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漆器的十四种分类与制作方法
- 格式:pptx
- 大小:86.71 KB
- 文档页数:15
古漆器的制作过程古漆器制作过程古漆器是中国传统的工艺品之一,其制作过程经历了多个环节,需要经过精细的工艺和耐心的等待。
下面将详细介绍古漆器的制作过程。
第一步:原料准备古漆器的主要原料是漆。
漆是一种由漆树分泌的树脂,经过加工后变成了一种粘稠的液体。
漆树一般生长在南方地区,如广东、广西等地。
制作古漆器的漆树一般在秋季采集,通过割破漆树的表皮来收集树脂。
第二步:漆胎制作漆胎是古漆器的基础,它是由木材或纸张等材料制成的坯体。
制作漆胎时,首先根据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木材或纸张。
然后,将木材或纸张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切割和拼接,制成所需形状的漆胎。
第三步:底漆涂刷在漆胎制作完成后,需要进行底漆的涂刷。
底漆是为了增强漆器的耐久性和美观度,一般使用黑色或红色的底漆。
涂刷底漆时,需要先将漆胎表面打磨光滑,然后用刷子将底漆均匀地涂抹在漆胎表面。
涂刷完成后,需要等待底漆干燥。
第四步:彩漆涂刷底漆干燥后,就可以进行彩漆的涂刷了。
彩漆是古漆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使漆器具有丰富的色彩和纹饰。
根据设计要求,选取合适的彩漆颜色和纹饰图案,用刷子将彩漆均匀地涂抹在漆器表面。
在涂刷彩漆时,需要注意掌握涂刷的力度和角度,以保证彩漆的均匀和平滑。
第五步:研磨打磨彩漆涂刷完成后,需要进行研磨打磨。
研磨打磨的目的是使漆器表面更加光滑,消除涂刷过程中产生的痕迹和不平整。
研磨打磨时,可以使用砂纸、砂布等工具,先用粗砂纸进行粗磨,再用细砂纸进行细磨,直到漆器表面光滑如镜。
第六步:上蜡抛光在研磨打磨完成后,需要对漆器进行上蜡抛光。
蜡可以增加漆器的光泽度和质感,使其更加耐用和美观。
上蜡时,需要选用适合的蜡料,并均匀地涂抹在漆器表面。
待蜡料干燥后,使用抛光布对漆器进行抛光,使其表面更加亮丽。
第七步:装饰加工在古漆器的制作过程中,还需要进行一些装饰加工。
这些装饰加工包括雕刻、镶嵌、贴金等,可以使漆器更加精美和独特。
装饰加工的过程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进行,他们运用各种技法和工具将漆器装饰得瑰丽非凡。
中国古代的漆器工艺(图)漆器技法与种类描金:在漆器表面,用金色描绘花纹的装饰方法。
描金在黑漆地上为最常见,其次是朱色地或紫色地。
也有把描金称做“描金银漆装饰法”的。
填漆:《遵生八笺》:“宣德有填漆器皿,以五彩稠漆堆成花色,磨平如画------”《帝京等物略》,填漆刻成花鸟,彩填稠漆,磨平如画------”这种堆刻后填彩磨显出花纹来的髹饰技法称之为“填漆”。
(图为日本漆器的制作)螺钿:亦作"螺填"、"螺甸",是贝壳薄片制成人物、鸟兽、花草等形象嵌在雕镂或髹漆器物上的装饰技法。
平漆之后,而饰以彩色,则有描漆、彩漆、漂霞妆彩、花彩、描彩等制法,饰以金的,则有砂金、描金、洒金、涂金、泥金、贴金等名目,细按其各名称,自可推想其制法不同。
总之,漆器之中,以雕漆为最高贵,亦以雕漆为最有艺术意趣,故历代均努力制作。
宋人雕红漆器,如果宫中用盒,多用金银为胎,以朱漆厚堆至数十层,始刻人物、楼台、花草等图画,刀法之工,雕镂之巧,俨若笔画。
有锡胎者,有□地的,有红花黄地的,有五色的,刻法深浅随妆露色,如红花绿叶、黄心黑石之类,夺目可观,但传世者很少,现在不容易看到。
又有用朱为地,刻十锦花草,用黑为面,刻各种花草、锦地压花,红黑可爱,然多为盒类,盘匣次之。
盒则有蒸饼式、河西式、帘段式、三撞式、两撞式、梅花式、鹅蛋式,大则几尺,小则几许,两面俱有花纹。
盘则有圆者、方者、腰样者、四角者、八角者,有绦环样者,有四角牡丹瓣者。
匣则有长方、四方、二撞、三撞四式等。
此种工艺方法起源甚早,周代已流行。
从现存唐代螺钿实物看来,当时已有很高的水平。
曹昭《格古论要》:"螺钿器皿,出江西吉安府庐陵县。
宋朝内府中物及旧做者,但是坚漆或有嵌铜线者甚佳。
元朝时富豪不限年月做,造漆坚而人物可爱。
" 有张成、杨茂二家,技擅一时,但用朱不厚,漆多敲裂。
点螺:点螺漆器是我国传统工艺品。
1966年北京元代遗址出土一件漆盘残片用螺片镶嵌广寒宫。
漆器的分类漆器,指以漆为主要原料制造的器物。
漆又被称为“中国五大发明”之一,是一种用于涂装和装饰的天然漆树脂。
漆器作为中国古老的传统民间工艺品,在中国文化中独领风骚,具有历史、文化、艺术等多方面的价值。
漆器的种类繁多,然而其根据用途、制作材料、制作工艺等因素的不同,可以分成以下几种类型:一、收纳类漆器收纳类漆器,按照其材质不同,一般可以分为木质漆器和铜铁漆器两类。
木质漆器指用漆木雕刻或者用普通木材制作之后再上漆的漆器。
铜铁漆器指漆器的主体是铜器或铁器,在上漆之后再进行装饰。
收纳类漆器包括各种盒子和抽屉,其中包括了手巾盒、文具盒、香盒、茶盒等等。
其外形多为方形或者圆形,制作精美,图案花纹繁多,非常具有收藏和欣赏价值。
二、摆件类漆器摆件类漆器,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雕型摆件,其简单的形状通过雕刻和托辊、木底等制作而成,一般传承民间的制作工艺。
另一种是铜铁漆器制成的器物,一般用于墙壁装饰或放置于书桌上,多由红、绿、白三色混搭而成,花纹繁多,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三、餐具类漆器餐具类漆器,简单易用,富有实用性。
常见的漆器餐具包括盘、碗、筷子、匙等,多采用木质或者象牙等为材料,制作精良且有雅韵。
餐具类漆器具有抗菌性能,不污染食品,同时更易于清洗和保养,广受人们喜爱。
四、家居用具类漆器家居用具类漆器,包括香薰、花瓶等物品,多采用铜、木等为材料,一些漆木家具也属于家居用具类漆器。
具有高雅的艺术价值,可以为居室增添文化艺术的气息。
五、礼品类漆器礼品类漆器,以精致、礼赞为主要特点,给人以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经过制造师特别加工的漆器,更是如雕刻、镶饰等等一系列工艺都拣选了最精湛的师傅进行加工,制作非常考验工艺水平,其价格高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综上所述,漆器种类较多,形态各异,而每一种类别的漆器,亦展现了其各自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这也是漆器在中国文化和历史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在。
在现代化生活中,漆器的制作工艺突破了以往局限性,采用了新的材料和技艺,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漆器的需求和欣赏。
宋元明清时期的漆器制作技术漆器是中国传统工艺中的一项文化瑰宝,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
而在宋元明清时期,漆器制作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了当时文化艺术中的一大亮点。
在这段时间里,漆器不仅在审美价值上不断提升,其技术水平也不断创新和突破。
漆器的生产主要用的是漆树的乳液汁,取自漆树干的切口处。
这种乳液汁可以使木质品表面形成一层坚韧的保护层,同时还能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
漆器包括了漆雕、漆画、漆盘、漆盒、漆器等等,其中漆器属于最为常见的一种。
宋代,漆器制作技术逐渐成熟,特别是在金属雕刻、镶嵌、彩绘、雕刻、雕镂等方面上,有了一系列的创新。
在镶嵌工艺上,可以以金属作为镶嵌的材料,使得漆器的纹饰十分具有韵律感和动感。
在漆画上,可以用金色的亮光来装饰,使得漆器更加华丽大气。
在雕刻和雕镂方面,也开始采用几何线条和带状纹样作为基础,以此表现精细和优雅。
而元代时期,则是漆器制作技术的盛世。
在这段时间里,漆器工艺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在漆雕方面,大量采用了浮雕工艺和镂空工艺,形成了独特的元代漆雕风格。
在漆画方面,除了传统的彩绘外,还有黄金绘、砂金绘、铜屑绘等新的装饰工艺方式,使得漆器的色彩更加绚丽多彩,同时也具有更加独特的艺术魅力。
进入明代,漆器制作技术又有了新的发展。
在漆器材质上,出现了大量多彩变化和可变化的漆器,使得漆器不仅仅是单一的树脂或木质材料,而是有更加广泛的可选择材料和方式。
在漆器色彩上,出现了"黑漆"这颜色,这种颜色不仅耐用,而且与金属器皿料搭配使用,还能形成高贵典雅的古朴风格。
在漆盒制作上,明代的漆盒除了稍微增大尺寸外,还增加了许多装饰性的用处,由这个时期的名匠设计和制造的漆盒,不仅具有实用性,而且具有收藏价值和鉴赏价值。
到清代,漆器工艺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和进步。
在漆器结构上,采用了多组立柜的结构,使得漆器的构造更加复杂而有趣。
在漆器配饰上,出现了"皮火"这种材料的装饰手法,不仅增加了玩味性,而且更耐用耐用。
中国古代的油漆技术和漆器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潘吉星漆器和瓷器一样,同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化学工艺和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明。
漆器坚牢耐用,外表光泽美观,体质轻巧,不但广泛用于日常生活中,而且用于工业的各部门。
我国出口的具有民族风格的各种漆器,至今还受到各国的欢迎。
国产漆又名大漆,是我国原产的漆科木本植物漆树的一种生理分泌物,主要成分是漆酚。
从漆树上取出的漆汁中含有一些水分,称作生漆。
生漆在日光下边搅边晒脱水以后,就成了深色粘稠状的流体,称作熟漆。
我们现在知道,把漆液涂饰在各种器物表面以后,在它所含的漆酶或加热的作用下,漆汁中的漆酚发生化学作用,结果在器物表面形成薄膜,就是漆层。
如果在漆液中加入各种颜料或染料,就会形成彩色漆层,使漆器格外美观。
我国古代制漆器的时候,常常要在漆里掺人桐油等干性植物油。
在制造彩色漆器的时候,也用桐油和各种颜料或染料构成的抽彩加绘各种花纹图案。
因此形成我国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漆器工艺。
桐油是我国特产的应用得比较广的干性植物油。
它是从油桐树种子中榨出来的,主要成分是桐油酸C17H29·COOH。
我国古代很早就认识了桐油成膜的性能,并且把它和漆液合用,这在化学技术史上也是一个卓越的创举。
尽管漆器制造所依据的化学原理只是在本世纪才最终弄清,然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早已不自觉地应用这种原理发明了漆器,认识到漆膜的性能和成膜的条件。
从文献记载上看,我国漆器起源于四千多年前的虞夏时期。
战国时期成书的《韩非子·十过篇》曾说:“尧禅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流漆墨其上”,“舜禅天下而传之于禹,禹作为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
《禹贡·夏书》更把漆列为贡品之一:“济河惟兖州,……厥贡漆丝。
”这就是说,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氏族公社解体到奴隶社会兴起,我国就有了把漆用在食器、祭器上的记载了。
记载中说到的祭器墨外朱内,这是色漆的开端,后世的漆器也多是这样。
按漆液从漆树中自然分泌出以后,经日晒形成黑色发光的漆膜,是容易被观察到的。
中国四大著名漆器漆器,是经过制胎式脱胎,再髹底漆、打磨、推光、装饰等工序而制成的一种工艺美术品。
漆器可分为一般的漆器和雕漆,一般漆器是指在涂有薄漆的器物上进行绘画、刻灰、镶嵌的艺术,而雕漆是在涂有厚漆层的胎型上进行雕刻。
北京的漆器、福建的脱胎漆器、扬州的漆器以及平遥漆器是中国的四大名漆,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一,北京漆器北京雕漆创始于唐代,距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为历代皇帝皇妃宠爱和享用,属于宫廷艺术。
北京漆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雕漆,这种工艺成熟于公元14世纪,历史相当悠久。
雕漆也以铜为胎并烧忖珐琅里,口边还要镀金,胎上需用红、绿、黄等色漆敷涂,有的要涂数百层,等漆阴干后才能进行雕刻。
雕刻的方式还有浮雕和镂雕等。
另一种是金漆镶嵌,这也是北京的特产。
金漆镶嵌,是在髹好底漆的胎型器物上运用镶嵌、彩绘、罩漆工艺制成的工艺品。
又分彩漆勾金、螺钿镶嵌、玉石镶嵌、金银平脱以及刻灰和磨漆画等品种。
二,扬州漆器扬州漆器生产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多年的汉代,就饮誉海内。
隋唐时期,扬州漆器工艺格外精致,金属镶嵌产品日益增多。
明清两代为扬州漆器的兴盛时期,除了彩绘和雕漆外,平磨螺钿、骨石镶嵌、百宝镶嵌等新工艺亦有所展。
千百年来,扬州漆器艺术逐渐形成了:胎型稳固,做工精细,光泽腆润,造型别致的独特风格,精品迭出,曾多次在国内外获得大奖。
三,福建漆器脱胎漆器为福州三宝之一,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其质地坚固轻巧,造型典雅别致,色泽瑰丽鲜艳,装饰精细,结实耐用,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厚的地方特色。
制作方法分为脱胎和木胎两种,脱胎是以泥土、石膏、木模等为产品的胚胎,然后用麻布或绸布和生漆在胚胎上逐层裱褙上去,代阴干后,敲碎或脱下原胎,留下漆布器型,再经过上灰地、打磨、漆研磨,施以各种装饰纹样,便成了光亮绚丽的脱胎漆器工艺品了。
四,平遥推光漆器平遥推光漆器,始于唐开元年间,盛于明清,距今已有1200年的历史。
它是用炼制过的大漆髹饰木器家具和精致器皿,经过漆后细磨,磨后再漆,反复数遍,然后用手掌推擦出光泽,再经多种工艺,绘饰出山水花鸟,亭台楼阁或人物故事,工序细致复杂。
古代漆器制作过程一、背景介绍古代漆器是中国传统工艺品中的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漆器制作是一项复杂而精细的工艺,需要经过多道工序,耗时耗力。
下面将详细介绍古代漆器的制作过程。
二、原材料准备漆器的制作所需的原材料主要是漆树的树脂,以及一些辅助材料如纸、木料等。
首先要采集漆树的树脂,即漆汁。
漆汁采集后需要进行净化处理,以去除杂质和不纯物质。
同时还需要准备漆器所需的木料,经过加工制作成各种形状的器具。
三、底漆涂刷底漆是漆器制作的第一步,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步。
漆器的底漆通常采用黑漆,其作用是为后续工序提供基础。
底漆需要涂刷在漆器的表面,涂刷过程需要注意均匀和细致,以确保底漆的质量。
四、雕刻与镶嵌在漆器制作过程中,雕刻和镶嵌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雕刻是通过利用刀具在漆器表面进行切割和雕琢,形成各种图案和纹饰。
镶嵌则是将金属丝、贝壳、宝石等材料嵌入到漆器表面,增加漆器的装饰性和美观性。
这两个工序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进行操作,他们需要准确把握力度和角度,以保证雕刻和镶嵌的精细度。
五、上漆上漆是漆器制作的关键步骤之一。
在上漆过程中,需要使用特制的漆刷将漆汁均匀地涂抹在漆器表面。
这个过程需要非常细致和耐心,以确保漆层的质量和厚度均匀一致。
六、打磨打磨是为了使漆器表面更加光滑和细腻而进行的工序。
在这个过程中,工匠会使用一些磨砂纸或磨具,对漆器表面进行轻轻地磨擦,以去除表面的不平整和粗糙。
七、上色上色是为了给漆器增加更多的色彩和层次感。
在这个过程中,工匠会使用特制的颜料和染料,精心地涂抹在漆器的表面。
上色需要考虑色彩的搭配和层次的渲染,以营造出丰富多样的艺术效果。
八、抛光与烘干抛光是为了使漆器表面更加光滑和亮泽而进行的工序。
在这个过程中,工匠会使用一些特制的抛光工具,对漆器表面进行抛光处理。
抛光后,漆器需要进行烘干,以确保漆层的质量和稳定性。
九、镶金镶金是漆器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最为繁琐的一步。
在这个过程中,工匠会将金箔镶嵌到漆器表面,以增加漆器的豪华感和华丽度。
一、新石器时代古朴的漆器艺术新石器时代的漆工艺,从公元前五千年至前二千年,经过了长达三千年的发展。
新石器时代先期的漆器,目前已发现两处: 1974 年发现的距今七千年的浙江河姆渡原址和 1973 年发现的距约五千五百年的江苏常州圩墩马家滨文化原址。
河姆渡原址出土两件漆器:朱漆瓜稜碗和緾藤篾朱漆筒形器。
这是目前考古发现世界上最早的漆器。
但是,这两件漆器,已经使用了朱漆,而从本色漆(褐黑色)到色漆(朱色漆)的使用,中间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说明河姆渡原址的漆器,可是中国漆器的流,还不是源。
常州圩墩原址出土了漆筒形罐和喇叭形器,这些漆器使用了红黑两色漆,说明漆工艺进步了,但时间上比河姆渡晚了二千五百年,漆工艺在初期的进展是多么迟和缓多么不简单!新石器时代后期的漆器发现增加了,主要有江苏吴江梅堰良渚文化原址的黑漆陶罐、棕红色漆陶杯,浙江余杭瑶山良渚文化原址的嵌玉高柄朱漆杯等,山西襄汾陶寺文化原址的彩绘漆鼓、案、豆、俎等。
依照上述考古资料,长江下游的江浙地域,很可能是漆工艺的摇篮,今后,逐渐扩展到黄河流域等地。
新石器时代的漆工艺,时间诚然长达三千年,但由于生产力低下,进展缓慢。
这个时期漆器制作工艺简单,主若是用石器作工具,将木材砍制或挖制成胎,再涂漆而成。
胎骨比较厚重。
先期只有木胎一种,后期出现了陶胎漆器。
这个时期漆器艺术的表现手法,无论是造型艺术,还是装饰艺术,均处于古朴的阶段,其特色是朴素、单纯,像天真的少儿,像大树初生只有两片叶子相同,给人以单纯和朴素的美感。
如饰带纹、回纹、云纹等简单的几何纹饰;绘红、黑等其实不复杂的色彩;器形则侧重合用,几乎没有附加装饰。
值得注意的,是余坑良渚出土的朱漆杯,镶嵌了平平展整一周白玉珠,朱漆与白玉交相辉映,特别雅观,证明在距今四五千年前,就已经出现了漆器镶嵌工艺,这是一项特别了不起的成就!二、夏商周奇异、庄严、盛大的漆器艺术里所的夏周三代,是指我国史上的夏、商、西周和春秋四个期,从公元前二千年到前四百七十五年,是我国史上的奴隶制代,也是我国考古学上的青器代。
用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美术品等,一般称为“漆器”。
1.一色漆器一色漆器,指通体光素一色,不加华饰,《髹饰录》中的所谓质色,就是指这种漆器本身质地的颜色。
一色漆器主要有黑、朱、黄、绿、紫等一种颜色的漆器。
根据考古发现,最早的一色漆器出现在原始社会,以后历代均有作品传世,以朱、黑、紫三色最为常见。
(髹饰录》中把金漆也归到一色漆器类中,名曰“金髹”“浑金漆”或“贴金箔”。
金漆的做法是在黄色、朱色、黑色等漆表面刷一道黏漆,叫做“打金胶”,然后把金箔或金粉粘贴上去。
一色金漆常见的实物以佛像居多,也有漆匣、漆盘、漆碗、漆盒等。
2.罩漆罩漆,相当于《髹饰录》的罩明门。
其做法是在色漆或描绘完工后,上面再罩一层透明漆,因罩漆下面的底色不同,而有种种不同的名称。
《髹饰录》主要将罩朱漆、罩黄漆、罩金漆、洒金等几种做法归人“罩明门”。
《髹饰录》描饰门中还有一种描金罩漆,也应归人罩漆类。
“它的做法是:在黑、朱、黄等漆地上作描金花纹,花纹上用朱色或黑色勾纹理,最后罩透明漆,北京匠师分别称之曰‘金箔罩漆开朱’和‘金箔罩漆开墨。
’”。
各种罩漆的特点,就在于它罩了一层透明漆之后,表面显得光亮润泽,花纹隐现,极为雅致。
但因罩了一层透明漆,透明漆下的底漆颜色比不罩的要深一些。
罩金漆出现得较晚,以宫廷中的罩金漆实物较多。
尤其到清代多用于帝后御用的宝座、屏风等,小件器物也有用罩漆方法制成的。
罩过的金漆在透明漆的下面透出金色的光彩,与“明金”差别较大,但罩漆的优点保护了金色不易退色或磨损。
3.描漆描漆相当于《髹饰录》中的描饰门,包括描漆和描油等。
描漆就是在光素的漆地上,用各种彩色漆来描绘花纹;描油,又称描锦,是以桐油代漆,调制出各种鲜艳的颜色绘制出花纹。
古代彩绘漆器有只用彩漆或只用彩油者,但更多的是二者兼施。
先秦以前,漆器均为描彩漆,自汉代漆器出现油彩以后,油彩的使用日渐增多,使漆器的色彩更加艳丽和丰富多彩。
明清两代,漆器上油彩的使用已相当普遍,有的漆器花纹几乎全部使用了油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