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拙政园现状分析

拙政园现状分析

拙政园现状分析
拙政园现状分析

拙政园现状分析

摘要

如何传承中国古典园林,是当前园林研究的热点。拙政园是中国名园,是江南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本文以拙政园的特点为切入点,将拙政园自身的不同历史时期进行纵向比较。从拙政园的园林风格、建筑及植物的特点等方面对拙政园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研究。

关键词:古典园林中国名园拙政园现状

一、拙政园概况

(一)拙政园历史沿革

拙政园位于苏州城的东北部,南临东北街,北接平家巷,东起道堂巷,西止萧王弄。这一带历史悠久,人文会出。据史记记载,今园址一带,三国时(187——219年)为东吴郁林太守陆绩第宅;东晋(387——441年)为高士戴顺宅园;宋代山阴主簿胡棱言建五柳营,其子胡峰而名“如村”;唐末(?——约881年)为诗人陆龟蒙住宅;元大德年间(1297——1307年)建寺;元延祷年间(1314-1320年)名大弘寺;元至正16年(1356年)为潘元绍附马府。明正德四年(1509年),御史王献臣建拙政园。随后,徐氏从王献臣儿子处赢得拙政园,一直居住了五代。民国27年(1938年)日伪维新政权江苏省长陈则民伪江苏省政府办公处。1946年9月,国立社教学院从四川壁山迁至苏州,借拙政园为校舍。1951年,11月交苏南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管理,并动工修缮。东部未修复,为苗圃和职工宿舍。1952年11月6日正式开放中、西部。1954年1月,苏州市园林管理处接管拙政园,并进一步整修。1959年重建东花园,1960年9月完工,东、中、西三部分均已整修开放。住宅部分为苏州市博物馆、工艺美校等。

(二)拙政园现状

拙政园自建园以来的近五百年间,沧桑变迁,屡易其主,分分合合,几度兴废,原来浑然一体的园林现演变为相互分离,自成格局的三座园林。现在全园包括东部(原“归田园居”),中部“拙政园”,西部(旧“补园”),三部分,占地62亩。

(三)拙政园地位

清代学者俞越曾以“吴中名园惟拙政”、“名园拙政冠三吴”来赞誉拙政园。拙政园名冠苏州,在现存的苏州古典园林中,位居第一,是中国四大古典名园之一;1961年3月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4月,与北京颐和园、天坛一起被国家计划委员会、旅游局、建设部列为全国特殊游览参观点。1997年12月4日,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代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拙政园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佳作,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二、拙政园园林风格

(一)拙政园历代园林风格

1、建园之前

园址在三国年间(187-219年),曾为郁林太守陆绩第宅,后其子孙世居;东晋(387-441年)为高士戴额宅园;唐末(?一约881年)为诗人陆龟蒙住宅,有园、圃、池、石之胜,其境“不出郭郭,旷若郊墅”;宋代山阴主簿胡翟言建五柳营,地甚荒旷,其子胡峰取杜甫诗“宅舍如荒村”而名“如村”;元大德年间(1297-1307年)建寺;元延裕年间(1314-1320年)名大弘寺;元至正16年(1356年)为潘元绍附马府。

2、明代

建园之初:明正德四年(1509年),御史王献臣罢官还乡后,据大弘寺旧址,拓建为园,取晋代诗人潘岳《闲居赋》“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弩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句意,题名拙政园。茂树曲池,胜甲吴下,园的规模广裹200余亩。虽然王献臣自谦造园不过是拙者之政,但其实对此非常在意,想独树一帜,在苏州造一个最大、最漂亮、最富诗情画意的园林。

3、清代

清前期:多年来园主虽屡有变动,只是重加修葺,未有改作。大都保持了拙政园的旧貌。

清中期:因迭换其主,拙政园东部园林以西又分割成中、西两个部分。拙政园逐步分为自成格局的东、中、西三座宅园。

清后期:嘉庆末年、道光初年,东部仍由王氏子孙居住。兰雪堂颓纪,剩水残山,草没苔积,园已荒芜成菜畦草地。

(二)拙政园现代园林风格

庭院本来就是很难保存的艺术品,易一新主,自然会任意改筑,凡一经改建,一定会使它面目全非。在历史上曾几度分合的拙政园,现可分东、中、西和住宅部分:东部原为明末“归田园居”旧址,中部为一直沿用原名的“拙政园”,西部是光绪年间重修的“补园”。解放后进行了全面的整修和扩建,重又合并向公众开放,三园各具特色,自成风格。

1、东部田园风格

东部面积约31亩,于1959年在归田园居旧址上根据《归田园居记》重建建成之后虽非原来的面貌,但布局以平岗草地为主,配以山、池、亭、阁等,还具有明快开朗的田园风格。

2、中部明代遗风

中部面积约18. 5亩,水面约占三分之一,山水明秀,厅榭精美、池广树茂、景色自然,具有江南水乡特色,是全园的精华所在。园中建筑物基本上是清代后期的面貌,基本格局保持了最初以水为中心、疏朗闲适的感觉,多处还留有明代园林的风格。

3、西部清代景象

西部面积约12. 5亩。园之布局水池居中,池上理水,间以小溪,建筑华丽,布局稍显拥塞。与初建时相比变动较大,基本上是1877-1894年,张履迁“补园”时的景象,具有清代园林的风格。

三、拙政园的构园要素

(一)拙政园植物特点

因为拙政园绿化面积较大,所以在植物方面不仅品种丰富,而且数量很多。园内植物的栽植非常巧妙精湛,历史上该园即以“林木绝胜”而著称,虽有林木花卉几千株,但多而不乱,经营得颇有章法,花木与山、水、建筑紧密结合,形成了“乔木参天,有山村杳冥之歌”的城市山林。

苏州自然条件比较优越,花木生长良好,种类繁多。据统计,拙政园绿化面积共28. 8亩,占陆地面积(49. 21亩)的二分之一以上,有观花类,观果类,观叶类,林木、荫林类,藤蔓类,竹类、草本与水生植物类苗木2676棵,百年以上古树27棵,花木种类约在百种以上,而一般中、小型园林只有二二十至三十种

左右。在拙政园中,无论四时、八节、晨昏都有景可赏,有花可看,可谓一年无日不看花。春天有“玉兰堂”的早春玉兰,“海棠春坞”的海棠花,“绣绮亭”下的牡丹花、杜鹃花;夏天可在荷香四溢的“远香堂”赏荷、在“荷风四面亭”中观莲;秋天可见“待霜亭”前的红枫、桔林;冬天可上“雪香云蔚亭”踏雪寻梅…

拙政园在植物选种方面,主要选用当地传统的观赏植物和经济形植物,发挥地方性的特色,如松、榆、槐、枫、柳、桃、海棠、荷花、梅、竹、女贞等。夹以采用玉兰、广玉兰等外来植物品种。故园林中的花木,多半以落叶树为主,配合若干常绿树,再辅以藤萝、竹类、芭蕉、草花,构成植物配置的基调。苏州古典园林的花木配置以不整形不对称的自然式布置为基本方式,手法不外直接模仿自然,或间接从我国传统的山水画中得到启示。花木的姿态和线条以苍劲与柔和相配合为多,故与山石、水面、建筑有机结合,形成江南园林独特的风格。拙政园在大片落叶树和常绿树的混合配置中,利用各种树形的大小、树叶的疏密、色调的明暗。构成富于变化的景色,在形成自然山林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二)拙政园建筑特点

建筑在苏州古典私家园林中具有使用与观赏的双重作用。它常与山池、花木共同组成园景,在景区中,往往构成风景的主题。山池是园林的骨干,但欣赏山池风景的位置,常设在建筑物内,因此建筑不仅是休息场所,也是风景的观赏点。拙政园以建筑的数量之多和比重之大在苏州古典私家园林中形成一个突出的现象。

苏州古典私家园林在这么小的面积内既要容纳大量建筑物,又要构筑自然山水,存在着矛盾性。拙政园因为园林的面积大,在这方面占了一定的优势,有足够的空间来建造各种不同功能和形式的园林建筑。整个园中共有园林建筑四十几处。建筑分布主要集中在中部和西部。

江南一带的私家园林,空间有限,建筑布局较密,而且大多沿着园的四周排列,留园、网师园、艺圃等都是如此。拙政园的建筑数量虽不少,但都疏疏落落,不求其聚,亦不觉其散。建筑物本身的位置,随着地形变化而高低曲折,参差错落,有斜有正。拙政园的香洲其侧立面是不对称的;小飞虹的波形廊是不平行的;松风水阁的位置也是斜出的;互为对景的见山楼与香洲,远香堂与雪香云蔚亭,双方建筑的轴线也不是同一方向能连成一条直线的,是略有错落的对景。园林空

间较为敞朗,四面赏景比较容易做到。园林中的建筑,基本上都是开放、通透,可四面赏景。不像其它的私家园林,建筑密度大,做到四面赏景或局促或有困难。

四、总结

拙政园风格多样、空间丰富、地形多变、面积大、水面广、建筑齐、叠石巧、花木多、尺度宜、意境深,“大”是拙政园的鲜明特点。拙政园是苏州园林的典型代表,被列为苏州园林之冠。

拙政园如今已是一个开放的公共园林,普通游客只能在白天限制的时间范围内参观、游览,拙政园的日出、日落、夜景等园林景观我们己无从感受。毕竟园林屡分屡合,兴衰不迭,以我们现代人的眼光去看,还是存在一些不足。当然拙政园的有些问题和不足是没法解决的,我们现在看到的拙政园已是几废几兴,屡更园主,解放后几度重建、修改的面貌。改建时也是尽量保留原来的风格,或按照历史的记载重建。只要我们细心观察,认真体会,还是会有许多感悟的。

参考文献

王宗拭·拙政园,古吴轩出版社,1998

徐文涛·拙政园,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

蒋方根·我说拙政园,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黎明·拙政园一信有山林在市城,江南音像出版社,2006

缪立群·拙政园一匾额楹联砖刻赏析,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方佩和·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古吴轩出版社,2002

张祖刚·凝固的诗,立体的画—苏州拙政园略览,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