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重点

  • 格式:docx
  • 大小:267.23 KB
  • 文档页数: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简答题:

1简述现代经济增长的基本特征

(1)人口和人均GDP加速增长;

(2)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

(3)经济结构迅速转变。库兹涅茨指出农业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以及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随着时间的推移,处在不断下降中。工业部门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是上升的,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服务部门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几乎在所有国家都呈上升趋势,但其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4)伴随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的快速变化。

(5)国际经济扩张迅速。为了获取原材料、廉价劳动力以及推销工业品的有利市场,发达的工业国家向世界其他地区不断扩张。发达国家凭借先进的现代科技,尤其是运输和通讯手段向世界各地扩张。

(6)现代经济增长的有限扩散。尽管有扩散到世界范围的倾向,但实际的扩散却是有限的,只局限于不到全世界三分之一人口的范围内,这部分人口享有全球收入的75%。

2简述熊彼特“创新理论”的主要内容。

“技术创新”概念首先由熊彼特1912年在其成名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

创新――指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把一种从未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

创新的概念包括五种情况:(1)采用一种新产品。也就是消费者还不熟悉的产品,或一种产品的一种新特性。(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也就是在有关的制造部门中尚未通过经验检验的方法,这种新方法决不需要建立在科学上新的发现的基础之上。(3)开辟一个新市场。也就是有关国家的某一制造部门以前不曾进入的市场,不管这个市场以前是否存在过。(4)控制或掠取了新的原材料供应来源。不管这种来源是否存在过,还是第一次创造出来。(5)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组织。比如造成一种垄断地位或者打破一种垄断地位。

熊彼特认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是企业家。企业家活动的动力来源于对垄断利润或超额利润的追逐。除利润动机外,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动机是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是由五个要素构成的:首创欲,成功欲,冒险和以苦为乐,精明与敏锐,强烈的事业心。

熊彼特将创新与发明两个概念区分开。他认为,发明是新技术的发现,而创新是指将发明应用到经济活动中去。一种新发明只有当它被应用到经济活动中去,为生产当事人带来利润时,才成为“创新”。因此,熊彼特的“创新”是一个经济概念,而“发明”是一个技术概念。3简述教育过度与知识失业的关系。

教育深化: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和过度投资引发教育供给超过需求出现种种不平衡,造成有越来越多的高学历雇员从事以前由低学历雇员从事的工作。

知识失业:受过较多教育的人挤在现代部门寻找工作,而现代部门创造的就业机会有限,结果一部分受过教育的人沦为失业者。

教育深化和知识失业的一个结果是发展中国家教育事业不切合实际需要的扩张。在教育发展初期,失业者主要是文盲,为了免遭失业的危险,人们把子女送去上小学,于是,小学教育扩大。随着小学教育的发展,小学毕业生的失业率上升。为了防止失业,小学毕业生不得不进入中学,于是中学教育扩大。与此同时,小学教育也要继续扩大,一方面使找不到工作的文盲接受初等教育,另一方面为进入中学准备升学的阶梯。到了中学毕业生也难以找到工作时,他们要求升入大学,于是大学教育扩大。与此同时,中学也自然要继续扩大。总之,在教育深化和知识失业的影响下,一些发展中国家不得不扩大大学教育,也不得不扩大中、小学教育。就业状况的每一次恶化,都要求把各级教育作一次扩大。因此,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了一种似乎难以置信的情况:某一级教育作为一个终点变得对该级毕业生就业越不利的时

候,上一级和这一级教育就越迅速发展,对政府扩大教育投资的压力就越大。

发展中国家教育的“过度”发展导致了知识失业,但反过来,知识失业又助长了教育的进一步扩张,教育过度与知识失业是互为因果的关系。教育过度与知识失业的相互作用必然造成发展中国家的资源配置不当,教育投资效率低下。

4简评“人口转变理论”

人口转变,是指从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状态向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状态转变的过程。西欧国家的人口转变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第二个阶段: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这一时期,由于这些国家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死亡率下降。应该指出,西欧发达国家的人口死亡率下降是与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提高直接联系在一起的,死亡率下降相对缓慢。第三个阶段: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这一时期,由于生育成本高,生育观改变等原因,出生率下降,以致人口增长率下降。

发达国家的人口变动过程,也适应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的三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初-50年代。第二阶段:20世纪50-60年代。第三阶段:20年代60年代后。第二阶段死亡率下降的主要原因:许多发展中国家虽然经济上没有很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依然很低,但是世界范围科学技术的进步、医药费用的降低和国际援助的支持,使许多疾病特别是传染病得到控制,甚至灭绝,从而导致了死亡率的急剧下降,造成了人口的大幅度增长。但与西欧国家不同的是,发展中国家死亡率的下降几乎完全是医药卫生与健康保障事业发展的结果,而不是由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二阶段出生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在死亡率大幅下降的同时,在这些国家占主导地位的仍是落后的经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和传统的价值观念,因此,人口出生率一直居高不下。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的第三个阶段分为A、B两大类型。A类国家和地区中,现代化控制死亡的方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结合在一起,使出生率和死亡率同时下降。但是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属于B类,外部原因导致的死亡率下降到一定程度时便停止,而普遍的贫困和低下的生活水平,使高出生率持久存在,导致人口增长率停留在较高的水平上。

人口转变模型从现象上描述了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人口发展的趋势变化,并指出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率不断提高主要是死亡率得到有效控制而出生率居高不下造成的。然而这一模型并没有从本质上阐明发展中国家的出生率为什么居高不下以及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能从根本上抑制人口的过度增长。

简评马尔萨斯的“人口论”

马尔萨斯在其1798年出版的《人口原理》一书中,提出了关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

两个公理:(1)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2)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

两个级数:(1)人口在无妨碍时以几何级数增加;(2)生活资料以算术级数增加;(由于土地的边际报酬递减)

为了维持人口增殖力和土地生产力的平衡,又提出三个命题。

三个命题:(1)人口增长必然为生活资料所限制;(2)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定会增长除非受到非常有力而又显著的抑制的阻止;(3)占优势的人口增长,为贫穷和罪恶所抑制,致使人口增长与生活资料增长保持同步;(这些抑制和那些遏制人口的优势力量并使其结果与生活资料保持同一水平的抑制,全部可以归纳为道德的节制、罪恶和贫困)。这三个命题后来被分别概括为:限制原理、增殖原理、均衡原理,合称为人口原理。

两种抑制:一是积极的抑制,指通过贫困、饥饿、瘟疫、灾荒和战争等手段去阻碍人口的增加。二是预防的抑制,指通过禁欲、晚婚、不生育等预防人口增加,又称为道德节制。

结论:长期内人均收入将保持在仅能维持生存的水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