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天地生)
- 格式:ppt
- 大小:2.64 MB
- 文档页数:53
作者简介钱学森(1911—2009),汉族,浙江省杭州市人。
中国著名物理学家,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
长期担任中国火箭和航天计划的技术领导人,对航天技术、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做出了巨大的和开拓性的贡献。
钱学森是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中国火箭之父”、“导弹之王”。
课文节选自钱学森同志的《现代科学技术》一文第三部分。
这篇课文指出了现代自然科学的重要特点,简要地介绍了现代自然科学体系的构成,重点介绍了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的发展和它们跟物理、数学的关系,从而强调物理和数学这两门根本的基础学科在现代自然科学体系中的重要位置。
理清课文结构全文按“总—分—总”的顺序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2):指出了自然科学的特点,说明物理、数学是六门基础学科中最基础的学科。
第二部分(3—6):这部分分别介绍了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的发展,阐明了它们与物理、数学的密切关系。
第三部分(7):进一步指出了物理、数学是现代自然科学体系中根本的学科,归结现代自然科学体系的构成。
工程技术学科(应用科学)工程结构电力技术电子技术农业技术量子化学化一般基础学科学计算化学遗传工程天文学地学生物学现代自然科学基础学科根本基础学科物理学数学重点语段解析1、课文第一自然段“现代自然……重要特点。
”(1)两个“这”分别指代的是:①“研究事物、现象的变化发展过程,研究事物相互之间的关系。
”②“严密的综合起来的体系。
”(2)现代自然科学体系从纵横两方面研究,分别表现在:纵的方面:研究事物、现象的变化发展过程。
横的方面:研究事物相互之间的关系。
2、根据第二自然段文字内容,给“数学”、“物理”下一个定义:数学是指导我们推理演算的学问。
物理是研究物质运动基本规律的学问。
2、课文第四自然段“天文学……是不行的。
”(1)“天文学也是物理”的意思是:天文学是物理应用于研究天文学。
(2)“天上还有一些更怪的现象”在文中是指:中子星的爆发和“黑洞”。
科学技术革命和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的特点科学技术革命是指在人类历史上,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引起的社会变革。
自然科学发展是指自然科学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发现自然规律的过程。
这两个方面的发展都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
科学技术革命的特点:1. 科技进步的速度加快:科技革命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科技的更新换代也越来越快。
这种快速的发展速度,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社会结构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 科技应用的广泛性:科技革命的发展使得科技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不仅仅是在生产领域,还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3. 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科技革命的发展使得科技创新变得越来越重要,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科技的领先地位。
4. 科技与经济的紧密联系:科技革命的发展使得科技与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科技的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自然科学发展的特点:1. 科学方法的不断完善:自然科学发展的过程中,科学方法不断完善,从而使得科学研究更加精确、系统、科学。
2. 科学研究的国际化:自然科学发展的过程中,科学研究的国际化越来越明显,各国之间的科学合作也越来越频繁。
3. 科学研究的跨学科性:自然科学发展的过程中,科学研究的跨学科性越来越明显,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趋势。
4. 科学研究的应用性:自然科学发展的过程中,科学研究的应用性越来越强,科学研究成果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现代社会的特点:1. 科技高度发达:现代社会的科技水平高度发达,科技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科技创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2. 信息化程度高:现代社会的信息化程度高,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传递更加快捷、方便。
3. 全球化趋势明显:现代社会的全球化趋势明显,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国际合作也越来越频繁。
4. 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现代社会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保护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科学技术革命和自然科学发展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它们的发展不仅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也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和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哲学是()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世界观C.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世界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A.对于自然现象的基本观点B.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C.对于人生意义的独特见解D.对于社会问题的具体看法3.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对()问题的不同回答A.世界是否具有统一性B.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C.世界万物是否运动发展D.世界是否可以认识5.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B.反映论和先验论的标准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6.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A.唯物论B.唯心论C.二元论D.不可知论7.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A.都是一元论B.都是二元论C.都是多元论D.都是可知论8.一切唯心主义都主张()A.精神是世界的本原B.存在就是被感知C.世界是绝对精神的产物D.理是天地万物之根9.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唯心主义的主要错误是()A.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B.主张物质和意识都是世界的本原C.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D.抹煞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10.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B.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1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问题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12.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A.朴素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庸俗唯物主义13.认为原子是构成物质世界一切事物的最小单位,是堆砌宇宙大厦的“宇宙之砖”。
中国当代科幻小说创作的理论建设——论郑文光的科幻理论探索王卫英【摘要】文学的良好发展需要理论的支持和鼓励,但中国科幻小说在它的发展历程中,始终缺乏文学评论界的关注.中国科幻理论的形成完全来自科幻作家们的实践摸索,郑文光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从自身科幻创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的理论思想,不仅引导当代中国科幻创作走向深入,面且还将继续指导未来中国科幻发展的方向.他的科幻理论探索也清晰地勾勒出中国当代科幻创作的理论发展轨迹.【期刊名称】《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39)004【总页数】6页(P106-111)【关键词】郑文光;科幻小说;创作;理论探索【作者】王卫英【作者单位】中国科普研究所,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45随着世界科技的日新月异,科幻文学也愈来愈显示出它的优越性。
在美、日、韩等发达国家,从科幻图书到科幻影视已形成一条财源滚滚的产业链。
科幻不仅带给它们巨额的商业利润,而且成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近年来,受国外科幻图书影视的强烈刺激,中国原创科幻小说有了明显的发展。
但总体而言还很不够,中国科幻依然像一首无人问津的民间歌谣,除了科幻迷,没有人欣赏它们的精妙。
这种建立在强大科学背景基础之上、富于辽阔想象力的文学被人们忽视,尤其被文学评论界严重忽视。
这种尴尬既不符合中国大力提倡科学发展观的文化要求,也与中国文学生态多样化发展的内在诉求相违背。
文学的良好发展需要理论的大力支持和鼓励。
与主流文学截然不同,中国科幻在其百年发展历程中,始终缺乏文学界的关注,中国科幻的理论发展完全来自作家们的实践摸索。
从鲁迅的“科学启蒙”、顾均正的“科普”教育到童恩正的“宣扬科学的人生观”,中国科幻理论从无到有,依稀呈现出一条曲折的发展轨迹。
但这些由历史线条连缀起来的“科幻观”,显得斑斑点点,而郑文光的科幻理念却呈现出一种系统化趋势。
郑文光(1929—2003年)生于越南华裔之家,天文学专业背景,从事天文史研究,是著名的科普科幻作家,1999年荣获科幻“终身成就奖”。
绪论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下半叶创立的。
恩格斯撰写的《自然辩证法》一书,奠定了这门学科的理论基础。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它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逐渐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发展成一门新兴学科。
20世纪80年代以来,《自然辩证法概论》被定为我国高校理、工、医、农硕士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必修课程。
一:自然辩证法的概念由来“自然辩证法”术语的由来:1925年,前苏联理论界将恩格斯的四束遗稿,即《辩证法和自然科学》、《自然研究和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数学和自然科学。
不同的东西》,冠以“自然辩证法”的书名,以德文和俄文对照的形式出版之后,“自然辩证法”就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在许多国家广泛出现。
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性质自然辩证法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1:研究对象:自然辩证法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2:研究内容(包括三部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观3: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哲学学科。
自然辩证法的哲学性质主要表现为:从研究内容上看,它把自然界、科学技术以及认识和变革自然的活动都看成是有结构的整体,研究其中普遍而深刻的规律性,因而具有哲学世界观的意义;从研究角度上看,它主要不是对自然界进行客观描述和对变革自然的活动进行纯思维逻辑分析,而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来研究自然、人以及两者的中介,因而具有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相统一的特点;从研究方法上看,它不局限于一般地归纳、演绎、分析、综合,更重视哲学抽象。
其主要特点是进行多层次分析和多学科综合,以便提炼出既普遍又深刻的内容。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的过程(1)开始: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等的签订(2)加深:第二次鸦片战争和条约的签订(3)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4)完全沦为: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鸦片战争(1840—1842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中法战争(1883—1885年);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日本侵华战争(1931—1945年)近代列强强迫中国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清朝晚期:《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中俄美英法《天津条约》、中英法《北京条约》、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中俄《改订条约》(《伊犁条约》)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中法新约》、中日《马关条约》、《辛丑条约》(2)北洋政府时期:《二十一条》(1915年)、《俄蒙协议》(1912年)、《中俄声明》(1912年)(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1946年)重要的国际会议:1.巴黎和会 1919.1. 27国,操纵国:英法美签订凡尔赛和约及其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秩序。
2.华盛顿会议 1921-1922 9国,操纵国:美英日签订《四国条约》、《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九国公约》。
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3.慕尼黑会议 1938.9 英法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把苏台德区割给德国。
4.开罗会议 1943 中美英签署《开罗宣言》,宣告日侵占中国领土必须归还。
5.德黑兰会议 1943 苏美英确定了对德作战方针,准备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6.雅尔塔会议 1945年初苏美英美英苏分区占领战败后的德国;苏联同意在欧洲战争结束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成立联合国。
7.波茨坦会议 1945.7-8月苏美英中美英发表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
科学技术革命和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的特点
1. 科学技术革命的特点:
(1)技术发展迅速:科学技术革命的发生使得人类对于技术的要求提高了,技术发展速度也明显加快,先进的技术不断涌现。
(2)信息变革:科学技术革命时期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和思想的开放使得信息自由传播,促进了科技信息的全球传播,各国之间的交流合作得到了加强。
(3)持续影响:科学技术革命的影响时长达到数十年,其后的文化、经济、社会和政治方面都将得到深刻的影响。
2. 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的特点:
(1)相对主义思想:现代自然科学中对于相对主义的思考,加深了对于自然的认识。
尤其是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发展完善了相对主义的思想体系。
(2)统一认识:对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各类学科的相互联系和互相作用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越来越普遍。
(3)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现代自然科学发展中,实证主义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被广泛使用,使得研究成果的可靠性更高,研究深度也得到了提高。
总的来说,科学技术革命和现代自然科学发展都在推动人类文明和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们通过不断地思考、创新和实践,推动着整个人类社会向更加科学、绿色和可持续的方向迈进。
从天地生综合研究角度看中华文明东移南迁的原因(一)寻求一个新的角度早在60年代,我国地理学界就开始了天地生综合研究。
所谓天地生综合研究即是将天文、地球、生物三者视为互相联系的有机体进行多学科研究。
这种研究应用到历史学的研究中就既不仅仅局限于只在人类社会系统内部去研究社会兴衰及其原因,也不仅仅局限于研究地球表面系统与人类社会系统的人地关系,而在于探索历史时期天文系统、地球表面系统、人类系统间的有机联系,探索左右人类社会原因的不可逆转性与可逆转性、可回归性与不可回归性的辩证关系,在自然史的大背景下研究人地关系,在人地关系的原则中探索人类社会。
据天地生综合研究来看,就天体与地球关系而言,地球表面历史气候的周期性变化是与太阳黑子多少、九星汇聚的地心张角、地球自转变速周期、地球地极移动周期等因素有关,正是这些因素促使地球下垫面和大气环流变化,造成世界历史气候的变化。
研究表明:太阳黑子增多时,地球气候则呈现寒冷时期;当九星汇聚的地心张角发生在冬半年,且地心张角小于70度时,地球气候变得干冷;若地心张角小于45度时则不仅会出现干冷现象,而且会出现自然灾害群发期。
受这种变化的影响,当人类生产力不高的情形下,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肯定是十分明显的。
人类社会有些看来是偶然的历史事件,往往放在自然史的长河中可能是由众多偶然事件组成的必然事件,有其不可逆转性。
应该承认直到现在我们的历史学界整个来说对天地生综合研究还是十分陌生的,用其探索具体的历史问题更是凤毛麟角。
为了寻找一些个别历史现象的终极原因,我们的一些自然科学工作者已经作了一些开拓性的研究,为我们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
但是由于自然科学工作者对历史资料相对不够熟悉,有一些结论还只是建立在一种简单的事件序列对应上,缺乏对具体事实的深入研究。
若历史学者会同一起研究,其研究就会更加深入。
中国最早的文明产生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但历史时期以来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重心都有一个东移南迁的历史过程,历史时期能左右大的政局的移民大潮也主要是从北从西向东和南推进,也就是说,历史上中华文明有一个东移南迁的问题,这也是为学术界基本肯定了的。
1—2 简述自然科学发展的三个时期及三次科学革命三个时期:(1)自然科学发展的第一个时期大约是从远古到15世纪根据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们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逐步了解认识了自然界,到公元前6世纪已积累了不少的数学、天文学和医药知识,自然科学已开始萌发。
这一时期,关于自然界的知识中天文学走在最前面。
在医药方面,已有关于多种疾病的名称和药物的记载从公元前5世纪到15世纪,人们把自然界当作一个整体,从总的方面来把握自然界的发展变化,描绘自然界的总面目。
基于这种认识,产生了力求囊括自然界一切事物的自然哲学。
虽然那时已出现了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医学、生物学、地学等专门化知识,但都包含在统一的自然哲学中。
在物理学方面,已出现了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他的工作给后人许多启发,但他所得出的结论有很多是错的,例如,受外力作用运动的物体,当外力停止作用,物体的运动也就立即终止。
又如,较重的物体下落较快,较轻的物体下落较慢等。
亚里士多德的这些错误结论纯粹是他的直观想象和逻辑推理,并无任何实验依据,那时人们也还没有“科学实验”的思想。
(2)自然科学发展的第二个时期——近代自然科学发展时期从时间上看,这个时期大约是从16世纪到19世纪。
随着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需要有探索自然物体的物理特性和自然力的活动方式的科学,从各个细节上分门别类地研究大自然的奥秘,于是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学、生物等专门学科逐渐从自然哲学中分离出来,形成了一门门独立的学科,使近代自然科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这一时期,数学上,微积分和非欧几何已经建立;物理上,牛顿理论和电磁理论已经建立;化学上,创立了科学的原子论;天文学上,提出了日心说;地学上,提出了地质演化说;生物上,建立了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等等。
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从天文学上首先突破,随后物理学又成为带头学科。
(3)自然科学发展的第三个时期——现代自然科学发展时期从时间上看,这个时期大约是从19世纪末开始。
各章选择题第一章1、1893年,( A )从日本引进中国并使用“科学”一词。
A.康有为B.严复C.梁启超D.谭嗣同2、科学内容的无阶级性表明,它具有( C )A.真理性B.探索性C.共享性D.解释性3、大爆炸宇宙理论的提出者是美国物理学家( A )A.伽莫夫B.弗里德曼C.哈勃D.威尔逊4、大爆炸宇宙模型最早是在20世纪40年代由(ABC )等人提出的。
A.伽莫夫B.阿尔弗C.赫尔曼D.威尔逊5、( C )发现了星系红移。
A.伽莫夫B.弗里德曼C.哈勃D.威尔逊6、大陆漂移说的创始人是( D )A.爱因斯坦B.拉普拉斯C.开普勒D.魏格纳7、科学的基本特征包括( ABCDE )A.科学知识的客观真理性 B. 科学内容的无阶级性C.科学劳动的探索性 D.科学认识形式的抽象性E. 科学理论的解释性和预见性8、现代科学的五大基本模型包括( ABCDE )A.宇宙演化的热大爆炸模型B.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C.遗传物质DNA双螺旋结构模型D.智力活动的图灵计算模型E.地壳构造的板块模型9、现代科学四大基本理论是(ABCD)A.相对论B.量子力学C.基因理论D.系统理论10、最早给技术下定义的学者是( A )A.狄德罗B.巴克C.亚里士多德D.福泽谕吉11、( B )创造了“Technology”一词A.狄德罗B.巴克C.亚里士多德D.福泽谕吉12、任何技术都必须符合自然规律,这表明技术具有( B )A.中介性B.自然属性C.社会属性D.解释性13、技术的基本特征包括( ABC )A.中介性B.自然属性C.社会属性D.解释性E.探索性14、现代技术的三大体系包括(ABC )A.物质变化技术B.能量转换技术C.信息控制技术D.系统变换技术物质、能量和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大陆漂移说的创始人是魏格纳,他在《海陆的起源》一书中论述了南美和非洲大陆能拼合在一起的思想。
(√)中国古代没有“技术”一词。
(√)电池是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电磁相互作用是信息技术的主要能量载体(√)×第二章古代科学技术的起源与形成最早发明阴历历法的国家是( C )A.埃及 B.中国 C.巴比伦 D.印度最早创造了零的概念及其数字符号的国家是( C )A.中国 B.巴比伦 C.印度 D.埃及最早发明60进制计算系统的国家是( D )A.古中国B.古印度C.古埃及D.古巴比伦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太阳历,把l年确定为365天的国家是( B )A.中国B.埃及C.印度D.古巴比伦中国流传至今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是( A )A.《黄帝内经》B.《神农本草经》C.《伤寒杂病论》D.《本草纲目》中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 B )A.《黄帝内经》B.《神农本草经》C.《伤寒杂病论》D.《本草纲目》《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中国医圣( A )A.张仲景B.李时珍C.华陀D. 孙思邈被称为的中国医圣的是( A )A.张仲景B.李时珍C.华陀D. 孙思邈( D )誉为药王,著《千金方》,主张医生要博学、要有高尚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