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政治制度史论文(2)中国政治制度史论文篇二中国政治生态的独特性及四大制度要素摘要:中国政治制度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是不断创新、与时俱进、高度适应国情、极具国际竞争力的制度。
由中国政治制度形成了独特的政治生态,包括执政党制度、国家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和军事制度四方面的独特性,具有民主集中与议而能决、决而能行的政治效率,选贤任能与民主选举相结合的选拔机制,合作参政与互相监督的政治合力,党管军队与党指挥枪的根本原则的四大优越性,因而是有旺盛生命力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政治生态。
关键词:制度优势政治生态中国政治制度中国特色“自然生态”,通常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
尽管区域、层级不同,但各类型的自然生态都具有若干基本的共同特征,如复杂性、有序性、开放性、动态性、自适应性等。
对人类社会而言,除自然生态之外,还存在着社会生态、政治生态、文化生态。
所谓“政治生态”,系指一个国家基本政治制度、政党制度、政治民主、政治决策等政治环境的综合要素的总和,是一个国家政治生活现状、政治发展环境、政治进步水平的集中反映。
①正如自然生态存在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一定条件下具备自我修复的机能一样,人类的政治生态也同样表现出生生不息、代代不竭、吐故纳新、与时俱进的动态特质。
所谓“独特性”,又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这是多样性的基础,没有个体的独特性就没有总体的多样性;另一方面,是指个体所具有的创造性、适应性,这是独特性的根本出发点,正是因为不断创造,才能不断适应;为了更好地适应,因而又需要不断地创造。
一国政治生态的面貌,与其民族构成、传统文化、历史渊源等深层要素紧密相连;世界各国在上述要素方面的差异性,也决定了不同国家尤其是具有悠久文明史的大国的政治生态具有鲜明的独特性。
中国政治生态的独特性,植根于中国文化独特性,依托于中国国情独特性,孕育于中国发展独特性,凝练为中国制度独特性。
与自然生态按照自然法则的约束有序运行一样,中国政治生态按照中国政治制度的规则有序运行。
第三部分中国现代史第九单元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具体表现总体上政治(1)民主政治: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立足国情,建立并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体系。
“文革”使民主和法制遭到粗暴的践踏,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律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2)外交成就: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积极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中国政府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也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及中日建交,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有成就,也有教训)经济(1)过渡时期,中国人民在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进行“一五”计划建设和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
(2)全面建设时期,中共八大奠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但由于急于求成,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
在经济建设中逐渐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文化大革命”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劫难。
社会生活人民的物质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生活水平总体较低。
与此同时,新中国的交通、通讯工具及大众传媒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社会生活受政治运动的影响较大,服装呈现明显的时代特色。
思想文化(1)理论成果:新中国成立初期是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时期,毛泽东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进行不懈探索,提出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2)科技文化:新中国成立初期,“两弹一星”使我国的科技和国防能力大大提高,同时在杂交水稻及生物科学方面也取得位居世界前列的成就。
这一时期,文艺领域倡导“双百”方针,出现了繁荣景象。
严耕望中国政治制度史纲标题:严耕望《中国政治制度史纲》的深度解析严耕望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政治学家和历史学家,他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纲》是一部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进行系统研究的重要著作。
这部作品以详实的历史资料、深邃的理论分析和独特的见解,为我们揭示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内在逻辑。
首先,严耕望在《中国政治制度史纲》中,详细地梳理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
他从夏商周的封建制度开始,到秦汉的中央集权制度,再到唐宋元明清的科举制度,以及清朝末期的政治改革,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详细的阐述。
这种对历史事件的全面梳理,使得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过程和变化趋势。
其次,严耕望在《中国政治制度史纲》中,通过对各个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影响的深入剖析,揭示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内在逻辑。
他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既受到社会经济基础的影响,也受到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
例如,秦汉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度,就是由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而唐宋元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则是由于儒家文化强调“选贤与能”的原则,使得选拔官员的方式逐渐转变为通过考试来选拔。
此外,严耕望还在《中国政治制度史纲》中,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例如,他对清朝末期的政治改革的评价就非常独特。
他认为,虽然这些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政治体制,但是它们为后来的政治现代化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这种观点不仅反映了严耕望对于历史事件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他的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总的来说,《中国政治制度史纲》是严耕望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进行全面研究的力作。
它以翔实的历史资料为基础,以深刻的理论分析为支撑,以独特的见解为亮点,为我们提供了一部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百科全书。
这部作品不仅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历史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也对于我们理解和评价当前的政治制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由南京总统府历史变迁看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近代的中国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深究的时期,一个天朝大国,一个世界强国,最终却成为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争先进攻的“香馍馍”。
这是一个屈辱的、动荡的、顽强的、拼搏的、探索的时期,是一个不断的失败走向成功的时期。
深究这个时期的政治制度是了解这个时期历史的主要途径。
而南京的那座位于南京长江路292号的总统府,见证着中国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见证着中国清末农民起义的政治,见证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下的兴与衰,它就是一部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史。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演变总统府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明太祖朱元璋时期。
1368年,明太祖推翻元朝以后,在南京建立了统一的明王朝政权。
为了笼络人心,巩固政权,在此建造了这座规模宏大的汉王府,用来安置汉王陈友谅之子陈理。
明朝迁都北京后,成祖朱棣封其次子朱高煦为汉王,在此设汉王府。
(一)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在明太祖朱元璋时期,由于宰相胡惟庸谋反,于是为防止宰相权利过大威胁皇权,明太祖废除了秦、汉以来实行一千六百馀年的丞相制度,由吏、户、礼、工、刑、兵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每部只设一个尚书,两个侍郎,达到相权与皇权的融合,使皇帝独揽大权,皇权得到强化和加强。
在强调集权的同时,为防止属下权利过大,也注重分权和监察,国家的军权、行政权、监察权三权分立,分属不同的部门,相互牵制制衡。
但是,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于皇帝本身,这也是导致繁杂的国事集于皇帝一人的原因。
(二)明成祖朱棣时期明成祖朱棣夺权之后,将都城迁往北京,使行政中心北移。
朱棣为加强自身统治,对于建文时期的的忠臣进行残酷的诛连和屠杀,之后选取资历较浅的官僚入阁参与机务,解决了行政机构的空缺。
同时,朱棣重视监察机构的作用,设立分遣御史巡行天下的制度,鼓励官吏互相告讦。
他利用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设置镇守内臣和衙门,恢复洪武时废罢的厂卫合势,发展和强化了专制统治。
二、清朝时期的政治制度(一)盛世时期的清朝政治制度明朝被清朝所灭之后,清王朝把汉王府改建成两江总督衙署,管理江南军政事务。
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即无产阶级专政。
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农民阶级是工人阶级的同盟军,也是国家的领导阶级。
2、社会主义制度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
任何组织和个人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破坏,都是国家和人民的敌人。
3、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经济、文化以及社会事务。
统一战线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参加。
统一战线在国家政治、社会和对外友好活动中,在现代化建设、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团结的斗争中,将继续巩固和发展。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
4、国家的根本任务和目的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共产党继续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指引下,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5、民主集中制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选举产生。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大政方针,选举国家行政、审判和检察机关。
6、武装力量属于人民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属于人民。
武装力量的任务是巩固国防,抵抗侵略,保卫祖国,保卫人民的和平劳动,参加国家建设事业,努力为人民服务。
7、依法治国任何个人、政党和社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
中国政治制度史张鸣绪论﹡“一治一乱”是中国的社会史;“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中国的政治史。
﹡中国传统史观强调经验和秩序,对治乱兴衰的解读:强调道德人心的绝对性。
﹡对“忠、义”两种伦理观的解读:上层崇尚”忠“;下层崇尚”义“。
﹡中国形成中央集权制度的原因:(1)兴修水利工程的需要;(2)抵御自然灾害的需要;(3)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的需要。
﹡西方的转变:(1)研究重心从“英雄”转移到经济发展、社会规则的考察上来(导致经济学、社会学的兴起)。
(2)把对“人”的研究从精英转移到大众对精英的制约上来(政治学的兴起)。
﹡西方:好制度;中国:好皇帝。
现在的转变。
﹡一个现代社会,一定是一个建筑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以有效的制约机制实现高度整合的社会,没有更多的民意机构去监督政府,无法祛除大集权、小集权的弊病。
﹡中国政治制度史是以中国历代政治制度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是政治制度变迁的过程与运行的内在理路。
﹡内容:以政治制度的发展为主线,着重分析历代政治制度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历史条件下对国计民生的影响,从历代政治制度产生、发展、变革中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
一、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历代国家政权性质、政体构成形式,各种典章制度。
﹡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重要方面。
政治制度史是一门边缘学科。
﹡制度的分类:(1)没有制度的制度:霍布斯的丛林法则(2)等级制度:强调尊卑有序,上下有别。
注重秩序。
(3)价格制度:交易费用最低,不创造社会财富。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增长的原因。
(一)政治制度的含义1、中国学者的界定。
广义:包括国体和政体,体现着国家的阶级内容和政权的构成形式。
狭义:指国家的政治体制,是不同时期统治阶级的统治政策和采取的方式。
从事政治活动时的游戏规则。
2、亨廷顿的界定﹡产生于各种社会势力间的分歧和相互作用,是解决社会各种势力间分歧的程序,组织手段逐步发展的结果。
﹡某种成分单一的统治阶级的解体,社会势力的分化,以及这些社会势力之间相互作用的加强,都是形成政治组织和程序、最终建立政治制度的先决条件,如雅典的例子。
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作为一个近代化国家,中国的政治制度也在经历着不断的改革和创新。
在经过了先进国家的政治制度模式的比较和借鉴之后,中国制定了自己适合国情的政治制度,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这些制度已经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组织形式,它是一种代表制度。
代表制度是指,在选举和决策的过程中,人民通过选派代表代表自己的意愿和利益。
作为中国全国性的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了全国人民利益和意志,在立法、监察、选举等方面具有最高的权力。
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代表选举和决策机制,以保障人民的代表权和议会民主。
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是指自上而下的科学决策、民主协商和群众运动三者相结合的一种政治制度。
在中国这种制度下,国家建立了构建科学、民主、协商、依法决策的机制,实行全面依法治国,严格保护公民的人身、财产和政治权利。
同时,中国还通过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和完善了民意衔接机制,加强了公民对政治决策的参与,有效宣传和解释国家政策。
这种政治制度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政治协商,注重合作和对话,以发挥民众积极性和智慧。
中国现代的民主制度主要通过选举、协商、公开透明、网民留言等来实现。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种制度的实现是中国特有的政治制度形式。
在这种制度下,不同民族地区被赋予了较大的自治权利,如设立自治机关,管理本地区、本民族的事务,制定本民族的文化、教育和社会制度,维护本民族的自主权和基本权力等。
这种制度的实现,使得中国在东亚地区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发展稳定做出了很大贡献。
总之,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在政治理论、政治发展、历史演变等方面都具有独特性和特点。
二十世纪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二十世纪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一文旨在深入探讨二十世纪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和变革。
本文首先将对二十世纪中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演变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的概述,从而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历史脉络和理论基础。
The article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 in the 20th Century" aims to delve into the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political system in the 20th century. This article will first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evolution proces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political system in 20th century China, in order to provide readers with a clear historical context and theoretical foundation.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二十世纪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进行分析,包括政治体制、行政管理、立法与司法、政党制度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深入研究,本文将揭示二十世纪中国政治制度在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推动社会进步和满足人民需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
This article will analyze the evolution of China's political system in the 20th century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including political system,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legislation and justice, and party system. Through in-depth research on these aspects, this article will reveal the positive role and limitations of China's political system in responding to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changes, promoting social progress, and meeting the needs of the people in the 20th century.在概述部分,本文将重点关注二十世纪中国政治制度的主要变革和转折点,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等事件对中国政治制度产生的深远影响。
中国政治制度史论文中国历代任官回避制度简论关键词:任官回避公务员内容提要:始于汉代、兴于唐宋、臻于晚清的我国任官回避制度作为古今中外治官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被实践证明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必不可少的监督制度。
我国当代有关公务员制度中虽也有任官回避方面的原则性规定,仍不适应新形势下的新情况。
我们可以汲取古代任官回避制度的精华,着力在任官回避的目标、范围、执行和监督等方面加强法制建设。
引子在我国,以乡土情谊为基础的地缘关系和以血缘姻亲为纽带的亲属关系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为了排除这些关系对行政的干扰,自秦汉至晚清,我国历代封建王朝无不重视回避制度的设立与实施,积累了大量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从而创立和发展了较为完善的任官回避制度。
为此,探究中国古代任官回避制度的沿革及其相关问题、总结这一制度对我国全面、有效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
本笔者检索出近100多年来关于中国历代任官回避制度的重要研究著作和资料信息约七十种。
正文(一)两汉时期:任官回避制度的创建阶段任官回避制度在官吏授官方面实施早期是为了避开亲属关系。
早在西汉时期,回避就在职官选任的实际中被应用。
春秋以前,我国对回避制度问题很少有成文规定。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君王为了防止地方势力结党营私,违抗圣旨,削弱封建集权统治,曾经规定和形成了一系列回避原则和制度。
从战国到汉初,上层统治者已经注意到了官吏个人势力扩张带来的问题,采取过一些相应措施,但却没有从官吏任用上建立起有关制度。
西汉中后期,地方豪强势力澎涨导致吴楚七国之乱,迫使西汉政府制定了一些限制地主势力的措施和法规,中国早期回避制度便应运而生。
据台湾学者严耕望和大陆学者安作璋、熊铁基等人考证,自武帝始,朝廷在任命地方行政长官时,逐步形成了官员回避本籍的惯例,即剌史不用本州人,郡国守相不用本郡人,县令长不用本县和本部人。
①显然,这种地方官回避本籍的临时性回避措施明显带有政治色彩。
浅析总理衙门设立的原因和历史作用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署”、“译署”,为清政府为办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于咸丰十年十二月初十(1861年1月20日)由咸丰帝批准成立。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六月按《辛丑条约》之规定,总理衙门改组为外务部,仍位列六部之首,前后凡40年。
它的设立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政治体制的重大变革,既反映了晚清政府适应对外开放和图谋改革的需要,又标志着晚清洋务运动的开始。
本文试就总理衙门设立的原因和历史作用进行论述。
一、设立总理衙门的原因
设立总理衙门的建议是由奕 ,桂良、文祥等人提出的。
1861年1月13日,奕 ,桂良、文祥等上奏《统筹洋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请求建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有效地办理洋务和外交事务。
1861年1月20日清廷正式批准成立,并派“恭亲王奕 ,大学士桂良,户部左侍郎文祥管理”该衙门。
究其设立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它是中西矛盾长期冲突的结果。
从清朝入关伊始,就有一批又一批的西方国家使臣到中国来,希望促进中西方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但往往都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当时清政府施行闭关锁国政策,一方面是对西方深深的疑忌,另一方面真正的原因则是本国的清高自大,看不起除其以外的蛮夷之国,认为同外国关系仅是“理藩而已,无所谓外交也”,故只由理藩院和礼部来负责接待办理,中外地位上就处于不平等。
而这一传统体制在鸦片战争后则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难以为继。
随着《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条约的签订,中外地位发生了逆转,外国列强为控制清政府,不再愿意也不屑以“蛮夷”身份同带有封建社会衙门习气的“理藩院”打交道,并认为地方总督无权处理涉外事务,因而多次要求建立专门、对等的机构来处理中外事务。
其次,随着中国大门被打开,对外事务复杂繁多,客观上必须设立一专门机构来管理外事,而军机处、理藩院和礼部都无法充当此任。
于是,中外交往的机构不得不因此而变,总理衙门则应运而生,主管对外交涉和通商、关税等事务。
其后扩及修筑铁路、开矿、制造枪炮军火等事务,总揽了全部洋务事宜。
其权势与地位,凌驾于六部之上。
它的设立,标志着清王朝传统的对外关系的终结和半封建半殖民地化对外关系的开始。
再次,总理衙门的设置离不开奕 、文祥等人的推波助澜。
两次鸦片战争惨重失败,太平天国以及捻军等各地农民起义的沉重打击,使清政府统治处于前所
未有的危机之中。
面对这种内外交困的局势,一部分清朝官员认识到需要改变传统的统治观念和方式来探求新的出路。
奕 等人希望通过总理衙门的设立,保持中外“和局”,换取列强支持,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以求自强,对内镇压农民起义,对外抵抗侵略,确保清朝统治。
总之,总理衙门到戊戌维新时期已变成一个兼内政、外交、军事等无所不管的中枢之地,意义重大。
对于它设立原因的探讨,我们既要看到它被迫的一面,不是清政府真正意识觉醒的产物,而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带来的无奈之举,必须要有所改变来适应新的政治环境;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它的主观性,是清政府及其开明的大臣的危机意识,促进其学习西方先进制度,逐渐转化官僚机构技能的重要一步。
它的设置在当时历史条件背景下,具有重大的历史作用和意义。
二、总理衙门设立的历史作用
总理衙门的历史作用,既体现在它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关系;更表现在它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东西。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总署”的设立及衙门的运作,就机制与效率而言,是对冗滞衰迈的晚清政府老衙门进行的一次历史性改革。
工作人员之“精”、工作效率之“决”都是老衙门不可比拟的。
它革除了其他老衙门办理文稿经由堂吏、司员、堂官等多道手续和公文“旅行”的弊端,且由于人少事繁,司员轮班办事,在客观上还起到“人人办事,方无迟误”的作用。
所以,总理衙门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给衰迈的晚清政府注人了一些新鲜的生气。
第二、使清政府开始抛弃传统的外交体制,步入近代意义上的外交行列。
总理衙门设立后,清政府有了专门的外交机构,尽管它不可避免地带有半殖民地色彩,但毕竟标志着中国开始抛弃传统的外交体制,逐渐以近代意义上的外交方式同外国进行沟通、交流,是外交史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第三、资本主义国家进一步控制清朝政府的内政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总理衙门不仅包办了一切需同外国发生联系的洋务活动,并且其主持人员由王公大臣兼任。
所以,总理衙门实际上成了驾于六部之上的最高行政机构。
而外国侵略者通过控制总理衙门,尤其是选派人员插足海关总税务司,控制了中国的海关行政、稽查、关税等一切事务,清政府的大宗财政收入,也被外国人掌握。
这样,就使清政府在财政、政治上,都越来越重地受制于外国侵略者。
第四、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中国的近代化,包括工业、科技、国防以
及政治制度等诸方面的近代化,而所有这几方面的近代化,总理衙门都起着举足轻重的领导、组织和促进作用。
总理衙门以“洋务内阁”著称。
凡矿务、铁路、电线、创办机器、购置军械、船务等无不总理。
在总理衙门的积极倡导下,一个以“自强”为号召、以创办近代军事工业为内容的近代工业化运动随即兴起。
在总理衙门的支持下,第一个近代官办工业———江南制造总局于1865 年创办。
总理衙门还促进了近代科学技术的近代化发展。
它奏请设立北京同文馆,并大规模地选派留学生赴外国学习,培养了一批先进的科技和外语人才,为引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发展国内科学建设等打下了基础。
对于总理衙门的历史作用,我们同样不能孤立地看待,必须要一分为二,辩证分析。
既要看到它对清政府和中国外交、近代化等方面可喜的促进作用,也不能忽视它作为半殖民地社会的产物,为列强所控制,进一步地深入了对华侵略这些消极影响。
它不可避免自身矛盾所决定的历史悲剧性,其诞生、发展及发挥职能的全过程,都逃不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社会大背景,故而不可能阻止清政府没落的事实,也难以有所重大变革。
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日益加深,作为主要从事外交活动的政府机构,总理衙门的半殖民地化的烙印越打越深,到1901年改组为外务部,成为《辛丑条约》的产物和帝国主义“以华治华”政策的工具。
总理衙门凡40年的历史最终至此结束。
最后,衷心感谢陆老师本学期对我们的教导,不足之处希望予以指出,谢谢!祝您暑假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