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悖论
- 格式:pptx
- 大小:1.68 MB
- 文档页数:18
硕士生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1 物理模型:建立在分析现象与机理认识基础上的模型。
2 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3 系统方法:是以对系统的基本认识为依据,应用系统科学、系统思维、系统理论、系统工程与系统分析等方法,用以指导人们研究和处理科学技术问题的一种科学方法。
4 系统功能性:指物质系统所具有的作用、能力和内部功效等,体现着系统联系的外在方面。
5 系统结构性:是指物质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
它是系统得以存在发展和发挥功能的内在根据。
6 信息:反应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特征和变化的知识,是数据加工的结果。
7 信息方法:就是运用信息的观点,把系统的运动过程看作信息传递和信息转换的过程,通过对信息流程的分析和处理,获得对某一复杂系统运动过程的规律性认识的一种研究方法。
8 信息交合法:把物体的总体信息分解成若干要素,然后把这种物体与人类实践活动相关的用途进行要素分解,把两种信息要素用坐标法连成信息标X轴与Y 轴,两轴垂直相交,构成"信息反应场",每个轴上各点的信息可以依次与另一轴上的信息交合,从而产生新的信息。
9自然科学观:对自然科学的性质、理论结构、方法、基本概念、成长条件、发展规律、社会历史作用以及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关系等的哲学思考。
10综合法:是指从已知条件出发,借助其性质和有关定理,经过逐步的逻辑推理,最后达到待证结论或需求问题,其特点和思路是“由因导果”,即从“已知”看“可知”,逐步推向“未知”.从已知数量与已知数量的关系入手,逐步分析已知数量与未知数量的关系,一直到求出未知数量的解题方法叫做综合法。
11综摄法:指以外部事物或已有的发明成果为媒介,并将它们分成若干要素,对其中的元素进行讨论研究,综合利用激发出来的灵感,来发明新事物或解决问题的方法。
12组合法:即按一定的技术原理或功能目的,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分立的技术因素通过巧妙的结合或重组,而获得具有统一整体新功能的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等新技术的创造发明方法。
绪论:1、大爆炸宇宙学提出的哲学问题属于自然辩证法哪个研究对象领域的问题?人——科学技术——自然界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2、悖论提出的哲学问题属于自然辩证法哪个研究对象领域的问题?人——科学技术——自然界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3、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大争论提出的哲学问题属于自然辩证法哪个研究对象领域的问题?人——科学技术——自然界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本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自然辨证法答: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从人和自然关系出发,论述自然界和科学技术相互关系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的科学。
二、简答题: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它包括哪些研究内容?答: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从人和自然关系出发,论述自然界和科学技术相互关系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的科学。
研究对象1、自然界是自然辨证法的基本对象2、科学技术是自然辨证法的重要研究对象3、科学技术方法是自然辨证法的又一研究对象2.学习自然辩证法对科学和技术工作者有何意义?3. 从古代到现代,人类自然观的发展经过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古代朴素自然观中世纪神学自然观近代形而上学和机械论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3.什么是科学精神?什么是人文精神?它们在本质上有哪些相同之处?答:狭义的科学精神= 理性,即求真广义的科学精神= 求真、求善、求美求真= 理性求善= 人性求美= 超越性人文精神:1、执着地追求理想世界和理想人格(超越性)2、高扬人的价值,追求人自身的完善(人性)3、谋求个性解放,坚持理性,反对迷信和盲从(理性科学与人文精神本质相通,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本质上是相通的,都是求真、求善、求美。
科学精神也需要追求完美和超越,而人文精神最重要的也是要追求理性、以人为本。
自然辩证法学习心得——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通过章教授的自然辨证法课程,我对自然辨证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体会。
自然辨证法为我们提供了科学方法训练,对提高能力和开阔视野有很大的帮助。
我大体明白了自然辩证法所研究和揭示的内容: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即自然界的辩证法;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实践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研究的辨证法;作为一种认识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科学技术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发展的辨证法。
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自然辩证法可以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启迪,以帮助和促进科学技术的认识和实践,同时自然辩证法不可能也不应该以自己的哲学研究来代替自然科学的实证研究。
关于自然辨证法,虽然通过学习我收获很多,但是,我更为感兴趣的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的探索。
要想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我们必须明确这么一个信息,即人类是自然选择的产物。
这不仅是达尔文关于物种起源思想的最好解释,同时也是当今科学界的共识。
其次,在确定上个观点后我们就要从源头来了解自然和人类的起源。
关于这个方面,美国加州大学历史学教授斯塔夫里阿若斯教授在其著作《全球通史》中给了我们很好的解释。
他认为,在地球的发展进程中,与生命有关的大的事件有三个。
第一是生命在地球中的出现,第二是人类的出现。
在第一个大转折点中,生命从非生命物质转化过来,所有的生物种类都是通过适应其生存环境,以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的方式进化而来。
也就是说,生物的基因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
在人类出现以后,这个方式改变了。
人类通过改变环境来使环境适应自己的基因,也就是说,不再改变自己的基因来适应环境。
今天,随着人类关于基因结构和功能的知识不断增加与深入,人类能够很快既改变自己的基因,又改变其所处的环境,这样,地球发展进程中的第三个划时代的转折点也就即将到来了。
了解了上述三个转折点,我们知道了人类而且只有人类能够创造一个自己想要的环境。
自然辩证法提纲第一章绪论思考题:1.简述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2.简述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的体系结构及主要内容。
第一节自然辩证法研究对象、内容及学科性质一、什么是自然辩证法:19世纪70年代由恩格斯创立,Dialetics of Nature。
目的:阐述辩证法的客观性。
1.广义的自然辩证法:研究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是突出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
2.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学科群,研究各门具体科学中出现的一系列哲学问题。
3.狭义的自然辩证法(钱学森)—自然观四大起源:天体起源与演化、地球起源与演化、生物起源与演化、人类起源与演化4.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认为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哲学)科学哲学:科学的思想概念作为人文主义批判,反思的对象西方哲学存在主义:萨特尔《存在与虚无》科学哲学证伪主义:波普尔PopperKuhn5.公认的观点:简述题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自然界和自然科学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技术观,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研究的方法论,还包括数学和其他各门具体学科中的重大哲学问题。
自然辩证法主要包含:自然观、自然科学观、科学研究方法论三部分内容;两对矛盾:人与自然、科学实践与科学认识间的矛盾贯穿自然辩证法体系的始终。
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三、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四、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实践哲学本体论自然知识——辩证唯物主义辩证法自然辩证法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知识——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思维知识——辩证逻辑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第二节自然辩证法的地位作用一、地位:独立层次——介于哲学与具体自然科学之间o二、作用:1.对哲学产生的作用:a.提供理论依据;b.提供丰富营养;c.有利于哲学对科学的指导2.对科学的作用:a.提供认识的原则;b.有利于人们善于利用和创建新的研究方法;c.保证科技研究的连续性;d.逻辑分析工具的作用,消除思维的混乱及不必要的争论第三节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和发展一.自然辩证法前史——自然哲学二.自然辩证法的创立:1.背景:1873年5月30 恩给马写了封信,以批判当时错误的哲学派别庸俗唯物主义:当时错误的哲学派别:新康德主义:康德:“自在之物”不可知,怀疑论,不可知论。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及答案1.白箱:既可以明确观察到内部结构和状态,又能以此推导和描述输入-输出网络关系的系统2.悖论:从逻辑上可以推导出相互矛盾之结论,但从表面上又能自圆其说的命题或理论体系3.不可证伪性:命题不能被观察或经验反驳,即不具有证明其错误的证据,不能被检验。
4.侧向思维法:沿着正向思维旁侧开拓出新思路的一种创新性思维方法。
5.抽象法:把复杂的现象转化为简单的模型的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6.垂直思维法:即逻辑思维,直接思维;沿着一定方向和路线,运用逻辑思维的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对某一问题进行纵深挖掘的思维方法。
7.发散性思维:一种从不同角度、途径、路线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的思考方法。
8.反馈:将系统的输出返回到输入端,并以某种方式改变输入,进而影响系统功能的过程。
9.方法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
10.分类法:根据对象的相同点和差异点,区分为不同种类,形成一定从属关系的系统逻辑方法。
11.分析法:将研究对象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对其分别加以研究,以达到认识对象内部结构和本质的目的的思维方法。
12.负反馈:系统受到外部或内部干扰,系统可以控制住干扰、消除干扰,或者把干扰控制在系统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二、简述1.简述收敛性思维的涵义及其应用。
主体从已有知识出发,围绕既定核心进行全方位的思考,运用比较、排除、综合、概括等方法,最终确定一个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的思维方式。
A.创立新理论的时候,运用已有理论去研究,通过长期几种收敛思维找到问题的症结。
B.对于已设计出的方案,运用收敛思维对其进行审查比较,以确定目标实现的可能性。
2.简述数学模型方法的内容与作用。
数学模型方法是通过建立和研究客观对象的数学模型来揭示对象本质特征和变化规律的方法。
内容:一切数学概念,数学理论体系,数学公式,数学算法。
作用:预见,简洁精确的形式化语言,抽象思维能力3.简述数学模型与物理模型的区别。
一、什么是自然辩证法?研究内容?学习自然辩证法课程的作用2009年《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一、什么是自然辩证法,研究内容,学习自然辩证法课程的作用是什么,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
研究内容:自然观:自然观的历史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系统科学与系统观的发展~提出了系统自然观~它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生物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观的发展~提出了生态自然观~它是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从实践的观点、经验与理性相结合的方法~沿着科学哲学的规范方向与实证方向~深入地阐明了科学理论的本质特征、形成、检验与发展等问题。
技术观和技术方法论:从实践的观点~从技术与科学相互联系与相互区别上~深入地阐明了技术的本质特征、技术的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技术的社会建构~特别是技术创新与高技术产业化的问题。
科学技术与社会:阐明科学技术业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产业~阐明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社会建制、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及其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批判地吸收国内外不同学派与此相关的论述。
研究意义:1、加强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联系~为科技工作者提供科学的方法论。
2、培育新的可持续发展观~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13、全面认识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观~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4、为政府制定科学技术政策和方针~以及科学技术的管理提供科学基础。
二、如何认识科学的基本含义和基本特征,科学的基本含义:1、科学是指人们在探索物质世界的实践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和手段所获得的、并由科学概念、定律、定理、公式、原理、学说等所构成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
2、科学是探索自然规律、创造知识的社会活动。
3、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随着科学的社会化~科学成为社会分工的一个特殊部门~具备一定的社会组成形式。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思考题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答:(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基础。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最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
(2)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建立在古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自然辩证法的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最初思想渊源。
(3)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16-17世纪的自然哲学家门吸收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尤其是牛顿经典力学理论,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形成的总的观点。
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重要思想渊源。
(4)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了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批判地吸收了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唯心主义自然观中的合理因素,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固有缺陷,以19世纪自然科学成果为基础,形成的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
实现了自然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完成了自然观发展的否定之否定的历程。
(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
科学技术与自然辩证法xy摘要:科学技术与自然辩证法是相辅相成的,本文由芝诺悖论引出哲学对科学的促进作用。
继而提出科学、技术与自然辩证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指出了科学技术所体现出的自然辩证法。
指出了科学技术要想发展就要依靠哲学的指导。
关键词:芝诺悖论科学技术自然辩证法一、引言科学、技术与自然辩证法三者之间相互促进,有着微妙的关系。
科学指导技术的发展,发展的技术又促进科学的发展,当前的自然辩证法起到了指导科学与技术的作用,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使得我们的认知得到了提高,又有助于自然辩证法的发展。
二、芝诺悖论与量子力学芝诺悖论是古希腊数学家芝诺(Zeno of Elea)提出的一系列关于运动的不可分性的哲学悖论。
这些悖论由于被记录在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一书中而为后人所知。
芝诺提出这些悖论是为了支持他老师巴门尼德关于“存在”不动、是一的学说。
这些悖论中最著名的两个是:“阿基里斯跑不过乌龟”和“飞矢不动”。
阿基里斯是古希腊神话中善跑的英雄。
在他和乌龟的竞赛中,乌龟在前面跑,他在后面追,但他不可能追上乌龟。
因为在竞赛中,追者首先必须到达被追者的出发点,当阿基里斯到达乌龟在某时所处的位置时,乌龟已向前移动一些;阿基里斯再到达乌龟的那个位置时,乌龟又往前跑了一段;……因此,无论阿基里斯到达乌龟曾处的哪个位置,乌龟都会在他前面。
所以,无论阿基里斯跑得多快,他永远追不上乌龟。
由于运动的物体在到达目的地前必须到达其半路上的点,若假设空间无限可分则有限距离包括无穷多点,于是运动的物体会在有限时间内经过无限多点。
用微积分的概念来解释“动得最慢的物体不会被动得最快的物体追上。
”只是在数学上给出了抽象的解。
实质上用数学的微积分来解不完全让人信服。
因为数学上的微积分的定义是:将曲边形划分为许多的小矩形,再将这些小的矩形的面积相加,那么得到的就是原来的曲边形的面积。
这个过程就包含了任何事物是有限的思想。
⾃然辩证法名词解释:1.⾃然辩证法:⾃然辩证法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从⼈和⾃然的关系出发,论述⾃然界和科学技术相互关系和发展的⼀般规律、⼈们认识⾃然和改造⾃然⼀般⽅法以及对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进⾏考察的科学2.红移现象:太阳系以外的星体红光频率要⽐地球上红光的频率要低,这意味着频率是在向下移动,朝着红光⽅向移动(波长变长)。
3.多普勒效应:波在波源移向观察者时接收频率变⾼,⽽在波源远离观察者时接收频率变低(波长变长)。
4、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B.C.580-B.C.500):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和⾳乐理论家。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创始⼈。
5、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B.C.540-B.C.470):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于⼩亚细亚西部爱⾮斯,是该城王室的后裔,爱⾮斯学派的创始⼈,他放弃了贵族特权,专⼼研读哲学。
6、德谟克利特(Demokritos ,B.C.460-B.C.370:古希腊的属地阿布德拉⼈,古希腊伟⼤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原⼦唯物论学说的创始⼈之⼀,古希腊伟⼤哲学家留基伯是他的导师。
是经验的⾃然科学家和希腊⼈中第⼀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7、柏拉图(Plato,约前427年-前347年):古希腊伟⼤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哲学乃⾄整个西⽅⽂化最伟⼤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他和⽼师苏格拉底,学⽣亚⾥⼠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哲学家。
8、亚⾥⼠多德(Aristotle,B.C.384-B.C.322):古希腊斯吉塔拉⼈,世界古代史上最伟⼤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
9、泰勒斯(Thales,B.C.624-B.C.547):古希腊⽶利都学派哲学家,⽣于⼩亚细亚的⽶利都城的⼀个奴⾪主贵族家庭,家庭政治显贵、经济富⾜,泰勒斯均不屑⼀顾,⽽是倾注全部精⼒从事哲学与科学的钻研。
泰勒斯素有“科学之⽗”的美称。
10、普利⾼津1917年⽣于莫斯科,1945年在⽐利时布鲁塞尔⾃由⼤学获得博⼠学位后留校⼯作,两年后被聘为教授。
1、从科技史与科技哲学的视角出发,试论述“李约瑟悖论”及当代价值李约瑟悖论指的是提出的“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李约瑟工作的现代意义,在于他在处理人类文明演进史时,以中国为例阐述了非西方传统的贡献,从文化多样性和科学普适性的高度,对长期流行的西方中心主义给予了有力的批评。
对于“李约瑟问题”的思考,不但有助于人们理解中国科学技术传统的价值,而且有助于加深对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道路的认识。
2、结合科学史案例,比较归纳与演绎这两种逻辑研究方法a.归纳方法是从个别或具体特殊的事物、现象中概括出共同本质或一般原理的逻辑思维方法,逻辑学上叫归纳推理,这在19世纪以前是最基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1)求同法(契合法)例:伽利略的单摆实验(2)求异法(差异法)例:声音传播与空气的关系(3)求同求异并用法(契合差异法)(4)共变法(5)剩余法b.演绎方法是从一般原理推导出特殊结论和个别结论的逻辑思维方法,逻辑学上又叫演绎推理。
近代科学家笛卡儿、伽利略、牛顿等人,在科学研究中创造了数学——演绎方法。
这种方法将自然科学中的概念、命题等形式化,符号化,再利用数学的推导规则进行各种演绎推理,以获得新知识。
如爱因斯坦根据广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推演出光线经过巨大星体时将在引力场作用下发生偏移。
归纳和演绎在科学认识中各有特殊功能,既不可缺,也不可替代。
归纳和演绎在运用中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论述科学技术的经济功能与管理功能对经济的作用(1)科学技术队生产力发展的作用表现为主导与驱动作用。
科学技术通过导向效能,为生产力的发展指引方向,还可以为社会生产的发展和运作提供信息性资源,也可以在生产运作过程中物化为设施和工具。
(2)在国内外大市场竞争在,科学技术是最核心的竞争力。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科学技术就成为最重要的竞争对手和最有利的竞争后盾。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浅议生态悖论与可持续发展中文摘要:悖论被大哲学家康德称为“人类理智最奇特的现象”,极有可能是众多人类探讨的永恒的话题之一。
悖论的出现经历了一个人类认识逐步发展的漫长的过程,而人类对待悖论也从恐惧、泰然处之到欣然接受的过程,现在人们不仅不远离悖论,相反还在寻找悖论,下面,我从生态悖论的发现、认识到运用来介绍人类运用悖论的一个典型例子,以此认识悖论对人类、世界发展的作用。
关键字:生态悖论可持续1、悖论的引语悖论(paradox),是指一切与人们直觉和日常经验相矛盾的结论。
广而言之,凡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的观点,与通常观点相对立的论证思维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疑难,乃至普通的自相矛盾的话,都曾被人们称为悖论。
悖论是这样一个命题,它只与常理相矛盾,但不与真理相矛盾,由它的真可推出它为假,而由它的假又可推出它为真。
辩证哲学认为悖论产生的根源在于认识对象所固有的矛盾和主客观之间的矛盾。
二者实质上是一致的。
悖论是揭示矛盾的一种手段,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悖论是推动认识发展的有力杠杆,也是认识发展的契机。
悖论的价值就在于此。
2、生态悖论概述2.1生态悖论的概念和现象生态悖论最先是由西南农业大学叶谦吉教授在其90多岁高龄的1997年提出来的。
他认为,生态悖论是指一切有悖于人类、自然及社会这个有机统一整体协调发展的错误理念。
从这里可以看出,它是相对于人类、自然及社会这个有机统一整体而言的,它要求这个有机统一整体协调发展,完全抛弃了在此之前的有关经济增长的片面观念。
事实上,“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价值观念也必然导致生态悖论的产生。
我们把由于人们对自然资源采取盲目掠夺式的开发与利用,导致森林锐减、物种灭绝、自然灾害频繁,以及由此带来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环境污染、能源枯竭等一系列生态环境灾害的现象称之为生态悖论现象。
- 1 -2.2生态悖论的现象生态悖论现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中是相当广泛的。
下面以全球性环境灾害——土地荒漠化为例,谈谈生态悖论的现象。
自辩一、名词解释:1、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2、科学:科学是科学共同体采取经验理性的方法而获得的有关自然界和社会的规律性和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19世纪马克思站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对科学进行了宏观的、动态的哲学分析,并对科学的本质做出以下深刻的论述:其一,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
其二,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
其三,科学是生产力。
其四,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
3、技术:技术有两层含义: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二是技术成果,是技术理论、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
其中技术理论是在科学理论应用于工程实践的过程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是科学理论与工程实践的中介。
4、系统: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它是自然界物质的普遍存在方式。
P43。
5、佯谬:就是指看上去是一个错误,但实际上是正确的。
6、悖论:悖论,即从一个理论前提的真可以推得其前提的假,或者从共前提的假可以推得其前提的真。
7、层次:p49 是系统之间纵向联系的形式,揭示了物质系统之间纵向的或垂直的有序关系。
8、结构:物质系统内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
结构既是一种观念形态,又是物质的一种运动状态。
是主观世界与物质世界结合构造,在意识形态世界和物质世界得到广泛应用。
简答题:1、生态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是当代人针对现代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结果,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
2、科学的本质:从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看,科学具有如下的本质属性: 1.客观真理性科学知识的客观真理性,在于它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1、自然辩证法对象,性质,内容,范围,体系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对象: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
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容: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
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体系: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和发展,与自然科学关系古希腊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中的辩证法观点,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质,批判地汲取了德国古典自然哲学思想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意味着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的、思辨地构造体系的自然哲学的终结。
它无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完善,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还是对于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然观是建立在科学的发展基础上,是对自然科学的总结和概括,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逐渐发展;正确,科学,先进的自然观将指导科学取得更大的进步与发展。
3、何谓系统,系统基本特点如何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