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上册《动物行为的研究》教案附教学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349.50 KB
- 文档页数:4
动物行为的研究-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动物行为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2.掌握动物行为的分类及具体表现;
3.理解动物行为与环境的关系,进而认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平衡性。
二、教学重点
1.动物行为的分类;
2.动物行为与环境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1.动物行为与生态平衡的关系;
2.动物行为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四、教学方法
研究性教学、探究式教学、小组讨论。
五、教学内容及过程
1. 动物行为分类
1.根据行为方式分类:本能行为、习性行为、学习行为等;
2.根据行为节律分类:周期性行为、不定期行为等。
2. 动物行为与环境
1.动物行为受到内外环境因素的制约;
2.内部因素:如遗传、神经、荷尔蒙等;
3.外部因素:如温度、光照、气候等;
4.生态系统的平衡性。
3. 动物行为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1.确定行为的类型、驱动和目的以及行为与环境的关系;
2.方法:观察、实验、记录、分析。
六、教学评价方法
1.学生小组展示;
2.个人心得体会;
3.课堂讨论。
七、作业
1.阅读相关文章,分析一种动物的行为特征;
2.调查一个生态环境,分析其中动物行为的适应性。
八、板书设计
动物行为分类
行为方式本能行为
习性行为
学习行为
行为节律周期性行为
不定期性行为
动物行为与环境
内部因素遗传
神经
荷尔蒙
外部因素温度
光照
气候
生态系统的平衡性。
第3节动物行为的研究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运用观察法研究一种常见小动物的行为;2、知道可以用观察法和实验法来研究动物的行为。
提前准备科学家研究动物行为的相关材料。
知识结构科学家的案例,教学重点研究动物行为的主要方法。
教学难点实验法和观察法的区别和联系。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雄性三刺鱼在繁殖期间的相互攻击等行为。
议一议:雄性三刺鱼在繁殖期间有哪些行为表现?科学家是怎么知道三刺鱼的这些行为的?可能采用哪些方法?点拨:运用一定的研究方法,例如:观察、实验等方法。
㈡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研究动物行为的案例读读想想阅读课文“法布尔对昆虫的研究”,法布尔对昆虫的描写材料主要是通过什么方法获得的?点拨:法布尔对昆虫的描写材料主要是通过观察的方法获得的。
读读想想阅读课文“弗里施对蜜蜂色觉的研究”、“廷伯根对银鸥雏鸟求食行为的研究”、“劳伦斯对小野雁学习行为的研究”材料,想想这三位科学家中通过什么方法研究动物的行为的?点拨:这三位科学家中通过实验方法研究动物的行为的。
2、动物行为的研究方法阅读:读“细腰蜂运送食物哺育幼虫的行为研究”和“雄性三刺鱼生殖行为的研究”资料。
讨论比较:观察法和实验法的区别和联系共同学习,填写下列表格㈢应用迁移,巩固提高例1雄狮鬃毛综黑色和黄褐色的研究。
制作一只仿真黑鬃雄狮立于狮群出没处,通过望远镜观察到它很快就吸引了几只雌性狮到身旁来。
这种研究行为的方法属于:观察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
例2探究不同环境因素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就是利用动物行为来获得结果。
这种探究使用的研究方法最好是:查阅资料法、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㈣总结反思、拓展延伸在学习了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时,知道了多名科学家对动物行为的研究实例,并认训到观察法是研究动物行为的基本方法。
二者之间有区别也有联系。
板书设计:第一节动物行为的研究一、科学家的研究案例法布尔对昆虫的研究:主要应用观察法弗里施对蜜蜂色觉的研究:主要应用实验法廷伯根对银鸥幼雏求食行为的研究:主要应用实验法劳伦斯对小野雁学习行为的研究:主要应用实验法二、学生活动:探究蚂蚁的行为7C学科网,最大最全的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教学资料详细分类下载!第2节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7C学科网,最大最全的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教学资料详细分类下载!。
北师大版初中生物初二生物上册《动物的行为》教案及教学反思教案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动物的行为》•适用年级:初二•教材版本:北师大版•授课教师:XXX•授课时间:XX年XX月XX日教学目标1.了解动物行为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
2.理解初中生物课程中与动物行为相关的知识点。
3.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动物的行为表现。
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课时教学内容1动物行为的概念2动物行为的分类3具体动物的行为表现4期中测试5动物行为的原因6动物行为的调节7动物行为的适应性8期末测试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熟练掌握动物行为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
2.能够解释具体动物的行为表现,并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动物行为的原因、调节和适应性。
教学难点1.理解动物行为的实质和特点。
2.理解动物的行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
教学方法1.前置案例引入: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动物行为视频或照片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对动物行为的探究欲望。
2.活动式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问题探究,通过分析和比较不同的动物行为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3.实验演示:在课程中引入一些简单的动物行为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加强学生对动物行为的实质的理解。
4.交互式教学:采用问答、激励机制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动,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评价与反思1.通过此次课程,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动物行为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并能够解释具体动物的行为表现。
2.活动式教学让学生更加积极参与课堂,加深了学生对动物行为的理解。
3.实验演示虽然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动物的行为,但因实验设备不足,有些学生没有能够完全参与实验。
4.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和内容的限制,难以对动物行为的适应性做出详细的讲解。
教学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教学内容较为单一,缺乏实践性。
2.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点的讲解,缺乏足够的情境和探究性。
3.实验设备和实验环境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为解决这些问题,应采取以下教学改进策略:1.增加教学实践内容,通过接触和观察真实的动物行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动物行为的实质和特点。
《动物行为的研究》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可以用观察法和实验法来研究动物行为。
能力目标:学会实验法与观察法的区别与联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学习、领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并将这些方法应用到实践中。
重点:研究动物行为的主要方法难点:实验法与观察法的区别与联系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阅读分析法、讨论法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科学家研究动物行为的相关材料。
学生准备:观察蚂蚁的各种行为。
教学过程:(板书:动物行为的研究)一、观察法多媒体展示材料:观看影片,思考问题。
提出问题:1、本片中科学家是怎样研究动物的行为?(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或观察,老师进行点拨,观察比看更要有计划,有目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2、科学家是否改变了动物自由自在的生活条件?对动物的生活及行为施加了影响吗?(没有)那么科学家对动物的行为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了观察的方法(板书:观察法)请同学们阅读P35法布尔对昆虫研究,并完成自主学习一,然后请同学回答。
(要求学生回答出观察法都具有的不施加的影响措施,不改变了被研究对象(动物)的生活环境和条件并纠错)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可以借助于摄影机、录音机、摄像机等现代化手段去记录观察对象的一切,必要时可以重放、再现当时的场景,以利进一步观察研究。
(观看视频,学会用现代化手段去记录观察对象的一切)二、实验法多媒体展示材料:观看影片,思考问题。
(同学们对小鸟惯化学习行为的研究的视频)请同学们根据视频提供的信息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1、小鸟开始见到纸片的反应是属于什么行为?(乱跳,本能防御行为)2、小鸟最后不害怕了,这叫做____。
为什么?(习惯化学习行为。
当同一种刺激重复发生和连续多次作用于一只动物时,该动物对这一刺激就逐渐减弱直到消失)3、影片中B叫试验的________组(对照组)那么同学们对小鸟习惯化学习行为的研究的视频主要采用了实验法(板书:实验法)请同学们阅读P35“弗里施对蜜蜂色觉的研究”、“廷伯根对银鸥雏鸟求食行为的研究”、“劳伦斯对小野雁学习行为的研究”材料,并完成自主学习二,然后请同学回答这三个研究分别采用了什么研究方法?为什么?(要求学生回答出实验法都具有的根据实验目的人为施加的影响措施,改变了被研究对象(动物)的生活环境和条件,并纠错)三、观察法和实验法的区别与联系通过这些案例,同学们初步了解了观察法和实验法,那么观察法和实验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请同学们阅读P36后相互讨论后完成交流讨论。
动物行为的研究-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1. 引言动物行为是生物学常见的研究方向之一,通过研究动物行为可以深入探讨生物体的进化和生存环境等。
在生物学知识的学习篇章中,探究动物行为的研究理论和方法是非常关键的。
本文将介绍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中,如何教授动物行为的研究。
2. 动物行为的定义动物行为是指一定的动物个体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下,为了完成生态意义而展现的一些运动、表情和声音等反应的总和。
动物行为所表现出来的种类繁多,例如进行求偶交配、争夺地盘和抢夺食物等。
3. 动物行为的研究方法3.1 观察法观察法是动物行为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最早的研究方法。
通过观察动物的进食、休息、移动、通信等行为,我们可以了解到许多动物的行为机制和习性。
3.2 实验法实验法是一种比较常用的研究方法,特别是在研究动物本能行为、宿性等方面非常有效。
3.3 统计分析法统计分析法是通过对动物行为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中提取出蕴含的规律和趋势的方法。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测量动物进食、休息、移动等行为的次数和时长,来判断动物的作息规律和生存状态。
3.4 记录法记录法是通过用笔、相机、录音机等工具记录动物的行为,从中分析动物行为的特点和规律的方法。
例如,我们可以用摄像机记录研究对象的行为,然后通过观看录像回放来详细分析动物的行为。
4. 常见的动物行为类型4.1 竞争行为竞争行为是指争夺食物、地盘或求偶交配等行为。
4.2 协同行为协同行为是指动物之间相互配合,能够达到完成某些任务的行为。
例如,蚂蚁在搬运食物时会互相配合,形成一个队伍。
4.3 求偶行为求偶行为是指动物为寻找配偶而进行的行为。
例如,雄性麻雀发出特定的鸣叫声来吸引雌性麻雀。
5. 动物行为与生物学的关系动物行为与生物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通过研究动物行为的特点和规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研究生物的进化和生存环境等方面的问题。
例如,研究动物的求偶行为,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动物进化和生物生存的环境等因素,从而更好地了解生物的多样性和不断进化的过程。
《第3节动物行为的研究》教案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动物行为的概念;了解研究动物行为的目的、方法和意义。
2、通过阅读和讨论,概括动物行为的概念和归纳研究动物行为的目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讨论,对学生进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的教育;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倾听、交流和辩论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学校一般不具备应用观察法或实验法对动物行为进行研究的条件,学生对科学方法的学习停留在表面文字的理解上,没有实践的机会,不易理解、掌握科学研究方法。
三、教学过程1、准备一些有关动物行为的幻灯片、投影片或动物行为的录像片。
上课时,先用2~3分钟演示准备好的片子,根据片子的内容,设计一些问题,引入新课。
明确提出,本章要研究动物的行为。
本节要解决三个“W”,即什么(What)是动物的行为,为什么(Why)要研究动物的行为和怎样(How)研究动物的行为。
2、读书指导:本章适宜以学生自学为主,在阅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通过讨论进行合作学习。
教师要教学生阅读的技巧。
①纵览教材。
看本节内容。
看文字、看插图,看“动动脑”提出的问题。
迅速浏览一下本节内容。
②提出问题。
浏览“动物行为的概念”,认真琢磨自己是否同意书中介绍的概念,有什么问题;浏览观察法和实验法,试想自己是否可以按照该方法观察身边的小动物,能否对家禽、家畜、宠物或昆虫做类似的实验。
随手记下自己的问题。
③阅读、背诵和复习。
带着问题慢而透彻地读课文;记黑体字,能复诵动物行为的概念,能用自己的话介绍观察法和实验法;利用课上时间及时复习。
3、组织小组讨论:①在自己阅读本课时提出了哪些问题,可以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并对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
②讨论“动动脑”提出的问题。
③制订一个就近观察动物(学校或住家附近可以找到的动物,如家禽、家畜、昆虫等)行为的计划,设计记录表。
课后,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进行观察、记录和交流。
《动物行为的研究》公开课教案一、授课信息课程名称:动物行为的研究授课教师:[您的姓名]授课班级:八年级生物班授课时间:第X周,星期X,第X节课授课地点:生物实验室/教室二、学情分析学生特点:八年级学生,具有基本的生物知识,好奇心强,逻辑思维能力正在发展。
前期知识储备:已学习动物的分类和基本生理结构,对动物行为有初步了解。
教学内容定位:本节课将深入探讨动物行为的科学研究成果,理解观察法和实验法在动物行为研究中的应用。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描述法布尔、弗里施、廷伯根和劳伦兹的动物行为研究方法。
学生能够理解观察法和实验法在动物行为研究中的作用和区别。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学会如何设计简单的动物行为观察或实验。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提高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学生增强对动物行为研究的兴趣,提升保护动物和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法布尔的昆虫研究,弗里施的蜜蜂色觉研究,廷伯根的银鸥幼雏求食行为研究,劳伦兹的小野雁学习行为研究。
教学重点:动物行为研究的主要方法和科学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如何设计和实施动物行为的观察和实验。
五、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情境模拟、小组讨论、角色扮演。
教学手段:多媒体演示、实物展示、互动问答。
六、教学过程设计七、教学评价设计与反思学习成果评价:通过课堂观察、小组讨论和实验设计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课堂教学效果评价:通过课后学生问卷和教师自评来评估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课后对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学生参与度和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措施。
第16章动物的行为第3节动物行为的研究教学内容研究动物行为的案例和动物行为的研究方法。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学过或掌握了动物行为的特征,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他们热爱大自然,对新奇事物充满好奇。
老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心理,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分析、探究,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掌握知识。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知道可以用观察法和实验法来研究动物行为。
2、初步学会观察探究一种小动物的行为。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案例,启发学生加以比较后归纳总结出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学习、领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并能将这些方法应用到实践中。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一、教学重点研究动物行为的主要方法。
二、教学难点实验法和观察法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学突破动物行为的研究方法是本节的重点。
本节主要介绍四位科学家研究动物行为的案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这些基本研究方法。
因此,在进入新课之前,我摘选了两首古诗,一是针对传统文化进课堂的要求,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二是学科整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再引导学生阅读案例,逐一分析,加以比较,得出动物行为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和实验法。
观察法和实验法的区别与联系是本节的难点。
我安排了两段录像(“蚕的蜕皮行为”的研究和“小鸟习惯化学习行为”的研究),学生通过对比区分,很快领悟观察法与实验法之间最主要的区别。
再通过课本34页、35页的小资料,引导学生发现观察法与实验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1、准备科学家研究动物行为的相关资料。
2、准备与课本内容相关的影视录像。
二、学生准备预习本节内容。
教学方法1、情景设置法(多媒体播放录像资料、展示图片)2、启发式教学法(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引导)3、探究式教学法(学生阅读小资料,分析讨论)教学步骤四、巩固练习1、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主要有和。
2、动物学家在森林中用摄像机偷拍鹿群生活状况,这种研究方法属于;将其中两只幼兔同另外一窝幼兔放在一起,并在其中一只幼兔的身上预先涂上“新妈妈”的尿,看这只母兔如何识别自己的孩子,这种研究方法属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