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理学原理基本概念

管理学原理基本概念

管理学原理基本概念
管理学原理基本概念

管理基础

1.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管理者通过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整合组织的各项资源,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三层含义:

(1)管理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它服务并服从于组织目标;

(2)管理是一个连续进行的活动过程,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就是管理者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的过程。由于这一系列职能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从而使得管理过程体现为一个连续进行的活动过程。

(3)管理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在开放的条件下,任何组织都处于千变万化的环境之中,复杂的环境成为决定组织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2. 管理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管理具有双重属性,既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从根本上讲,管理之所以具有双重属性,是因为其对象——社会生产过程本身就具有双重性,任何社会生产都是在一定得生产方式下进行的,生产额过程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过程,同时也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过程,这就决定了对生产过程所进行的管理相应的具有双重属性。

一方面,管理是适应共同劳动的需要而产生的,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管理具有组织、指挥与协调生产的功能,是社会劳动过程的普遍形态,只要进行社会化大生产就必然需要进行管理,也就是说管理的自然属性决定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劳动的社会化程度,不取决于生产关系,自然属性为管理的一般属性。另一方面,管理又是适应一定生产关系的要求而产生的,具有维护和巩固生产关系、实现特定生产目的的功能,因此社会属性为管理的特殊属性。

3.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管理是一门科学,管理科学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而成为一套比较完整的、反映管理过程客观规律的理论体系,使得管理活动能够在一系列体现管理客观规律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的指导下进行。管理亦是一门艺术,强调管理的艺术性,目的在于让管理者意识到,管理科学并不能为人们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标准答案。

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是统一的、互补的。管理者想要实施有效的管理,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必须以管理科学提供的一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指导,根据组织面临的内外环境,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地制宜的将抽象的管理理论与具体的管理实践相结合起来,采用适当的方法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所遇到的问题。片面的强调哪一方面都可能导致管理的失败。如果只讲管理的科学性,不讲管理的艺术性,难免导致僵化管理;相反,只讲管理的艺术性,而不讲管理的科学性,则难免犯经验主义错误,缺乏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的后劲。

4.管理的作用

①协调、整合组织资源,提高组织效率,实现“1+1>2”的效应。

②科学决策、适应环境,拓展组织的生存发展空间。

5.管理的职能

20世纪初,法国工业家亨利.法约尔在其代表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率先提出了管理的五项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继法约尔之后,人们对管理职能的认识基本统一,认为管理的职能有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①计划职能管理者对要实现的目标和应采取的行动方案作出选择和具体安排。其内容涉及:分析内外环境、确定组织目标、制定组织发展战略、提出实现既定目标和战略的策略和作业计划、规定组织的决策程序等等。计划职能是管理的首要职能。

②组织职能对组织活动中的各种要素和人们的相互关系进行合理安排。其内容包括设计组织结构、建立管理体制、分配权力、明确责任、配置资源、构建有效的信息沟通网络等等。

③领导职能领导是领导者为实现目标向下属施加影响力的一种行为或行为过程。其具体途径包括激励下属、对他们的活动进行指导、选择最有效的沟通渠道、解决组织成员之间以及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冲突等等。

④控制职能管理者运用事先制定的标准,衡量实际工作绩效,寻找偏差及其产生的原因,并采取纠正措施的过程。

?管理的这四项基本职能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理论上讲,这些职能是按一定顺序发生的,计划职能是首要职能,其他职能都是为了执行计划职能即实现组织目标服务的。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和保证计划方案的实施,必须建立合理的组织机构、权力体系和信息沟通渠道,因而产生了组织职能;在组织保证的基础上,管理者必须选择适当的领导方式,有效地指挥、调动和协调各方面的力量,解决组织内外的冲突,最大限度的发挥组织效力,于是产生了领导职能;为了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管理者还需要根据预先制定的计划和标准对组织员工的工作状态与结果进行衡量,并及时纠正偏差,即实施控制职能。这体现出了管理是一个连续进行的活动。从不断持续将新的实际管理过程来考察,管理过程又是一个各种职能周而复始地循环进行的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各种职能之间经常相互交叉。

6. 管理者

?通过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带领其他人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共同努力的人。管理者分为:

①高层管理者主要负责战略的制定与组织实施

②中层管理者直接负责或协助管理基层管理人员及其工作,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

③基层管理者主要负责管理作业人员及其工作

?管理者的角色

1955 彼得.F.德鲁克率先提出了“管理者角色”的概念(管理一个组织,管理管理者,管理工人和工作)

20世纪60年代末期亨利.明茨伯格进一步提出了管理者扮演着十种不同的但却是高度相关的角色,这些角色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即

①人际角色:代表人、联络者、领导者

②信息角色: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

③决策角色:企业家、混乱驾驭着、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管理者的技能

(1)概念技能:又称观念技能,是指管理者对事物的洞察、分析、判断、抽象和概括的能力,简言之,就是指管理者纵观全局,把组织看成一个整体,认清左右形势的重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据此准确地分析问题,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抽象概括能力。在当今社会,决策对于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而概念技能又是影响决策能力与水平的重要因素,拥有出色的概念技能,可以使管理者做出更科学、更合理的决策。所以越是高层管理者越要有较强的概念技能。

(2)人际技能又称人际交往技能,指的是与人共事,与人打交道的能力。具体来说就是联络、处理、协调组织内外人际关系的能力;创造一种使人感到安全并能畅所欲言的氛围,从而激励和诱导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的能力;正确地指挥和指导组织成员有效开展工作的能力。人际技能对于所有管理者都很重要。

(3)技术技能指的是管理者从事自己管理范围的工作时运用的技术方法和程序的知识及其熟练程度。越是基层管理者越要有较强的技术技能。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1.中国早期的管理思想

(1)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荀子的“性恶论”,孟子的“性善论”,荀子强调“天下之所谓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谓恶者,偏险悖乱也,是善恶之分也已”)

(2)协调人际关系的思想(“以德待人”“谦虚礼让”“和为贵,交相爱”“不偏不倚”“中庸平和”)

(3)“利”“义”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小人远之,君子近之)

(5)提高管理者素质的思想(“修己”而后“安人”“其身不正不令则正”“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不但影响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及企业管理模式的演进,而且对其他国家也产生了广泛影响。古为今用,既有利于提高中国管理思想在整个世界管理思想体系中的地位,也有利于提高现代企业管理水平,促进管理变革与创新。

2.西方早期的管理思想

(1)亚当-斯密的管理思想1776年《国富论》一、劳动分工的观点二、经济人的观点(2)巴贝奇的管理思想一、对分工的作用作更全面地解释(1832 《机器与制造业经济学》)

二、设计了一种工资加利润分享的制度

(3)欧文的管理思想,历史上第一个公开出版了有关管理的著作,被誉为“现代人事管理之父”

3.西方古典管理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管理比较系统的加以阐述的称谓---

(1)科学管理理论

?创始人:美国泰勒1911年《科学管理原理》科学管理之父

?主要内容:研究如何提高但个工人的生产率问题

(1)工作定额

(2)标准化

(3)能力与工作相匹配,只眼这样,他就恩更为一流的工人

(4)差别计件工资制

(5)计划职能与工作职能相分离

(2)组织管理理论

?创始人:法国亨利-法约尔现代组织管理之父1916年《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

?主要内容:着重研究管理职能与整个组织

一、六大类企业经营活动1技术2商业3财务4安全5会计6管理活动

二、管理的五项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三、管理的十四条原则1劳动分工原则2权利与责任对等制3纪律严明制4统一指挥5统一领导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原则7报酬合理原则8集权与分权9等级链与跳板原则10秩序原则11公平原则12人员稳定原则13首创精神原则14集体精神原则

(3)“理想的行政组织”理论

?创始人:德国马克斯·韦伯组织理论之父

?“理想的行政组织”的特征

(1)有明确的劳动分工

(2)建立等级体系

(3)对员工的严格选拔与任用

(4)对管理人员管理的名额规定

4西方现代的管理理论

(1)行为科学理论

?人物美国学者梅奥20世纪二三十年霍桑实验市提出人际关系学说

?内容

一、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观点(“霍桑实验”经大量的实验发现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产能力)

(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2)企业中除了正是组织,还有非正式组织

(3)新型有效的领导应通过提高员工满意度来激励士气,最终提高劳动生产力

二、人际关系学说发展成为行为科学理论(20世纪50年代初),并分之为激励理论和领导行为理论

(2)管理科学理论

?以二战时为解决军事问题的定量方法为基础而发展起开的

?主要特点:

(1)研究取向不同于行为科学--解决关于什么的问题

(2)研究方法和手段不同于管理科学:研究范围超出泰罗时代并运用多种数理统计的方法

5热带丛林现象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断加强,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组织内外宏观和微观环境的变化,使管理实践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传统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严峻挑战。这引起了各界科学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对现代管理问题展开研究,带来了管理理论的空前繁荣,涌现出一大批管理学派,管理学界出现了各种管理理论和流派盘根错节的“热带丛林”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为:

(1)社会系统学派美国巴纳德1938年《经理的职能》

一、《经理的职能》标志社会系统学派的确立

二、强调协作系统的三个基本条件: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信息的联系

三、强调协作系统经理人员的五项职能:?建立和维持一个信息联系的系统;?招

募和选拔能最好地做出贡献、协调地进行工作的人员,并使之协调地、有效率

滴进行工作;?规定组织目标;?授权;?决策

(2)决策理论学派美国西蒙1960年先后《组织》《管理决策新科学》于1978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西蒙认为管理的关键在于决策,决策贯穿于管理全过程,所以管理就是决策

(3)权变管理学派美国菲德勒和伍德沃德20世纪70年代

侧重对管理的行为和对管理有影响的环境因素上

(4)经验主义学派戴尔

?有关企业管理的科学已从企业实际出发,以大企业的成功的管理者的经验为主演研究对象

6.管理理论前沿

一、关于战略管理最新理论——合作竞争理论

迈克尔·波特创建企业战略理论(提出了决定产业吸引力的五种竞争作用以及企业发展的三种基本战略和实现这些战略的价值链分析方法),此后,尼尔·瑞克曼等提出了合作竞争理论,该理论认为,

选择一个合适的合作伙伴必须遵循基本准则为:

努力创造贡献的潜能、共有的价值、尽量创造有利于伙伴关系的环境、与供应商的目标一致。

建立成功的伙伴关系需要注意的三个基本因素:贡献、亲密、愿景

二、关于组织学习的最新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

由彼得·圣吉创建,因此被称为“学习型组织之父”,代表作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和任务》(1990)和《变革之舞——学习型组织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三、关于组织文化建设的最新理论——并购企业文化整合理论

并购企业文化整合就是对企业并购中不同企业文化冲突的管理,是并购企业的文化经历冲突→认同→协调→重塑的过程.

(1)并购企业文化整合的过程

探索期:是指全面考察整合对象原有文化的状况,原有文化同并购企业的差异和冲突的可能,以及根据考察结果做出初步整合方案的时期;

碰撞期:是文化整合步骤的整合阶段,该阶段往往伴随着较大的变革举措,而且监控“障碍焦点”十分重要;

磨合期:是指两种文化逐步走向融合的一个较长的阶段,该阶段的着眼点在于维护和调节这种新制度,使之能够顺利而有效的贯彻,试图寻找双方的“中立点”即于

双方文化都不矛盾的第三点;

拓创期:是在文化去相融合的基础上,被并购企业开拓创新或整合出新的文化的时期。

(2)并购企业文化整合的基本模式

文化注入式——文化同化,文化融合式——文化转化,文化促进式——文化多元化

(3)并购企业文化整合的基本原则

实事求是,整体性,平稳性与适度性,充分沟通原则

(5)并购企业文化整合策略

建立共同愿景,进行文化培训,运用整合同化理论,利用非正式组织进行沟通

第三章企业的社会责任

1.社会责任的概念

社会责任是工商企业追求有利于社会的长远目标的义务,而不是法律经济所要求的义务。与社会责任相关的三个概念:

(1)企业的社会契约,其核心内容是基于企业伦理的企业社会责任

(2)利益相关者又称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与特定组织有一定利益关系的有关者,其利益得失与组织的存在相关。这一概念最早由伊戈尔·安索夫在《公司战略》中提出。自福瑞曼1984《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方式》出版后,“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管理”,“利益相关者理论”等术语得到广泛应用。

企业必须对对受企业行为影响的诸多群体的生后质量负责,这些相关利益团体包括组成企业环境的各个方面,主要有内部利益相关者(业主、员工、股东)和外部利益相关者(顾客、工会、消费群体、金融机构、供应商、行业协会等)两种类型。普瑞斯顿1995年在对传统投入产出模式与利益相关者模式比较研究中,对利益相关者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

(3)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是指企业对社会责任进行的回顾,其宗旨是确保更全面更广泛的了解和掌握受企业活动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企业社会责任目标和实践,以便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调节过去相关的目标,确定新的目标。社会审计的内容包括社会责任的种类,企业应对社会问题的方式,社会问题本身。

2.社会责任的基本要素

(1)市场行为要素,社会责任的市场行为是指企业通过竞争的市场所体现的社会责任,这个行为始终处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支配地位。最能检验企业社会责任的是

市场行为。

(2)监督行为要素,社会责任的监督行为是指企业的经营行为必须符合政府和国际组织的规则、社会契约的规则。

(3)自愿行为要素,社会责任自愿行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超越法律的要求。法律是对社会行为的一种约束,但有些社会行为尚未受到法律约束或约束

的还不够严格;第二,社会舆论的要求。社会舆论对企业社会责任起到一种监

督作用,企业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对社会舆论做出积极反应。

3.道德起源运动

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美国的企业中兴起了道德起源运动,倡导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为一体,建立企业与社会的相互信赖关系。1971年六月,美国交技发展委员会发表了《企业的社会责任》的报告,该报告列出了58种旨在要求企业促进社会进步的行为。这些行为涉及10个方面,分别为经济增长与销量,教育,雇用与培训,人权与社会平等,省市改进与发展,污染防治,资源保护与再生,文化与艺术,健康,政府方面。

4.SA8000标准由9个要素组成,每一个要素又有若干子要素组成,由此构成了社会责任

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其主要内容包括:(1)不使用或不支持使用童工;(2)不使用或不支持使用强迫劳动;(3)健康与安全;(4)结社自由与集体谈判权利;(5)不从事或不支持歧视;(6)惩戒性措施;(7)工作时间;(8)工资报酬;(9)管理体系。任何企业或组织可以通过SA8000认证向客户、消费者和公众展示其良好的社会责任表现与承诺。

5.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不同观点

(1)企业社会责任的“古典观”

“古典观”以企业为中心,将履行社会责任视为实现经济责任的手段和一种投资行为。

这种观点基于经营环境与舆论的变化,认为企业负有一定的社会责任,同时承担一定社会责任也符合企业的利益。

莱维特(1958)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一种危险的行为。社会问题让企业来解决,就必须赋予企业更大的权力,企业将逐渐演变为具有支配地位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权力中心,这是十分危险的。弗里德曼则认为。股东是企业的所有者,对企业利润享有所有权;

企业管理者是股东的代理人,他们并不拥有他们所经营管理的企业,他们只是雇员,要对股东负直接责任,即企业管理者的主要任务就是按照股东利益来行使公司控制权,经营业务,追求最高的财务收益率。

“古典观”在分析企业社会责任和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时,是通过分析企业财务年度报告内容进行的,得出的结论是企业短期财务绩效与社会责任之间存在冲突。

(2)企业社会责任的“社会经济观”

“社会经济观”以社会为中心,把社会责任视为企业最主要的责任,并不是仅仅因为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有利才这样做。持这种观点的企业对社会的服务是真诚而彻底的。当然,它们同样追求合理的利润,但把利润看做是第二位的,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手段和副产品。

“社会经济观”认为,一个真正对社会负责任的企业要追求利润、遵守法律、重视伦理、广施慈善;企业管理者的任务在于使企业创造最大化的社会总价值,而不仅是最大化股东的投资回报,他们必须全面考虑企业的决策和行为对企业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具体来说,该观点反对企业是一个只对股东负责的经济实体的观点,认为企业的首要目标是确保生存,然后才能追求利润。

“社会经济观”研究的是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企业社会责任和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是两者之间存在正向的相关关系。

6.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原则

(一)经济目标与社会目标的关系原则企业是一个为利润而营运的组织,经济目标是企业的首要目标,也是社会目标的基础。如果企业没有经济条件,就不可能

完成社会责任,也不能达到企业的社会目标。虽然企业的社会目标有助于企业

的经济目标,但企业的社会目标只能促进而不能替代经济目标。

(二)法律要求与社会要求的关心原则

企业必须遵守法律的要求,法律责任是社会责任的基础。企业遵守法律要求是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最低要求,如果企业不履行法律责任就不可能履行社会责

任。

(三)企业契约与社会契约的关系原则

企业是一系列契约关系的总和,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一种复杂的契约关

系,履行利益相关者的契约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同时,企业与社会之间也存在

一种契约关系,社会契约要求企业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期望。

7.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

(一)企业对员工的责任

1提供一个安全舒适、关系融洽的工作环境,既有利于员工身心健康,也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工作环境方面)

2建立健全人力资源激励与奖励机制,尊重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体现公平性(激励与奖励的制度方面)

3支持工会的工作,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员工权益方面)

4为员工提供定期不定期的培训,提高其技能,增强工作参与感与责任感(培训技能方面)

(二)企业对投资者的责任确保资产的保值增值

(三)企业对服务对象的责任

1尊重消费者主权,维护消费者利益

2履行对消费者的道义责任

(四)企业对环境的责任

1加大环境保护的投入

2积极研制开发、生产绿色产品,提高全社会生态意识

3尊重环保法规,一旦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要用于担责

(五)企业对竞争者的责任

1不制订垄断价2不用行政干预3不用非法手段获取商业秘密4不造假5不诋毁(六)企业对社区居民的责任

关心文化事业,关注慈善等

8.中国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问题:(一)企业社会责任观念淡薄

(二)企业员工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识,自我保护意识淡薄

(三)地方政府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监管力度不够

原因:第一,由中国企业发展阶段的特殊背景所决定;第二,有中国企业发展规律和经济实力所决定。

第四章计划概述

1.计划的概念计划是指通过调查研究,预测未来。确定出组织的目标,并规定出实现目标的途径方法,从而把既定的目标转化为全体组织成员在一定时期内的行动纲领。

2.计划的特点1目的性、2基础性、3前瞻性、4普遍性

3.计划的作用

(1)为企业指引方向和目标

(2)帮助企业发现机会与威胁

(3)经济合理地进行管理

(4)提供控制标准

4.计划的分类

(1)按管理层次分类:战略计划与行动计划。

战略计划是应用于整体组织,为组织设立总体目标,寻求组织在预期环境中得地位的设计。它由高层管理者负责制定,体现了组织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总的战略构思和总的发展目标及其实施的途径。有长远性,全局性,指导性等特征,它决定了在相当长得时间内组织资源的运动方向,涉及组织的各个方面,并在较长时间内发挥其指导作用。

行动计划是在战略计划所规定的方向、方针、政策框架内,确保战略目标的落实和实现、确保资源的取得和有效运用的具体计划。它主要描述如何实现组织的整体目标,是战略计划的具体化或战略计划的实施计划。行动计划可进一步细分为施政计划(由中层管理者负责按年度制定)和作业计划(由基层管理者负责制定)。

(2)按涉及的时间分类:长〉5年、中、短期计划1年

(3)按明确性分类:具体计划与指导性计划

(4)按内容分类:专题计划和综合计划

(5)按职能分类:业务计划、人事计划、财务计划

5.计划的编织过程

(1)估量机会:根据市场竞争、顾客需求及组织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2)确定目标:企业的发展方向,想完成什么,何时完成

(3)确定前提:企业计划将在什么环境下进行

(4)拟定并评选被选方案:根据所要达到的目标,拟定两个或两个以上可供选择的方案,比较各种方案,留意最有可能使企业以最低成本和最高利润实现既定目标方案。

(5)选择方案:选择企业所要采取的行动过程

(6)制定派生计划:eg 购买设备,购买材料,雇用和培训工人,发展新产品

(7)预算—使计划具体化:eg 销售数量和销售价格,计划所需的经营费用,主要设备所需的费用

第五章战略管理

1.战略管理的概念以及特点

战略是为了实现预定目标,对组织全局的、长远的重大问题进行的谋划,运用战略所进行的管理就是战略管理。战略管理有不同于运营管理的特点:全局性、长远性、应变性。

企业战略:是企业为自己所确定的长远性的主要目的与任务,以及为实现此目的和完成此任务而选择的主要行动路线与方法,企业战略管理是从整体上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进行系统审视,旨在使企业的资源与变化的环境,尤其是与企业目标市场的消费需求相匹配。

2.战略管理的层次

?层次:第一层为总体发展战略,主要是公司层从结构和财务角度对整个经营范围的资源配置:第二层为竞争性战略,主要是指公司内某些战略经营单位的产品发展或服务在特定市场层次上的竞争;第三层为职能性战略,主要是不同的职能如营销、融资和运营等如何为其他各级战略服务。

?分类

(一)按偏离企业战略起点的程度分类:退却、稳定、发展型

(二)按战略确定的中心分类:低成本战略、差异化战略、重点战略

(三)按战略所涉及的地区范围分类:全领域战略、局部领域战略

(四)按制定战略符合主客观条件的程度分类:保守、可靠、风险型

3.战略计划管理过程

(一)确定企业使命

(二)战略环境分析

SWOT分析方法:即把对企业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

(三)战略选择及其评价

发现机会和威胁,分析企业的资源,识别优势和劣势,重新评价组织的宗旨和目标(战略评价所要考虑的标准主要有适用性,可行性,可接受性)

(四)战略实施与控制

制定实施计划和方案,分配资源,组织设计,战略实施过程的控制

4.战略环境分析

(一)宏观战略分析:(PESTEL框架分析;SWOT)

宏观环境又称总体环境,是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对所有社会组织都有影响的环境因素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环保、法律

(二)产业环境分析

1、行业内竞争对手的分析(份额竞争、均衡竞争、差别竞争、多元化竞争)

2、潜在的市场进入分析,影响或阻碍其他企业进入的行业壁垒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因素,即经济规模,产品差异,顾客品牌转移难度,所需投资的多少,转换成本

3、替代品分析

4、供应商分析

5、购买者分析

(三)微观环境分析

1、竞争者分析(对竞争对手战略目标的分析,对竞争对手基本假设分析,对竞争对手现行战略和能力的分析)

2、目标市场分析

目标市场的概念及目标市场分析的意义

市场细分:区别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出发,根据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差异性,把对同类产品需求的整体市场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类似需求的消费者群体。市场细分的基础是同质市场中顾客需求的多样性。企业进行市场细分的一般方法主要有完全细分和不完全细分两种。完全细分是将每一位买主分成一个独立的细分市场,企业根据每位买主的特点设计不同的产品,制定不同的营销战略;不完全细分可以是根据某一细分因素进行市场细分,如根据收入水平的不同或根据年龄的不同将消费者分为不同的群体,还可以根据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因素进行市场细分,如年龄,收入和性别的不同进行市场细分。

市场定位:对企业的产品及企业的形象进行设计,树立企业及其产品的特定形象,从而使企业及其产品在目标顾客的心目中占有一个独特的,有价值的位置。市场定位的实质是使本企业与其他企业严格区分开来,并使顾客明显地感觉和认识到这种差别。市场定位的目的是为了影响购买者的心理,增强企业及其产品的竞争能力,促进产品的销售,增强企业的经济效益。

3.企业自身条件分析

5.战略选择

(1)基本战略:1全面成本领先2差异化战略3集中战略

(2)发展战略:1密集型发展(市场渗透、市场开发、产品开发)

2 一体化发展(后向一体化,前向一体化,水平一体化)

3多样化发展战略(同心多样化,水平多样化,综合多样化)

第六章预测与决策

1、预测是以过去为基础,依据现有的已知条件对某一事物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动态事先进行

科学的估计与推测。这种预测和估计不是凭空的想象,而是运用科学方法说明在将来可能出现的某种条件下,如果不采取措施和行动,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根据预测的结果,人们可以做出正确的计划和决策,即采取什么措施和行动来改变现在的条件,并对未来做出安排和布置,以达到预期的目的。预测具有不确定性、科学性、近似性、局限性等特点。

2、预测的意义

(1)预测是使管理具有预见性的一种手段

(2)科学的预测可以使计划避免片面性和局限性的一种手段

(3)预测有利于管理者高瞻远瞩

(4)预测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3、预测的分类

(1)按内容:社会、经济、技术、科学预测(大多数属于长期宏观预测,它是组织制定长远规划的科学依据)

(2)按时间:长期预测(五年以上)、中(3个月—2年)、短期(3个月)(它们大多属于微观预测)

(3)按性质:1定性2定量预测

4、预测的方法

(一)定性预测

?头脑风暴法:以会议的形式,让预测人员在一种非常融洽和轻松的气氛中无拘无束、自由奔放的思考问题。它要求主持人非常有经验,一般不实现发表意见,以免影响会议的自由空气。

原则:1不相互批评

2自由鸣放

3鼓励与会者争相发言,并提供发言的权利与机会

4发言要精练,不许详细论证

?专家会议法:邀请有关专家一起开会,针对预测的问题进行讨论,专家们各抒己见,对事物未来的发展情况作出判断。

优点:通过面对面地讨论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缺点:参加人数有限,有时也会受到权威人士的影响

?菲尔德法(专家意见法)

做法是先将调查预测的项目和要求拟成预测提纲,然后组成专家调查组,将预测提纲、征询表格交给专家,专家背靠背的分几轮要求专家们对所提的问题进行预测,并收集整理重新发给他们进行预测,直到得出较切合实际的集中答案。

该方法具有匿名性,反馈性,统计性地特点,在采用这一方法进行预测时,应注意以下问题:1预测问题要十分明确

2问题数量不能太多

3忠与专家们的回答,不得表漏心声

4对不熟悉的专家,要事先详细介绍

(二)定量预测:1简单平均法2加权平均法3移动平均法4指数平滑法5回归分析法

5、决策:是指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制定行动方案并从若干个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这一定义表明:

(1)决策要有明确的目的

(2)决策要有若干可行的方案

(3)决策要进行方案的分析评价

(4)决策的结果是选择一个满意的方案

(5)决策是一个分析判断的过程

6、决策的作用:

(1)决策是管理的核心,一切管理工作都是围绕管理目标进行的,而目标的选取要靠决策。没有决策就没有目标,管理活动就没有目的性;目标错误,管理就会受挫。

(2)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首先,计划工作的没一个环节都涉及决策,如目标的确立、预测方法都离不开决策;其次,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职能的发挥也离不开决策,如组织结构形式,领导方式的选择以及如何控制等,都需要通过决策来解决。

(3)决策正确与否关系着组织的存亡,决策规定了组织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活动方向和方式,是任何行动发生之前必不可少的一步,它提供了组织的活动效率。组织行动的成败得失与决策是否正确密切相关,一项成功的重大决策可能会使组织转败为胜,而一项错误的决策也可能使组织陷入困境。

7、决策的分类

(1)按决策的作用范围:1战略2管理(战术决策或策略决策)3业务决策(日常管路决策)(2)按决策的时间长短:1中长期(3、5年,或更长时间)它多属于战略决策,需要一定数量的投资,具有实现时间长和风险较大的特点2短期决策1年以内,它战术决策或业务决策,具有不需要投资和时间短的特点。

(3)按决策者的层次:1高2中3基层决策

(4)按决策问题的不同性质或决策的重要程度:1程序化2非程序化决策

(5)按决策问题所处的条件:1确定型2风险型3不确定型

8、决策的过程

(1)发现问题,分析原因,一般来说,如果产生了问题,往往会出现以下四种情况。

第一,组织运行与计划目标发生了偏差;

第二,组织环境的变化;

第三,组织内部的变化;

第四,组织管理工作受到了批评

(2)拟订备选方案,应注意以下问题:

1至少列出两个可行的方案

2明确列出个方案的影响因素

3方案要有创造性

(3)评价和选择方案1考虑环境的变化,预测每个方案的效果2确定决策方案的评价标准3选择满意方案,常用的选择方案的方法有三个,即经验判断法,数学分析法,实验法。

(4)决策的执行与检查,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2健全组织机构

3建立信息反馈系统

9、决策的方法:

(1)定性决策方法

?征询法

?哥顿法:又称提喻法,是以会议形式请专家提出完成工作任务或实现目标的方案,但只有会议主持人知道要完成什么工作、目标是什么,与会者并不知道这些,以免他们受到完成特定工作或目标的思维方式的束缚,因此,可以把这一方法看成是一种特殊的头脑风暴法。之所以特殊是因为主持人在会议开始时拐弯抹角地提出了与完成工作相似的问题,经过充分议

论,主持人在适当的时候再把真正要解决的问题的具体内容提出来,以形成有新意的开发方案。

?方案前提分析法

此外,常用的定性决策方法还有头脑风暴法,菲尔德法等。

(二)定量决策方法

1确定型决策(1直观法2损益平衡点分析法3量本利分析法)

2风险型决策

3不确定型决策(1小中取大法2大中取大法3 最小后悔值)

10、群体决策

优势:1.提供更完整的信息2.产生更多的方案3.提高对决策方案的认可程度

缺陷:1.消耗时间2.少数人统治3.群体思维4.责任不清

评价:①以速度来看,个人决策>群体决策;

②以方案表明的创造程度来看,群体决策>个人决策;

③从人们对最终决策的接受程度来看,群体决策>个人决策。

第七章目标管理与时间管理

一、目标管理

1、目标是组织宗旨的具体化,是组织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预期要求实现的目的,它是组织及其成员的行动指南。其基本特点表现为下面几个方面:、

(1)差异性,不同类型的组织,由于其组织宗旨不同,组织目标也大不相同。

(2)多元性,每个组织都要面对众多的公众,而每一类公众又都要对组织提出不同的要求。为能够在社会中生存发展,每一组织都必须考虑各类公众的要求,并尽可能予以满足。由此就导致了组织目标的多元性,即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组织目标,同一组织也会有不同性质的多个组织。

(3)层次性,组织目标往往要按其重要性或所涉及的范围大小进行层层分解,如按重要性分为总目标、战略目标、行动目标三个层次,或按组织层次分为总体目标、部门目标、岗位目标,这样就形成一个有组织的目标体系。

(4)时间性,组织目标的时间性一方面是指组织目标是在未来一定时期内预期要达到的目的,如果失去了“未来一定时期”这一约束条件,目标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另一方面,在不同的时间里,组织目标是发展变化着,管理者要根据环境的发展和组织内部条件的变化及时地制定新的组织目标。

2、目标的分类

(1)按照目标的重要性分类(总目标、战略目标、行动目标),其中,总目标和战略目标是

公开的,也是社会希望该组织达到的目标;行动目标是保密的,是组织的真正目标,通常只有少数高层管理人员知道;

(2)按目标的优先次序分类(主要目标、次要目标)

(3)按照目标的时间跨度分类(长期目标5年以上、中期目标1至5年、短期目标1年内)

在一个组织内,往往层次越低,组织目标越具体,时间跨度越短。

(4)按照考核目标的性质分类(数量目标,质量目标)

(5)按照目标的组织层次分类(总体目标、局部目标、岗位目标)

3、目标的作用:

(1)为管理工作指明方向,目标是管理工作的终点或管理所追求的宗旨。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就不可能使组织成员协调一致地共同工作。

(2)为组织决策提供依据,管理者只有清晰地了解组织目标,才能判断什么是正确的组织行动,才能寻找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

(3)对组织成员具有激励作用,对于组织成员来说,一旦经过努力实现了既定目标,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而且,目标也是组织的上级管理者对下级进行考核的依据。

(4)维持组织稳定,组织目标不仅提高了组织行为的一致性,而且增强了组织的内聚力和稳定性。

4、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德鲁克1954年在《管理实践》中首先提出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其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

(1)强调以目标为中心的管理,即强调明确的目标是有效管理的首要前提

(2)强调以目标网络为基础的系统管理,任何组织都会有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多个目标,每个部门每个人也都有各自的目标,这些目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支持,形成了整体的目标网略系统。管理者必须着眼于这个目标网略体系,保证组织目标的整体性和一致性。(3)强调以人为中心的主动式管理,即强调由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共同参与目标的确定和目标体系的建立,这样不仅能使目标更符合实际更有可能性,而且更有利于激发各级人员在实现目标过程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5、目标管理的基本过程

(一)建立一套完整的目标体系。目标的确定是目标管理的关键。它一般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首先,由组织的最高层确定组织在未来一定时期内要达到的总目标,这是目标管理的中心内容。然后,经过上下协商,制定出与总体目标相一致的下属各部门及个人的分目标。总体目标指导分目标,分目标保证总目标,组织内部上下左右都有自己的具体目标,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

(二)组织实施。总体目标确定后,主管人员应放手授权给下级人员,靠执行者的自主管理去实现目标,而主管人员则重点抓总括性管理。在目标贯彻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1)根据目标体系的要求,明确各级各部门的协调任务和控制要求;

(2)明确目标管理的组织系统,加强对各个环节的指导和领导作用;

(3)合理调配和利用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为目标管理活动的正常开展创造条件;

(4)建立信息反馈系统,完善必不可少的统计工作。完善必要的规章制度。

(三)检查结果。在目标实施过程中,应定期检查各项任务的进展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在这一过程中,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自检,商谈,评价

(四)新的循环。根据对目标实施结果的考核情况制定下一阶段新的目标体系,开始新的循环。一个目标管理过程的结束,同时也是另一个目标管理过程的开始。

6、提高目标管理效果的组要途径

目标要明确、上下级共同参与目标的选择决策、规定期限、反馈绩效

二、时间管理时间管理是一种个人的作业计划,它可以以教会人们学会管理时间资源,提高工作效率。

1、管理者的时间

(一)被动时间(Response time)

被动时间——又叫响应时间,是管理者自己不可控的时间,即用于响应其他人提出的各种请求和要求,或处理各种意外事件的时间。一个组织的管理者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属于被动时间。

(二)可支配时间(Discretionary time)

可支配时间——又叫自由时间,是指管理者自己可以自行控制的时间。时间管理的重点就是如何用好这一部分时间。越是中下层的管理者,可支配时间在其工作中所占的毕生越小,时间越分散。一般认为,中层或基层管理者的可支配时间只占其工作时间的25%左右。因此,想要有效的运用时间,必须首先认清哪些时间属于可支配时间,并通过对活动的合理安排,把这些时间组合在一起,从而加以充分利用。

2、时间管理的演进历程

(1)备忘录型(第一代时间管理方式),特色是写纸条

优点:重要的事项变化的应变能力很强,能顺应事变,没有压力或者压力比较小,便于追踪那些待办事项。

缺点:比较随意,往往会漏掉一些事情,忽略了整体性的组织规划

(2)记事簿型(第二代时间管理方式),特点是强调规划与准备

优点:追踪约会以及应该做的事情,通过制定的目标和规划,而完成的事情达成率比较高缺点:容易产生凡事都要安排的习惯,找不到思考的空间

(3)优先顺序规划型(第三代时间管理方式)

优点:比较强调以价值为导向的生活工作方式,能够发挥长期,中期或者短期目标的效果,也能透过每天的规划,安排优先的顺序,可以提高生产力,它的效率比较高,可以做到井然有序

缺点:忽略了自然法则,在安排上往往会有疏漏;拘泥于逐日规划形式,视野不够广阔,纠缠于急务之中,难免因小失大。

(4)罗盘型(第四代时间管理方式),具体来说,是将事情分成重要紧急,重要不紧急,不重要紧急和不重要不紧急四类,根据每件事情的类别归属安排适应的时间顺序。

3、时间管理的一般步骤:列出目标,按重要程度对木目标进行排序,列出实现目标所需要的活动,对实现每个目标所需进行的活动进行排序,安排活动日程,将时间表付诸实施,回顾和总结

4、常用的时间管理方法

(1)时间“四象限”法

(2)合理分配时间

(3)掌握帕金森定律,帕金森定律表明,只要还有时间,工作就会不断的扩展,直

至用完所有的时间,根据这一定律,管理者不能给一项工作安排过多的时间,

否则,就会使工作缓慢进行,知道用完安排的所有时间。

(4)提高会议效率

第八章组织规划

1、所谓组织,是为了实现一定的共同目标而按照一定的规则、程序所构成的一种权责结构安排和人事安排,其目的在于通过有效配置内部的有限资源,确保以最高的效率使目标得以实现。他的两个功能是汇聚力量和放大力量

2、组织的分类

(1)依据组织的基本性质的不同

营利性组织,是指以经济利益为导向,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的组织,主要履行经济职能非营利性组织,是以社会利益为导向,以维持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发展为己任的组织,主要履行社会职能。

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营利性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都是不可缺少的,它们分别承担不同的社会功能,为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相应的服务。由于营利性组织以企业形态存在,具有经济导向特点,更易于考察和评价。

(2)依据组织形成方式的不同

正式组织,是指为了有效的实施组织目标二明确规定组织成员之间责任范围和相互关系的一种结构,其制度和规范对成员具有正式约束力,政府组织和企业组织都属于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是指人们在共同的工作和活动中,基于共同的兴趣和爱好,以共同的利益和需要为基础自发形成的群体。

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的关系既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一方面,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存在紧密联系,二者常常相促而生,相伴而存。在正式组织建立之前,往往要先经过非正式组织的酝酿,而正式组织的建立又促成了非正式组织的形成。另一方面,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又存在重大差别,正式组织以共同目标为维系纽带,非正式组织则以共同感情为维系纽带。所有的正式组织中,都存在非正式组织,因而,在正式组织的运用中,必须重视非正式组织的特殊作用,通过正确的引导,发挥非正式组织的积极功能。

3、组织结构是组织中正式确定的是工作任务得以分解、组合和协调的框架体系,其本质是组织内部成员的分工协作关系,组织的基本类型有:

(1)机械制组织高度专门化、僵化的部门划分、指挥链明确、窄管理幅度、集权化、高度正规化

适用条件:一、环境相对稳定二、任务明确且持久,决策可以程序化三、技术相对统一而稳定四、按常规活动以效率为主要目标五、企业规模相对较大

(1)有机式组织跨职能团队、跨层级团队、信息自由流动、宽管理幅度、分权化、低度正规化

适用条件:一、环境不确定性强二、任务多样且多变,无法进行程序化决策三、技术复杂多变四、有许多非常规活动,需要较强的创新能力五、企业规模相对较小

4、影响组织结构的主要因素:

(1)环境因素经济、科技、政治、法律

(2)战略因素组织战略分为创新、低成本、模仿战略

(3)规模因素

(4)技术因素单件、大批量、连续生产

(5)管理因素

高耸型组织结构,又称“直式”结构,是指在组织最高层与作业层之间具有多级管理层次,每个层次的管理幅度,均较窄小,这就使得在作业人员数量一定的情况下,需要增加许多基层管理人员和中间层次管理人员,其结构特征是高耸。传统的组织结构大都是高耸型的。优点:组织结构严谨周密,便于管理人员对下属实施严密控制,组织成员分工明确,职责分明,上下级之间等级森严,垂直纵向关系清晰,有利益统一指挥,组织的稳定性程度高。的逐层过虑,致使信息交流不畅且易失真,决策民主程度不够,不利于发挥基层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由于管理基层过多,造成决策迟缓,上下级缺乏沟通,管理工作的效率降低。

扁平型组织结构,又称“横式”结构,它的管理幅度大,管理层次少,与高耸型组织相反,其结构特征是扁平

优点:高层领导比较容易了解基层情况,节省管理费用的开支,加快信息传递的速度,减少信息失真,有利于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程度,有利于促进基层管理人员的成长。

弊端:由于管理幅度加大,各级管理人员负荷加重,使同级间的沟通联络产生新的困难,对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下属人员需要自觉自律。否则容易出现失控。

5、组织结构的具体形式

(1)直线制组织结构

(2)职能制组织结构

(3)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

(4)事业部制组织结构

(5)矩形制组织结构

5、组织结构的变化趋势

(1)团队结构组织

(2)无边界组织

(3)学习型组织

6、组织设计是指组织结构安排为核心的组织系统的整体设计工作。是管理者做出明确的组

织选择的过程,在进行组织设计时,没有一个最优的组织设计方案,而是要根据不同的环境情况予以选择,组织设计结果直接影响组织管理效率的高低。概括地说,组织设计的主要工作是进行组织分化和组织整合,其一是进行组织分化,即把任务划分为具体的工作,由不同的职位和部门来承担;其二,是进行组织整合,即在分工的基础上取得各职位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运作。

7、组织设计的指导理论

组织设计的理论可划分为静态的组织设计理论和动态的组织设计理论。古典组织理论属于静态的组织设计理论,主要研究组织的职权结构,部门结构和规章制度等项内容;现代组织理论则属于动态的组织设计理论,其特点是在静态设计理论的基础上加入了人的因素,主要研究组织结构设计完成以后在运行中得各种问题。

8、组织设计的根本任务是有益于管理的组织,以有效的实现组织的各项目标,也就是说组

织设计实质上是组织实现目标的一种手段。组织设计的具体任务体现为两方面内容:其一,任何组织的结构设计都必须提供某种程度的稳定性,以保证生产经营活动处于有秩序可预见的受控状态之中,促进工作关系的改善和工作效率的提高;

其二,稳定性并不等同于僵硬性,僵化的组织设计无法确保组织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求得长期的生存和发展。面对外部环境可能出现的变化,组织设计必须具有足够的弹性以提高灵活应变能力,促进组织生产经营的创新和长远目标的实现。

9、组织设计的原则有

(1)劳动分工原则,劳动分工是进行组织设计的一项基本原则,它是指将一项工作划分为若干步骤,每个人专门从事其中的某一步骤,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2)部门化原则,是与劳动分工原则紧密相连的,劳动分工的结果必然导致部门的形成。现在部门化出现了两个趋势:(1)激烈的竞争使顾客部门化日益受到重视,组织依据具有相同需要的共同顾客来组合工作;(2)组织任务的日益复杂使得跨越传统部门界限的跨职能团队被更多地采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原来僵硬的部门划分。

(3)指挥链原则,指挥链是传统组织设计的基石,它是指从组织高层延伸到基层的一条持续的职能线。传统理论认为,与指挥链相关的概念有三个,即职权、职责、统一指挥。其中,职权是指管理职务所固有的发布命令和期望命令得到执行的权利;职责是指完成任务的义务;统一指挥则是指每个下属应当而且只能向上一级主管直接负责,以防止政出多门。(4)管理副度原则,管理幅度的选择是影响组织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控制幅度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组织的管理层次和管理人员的数目。

(5)集权与分权原则,集权与分权的选择影响组织设计的效率,它反映了组织决策制定权的集中程度和归属情况。

(6)正规化原则,正规化是指组织中各项工作标准化及员工行为受规则和程序约束的程度。

综上所述组织设计原则,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传统的组织设计强调分工,强调以部门为单位实现组织目标;现代的组织设计则强调合作,强调以群体和协作优势赢得竞争的主导地位。因此,传统理论在组织结构设计上更倾向于机械式组织,现代理论则认为理想的组织设计取决于各种权变因素。

10、组织设计的内容

(1)职务设计(组织设计的最基本单元)

(2)部门设计(组织结构设计的基础)

(3)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设计(决定了组织的基本构架)

(4)组织决策系统的设计(保证了组织的统一指挥与领导)

(5)组织执行系统的设计(保证了组织各项活动的有效开展和实施),具体内容为达成组织目标、执行组织决策明确规定不能职能部门的任务职责

(6)横向联系和控制系统的设计,有助于加强部门间的横向联系,纠正可能出现的各种偏差,促进组织整体目标的实现。具体包括设置一定得协调机构,制定一定的协调制度,采取有效的协调方式和手段,以及建立相应的监督与奖励制度。

(7)组织的行为规范设计(为组织各项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可遵循的制度规章)具体包括制定各部门的活动目标、规则程序和工作标准等。

(8)组织变革与发展的规划设计(为组织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方向和指南),具体包括组织未

来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等。

在上述各项内容中,

属于组织结构设计的范畴的是,职务设计、部门设计、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设计

属于组织责权关系设计的范畴的是,组织决策系统的设计、组织执行系统的设计、横向联系和控制系统的设计

属于组织制度设计的范畴的是,组织的行为规范设计、组织变革与发展的规划设计

11、组织设计的程序

(1)确定组织目标

(2)确定业务内容

(3)确定组织结构

(4)配备职务人员

(5)规定职责权限

(6)联为一体

第九章人力资源管理

1、人力资源的含义

?宏观上,人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人口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即一定范围内具有为社会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从事体力和智力劳动能力的人的总称。从本质上讲,人力资源是其数量和内在质量的统一,包括量和质两方面的规定性。一方面,人力资源数量体现为一定范围内实现和潜在的劳动人口数量;另一方面,人力资源质量则是一定范围内劳动力素质的总和反映,与构成人力资源的单个劳动力素质相关。

?微观上,组织的人力资源是指组织所雇佣的劳动者,即组织拥有的体现在全体雇员体力和智力上的经济资源。

2、人力资源的特征

(1)能动性,人力资源在经济活动中是居于主导地位的能动性资源。其能动性主要表现在自我强化、选择职业及劳动积极性等方面。自我强化可以人力资源自身的努力学习知识、积极锻炼身体得以实现;选择职业是人力资源主动地与物质资源结合的过程;劳动积极性的发挥则是人力资源能动性最重要的方面,对人力资源潜力的发挥具有决定性影响。

(2)再生性,基于人口的再生生产和劳动力的再生产过程得意实现。

(3)时效性,人力资源是一种存在于人的生命有机体中的劳动能力,其形成、开发和利用均受到时间的限制。

(4)生产与消费两重性,人力资源既是创造财富的生产要素资源,又是投资(消耗社会资源)的结果,它与其他资源一样具有投入产出规律。

(5)社会性,人力资源是一种社会性资源。人是社会存在与自然存在的统一,人力资源既是人类社会的主体,又是人类社会活动的结果。从宏观看,人力资源的形成、配置、使用要通过社会进行;从微观看,人类社会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既要关注其经济性的一面,又要重

管理学原理在线作业答案(100分)

作业 1.第1题 越是处于高层的管理者,其对于概念技能、人际技能、技术技能的需要,就越是按以下顺序排列() A.概念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 B.技术技能,概念技能,人际技能; C.概念技能,人际技能,技术技能; D.人际技能,技术技能,概念技能;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2.第2题 下列关于非正式沟通的说法正确的是()。 A.非正式沟通传播的是小道消息,准确率较低 B.非正式沟通经常将信息传递给本不需要它们的人 C.非正式沟通信息交流速度较快 D.非正式沟通可以满足职工的需要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3.第3题 下列理论观当中,要求管理者考察各行业和各公司中 现有的伦理规则的是()。 A.功利观 B.权力观 C.公平伦理观 D.综合社会理论观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4.第4题 不确定型决策和风险型决策的主要区别在于()。 A.风险的大小 B.可控程度 C.能否确定客观概率 D.环境的稳定性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5.第5题 某公司有员工64人,假设管理幅度为8人,该公司的管理人员应为多少人?管理层次有多少层?()。 A.10人 4层 B.9人 3层 C.9人 4层 D.8人 3层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6.第6题 管理的两重性是指()。 A.艺术性与科学性 B.基础性与边缘性 C.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D.普遍性与重要性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7.第7题 如果一个人坚定地遵守自己所选择的伦理准则,即使这些准则违背了法律,他应该是处于道德发展的()阶段。 A.前惯例 B.惯例 C.惯例原则 D.强化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8.第8题 确立目标是()工作的一个主要方面。 A.计划 B.人员配备 C.领导 D.控制 您的答案:A

管理学原理学习心得体会5篇

管理学原理学习心得体会5篇 管理学是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产生的,它的目的是:研究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通过合理的组织和配置人、财、物等因素,提高生产力的水平。以下是整理的管理学原理学习心得体会5篇,欢迎阅读参考! 管理学原理学习心得体会(1) “在人类社会中,管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任何事情成也管理,败也管理。”[1]虽然管理学是在人类社会开始工业化时才应运而生的,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但是它发展得特别迅速,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也空前巨大。 “管理活动自有人群出现便有之,与此同时管理思想也就逐步产生。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我们均可以找到古代哲人在管理思想方面的精彩论述。现代管理学的诞生是以泰罗的名著《科学管理原理》以及法约尔的名著《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为标志。现代意义上的管理学诞生以来,管理学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管理学的研究者、管理学的学习者、管理学方面的著作文献等等均呈指数上升,显示了作为一门年轻学科勃勃向上的生机和兴旺发达的景象。进入21世纪,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管理学仍然需要大力发展其内容和形式。” 进入大学学习以来,自己涉足的第一门管理方面的学科就是《管理学原理》,以前一直对这门学科没什么了解,经过几个月的学习,我

有了不少收获,虽然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和了解还是非常少的,但我对这门课程很有兴趣,想在将来继续学习下去。自从人们开始形成群体去实现个人无法达到的目标以来,管理工作就成为协调个人努力必不可少的因素了。组成群体无非是为了集结个人的力量,以发挥集体的更大作用,这种群体实际上就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组织”现象。所谓组织,是由两个成两个以上的个人为实现共同的目标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组织是一群人的集合,组织的成员必须按照一定的方式互相合作,共同努力去实现即定的长一组织目标。这样,组织才能形成整体力量,以完成单独个人力量的简单总和所不能案秤的各项活动,实现不同与个人目标的组织总体目标。组织存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企业是一种组织,任何一个组织,都有其基本的使命和目标,而组织的使命和目标说明了组织存在的理由。以上是我对管理含义的认识及和其重要性的分析。 《管理学原理》这门课是本学期的必修课。作为一名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学习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当初我选这个专业也是基于对这专业的兴趣,将来有意愿成为一个管理者,虽然可能多数是管理工程,但是多多少少也会面临人才问题,面对人才管理问题,曾听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也从侧面说明了管理的重要,因为,要留住人才,关键就在于管理,因此,必须要努力学好这门课。光阴似箭,时至第十五周,这门课也即将修完。通过这学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多少有了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管理就是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达

最新第三章《管理学原理》习题参考答案资料

第三编组织 一、单项选择题 1、个人目标要服从组织目标,组织目标要尽可能与个人目标相融。这是组织工作的( B )。A效率原则 B统一原则 C平衡原则 D灵活原则 2、组织工作力求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这是指组织工作的( A )。 A效率原则 B统一原则 C平衡原则 D灵活原则 3、组织设计的依据是( A ) A组织目标 B组织环境 C组织战略 D组织理论 4.提出组织的定义是“两人以上有意识地协调和活动的合作系统”的人是社会系统学派的代表人物(B )。 A、韦伯 B、巴纳德 C、厄威克 D、古利克 5.企业组织结构的本质是(A )。 A、职工的分工合作关系 B、实现企业目标 C、职工的权责利关系 D、一项管理职能 6.组织结构设计的出发点和依据是(A )。 A、权责利关系 B、一项管理职能 C、分工合作关系 D、实现企业目标 7.企业中体现企业目标所规定的成员之间职责的组织体系就是(D )。 A、结构等级 B、非正式组织 C、企业结构 D、正式组织 8.采取多种经营,向几个领域扩张的发展战略,这样的企业多采用( D )的模式。 A、集权 B、授权 C、均权 D、分权 9.社会系统学派的代表巴纳德提出了构成组织的基本要素,它们包括:( B )。 A、共同的目标,相互的协调,信息的交流 B、共同的目标,合作的意愿,信息的交流 C、共同的目标,合作的意愿,情感的沟通 D、相互的协调,合作的意愿,情感的沟通 10.当企业外部环境比较稳定,预测可信度较高,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可以较多地运用规范的手段来实现,权力分配可以体现( C )的特点。 A、集权 B、分权 C、均权 D、授权 12.若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能力较强,则适于采用( C )。 A、均权管理 B、分权管理 C、集权管理 D、不确定 13.大批量生产的企业生产专业化程度较高,产品品种少,主要是进行标准化生产,对职工技术要求相对较低,一般适于采用( B )组织形式。 A、集权式 B、分权式 C、均权式 D、不确定 14.各种标准化制度,例会制度,现场办公等属于( C )。 A、人际关系协调方式 B、结构协调方式 C、制度协调方 式D、相互调整方式 15.针对组织结构存在的某些缺陷,通过设立临时性或长久性的协调人员或协调组织实现协调,这种协调方式属于( B )。 A、人际关系协调方式 B、结构协调方式 C、制度协调方式 D、相互调整方式 16.组织结构设计的主体阶段是(C )。 A、因素分析 B、职能分解与设计 C、组织结构的框架设 计 D、运行保障设计 17.( C )即M型结构。 A.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B、控股型组织结构C、事业部制组织结构D、矩阵制组织结构 18.根据决策的重要性,若较低层次作出的决策比较重要,影响面较大,则表明该组织的权力划分特征是( A )。 A、分权程度较高 B、集权程度较高 C、集权分权程度相 当D、不确定 19.(B )组织结构最早是由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发展起来的,由铁路公司发展的高层管理方法和家族式企业发展的中层管理方法综合而成的。 A、M型 B、U型 C、H型 D、矩阵制

吉大16春学期《管理学原理》在线作业二答案

吉大16春学期《管理学原理》在线作业二答案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80 分。) V 1. 进行组织设计的基本出发点是____ A. 业务内容 B. 组织目标 C. 组织结构 D. 组织规模 满分:4 分 2. 职务分析也就是岗位描述。____ A. 正确 B. 错误 满分:4 分 3. ____又称专家调查法 A. 用户意见法 B. 集合意见法 C. 德尔菲法 D. 回归预测法 满分:4 分 4. 集权是指____在组织系统中较高层次的一定程度的集中。 A. 所有权 B. 经营权 C. 决策权 D. 参与权 满分:4 分 5. 组织中较低管理层次作出决策的数目或频度越大,则分权程度____ A. 越低 B. 不变

C. 越高 D. 不一定 满分:4 分 6. 管理控制又称控制工作,是指管理的()职能 A. 计划 B. 领导 C. 组织 D. 控制 E. 指挥 满分:4 分 7. 建立组织机构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____ A. 正确 B. 错误 满分:4 分 8. 管理学所要研究的对象是() A. 管理方法 B. 管理职能 C. 一般规律 D. 管理的基本规律 满分:4 分 9. 决策是指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制定的某种行动方案。____ A. 是 B. 不是 满分:4 分 10. 若环境变化的幅度大,计划的内容重点则应放在指导性的内容上____ A. 正确 B. 错误

满分:4 分 11. 事业部制又称为军队式机构。____ A. 正确 B. 错误 满分:4 分 12. 信息沟通的最终目的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____ A. 正确 B. 错误 满分:4 分 13. 管理最关键最困难的职能是() A. 组织 B. 领导 C. 计划 D. 激励 满分:4 分 14. 后向一体化是指生产企业与供应企业之间的联合,目的是为了确保原材料的供应。____ A. 是 B. 不是 满分:4 分 15. 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是指管理层次的增加和管理幅度的减小。____ A. 正确 B. 错误 满分:4 分 16. 方案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它的前提假设是否成立。____ A. 是 B. 不是 满分:4 分 17. 西方组织行为学是不是应该全盘否定() A. 是

学习管理学心得体会

学习管理学心得体会 管理是人类各种活动中最普通和最重要的一种活动。近百年来,人们把研究管理活动规律所形成的管理基本理论与方法,统称为管理学。直到期19世纪末,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管理理论才有真正出现。管理理论是对管理思想的提炼与概括,是较成熟、系统化程度较高的管理思想。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自从人们开始组成群体来实现个人无法完成的目标以来,管理工作就成为协调个体努力必不可少的因素了。管理学要求管理者必须具有敬业精神和服务意识,还要有解决突发性事件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要靠得住,会办事,能共事,不出事等各方面的素质。 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多少有了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管理就是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达到即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就个人而言,若想在学习中提高成绩,必须通过制定一份计划,然后通过这份计划控制或管理自己,有效的分配自己的时间、精力。还要合理的选择信息,从而实现自己的计划,最终取得成功;而要想在社会中取得成功,就更需要一个较好的计划,规划组织生活。作为当代大学生,我认为管理与我们息息相关,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管理工作适用于各种大小规模的组织;盈利与非盈利的企事业单位、制造业以及服务性行业;因此,学好管理学对于我们现在的学生会工作乃至今后步入纷繁的社会,适应不同的工作岗位都有其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学习管理的过程中,除了上课认真听讲外,我们在课前的预习、课后的复习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管理学中的基本原理,规律有很多,每一条都对我们有帮助。而由于课时安排较少,自主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经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我觉得管理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翻开《管理学》我们不难发现,关于“管理”的定义有许多,我们要做的不是讲这些定义一字不落的背下来,而是要在学习的过程中结合现实生活形成自己的观点。在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来完善自己的管理及管理行为的理解。

管理学原理第三阶段测试题卷A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第三阶段试卷 考试科目:《管理学原理》第三、四、五篇(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 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判断题(每题2分,不答不得分,答错倒扣2分,共10分) 1、直线型组织结构的优点是管理实行了专业化分工。(×) 2、控制工作就是衡量计划执行中出现的偏差。(×) 3、集权可以保证决策执行的高效率。(√) 4、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对员工的激励主要应当满足其较高层次的需求。(×) 5、领导即使做好了对下级的激励工作,也不一定会显著提高工作业绩(√) 二、单选题(每题3分,共30分) 1、由纵横两套管理系统组成的组织结构形式是( B )。 A、职能制 B、矩阵制 C、事业部制 D、直线—职能制 2、在工业企业中,把企业划分为研究开发部门、生产部门、销售部门、财务部门等,此类划分属于( C )。 A、工艺过程部门化 B、产品部门化 C、职能部门化 D、人数部门化 3、当决策的风险程度较大、下属的素质较低时,组织的领导者一般倾向于( A )。 A、集权 B、分权 C、擅权 D、放权 4、影响管理幅度有很多因素,下面那种说法不对( A )。 A、主管人员面对的是复杂问题时,幅度应该大一些 B、计划完善程度高时,可以加大 C、工作中需协调的频次较少时,幅度可以大一些 D、组织沟通渠道畅通,可以加大 5、“什么都领导说了算,还要我们干什么”反应了过分集权的什么弊端( D )。 A、降低决策质量 B、降低组织适应能力 C、降低组织成员工作热情 D、以上都对 6、某公司有作业人员64人,假设管理幅度为8人,该公司的管理人员应为多少人?管理层次有多少层?( B )。 A、10人4层 B、9人2层 C、9人4层 D、8人3层 7、马斯洛把人的需要概括为五个层次,其中第三层次是( C )。 A、安全的需要 B、权力的需要 C、社交的需要 D、尊重的需要 8、“今年公司不可能实现利润增长20%的目标”。根据弗鲁姆的期望理论,这是( A )偏低。 A、期望值 B、效价 C、激励力 D、成就感

2011秋《管理学原理》在线作业

《管理学原理》在线作业 1.第1题 越是处于高层的管理者,其对于概念技能、人际技能、技术技能的需要,就越是按以下顺序排列() A.概念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 B.技术技能,概念技能,人际技能; C.概念技能,人际技能,技术技能; D.人际技能,技术技能,概念技能;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2.第2题 下列关于非正式沟通的说法正确的是()。 A.非正式沟通传播的是小道消息,准确率较低 B.非正式沟通经常将信息传递给本不需要它们的人 C.非正式沟通信息交流速度较快 D.非正式沟通可以满足职工的需要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3.第3题 下列理论观当中,要求管理者考察各行业和各公司中现有的伦理规则的是()。 A.功利观 B.权力观 C.公平伦理观 D.综合社会理论观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4.第4题 不确定型决策和风险型决策的主要区别在于()。 A.风险的大小 B.可控程度 C.能否确定客观概率 D.环境的稳定性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5.第5题 某公司有员工64人,假设管理幅度为8人,该公司的管理人员应为多少人?管理层次有多少层?()。 A.10人4层 B.9人3层 C.9人4层 D.8人3层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6.第6题 管理的两重性是指()。 A.艺术性与科学性 B.基础性与边缘性 C.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D.普遍性与重要性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7.第7题 如果一个人坚定地遵守自己所选择的伦理准则,即使这些准则违背了法律,他应该是处于道德发展的()阶段。 A.前惯例 B.惯例 C.惯例原则 D.强化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8.第8题 确立目标是()工作的一个主要方面。 A.计划 B.人员配备 C.领导 D.控制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周三多第六版

第一篇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第一节人类的管理活动 一:人类活动的特点(目的性、依存性、知识性) 二:管理的必要性 三:管理的概念 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性质 一: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二:管理的自然属性 三:管理的社会属性 第三节管理者的角色与职能 一: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 二:管理者的职能 罗伯特卡次的研究,管理者必须具备三种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机能)第四节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 一: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归纳法(二)试验法(三)演绎法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 第一节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一:中国传统思想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 二: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要点 第二节西方传统管理思想 一:西方早期管理思想的产生 1: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英国) 2:查理巴贝奇(英国) 3:罗伯特。欧文(英国的空想主义家) 二: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一)“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之父 亨利。甘特:布雷斯及他的妻子: (二)对“泰罗制”的评价 (三)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 第三节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 一:行为科学学派 霍桑试验: 1: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 2: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 3:X、Y理论 4:Z理论——威廉。大内 二:“管理科学”学派 三:“决策理论”学派 四:对现代管理理论的思考 五:新经济时代管理思想的变革

(一)管理思想的创新 (二)管理原则的创新 (三)经营目标创新 (四)经营战略创新 (五)生产系统创新 (六)企业组织创新 第三节中国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 一:中国现代管理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一)中国官僚资本企业和民族资本企业的管理 (二)我国革命根据地公营企业的管理 (三)全面学习西方的管理模式 (四)探索中国现在管理模式 二: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改革 (一)由国内管理向国际化管理转化 (二)由科学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转化 (三)由首长管理向人性化管理转化 (四)由政府管理向民营化管理转化 (五)由封闭式实体管理向开放式虚拟管理转化 第三章管理的基本原理 第四章第一节管理原理的特征 第五章一:管理原理的主要特征 第六章二:研究管理原理的意义 第七章第二节系统原理 第八章一:系统的概念 第九章二:系统的特征 第十章三:系统原理要点 第十一章第三节人本原理 第十二章一:职工是企业的主体 第十三章二:有效管理的关键是职工参与 第十四章三: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 第十五章四:管理是为人服务的 第十六章第四节责任原理 第十七章一:明确每个人的职责 第十八章二:职位设计和权限委任要合理 第十九章三:奖惩要分明,公正而及时 第二十章第五节效益原理 第二十一章一:效益的概念 第二十二章二:效益的评价 第二十三章三:效益的追求 第四章信息化管理 第一节信息与信息化 一、信息的含义 二、信息化的内涵 三、信息化的影响

学习管理学原理之心得

学习管理学原理之心得 【摘要】管理是人类各种活动中最普通和最重要的一种活动。近百年来,人们把研究管理活动规律所形成的管理基本理论与方法,统称为管理学。自从人们开始组成群体来实现个人无法完成的目标以来,管理工作就成为协调个体努力必不可少的因素了。由于人类社会越来越依赖集体的努力以及越来越多的、有组织的群体规模的扩大,管理人员的任务也就愈发重要了。本文就是在学习了管理学原理、了解了许多管理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后,对这门课程的一些心得体会的记录。 【关键词】管理学原理;心得体会 “在人类社会中,管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任何事情成也管理,败也管理。”[1]虽然管理学是在人类社会开始工业化时才应运而生的,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但是它发展得特别迅速,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也空前巨大。 “管理活动自有人群出现便有之,与此同时管理思想也就逐步产生。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我们均可以找到古代哲人在管理思想方面的精彩论述。现代管理学的诞生是以泰罗的名著《科学管理原理》以及法约尔的名著《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为标志。现代意义上的管理学诞生以来,管理学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管理学的研究者、管理学的学习者、管理学方面的著作文献等等均呈指数上升,显示了作为一门年轻学科勃勃向上的生机和兴旺发达的景象。进入21世纪,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管理学仍然需要大力发展其内容和形式。” [2] 进入大学学习以来,自己涉足的第一门管理方面的学科就是《管理学原理》,以前一直对这门学科没什么了解,经过几个月的学习,我有了不少收获,虽然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和了解还是非常少的,但我对这门课程很有兴趣,想在将来继续学习下去。自从人们开始形成群体去实现个人无法达到的目标以来,管理工作就成为协调个人努力必不可少的因素了。组成群体无非是为了集结个人的力量,以发挥集体的更大作用,这种群体实际上就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组织”现象。所谓组织,是由两个成两个以上的个人为实现共同的目标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组织是一群人的集合,组织的成员必须按照一定的方式互相合作,共同努力去实现即定的长一组织目标。这样,组织才能形成整体力量,以完成单独个人力量的简单总和所不能案秤的各项活动,实现不同与个人目标的组织总体目标。组织存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企业是一种组织,任何一个组织,都有其基本的使命和目标,而组织的使命和目标说明了组织存在的理由。以上是我对管理含义的认识及和其重要性的分析。

管理学原理(本)阶段练习答案

二、简答题 1、简述管理的二重性。 答:管理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管理是通过组织生产力、协作劳动,使生产过程联系为一个统一整体所必须的活动,反映管理具有社会化大生产客观规律和共性,不以国家制度和阶级属性不同而转移。社会属性:管理又是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一种“监督劳动”,是管理执行者维护和巩固生产关系,实现特定生产或业务活动目的的一种职能。反映管理的根本目的区别与个性,受一定的社会制度和阶级关系所制约。 2、环境的类型有哪些? 答:人们习惯于把组织的外部环境分为一般环境(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竞争性环境)。 宏观环境包括外部经济环境、外部技术环境、外部社会环境、外部政治环境和法律环境、自然资源等; 微观环境包括竞争者、潜在的进入者威胁、替代品、供应商、顾客等。 3、什么是波特的“五种力量模型”? 答:波特发现,在企业经营环境中,能够经常为企业提供机会或产生威胁的因素主要有五种,即本行业中现有的其他企业、供应商、顾客、其他行业中潜在的进入者、替代品及其生产企业组织。 4、官僚制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劳动分工,职权等级,正式选拔,正式的规章制度,非人格化,职业定向等。 5、霍桑实验的基本结论是什么? 答:行为和情绪是密切相关的;群体对个人的行为有巨大影响;群体工作标准规定了单个工人的产量;在决定产量方面,金钱因素比群体标准、群体情绪和安全感的作用要小;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意度。 6、权变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菲德勒提出“权变领导理论”,权变的意思就是权宜应变,随机制宜。核心观点认为不存在“普遍适用的、一成不变的、最好的”管理理论或方法。领导行为是否有效取决于三种环境因素:领导者——下属成员的关系、工作任务结构、地位权力。最佳领导方式的“权变”取决于团体工作情景的有利性。 7、计划的概念与作用? 答:计划包括定义组织的目标;制定全局战略以实现这些目标;开发一个全面的分层计划体系以综合和协调各种活动。 计划的作用:指引方向、提高效率、便于控制、降低风险、激励士气。 8、编制计划包括哪些基本过程? 答:基本过程包括:认识机会、确定目标、拟定前提条件、确定可供选择的方案、评价可供选择的方案、选择最终方案、编制支持性派生计划、编制预算。 9、目标管理的含义及特点是什么? 答:目标管理是让主管人员与员工亲自参加目标制定,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工作目标的一种管理制度或方法。 包含4个要素:明确目标、参与决策、规定期限、反馈绩效。 10、决策的内涵、要素是什么? 答:决策是组织或个人识别并解决问题以及利用机会的过程。决策要素是从事决策活动的必备条件,包括: 决策主体。决策的主体或决策者可以是单独的个人或组成群体的机构。 决策目标。决策行动所期望达到的结果和价值。 自然状态。或不可控因素,是不以决策者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情况和条件。 备选方案。可供选择的各种可行方案。 11、为什么说现代决策应当遵循满意准则而非最优准则。 答:因为不确定的复杂的决策环境的影响,知觉上偏差的影响,决策可利用资源的限制,使管理者没有时间和能力来处理与决策有关的所有信息,因此,决策不以最优为标准,而是以满意为标准。 12、简述不确定型方法及其准则。

管理学原理(第2版)_在线作业

管理学原理(第2版)_在线作业_2 交卷时间:2017-09-27 10:10:49 一、单选题 1. (5分)现场控制是()。 ? A. 把注意力集中在历史结果上的控制 ? B. 在计划执行过程中实施的控制 ? C. 在计划执行过程的输入环节上的控制 ? D. 对制定工作细则的控制 纠错 得分:0 知识点:管理学原理(第2版) 收起解析 答案B 解析 2. (5分)控制活动应该()。 ? A. 与计划工作同时进行 ? B. 先于计划工作进行 ? C. 在计划工作之后进行 ? D. 与计划工作结合进行 纠错 得分:0 知识点:管理学原理(第2版) 收起解析 答案D

解析 3. (5分)以下是某企业制订的若干目标,其中最为合理的是()。 ? A. 未来5年内,企业产值达到1000万元 ? B. 机械车间本月的制造费用大幅度降低 ?C. 每个职工每班生产50个零件,合格率100% ? D. 年底精神文明建设更上一台阶 纠错 得分:0 知识点:管理学原理(第2版) 收起解析 答案C 解析 4. (5分)下列有关激励理论表述正确的是()。 ? A. 强化理论不考虑目标、期望、需求等因素,只关注个体采取某种行动后产生的结果 ? B.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认为,作为员工比较参照对象的只是他人的报酬 ? C. 双因素理论认为保健因素能够带来员工的满意 ? D. 需要层次理论认为所有人最终都会到达自我实现需要的层次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管理学原理(第2版)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 5.

(5分)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组因为有()的存在。 ? A. 社会人 ? B. 经纪人 ? C. 复杂人 ? D. 理性人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管理学原理(第2版) 收起解析 答案A 解析 6. (5分)许多组织设有意见箱、接待日、走动管理等管理办法,是为了()。? A. 上行沟通 ? B. 下行沟通 ? C. 非正式沟通 ? D. 反馈沟通 纠错 得分:0 知识点:管理学原理(第2版) 收起解析 答案C 解析 7. (5分)()对于任何层次的管理人员来说,都是同等重要的。 ? A. 技术技能

远程川大《管理学原理(Ⅰ)1296E》16秋在线作业2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20 分。) V 1. 领导与管理的关系为()。 . 管理影响领导 . 领导行为等于管理行为,无论在内涵还是外延 . 领导工作是管理工作的一部分 . 管理的对象是物,领导的对象是人 标准答案: 2. ()对于任何层次的管理人员来说,都是同等重要的。 . 技术技能 . 人际技能 . 决策技能 . 概念技能 标准答案: 3. 下列哪个属于组织文化的特征() . 发展性 . 共进性 . 排他性 . 一贯性 标准答案: 4. 霍桑实验的第一阶段是() . 大规模访谈 . 继电器装配室试验 . 工作场所照明试验 . 接线工作试验 标准答案: 5. ()的主要职责是:制定组织的总体目标、掌握组织的大政方针、评价整个组织的绩效等。 . 专业管理人员 . 基层管理人员 . 中层管理人员 . 高层管理人员 标准答案: 6. 政策指导矩阵是由谁创立的() . 兰德公司 . 波士顿咨询公司 . GE公司 . 壳牌公司 标准答案: 7. 按照韦伯的观点,只有在()基础上建立的组织,才在绝对纪律性和可靠性等方面比其他任何组织都要优越。 . 传统权威 . 个人权威

. 合理--合法权威 . 神授权威 标准答案: 8. 明茨伯格认为,管理者在企业扮演三类角色,这三类角色指的是:人际角色、决策角色和() . 领导者角色 . 企业家角色 . 发言人角色 . 信息角色 标准答案: 9. 组织设计的四个主要依据不包括()。 . 产业状况 . 组织环境 . 组织战略 . 规模与组织所处的发展阶段 标准答案: 10. 下列是法约尔的著作的是() . 《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 《第五项修炼》 . 《工业的领导》 . 《科学管理原理》 标准答案: 11. 决策按起点分为()。 . 初始决策和追踪决策 . 集体决策和个人决策 . 确定型、风险型和不确定型决策 . 战略、战术和业务决策 标准答案: 12. 环境发生变化后,组织决策者必须想办法适应其变化,这种适应环境的方式是()。. 负面适应 . 被动适应 . 创新适应 . 主动适应 标准答案: 13. 行为决策理论发展始于() . 20世纪30年代 . 20世纪40年代 . 20世纪50年代 . 20世纪60年代 标准答案: 14. 应聘者一旦决定被录用以后,录用单位对他们将要进行的工作进行必要的培训,这叫做()

管理学原理心得报告

管理学原理心得报告 心得体会﹕ 参加了此次管理学原理的培训,结合以前在工作中的学习和应用,我对管理学原理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本次学习管理学原理,使得管理者能理解管理过程是培养管理技能的基础,可以使自己获得成为有效管理者的系统知识;被管理者能更好地理解上司的行为方式和组织的内部运作方式,适应组织的需要。使用Peter Drucker的名言就是:Do things right ;Do right things ;Do things fast。 管理活动有大有小,自古有之,从古代修建长城,建金字塔。到现在的高铁修建,奥运会举办。只要有共同活动,就有管理。为有效的达到组织目的,组织资源或者组织活动,不断进行的有意识、有组织的协调活动,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载体是组织,管理总存在于一定组织中。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是一种手段、工具,而不是目的,管理工作具有普遍性,所履行的职责有内在共同性。 管理的基本要素有:管理主体,管理客体,管理目的,管理的职能和方法手段,管理的环境和条件。管理是一门科学,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客观规律,遵循科学的管理原则,制定相应管理规范,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可以不断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效果。管理是有规律可循的,科学管理的要求,是注重调查研究,从客观实际出发掌握和运用管理规律,形成若干管理原则并应用于实践。科学管理是自泰勒科学管理理论后一系列的理论总结。 在管理中需要应用多种手法,比如创新管理原理,创新是一种否定,是积极的,辩证的否定,是“扬弃”旧事物,生成新事物的过程。创新是指组织所从事的不断适应环境变化、满足社会需求、保持组织活动力,提高组织竞争力的保证。创新是一个组织的灵魂。组织要牢固树立创新的思想,注意分析和防范创新的风险,将创新纳入组织制度的体系,使得其有章可循,获得保障。 管理需要制定计划,要具有预见性、针对性、可行性和约束性。就是在行动之前对行动的任务、目标、方法、措施所作出的预见性确认。但这种预想不是盲目的、空想的,而是以上级部门的规定和指示为指导,以本单位的实际条件为基础。计划一是要根据上级部门的工作安排和指示精神而定,二是针对本单位的工作任务、主客观条件和相应能力而定。总之,从实际出发制定出来的计划,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计划。可行性是和预见性、针对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预见准确、针对性强的计划,在现实中才真正可行。如果目标定得过高、措施无力实施,这个计划就是空中楼阁,反过来说,目标定得过低,措施方法都没有创见性,实现虽然很容易,并不能因而取得有价值的成就,那也算不上有可行性。约束性,计划一经通过、批准或认定,在其所指向的范围内就具有了约束作用,在这一范围内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人都必须按计划的内容开展工作和活动,不得违背和拖延。 最终需要很强的执行力才能将任务落到实处,在后期的项目进展中增强自身这方面的技能。

管理学原理第三阶段导学重点

《管理学原理》第三阶段导学重点 《管理学原理》第三阶段学习包括四章: 第十四章控制概述 第十五章控制方法 第十六章管理前沿 第十七章企业管理实践的国际比较 第十四章控制概述 本章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系统掌握控制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明确管理控制的涵义及控制在组织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熟悉常见的控制类型、控制的基本原则及管理控制过程,结合实际分析有效控制的基本前提。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控制的概念 一、控制的概念 所谓管理控制,是指为了确保组织的目标以及为此而拟定的计划能够实现,各级主管人员根据事先确定的标准或因发展的需要而重新拟定的标准,对下级的工作进行衡量和评价,并在出现偏差时进行纠正,以防止偏差继续发展或今后再度发生。 二、控制职能与其他管理职能的关系 1、控制职能与计划职能的关系 1)计划起着指导型作用,控制则是为了保证组织活动的结果与计划一直而产生的一种管理职能。 2)计划预先指出了所期望的行为和结果,而控制则是把握按计划指导实施的行为和结果。 3)根据控制过程得到的信息而制定计划。 4)计划和控制都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两者是相互依存的。 2、控制职能与组织职能的关系 1)组织环境的多变性,需要控制调整、修正。 2)组织活动的复杂性,需要控制调整、修正。 3)组织管理的失误,需要控制调整、修正。 3、控制职能与领导职能的关系 领导是在计划和组织的基础上对使用物质资源的人员进行指挥,而控制只是在此基础上,对具体组织活动进行一定的检查和调整。 第二节控制的分类与原则 一、控制的分类 1、按控制活动的性质:分为预防性控制和更正性控制

2、按控制点的位置:分为预先控制、过程控制和事后控制 3、按控制来源:分为正式组织控制、群体控制和自我控制 4、按采用的手段:分为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 5、按控制范围的大小:分为全面控制和局部控制 6、按控制主体:分为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 7、按有无信息反馈:分为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 二、控制的原则 1、计划控制原则 2、组织适宜性原则 3、及时控制原则 4、重点控制原则 5、关键点控制原则 6、直接控制原则 7、例外控制原则 8、灵活控制原则 9、经济性控制原则 第三节控制过程 一、确定控制标准 定量标准——分为实物标准、价值标准、时间标准。 定性标准——有关服务质量、组织形象、人际关系、道德水准等方面的标准。 二、衡量实际业绩 所谓实际业绩,就是通过实际工作情况与标准的比较获得一定的信息,根据这种信息来评估实际工作的优劣。 三、纠正偏差 纠正偏差的措施有:重新制定或修改计划、标准;重新委派任务或明确职责;加强领导;增加投入;培训有关人员;修改有关奖惩制度和激励措施,等等。 第四节有效控制的前提条件 一、控制必须有一个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计划 二、控制应有专司控制职能的组织机构和人员 三、组织中控制系统的控制对象是整个组织活动 四、控制必须要有畅通的信息反馈渠道 第十五章控制方法 本章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预算及预算控制的含义;了解预算的种类和生产控制的内容;熟悉预算的特点、作用以及控制的方法;理解预算的作用和特点;掌握管理审计和经营审计的区别。 本章主要内容:

管理学原理在线作业知识讲解

管理学原理(第2版)_在线作业_1 一、单选题 1. (5分)1961年12月,()发表了《管理理论丛林》,成为西方现代管理理论形成的标志。 A. 巴纳德 B. 西蒙 C.孔茨 D. 德鲁克 2. (5分)某顾客准备在银行办理一期固定存款业务,在可供选择的三家银行中,一年期利率分别是 3.15%,2.98%,3.21%。该顾客面临的决策就是选择哪家银行。这种决策属于()。 ?A. 确定型决策 B. 不确定型决策 C. 风险型决策 D. 经验型决策 3. (5分)由霍桑试验的结论发展起来的学说是()。 ? A. 决策理论学说 B. 科学管理学说 C. 管理过程学说 D.人际关系学说 4. (5分)当员工人数较少,或者组织是新建的、环境简单的时候,()结构效果较好。 ? A. 直线职能型B. 直线型 C. 任务小组 D. 矩阵 5. (5分)以组织产品、地域和服务对象等为基础,把组织划分为若干单位而组成的组织结构,称为()。 ? A.事业部制组织结构 B. 矩阵制组织结构 ? C. 纯粹直线制组织结构 D. 职能制组织结构 6. (5分)在管理决策中,只要选择满意方案即可,无须苛求最优方案,对于这种观点,你认为以下哪种解释最有说服力()。 ? A. 现实中不存在最优方案,只能寻求满意方案 ? B. 决策中还有充分的时间寻找最优方案 ? C. 管理者对最优方案无法达成共识 D. 最优方案常常由于代价太高而得不偿失 7. (5分)根据菲德勒理论,当领导环境非常有利或非常不利时,采取()方式领导为适宜。 ? A. 以关系导向型的领导 B. 任务导向型领导 ? C. 资源导向型领导 D. 职位导向型领导 8. (5分)某研究所中存在许多不同的非正式群体,并因为需求不同而发生冲突,以致影响组织的发展。作为该研究所所长,你认为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 A. 尽力满足各个非正式群体的不同需求 B. 协调各个非正式群体的分歧

管理学原理学习心得体会文章【精品】

管理是社会中存在的最普遍的社会现象。管理学是一门很深奥的课程,想要学好管理学原理,还需得下苦功夫。下面是学习管理学原理的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对管理学的认识: 通过对《管理学原理》的学习,使我充分认识到:管理是社会中存在的最普遍的社会现象。从个人、家庭、企事业单位乃至其他社会组织,从农村、城市、国家乃至世界都需要管理,都存在管理活动。凡是有人群活动的地方或领域,都存在与之相适应的管理。 管理是在一定环境中、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有效地利用各种,以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管理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组织之中,组织是管理的载体,是人类集体协作的产物。其管理的基本含义大致包括以下几点: (1)、管理是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的。任何一个组织都有一定的生存环境,包括组织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管理始终处于不断变化的环境之中。能否适应环境的变化,是决定管理成败的重要因素。 (2)、管理是在一定的组织中进行的。由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有共同目标的组织,就像一个乐队要演奏出动人心弦的乐章,就需要指挥使演奏不同乐器的人员分工协作。指挥就是管理。管理是一切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因素。 (3)、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所谓管理主体,是指在管理过程中具有主动支配和影响作用的要素。一切管理职能都要通过管理主体去发挥作用。要成为一名管理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和技能。 (4)、管理的客体是组织中的各种。所谓管理客体也就是管理的对象,指的是管理过程中管理者所作用的对象。在一个组织中,管理客体主要是指人、财、物、信息、技术和时间等一切,其中最重要的是人力,是对人的管理。 (5)、管理是一个过程。管理是实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管理职能的过程,这四个管理职能构成了管理过程。 (6)、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的目标。管理本身并不是目的,管理是围绕组织目标进行的,其最终目的是实现组织的目标,管理没有目标就是一种盲目的行动。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目标的管理,也不可能实现无管理的目标。即管理的目的是协助企业组织实现宗旨,完成任务,达到目标。 (7)、管理的任务是设计和维持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使员工在这个环境里能积极主动、热情高效并愉快地工作,使组织有效地完成任务。 另外,管理学的产生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史无前例的。在当今社会,管理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大到国家、政府,小到家庭、个人,无不需要有效的管理。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发展和组织运行更是一刻也离不开管理,因此,可以说管理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管理学原理》在线作业答案

()是有效产出与投入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 A.效益 B.效果 C.效率 D.效用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2.第2题 针对当前形形色色的管理现象,某公司的一位老处长深有感触他说:"有的人拥有磨盘大的权力拣不起一粒芝麻,而有的人仅有芝麻大的权力却能推动磨盘。"这句话反映的情况表明:() A.个人性权力所产生的影响力有时会大于职务性权力所产生的影响力 B.个人性权力所产生的影响力并不比职务性权力所产生的影响力小 C.非正式组织越来越盛行,并且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D.这里所描述的只是一种偶然的管理现象,并不具有任何实际意义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3.第3题 ()是日常工作中为提高生产效率、工作效率而作出的决策,牵涉范围较窄,只对组织产生局部影响。 A.战略决策 B.战术决策 C.管理决策 D.业务决策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4.第4题 越是处于高层的管理者,其对于概念技能、人际技能、技术技能的需要,就越是按以下顺序排列() A.概念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 B.技术技能,概念技能,人际技能; C.概念技能,人际技能,技术技能; D.人际技能,技术技能,概念技能;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管理者 B.被管理者 C.各种管理活动 D.普遍的管理原理和管理方法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6.第6题 某公司有员工64人,假设管理幅度为8人,该公司的管理人员应为多少人?管理层次有多少层?()。 A.10人 4层 B.9人 3层 C.9人 4层 D.8人 3层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7.第7题 确立目标是()工作的一个主要方面。 A.计划 B.人员配备 C.领导 D.控制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8.第8题 以正在进行的计划实施过程为控制重点的控制工作是() A.前馈控制 B.反馈控制 C.现场控制 D.计划控制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9.第9题 “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是()。 A.泰罗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学习心得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学习心得 管理学是一门值得深入研究的并且对社会作出巨大贡献的学科。接下来就跟一起去了解一下关于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学习心得吧!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学习心得篇【1】 大三上学期我选修了管理学,因为担任校纪检部部长想了解一点有关管理的学问,以前对于管理学不了解,但对管理有些了解,但不系统。经过半年的公共选修课的学习,我有了不少收获,慢慢知道原来管理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通过学习,我发现这门学科涉及面非常广,有效的管理,是没有一种固定模式的,但好的管理必须符合一定的标准,首先必须是结合实际,对不同的情况、不同的目标,都会有很多个管理的选择,而我们则要从中选择一种最有效、最节约,或最易实现的办法。因此,我们必须要先认识到一个最核心最本质的目标。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对于管理提出了经典论断,而有关企业管理更是情有独钟,所有的企业都是由无数人来担任无数职位然后形成的,因此所有的企业都有一定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方式,同时每一个职位的人,不论是管理者、技术人员、工人,他们需要完成的工作也是在一定的计划内的,这些都是企业在运作前需要设计规划好的内容。因此管理的第一项也是最重要的任务便是把这些工作的结构和内容计

划安排好。单从工作的角度看,如果一个企业的组织结构达到了最合理最科学,而企业中每个人的工作也是最恰当最精准,那么这个企业就能做到已最少的投入换回最多的回报,现实中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永远找不到一个最完美的组织结构,现实的要求在不断改变,如果要“最完美”,那就必须不停的改变,这对于管理者来说也是极不现实的,因此管理学家只是致力于更大地提高工作效率,而非求一个“最完美”。 其次,如果说对于工作方式的设计和调整是属于比较固定和硬性的话,那么对于人的工作则是充满弹性和不固定因素的。因为人和工作方式是不同的,人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各种因素会影响人工作的效率。如果想提高工作效率,对人的关注是绝对不能忽视的,霍桑效应就说明了这一点。如果不这样,光靠改善组织结构,越来越机构冗肿,这样会使其办事效率大大降低。如果长久忽视对人的关注,则会产生更消极的影响。对于人,管理者要做到的是,使人的工作效率达到最大,这需要人对工作有很大的积极性,并且一切工作因素都是利于人发挥出他们的最大工作效率。工作环境、人际关系、奖励机制、竞争秩序等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一方面,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开创了这一领域。他通过著名的霍桑实验,提出了与科学管理不同的新概念,包括工人生理、心理的需求、非正式组织。梅奥的理论使人们开始关注工作中的“人”。一个和谐愉快的工作环境、一群和睦竞争的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