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私人财富的管理与传承郑春杰律师
- 格式:ppt
- 大小:4.51 MB
- 文档页数:66
财富传承的六大痛点作者:陈立辉来源:《理财·市场版》2020年第10期看不到风险,其实是最大的风险。
只有充分认识风险,才能管理风险,让财富在家族中延续,从而福荫子孙、恩泽后世。
财富传承在本质上就是一个风险管理的过程。
根据贝恩公司发布的《2019中国私人财富报告》,“保证财富安全和财富传承”已超过“创造更多财富”,成为高净值人士最重要的财富管理目标。
笔者也在私人财富管理工作中统计发现,有50%的高净值客户都有财富传承的需求和考虑。
看不到风险,其实是最大的风险。
只有充分认识风险,才能管理风险,让财富在家族中延续。
财富传承在本质上就是一个风险管理的过程。
这些风险,往往被定义为“财富传承的六大痛点”。
痛点一:债务缠身,财富传承失败2017年,富贵鸟集团执行董事林国强去世,之后,他的配偶和子女放弃财产继承权。
作为一名掌管着市值超过40亿元的上市公司的联合创始人,林却陷入让自己与家人“富而不安”,乃至家族财富无法传承的尴尬境地,这是什么原因呢?据报道,林生前作为担保人与农业银行共借款11笔,总计2.9亿元,银行起诉林的妻子和孩子作为第一顺位法定继承人在继承遗产范围内承担连带清偿责任,经过沟通协商,林的家人最终放弃财产继承权。
《继承法》规定:“继承遗产应当清偿被继承人依法应当缴纳的税款和债务,缴纳税款和清偿债务以他的遗产实际价值为限。
超过遗产实际价值部分,继承人自愿偿还的不在此限。
继承人放弃继承的,对被继承人依法应当缴纳的税款和债务可以不负偿还责任。
”也就是说,继承人在继承遗产的同时,应当以继承的财产份额为限对被继承人的财产承担清偿责任,只有放弃继承,才可避免承担债务。
所以,林的家人做出无奈而痛苦的决定。
对于身为企业主的高净值人士而言,财富传承的首要任务就是做好家企资产隔离,建立防火墙,避免企业的经营风险、法律风险、债务风险等影响家庭财务安全,所谓“无隔离无传承”,要把优质资产隔离出来,做好保护和传承,给子孙后代一笔安全资产。
财产继承重要性及相关法律规定概述财产继承是指在个体的离世后,对其财产的转移和分配。
个体通过财产继承将自己的财产转交给其他个体,确保其财产得到合理的利用和保护。
财产继承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个体的财产安排上,也关乎社会稳定和正义的维护。
为了保障财产继承的公平和合法性,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规定。
财产继承的重要性财产继承对于个体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财产继承是个体权益的延续。
个体将一生努力积累的财产留给后代或其他特定的个体,确保他们能够继续享受个体努力带来的财富。
财产继承也有助于维系家族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有利于后代的成长和发展。
其次,财产继承对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财产的合理继承,可以避免因财富无法合理分配而引发的社会冲突和不公平现象。
财产继承还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鼓励个体积极创造财富。
最后,财产继承与社会正义密切相关。
合理的财产继承制度可以实现社会资源的公平配置,防止财富的过度集中和滥用,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财产继承的法律规定各国家对财产继承都有相应的法律规定,以确保继承的公平和合法性。
在中国,财产继承主要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的规定。
该法规定了继承人的顺序和比例,包括直系亲属继承优先原则、异议处理等。
同时,该法还对遗嘱的效力、遗产的分配、负债处理等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保障了继承的安全和合理性。
其他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等也都制定了类似的继承法律,以确保继承的公平性和合法性。
财产继承的争议与解决办法虽然财产继承制度的存在是为了保障公平和合法性,但在实践中仍然会面临一些争议和纠纷。
其中最常见的问题是继承权的平等性与个体意愿的冲突。
有些个体可能希望将财产分配给特定的个人或机构,与法律规定的平等原则相悖。
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法律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量,权衡继承人的合理权益和个体的自由意愿。
同时,公众教育和司法机构的有效运作也能起到重要作用,提高社会对继承制度的认识和接受度,减少争议的发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家庭财富传承第一部分:引言1. 民法典与家庭财富传承在当代社会中,家庭财富传承问题备受关注。
而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颁布实施,家庭财富传承的相关规定也得到了明确和完善。
本文将从民法典的角度出发,探讨家庭财富传承的法律保障和实践意义。
第二部分:家庭财富传承的法律意义2.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对家庭财富传承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八编第二百九十二条至第三百零八条专门规定了家庭财产继承的相关内容,以及家庭成员之间关于遗产分配、继承权益等方面的权利义务。
这些规定为家庭财富传承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保障了家庭成员的合法权益。
2.2 家庭财富传承与社会稳定家庭财富传承不仅仅是个人家庭间的问题,也涉及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合理的财富传承有助于平衡社会财富分配,保障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需求,促进社会公平和和谐发展。
民法典对家庭财富传承的规定不仅有利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第三部分:家庭财富传承的实践意义3.1 家庭财富传承的实践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家庭财富传承涉及到许多复杂的问题,包括遗产管理、继承纠纷、税收规划、家族企业传承等。
这些问题需要在法律框架下得到合理解决,而民法典为相关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明晰的法律途径。
3.2 民法典的法律指导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颁布实施,意味着家庭财富传承有了更加完备的法律保障。
它为家庭财富传承提供了明确的法律规范和操作指导,使家庭成员在财产继承、遗产处理等方面能够依法行事,避免可能产生的矛盾和纠纷。
第四部分:个人观点和理解4.1 家庭财富传承需结合家庭实际在进行家庭财富传承时,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到家庭的实际情况和成员之间的关系。
尊重老人的意愿,平等对待子女,注重家族文化传承,这些都是家庭财富传承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4.2 民法典为家庭财富传承提供了法律保障民法典的颁布对于规范家庭财富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为家庭财富传承提供了严谨的法律框架和具体操作指南,对于保障家庭成员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理财知识的艺术与文化传承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理财知识不仅仅是关于数字和金钱的计算,它更是一门融合了智慧、策略和文化传承的艺术。
理财,从根本上来说,是对个人或家庭财务资源的合理规划和管理。
它涵盖了从收入的获取到支出的控制,从储蓄的积累到投资的决策等多个方面。
然而,很多人对理财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省钱”或者“赚钱”的表面层次,却忽略了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和价值。
理财知识的艺术首先体现在它对风险的把控上。
投资市场如同大海,波涛汹涌,变幻莫测。
懂得理财的人能够准确地评估各种投资产品的风险,并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做出明智的选择。
他们不会盲目跟风,也不会被高收益的诱惑冲昏头脑,而是保持冷静和理性,以稳健的策略实现财富的增长。
这种对风险的敏锐感知和恰当应对,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舵手在大海中驾驭船只,需要技巧、勇气和智慧。
同时,理财知识也是一种时间管理的艺术。
我们都知道,时间就是金钱。
但在理财的领域中,如何让金钱在时间的长河中增值,却是一门大学问。
例如,通过长期的定期储蓄或者基金定投,利用复利的力量,让小钱逐渐变成大钱。
这需要我们有耐心和长远的眼光,不能急于求成,要相信时间的魔力。
再者,理财知识中的预算规划也是一门艺术。
它要求我们清晰地了解自己的收入和支出情况,制定合理的预算,并严格遵守。
这并不是要让我们过上紧巴巴的日子,而是要在满足生活需求的基础上,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和冲动消费。
通过巧妙地安排支出,我们可以在有限的收入内实现更多的生活目标,提高生活的质量和幸福感。
除了这些实际的操作层面,理财知识还承载着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不同的文化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财观念和方法。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勤俭节约一直被视为美德。
古人云:“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这种观念强调了对资源的珍惜和合理利用,也是理财的重要基础。
同时,家族的财富传承也备受重视,长辈们会通过言传身教,将理财的智慧传递给下一代。
理财规划师的继承和遗产规划知识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都希望为自己和家人创造一个稳定、富足的未来。
而继承和遗产规划作为理财规划中的重要一环,对于保障家庭财富的顺利传承、避免潜在的纠纷以及实现个人意愿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作为理财规划师,深入了解和掌握这方面的知识,是为客户提供全面、优质服务的关键。
首先,让我们来明确一下继承和遗产规划的基本概念。
继承,简单来说,就是在一个人去世后,其财产按照法律规定或者其生前的意愿转移给他人的过程。
遗产,则是指逝者遗留下来的个人合法财产,包括但不限于房产、车辆、存款、投资、知识产权等。
遗产规划,则是在生前通过合理的安排和规划,确保自己的财产在身后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分配给指定的继承人,同时尽可能减少遗产税、避免家庭纠纷等问题。
那么,为什么继承和遗产规划如此重要呢?想象一下,如果没有提前做好规划,一旦不幸离世,可能会导致家庭内部因为财产分配问题产生矛盾和纷争,破坏亲情关系。
而且,如果遗产处理不当,可能会面临高额的遗产税,使得继承人实际能够继承的财产大打折扣。
此外,没有明确的遗嘱或规划,可能会导致财产按照法定继承顺序分配,这未必符合逝者的真实意愿。
在进行继承和遗产规划时,理财规划师需要充分了解客户的家庭状况、财务状况以及个人意愿。
比如,客户的家庭成员有哪些,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客户拥有哪些资产和负债,客户对于财产分配的想法和期望是什么等等。
只有在充分了解这些情况的基础上,理财规划师才能为客户制定出合理、有效的规划方案。
常见的继承和遗产规划工具包括遗嘱、信托、人寿保险等。
遗嘱是最常见也是最基本的工具,它是逝者在生前对自己财产分配的书面表达。
通过遗嘱,逝者可以明确指定继承人、分配财产的比例和方式等。
信托则是一种更为灵活和复杂的工具,它可以将财产的所有权和受益权分离,实现财产的长期管理和保护,同时还可以根据委托人的意愿设定各种条件和限制。
人寿保险在遗产规划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保险金通常可以在被保险人去世后直接支付给指定的受益人,避免了遗产继承过程中的繁琐程序和可能的纠纷。
家庭财富如何传承30年前,要说起“传承”这两个字,恐怕很多人不会联想到个人财富的代际传承,因为那时的人们大多没有什么巨额的财产可以留给子孙后代。
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我们社会经历了个人财富爆炸式的增长后,当年那些行走在市场化改革最前沿人们已积累下了巨大的个人财富,这些财富已经远远超过了他们自身富裕生活的需求。
面对家庭的财富,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要把财富传递给下一代。
财富传承将进入高峰期。
财富传承是创富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私人都处于财富形成期,市场需求集中在通过投资等各种形式使财富增值,尚没有系统形成后续财富规划的资产规模和需求,所以,财富传承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但是现在情况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一是第一批创富者手中已经积累了相当可观的财富,二是他们已经临近需要考虑财富传承的年龄。
当积累的财富超过自身富裕生活的需求时,这批中国最先富起来的人开始考虑如何财富传承的问题。
招商银行和贝恩公司在《2009年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指出,“财富传承”已继“私人财富的继续积累”和“追求高品质的生活”之后,成为排名第三的高净值人群需求。
而且,调查显示90%的家族企业创始人都希望子女接班,但另一方面真正有意愿且有能力接班的“富二代”不到10%。
如何实现事业与财富的传承,是富人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的“富一代”是靠自己的努力打下的江山,他们是财富的创造者,财产传承问题对他们来讲是一个新事物。
在西方的家族财富传承过程中,对子女进行高素质教育是首要的,但同时西方人非常注重家族精神和文化传统方面的培养,经济实力越强大的家族,越是注重家族精神财富的代代传承。
离开精神财富的话,物质财富的传承很难有好的结果。
简单的梳理,最重要的首先是价值观正确的人生态度。
第二,如果你作为一个企业家,能不能传承你的激情和创新精神。
第三,手艺、专业。
首先是一个价值原则,然后是手艺。
如果一个成功的企业家,能够把自己的价值观,包括对于这个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传递给后人,他们能够成为一个很好纽带,不见得这个企业让自己的后人来经营。
财富传承选择哪种方式最明智作者:暂无来源:《理财(市场版)》 2020年第11期现金类资产选择保险作为财富传承的核心资产,境外资产选择家族信托或保险,房产、股权、收藏品等选择赠与或者遗嘱,这样的整体方案,不失为高净值人士明智的选择。
文/陈立辉陈立辉资深财富管理专家,国家理财规划师,曾获全国理财师大赛亚军,专注财富管理工作20年。
常见的财富传承方式主要有法律手段和金融工具,如何选择并运用这些工具,实现财富传承意愿与传承效果的完美统一?笔者从传承对象、财产范围、传承时机、传承效果和传承控制这五个维度,来逐一分析。
遗嘱:普遍的财富传承工具遗嘱是最普遍的用于身后财富传承的法律工具,能够充分体现传承人的意愿,灵活指定继承人,传承财产范围广泛,不动产、动产等都可以通过遗嘱传承,成本较低。
但是遗嘱无法实现风险隔离,难以杜绝继承纠纷和隐私泄露,更难以避免传承失控。
首先,遗嘱只是传承意愿的表达,而非完成,无法确保遗嘱内容的实现。
有统计资料显示,许多人做了很好的遗嘱安排,但由于遗漏、遗忘甚至是多份遗嘱的效力冲突等原因,导致无法按遗嘱执行,甚至出现亲人反目的极端案例。
其次,遗嘱通常因为效力缺陷而受到法律的挑战。
中国基层法院遗产纠纷案例统计显示,遗产争议中60%是因为遗嘱不符合法律要件或者形式内容违法。
最后,遗嘱的确认程序复杂,要经过继承权公证的环节,大多数遗产纠纷及由此带来的财富缩水、隐私曝光以及亲人反目等不良后果均源自继承人对遗嘱的司法挑战,比如霍英东家族旷日持久的遗产纠纷案,就是这方面的典型案例。
总之,有周密财富传承规划的高净值人士通常并不单独使用遗嘱。
赠与:最简单的财富传承工具赠与是最简单的财富传承的法律工具,主要用于生前传承,其优点和局限性都和遗嘱类似,传承效果一般,容易出现传承失控。
一旦财产赠与出去,无法杜绝受赠人过度挥霍、败家等。
对于比较看重传承效果和传承控制的高净值人士而言,赠与并不是最佳解决方案。
家族信托:高净值人士比较钟爱的财富传承工具家族信托被誉为“财富管理王冠上的明珠”,具有财富管理、资产保护和财富传承等多重功能,日益成为高净值人士钟爱的财富传承工具。
孙志强--《民法典时代下的财富保护与传承》民法典时代下的财富保护与传承孙志强《民法典》颁布并将于明年开始正式实施,其中涉及我们⽣活的⽅⽅⾯⾯。
对法律⼈⽽⾔,是知识体系的全新洗牌,升级换代;对财富管理⼈员⽽⾔,是机遇也是挑战。
⽆论是普通⼤众还是⾼净值⼈群,⽣活都会受到新民法典的影响。
孙志强律师来解读《民法典》,了解在民法典时代下的财富保护与传承。
⼀、民法典的前世今⽣1804年颁布施⾏的《法国民法典》是世界上第⼀部近代成⽂民法典,是民法发展史上的重要⾥程碑。
之后1896年的《德国民法典》、1907年的《瑞⼠民法典》、1867年的《葡萄⽛民法典》、1889年的西班⽛民法典、1855年的《智利民法典》、1869年的《阿根廷民法典》、1916年的《巴西民法典》等,在编纂时或多或少地受到了《法国民法典》的影响,形成了世界著名的⼤陆法系。
中国作为⽂明古国,虽然有着悠久的法律⽂明,但就民法⽽⾔,中国法系均以确保国家统治权为⽬的,使我国历代法典,对于私⼈间之权利义务关系,规定甚少。
民法就中国⽽⾔属于“舶来品”。
⼆、中国民法典代表了这个时代特征在成⽂法的法律传统之下,⼀个国家、⼀个民族常常借助民法典,表达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对⼈类所⾯对的⼀系列基本问题的看法。
中国的民法典,是社会发展到经济⾼度活跃、财富获得积累、⼥性更加独⽴的时代的反映;民法典确实影响到⽣活的⽅⽅⾯⾯,整体来说,对商业经营的延续性⽅⾯的变化不⼤(主要是担保法),对婚姻财富传承影响较⼤;民法典普遍适⽤于普通⼤众,对企业家、超⾼净值家庭的关注较少。
婚姻财产新规则⽐起民法典的其他部分,婚姻家庭编变化较⼤,同时这也是很多⽤户关⼼的部分,孙律师进⾏了总结。
01、婚姻⽅⾯《民法典》在现⾏《婚姻法》基础上,对结婚制度有关规定作了完善:不再将“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作为禁⽌结婚的情形,并相应增加规定⼀⽅隐瞒重⼤疾病的,另⼀⽅可以向⼈民法院请求撤销婚姻;将受胁迫⼀⽅请求撤销婚姻的期间起算点由“⾃结婚登记之⽇起”修改为“⾃胁迫⾏为终⽌之⽇起”;增加规定婚姻⽆效或者被撤销的,⽆过错⽅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浅谈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
郑文杰
【期刊名称】《致富时代(下半月)》
【年(卷),期】2012(000)001
【摘要】私人银行业务以财富管理为核心,是个人金融业务的高级形式,该业务正是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后将重点开展的业务,也将是内外资银行竞争的焦点。
面对竞争激烈的私人银行业务市场,我国商业银行需要不断增强竞争实力,该文即在私人银行业务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目前我国私人银行市场现状,对国内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策略进行粗浅探讨,以期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总页数】2页(P89-90)
【作者】郑文杰
【作者单位】中国工商银行郑州陇海路支行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32.33
【相关文献】
1.浅谈私人银行业务在我国内地商业银行的发展 [J], 卫志鹏
2.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现状研究——基于国际私人银行业务的经验 [J], 张广宇;陈琪
3.浅谈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及调研方法 [J], 陈曦
4.浅谈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 [J], 鲁玲
5.抓“危”中之“机”,变“危机”为“转机”——浅谈建行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策略 [J], 雷玉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