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水体污染
- 格式:pptx
- 大小:199.75 KB
- 文档页数:46
水污染事件报告处理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为了加强对水污染事件的报告处理工作,及时发现、快速响应和有效处置水污染事件,保护水资源的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健康,制定本制度。
第二章报告要求1. 水污染事件的报告范围包括但不限于:水体受到工业废水、农业排污、生活污水、河道堵塞等污染导致水质下降或污染扩散的情况;2. 污染源需指定单位或个人及时上报,报告内容包括污染源的位置、类型、污染物种类及浓度、受影响范围、可能造成的后果等信息;3. 如发生水污染事件,应立即上报所在地区的环境保护部门,并按规定报告上级主管部门。
第三章报告程序1. 污染源单位或个人发现水污染事件后,应立即向所在地区的环境保护部门报告,并提供相关信息;2. 环境保护部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组织人员进行现场核查,并对污染源进行调查和调查,以确定污染源和污染程度;3. 环境保护部门应及时与上级主管部门联系,报告事件情况,并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4. 环境保护部门在调查核实后应向污染源单位或个人下达责令限期整改的通知,并监督整改过程;5. 环境保护部门应及时向公众发布相关信息,告知可能受到影响的区域和人群,并提供相关防护措施建议。
第四章处理措施1. 针对水污染事件,环境保护部门应组织相关专业人员进行污染源致使水体污染的原因分析和评估;2. 环境保护部门应依法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封堵污染源、处理废水、加强监测和监管等;3. 污染源单位或个人应配合环境保护部门的处置工作,并按要求进行整改。
第五章监督检查1. 环境保护部门应建立水污染事件报告处理制度的监督检查机制,定期检查各级单位的报告处理情况;2. 监督检查内容包括水污染事件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等;3. 对于违反水污染事件报告处理制度的单位或个人,环境保护部门将依法追究其责任。
第六章法律责任1. 对于故意隐瞒或虚报水污染事件的单位或个人,将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罚;2. 污染源单位或个人未按照要求整改的,环境保护部门将依法采取强制措施,并追究其法律责任。
水体污染风险分析与应对策略第一章:引言水是人类生命的基本需求之一,但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多,水体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水体污染不仅会破坏生态平衡,影响水生物种群的生存和繁衍,而且还会直接影响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因此,对水体污染问题进行风险分析并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章:水体污染的类型水体污染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工业污染:工业排放废水、废气、废渣等含有有害物质,进入水体后会造成污染。
2. 农业污染:农药、化肥等物质通过农业生产活动进入水体,会影响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3. 生活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废水、垃圾、污泥等,如果未得到妥善处理,会导致水体污染。
4. 自然污染:自然因素产生的污染,如火山爆发、地质灾害等。
第三章:水体污染的风险分析方法1. 水质监测:通过对水体进行监测,确定水质状况,判断污染程度。
2. 水生态监测:通过对水生态系统的监测,分析生态指标变化,推断水体污染的可能来源。
3. 经济分析:通过评估污染对当地产业和经济的影响,预测可能的经济损失。
4. 风险评估:综合考虑水质、生态和经济等因素,分析水体污染的危害性和潜在的风险。
第四章:水体污染应对策略1. 减少污染源:加强工业、农业和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维护,降低污染源排放。
2. 生态修复:通过植被恢复、生态补偿等手段来恢复受损水生态系统。
3. 罚款制度:严格对违法排污企业进行罚款和处罚,以提高企业的环保意识。
4. 改善管理体制:建立水体管理机构,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对排污企业的监管和管理。
5. 加强科研:通过科学研究,了解水体污染的成因、传播规律和治理方案,提高污染治理的效率。
第五章:结论水体污染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采取各种措施来加以处理。
通过风险分析,能够更好地评估水体污染对生态、经济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并通过应对策略来降低污染风险和损失。
我们相信,在多方合作的努力下,水体污染问题一定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
第一、二章绪论环境问题一名词解释1、环境:所谓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2、环境结构:环境要素在数量上的配比,空间位置上的配置,相互间的联系内容与方式。
3、环境规律: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
4、环境要素: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分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
5、环境质量: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
二简答题1、简述环境科学的基本原理2、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什么?如何产生和发展的?实质:社会经济与环境之间相互协调发展问题以及资源合理开发利用问题。
产生:1人口压力2资源不合理利用3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发展:发展中国家:1人口激增和贫困2与城市化有关问题异常严重3自然资源消耗加速,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发达国家:1工业废弃物,生活垃圾,大气污染物急剧增加2自然资源消耗和破坏增加3室内环境污染问题突出3、当前环境问题的主要任务有哪些?有:1探索全球范围内自然环境演化的规律2探索全球范围内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3协调人类的生产,消费活动同生态要求之间的关系4探索区域污染综合防治的途径。
4、简述环境问题的分类原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一环境问题,是由于自然规律因素造成的。
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是由于人为因素引起的环境问题。
第三章生态学基础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系统: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3、生态系统平衡:指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皆处于稳定和通畅的状态。
4、生态系统平衡阈值:二简答题1、生态系统有哪些结构和功能特性?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对环保有哪些意义?结构:一是组成成分及其营养关系;二是各种生物的空间分布状态。
具体的说就是物种结构,营养结构,空间结构。
功能特性:1生物生产2能量流动3物质循环4信息传递意义:不仅解释自然界,而且要改造自然界,是促进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有力工具。
湖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第一稿)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监督管理第三章水污染防治措施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二节工业水污染防治第三节农业水污染防治第四节城乡生活用水污染防治第五节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第四章法律责任第五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防治水污染,保护和改善本省水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境内的地表水体和地下水体的污染防治。
第三条水污染防治应当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涉水污染防治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水环境保护意识。
鼓励和保障公民个人、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参与并监督水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涉水污染防治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引导和鼓励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有利于水污染防治的生产方式,支持水污染防治的科学研究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并对在水污染防治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六条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水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损害水环境的单位和个人提起检举和控告。
第二章监督管理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水环境质量负责,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度和水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水环境保护的工作纳入本行政区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水环境保护责任目标和年度实施计划,并由上一级人民政府将水环境保护责任目标的实现情况作为对政府及其行政首长进行考核评价的主要内容。
第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水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交通、建设、农业、卫生、国土资源及流域综合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各自的职责配合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水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水污染管理协调机制。
第五章防⽌地下⽔污染
第四⼗⼀条禁⽌企业事业单位利⽤渗井、渗坑、裂隙和溶洞排放、倾倒含有毒污染物的废⽔、含病原体的污⽔和其他废弃物。
第四⼗⼆条在⽆良好隔渗地层,禁⽌企业事业单位使⽤⽆防⽌渗漏措施的沟渠、坑塘等输送或者存贮含有毒污染物的废⽔、含病原体的污⽔和其他废弃物。
第四⼗三条在开采多层地下⽔的时候,如果各含⽔层的⽔质差异⼤,应当分层开采;对已受污染的潜⽔和承压⽔,不得混合开采。
第四⼗四条兴建地下⼯程设施或者进⾏地下勘探、采矿等活动,应当采取防护性措施,防⽌地下⽔污染。
第四⼗五条⼈⼯回灌补给地下⽔,不得恶化地下⽔质。
水污染防治法实施条例规定小编希望水污染防治法实施条例规定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 如有必要请您下载收藏以便备查, 接下来我们继续阅读。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 空气、环境、水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 是使得身体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国家为了制止这种污染现象, 对各种污染都作出了法律规定。
水可以说是大家的生命之源, 如果水污染了我们也将生存不久, 那么水污染防治法实施条例规定的内容是什么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以下简称水污染防治法), 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章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第二条依照水污染防治法第十条规定编制的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 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水体的环境功能要求;(二)分阶段达到的水质目标及时限;(三)水污染防治的重点控制区域和重点污染源, 以及具体实施措施;(四)流域城市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规划。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在确定大、中型水库坝下最小泄流量时, 应当维护下游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 并征求同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的意见。
第四条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 必须向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提交《排污申报登记表》。
企业事业单位超过国家规定的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排放污染物的, 在提交《排污申报登记表》时, 还应当写明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原因及限期治理措施。
第五条企业事业单位需要拆除或者闲置污染物处理设施的, 必须事先向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申报, 并写明理由。
环境保护部门应当自收到申报之日起1个月内作出同意或者不同意的决定, 并予以批复;逾期不批复的, 视为同意。
第六条对实现水污染物达标排放仍不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水体, 可以实施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流域的总量控制计划, 由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商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编制, 报国务院批准。
水体监测与治理教案设计第一章:水体污染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水体污染的定义、类型和来源。
2. 掌握水体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3. 了解我国水体污染现状及防治措施。
教学内容:1. 水体污染的定义和类型:地表水污染、地下水污染、近海海域污染等。
2. 水体污染的来源: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船舶污染等。
3. 水体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生态破坏、水质恶化、疾病传播等。
4. 我国水体污染现状及防治措施:政策法规、治理技术、公众参与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讨论水体污染的定义和类型。
2. 分析水体污染的来源及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3. 介绍我国水体污染现状及防治措施。
4. 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探讨治理水体污染的方法和效果。
第二章:水体监测技术教学目标:1. 了解水体监测的意义和目的。
2. 掌握水体监测的主要方法和技术。
3. 了解水体监测数据的应用和解读。
教学内容:1. 水体监测的意义和目的:掌握水质状况、制定污染防治措施等。
2. 水体监测的主要方法和技术:采样、分析、监测设备等。
3. 水体监测数据的应用和解读:数据报告、污染源追踪、治理效果评估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讨论水体监测的意义和目的。
2. 介绍水体监测的主要方法和技术。
3. 教授学生如何解读和应用水体监测数据。
4. 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体验水体监测过程。
第三章:水体治理技术教学目标:1. 了解水体治理的原理和方法。
2. 掌握常见水体治理技术的特点和应用。
3. 了解水体治理工程案例及效果评估。
教学内容:1. 水体治理的原理和方法: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
2. 常见水体治理技术:絮凝沉淀、活性炭吸附、生物降解等。
3. 水体治理工程案例及效果评估:城市污水处理、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讨论水体治理的原理和方法。
2. 介绍常见水体治理技术的特点和应用。
3. 分析水体治理工程案例及效果评估。
4.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水体治理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水体清洁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水体的保护和管理,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建立水体清洁管理制度,规范水体清洁管理工作,保障水体的水质和环境的持续改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水体清洁管理工作,包括河流、湖泊、水库、水渠等各类水体。
第三条水体清洁管理应坚持“源头治理、分类管理、综合治理”的原则,采取综合防治、源头控制、多元治理等措施,以防治水体污染、改善水质。
第四条水体清洁管理应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划定保护区、生态修复、推动立法、落实责任、规范管理、强化监管、宣传教育等原则。
第五条水体清洁管理应坚持生态优先、预防为主、有偿使用、生态赔偿、市场化机制等原则。
第二章水体保护与管理第六条相关水利、环保、国土、住建等部门按照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负责制定水体保护和管理规划和专项规划,确保水体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七条对于有污染的水体,应制定专门的水体污染防治方案,明确责任主体和治理措施,防止污染物的直排压制,保护水体环境。
第八条对于水体公共设施,需要实行定期维护和保养,保障水体设施的正常运行。
第九条水体开发和利用项目应编制水环境影响评价,明确环保措施,防止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
第十条完善水权和用水审批制度,引导用水行为的节水和环保理念,减少对水体的资源消耗。
第三章水体监测与评估第十一条建立水体监测网络,定期对水体的水质和环境进行监测,对水体的整体状况进行评估。
第十二条建立水体在线监测和实时报警机制,实时掌握水体状况,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第十三条建立水体信息公开和发布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布水体监测信息,加强对水体的监督和管理。
第四章水体保洁工作第十四条加强对水体的保洁工作,进行垃圾清理、水草清理、河道清淤等工作,确保水体的整洁和畅通。
第十五条加强对水体的生态修复工作,保护和恢复水体的生态系统,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第十六条加强对水体边岸的保洁工作,清理沿岸垃圾和杂草,美化水体环境。
第五章监管与执法第十七条建立水体保洁管理监督检查制度,加强对水体保洁管理工作的监督。
第五章水污染及其防治水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它是人类生存所必须的,是农业的命脉。
水是一种可以更新的自然资源,它可以通过复原更新和不断的循环利用。
地球表面约有70%被海水覆盖,而淡水只占全球总水量的3%,其中淡水的77.2%以冰帽和冰川形式存在于极地和高山上,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是十分有限的,且在地球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如果对水资源开发利用过度或不合理,就会造成水资源的危机。
水体受到人类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使水的感官性状、物理化学性能、化学成分、生物组成及底质情况产生了恶化,称为水污染。
最突出的是由于人类的活动或其他活动产生了废水和废物,这些物质未经处理或未经很好地处理进入水体,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导致水体的质量下降,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这种现象称为水体污染。
造成水体污染的原因可分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按污染源释放的有害物种类可分为物理性(如热和放射性物质)污染源、化学性(无机物和有机物)污染源、生物性(如细菌、病毒)污染源。
另外按污染源分布和排放特征可分为点污染、面污染和扩散污染源。
点污染源是指工业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一般都是集中从排污口排入水体;面污染源是相对点源而言,主要指农田灌溉形成的径流和地面水径流;扩散污染源是指随大气扩散的有毒、有害污染物通过重力沉降或降水过程污染水体的途径,如酸雨、黑雪等。
水质是指水和水中所含杂质共同表现出来的综合特性。
水质指标是用于表示水中杂质的成分、种类和数量。
水质指标项目繁多,按其性质一般可以分为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三大类。
第一类:物理性水质指标,包括感官物理性指标如:温度、色度、嗅和味、浑浊度、透明度等。
其他物理性指标如:总固体、悬浮固体、溶解固体、可沉固体、电导率等。
第二类:化学性水质指标,包括一般的化学性水质指标如:pH值、硬度、各种阳离子、阴离子、一般有机物质等。
有毒的化学性水质指标如:重金属、氰化物、多环芳烃、各种农药等。
初中化学水体污染课件教案
教学目标:了解水体污染的概念、原因和危害,培养学生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和环保意识。
一、水体污染的定义和概念
1. 水体污染是指外源性物质或能量的输入,使得水体中某些物质或性质发生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后,对水体原有的生态系统的功能造成有害影响的过程。
2. 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大气降水、船舶和海洋石油污染等。
二、水体污染的种类
1. 有机物污染:如工业废水中的有机溶剂、石油烃类、农药残留等。
2. 无机物污染:如镉、铬、铅等重金属离子的超标排放。
3. 放射性物质污染:如核电站事故导致的放射性物质泄漏。
4. 温度污染:如工业废水中的高温排放。
三、水体污染的危害
1. 水质恶化:导致水体中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的变化,降低水质。
2. 生态系统破坏:影响水中生物的生长和繁衍,破坏水中生态平衡。
3. 人体健康受威胁:污染的水源可能通过饮用水、食物链等途径进入人体,对健康造成危害。
四、如何预防和治理水体污染
1. 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水资源保护的意识。
2. 严格控制工业、农业和生活废水的排放,加强环保治理。
3. 积极开展水体污染的治理和修复工作,净化水源。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水体污染的概念、原因和危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增强了环保意识。
教师应不断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提高环保意识,为美好的生态环境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