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东京大学联合培养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3
高校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路径比较研究刘孟婷,卢滢伊,王聪慧(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上海200092)[摘要]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高校国际组织人才培养项目建设。
经不断探索和研究,逐渐形成了境内外高校衔接合作办学、国际组织后备人才专项培养、高校与国际组织合作办学等典型培养路径。
这些培养路径的建设增强了我国向国际组织输送人才的后备力量,但与预期成果之间仍存在差距。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现有培养路径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基于现有培养路径的优势与不足,建议高校制订长线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规划,完善课程设置,将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相结合,提升学生应对国际事务的综合素质,优化培养路径。
[关键词]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路径;高校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基金项目]2018年度同济大学思政基金资助课题“新时代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tjsz201820)[作者简介]刘孟婷(1989—),女(蒙古族),辽宁阜新人,硕士,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高校人才培养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1)19-0005-04[收稿日期]2020-12-08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提出,要完善选拔方式、丰富选拔手段,让更多的青年群体代表参与国际交流,培养、推荐青年优秀人才到国际组织任职;2016年9月27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中指出,参与全球治理需要一大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1]。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在众多国际秩序建立的过程中,中国声音、中国方案、中国智慧,正逐渐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关键因素。
和平时期建立的国际组织代表了世界各国人民在不同领域对于国际秩序、国际平衡的各种诉求,国际秩序得到较好的维护是全人类安居乐业的基本条件之一。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硕博连读培养工作办法一、适用专业及名额本办法适用于国际关系学院各专业,名额控制在10人以内,包括参加北大—日本早稻田大学联合培养博士项目的同学1-2人。
每年产生的硕博连读学生名额均出自次年学校配给给学院的博士生录取名额。
二、申请人资格申请人应该是本院硕士二年级学生,所申请的博士学位的研究方向原则上必须与其硕士的研究方向一致,其他方面的资格要求参照《北京大学关于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规定》,本办法暂不对外院系学生开放。
三、选拔与审批选拔方式:选拔工作于每年9月份进行。
学生自愿报名,并提交申请材料(包括进入博士生学习阶段的研究计划和两份专家推荐信,其中一份应由学生的硕士导师出具),学院组织专家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对报名者进行初评,拟定候选人名单。
候选人应在9月底或10月初参加由学院专家委员会组织的面试,内容包括:1、对第一学年学习成绩的考察;2、专业知识面试。
其中,参加北大—早大项目的同学还将接受英语(日语)面试,并且在本院初取后需经日方最后认可方视为被正式录取。
四、培养工作参加硕博连读项目的学生,其在硕士第一学年所修学分,除外语之外,以三分之二的比例计入博士阶段的学分。
其在硕士第一学年所学的部分课程,经各该同学的博士导师和学院主管领导同意后,可替代博士期间相近的课程。
参加硕博连读项目的学生自研究生入学后第二学年开始时进入为期4年以上的学习,但无需提交硕士学位论文。
其中,在本院各专业就读的学生应继续完成本专业的硕士学位课程,同时开始按照该年度执行的博士教学计划修习博士学位的课程,并按规定的时间进程完成综合考试、开题、论文写作与预答辩和答辩等工作。
其中,参加北大-早大项目的学生应该在第一个学年内,由中日双方的导师共同确定博士论文的选题,第二、第三学年则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第四学年返回我院学习,并且按北大的相关规定进行综合考试、开题、论文写作与预答辩和答辩等工作。
五、学习费用及奖学金参加硕博连读项目的学生进入该项目第一学年的奖学金由原来所在系所评选。
国际化时代中日重点大学的交流与合作1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 宋志勇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日高等教育都迈出了国际化步伐,中日大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都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进入21世纪后,两国大学尤其是两国的重点大学,在各个领域的“强强合作”,有力地推动了两国大学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
中日大学间的合作协议校,数量最多,交流内容也最为丰富。
目前,双方的交流与合作在规模和深度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等教育高速发展,为中日大学交流与合作创造了难得的机遇和条件,中日大学间的合作研究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达到了很高水平。
近年日本国立大学的法人化改革,又为中日大学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更为宽松的环境。
中日重点大学的教育和科研,代表了两国的最高水平,也代表了两国教育和科研合作的最高水平。
总结以往的经验,使两国重点大学的交流与合作在21世纪更上一层楼,是摆在两国重点大学及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要课题。
本文拟就上述课题进行简要的论述,以期对中日两国重点大学的交流与合作提供参考。
合作培养高层次人才在大学教育国际化的浪潮中,中日两国都加强了外国留学生教育,扩大接受留学生的规模。
日本在政府多项措施推动下,经过多年努力,终于在2003年达到了接受10万名研究生的目标,成为接受外国留学生大国。
与此同时,随着国家的整体快速发展,中国也从一个留学生输出大国发展成为一个输出输入并重的国家。
据官方统计,2005年中国接受各类来华留学生141,087人,创历史最高水平。
而在中日两国接受的大量留学生中,来自对方国的留学生都占了绝大比例。
据日本文部科学省统计,日本2005年在学外国留学生121,812人,其中中国留学生为80,592人,约占留学生总数的66%,比例高居第一。
而在同一时期中国接受的141,087名留学生中,日本留学生为18,874名,仅次于韩国,位居第二。
可见两国学生交流的重要地位。
1本文所指重点大学,中国为“985工程”校,日本为“21世纪COE计划”排名前30位的大学。
双一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历史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是国内普通高校中建立最早的国际关系学院之一,前身是1960年北京大学的政治学系,1996—1998年,原北京大学国际政治学系、国际关系研究所和亚非研究所经合并调整,组成现在的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规模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现有在职教师54人,其中教授29人,副教授22人。
国际关系学院由4个系和3个研究所组成,即国际政治系、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国际政治经济学系、比较政治学系、国际关系研究所、亚非研究所、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
此外还管理着20多个科研中心,研究领域覆盖之广泛程度,超过全国其他任何一所国际关系学院。
该院的国际政治、科社与国际共运是全国重点学科。
成果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副教授、讲师、研究生每年在中英文顶级或一流杂志上发表大量高水平学术论文。
《国际政治研究》是由北京大学主办、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暨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编辑出版的学术性双月刊。
该杂志于2002年开始公开出版发行,享有很高的学术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成为国内从事国际政治、国际关系教学和研究的重要学术园地。
学院还与北京大学出版社等合作,先后推出了“21世纪国际政治丛书”、“国际问题论丛”、“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系列教材”等系列著作。
影响力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在学术影响力、政策影响力、公众影响力、国际影响力四个领域均得到较高的评价。
学院部分教授直接参与国家外交决策,或为政府提供政策建议。
近年来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两个部门中的学者委员,均出自该院。
学院教授经常在中央电视台、新华网、人民网、环球网、澎湃新闻等主流媒体上发表深入评论。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有着非常高的国际知名度,很多老师兼任国外著名高校的客座教授。
学生培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为国家、社会培养了大量优秀毕业生。
本科、硕士毕业生在全国各行各业中表现一流,出国深造比例非常高。
博士毕业生大多进入全国各类研究型大学、科研机构工作,广受社会好评。
1 / 10:1 育 明 教 育专注于北京大学考研专业课辅导始于2006,八年辅导经验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介绍一、学院简介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是中国综合性大学中最早建立的国际关系学院,是我国培养国际问题和外交与涉外工作的应用、研究和教学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
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同志担任名誉院长,我国知名国际问题专家王缉思教授担任院长。
国际关系学院学科结构完整。
现有三系(国际政治系、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国际政治经济学系)、三所(亚非研究所、国际关系研究所、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以及中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美国研究中心、俄罗斯研究中心、日本研究中心等近20个研究机构;拥有国内高校中国际政治学科最齐全的专业结构:本科专业有国际政治、外交学、国际政治经济学、科社与国际共运;硕士专业有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学、国际政治经济学、科社与国际共运、中外政治制度、中共党史;博士点包括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学、科社与国际共运、中外政治制度,其中国际政治是全国唯一的国际政治类重点学科,在2007年的评估中再次名列第一。
国际关系学院教师队伍强大。
现有教师和科研人员55人,其中教授25名(全部为博士生导师),副教授25名,讲师5名;已获得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39人(含11位从国外引进的博士)。
此外,学院还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授。
学院教师现承担国家科研项目、教育部项目和国际合作或海外基金资助课题共40多项。
国际关系学院国际联系广泛。
现已同美国、俄罗斯、德国、法国、日本、韩国和台湾、香港、2 / 10:2 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和学术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学术交流关系。
每年接待数十名海外学者来院讲学、访问或进修;同时,也选派若干教师赴海外进修或学习。
特别值得强调的是:我院近年来积极开展了与国外知名大学在联合培养学生方面的合作。
现有项目是:本科生第二学位计划:每年考试选拔15名本科生,在第三年时派至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一年(主要费用由学院负担,学生本人只需准备少量生活费),第四年返回北大。
坤:我建议平时稍微看看你们北大网站,就是北大招生网,也有值得你看的内容,一些内容对你有帮助、有启发,也有的就是你想要了解的,比如下文,就是北大招生网上的,这不是你很想要了解的吗?坤:如学习上有什么要求或想法,及时和我们交流,我们一定会支持你,并尽力帮助你。
北京大学本科生赴海外交流情况概述北京大学是中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大学之一,“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是北大对学生的培养定位。
在对学生国际视野的培养过程中,除却接待外国首脑、政要、海外著名学者来访;主办各类国际会议之外,学校亦开展多层次的面向学生的国际项目。
例如,“北大—耶鲁联合本科生项目”的内容之一即耶鲁大学每年选派教师在北大开设3-4门课程,北大各院系同学都可以申请选修。
海外其他著名大学赴北大访学一年或一学期的教授也都会为北大的同学开课。
再例如,北大与海外大学合作,在北大举办国际暑期学校课程:“北京大学-密歇根大学暑期学校”和“北京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暑期学校”,这些项目不只面向北大学生开设,但部分课程北大同学均可获得全额奖学金除了在校内积极主办以上交流项目之外,为学生提供直接赴海外交流和学习的机会亦非常重要。
以下,是对北京大学本科生赴海外交流情况概述。
2008年,北京大学校本部共招收普通本科生2794人,据不完全统计,该年度北京大学赴海外交流本科生共800人,其中据北京大学与海外高校合作协议,以交换生身份及暑期学校学生身份赴海外高校学习者共计256人,另有少部分同学赴海外攻读学位(即联合培养),其余为参加实习、短期考察和国际会议。
地区方面,赴美国和欧盟各国交流的学生数各约占30%,亚洲方面,赴日本学生最多。
(以上统计均不包括港澳台地区)短期交流的形式多样。
考察类通常由各级政府和社会团体主持,或由国外政府主持(例如前日本首相福田康夫邀请中国大学生赴日本参观考察),或由社会各界资助。
国际会议方面,常规项目通常为大学之间或国家之间的合作项目,由于北京大学常常作为中国大学的代表在国际舞台上出现,因而在这一类国际会议中频频闪现北大同学的身影(例如“东亚四国大学生论坛”Besotoha)。
爱考机构中国高端考研第一品牌(保过保录限额)爱考机构-北大考研-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于铁军
所在系:国际关系研究所
职称:副教授
学位:法学博士
简历:
1986-1990年,在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读本科。
1990-1994年,在山东财政学院国际经济系任助教。
1994-1997年,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读硕士。
1997-2000年,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读博士。
2000-2003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
2003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1998-2000年,在日本东京大学综合文化研究科国际关系专业留学。
2005年2-8月,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国际安全与合作中心做访问学者。
2005年8月-2006年1月,在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做访问学者。
2008年6-7月,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战争与和平研究所做访问学者。
所授课程:
国际关系史(上)、国际政治思想史、国际关系与东亚安全、东北亚问题研究、国际安全与战略研究(合上)、国际关系理论(合上)、国际政治概论、专业英语精读、美国与东亚(合上)。
东京大学和北京大学有啥不同?又到了我们中国孩子报考日本各个大学的报名期,有好几位网友问我一个问题,就是“日本的大学与中国的大学到底有什么区别?”这个题目实在太大,够得上我写一本书。
我只想比较一下中日之间的两所著名大学,从中我们去观察一下这两所著名学府有什么不同?去发现这两所大学的各自特征。
这两所大学,一所是中国的北京大学,另一所是日本的东京大学。
在我们中国人的心目中,北京大学是中国最高的学府,与理工科的清华大学一样,都是中国教育的骄傲。
北京大学创建于1898年,距今已有119年的历史。
北京大学最初叫“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北大是中国近代以来唯一以国家最高学府身份创立的学校,最初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教育部职能,统管全国教育。
北大催生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学制,开创了中国最早的文科、理科、社科、农科、医科等大学学科,是近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奠基者。
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校,由严复先生担任第一任校长。
1916年,蔡元培先生出任校长,他一当就当了10年,蔡校长提倡“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把北大办成全国的学术和思想中心,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大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长沙,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不久迁往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46年10月在北平复学。
1952年院系调整,校园从内城的沙滩红楼迁至西北郊的燕园。
北京大学培养过许多影响中国近现代史的杰出学子,譬如李大钊、陈独秀、邓稼先、茅盾、朱自清。
现代的话,有李克强总理、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
北京大学以前最牛的,应该是人文学部、经济与管理学部和社会科学部。
现在,理学部、信息与工程科学部、医学部、跨学科部等新兴学科,也都已经成为名列世界前列的专业。
北京大学目前有学生约3万人,教职员工1万5000余人,其中教授1700人,副教授2050人。
2019年北京大学—早稻田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招生通知
我院与日本早稻田大学联合培养博士项目新一期招生工作将于近日展开。
招生对象是: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学、中外政治制度、国际政治经济学、科社与共运专业的18级硕士生及上述专业的19级博士生(延长学习年限的硕士生不能参加此项目)。
报名的同学将参加外语(英语或日语)和专业课的面试(考试时间另行通知),同时要提交博士生阶段的研究计划和两份专家推荐信。
该项目已执行多年。
具体内容为:参加本项目的硕士生同学自动进入硕博连读计划(共5年),原硕士阶段的第二学年即转为博士阶段的第一学年。
而参加本项目的博士生新生同学仍须学习四年。
在4年的博士阶段学习中,第一、第四学年在我院就读,第二、第三学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就读。
毕业时如能分别提交两篇博士论文并被通过,可获得两校分别颁发的两个博士学位。
本项目的支持者为北京大学国关系学院。
学院为大家提供在日本的两年学费及生活费。
报名截止时间:2019年9月11日报名地点:国关学院A306室潘老师,请各位同学互相转告。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2019年7月3日。
一周关键词:戛纳峰会神八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关于加强对干部德的考核意见》强生“致癌”门事件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十八大代表选举世界人口70亿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提高禁发母乳代用品广告新疆伊犁州地震逐步淘汰白炽灯2011年婚恋幸福感报告义马矿难2011年城市发展评价报告胡锦涛出席二十国集团戛纳峰会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六次峰会3日在法国戛纳举行,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会上发表了题为《合力推动增长合作谋求共赢》的重要讲话。
胡锦涛指出,二十国集团应该继续发扬同舟共济、合作共赢的精神,努力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
胡锦涛提出5点建议:坚持在增长中兼顾平衡;坚持在合作中谋求共赢;坚持在改革中完善治理;坚持在创新中不断前进;坚持在发展中共促繁荣。
[建议金砖国家建磋商机制]胡锦涛3日在戛纳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同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等国领导人就金砖国家合作和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相关问题交换意见。
胡锦涛强调,解决欧洲债务问题主要还是要靠欧洲,我们相信欧洲完全有智慧、有能力解决债务问题。
同时,国际社会也应该提供支持和帮助。
建议金砖国家财金部门建立磋商机制,密切跟踪形势发展,及时就相关问题交换看法,加强沟通和协调。
[中国尚无援欧具体方案]在当地时间11月2日二十国集团峰会前夕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表示,下一步如何进一步参与欧盟峰会救助计划,尚无清晰的方案。
他说,现在谈投资欧洲金融稳定基金扩容计划为时尚早。
此次欧债危机爆发后,很多人寄希望于中国能够出手救助欧洲,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也将中国看做潜在投资人。
[G20峰会通过戛纳宣言]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六次峰会4日在法国戛纳闭幕。
会议通过“戛纳行动计划”,并发表《二十国集团戛纳峰会宣言》。
会议发布了一份“联合公报”,主要内容包括: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同意,全球增长和就业要制定一个体系,要稳定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金融和增强一体化,解决大宗货物不稳定的情况等。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14-04-17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社会科学部――国际关系学院爱国・关天下!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是中国综合性大学中最早建立的国际关系学院,是我国培养国际问题研究和教学、以及外交和涉外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
2004年秋,由我院自己筹资建设的国际关系学院大楼在北大风景最为秀丽的南北阁―勺园景区落成并投入使用。
大楼气势恢弘,设备先进,更有条件设施完备、藏书丰富的图书馆。
国际关系学院的根本理念,是为党和国家培养国际问题的研究人才、从事外事工作的高端人才、以及具有全球视野、跨文化背景、能适应社会不同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培养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传统、对中国当代政治经济和外交政策与实践具有深入了解的海外学子。
他们具有扎实的政治学理论基础、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突出的跨文化交往能力、深厚的人文素养、兼具国际视野与中国情怀、具备良好的独立思考习惯与批评精神、并获得较为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
院长寄语随着国家的崛起,中国外交面临新挑战:既要应对由此而产生的各种矛盾和冲突,还要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
为此,我们需要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更积极地开展外交和参与国际治理,为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为世界做出贡献。
在此背景下,国家急需培养大量既了解中国也通晓世界的`人才。
国际关系学院是国际关系方面国内外最为知名的教学和科研机构之一,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使命。
我们真诚地欢迎有志于从事外交、外事和国际治理的同学来我院学习,我们将为他们提供最优秀的师资、最聪慧的同学和最丰富的学习和实践机会――贾庆国院系特色师资力量强大,课程规划完整学院师资力量强大,现有教授29名,副教授22名,讲师4名。
在课程设置方面,学院现已开设课程100多门,建立了系统、完善的培养多层次学生的课程体系。
多门课程被评为精品课程,多本教材被选入国家级精品教材。
图表1目前学院仍然开设的各级精品课程代表课程名主讲老师美国社会与文化袁明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牛军教授国际政治经济学王正毅教授政治学导论唐士其教授中国对外政策的理论与实践张清敏教授图表 2 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的优秀出版物代表书名作者《当代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杨公素、张植荣教授《国际政治经济学通论》王正毅教授《西方政治思想史》唐士其教授教学国际化,交流项目丰富近年来,我院积极开展与国外知名大学联合培养学生的合作。
北大考研辅导班-2019北大国际关系学院招生目录_启道启道考研分享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是国内普通高校中建立最早的国际关系学院,是我国培养国际问题的教学与研究,以及外交与涉外工作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
学院现有3个本科、9个硕士和6个博士专业对外招生,即本科的国际政治、外交学、国际政治经济学,硕士的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学、国际政治经济学、中外政治制度、中共党史、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博士的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外交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外政治制度、国际政治经济学。
其中国际政治、科社与国际共运是全国重点学科。
学院还与北大政府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设立了政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国际办学已成为学院的办学特色。
学院现与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瑞士日内瓦高等国际关系与发展学院、法国巴黎政治学院、日本东京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美国蒙特雷国际关系学院均有联合培养的双学位项目;与日本东京大学、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共同执行三国间政府项目“亚洲校园计划”。
参加联合学位及英文授课硕士项目的国际学生每年超过50人。
此外,学院与美国康奈尔大学、日本新潟大学等亦保持着长期或短期的交流关系。
学院现有在职教师54人,其中教授29人,副教授22人,讲师3人。
至2017年秋季学期,本科生共有455人,硕士研究生355人,博士研究生189人,其中外国留学生总计323人。
招生规模特别是研究生、留学生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
北大国际关系学院2019年招生目录北大国际关系学院2019招生专业及招生人数203 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5 2 0 22②201 英语一或202 俄语或253 法语或254 德语③614 政治学概论④880 世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02.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制关系研究全日制03. 欧洲民主社会主义研究全日制04. 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社会政治研究全日制01. 台港澳全①101 思想政制030207国际关系50 20 01. 当代国际关系全日制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或202 俄语或203 日语或253 法语或254 德语③614 政治学概论④882 国际关系史02. 美欧日发达国家关系研究全日制①101 思想政223 较政治学)制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或203 日语或253 法语或254 德语③614 政治学概论④887 比较政治学(含政治思想史02. 政治哲学与社会传统全日制03. 比较政治与比较文化全日制04. 中国政治与世界政治全日制最后,在这考研倒计时的百日冲刺时间里,启道考研辅导班预祝大家考研顺利!。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与巴黎政治学院本硕连读项目招生简章根据北京大学与巴黎政治学院谅解备忘录的原则,我院将从2006年9月起招收与巴黎政治学院本硕连读项目学生。
具体内容及规则如下:一、该项目旨在选拔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四年级本科生进入巴黎政治学院硕士班学习深造,学生完成学业后可获北京大学本科学位和巴黎政治学院硕士学位;二、本项目每年选拔五名学生参与,今年的选拔对象为04级本科生,07年9月派出。
为切实提高生源质量,我院本项目向文科其他院系同学开放。
这些同学在本项目中将享有与我院同学同等的权利与义务;三、本项目具体操作程序为:1、巴黎政治学院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联合组成专家委员会,对报名参加本项目的二年级学生进行考核选拔,考核内容包括学习成绩、奖惩记录、个人陈述及学习计划、专业面试、英语及法语水平(巴黎政治学院中50%以上的课程用英语讲授,但双方仍然希望参加本项目的同学在赴法之前达到相当的法语水平);2、被该项目录取的国关学生在我院完成第三学年的学习后,在第四学年开始时赴法。
外院系同学如被录取,第三年仍在自己院系学习,但可选修我院的若干有关课程(我院在学生完成第三学年的学习后将对其再次进行资格审查。
如学生有课程不及格、受到处分、因病无法继续学习等特殊情况,便自动失去赴法资格。
由此给大家造成的可能损失,我院不负责任)。
按照巴黎政治学院硕士计划学习,在法学习时间一般为两年;3、参与该项目的国关学生在北京大学执行国际关系学院为此项目制定的专门培养方案,我院并承认学生在巴黎政治学院所修部分学分。
外院系同学仍执行自己所在专业的培养方案。
4、学生在巴黎政治学院第一年学习结束时,如完成北京大学培养方案中所规定内容,可获北京大学颁发的学士学位,学生须认真配合北京大学的本科生毕业工作。
如学生未能完成培养方案中所规定内容,则无法在北京大学正常毕业,且不得申请延长学习年限。
5、学生在巴黎政治学院第一年学习结束时,如修完该校要求的60学分中的45学分,便可进入第二学年的学习。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东京大学公共政策大学院2013-2015亚洲校园项目双硕士项目培养方案Campus Asia Program PKU-UT Double Degree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ourse Offering for 2013-2015一、学习年限:最少两年,最多三年。
第一年在日本东京大学公共政策大学院学习,第二年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学习。
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东京大学学生将进入国际关系学院MIR(国际关系英文授课)项目,完成学位要求的学分和论文。
二、应修学分:共31分,东京大学学生可从东京大学亚洲校园项目公共政策硕士项目或国际项目公共政策硕士项目转10学分(5门课),在北京大学完成21学分。
三、课程安排:授课语言为英语。
四、毕业论文:学生在修满上述学分后,于第二学年结束前,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位论文并附中文摘要。
论文不计学分。
1, Academic duration: two years, full time only. First year is spent at University of Tokyo and the second year at Peking University.2, Credits required: 31 credits. 10 credits are transferable from UT.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obtain 21 credits plus finish a degree thesis and defend it in their second year at PKU. In the first year at UT, students must successfully pass 5 courses and transfer to PKU as per UT teaching scheme.3, Courses taught in English.4,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complete the degree thesi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thesis supervisors. The thesis doesn’t count any credits. And thesis needs to be completed before the end of the second year.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英文授课项目(MIR)PEKING UNIVERSITY MASTER DEGREE PROGRA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MIR)必修课19学分(可转换日本课程以蓝色标示):Compulsory Courses for 19 credits选修课12学分(可转换日本课程以蓝色标示):Elective Courses for 12 credits英文选修课Elective Courses in English2东京大学公共政策大学院硕士课程培养方案如下:东京大学亚洲校园项目公共政策硕士项目Required Electives in Law and Politics: Choose 4 from the list below:法律及政治限选课(11选4)MPP/CAP Required Electives in Economics:经济限选课(七选三)(1) Choose A or B 二选一(2) Choose A or B 二选一(3) Choose A, B or C 三选一东京大学国际项目公共政策硕士项目The requirements of MPP/IP: 法律及政治限选课(11选3)MPP/CAP Required Electives in Economics: 经济限选课(七选三)(1) Choose A or B 二选一(2) Choose A or B 二选一。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东京大学联合培养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方案(2007年9月制订)一、培养目标: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出色的外语能力、宽阔的国际视野的国际关系方面的复合型人才。
二、学习年限:共计三年。
其中第一、五、六学期在北大进行,第二、三、四学期在东京大学进行。
三、专业方向:1、国际社会科学(含国际安全)2、公共政策学四、应修学分:共33分,在北京大学修18分,东京大学修15分。
其中:必修课12学分(北大授课):国际关系理论比较研究 3比较政治理论 3中国外交决策研究 3日语 3选修课21学分:北大方面6分:中国安全战略研究 3国际关系专题研究 3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研究 3联合国与国际组织 3社会科学方法论 3东京大学方面15分:国际开发论 2国际交流论 2国际协力论 2国际社会统合论 2国际协力论演习 2国际关系史I 2国际关系史II 2国际政治经济论I 2国际政治经济论II 2 国际关系法I 2 国际关系法II 2 国际关系论演习I 2 国际关系论演习II 2 国际关系论演习III 2 日本政治分析I 2 比较社会论I 2 比较社会论II 2 ※※※※※※※※※※※※※※※※※※※※※※※※※※※民事法基层与现代课题 2 公法基层与现代课题 2 政策决定与行政统制论 2 行政组织法 2 财政法 2 地方自治法 2 地方财政与租税论 2 租税政策 2 立法学 2 市场与法 2 司法过程论 2 刑事政策 2 知识产权政策 2 国际法基础理论 2 国际法的理论与实践 2 国际组织法 2 国际经济法 2 国际人权法 2 全球化与法 2 政治学一 2 政治学二 2 政治思想与公共政策 2 政策分析 2 自治体行政学 2 公共管理论一 2 公共管理论二 2 政治学方法论 2 国际行政论 2 国际政治经济 2 国际纷争研究 2 政府间关系论 2 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 2 开发研究 2 政策过程论 2政治与传媒 2 现代日本政治 2 现代日本外交 2 微观经济学基础 2 微观经济学 2 宏观经济学基础 2 宏观经济学 2 统计分析方法 2 计量经济学 2 计量经济学实习 2 公共政策的经济评价 2 竞争政策与产业组织 2 规制政策 2 财政政策 2 社会保障政策 2 国际贸易政策 2 国际金融政策 2 金融政策 2 环境法 2 金融法 2 经济刑法 2 公共哲学与法 2 消费者法政策 2 劳动法政策 2 社会保障法政策 2 法与经济学一 2 国际租税法 2 国际环境与能源法 2 海洋、航空与宇宙法 2 亚太国际法 2 欧洲法 2 比较法政策一 2 比较法政策二 2 国际法判例研究 2 欧盟一体化法 2 商务税法 2 比较消费者法研究 2 国际政治理论 2 NPO论 2 政治与传媒 2 医疗政策 2 宏观经济学与金融政策 2 危机管理与公共政策 2。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东京大学联合培养
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研究生
教学方案
(2007年9月制订)
一、培养目标:
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出色的外语能力、宽阔的国际视野的国际关系方面的复合型人才。
二、学习年限:
共计三年。
其中第一、五、六学期在北大进行,第二、三、四学期在东京大学进行。
三、专业方向:
1、国际社会科学(含国际安全)
2、公共政策学
四、应修学分:
共33分,在北京大学修18分,东京大学修15分。
其中:
必修课12学分(北大授课):
国际关系理论比较研究 3
比较政治理论 3
中国外交决策研究 3
日语 3
选修课21学分:
北大方面6分:
中国安全战略研究 3
国际关系专题研究 3
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研究 3
联合国与国际组织 3
社会科学方法论 3
东京大学方面15分:
国际开发论 2
国际交流论 2
国际协力论 2
国际社会统合论 2
国际协力论演习 2
国际关系史I 2
国际关系史II 2
国际政治经济论I 2
国际政治经济论II 2 国际关系法I 2 国际关系法II 2 国际关系论演习I 2 国际关系论演习II 2 国际关系论演习III 2 日本政治分析I 2 比较社会论I 2 比较社会论II 2 ※※※※※※※※※※※※※※※※※※※※※※※※※※※民事法基层与现代课题 2 公法基层与现代课题 2 政策决定与行政统制论 2 行政组织法 2 财政法 2 地方自治法 2 地方财政与租税论 2 租税政策 2 立法学 2 市场与法 2 司法过程论 2 刑事政策 2 知识产权政策 2 国际法基础理论 2 国际法的理论与实践 2 国际组织法 2 国际经济法 2 国际人权法 2 全球化与法 2 政治学一 2 政治学二 2 政治思想与公共政策 2 政策分析 2 自治体行政学 2 公共管理论一 2 公共管理论二 2 政治学方法论 2 国际行政论 2 国际政治经济 2 国际纷争研究 2 政府间关系论 2 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 2 开发研究 2 政策过程论 2
政治与传媒 2 现代日本政治 2 现代日本外交 2 微观经济学基础 2 微观经济学 2 宏观经济学基础 2 宏观经济学 2 统计分析方法 2 计量经济学 2 计量经济学实习 2 公共政策的经济评价 2 竞争政策与产业组织 2 规制政策 2 财政政策 2 社会保障政策 2 国际贸易政策 2 国际金融政策 2 金融政策 2 环境法 2 金融法 2 经济刑法 2 公共哲学与法 2 消费者法政策 2 劳动法政策 2 社会保障法政策 2 法与经济学一 2 国际租税法 2 国际环境与能源法 2 海洋、航空与宇宙法 2 亚太国际法 2 欧洲法 2 比较法政策一 2 比较法政策二 2 国际法判例研究 2 欧盟一体化法 2 商务税法 2 比较消费者法研究 2 国际政治理论 2 NPO论 2 政治与传媒 2 医疗政策 2 宏观经济学与金融政策 2 危机管理与公共政策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