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油脂和蜡类
- 格式:ppt
- 大小:2.32 MB
- 文档页数:44
油脂和蜡类油脂和蜡类(FattvOils、FatsandWaxes)油脂是脂肪油和脂肪的总称,植物油脂在种子内含量最多,动物油脂多存在于脂肪组织中,一般在室温呈液态的称为脂肪油,呈固态或半固态的称为脂肪。
油脂可供食用与药用。
其通性如下:1.油脂与蜡的比重均在0.91~0.94之间,不溶于水、易溶于乙醚、氯仿、苯、石油醚等有机溶剂。
在乙醇中冷时难溶,热时可溶。
2.油脂不具挥发性,无一定的熔点或沸点,大多数具明显而确定的折光率,可用于鉴定。
3.油脂与碱作用能形成肥皂,叫做"皂化"。
在空气中久放易发生氧化。
油脂氧化后可产生过氧化物、酮酸、醛等,使油脂具特殊的臭气和苦味,这种现象称为"氧化酸败"。
酸败后的油脂不能再供药用。
4.油脂的化学组成为长链脂肪酸与甘油结合而成的酯类,水解后产生甘油与脂肪酸。
其通式如下:有一些油脂是由长链脂肪酸与多元醇类组成的酯,如薏苡仁酯,理化性质与油脂相似。
蜡性质稳定,不溶于水,其化学组成为分子量较大的一元醇的长链脂肪酸酯。
如蜂蜡的主成分为软脂酸蜂酯(Myricin, C15H31COOC30H61)。
有些蜡为脂肪酸的甾醇酯或大分子的脂肪烃。
具药理作用的油脂或含油脂的中草药如蓖麻油作为泻下剂,郁李仁、火麻仁具润肠作用,大凤子油抑菌,薏苡仁油脂中的薏苡仁酯据报告有驱蛔虫与抗癌等作用。
大多数的油脂与蜡在医药上作为制造油注射剂、软膏、硬膏的赋形剂。
如麻油、花生油、棉子油、蜂蜡等,但制作油注射剂的脂肪油必须经过精制。
中草药的油脂含量可利用油脂在乙醚等有机溶剂中易溶的性质将其用连续抽提法提取出来,除去溶剂后以油脂重量来计算中草药中油脂的百分含量(g/g)。
用此法提取的油脂因尚有其他脂溶性杂质(如色素)共存,故测定结果为粗油脂的含量。
中药提取基础知识讲义总论;中药提取的概念.提:提炼,把中药材中的成分提炼出来。
取:精取,把提炼出来的有效成分分离出来。
有效成分:是指具有医疗效用和生理活性的单体物质。
无效成分:是指与有效成分共存的其他化学成分。
第一章:中草药化学成分一.糖类糖类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多视为无效成分。
(但有的可直接供药用:蜂蜜、饴糖、葡萄糖等。
)分类:单糖类,低聚糖,多糖类。
(一)单糖类:为无色,或白色结晶粉未,味甜,易溶于水,可溶于乙醇,不溶于已醚。
(二)低聚糖:由2-9个单糖分子成,有甜味、能溶于水,难溶于或几乎不溶于有机溶剂(醇沉法可除去)(三)多糖类:是由10个分子以上或更多的单糖缩合而成的高聚物(分子量很大)已失去了一般糖类的性质,多不溶于水,可溶于热水生成胶体溶液(如淀粉),也不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无甜味。
主要有:淀粉、菊糖、粘液质、果胶、树胶等,这类成分多无生理活性,通常作为杂质除去(醇沉法)。
1.淀粉多存于中药的种子、果实、根茎(如半夏、茯苓、山药等)没有显著的药效(但可水解成葡萄糖,是一种营养物质),淀粉不溶于水和有机溶剂。
600C以上的热水易糊化成粘稠状的胶状溶液,不易过滤,故含淀粉较多的中药不宜用水煎煮提取。
通常作为杂质除去——可用醇沉法除去。
2.菊糖性质和淀粉类似,易溶于热水,不溶于乙醇及其它有机溶剂。
中药中的菊糖多为无效成分,亦可用醇沉法除去。
3.粘液质、果胶、树胶类——均属于复杂的多糖类衍生物①粘液质——是植物细胞的正常分泌物,多存在薄壁细胞中(如知母、黄柏、车前子等)。
多视为无效成分,因其水提液往往因粘稠性大而很难过滤。
除去方法:a.沉醇法b. 加石灰水或醋酸铅—生成钙盐或铅盐沉淀而除去。
②果胶—存在植物的果实中,具有抑菌、止血作用。
③树胶—是植物受伤害后所分泌出的一类保护性胶体化合物(透明或半透明固体),易溶于水,不溶于有机溶剂,遇水膨胀而形成胶体物质。
——也可用醇沉法除去二、氨基酸、蛋白质和酶1.氨基酸——动植物组织中的一种含氨有机物,为无色结晶,易溶于水,难溶于有机溶剂,多为有效成分。
精细化⼯概论-课后答案'第⼆章1.表⾯活性物质和表⾯活性剂有什么异同点答:把能使溶剂的表⾯张⼒降低的性质称为表⾯活性,具有表⾯活性的物质称为表⾯活性物质。
把加⼊少量能使其溶液体系的界⾯状态发⽣明显变化的物质,称为表⾯活性剂。
表⾯活性剂在加⼊很少量时即能显著降低其表⾯张⼒,改变体系界⾯状态。
举例:肥皂、油酸钠、洗涤剂等物质的⽔溶液,在溶液浓度很低时,表⾯张⼒随溶液浓度的增加⽽急剧下降,降到⼀定程度后便缓慢或不再下降;⼄醇、丁醇等低碳醇和醋酸等物质,表⾯张⼒随溶液浓度的增加⽽下降。
这两类都是表⾯活性物质。
2,表⾯活性剂的结构特点答;表⾯活性剂⼀般都是直线形分⼦,其分⼦同时含有亲⽔(增油)性的极性基团和亲油(憎⽔)性的⾮极性疏⽔基团,因⽽是表⾯活性剂既具有亲⽔性⼜具有增油性的双亲结构,所以,表⾯活性剂也称为双亲化合物。
3.临界胶束浓度CMC和HLB、浊点、克拉夫拖点之间有何关系答,Tk越⾼,CMC越⼩,亲油性好,HLB越⼩。
浊点越⾼,亲⽔性越好,CMC越⼤,HLB越⼤。
)4,表⾯活性剂的活性与CMC的关系答,(CMC)可⽤来衡量表⾯活性剂的⼤⼩。
CMC越⼩,表⽰该表⾯活性剂形成胶束所需的浓度越低,即达到表⾯饱和吸附的浓度就越低,因⽽,改变表⾯性质,起到润湿、乳化、曾溶、起泡等作⽤所需的浓度也越低,表⽰该表⾯活性剂的活性越⼤。
5,阳离⼦表⾯活性剂可⽤作润湿剂吗为什么答,阳离⼦表⾯活性剂在⽔溶液中离解时⽣成的表⾯活性离⼦带正电荷。
⽔溶液中阳离⼦表⾯活性剂在固体表⾯的吸附是极性基团朝向固体表⾯,吸附在带负电荷的固体表⾯,疏⽔基朝向⽔相,使固体表⾯呈“疏⽔”状态,通常不⽤于洗涤和清洗,故……6.哪种表⾯活性剂具有柔软平滑作⽤为什么答,阳离⼦表⾯活性剂。
原因:阳离⼦表⾯活性剂具有⾼效定向吸附性能,可在纤维表⾯覆盖⼀层亲油基团膜层,从⽽具有柔软平滑效果。
7表⾯活性剂为何具有抗静电作⽤答,表⾯活性剂的憎⽔基吸附在物体表⾯,亲⽔基趋向空⽓⽽形成⼀层亲⽔性膜,吸收空⽓中⽔分,好像在物体表⾯多了⼀层⽔层,这样产⽣的静电就易于传递到⼤⽓中去,从⽽降低了表⾯电荷,起到抗静电的的作⽤。
化妆品用原料一油脂及蜡作者:蔡艺聪指导老师:王飞镝摘要目前,作为化妆品原料使用的物质的总数大概在2500种以上,其中,油脂、蜡及其衍生物占的比例是非常高的,它们作为化妆品的主要原料或辅助原料在所有的化妆品中占相当的数量。
本文就油脂与蜡的成分、分类、结构、性质做一综述,找出油脂与蜡研究的积极意义和不足之处,并对其发展趋势做出展望。
关键词:化妆品结构分类性质用途一、引言关于油脂在化妆品中的应用,以前叙述的都是以油脂原封不动作为油相成份、蜡成份用于化妆品。
现在是将油脂加工成各种衍生物作为化妆品原料利用。
以油脂为起始原料的化妆品原料大致分为以下几种:(1)脂肪性酸及酯、酞胺、胺、表面活性剂类;(2)高碳酸及其酯、表面活性剂类。
这些原料用作化妆品基剂,是制造化妆品必须的原料之一。
二、分类油脂是油和脂肪的简称,有时也包括蜡类在内的总称,但是在化学结构上脂肪酸和甘油的酯(甘油脂)和蜡类[1]有着明显的区别,所以这里对于蜡类另加叙述。
1、油脂类油脂是从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动、植物体得到的。
油脂根据油脂来源及性质可分为植物油、动物油及植物酯。
(1)植物油用于化妆品中的植物油大半是不干性油,几乎不使用干性油。
在植物油中很早使用蓖麻籽油、橄榄油及山茶籽油。
蓖麻籽油因其色泽与气息因其中的脂肪酸大半(80%~85%)是蓖麻酸,所以其理化性质和其他植物油不同[2],其性能在化妆品中得到显示特别是由于其粘高,及在醇和染料中的溶解度的特性成为口红、发水、发蜡的必需原料。
橄榄油是不干性油的代表,除作为防晒的基本原料外,还能用于漂白油或按摩油等。
山茶籽油是日本特产的油脂,最先曾作为发用油脂,受到人们喜爱。
(2)动物油动物油与植物油相比,因其色泽与气息均见拙,所以在化妆品中,除作为皮肤的润滑剂发挥特殊的效果时使用一部份外,几乎不使用。
因此在化妆品原料标准中收载的只有水貂油一种。
很久以前就把卵黄油作为乳化剂使用,由于它容易酸败和已有新的表面活性剂被开发出来,卵黄油就不大使用了。
一、基质原料基质原料主要是油性原料,包括油脂类、蜡类、碳氢化合物以及组成这些成分的高级脂肪酸、高级醇类。
1.油脂类:是组成膏霜、乳蜜等乳化型及油蜡型化妆品的基质性原料按其来源分为:植物性油脂、动物性油脂、合成油脂。
1、植物性油脂:甜杏仁油、橄榄油、蓖麻油、椰子油、可可油、茶籽油、小麦胚芽油。
2、植物性蜡:巴西棕榈蜡、小烛树蜡。
3、动物性油脂:硬脂酸、海龟油、豚脂、牛脂、蛇油。
4、动物性蜡:蜂蜡、虫蜡、羊毛脂、卵磷脂。
5、矿物油脂和蜡:液状石蜡、凡士林、石蜡、地蜡。
6、合成油脂和蜡:羊毛脂衍生物、角鲨烷、胆甾醇、维生素E乙酰酯、白油、2.粉质原料:是组成香粉、爽身粉、牙膏和胭脂等粉饰类化妆品的基质原料。
常用的粉质原料:滑石粉、高岭土、钛白粉、氧化锌、硬脂酸锌、硬脂酸镁、碳酸钙、碳酸钙、、碳酸镁、磷酸氢钙、磷酸钙等。
3.胶质类原料:大都是水溶性的高分子化合物,是各种化妆品中常用的原料之一常用的胶质原料:淀粉、黄蓍树胶粉、阿拉伯树胶、果胶、海藻酸钠、鹿角菜胶、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羟乙基纤维素、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乙烯醇、膨润土、胶性氧化硅、胶性硅酸镁铝4.溶剂类原料:在制品中主要起溶解作用,使制品具有一定的物理性能和剂型。
⏹常用的溶剂类原料:⏹水⏹醇类:乙醇、丁醇、戊醇、异丙醇⏹醚类:乙氧基乙二醇醚⏹酮类:丙酮、甲基乙基甲酮⏹酯类等:乙酸乙酯、乙酸丁酯、乙酸戊酯5.添加剂类原料5.1保湿剂各类常用保湿剂(1)多元醇类保湿剂:甘油、丙二醇、山梨醇(2)酰胺类保湿剂:乙酰基单乙胺、乳酰基单乙醇胺(3)高分子类保湿剂:明胶、胶原氨基酸、水解胶原蛋白及其衍生物(4)多糖类:透明质酸、甲壳质及其衍生物(5)其他保湿剂:乳酸、乳酸钠、2-吡咯烷酮-5-羧酸钠、卵磷脂、单硬脂酸甘油酯5.2防腐剂和抗氧剂防腐剂:(1)醇类:苯甲醇、乙醇、三氯叔丁醇(2)酚类:苯酚(3)尼泊金(对羟基苯甲酸酯)类(4)有机酸类:水杨酸、山梨酸、脱氢醋酸(5)季铵类表面活性剂:苯扎溴铵、度米芬、氯己定、咪唑烷基脲抗氧剂:(1)酚类:二羟基酚、2,6-二叔丁基对甲酚(2)醌类:叔丁基氢酯(3)胺类:乙醇胺、谷氨酸、酪蛋白、脑鳞脂(4)有机酸、醇与酯类:草酸、山梨醇(5)无机酸及其盐类:磷酸及其盐类5.3.香料5.4色素二、营养剂维生素A,维生素E,维生素C,维生素原B5,烟酰胺,多不饱和脂肪酸以及植三醇等多种营养剂在各种不同类型化妆洗涤用品中的。
第四章脂类和生物膜第一节脂类的概念、分类和生物学功能第二节三酰甘油和蜡第三节甘油磷脂第四节鞘脂第五节简单脂类第六节脂蛋白第七节脂质的提取、分离与分析第八节生物膜第一节脂类的概念、分类和生物学功能一、脂类的概念●脂类是一类低溶于水而高溶于非极性溶剂的生物有机分子。
对大多数脂质而言,其化学本质是脂肪酸和醇所形成的酯类及其衍生物。
●其脂肪酸多是4碳以上的长链一元酸,醇成分包括甘油、鞘氨醇、高级一元醇和固醇。
●生物体含有的脂类主要有脂肪、磷脂、糖脂、固醇等。
●脂类的元素组成主要是碳、氢、氧,有些尚有氮、磷及硫。
二、脂类的分类按化学组成可分为三大类:1.单纯脂类(simple lipid)是由脂肪酸和甘油形成的酯。
又分为:(1)三酰甘油由3分子脂肪酸和1分子甘油组成。
(2)蜡主要由长链脂肪酸和长链醇或固醇组成。
2.复合脂类(compound lipid)除含脂肪酸和醇外,尚有非脂成分,按非脂成分可分为: (1)磷脂非脂成分是磷酸和含氮碱(胆碱,乙醇胺)。
根据醇成分的不同,又分为甘油磷脂和鞘磷脂。
(2)糖脂非脂成分是糖(单己糖、二己糖等),并因醇成分不同,又分为甘油糖脂和鞘糖脂。
鞘磷脂和鞘糖脂合称为鞘脂类(sphingolipid)。
(3)衍生脂类(derived lipid)是由单纯脂质和复合脂质衍生而来或与之关系密切,但也具有脂质一般性质的物质。
如:(1)取代烃主要是脂肪酸及其碱性盐和高级醇,少量脂肪醛、脂肪胺和烃。
(2)固醇类包括固醇、胆酸、性激素等。
(3)萜包括许多天然色素、香精、橡胶等。
(4)其他脂质如维生素A、D、E,类十二碳烷等。
按脂类的皂化性质分:●可皂化脂类:能被碱水解生成皂。
一、脂肪:甘油一脂,甘油三脂等。
二、磷脂类:甘油磷脂和鞘磷脂。
三、蜡:长链脂肪酸与长链醇形成的脂。
●非皂化脂类:不能被碱水解生成皂。
一、萜类(异戊二烯的衍生物)二、类固醇类(环戊烷多氢菲的衍生物)三、前列腺素(20碳不饱和脂肪酸的衍生物)按极性可分为非极性脂质和4类极性脂质●非极性脂质:水不溶,不能形成单分子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