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会计概述
- 格式:ppt
- 大小:635.00 KB
- 文档页数:32
《会计基础》课堂笔记第一章总论第一节会计概述一、会计的概念(一) 会计的产生与发展1、原始社会早期 “结绳记事”、“刻契记数”——①会计的萌芽②附属于生产职能2、西周 ①出现“会计”一词 “官厅会计” ——“零星算之为计 总合算之为会”②建立会计机构 出现会计报表的雏形——“以参互考日成 以月要考月成 以岁会考岁成”3、唐宋时期 出现“四柱结算法”——奠定了收付记账法的基础“旧管 即期初结存 新收 即本期收入 开除 即本期支出 实在 即期末结存 ”4、明末清初 出现“龙门账”——奠定了复式记账法的基础进缴“进”、“缴” 即收、付 ————“进缴表” 利润表 “存”、“该” 即资产、负债 ——“存该表” 资产负债表 存该5、清代后期 从国外引进借贷复式记账法6、新中国成立后 ①1985年 《会计法》②1993年 《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 “两则” ③2000年 《企业会计制度》④2006年 新《企业会计准则》二 会计的概念 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二)会计的特点1、以货币为主要 惟一× 计量单位 辅之以文字说明和其他计量指标2、会计对经济活动事项的核算具有连续性、完整性和系统性3、基本职能是核算和监督4、会计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为提高经济效益服务5、会计的对象是特定的一个单位的经济活动 而不是多个单位的经济活动——“各人自扫门前雪”【例】下列关于会计概念的叙述不正确,不准确的是()A.会计是以货币为唯一计量单位 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B.会计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 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C.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反映和监督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D.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管理工作三、会计的基本职能①会计核算 最基本职能②会计监督1、会计核算 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通过确认、计量、记录、计算、报告等环节 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记账、算账、报账 为各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功能。
会计课1、2章第一章:会计基础1.1 会计的定义和基本原则会计是指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记录、分类、总结和分析的一门学科,旨在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
会计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 企业实体原则:企业应独立于企业所有者存在,企业资产不应与所有者的个人资产混淆。
- 会计持续性原则:企业应该假设会长期存在,即使发生亏损也不会立即倒闭。
- 会计期间原则:企业应在一定的时间内报告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 全面会计原则:会计应尽可能涵盖企业的所有经济活动,不能有任何遗漏和疏忽。
1.2 会计的职责和职能会计的职责是记录和报告企业的经济活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记录原始凭证:会计人员应将企业的经济活动及其凭证进行清楚、准确的记录。
- 分类和总结:会计人员应根据会计方程式,对经济活动进行分类和总结,形成财务报表。
- 信息分析:会计人员应通过对财务报表的分析,提供给管理层和利益相关者有关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以支持决策。
1.3 会计的发展历程会计的发展经历了农业会计、商业会计和工业会计三个阶段: - 农业会计:早期的会计主要应用于农业领域,用于记录农田的收益和支出。
- 商业会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运用会计原则和方法进行商业活动的记录和分析。
-工业会计: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会计应用于工业领域,帮助企业管理和控制成本。
第二章:会计方程和会计科目2.1 会计方程的意义和基本结构会计方程是会计记录的基础,它表达了企业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关系,即: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会计方程的基本结构如下: - 资产:指企业拥有的有形或无形的资源,包括现金、存货、固定资产等。
- 负债:指企业对外的债务,包括应付账款、贷款等。
- 所有者权益:指企业的净资产,即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的余额。
2.2 会计科目的分类和应用会计科目是指在会计方程的基础上对经济活动进行分类和归集的核算单元,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成本和收益等。
初级会计实务。
第1章会计概述。
8分1,会计基本职能,核算和监督。
会计拓展职能,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评价经营业绩。
2,法律主体必然是一个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3,持续经营是会计分析的前提。
4,会计要素计量属性:历史成本又称实际成本。
是指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
重置成本指按当前市场条件,重新取得物资所需支付的现金。
可变现净值,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预计售价减去进一步加工成本,和销售必需的税金,费用后的净值。
现值,指对未来现金流量以恰当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后的价值。
公允价值,指在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的价格。
5,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
6,各种账务处理程序的主要区别是登记总账的依据和方法不同.7,企业盘盈固定资产应采用的会计计量属性是重置成本。
8,借贷记账法的理论基础余额试算平衡的直接依据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9,按用途划分的账户类别是序时账(银行日记账)。
第2章资产。
40分。
1,无法查明原因的现金短缺,计入管理费用。
无法查明原因的现金溢余,计入营业外收入。
2,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只能采用备抵法核算应收账款的减值。
3,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发生减值时,应计提坏账准备。
4,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时,应以公允价值,作为初始入账金额.交易费用计入投资收益。
已宣告,但未发放的现金股利计入应收股利。
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计入应收利息。
公允价值大于账面价值时,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5,材料成本差异,借方超支,贷方节约。
6,材料采购是在计划成本核算下才会使用的科目。
7,影响固定资产折旧的因素有,固定资产原价,预计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8,单独计价入账的土地不计提折旧.9,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折旧率=2/预计使用年限。
固定资产到期前两年,账面净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平均分摊。
《初级会计实务》第一章会计概述试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哪一项不是会计的主要特征?A.客观性B.主观性C.规范性D.强制性正确答案是:D.强制性。
会计的特征主要包括客观性、主观性和规范性。
客观性是指会计工作应依据客观的经济事项和法规进行,不受主观意志的干扰;主观性是指会计人员在处理会计事项时,应依据自己的专业判断和职业经验进行决策;规范性是指会计工作应依据会计制度和法规进行,确保会计信息的质量和可靠性。
而强制性并不是会计的主要特征。
2、下列哪一项不是会计的目标?A.提供决策信息B.监督经济活动C.维护企业利益D.参与企业决策正确答案是:C.维护企业利益。
会计的目标是提供决策信息、监督经济活动和参与企业决策,而不是维护企业利益。
会计作为企业的内部管理活动,主要是通过提供财务信息来支持企业的决策和管理,而不是为了维护企业的利益。
维护企业利益是企业的经营目标,而不是会计的目标。
因此,选项C不是会计的目标。
3、下列哪一项不是会计的基本职能?A.核算B.监督C.分析D.审查正确答案是:D.审查。
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核算和监督,而分析是会计的扩展职能。
审查不属于会计的职能,它通常是由审计部门或其他相关部门进行的。
因此,选项D不是会计的基本职能。
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哪些是会计的基本特征?A.政策性B.客观性C.主观性D.规范性E.强制性F.灵活性G.稳定性H.保密性I.公开性J.专业性K.技术性L.创造性M.时效性N.连续性O.分期性P.统一性Q.可比性R.可验证性S.可说明性正确答案是:BCDFGHJKLNOPQ。
客观性和主观性是会计的两大基本特征。
政策性和规范性也是会计的重要特征。
灵活性、连续性、分期性、统一性、可比性、可说明性和可验证性也是会计的重要特征。
因此,正确答案是BCDFGHJKLNOPQ。
在商业活动中,我们经常需要处理大量的财务数据和信息,以了解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而会计,作为一种通用的商业语言,通过对财务数据的收集、分类、核算、报告和监督,为企业管理者和投资者提供决策依据。
《基础会计学》教案第一章:会计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会计的定义、职能和目标掌握会计基本原则和假设理解会计信息系统的构成1.2 教学内容会计的定义和职能会计基本原则:会计等式、会计要素、会计准则会计假设: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主体假设会计信息系统的构成:财务报表、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会计的定义、职能和目标,会计基本原则和假设案例分析法:分析会计信息系统的构成和应用1.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会计基本原则和假设的理解课后作业:分析会计信息系统的构成和应用第二章: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2.1 教学目标掌握会计要素的分类和内容理解会计等式的意义和应用2.2 教学内容会计要素的分类: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会计等式的意义和应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会计要素的分类和内容,会计等式的意义和应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会计等式在企业会计中的应用2.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的理解课后作业:分析会计等式在企业会计中的应用第三章:会计科目与会计账户3.1 教学目标掌握会计科目的设置和分类理解会计账户的意义和应用3.2 教学内容会计科目的设置和分类:资产类科目、负债类科目、所有者权益类科目、收入类科目、费用类科目会计账户的定义和作用:反映会计要素的变化和结果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会计科目的设置和分类,会计账户的定义和作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会计账户在企业会计中的应用3.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的理解课后作业:分析会计账户在企业会计中的应用第四章:会计分录与会计凭证4.1 教学目标掌握会计分录的编制方法理解会计凭证的分类和应用4.2 教学内容会计分录的编制方法:借贷记账法、增减记账法会计凭证的分类: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凭证的应用:记载经济业务、传递信息、控制责任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会计分录的编制方法,会计凭证的分类和应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会计分录和会计凭证在企业会计中的应用4.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会计分录和会计凭证的理解课后作业:分析会计分录和会计凭证在企业会计中的应用第五章:会计账簿与会计报表5.1 教学目标掌握会计账簿的设置和登记方法理解会计报表的分类和编制过程5.2 教学内容会计账簿的设置和登记方法:日记账、总账、明细账、备查账会计报表的分类: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会计报表的编制过程:根据会计账簿记录编制、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会计账簿的设置和登记方法,会计报表的分类和编制过程案例分析法:分析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在企业会计中的应用5.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的理解课后作业:分析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在企业会计中的应用第六章:账户式会计账簿6.1 教学目标掌握账户式会计账簿的格式和登记方法理解账户式会计账簿在会计记录中的作用6.2 教学内容账户式会计账簿的格式:借方栏、贷方栏、余额栏账户式会计账簿的登记方法:逐笔登记、汇总登记账户式会计账簿的作用:反映账户的增减变动情况、提供账户余额信息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账户式会计账簿的格式和登记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账户式会计账簿在企业会计中的应用6.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账户式会计账簿的理解课后作业:分析账户式会计账簿在企业会计中的应用第七章:日记账和总账的登记7.1 教学目标掌握日记账和总账的设置和登记方法理解日记账和总账在会计记录中的作用7.2 教学内容日记账的设置和登记方法:按时间顺序登记经济业务、提供日常会计信息总账的设置和登记方法:按会计科目分类登记经济业务、提供科目汇总信息日记账和总账的作用:反映企业经济业务的全面情况、提供会计信息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日记账和总账的设置和登记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日记账和总账在企业会计中的应用7.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日记账和总账的理解课后作业:分析日记账和总账在企业会计中的应用第八章:会计报表的编制8.1 教学目标掌握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和步骤理解会计报表在企业财务分析中的作用8.2 教学内容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和步骤: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分类编制、提供企业财务状况信息利润表的编制方法和步骤:按收入、费用、利润分类编制、提供企业经营成果信息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和步骤:按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分类编制、提供企业现金流动情况信息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编制方法和步骤:反映所有者权益变动情况、提供企业所有者权益变化信息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和步骤案例分析法:分析会计报表在企业财务分析中的应用8.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会计报表的编制和作用的理解课后作业:分析会计报表在企业财务分析中的应用第九章:会计循环与会计分期9.1 教学目标掌握会计循环的概念和步骤理解会计分期对企业会计记录和报表编制的影响9.2 教学内容会计循环的概念和步骤:经济业务、会计分录、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会计分期的意义和应用:将经济业务划分为一定期间、提供期间会计信息会计分期对企业会计记录和报表编制的影响:分期确认收入、费用、资产、负债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会计循环的概念和步骤,会计分期的意义和应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会计循环和会计分期在企业会计中的应用9.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会计循环和会计分期的理解课后作业:分析会计循环和会计分期在企业会计中的应用第十章: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10.1 教学目标掌握会计准则的概念和内容理解会计制度对企业会计记录和报表编制的要求10.2 教学内容会计准则的概念和内容:真实性、可靠性、一致性、可比性会计制度的概念和内容:企业会计制度、行业会计制度、国家会计制度会计制度对企业会计记录和报表编制的要求:规范企业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质量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会计准则的概念和内容,会计制度对企业会计记录和报表编制的要求案例分析法:分析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在企业会计中的应用10.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理解课后作业:分析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在企业会计中的应用重点和难点解析1. 会计基本原则和假设的讲解:这是理解会计学基础的关键,对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有重要影响。
会计基本作业指导书第1章会计基础 (4)1.1 会计概述 (4)1.1.1 会计的定义 (4)1.1.2 会计的目的 (4)1.1.3 会计的分类 (4)1.2 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 (4)1.2.1 会计要素 (4)1.2.2 会计等式 (4)1.3 会计科目与账户 (5)1.3.1 会计科目 (5)1.3.2 账户 (5)1.3.3 会计科目与账户的关系 (5)1.4 记账方法与记账规则 (5)1.4.1 记账方法 (5)1.4.2 记账规则 (5)1.4.3 记账程序 (5)第2章会计凭证 (5)2.1 会计凭证的概念与作用 (5)2.2 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 (5)2.2.1 原始凭证的填制 (5)2.2.2 原始凭证的审核 (6)2.3 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 (6)2.3.1 记账凭证的填制 (6)2.3.2 记账凭证的审核 (6)第3章账簿管理 (7)3.1 账簿概述 (7)3.2 日记账的设置与登记 (7)3.2.1 日记账的定义 (7)3.2.2 日记账的设置 (7)3.2.3 日记账的登记 (7)3.3 明细账的设置与登记 (7)3.3.1 明细账的定义 (7)3.3.2 明细账的设置 (7)3.3.3 明细账的登记 (8)3.4 总账的设置与登记 (8)3.4.1 总账的定义 (8)3.4.2 总账的设置 (8)3.4.3 总账的登记 (8)第4章财务报表 (9)4.1 财务报表概述 (9)4.2 资产负债表 (9)4.2.1 编制资产负债表的基本要求 (9)4.2.2 资产负债表的项目及填列方法 (9)4.3 利润表 (9)4.3.1 编制利润表的基本要求 (9)4.3.2 利润表的项目及填列方法 (10)4.4 现金流量表 (10)4.4.1 编制现金流量表的基本要求 (10)4.4.2 现金流量表的项目及填列方法 (10)第5章财务分析 (10)5.1 财务分析概述 (10)5.2 财务比率分析 (11)5.3 财务趋势分析 (11)5.4 财务综合分析 (11)第6章会计核算 (12)6.1 货币资金核算 (12)6.1.1 现金核算 (12)6.1.2 银行存款核算 (12)6.1.3 其他货币资金核算 (12)6.2 存货核算 (12)6.2.1 原材料核算 (12)6.2.2 在产品核算 (12)6.2.3 库存商品核算 (12)6.2.4 周转材料核算 (12)6.3 固定资产核算 (12)6.3.1 固定资产增加核算 (12)6.3.2 固定资产折旧核算 (12)6.3.3 固定资产减少核算 (13)6.3.4 固定资产后续支出核算 (13)6.4 应收账款核算 (13)6.4.1 销售收入核算 (13)6.4.2 应收账款核算 (13)6.4.3 坏账准备核算 (13)6.4.4 收款核算 (13)第7章税务会计 (13)7.1 税务会计概述 (13)7.1.1 税务会计的定义 (13)7.1.2 税务会计的目标 (13)7.1.3 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 (13)7.2 增值税会计处理 (13)7.2.1 增值税概述 (13)7.2.2 增值税会计处理原则 (14)7.2.3 增值税的确认、计量和记录 (14)7.2.4 增值税的申报与缴纳 (14)7.3 所得税会计处理 (14)7.3.2 所得税会计处理原则 (14)7.3.3 所得税的确认、计量和记录 (14)7.3.4 所得税的申报与缴纳 (14)7.4 其他税种会计处理 (14)7.4.1 营业税会计处理 (14)7.4.2 个人所得税会计处理 (14)7.4.3 土地增值税会计处理 (15)7.4.4 其他税种会计处理 (15)第8章成本会计 (15)8.1 成本概述 (15)8.2 成本计算方法 (15)8.2.1 直接成本法 (15)8.2.2 间接成本法 (15)8.2.3 标准成本法 (15)8.2.4 实际成本法 (15)8.3 成本控制与分析 (16)8.3.1 成本控制 (16)8.3.2 成本分析 (16)8.4 成本核算在会计报表中的应用 (16)8.4.1 存货核算 (16)8.4.2 费用核算 (16)8.4.3 收入核算 (16)8.4.4 利润表 (16)第9章管理会计 (16)9.1 管理会计概述 (17)9.2 预算编制与控制 (17)9.2.1 预算编制 (17)9.2.2 预算控制 (17)9.3 成本分析与决策 (17)9.3.1 成本分析 (17)9.3.2 成本决策 (17)9.4 财务预测与规划 (17)9.4.1 财务预测 (17)9.4.2 财务规划 (17)第10章会计电算化 (18)10.1 会计电算化概述 (18)10.2 会计软件的选用与实施 (18)10.2.1 会计软件的选用原则 (18)10.2.2 会计软件的评价标准 (18)10.2.3 会计软件的实施流程 (18)10.2.4 会计软件实施中的注意事项 (18)10.3 会计电算化操作流程 (18)10.3.1 日常业务处理 (18)10.3.3 报表与打印 (18)10.3.4 会计电算化与其他业务系统的集成 (18)10.4 会计电算化安全管理与维护 (18)10.4.1 会计电算化安全管理 (18)10.4.1.1 数据备份与恢复 (18)10.4.1.2 用户权限管理 (18)10.4.1.3 安全防护措施 (18)10.4.2 会计电算化系统维护 (18)10.4.2.1 软件升级与更新 (19)10.4.2.2 硬件设备维护 (19)10.4.2.3 系统功能优化 (19)10.4.3 应对突发事件的预案 (19)10.4.3.1 灾难恢复计划 (19)10.4.3.2 信息安全应急预案 (19)10.4.3.3 业务连续性管理 (19)第1章会计基础1.1 会计概述1.1.1 会计的定义会计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旨在对经济业务进行记录、分类、汇总和报告,为决策提供财务信息。
第一章总论本章分值为9分左右,题型包括单选、多选、判断和不定项选择题。
本章教材结构:本章内容讲解:第一节会计概述一、会计概念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其含义是:①会计本质:一项经济管理活动,属于管理的范畴。
②会计对象:特定单位的经济活动;③会计基本职能:核算和监督;④会计主要计量单位:货币是主要的计量单位但并不是唯一的计量单位在会计学中,财务会计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早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财务会计目标是通过编制财务报告,借以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例题1】财务会计目标是通过编制财务报告,借以反映企业的()A.成本费用B.经营成果C.财务状况D.现金流量【答案】BCD二、会计的基本职能会计的基本职能有两个,即:会计核算职能和会计监督职能(一)会计核算职能(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4个环节,反映特定主体经济活动,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是会计的首要职能)1、会计核算的特点(1)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注意“主要”两个字,言外之意就是除了货币计量单位外还可以以实物量及劳动量作为辅助计量单位。
(2)具有完整、连续、系统性:完整性:所有会计对象都要核算连续性:核算连续进行,不能中断系统性:提供的会计数据能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二)会计监督1.含义:会计监督职能: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的同时,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监督。
会计监督就是通过预测、决策、控制、分析、考评等具体方法,促使经济活动按照规定的要求运行,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2.特点:(1)通过价值指标来进行(2)对企业的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3)依据是合法性和合理性【例题2】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A.会计核算B.会计监督C.参与经济决策D.进行财务预测【答案】AB【例3】下列不属于会计核算职能的是()。
A.确定经济活动是否应该或能够进行会计处理B.将经济活动内容记录在凭证上,并进行计算汇总C.审查经济活动是否符合合理性的要求D.编制会计报表【答案】C三、财务报告目标(一)总目标:提高经济效益(二)基本目标:向有关各方提供会计信息,以满足经济决策的需要。
会计基础第一章总论第一节会计概述一、会计的概念: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并不是唯一),以凭证为依据,借助专门的技术方法(借贷复式记账),对一定单位(特定经济主体)的资金运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的核算与监督,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参与经营管理、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本质)。
二、会计的基本特征1.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2.拥有一系列专门的方法:会计核算的 7 种方法(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3.具有核算和监督的基本职能4.本质就是经济管理活动三、会计的基本职能功能:进行会计核算、实施会计监督、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评价经营业绩。
1、会计核算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计量、记录、计算、报告等环节,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记账、算账、报账,为各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功能。
最基本职能2.会计的监督职能:在进行会计核算的同时,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查。
3.会计核算与监督职能的关系核算是监督的基础监督是核算的质量保障四、会计对象和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1.会计对象: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价值运动(资金运动)所有者投入资金的投入债权人投入供应过程资金的循环与周转生产过程销售过程上缴国家税款资金的退出偿还债务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或股利2.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⑴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⑵财物的增减、收发和使用⑶债券、债务的发生和结算⑷资本的增减⑸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⑹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⑺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事项第二节 会计基本假设一.会计基本假设1.会计主体-空间范围, 法律主体一定是会计主体, 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 (例如某某有限公司分公司、 分厂不是法人,但是会计主体。
2.持续经营-时间范围(善意的假设),永远生产经营下去3.会计分期 分为会计年度: 1.1-12.31、会计中期(半年 季度 月度)4.货币计量 记账本位币(中国一般是人民币,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可以选择一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 是编制财务报告表一定要换算成人民币)判断题:要说全第三节 会计基础1.会计基础的概念和种类: 按照什么标准来进行会计的日常工作2.权责发生制(应计制、应收应付制): 凡是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入,均应该确认当期 的 和现金收付没有一点关系3.收付实现制(现金制、现收现付制 ):一般是各级人民政府的财政会计、行政事业单位、不实行成本核算的事 业单位第二章 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第一节 会计要素1.会计要素的确认(财务报表要素) 6 大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是资产负债表要素( 静态),收入、费用、利润是利润表要素( 动态)流动资产⑴资产,根据变现能力分为 长期股权投资非流动资产 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其他资产⑵负债,根据偿还期间分为 流动负债( <= 一年或一个营业周期)随时间推移,长期负债可转成流动负债长期负债⑶所有者权益 (净资产的拥有权益) =资产— 负债,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拥有的剩余权益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留存收益 盈余公积 本年利润(当年的)利润分配(以前年度的盈亏)⑷收入 ( 日常活动) 销售商品收入按性质不同分为 提供劳务收入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盘存是偶发性的行为,是利得,不属于收入,但是广义的收入包括盘存⑸费用 ( 日常活动) 损失是偶发性的行为,不是费用,广义的费用包括损失按与收入的关系 营业成本期间费用 管理费用 销售费用财务费用费用一定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但所有者权益减少不一定是由费用引起的⑹利润: 广义的收入和费用配比相抵后的差额营业利润=狭义的收入和费用配比相抵后的差额按其构成2.会计要素的计量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第二节 会计科目一、会计科目的分类⑴按所属的会计要素不同1.资产类科目2.负债类科目3.所有者权益类科目实收资本 资本公积 盈余公积 本年利润 利润分配4.成本类科目(生产成本 制造费用 劳务成本 研发支出)5.损益类科目(包括收入和费用类科目,广义)收入类: 主营业务收入 其他业务收入 投资收益 营业外收入费用类: 主营业务成本 其他业务成本 营业税金及附加 销售费用管理费用 财务费用 营业外支出 所得税费用6.共同类科目(只适用于金融类行业,大多数行业一般不会涉及)⑵按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其统驭关系1.总分类科目(国家规定)2.明细分类科目(除了国家规定的可以自行设置)二、会计科目的设置会计科目的设置原则1.合法性原则2.相关性原则3.实用性原则利润总额=营业利润+偶发性的利得—损失净利润=利润总额—企业所得税第三章会计等式与复式记账第一节会计等式1.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2.经济业务对会计恒等式的影响3.利润=收入—费用(同一会计期间且都是广义)第二节复式记账1.复式记账法的概念借贷记账法的账户结构 (T 形或丁字型账户)资产类账户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贷方发生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成本类账户(大多数没余额,如果有,在借方)和资产类基本相同损益类账户,区分收入类和费用类,都是虚账户,没有余额,其他和所有者权益类类似、2.借贷复式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3.借贷记账法的试算平衡(数字)上期的期末余额=本期的期初余额发生额试算平衡法:全部会计科目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 =全部会计科目贷方发生额合计余额试算平衡法:全部会计科目的借方期初(期末)余额合计 =全部会计科目的贷方期初(期末)余额合计4.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所依据会计凭证相同借贷方向相同所属会计期间相同计入总分类科目的经金额与计入其所属明细分类科目的金额合计相等例:借:原材料—甲材料—乙材料贷:应付账款— A 公司24 000 32 00056 000第四章会计凭证第一节一、会计凭证的概念和种类1.概念:是记录经济业务事项发生或完成情况的书面证明,也是登记账簿的依据2.会计凭证的种类原始凭证(单据)记账凭证(记账凭单),会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做的,借贷方分录以及金额确定的,再进行填制的二、会计凭证的作用记录经济业务,提供记账依据明确经济责任,强化内部控制监督经济活动,控制经济运行第二节原始凭证一、原始凭证的种类按照来源不同分类1.自制原始凭证2.外来原始凭证(增值税专用发票)按照格式不同分类1.通用凭证(有关部门统一印制)2.专用凭证(单位自行印制、仅在本单位内部使用二、原始凭证的基本内容1.原始凭证名称2.填制原始凭证的日期3.凭证编号4.接受原始凭证的单位名称5.经济业务内容(含数量、单价、金额)6.填制单位盖章7.有关人员签章8.填制单位名称或填制人姓名9.凭证附件三、原始凭证的填制要求小写金额: 1008.00大写金额:人民币壹仟元整(正)编号要连续不得涂改、刮擦、挖补填制要及时1.自制原始凭证的填制要求一次凭证的填制:一次填制完成、只记录一笔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
基础会计练习册答案第五版第一章:会计概述1. 会计的定义是什么?- 会计是一种信息系统,它通过识别、记录、分类、汇总、分析和解释财务交易,以提供经济决策所需的财务信息。
2. 会计的基本假设有哪些?- 会计的基本假设包括会计实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货币计量假设和会计周期假设。
3. 会计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会计的基本原则包括历史成本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一致性原则和可比性原则。
第二章:会计要素与会计方程1. 会计要素包括哪些?- 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费用。
2. 会计方程是什么?- 会计方程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3. 如何区分资产和负债?- 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负债是企业因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产生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第三章:会计记录与账簿1. 会计记录的基本流程是什么?- 会计记录的基本流程包括交易的识别、记录、分类、汇总和报告。
2. 什么是日记账?- 日记账是记录企业所有财务交易的原始记录,它是会计记录的基础。
3. 什么是分类账?- 分类账是根据日记账中的交易信息,按照账户分类进行记录的账簿。
第四章:财务报表的编制1. 财务报表包括哪些?- 财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
2. 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原则是什么?- 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原则是反映企业在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包括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总额。
3. 利润表的编制原则是什么?- 利润表的编制原则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收入、费用和净利润。
第五章:会计调整与结账1. 会计调整的目的是什么?- 会计调整的目的是确保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2. 常见的会计调整有哪些?- 常见的会计调整包括预提费用、折旧、坏账准备和存货评估。
3. 结账的步骤是什么?- 结账的步骤包括调整分录、结转分录、编制试算平衡表和编制财务报表。
第一章会计概述第一节会计概念、职能与目标一、会计的概念(一)会计概念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的核算和监督,以提供经济信息和反应受托责任履行情况为主要目的的经济管理活动。
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賃軔。
本课程主要以《企业会计准则》为依据介绍企业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
二、会计职能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过程中所具有的职能。
基本职能:核算、监督拓展职能: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评价经营业绩(一)核算职能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核算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是最基本的职能;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祸測。
会计核算的内容就是企业的经济业务事项,包括经济业务和经济事项,具体包括:1. 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1)款项是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资金,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其他货币资金包括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证保证金存款、外埠存款和存出投资款;(2)有价证券是指表示一定财产拥有权和支配权的证券,包括国库券、企业债券、股票等;(3)款项和有价证券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
2. 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1)财物是财产物资的简称,是企业具有实物形态的经济资源,主要包括:原材料、燃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等存货和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婭骒。
【提示】无形资产、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及应收预付款项不是财物。
3. 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1)债权是企业收取款项的权利,主要包括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应收利息、预付账款等应收及预付款项。
(2)债务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主要包括:各种借款、应付及预收款项、应交款项。
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顧荭。
4. 资本的增减(1)资本是投资者为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而投入的资金。
(2)会计上的资本专指所有者权益中的投入资本。
第一章会计概述【本章课题】第一章总论第一节会计的概念第二节会计的职能第三节会计的对象第四节会计核算方法【教学目标及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会计产生与发展的历史,理解会计的基本职能及各职能之间的相互关系,领会会计的概念和特点,掌握会计目标、会计对象等内容。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对学习会计产生兴趣,了解如何学习会计理论和方法,了解学习本门课的基本要求。
【教学教具】挂图:会计的起源与发展史【教学重点与难点】1. 会计概念2. 会计特征3. 会计的基本职能4. 会计的对象【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理论联系实际,间以课堂练习,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教学建议】本章是全书的总纲,内容广泛抽象,教学时应理论联系实际讲授。
在教学中,应重点讲授会计概念及特征、会计的基本职能、会计对象和会计要素。
【时间分配】本章共6学时。
【导入新课】有人说会计就是记账、算账、报账;有人说在财务部门工作的人就是会计;有人说会计是一项与数字有关的活动。
请同学们思考:这些说法对不对?究竟什么是会计?会计是怎样产生的?日常的会计工作主要有哪些?【教学内容】第一节会计的概念介绍本课程:《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的基础学科,介绍会计的基木理论和原理,是以后各专业学科的基础。
本节重点和难点:会计的概念、职能、特点。
一、会计的产生与发展(一)会计的产生简单刻记的出现就是会计产生的萌芽阶段。
(二)会计的发展会计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人们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产生并不断得到发展的科学。
生产力水平不同,会计活动的范围和方法不同。
1.古代会计1)原始社会阶段:会计只定生产者的一种附带职能,核算相当简单。
2)奴隶社会后期:会计从生产职能屮分离出來,成为一项独立的职能。
西周时代出现了“会计” 一词。
3)封建社会时期:主要核算朝廷官府的钱、粮、财、赋、税等收支活动。
“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Z为会。
”(清代焦循)唐宋两代是我国会计全面发展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