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开发区管理体制的创新发展研究——以苏南国家级开发区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2.50 MB
- 文档页数:5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体化发展实施方案(2020-2022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0.05.02•【字号】苏政发〔2020〕38号•【施行日期】2020.05.0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区域经济开发正文省政府关于印发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体化发展实施方案(2020-2022年)的通知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现将《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体化发展实施方案(2020-2022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江苏省人民政府2020年5月2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体化发展实施方案(2020-2022年)省委、省政府坚持把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苏南自创区)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凝聚各方力量扎实推进,取得重要进展,成为我省产业高地、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但对标创新一体化先行区的建设目标,仍存在区域协同不够、整体性推进措施少等问题。
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明确提出,苏南自创区建设要围绕一个领导机构、一套实施体系、一批支撑平台、一批攻关项目的“四个一”要求,在国家规划框架下,开展实体化运作,形成新的制度性安排和操作性举措,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加快打造高水平的“创新矩阵”。
为贯彻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落实苏南自创区发展规划纲要任务,加快推进苏南自创区一体化发展,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牢固树立“一体化”意识和“一盘棋”思想,以提升高新区发展水平为依托,以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为支撑,以协同实施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科技平台为突破口,加快建立制度性、实体化的工作推进体系,进一步统筹创新资源配置、创新空间布局和创新产业发展,构建高效合作、集成联动、协同有序的创新发展格局,促进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推进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打造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区域创新一体化先行区,为全省高质量发展和“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提供强大支撑。
新时期中国开发区功能定位与管理体制创新探讨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开发区建设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目前,我国的开发区数量超过2200个,占全国财政收入的1/3左右,创造了70%以上的出口、利润和税收等经济指标,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吸引外资、提高工业化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发展环境的变化,开发区所处的发展环境、市场环境、政策环境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
例如,在国内市场竞争加剧、产业结构升级的背景下,开发区需要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水平;在国际竞争加剧、跨国公司投资策略调整的背景下,开发区需要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强对外贸易合作、推进国际化发展。
为此,开发区的功能定位和管理体制创新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促进我国开发区的合理布局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选题意义本研究选题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推进我国开发区高质量发展。
通过对开发区功能定位和管理体制创新的探讨,促进开发区的转型升级,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发展,增强开发区的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我国开发区高质量发展。
2、提高我国开发区的创新能力。
在全球化、信息化、智能化等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开发区需要以开放包容、创新驱动的发展理念为指导,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和管理模式,提高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3、推进我国城乡发展一体化。
中国当前正处于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开发区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阵地,对于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通过对开发区的功能定位和管理体制创新探讨,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提供有益参考。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主要围绕开发区的功能定位和管理体制创新展开探讨,研究内容包括:1、开发区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分析,主要从宏观经济环境、市场环境、政策环境等多方面分析开发区所处的发展环境和面临的挑战,总结开发区面临的问题。
我国开发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近年来,我国的开发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表现出色,成为促进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然而,由于开发区地域范围广、经济类型多样,以及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开发区面临着一系列管理难题和发展挑战。
因此,对开发区的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是加强开发区管理,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必要手段。
一、开发区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1、行政管理粗放化,效率低下。
大量的行政人员被占用在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上,导致管理粗放而效率低下。
2、行政管理体制不完善,多头管理。
由于开发区管理职责涉及多个部门,常常出现各自为政、互相纠缠,导致管理混乱。
3、对外沟通协调不足。
开发区与各级政府、企业之间的沟通协调不足,迟迟不能形成良性互动模式,影响开发区发展和企业招商吸引力。
4、行政服务不便民。
很多开发区的行政服务设施不健全,服务时间短、服务流程复杂,导致企业在开发区经营不尽人意。
二、改革方向1、精简行政管理体制。
提高行政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加强行政管理团队能力的建设,减少冗余人员,实行信息化,实现精细化管理。
2、完善行政管理体制。
经过分析、统筹和协调,缩减冗余机构,将职能性机构转变为服务型机构,提高服务水平,完善管理体制。
3、加强区域协同。
建立公共服务设施和管理体系,加强区域协作互助,增加开放程度,提升开发区的政策吸引力。
4、提升行政服务水平。
建设简易化的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质量和简单的服务,解决日常问题和手续办理,提高开发区的管理水平。
提高行政效率,缩短办理时间。
三、改革措施1、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实现行政效率提高(1)实施精细化管理,优化管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2)建立信息管理平台,加强协同、集成和创新,提升数据处理能力。
2、改善行政服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1)服务设施健全,满足企业的服务需求。
(2)简化办事流程,缩短服务时间。
3、优化区域协作机制,提高开放程度(1)提高开发区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增加政策吸引力。
苏南模式的经验与启示作者:周健悦来源:《经济师》2009年第05期摘要:苏南模式的创立为苏南经济的发展和兴旺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等突出问题。
进入新世纪,面临经济结构调整及增长方式的转变,江苏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摸索出了新的经验,形成了新苏南模式。
文章分析了苏南模式的发展历程及特点,并结合当前经济发展模式的分析,取得一些具有实践意义的经验教训。
关键词:苏南模式特点经验启示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5-260-02一、苏南模式的概念苏南模式由费孝通先生于1983年提出,其特点为:乡镇集体经济占主导,县乡领导是企业实际决策人,提倡共同富裕。
这一体制的创立为苏南经济的发展和兴旺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成为与“珠三角模式”、“温州模式”齐名的三大经济发展模式之一。
通常意义上的苏南模式,是以苏州、无锡、常州为代表的经济发展途径选择及经济发展途径组合,它是一个持续的、发展的概念,而非单指某个阶段的经济发展选择和组合。
通常所指的苏南地区除了苏州、无锡、常州三个地级市外,还包括昆山、江阴等九个县级市,在具体的地域范围上包括各城市的市区和农村。
这一地区通过地方政府的支持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发展,由工业化向市场化逐步转型,由于发展速度快、持续时间长,在具体的经济发展路径选择上具有明显特征,且在不同的时期结合点上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总是能出现自适应而转危为安。
因此,研究苏南模式的发展历程,并结合当前经济发展模式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取得一些具有实践意义的经验教训。
二、苏南模式的发展历程与特点对于苏南模式的理解最为各方面接受的表述为“三为主一共同”,其简要地揭示了苏南模式的内涵特征,即:“以集体经济为主”是苏南经济的所有制特征;“以乡镇工业为主”是苏南产业结构最为明显的特点;“以市场调节为主”则揭示了苏南经济运行方面的特征;“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苏南模式”分配机制的特征以及长远的奋斗目标。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开发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现状调研报告标题:开发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现状调研报告一、引言开发区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发展和吸引外资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的一种特殊区域。
开发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科学与合理性对于开发区的发展和建设至关重要。
本报告旨在对开发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现状进行调研,为进一步改善和完善开发区管理提供参考。
二、背景介绍开发区是特殊经济区域,具有行政自治和统筹发展的权力。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开发区在吸引外资、促进经济增长和提升区域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三、调研结果1. 开发区管理体制的现状目前,开发区的管理体制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政府主导的管理体制,即由政府牵头负责管理和运营开发区;另一种是企业主导的管理体制,即由企业牵头组建开发区。
在实际操作中,这两种模式常常相互融合,形成混合型管理体制。
2. 开发区运行机制的现状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开发区运行机制包括规划制定、招商引资、项目管理和服务保障等环节。
目前,开发区普遍采取市场化运作机制,即通过市场竞争的方式吸引投资和项目进驻,从而促进开发区的发展。
同时,为了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保障,开发区还常常设立各种机构和部门,如招商局、工会等。
3. 开发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尽管开发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政府主导的管理体制在决策效率和市场化程度上存在不足;其次,企业主导的管理体制可能导致利益过于集中,缺乏公共利益的考量。
此外,开发区规划制定不够科学和灵活,项目管理中存在信息不对称和监管不到位的问题。
四、问题分析与解决1. 加强政府的战略引导和监管力度,提高政府的决策效率和透明度,增加企业参与决策的机会。
2. 鼓励企业参与开发区管理,提高企业的参与度和责任感,加强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协作与沟通。
我国国家级开发区管理体制概述本篇论文目录导航:【题目】我国重点开发区管理模式优化探究【第一章】我国经济开发区管理机制探析绪论【2.1】我国国家级开发区的特点和发展历程【2.2】我国国家级开发区管理体制概述【第三章】我国国家级开发区现行管理制度分析【第四章】创新我国国家级开发区管理体系的建议【结语/参考文献】国家级开发区管理形式创新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第二节我国国家级开发区管理体制概述自全国各地国家级开发区创建以来,各个开发区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地区发展环境,对管理体制进行了丰富的创新实践,使得开发区的体制始终保持活力,开发区的制度创新优势成为开发区取得巨大成绩的首要前提和重要保障。
通过三十年的发展,目前开发区的管理体制呈现多元化,各个模式各具优势,也面临不同的挑战。
同传统行政管理体制不同,不同类型的开发区管理体制均保持了开发区体制机制的精髓,即精简高效。
这不仅符合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长期发展趋势,也凸显了开发区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的作用。
各开发区在体制创新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说没有最优的模式,只有最适合的模式。
本节将通过对目前我国开发区现有模式和成功经验的梳理,探寻我国国家级开发区在管理体制上可创新发展的途径。
一、国家级开发区管理体制的类型结合不同开发区的功能及地区背景环境,地方政府对开发区的管理体制进行了丰富的制度创新实践,目前开发区管理体制已走向多元化。
在实践中,大致形成了管委会、区政统筹、企业管理三种基本管理模式。
管委会模式是我国开发区最初体制创新的产物,也是目前我国开发区最普遍采用的体制模式。
经过10到15年的发展,开发区一般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发展后,管委会模式出现分化,部分开发区仍坚持管委会模式并取得骄人的成绩;部分开发区在管委会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出区政统筹的一种新模式;另外,企业管理模式也在第一批14个开发区中出现。
(一)管委会模式管委会模式一般具有以下的特点:一是在总体组织框架上,管理委员会是所在地政府的派出机关,而非一级人民政府,主要行使当地政府授权的经济管理职能;管委会模式与一般行政区的管理体制的区别是所在市委派出开发区工作委员会,不设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
关于经济开发区管理体制的调研报告近年来,xx市紧紧围绕“工业兴市、园区兴工、项目兴园”的基本思路,切实整合人力、物力、财力,坚持把工业园区作为招商引资的主要平台来建设,作为引领经济发展增长极来打造,着力推进规划建设,不断夯实园区基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园区项目建设,提升园区经济总量,推动园区转型升级和跨越式发展。
一、经开区体制机制现状xx市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成立于xxxx年,原规划面积x平方公里,xxxx 年调区扩区后总面积达xx.xx平方公里,标准厂房建成面积达xx万平方米,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转型主阵地。
xxxx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xxx亿元,同比(下同)增长xx.xx%;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xx亿元,增长x%;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xx.xx亿元,增长xx.x%;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xx.xx亿元,增长x.xx%;实缴入库税收x.x亿元,增长x.xx%,其中工业税收x.x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xx.xx亿元,增长xx.xx%;共申报专利xxx件,专利授权xxx件。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经开区发展,积极探索体制机制改革,努力将经开区打造成为产业发展集聚区、科技创新引领区。
一是优化机构,夯实基础。
xxxx年经省编办批准,开发区与东江工业园合并升格为正处级单位,为市政府派出机构,主要负责招商引资、制定招商引资政策、组织重大项目招商引资活动、健全招商引资机制等工作。
按照xx市委编办批复(衡编办〔xxxx〕xx号),科学制定园区“三定规定”,进一步优化园区机构设置,目前经开区管委会下设内设x个机构:办公室、招商合作局、产业发展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自然资源局、行政审批服务局、财政局、组织人事局、应急管理局。
企业发展服务中心为所属正科级事业单位,另有纪工委、机关党委、企业党工委等党群部门,并管理三架街道办事处、大市循环经济产业园、产业发展投资公司。
二是优化队伍,配强人员。
经开区机关核定专项编制xx人,设党工委书记x名,管委会主任x名,副主任x名,纪工委书记x名;内设正科级领导职数xx名(含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x名、中共xx市经济开发区企业工作委员会专职副书记x名,纪工委副书记x名),副科级领导职数xx名。
完善“政区合一”体制激发开发区创新动能作者:徐琴孟静宋颖弘来源:《群众》2019年第14期在江苏的区域经济发展中,类型多样的开发区(包括经开区、高新区、综合保税区等)始终是国际化的排头兵、工业化的主引擎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领跑者,也是产业集聚、城市化推进和创新引领的强大载体。
江苏各级各类开发区走过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历程:早期主要以招商引资快速实现资本和产业的集聚;中期以提升环境品质和强化服务功能推动产城融合;当前以转型升级寻求新的发展动能、实现创新发展为主要目标和任务。
江苏各级各类开发区一般采用管委会管理体制,为更好地推动创新发展,苏锡常地区一些开发区不断探索开发区管理体制的改革,“政区合一”体制是目前认可度较高的管理体制。
作为一项积极的制度创新,“政区合一”体制极大地弥补了开发区管委会法律地位不明、行政主体缺失、服务能力不足的缺陷,有效提升了开发区的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能力,又较好地保留了开发区管委会体制灵活高效的优势,有力地推动了开发区的产城融合发展。
“政区合一”体制是在管委会体制之上的创新和升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色。
“政区合一”解决了开发区行政主体缺失的问题,提高了开发区的服务和治理能力。
2002年,苏州、常州两市的高新技术开发区最早实行了“政区合一”体制,机构设置上采用两块牌子一套机构,开发区的管理机构因此具备了较为全面的行政能力,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事务也有明确的行政主体来承担,而管委会则继续保持精简高效的特色和涉企服务的优势,以及其在促进产业集聚和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创新性和高效率。
此后,这一体制被不少开发区采用并复制,如无锡市新吴区和高新区、昆山市玉山镇和高新区(区镇合一)等多个开发区。
“政区合一”体制,融合了管委会和行政区两方面的优势,具备“小政府、大服务、强服务”的体制优势和特色。
该体制既吸纳了管委会体制的突破行政层级限制、简化行政流程、服务企业能力强等优势,又能提供更全面的服务和更有效的社会治理,使其服务能力明显高于一般行政区和仅有管委会的开发区。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模式研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是中国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和吸引外资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经开区的定义、发展历程、发展模式和经济效果等方面展开研究。
一、经开区的定义与发展历程:经开区是中国政府为推动经济发展、改善区域经济结构,吸引外资和促进科技创新而设立的特殊区域。
从1978年至今,经开区经历了从东南沿海到内地中西部的发展转移,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二、经开区发展模式:1.导入型模式:这是经开区最早采取的模式,即引进外资、引进技术、引进管理经验。
例如深圳经济特区在开放初期就吸引了大量的外资进驻,推动了深圳经济的高速增长。
2.增量驱动型模式:在经开区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优化政策、完善服务,吸引更多的外资和引进更多的技术,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例如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通过全方位的政策支持和服务,吸引了国内外众多高新技术企业进驻。
3.转型升级型模式: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开区开始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
例如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三、经开区的经济效果:1.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经开区的建设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活动,形成产业链和价值链。
例如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带动了苏南地区的经济快速增长,成为中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极。
2.提升产业水平:经开区通过吸引外资、引进高新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了中国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例如天津滨海新区通过引进世界500强和高端制造业企业,加速了本地产业的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
3.增加就业机会:经开区的发展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解决了就业压力。
例如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为当地农民工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了就业和生活状况。
四、经开区的问题与挑战:1.区域发展不平衡:经开区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
思路和路径的区别江苏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思路和路径选择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奋力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宏伟目标,江苏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开发区作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载体和实现“两个率先”的具体抓手,如何加快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大现实课题。
江苏开发区是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的产物,在全国开发区发展史上创造了很多第一。
自1985年全国第一家自费创办的昆山开发区至xx年苏州工业园区成功创建全国第一家综合保税区,无不充分体现了江苏开发区强烈的创新精神。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江苏开发区已经成为又好又快推进全省“两个率先”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它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探索起步阶段(上世纪80年代)。
开发区处于初创阶段,数量少,种类单一,坚持“以工业为主、以利用外资为主、以出口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办区方针。
二是蓬勃兴起阶段(从上世纪90年代初至“入世”前)。
江苏抓住上海浦东开放的机遇,促进开发区从单一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展到多种类型的开发区,奠定了开发区的基本框架。
三是发展提高阶段(xx年至xx年)。
江苏紧紧抓住“入世”机遇,加快推进全省开发区建设,实现每个县(市、区)都有开发区。
四是创新驱动阶段(xx年以来)。
省委 __把创新驱动战略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江苏开发区作为建设创新型省份的重要引擎,正加速集聚各种创新要素。
1、有利条件首先,国内外形势有利于开发区创新发展,国际 __所带来的机遇以及国家紧跟的战略规划为江苏开发区加快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
其次,开发区集聚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目前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基本集中在开发区。
第三,开发区打造了具有竞争力的创新载体,开发区加快创新载体和服务平台建设,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第四,开发区集聚了一批高等院校和科技创新人才。
第五,开发区已形成较好的创新发展环境。
2、存在的主要问题开发区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第二产业比重大,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比重较低。
关于开发区管理运行体制机制的调研报告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开发区作为新型城市化的主要承载体,已经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
然而,在开发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如企业经营环境不尽人意、人才流失等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开发区的管理和发展。
因此,开发区管理运行体制机制的调研显得非常必要和紧迫。
本文将基于对各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的深入调研和研究,简单概述当前开发区管理运行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开发区管理存在的问题1、管理体制过于复杂,责任不清开发区的管理体制主要由园区管理委员会、行政管理部门、开发区产业发展局等组成,因此管理层次相对复杂。
同时,这些部门之间的职责划分并不清晰,出现了各自为政的情况。
这不仅增加了企业和政府的管理成本,为开发区的发展带来了诸多的不利影响。
2、信息闭塞,管理措施不到位开发区的企业越来越多,但是其信息交流却相对封闭,导致企业之间缺乏交流和合作,没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此外,开发区也需要建立更多的社会平台,推进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以建立一个有效的协同机制。
3、人才流失、企业萎缩由于招聘、留人等问题的存在,开发区很多企业面临着严重的人才流失和员工快速变动的问题,导致企业业绩下降,甚至有的企业被迫关闭。
二、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方案1、建立统一的管理体制,明确职责划分对于开发区复杂的管理体制,可以建立一个统一的管理体制,以便于管理、服务和发展,同时减少重复,高效运作。
可以建立一个主要由政府和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组成的体制,实行统一的管理和协调。
在此基础上,建立各管理部门之间的工作合作机制,划分各部门的责任。
2、加强信息公开,建立社会平台对于信息交流闭塞、管理措施不足的问题,建议加强对企业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传播,增加信息的透明度和公开性。
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开放的竞争环境,推进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三角互动”模式,加强不同企业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为企业提供更多异业合作、交流和发展的机会。
①基金项目:2018年度常州市创新服务能力提升项目“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服务能力提升”(项目编号:CF2019 0005)。
作者简介:周伶俐(1979—),女,博士,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科技管理及产业战略研究。
DOI:10.16660/ki.1674-098X.2103-5640-3056科技园区的协同发展对加快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支撑与借鉴①——以常州为例周伶俐(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摘 要:科技园区是一个内外构成要素之间互动适应、显著协同的区域创新系统,作为创新能力培养和创新战略实施的主体,园区之间、园区内部的协同发展程度会直接影响区域自主创新的绩效。
本文以常州为例,通过清园区协同主体,准确分析科技园区协同发展现状,探索科技园区协同发展模式和对策建议,以期能对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体化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科技园区 协同发展 合作模式 示范区 对策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21)04(a)-0244-04The Practical Reference of Regional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for Sunan National Innovation Park—— Taking Changzhou as an ExampleZHOU Lingli(Changzhou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Textile and Garment, Changzhou, Jiangsu Province, 213164 China) Abstrac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is a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in which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elements interact, adapt and cooperate signif icantly. As the main body of innovation ability training and innovation strategy implementation, the degree of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between and within the park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performance of regional independent innovation. Taking Changzhou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s, explores the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mode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construction of Sunan national innovation park.Key Wor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mode; National innovation park; Suggestion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为走出困境,培育新的增长点,世界发达国家纷纷确立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发展战略[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