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彝族漆器》
- 格式:ppt
- 大小:12.64 MB
- 文档页数:31
彝族漆器是彝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在漆器的制作上历史悠久,制作工艺精湛。
彝族漆器民族风格特别突出,种类繁多且美观实用。
彝族的生活•用品如碗、盘、勺,杯、壶等木质漆器,内外多涂彩漆,配色讲究,有很强的彝族特点。
在造型上有鹰爪杯、雁爪杯、牛角杯和野猪蹄杯等多种饮酒的器皿。
彝族漆器是我国少数民族漆艺文化中不可替代的艺术精品,反映出了彝族人民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历史文化等特点,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审美价值。
彝族漆器造型色彩装饰艺术漆艺在中国历史悠久,彝族的漆艺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在中国四川凉山,漆艺得到了彝族的广泛使用,且有自己民族的鲜明特色。
从现有的彝族漆器上我们可以了解到漆艺技术被彝族发扬并传承着。
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彝族的祖先创造和使用了木皮质的器皿,在历史的沉淀中学习和吸收了糅漆工艺,引入了自己的文化,在配色、造型、图案上带上了自己特有的民族特征,从而发展和演变成了现今我们看到的彝族漆器艺术。
彝族的漆器是彝族传统生活用品,在宋代时就有过关于云南彝族探漆技艺的记载。
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他们常常过着游牧、迁徙的生活,历史上的彝族常常随身将很多生活用具放在身边。
由于瓷器易碎,因此木质漆器就成了彝族人热爱的生活用品。
彝族是一个崇尚自然、追求安宁幸福的民族,舞族在生活中的所见是他们歌颂和赞美的时象,因而他们常常将自己喜爱和崇拜的自然现象或是植物花卉以抽象的方式展现在生活用品和服饰中,这就形成了彝族人特有的装饰和造型上的艺术特点。
正如"艺术来源于生活"一样,彝族人喜欢将图腾、常用图案、装饰纹样等他们特有的图案用于漆器中,造型优美,装饰性极强,集审美和实用于一体。
一、彝族漆器的装饰特点1 .选材彝族㈱漆的选材是有所讲究的,彝族人长期生活在高寒山区,在丰富的植物资源下,彝族人的祖先在众多材质中挑选出以杜鹃树、黄树、白杨树等为主的木质材料为胎底,而皮质胎底则以耗牛角、黄牛角、水牛角、绵羊角和羚羊角等为主,此外还有少量的其他材质胎质。
初中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作者:曾晓庆来源:《新课程·中旬》2019年第03期摘要:彝族漆器作为众多民族工艺品的独特魅力之一,以其精美的造型、流畅的装饰、绚丽的色彩,反映了彝族的现实需要和审美情怀,与彝族服饰、银饰一起,形成了彝族三大独特的工艺文化。
对彝族漆器艺术的分析与研究,有助于了解彝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历史、文化和审美心理,从而实现彝族漆器民族化的产物——彝族漆器的传承和现代应用,使这一民族艺术真正走向民族化,得到继承和延伸。
主要论述彝族美术校本课程的现状及彝族漆器在初中美术课堂上的开发与应用。
关键词:初中美术;课程开发;彝族漆器四川凉山彝族以木、皮、角为基质,以黑、红、黄为象征色,由于图案来源于自然和生活,所以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彝漆器”,填补了彝族历史上的空白。
中国少数民族漆艺,成为中国漆器艺术的奇葩,国家艺术宝库的瑰宝。
它对于促进凉山彝族人民的进步、文化艺术的传播和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现状教材涵盖了学生艺术知识的各个方面,因此每堂课都有许多重点和难点需要完成。
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师很难达到教学目标。
学生没有消化和吸收的过程,往往兴趣高的学生没有时间练习,然后课就结束了;不感兴趣的学生甚至兴趣更低。
课后,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完成作业,课堂效果也不好。
以往对美术课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对学生作业效果的评价,从作业效果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态度及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这种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行为主体和课程评价主体的地位,忽视了课程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意义。
因此,可以鼓励少数学生去体验成功,而大多数学生并没有意识到学习的成功感和幸福感。
因此,它不仅阻碍了学生的发展,还阻碍了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高。
许多老师把校本美术课当作学生的第二课堂,内容简单,缺乏系统性。
面对教材和参考资料,教师是被动的执行者,缺乏创造性教学。
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在教学中变得惰性,很少考虑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人美版八年级上1、中国古代______画重要代表作:_______(全画37厘米*147厘米)唐代____。
捣练图:以中国传统长卷形式,表现唐代宫廷妇女用木杵_____、_____和_____的劳动场面。
2、美术作品:是特定时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社会生活和科技手段的产物,又是人们______和艺术家______表达的产物。
3、____________(岩画) 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4000年非洲。
4、_______________(中国画)唐代________5、我国有名的私家园林有______、_______。
皇家园林是_______。
6、物象空间表达方式有物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课:用装饰色彩来表达1、装饰色彩:学习民间艺术的表现手法,不受物象________限制,涂色以____为主,其色彩没有自然界的光源色和环境色,多利用色彩的____、_____、____和_____等对比手法进行色彩装饰。
2、_________________(莫高窟第329窟)唐代史苇湘、杨同乐临摹3、彝族漆器以_____、______、黑色为主4、___________(中国画)现代叶毓中第四课:用色彩表达情感1、《幽谷清霞》(中国画),1968,作者______。
画家运用中国传统绘画_______技法,营造一种苍劲浑厚之美。
2、画家通过色彩和____、____、_____这些基本造型元素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感受。
3、____________(油画)1952 德·斯塔尔(俄国)4、26-4-94(油画)1994 作者__________5、_________(中国画)1992 作者________6、绘画(油画)1954 克里福德·斯蒂尔(美国)第五课、中国山水画1、中国画讲究师法自然,古人说“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课用装饰色彩来表达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课是人美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八年级上册中的第三课内容,是初中阶段美术课程中的色彩基础知识课程,属于“造型·表现”领域,主要介绍装饰色彩及其特点。
本册两节色彩课《用装饰色彩来表达》和《用色彩来表达情感》重点要学会运用色彩,侧重于学生的主观表现。
学习运用装饰色彩的表现手法进行简单的色彩设计,可以装点自己的生活。
通过本课的训练,引导学生尝试使用新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学会用装饰色彩进行简单的表现。
二、教学对象分析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色彩基础,但色彩知识比较抽象容易忘记,还需要进一步复习。
由于装饰色彩鲜艳、对比强烈,视觉冲击力强,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感受装饰色彩的艺术魅力来展开教学活动。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感受装饰色彩的魅力,知道装饰色彩的特点,了解其在艺术和生活中的应用,并运用装饰色彩进行简单的表达。
2.过程与方法:运用观察、对比、分析、研究装饰色彩作品实例,帮助学生掌握装饰色彩的基本特征,尝试应用装饰色彩进行简单的色彩设计练习,提高学生对装饰色彩的理解和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色彩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对装饰色彩的兴趣,引导学生感受色彩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民族艺术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了解装饰画在用色和造型方法上的特点,尝试运用装饰色彩进行简单的表现。
(二)难点:能有创意地运用色彩,表现出装饰色彩的特点及风格。
五、教学准备:教具:PPT课件,范画若干,花瓶模板、盘子等。
学具:本节课美术书、铅笔、橡皮、勾线笔、水粉颜料等,或者彩色铅笔、油画棒、水彩笔等任选一种。
六、教学理念:1、教学活动的设计主要以学生为中心,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发展学生想象力,提高实践能力。
2、色彩知识的运用重在理解,允许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尊重个性发展,强调美术课程的愉悦性。
文创二重奏---彝族漆器的展示【学情分析】1、初一年级的学生,对各种新鲜事物都很感兴趣,通过这个项目前两次文创课程的学习,大家对于彝族漆器背后的文化非常感兴趣,对彝族漆器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树立了积极的情感意识。
从知识的阶梯来看,本节课的学习也是对前一节课的拓展,将过程性成果转化为阶段成果展示。
2、通过学生前两次学习内容的反馈,可以看出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较强,本节课课中设计对展示设计的自学环节,让学生对展示设计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通过案例及时间操作深入理解展示设计的本质内涵。
【教材分析】1、美术学科素养: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态度、创新能力、文化理解这五方面在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处处渗透其中,着重体现的是创新能力方面。
首先请学生学会识读作品,能够辨别展示设计的优劣,有自己的鉴赏态度,基于彝族漆器的文化内涵以及文创设计的精髓理解,运用多种方式将自己所想表现出来。
2、引导学生展开“深度学习”,以“问题驱动”为抓手。
本节课以传统文化为线索,引出文创产品的重要性,并通过展示设计增加颜值,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布置彝族风格的展位,亲自汇报,师生互评,促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更深的加工。
通过案例分析,在课中解决共生问题,以归纳整合、协作探究、独立尝试创作为途径,引导学生从作品中自我反思,学会评价及知识的迁移。
3、本单元为文创板块,文创项目共分为四个大课时,第一课时为了解彝族漆器文化,并通过自己的了解设计一款具有彝族漆器元素的设计稿,并撰写设计说明。
第二课时是学生收集废旧物品利用丙烯颜料将彝族漆器的元素和旧物相结合,打造具有彝族漆器元素的文创产品。
第三课时就是为前一次课的文创产品布展并汇报成果。
当前课时属于整个项目阶段性成果展示,起到汇总的作用,并在一起将知识整合梳理,促使学生构建知识链,由低阶思维转向高阶思维。
【教学目标】(宋体小四号)(内容华文仿宋五号)1.单元目标能够理解文创产品、展示设计、彝族漆器的概念。
彝族器皿图案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带领学生欣赏彝族器皿的纹样特点和用色方法,了解其内涵。
能自己设计制作彝族漆器纹样。
过程与方法:在教学中运用激趣、指导观察等方法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他们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价值态度观:通过了解彝族的民俗文化和他们的生活环境特点与漆器的联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培养他们保护自然、爱护环境的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通过欣赏彝族形式多样、制作精美、具有民族风格和乡土气息图案纹样的器皿,了解彝族器皿在色彩、纹样和装饰方面的特点。
难点:设计制作具有彝族特色的纹样。
【教学过程】【导入】彝族漆器——导入下面我们来欣赏一首少数民族的歌曲,你们猜猜看这是哪个民族的歌曲呢?播放:七月的火把节。
学生思考回答【讲授】彝族漆器——讲授新课简单介绍少数民族彝族的相关知识。
出示彝族生活的地方——邛海的图片,同学们了解彝族的文化吗?他们是生活在我省与云南交界的凉山州—美丽邛海之滨的少数民族,他们有着自己独有的民族文化,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其中的彝族漆器。
那么彝族的器皿是什么样子的呢?同学们想知道吗?让我们先来一段美丽的旅程吧。
(出示三个具有特点的彝族漆器实物)讲解彝族的器皿非常有特点,首先是选材考究,其次工艺复杂并且天然环保,再次它还具有审美和实用的双重价值。
老师在这里要提一个问题,看哪些同学更细心,观察更仔细。
“在前面欣赏过的漆器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它的颜色有什么特点呢?”谁知道?请举手回答。
哦。
(提问过渡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讲解漆器的色彩特点)学生欣赏、观察后回答“它主要的色彩都是黑黄红三种颜色。
”不错,这就是彝族特有的三色文化。
黑色代表了黑暗,黄色代表了光明、红色代表了勇敢。
这三种颜色搭配在一起是不是非常漂亮?其实彝族的漆器除了色彩漂亮以外,它的纹样构图也非常独特、美丽,有的像山川、有的像河流,还有各种的花卉这都反应的是他们生活的地区和喜欢的花草虫鱼,其实还有飞禽走兽的图案也是他们漆器里面常表达的内容,但是他们的这些纹样都是怎样出现在器皿上面的呢?只有一个,还是。
《彝族漆器》教案一、教材分析:彝族是生活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漆器艺术是彝族民间艺术在木、竹、皮革制作成的餐具,酒具、马具、兵器和住宅建筑物图案纹饰上普遍使用的独特工艺美术。
这是一课地域文化很浓的内容,课堂上应该增强彝族漆器自身美感的学习,要使学生明白,学习它,不仅仅因为它是我们的民族文化,而且是彝族漆器本身就很美。
它是彝族人民审美情趣和精神气质的体现。
二、学情分析: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学生对色彩基础知识有一定的理解。
作为四川的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了解以及对教材的预习,对彝族的知识有一定的储备。
三、教学目标:我根据《美术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本着提高学生艺术感知的能力和审美辨别能力,使学生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路,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彝族漆器的图案特点、色彩搭配,提高学生对装饰美的审美能力。
能力目标:学会用彝族漆器特定的色彩和独特的图案设计作品,来体现彝族人的审美意识和精神气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彝族文化,体验彝族人民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学生对民族对祖国的热爱。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彝族漆器的图案纹样、色彩搭配。
教学难点:用黑、红、黄三色构成美丽朴素的彝族漆器图案。
五、教学方法:我采用情景导入法、示范法、引导法、观察法。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学们观看视频,思考这是哪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呢?学生观看完毕(1分钟)师:这是哪个民族?你对这个民族有多少了解?生:彝族的火把节。
师:你对这个民族有多少了解?生:学生看书回答师:补充。
彝族是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四川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
看来彝族也是我们四川的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
(2)多媒体展示彝族漆器图片。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欣赏以下图片学生欣赏完后师:同学们用你们的慧眼来发现美吧!学生谈谈美在哪些方面。
师:这些就是彝族的生活用品,和我们汉族的生活用品一样先把模型制作出来,然后再绘制图案。
非物质文化遗产凉山彝族漆器斯日木拉作关于彝族彝族漆器的历史溯源|彝族漆器的特点彝族漆器的制作工艺|彝族漆器的种类彝族漆器的文化内涵|彝族漆器的发展现状总结彝族漆器文化宣传活动策划|目录1234关于彝族|彝族漆器的历史溯源关于彝族彝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彝族支系繁多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称。
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
彝族,原称“古夷人,其名源于汉史记载中的“西南夷”(西南少数民族的统称)。
根据彝文典籍《彝族源流》、《西南彝志》等历史巨著记载,自称为尼(ꆃ),古代汉语“尼”发音为夷,故汉文记载多称“夷族”。
1956年,在破除旧社会的民族歧视称期间,彝族派代表进京会见毛主席,毛主席了解情况和听取意见后给出建议,由于“夷族”之称带有贬义(蛮夷),便将“夷”改为“彝”,意为房子(彑)下面有“米”有“丝”、有吃有穿,象征兴旺发达,故把“夷族”改为“彝族”彝族漆器的起源据在民间广泛传颂的古老歌谣《万事万物的开端》的记载,狄阿甫(姓狄的老者)创造了各种器皿,据说距今已经“五十七代”,即一千七百年。
彝族人至今没有使用陶器的习惯,在彝族历史上也还没有发现使用陶器的例证。
这是和彝族先民“随畜迁徙,无常处,无君长,地方可数千里”的游牧生活相适应的,因为陶器容易破碎且笨重,不适应这种流动的“不喜耕稼,多畜牧”的生活习惯。
于是以木、角、皮为胎的漆器就迅速发展起来了。
彝族史诗中记载了历史上两次从云南往今四川凉山地区大迁徙的事件。
这就告诉我们,彝族先民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都过着游牧生活,即使稍事定居的农耕生活,也由于耕作技术的落后,或仍处于刀耕火种的水平,使得彝族人经常更换居住地。
这样的生活习惯必然产生与此相适应的生活用具,这就是促成漆器工艺生产的重要的社会原因。
凉山彝族漆器的产生和流传,是与生产、生活、地域和社会的特殊性紧密相关的,因此能在民间流传下来,并逐渐形成这个民族共同的价取向和审美心理。
彝族漆器作文《彝族漆器:生活中的彩色宝藏》彝族漆器,那可是彝族文化里超级有趣的存在。
在我去彝族聚居地游玩之前,我对彝族漆器的了解就和大多数人一样,只是在书上或者电视上瞅过那么几眼,感觉就是一些花花绿绿的容器呗。
可是一到那儿,我的天啊,彝族漆器无处不在。
我走进一家彝族同胞的小院子,就被他家桌子上摆放的漆器吸引住了。
一个圆形的大盘子,黑色的底色上,用鲜明的红、黄颜色勾勒出各种图案。
那些图案啊,有像弯弯月亮一样的曲线,有像太阳放射光芒的直线,我就好奇地问主人,这画的都是啥。
主人笑着告诉我,这弯弯的像是月亮的是他们彝族象征吉祥的符号,代表着美好的愿望;那像太阳光芒的是表达对光明和力量的向往。
我仔细端详这个盘子,发现油漆的质地很特别,摸着不是那种光溜溜像塑料的感觉,而是带着一点粗糙,但是很有质感,像在摸着彝族那古老又充满活力的文化。
接着我又看到了漆制的酒具,那壶的把手精致得很,像是一位工匠精心雕琢给神仙用的家伙事儿。
而且整个酒壶上的图案就像是在讲一个故事,从壶嘴开始,有小人和小动物的形象沿着壶身环绕着。
听主人说,这是彝族民间传说的一部分,关于一个勇敢的彝族年轻人带领大家驯服野兽建造家园的故事。
我拿着这个酒壶,想象着在彝族热闹的节日里,大人们拿着它喝酒庆祝,这酒壶里盛的可不只是酒,还有满满的彝族情谊呢。
再看看装食物的小碗,那小小的碗就像一个色彩斑斓的小世界。
碗口的一圈红色就像姑娘们戴的红头绳,中间穿插着黄色的线条,就像金线一样。
我吃着彝族特色美食,感觉在这小小的漆器碗里吃都味道更加特别了,仿佛这个碗给食物增添了一股神秘的魅力。
这彝族漆器啊,不仅仅是普通的容器,它就像是一本本彩色的书,承载着彝族祖祖辈辈的故事和文化。
每一个图案,每一种颜色都是他们文化的密码,等待着人们去解读和欣赏。
在彝族那片土地上,漆器融入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生活中的彩色宝藏,让每一个接触到它的人都感受到彝族独特的魅力。
《我爱彝族漆器的理由》我这人呢,说起来有点怪,对那些好看又实用的东西特别着迷。
彝族漆器的造型、色彩及图纹意蕴
范例
【期刊名称】《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4(021)001
【摘要】彝族漆器具有久远的历史,它由多种生产及生活用具系列组成.本文从漆器系列的造型特点、色彩运用以及图纹艺术三元素上,据揭示了其适合于本民族审美情趣的艺术特性.
【总页数】4页(P80-83)
【作者】范例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民族艺术学院,云南,昆明,65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53
【相关文献】
1.奇异诡秘,精彩绝艳——楚漆器的装饰纹样的造型与色彩 [J], 沈家英
2.凉山彝族漆器色彩与纹饰的文化溯源 [J], 叶宏;邱尼姑
3.论德国表现主义色彩与彝族漆器色彩之异同 [J], 叶峰
4.对比古希腊瓶画解读凉山彝族漆器的图纹和装饰风格 [J], 周梅;吕荔
5.对比古希腊瓶画解读凉山彝族漆器的图纹和装饰风格 [J], 周梅; 吕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凉山彝族漆艺文化元素与玩偶手工编织在中学美术课堂的应用内容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手工艺品在工业生产的冲击下举步维艰。
对于贯彻十九大精神,以及虚拟现实技术等新型信息技术在我国各个领域的有效应用,实现现代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主要从虚拟现实技术的使用到凉山彝族传统漆艺文化和玩偶手工编织到中学美术课堂创新理念和研究进行了分析,并试图探索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和创新,运用现代技术对传统工艺美术传播的新一代青年,为学生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提高认知和审美水平。
关键字:彝族漆艺手工编织传统手工艺 VR技术课堂教学创新1.将彝族漆艺文化元素与玩偶手工编织应用于美术课堂的背景1.1漆艺文化和玩偶手工编织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彝族漆艺历史悠久,是凉山彝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现了彝族人民不同时期的经济、文化、宗教等智慧结晶,因而漆工艺被称为“漆艺”的活化石;而玩偶的手工编织源于中国民间传统手工编织技艺,依然保存在日常生活的纯手工艺,是一种集理论与实践大成的艺术。
两种传统民族工艺起源于人类平凡日常生活,并依托一定的载体传承至今,但由于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工艺存在一定的冲击,使得很多传统手工艺濒临失传,2006年在苏州举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工艺美术的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在中国处于起步阶段,而非物质文化遗产观念的引进,对于民间文化的传承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为更好的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加深新一辈青年对民族传统手工艺文化的理解与继承,引发了我们将漆艺文化元素与玩偶手工编织带入中学美术课堂的思考和求索。
1.2漆艺文化元素和玩偶手工编织作为传统手工艺面临的形势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科技的发展对传统手工艺带来巨大的冲击,传统手工艺面临日益衰退和变异趋势,甚至消失。
主要面临几大形势:一是机械化大生产的背景下,机器成本代替了人力资源成本;二是知识时代的来临,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传统手工艺作为我国最重要的艺术瑰宝,值得新一代青年去守护;三是社会文化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全世界各国之间、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各文化之间逐渐相互影响,从彼此之间相互吸取营养,而带来了本土文化的改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