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宗教产生和发展的根源_朱西周
- 格式:pdf
- 大小:356.78 KB
- 文档页数:4
古代宗教信仰的起源与变迁宗教信仰一直是人类文明的核心之一,古代各地的宗教信仰经历过多次变迁和演变。
在许多文明古国,宗教信仰不仅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秩序、伦理准则和精神生活的规范与指导。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古代宗教信仰的起源与变迁,以期了解它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与贡献。
起源宗教信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最早的存在。
在原始社会中,人们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往往伴随着宗教仪式和神话传说。
早期的宗教信仰是无神论的,视自然为一种运作,与神与人的关系不成立。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宗教信仰逐渐出现关于神的存在和精神世界的观念,以及宗教仪式等形式。
古代人们往往依据自然景观、自然现象和自然灾害来寻找宗教信仰的萌芽。
比如在古埃及,人们崇拜的是太阳神拉。
在印度教和佛教中,人们把自然现象解释为宇宙之灵。
在中国,人们崇拜的是自然万物的神灵,如太阳神、土地神、山神等等。
变迁随着人类文明的推进和社会的发展,古代的宗教信仰逐渐发生了变迁。
在古代社会,宗教信仰往往是一种与政治、文化和教育紧密结合的意识形态。
在古希腊、古罗马的宗教信仰中,人们崇拜的是由政治权力所倡导的众神体系。
在古代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通常与王朝的天命、民众的安危等联系在一起。
随着宗教信仰的不断变迁,许多哲学家、思想家开始探讨宗教的本质和价值。
在佛教中,佛教徒曾经努力将巫术与神话从宗教信仰中排除出去,提供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来理解这个世界,这引发了对教条主义的批评和抵制。
在基督教的早期,一些宗教家也开始探讨信仰的本质、道德准则和神圣的使命。
在伊斯兰教中,月斗与日月星辰的计算成为信徒履行“五次叩拜”仪式的关键。
这些宗教教义影响了全世界的宗教传承,为人类的思想和道德提供了新的发展路线。
结语古代宗教信仰的起源和变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过程。
它带来了不断的精神创新,促进了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认识。
宗教信仰的多元性也提供了人类文明中的多元性和多样性,并鼓励人们探索不同的价值观和道德立场。
目录1民族与宗教起源的理论争论 (1)2宗教的起源 (2)3民族的出现与民族宗教的形成 (2)4一神崇拜与普世宗教的产生 (3)5宗教产生 (4)参考文献 (4)宗教产生原因摘要:宗教堪称是人类世界中最古老、最神秘、最不可思议的领域。
宗教形成的原因不能脱离民族发展的历史,历史上,民族的兴衰和宗教的消长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重要内容;民族和宗教关系问题往往是经济、政治、社会问题和国家之间、阶级之间矛盾斗争的重要表现方式,也是人类各种社会结构形态、文化和思想差异的重要体现。
因此,研究古代世界的民族与宗教问题需要从民族和宗教的起源着手,进而研究民族形成和宗教发展过程中,民族与宗教的关系以及与之同步的国家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宗教起源民族崇拜我们认为,宗教的起源早于民族的形成,民族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古代民族认同的标准具有原始性、复杂多样、多变的特点。
在宗教发展过程中,几乎所有宗教都经历了从自然崇拜起源,从多神崇拜到主神崇拜或一神崇拜的发展过程,而从民族宗教到普世宗教的发展是适应统一的多民族大帝国统治的需要。
宗教堪称是人类世界中最古老、最神秘、最不可思议的领域。
宗教形成的原因不能脱离民族发展的历史,历史上,民族的兴衰和宗教的消长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重要内容;民族和宗教关系问题往往是经济、政治、社会问题和国家之间、阶级之间矛盾斗争的重要表现方式,也是人类各种社会结构形态、文化和思想差异的重要体现。
因此,研究古代世界的民族与宗教问题需要从民族和宗教的起源着手,进而研究民族形成和宗教发展过程中,民族与宗教的关系以及与之同步的国家的发展过程。
1民族与宗教起源的理论争论在民族概念上,分歧和争论由来已久,大体上可分作“现代说”和“原生说”两个派别。
其中,1913年斯大林提出的民族定义受到广泛关注,他认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种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宗教的起源与发展宗教是现实世界在人们的主观意识中的一种虚幻的反映。
宗教是一种信仰,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和文化模式,属于上层建筑,因此受经济基础的制约与影响。
恩格斯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形式。
”因此,宗教的基本特征是信仰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它主宰着自然和世俗的社会,成为信徒们崇拜的偶像。
一、宗教的起源与环境宗教最初、最原始的起源因素是自然因素,即宗教起源的外在影响是自然界。
由于各地的自然力、自然物是多种多样的,原始宗教把其神话的结果必然是出现多神崇拜。
从大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发展到图腾崇拜、祖先崇拜。
在宗教中的原始宗教向民族宗教、世界宗教转变中,有的从多神崇拜转向一神崇拜。
这与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都有关系。
实际上,一神教都是从原始的多神崇拜发展而来的。
环境的影响不是决定性的作用。
原始宗教有四大种:对自然的崇拜(雷公、太阳神阿波罗)、对动植物的崇拜(阿努比斯狼)、祖先崇拜(福建妈祖庙)、图腾崇拜(满族图腾柱)民族宗教有两种。
犹太教是世界三大一神信仰中,最早而且最古老的宗教,也是犹太民族的生活方式及信仰。
因受压迫,其民族领袖摩西以神的意旨为号召,带领下犹太人返回迦南,因此摩西是公认的犹太教创始人。
印度教亦称婆罗门教,婆罗门教起源于公元前2000年时雅利安人的自然崇拜。
公元前7世纪婆罗门教是在奴隶制中形成的,把社会的等级与种姓制度神圣化直接联系起来。
印度教是多神教,内部派别林立,是多种宗教体系和精神文化现象的复杂混合物。
世界性宗教指宗教所信的神灵被认为是整个世界的主宰,教义也是着眼于全人类与各个民族,其神学体系、礼仪和组织规章都较复杂完善。
通过教徒和神职人员有组织的向世界各地传播,因而信教人数多,包括各个民族,分布范围广,遍及世界。
现今世界性基督教起源于巴勒斯坦犹太地区。
公元3年,罗马人征服巴勒斯坦,残酷镇压犹太人。
宗教起源的理论脉络在人类早期一些社会中,宗教承担了对世界的解释、司法审判、道德培养和心理安慰等功能。
现代社会中,科学和司法已经从有些宗教分离出来,但是宗教的道德培养和心理安慰的功能还继续存在。
宗教所构成的信仰体系和社会关系是人类思想文化和社会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万物有灵论;集体意识;图腾崇拜在19世纪70年代初,随着宗教学的诞生,宗教人类学也随之问世。
论及宗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起源之初,当人类面对自己无法解释的现象时,自然而然地将这些现象的产生推给自己所无法认知的某种神秘力量,宗教的最初形式也便由此产生。
虽然在宗教学诞生以前,已经有很多学者探讨过无数次宗教起源问题,但我们一般以F·M·缪勒的《宗教学导论》为宗教学创立的起点,因其首次将宗教作为一个科学研究对象来探讨;而因爱德华·泰勒的《原始文化》中提出了宗教人类学的某些关键术语,我们将其作为宗教人类学的起点。
一、宗教学意义上的宗教起源观——自然神论缪勒在创立宗教学之后的研究重点,正是系统地阐述宗教的起源与发展脉络。
在缪勒看来,宗教本质上是对无限的体认,这种无限感来自人的感觉,指的是人们在有限事物之外或有限事物之内实实在在感到它的存在,却又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缪勒认为原始人是从三类自然对象中形成神灵和上帝观念的。
第一类是他们可以完全把握的物体,这类事物不可能产生宗教观念,只是被人类赋予其某种神秘性,成为拜物教的崇拜对象;第二类是能部分把握的物体,它们“提供了可称为半神之物的材料”;第三类是可见不可及、完全不能触知的物体,人们可“找到用神的名字称呼的那种东西的萌芽”。
宗教观念的历史起点,是在半触知事物中把握无限,后来又在不可触知的东西中寻找它,最后在不可见的物体中寻找它。
人们虽然越来越无法把握它,他内心中却真实在感到它的存在。
以此为契机,人类首先从自然现象中形成对上帝的信仰——物质宗教;之后从自身中发现了灵魂并对之进行崇拜——人类宗教;再后来体悟生与死、有限与无限、灵魂与上帝等抽象概念,找到使一切结为一体的媒介——心理宗教。
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备考——宗教问题浅析【陕西华图】近几年,一些极端势力,总是假借宗教问题来干涉我国内政。
华图教育专家将就宗教问题浅析一二,以有助于广大考生备战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
一、宗教的产生。
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产生宗教。
我国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种宗教形式。
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二、宗教的含义和特性(一)有太多名人都对宗教给出过自己的定义:缪勒:“人对于无限存在物的渴求、信仰和爱慕。
”泰勒:“对灵性存在的信仰。
”施密特:“人对超世而具有人格之力的知或觉。
”施莱尔马赫:“宗教是人对神的绝对依赖感。
”蒂利希:“宗教是人的终极关切。
”而我们认为,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社会历史现象,是人们的一种信仰、一种世界观。
(二)现实中的宗教,包括宗教行为、宗教活动、宗教活动场所和宗教组织等。
宗教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还长期存在。
(三)宗教具有长期性、群众性、民族性、复杂性和国际性等特点。
三、我国宗教的基本情况我国是一个有多种宗教的国家,现在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以及一些民间信仰。
陕西公务员 | 事业单位招聘 | 大学生村官 | 卫生医疗 | 党政公选 | 军转干 | 政法干警考试四、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关于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宪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尊重和保障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长期政策。
我国的宗教政策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宗教信仰自由宗教信仰自由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公民有信教或不信教的自由;第二,公民有信仰何种宗教的自由,如信仰佛教或者伊斯兰教;第三,公民有信仰宗教里何种教派的自由,如佛教中的藏传佛教;第四,公民有之前信教,现在不信教的自由,以及之前不信教,现在信教的自由。
世界主要宗教的起源与演变宗教作为人类历史上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现象,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道德价值观。
世界上有许多不同的宗教,每一种宗教都有其独特的信仰理念和文化特征,这些信仰和文化深深地根植于宗教的历史和演变过程中。
本文将探讨世界主要宗教的起源与演变,以期更好的理解宗教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与影响。
1. 佛教的起源与演变佛教是源自印度的一种宗教信仰,其创始人为释迦牟尼,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创建了这一宗教。
佛教的主要信仰是在人类生命的苦难和灾难中寻求解脱和安慰,目的在于通过自我反思和修行来达到“涅槃”(Nirvana)的境地。
佛教的教义强调了慈悲、无私和相对的平衡,这些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东亚的许多文化,如日本、中国和韩国等。
在佛教的演变中,佛教的信仰教义和传播形式始终在不断发展和变革,其中最重要的是在公元前3世纪时间左右,阿育王成为了印度的皇帝,在其统治下佛教得到了较大规模的推广。
到公元1世纪时期,佛教开始向外传播,成为了一种跨越东方文化的信仰体系。
2. 基督教的起源与演变基督教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种宗教,它源自于公元一世纪的中东地区,基督教的信仰基础为耶稣基督是上帝的儿子,祂受苦被钉十字架,并在三天后复活,为人类的救赎献上了自己。
基督教的教义强调爱、信仰和喜悦,以其“天国”的概念为中心,呼吁人们在地球上寻求上帝的关怀和爱护。
基督教的演变始于它在公元1世纪末期在罗马帝国中的传播,到4世纪时期基督教已经成为了罗马帝国的主要宗教之一。
在基督教的早期发展过程中,基督教会一直处于分裂状态,直到公元1054年,东西方基督教教会的主要分歧已经十分明显。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事态的发展,基督教的分支逐渐增多,直至今日,基督教被分裂成众多的派别。
3. 伊斯兰教的起源与演变伊斯兰教是源自阿拉伯的一种宗教,其创始人为先知穆罕默德,他于公元7世纪在麦加城市中受到上帝的呼唤,其应许他成为新的先知,并且开始传扬伊斯兰教的教义和信仰。
伊斯兰教的主要信仰是上帝唯一,穆罕默德是上帝的先知。
周朝的宗教与信仰神话祭祀与巫术的综合体系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周朝在宗教与信仰方面形成了独特的综合体系。
这个综合体系融合了宗教神话、祭祀仪式以及巫术等各个方面,对于周朝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发挥了重要影响。
一、宗教与信仰的重要性宗教与信仰在周朝社会中极为重要,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的各个层面。
首先,宗教与信仰为周朝的社会秩序提供了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
周朝尊奉天命思想,相信天授的伦理道德原则是确保社会稳定和家庭和睦的基石。
其次,宗教与信仰也是表达人们情感与价值观的一种方式。
人们通过崇拜神明,表达对于神灵庇佑和保佑的感激之情,同时也通过祭祀祖先,表达对家族美好未来的祈盼。
二、神话的作用与影响神话在周朝宗教与信仰中占据重要地位。
周朝传承了古代神话传说,如女娲补天、伏羲氏创造人类等,将这些神话故事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这些神话故事不仅作为娱乐的载体,更是传承先祖智慧和价值观念的重要方式。
例如,周朝王室通过神话中的圣人传说来确立自己的合法性和权威性,使国家获得神灵的认可。
三、祭祀仪式的重要性祭祀仪式是周朝宗教与信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周朝以天子为主持者,开展一系列隆重而庄严的祭祀仪式。
正统的祭祀仪式由“神器”和“神龛”等宗教器物组成,包括祭坛、祭器、神龛以及雅乐等。
这样的仪式不仅是对神明的尊崇和崇拜,也起到了增进民众凝聚力、社会认同感以及社会秩序的作用。
四、巫术的综合体系在周朝的宗教与信仰体系中,巫术也占据了一席之地。
周朝巫术起源于原始的巫,后经过不断演变与发展,形成成熟的巫术系统。
周朝的巫术与宗教密切相关,巫师被视为联系人间与神明之间的桥梁,在祭祀仪式中扮演重要角色。
巫术通过占卜、预言、驱邪等方式,满足人们对未知事物和未来的探索需求,同时也在社会中起到调解纠纷、医疗治病等作用。
综上所述,周朝的宗教与信仰神话、祭祀与巫术三者相互交织,形成了独特的综合体系。
宗教与信仰为周朝社会提供了精神力量和社会凝聚力,神话在宗教中起到了使命宣导和价值观传承的作用,祭祀仪式通过庄严的礼节和仪式,增强社会秩序和统一性,而巫术则为人们提供了对未知和难以解答问题的回应。
西周德观念的宗教神学渊源及其内涵之演变
张永祥
【期刊名称】《内蒙古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1(032)005
【摘要】在殷商王朝的社会潜意识里,神是站在殷人一边的.周公别出心裁地以德来解释殷周鼎革的正当性.周公的逻辑思路首先把上帝塑造成正义的化身,惟德是依,德在周家,故周革殷命;其次引入天的概念,移花接木,最终成功地将殷人的上帝置换成周人的天帝.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周人文化核心的德观念自身也经历了从天德到人德的演变过程,德观念最终从宗教神学的阴影中走出来,表征着“人道主义之黎明”伟大时刻的到来,并内在地决定了中华文明以后的发展方向.
【总页数】5页(P34-38)
【作者】张永祥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先秦诸子研究中心上海2002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1
【相关文献】
1.神学领域中的“哥白尼革命”——从《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解析康德的道德神学
2.从天德到人德——由青铜器铭文看西周“德”观念的演变
3.从天德到人德——由青铜器铭文看西周“德”观念的演变
4.宗教的演变与文化的发展——殷周之际宗教观念的演变及其文化意义
5.道德人性论:康德从道德宗教进展到道德神学的枢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