记录弹簧测力计读数,该小组完成的某次实验数据记录在图乙中.①为“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请按实验要求在图乙中完成作图;②结合图乙,分析实验过程与结果,请至少给出一个方案以减少该实验的实验误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AD(2)①见解析图②适当增大两细绳间的夹角或增大A、B两点到O点的距离解析(1)对拉弹簧测力计是为了校准两弹簧测力计,但是在校准前必须要调零,然后在水平面上对拉两弹簧测力计,若其读数相等,则可正常使用,竖直方向上对拉时应考虑弹簧测力计自身重力的影响,并且与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无关,所以A、D正确,B、C错误.(2)①如图所示②适当增大两细绳间的夹角或增大A、B两点到O点的距离.考点二探索创新实验常见创新实验方案合力的改进:橡皮筋伸长到同一位置→钩码(重物)的重力不变分力的改进:弹簧测力计示数→⎩⎪⎨⎪⎧力传感器钩码的重力 力的大小创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橡皮筋长度的变化考向1 实验原理的改进例3 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弹簧测力计A 挂于固定点P ,下端用细线挂一重物M .弹簧测力计B 的一端用细线系于O 点,手持另一端向左拉,使结点O 静止在某位置.分别读出弹簧测力计A 和B 的示数,并在贴于竖直木板的白纸上记录O 点的位置和细线的方向.(1)本实验用的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单位为N ,图中A 的示数为________ N.(2)下列不必要的实验要求是________.(请填写选项前对应的字母)A .应测量重物M 所受的重力B .弹簧测力计应在使用前调零C .细线方向应与木板平面平行D .改变拉力,进行多次实验,每次都要使O 点静止在同一位置(3)某次实验中,该同学发现弹簧测力计A 的指针稍稍超出量程,在保证现有器材不变的情况下怎样调整水平拉力B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答案 (1)3.6 (2)D (3)减小弹簧测力计B 的拉力大小、减小OB 与OA 间的夹角(二者答一即可)解析(1)弹簧测力计的最小分度为0.2 N,故读数为3.6 N;(2)本实验是利用共点力的平衡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必须知道O点所受的各个力的大小和方向,A是必须的;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来讲,B、C是必需的;实验中只要三力平衡即可,O点的位置没有特定要求,D不必要.故选D.(3)只要使测力计A的示数减小就行,说法合理即可.例4有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在竖直木板上铺有白纸,固定两个光滑的滑轮A和B,将绳子打一个结点O,每个钩码的重量相等,当系统达到平衡时,根据钩码个数读出三根绳子的拉力F1、F2和F3,回答下列问题:(1)改变钩码个数,实验可能完成的是________(填正确答案标号).A.钩码的个数N1=N2=2,N3=5B.钩码的个数N1=N3=3,N2=4C.钩码的个数N1=N2=N3=4D.钩码的个数N1=3,N2=4,N3=5(2)在拆下钩码和绳子前,最重要的一个步骤是________(填选项前字母).A.标记结点O的位置,并记录OA、OB、OC三段绳子的方向B.量出OA、OB、OC三段绳子的长度C.用量角器量出三段绳子之间的夹角D.用天平测出钩码的质量(3)在作图时,你认为________(填“甲”或“乙”)是正确的.答案(1)BCD(2)A(3)甲解析(1)实验中的分力与合力的关系必须满足:|F1-F2|≤F3≤F1+F2(等号在反向或同向时取得),因此B、C、D三项都是可以的.(2)在拆下钩码和绳子前,最重要的一个步骤是标记结点O的位置,并记录OA、OB、OC三段绳子的方向.(3)F3的方向一定竖直向下,由于测量误差F1和F2的合力方向可能偏离竖直方向,所以甲是正确的.考向2测量物理量的创新例5某实验小组欲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步骤如下:①将弹簧测力计固定在贴有白纸的竖直木板上,使其轴线沿竖直方向;②如图甲所示,将环形橡皮筋一端挂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另一端用圆珠笔尖竖直向下拉,直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某一设定值,将橡皮筋两端的位置标记为O1、O2,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测量并记录O1、O2间的距离(即橡皮筋的长度l).每次将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改变1.00 N,测出对应的l,部分数据如下表所示:F/N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7.00l/cm l011.0012.0013.0014.0015.0016.0017.00③找出步骤②中F=7.00 N时橡皮筋两端的位置,重新标记为O、O′(橡皮筋上端为O,下端为O′),此时橡皮筋的拉力记为F OO′;④在挂钩上涂抹少许润滑油,将橡皮筋搭在挂钩上,如图乙所示,用两圆珠笔尖成适当角度同时拉橡皮筋的两端,使挂钩的下端到达O点,将两笔尖的位置标记为A、B,橡皮筋OA 段的拉力记为F OA,OB段的拉力记为F OB;⑤根据给出的标度,作出F OA和F OB的合力F′,如图丙所示.(1)利用表中数据可得l0=________ cm;(2)若测得OA=7.50 cm,OB=7.50 cm,则F OA的大小为________ N;(3)通过比较F′与________的大小和方向,即可得出实验结论.答案(1)10.00(2)5.00(3)F OO′解析(1)根据胡克定律,有ΔF=kΔx代入表格中第二组和第三组数据,有(2.00-1.00) N=k(12.00-11.00)×10-2 m解得k=100 N/m同理,再代入第一组和第二组数据,得(1.00-0) N=100 N/m×(11.00-l0)×10-2 m可得l0=10.00 cm.(2)根据OA、OB的长度可求橡皮筋的弹力大小为F OA=kΔl=100×(7.50+7.50-10.00)×10-2 N=5.00 N(3)在两个力的作用效果和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的情况下,由平行四边形求得的力F′和一个力F OO′作用时比较,即可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考向3实验器材的创新例6如图所示,某实验小组同学利用DIS实验装置研究支架上力的分解,A、B为两个相同的双向力传感器,该型号传感器在受到拉力时读数为正,受到压力时读数为负.A连接质量不计的细绳,可沿固定的板做圆弧形移动.B固定不动,通过光滑铰链连接长为0.3 m 的杆.将细绳连接在杆右端O点构成支架.保持杆在水平方向,按如下步骤操作:①测量绳子与水平杆的夹角∠AOB=θ②对两个传感器进行调零③用另一根绳在O点悬挂一个钩码,记录两个传感器的读数④取下钩码,移动传感器A改变θ角重复上述实验步骤,得到表格.F1/N 1.0010.580… 1.002…F2/N-0.868-0.291…0.865…θ30°60°…150°…(1)根据表格,A传感器对应的是表中力______(选填“F1”或“F2”).钩码质量为______ kg(g 取10 m/s2,结果保留1位有效数字).(2)本实验中多次对传感器进行调零,对此操作说明正确的是________.A.因为事先忘记调零B.何时调零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C.为了消除横杆自身重力对结果的影响D.可以完全消除实验的误差(3)实验中,让A传感器沿圆心为O的圆弧形(而不是其他形状)轨道移动的主要目的是______.A.方便改变A传感器的读数B.方便改变B传感器的读数C.保持轻杆右端O的位置不变D.方便改变细绳与杆的夹角θ答案(1)F10.05(2)C(3)C解析(1)A传感器中的力均为拉力,为正值,故A传感器对应的是表中力F1,平衡时,mg =F1sin θ当θ=30°时,F1=1.001 N,可求得m≈0.05 kg(2)在挂钩码之前,对传感器进行调零,是为了消除横杆自身重力对结果的影响,故C正确.(3)让A传感器沿圆心为O的圆弧形轨道移动的过程中,传感器与O点的距离保持不变,即O点位置保持不变,故A、B、D错误,C正确.课时精练1.某同学做“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的实验情况如图甲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条的图钉,O为橡皮条与细绳的结点,OB和OC为细绳,图乙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图.(1)如果没有操作失误,图乙中的F与F′两力中,方向一定沿AO方向的是________.(2)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________.A.理想实验法B.等效替代法C.控制变量法D.建立物理模型法(3)实验时,主要的步骤是:A.在桌上放一块方木板,在方木板上铺一张白纸,用图钉把白纸钉在方木板上;B.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板上的A点,在橡皮条的另一端拴上两条细绳,细绳的另一端系着绳套;C.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结点到达某一位置O,记录下O点的位置,读出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D.按选好的标度,用铅笔和刻度尺作出两只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1和F2的图示,并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合力F;E.只用一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套拉橡皮条使其伸长,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记下细绳的方向,按同一标度作出这个力F′的图示;F.比较F′和F的大小和方向,看它们是否相同,得出结论.上述步骤中,有重要遗漏的步骤的序号是________和________;改正办法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F(2)B(3)C E“记下两条细绳的方向”“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同一位置O”解析(1)由一个弹簧测力计拉橡皮条至O点的拉力一定沿AO方向;而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的合力,由于误差的存在,不一定沿AO方向,故一定沿AO方向的是F.(2)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两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它们的作用效果可以等效替代,故B正确.(3)根据本实验的操作规程可知,有重要遗漏的步骤的序号是C、E.在C中未记下两条细绳的方向,E中未说明是否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同一位置O. 2.(2017·全国卷Ⅲ·22)某探究小组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将画有坐标轴(横轴为x轴,纵轴为y轴,最小刻度表示1 mm)的纸贴在水平桌面上,如图(a)所示.将橡皮筋的一端Q固定在y轴上的B点(位于图示部分之外),另一端P位于y轴上的A点时,橡皮筋处于原长.(1)用一只测力计将橡皮筋的P端沿y轴从A点拉至坐标原点O,此时拉力F的大小可由测力计读出.测力计的示数如图(b)所示,F的大小为________N.(2)撤去(1)中的拉力,橡皮筋P端回到A点;现使用两个测力计同时拉橡皮筋,再次将P端拉至O点.此时观察到两个拉力分别沿图(a)中两条虚线所示的方向,由测力计的示数读出两个拉力的大小分别为F1=4.2 N和F2=5.6 N.(ⅰ)用5 mm长度的线段表示1 N的力,以O点为作用点,在图(a)中画出力F1、F2的图示,然后按平行四边形定则画出它们的合力F合;(ⅱ)F 合的大小为________N ,F 合与拉力F 的夹角的正切值为________.若F 合与拉力F 的大小及方向的偏差均在实验所允许的误差范围之内,则该实验验证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答案 (1)4.0 (2)(ⅰ)见解析图 (ⅱ)4.0 0.05解析 (1)由题图(b)可知,F 的大小为4.0 N.(2)(ⅰ)画出力F 1、F 2的图示,如图所示.(ⅱ)用刻度尺量出F 合的线段长约为20.0 mm ,所以F 合大小为20.05×1 N =4.0 N ,F 合与拉力F 的夹角的正切值为tan α≈ 0.05.3.某学生实验小组设计了一个“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在竖直放置的木板上部附近两侧,固定两个力传感器,同一高度放置两个可以移动的定滑轮,两根细绳跨过定滑轮分别与两力传感器连接,在两细绳连接的结点O 下方悬挂钩码,力传感器1、2的示数分别为F 1、F 2,调节两个定滑轮的位置可以改变两细绳间的夹角.实验中使用若干相同的钩码,每个钩码质量均为100克,取g=9.8 m/s2.(1)关于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实验开始前,需要调节木板使其位于竖直平面内B.每次实验都必须保证结点位于O点C.实验时需要记录钩码数量、两力传感器的示数和三细绳的方向D.实验时还需要用一个力传感器单独测量悬挂于O点钩码的总重力(2)根据某次实验得到的数据,该同学已经按照力的图示的要求画出了F1、F2(如图乙),请你作图得到F1、F2的合力F(只作图,不求大小),并写出该合力不完全竖直的一种可能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AC(2)见解析图定滑轮有摩擦、木板未竖直放置等(回答出一项合理答案即可) 解析(1)实验开始前,需要调节木板使其位于竖直平面内,以保证钩码重力等于细线的拉力,选项A正确;该装置不需要每次实验保证结点位于O点,选项B错误;实验时需要记录钩码数量、两力传感器的示数和三细绳的方向,选项C正确;因为每个钩码的重力已知,所以不需要测钩码总重力,选项D错误.(2)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F1和F2的合力F,如图所示,该合力方向不完全在竖直方向的可能原因是定滑轮有摩擦、木板未竖直放置等.4.某同学找到一条遵循胡克定律的橡皮筋,并利用如下实验器材研究两个互成角度力的合成规律:刻度尺、三角板、铅笔、细绳、白纸、钉子、质量不同的小重物若干、木板.实验方案如下:①将橡皮筋的两端分别与两条细绳相连,测出橡皮筋的原长;②将橡皮筋一端细绳用钉子固定在竖直木板上的A点,在橡皮筋的中点O用细绳系住重物,使重物自然下垂,如图甲所示;③将橡皮筋的另一端细绳固定在竖直木板上的B点,如图乙所示.(1)为完成本实验,下列还必须测量的物理量为________.(填选项前的字母)A.小重物的质量B.细绳的长度C.图甲中OA段橡皮筋的长度D.图乙中OA和OB段橡皮筋的长度(2)在完成本实验的过程中,必须注意的事项是________.(填选项前的字母)A.橡皮筋两端连接的细绳长度必须相同B.图乙中A、B两点必须等高C.图乙中连接小重物的细绳必须在OA、OB夹角的角平分线上D.记录图甲中O点的位置和OA的方向E.记录图乙中O点的位置和OA、OB的方向(3)若钉子位置固定,利用现有器材改变实验效果,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CD(2)E(3)更换小重物解析(1)橡皮筋遵循胡克定律,要测量拉力可以通过测量橡皮筋的长度和原长,得到橡皮筋的伸长量,根据拉力大小与伸长量成正比作出力的图示.为了使两次实验效果相同,必须记下题图甲中OA段橡皮筋的长度、题图乙中OA和OB段橡皮筋的长度作参照,故选C、D.(2)橡皮筋连接的细绳要稍微长些,并非要求等长,A错误;题图乙中A、B两点不用必须等高,B错误;题图乙中连接小重物的细绳可以在OA、OB夹角的角平分线上,也可以不在,C错误;题图甲中O点的位置和OA的方向不需要记录,D错误;为得出OA、OB中的拉力的合力,需要记录题图乙中O点的位置和OA、OB的方向,E正确.(3)在钉子位置不变的情况下,要改变实验效果,只有改变小重物的质量,故可采用的方法是更换小重物.5.一同学用电子秤、水壶、细线、墙钉和贴在墙上的白纸等物品,在家中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1)如图(a),在电子秤的下端悬挂一装满水的水壶,记下水壶________时电子秤的示数F.(2)如图(b),将三根细线L1、L2、L3的一端打结,另一端分别拴在电子秤的挂钩、墙钉A和水壶上.水平拉开细线L1,在白纸上记下结点O的位置、________和电子秤的示数F1. (3)如图(c),将另一颗墙钉B钉在与O同一水平位置上,并将L1拴在其上.手握电子秤沿着(2)中L2的方向拉开细线L2,使________和三根细线的方向与(2)中重合,记录电子秤的示数F2.(4)在白纸上按一定标度作出电子秤拉力F、F1、F2的图示,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F1、F2的合力F′的图示,若________________,则平行四边形定则得到验证.答案(1)静止(2)三根细线的方向(3)结点O的位置(4)F和F′在误差范围内重合解析(1)要测量装满水的水壶的重力,则应记下水壶静止时电子秤的示数F.(2)要画出平行四边形,则需要记录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所以在白纸上记下结点O的位置的同时,也要记录三根细线的方向以及电子秤的示数F1.(3)已经记录了一个分力的大小,还要记录另一个分力的大小,则结点O的位置不能变化,力的方向也都不能变化,所以应使结点O的位置和三根细线的方向与(2)中重合,记录电子秤的示数F2.(4)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F1、F2的合力F′的图示,若F和F′在误差范围内重合,则平行四边形定则得到验证.。
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实验
实验原理:
两个力分别在不同的方向上行使作用,当它们的作用的方向与它们的大小成某种角度时,它们的作用总是由改变角度引起的合成力的大小和方向来指定。
实验材料:
(1)薄膜;
(2)布条;
(3)水;
(4)砝码;
(5)计算天平;
(6)一张圆形透明玻璃。
实验过程:1.在玻璃板上放置薄膜,在薄膜上塞上布条;
2.将砝码放置在薄膜上,对计算天平进行有关测量;
3.用水把薄膜缩回玻璃板,不均匀拉伸薄膜,记录并计算角度及力的大小;
4.将薄膜角度调整至15°,并记录力的大小;
5.在未改变角度的情况下,将薄膜的一边继续向玻璃板压缩,随着压缩的量的增加,
记录合成力的大小;
6.对于不同角度的情况,重复上述步骤,记录所得数据;
7.计算不同角度下合成力的大小,作出根据实验获得的数据得出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
合成规律的曲线图。
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获得的数据,我们发现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的发展轨迹如下:当角
度变小时,两个力的合成力也会随之变小,而当角度越大,两个力的合成力也会随之增大,合成力最大时出现在相切角度。
经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当两个互成角度的力逐渐
靠近相切时,它们合成的力将越来越大,而当它们转变到90° 时,其合成力也将做最大
值达到最大,当两个力的角度大于90° 将会得到负值的合成力。
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合成规律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合成规律,以增加对物理学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实验材料:1. 两个弹簧秤2. 一根绳子3. 一个小物体(例如小球、小盒子等)4. 一个固定的支架实验步骤:步骤一:准备工作1. 将支架固定在水平桌面上,确保其稳定性。
2. 在支架的两侧固定两个弹簧秤,使它们能够自由移动。
3. 将绳子系在两个弹簧秤的连接处,使其能够自由滑动。
步骤二:测量力的合成1. 将小物体挂在绳子的中央位置,使其悬挂在两个弹簧秤之间。
2. 记录下两个弹簧秤的示数。
步骤三:改变角度1. 调整绳子的角度,使其与水平方向成不同的角度(例如30度、60度等)。
2. 记录下两个弹簧秤的示数。
步骤四:分析数据1. 比较不同角度下的力示数,观察是否存在规律。
2. 思考并讨论两个互成角度的力合成规律。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的观察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当绳子与水平方向成为45度时,两个弹簧秤的示数相等。
2. 当绳子与水平方向成为小于45度时,两个弹簧秤的示数之和大于小物体的重力。
3. 当绳子与水平方向成为大于45度时,两个弹簧秤的示数之和小于小物体的重力。
结论与解释: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当绳子与水平方向成为45度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合成后的合力与小物体的重力相等。
这是因为45度是两个互成角度中最接近90度的角度,两个力的合力在垂直方向上达到最大值。
当绳子与水平方向成为小于45度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合成后的合力大于小物体的重力。
这是因为两个力的合力在垂直方向上的分量增大,因而合力的大小也增大。
当绳子与水平方向成为大于45度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合成后的合力小于小物体的重力。
这是因为两个力的合力在垂直方向上的分量减小,因而合力的大小也减小。
两个互成角度的力合成规律可以归纳为:当两个力的方向夹角增大时,合力的大小减小;当两个力的方向夹角减小时,合力的大小增大。
同时,当两个互成角度的力夹角为45度时,合力的大小达到最大值。
高考物理《实验: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真题练习含答案1.某同学在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时,将橡皮筋改为劲度系数为400 N/m 的轻质弹簧AA′,将弹簧的一端A′固定在竖直墙面上.不可伸长的细线OA、OB、OC,分别固定在弹簧的A端和弹簧秤甲、乙的挂钩上,其中O为OA、OB、OC三段细线的结点,如图1所示.在实验过程中,保持弹簧AA′伸长1.00 cm不变(1)若OA、OC间夹角为90°,弹簧秤乙的读数是______N(如图2所示).(2)在(1)问中若保持OA与OB的夹角不变,逐渐增大OA与OC的夹角,则弹簧秤甲的读数大小将______,弹簧秤乙的读数大小将________.答案:(1)3.00(2)一直减小先减小后增大解析:(1)弹簧秤的最小分度为0.1 N,题图2读数为3.00 N.(2)F甲、F乙的合力与轻质弹簧AA′的弹力等大反向,OA与OB夹角不变,OA与OC夹角变大如图所示,F乙与F甲垂直时最小,F乙先减小后增大,F甲一直减小.2.[2024·广东省深圳市期中考试]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弹簧测力计A挂于固定点P,下端用细线挂一重物M.弹簧测力计B的一端用细线系于O点,手持另一端向左拉,使结点O静止在某位置.分别读出弹簧测力计A和B的示数,并在贴于竖直木板的白纸上记录O点的位置和拉线的方向.(1)该实验运用的思想方法是________.A.等效替代法B.控制变量法C.理想模型法(2)本实验用的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单位为N,图中A的示数为________.(3)下列的实验要求必要或者正确的是________(填选项前的字母).A.应用测力计测量重物M所受的重力B.应在水平桌面上进行实验C.拉线方向应与木板平面平行D.改变拉力,进行多次实验,每次都要使O点静止在同一位置(4)在作图时,你认为图中________是正确的.(填“甲”或“乙”)答案:(1)A(2)3.80(3)AC(4)甲解析:(1)“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过程中利用了等效替代的思想,A正确.(2)图中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为0.1 N,需要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则图中A的示数为F A=3.80 N.(3)以O点为对象,需要知道O点受到的三根细线的拉力大小和方向,其中细线OM拉力大小等于重物M的重力,故需要用测力计测量重物M所受的重力,A正确;应在竖直面内进行实验,B错误;拉线方向应与木板平面平行,以减小误差,C正确;改变拉力,进行多次实验,因为每次都是独立的实验,故每次实验不需要使O点静止在同一位置,D错误.(4)重力的方向一定竖直向下,由于误差原因,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得出的两个力的合力不一定在竖直方向,故图甲是正确的.3.[2024·辽宁省部分高中月考]学校实验室有许多规格相同的弹簧测力计,将弹簧测力计与刻度尺放在一起,如图甲所示.(1)由图甲可知,该弹簧的劲度系数k=________ N/m.(2)小林同学想测量某词典受到的重力,发现量程不够,他用3个弹簧测力计同时竖直向上将该词典拉起,稳定后其示数分别为4.4 N、4.5 N、4.6 N,则该词典受到的重力大小G1=________ N.(3)小贾同学将弹簧测力计中的弹簧取出,发现其内部弹簧(质量不计)的自然长度均为9.00 cm,小贾制作一个半径为12.00 cm的圆盘,将3个弹簧的一端均匀固定在圆环上,另外一端固定打结,结点恰好在圆心O处,如图乙所示.将圆盘水平放置,在结点O处悬挂一文具盒,平衡时测得结点下降了5.00 cm,则每根弹簧的弹力大小F=________ N,文具盒受到的重力大小G2=________ N.(结果均保留一位小数)答案:(1)62.5(2)13.5(3)2.5 2.9解析:(1)根据题图甲可知弹簧的弹力为5 N时,弹簧的伸长量为8.00 cm,所以弹簧的劲度系数k=50.08N/m=62.5 N/m.(2)该词典受到的重力大小等于3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之和,即G1=4.4 N+4.5 N+4.6 N =13.5 N.(3)如图所示由几何关系可知平衡时每根弹簧的长度均为12.002+5.002cm=13.00 cm,每根弹簧的伸长量均为4.00 cm,每根弹簧的弹力大小均为F=kΔx=2.5 N.根据竖直方向受力平衡可得文具盒受到的重力大小G2=3F cos θ=3×2.5×513N≈2.9 N.。
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采用的科学方法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采用的科学方法1. 引言在物理学中,力的合成是一个基础且重要的概念。
实验: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
一、实验仪器
方木板、白纸、弹簧测力计(两个)、、细绳、轻质小圆环、三角板、、图钉(若干)、铅笔.
二、实验原理
1.合力F′的确定:一个力F′的作用效果与两个共点力F1与F2共同作用的效果都是把橡皮条拉伸到某点,则F′为F1和F2的合力.
2.合力理论值F的确定: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F1和F2的合力F的图示,求出合力的理论值F.
3.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比较F′和F是否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三、实验步骤
1.在方木板上用图钉固定一张白纸,如图1甲所示,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上A 点,在橡皮条的另一端挂上轻质小圆环.
图1
2.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小圆环,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将结点拉到某位置O,用铅笔描下结点O的位置和拉线的方向,并记录两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3.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拉橡皮条,将结点拉到,记下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和拉线的.4.如图乙所示,利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按适当的比例作出用两个弹簧测力计拉时的拉力F1和F2的图示以及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拉时的拉力F′的图示,以F1、F2为邻边画出,并画出对角线F.
5.比较F与F′的大小和方向,看它们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是否相同,从而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
四、注意事项
1.结点
(1)定位O点时要力求准确;
(2)同一次实验中橡皮条拉长后的O点必须保持位置不变.
2.拉力
(1)用弹簧测力计测拉力时要使拉力沿弹簧测力计轴线方向;
(2)应使橡皮条、弹簧测力计和小圆环位于与纸面平行的同一平面内;
(3)两个分力F1、F2间的夹角θ不要太大或太小.
3.作图
(1)在同一次实验中,选定的比例要相同;
(2)严格按力的图示要求和几何作图法作出平行四边形,求出合力.
五、误差分析
1.弹簧测力计使用前没调零会造成误差.
2.实验时弹簧测力计的弹簧和外壳之间、指针和外壳之间或弹簧测力计的外壳和纸面之间有摩擦力存在会造成误差.
3.两次测量拉力时,橡皮条的结点没有拉到同一点会造成偶然误差.
4.两个分力的夹角太小或太大以及F1、F2数值太小,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时,都会造成偶然误差.
一、实验原理及操作
在“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的实验中,需要将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木板上,先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拉橡皮条的另一端到某一点并记下该点的位置O;再将橡皮条的另一端系两根细绳,细绳的另一端都有绳套,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绳套,并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
(1)某同学认为在此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项:
A.两根细绳必须等长
B.橡皮条应与两绳夹角的平分线在同一直线上
C.在使用弹簧测力计时要注意使弹簧测力计与木板平面平行
D.在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同时拉细绳时要注意两个弹簧测力计的读数相等
E.在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同时拉细绳时必须将橡皮条的另一端拉到位置O
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填入相应的字母)
(2)“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的实验情况如图2甲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条的图钉,O为橡皮条与细绳的结点,OB和OC为细绳.图乙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图.
图2
①图乙中的F与F′两力中,方向一定沿AO方向的是________.
②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________.
A.理想实验法B.等效替代法
C.控制变量法D.建立物理模型法
二、实验数据处理
(2017·全国卷Ⅲ) 某探究小组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将画有坐标轴(横轴为x轴,纵轴为y轴,最小刻度表示1 mm)的纸贴在桌面上,如图3(a)所示.将橡皮筋的一端Q固定在y轴上的B点(位于图示部分之外),另一端P位于y轴上的A点时,橡皮筋处于原长.
(1)用一只测力计将橡皮筋的P端沿y轴从A点拉至坐标原点O,此时拉力F的大小可由测力计读出.测力计的示数如图(b)所示,F的大小为________N.
(2)撤去(1)中的拉力,橡皮筋P端回到A点,现使用两个测力计同时拉橡皮筋,再次将P端拉至O点.此时观察到两个拉力分别沿图(a)中两条虚线所示的方向,由测力计的示数读出两个拉力的大小分别为F1=4.2 N和F2=5.6 N.
(ⅰ)用5 mm长度的线段表示1 N的力,以O点为作用点,在图(a)中画出力F1、F2的图示,然后按平行四边形定则画出它们的合力F合;
图3
(ⅱ)F合的大小为________N,F合与拉力F的夹角的正切值为________.
若F合与拉力F的大小及方向的偏差均在实验所允许的误差范围之内,则该实验验证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三、实验创新
有同学利用如图4所示的装置来“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在竖直木板
上铺有白纸,固定两个光滑的滑轮A和B,将绳子打一个结点O,每个钩码的重力相等,当系统达到平衡时,根据钩码个数读出三根绳子的拉力F T OA、F T OB和F T OC,回答下列问题:
图4
(1)改变钩码个数,实验能完成的是________.(绳子能承受的拉力足够大)
A.钩码的个数N1=N2=2,N3=4
B.钩码的个数N1=N3=3,N2=4
C.钩码的个数N1=N2=N3=4
D.钩码的个数N1=3,N2=4,N3=5
(2)在拆下钩码和绳子前,最重要的一个步骤是________.
A.标记结点O的位置,并记录OA、OB、OC三段绳子的方向和钩码个数
B.量出OA、OB、OC三段绳子的长度
C.用量角器量出三段绳子之间的夹角
D.用天平测出钩码的质量
(3)在作图时,你认为图5中________(选填“甲”或“乙”)符合实际.
图5
1.在做“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的实验中,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用两只弹簧测力计拉橡皮条时,两细绳之间的夹角必须为90°,以便求出合力的大小B.用两只弹簧测力计拉橡皮条时,结点的位置必须与用一只弹簧测力计拉时结点的位置重合
C.若用两只弹簧测力计拉时合力F的图示与用一只弹簧测力计拉时拉力F′的图示不完全重合,说明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不一定是普遍成立的
D.同一实验过程中,结点O的位置允许变动
2.(2019·华中师大一附中期中)在“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的实验中,某同学的实验情况如图6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条的图钉,O为橡皮条与细绳的结点,OB与OC 为细绳,OB绳的拉力为F1,OC绳的拉力为F2,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6
A.若每次都把结点O拉至同一位置,且保持F1的方向不变,增大F1,则F2一定减小B.若每次都把结点O拉至同一位置,且保持F1的方向不变,增大F1,则F2一定增大C.在实验中,应使拉力沿弹簧的轴线方向,橡皮条、弹簧测力计和细绳应位于与纸面平行的同一平面内
D.实验中需要使用量角器测量两个分力之间的夹角
3.(2019·泰安一中期中)在“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的实验中,某同学的实验情况如图7甲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条的图钉,O为橡皮条与细绳的结点,OB和OC为细绳,图乙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图.
图7
(1)图甲中与B相连的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________ N.
(2)图乙中一定沿着OA方向的力是________(选填“F”或“F′”).
(3)关于本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两细绳必须等长
B.弹簧测力计、细绳、橡皮条都应与木板平行
C.两次拉伸橡皮条,只要使橡皮条伸长到相同长度即可
D.拉橡皮条的细绳要长些,标记同一细绳方向的两点要适当远些
4.将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A点,另一端拴上两根细绳,每根细绳分别连着一个量程为5 N、最小刻度为0.1 N的弹簧测力计.沿着两个不同的方向拉弹簧测力计.当橡皮条的活动端拉到O点时,两根细绳相互垂直,如图8甲所示.这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可从图甲中读出.
图8
(1)由图甲可读出两个相互垂直的拉力的大小分别为________N和________N.
(2)在图乙的方格纸上按作图法的要求画出这两个力及它们的合力.
5.某研究小组做“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的实验,所用器材有:方木板一块、白纸、量程为5 N的弹簧测力计两个、橡皮条(带两个较长的细绳套)、刻度尺、图钉(若干个).(1)具体操作前,同学们提出了如下关于实验操作的建议,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
A.橡皮条应和两绳套夹角平分线在一条直线上
B.重复实验再次进行探究时,结点O的位置可以与前一次不同
C.使用弹簧测力计时,施力方向应沿弹簧测力计轴线方向;读数时视线正对弹簧测力计刻度
D. 用两个弹簧测力计互成角度拉橡皮条时的拉力必须都小于只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时的拉力
(2)该小组的同学用同一套器材做了四次实验,白纸上留下的标注信息有结点位置O、力的标度、分力和合力的大小及表示力的作用线的点,如图所示.其中对于提高实验精度最有利的是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