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总穴歌诀应用
- 格式:ppt
- 大小:3.12 MB
- 文档页数:19
明代老中医徐凤所著《针灸大全》中的四总穴歌“头项寻列缺,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颜面合谷收。
”这四句话,也叫四总穴歌,出自明代老中医徐凤所著《针灸大全》一、头项寻列缺,项上无烦恼!这句话,简单明了,告诉我们脖子及以上的问题,都可以寻求列缺穴,这个穴位,黄帝内经也有专门记载。
《内经》提到:“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肉间,并太阴之脉,直入掌中,散于鱼际。
”列缺穴为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可同时调节肺经、大肠经以及任脉的经气,地位十分重要。
主要用于调理治疗头面、颈项部,例如:头痛、头晕、颈项僵痛、落枕等艾灸该穴有效。
此外该穴通于任脉,“任脉为阴脉之海”,有滋阴润肺,调理肺经病症,如感冒、气喘,热证或阴虚引起的咽喉肿痛、咳嗽、咽干、眼睛干涩、耳鸣等。
这些其实也大都在头项上。
艾灸列缺穴能平喘,改善肺通气量,降低呼吸道阻力,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的痉挛,配肾俞或照海能增强肾功能。
二、肚腹三里留,胃肠都无忧足三里是胃经大穴,对人体的上中下均有调理效果。
尤其是肚腹部,有“肚腹三里留”的说法,意思很简单,指肚腹上的问题,足三里穴很管用,这点在黄帝内经灵枢篇中也有介绍。
《灵枢·五邪》:“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
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三里。
”可见肚腹这个部位发生的任何病,不论寒热,阴阳,都可以用到足三里,尤其是胃肠上的问题:几乎所有胃肠道疾病,胃痛、腹痛、腹胀、腹泻等,据统计有三十多种,涵盖了内科、妇科、儿科,都可以通过针灸、按摩足三里穴得到改善。
所以俗话说:“艾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足三里穴的确是当之无愧的养生大穴,强身健体,非常适合身体虚弱、抵抗力低下的人。
三、腰背委中求,一穴治腰疼!上了年纪的人,腰背很容易出问题,这个时候,我们首先要“求求”委中穴,委中穴很容易找,就在膝盖里侧的中央,为腰疼必灸穴位。
《内经》就有记载——《素问·刺腰痛》篇曰:“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民背如重状,刺其郄中太阳正经出血”。
四总穴歌的详细讲解咱们来唠唠这四总穴歌,这可真是中医里特别有趣又实用的东西呢。
四总穴歌是这么说的:“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就像一个特别贴心的小指南,告诉咱们身体不同部位不舒服的时候该去哪里找“救星”。
先说说这“肚腹三里留”吧。
足三里这个穴位啊,就像是肚腹的大管家。
您想啊,肚腹里装着咱们的肠胃,要是吃坏了东西,肚子痛,或者肠胃老是不太舒服,就像家里乱了套,这时候就得找足三里这个管家来管管。
它在小腿外侧呢,按一按就像给肚腹的混乱局面派去了一个秩序维护者。
我有一次吃多了冰的东西,肚子痛得厉害,家里老人就说揉揉足三里,嘿,您还别说,揉着揉着就感觉肚子里那种拧巴的劲儿小多了。
这足三里就像是肚腹的好朋友,一直守在那里,随时准备帮它解决问题。
为啥足三里这么神奇呢?它可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跟肠胃的关系可密切了,就像鱼和水一样分不开。
再讲讲“腰背委中求”。
委中这个穴位啊,在膝盖后面的腘窝中央。
腰背要是不舒服,就像是背着重重的壳的乌龟,动都不想动。
这时候委中就登场了。
它就像是腰背的救星。
你想啊,腰背支撑着我们整个上半身,就像房子的大梁一样重要。
要是大梁出了问题,房子就摇摇欲坠了。
而委中呢,就像是那个能修补大梁的工匠。
我认识一个朋友,经常坐办公室,腰背老是酸痛,去看中医,人家就给他在委中穴这儿按摩,几次下来,他就感觉腰背轻松多了。
这委中就像是专门为腰背服务的小天使,默默守护着腰背的健康。
“头项寻列缺”也很有意思呢。
列缺这个穴位啊,在手腕上。
头和脖子要是不舒服,比如说头疼得像要炸开,或者脖子僵硬得像根木头,那就得找找列缺了。
这就好比头项是一片小天地,列缺就是这片天地里的钥匙。
找到了它,就能打开缓解头项不舒服的大门。
我有一回落枕了,脖子疼得只能歪着,人家告诉我按列缺,我当时还半信半疑呢,结果按了一会儿,真的感觉脖子没那么难受了,就像给脖子的疼痛上了一把锁,列缺就是那把开锁的钥匙。
最后就是“面口合谷收”啦。
中医爱好者追捧的穴位养生之“四总诀歌”与...中医爱好者追捧的穴位养生之“四总诀歌”与配伍意义,看到就是学到,学到就是赚到,盼珍惜!按揉某一类穴位,调理相对应的疾病,专病专穴,流传千年受到中医从业者与爱好者追捧!古时侯的四总诀歌是指委中、合谷、足三里、列缺穴,近代中医师根据临床实践发现,还有四个穴也与古人的四穴有相似的大功效,于是新加入了三阴交、人中穴、内关穴与阿是穴,临床作用更明显。
1、【腰背委中求】委中穴——在膝后腘窝横绞中点处,这是膀胱经的一个重要穴位,按揉此穴可缓解颈椎疼痛,腰背僵直,除了腰背,膝关节痛也可以按揉委中,小腿转筋,我曾经按压委中治愈过几例。
2、【肚腹三里留】足三里穴——人体的保健大穴,医师资格考试没有一年不考此穴。
位于膝眼下三寸,胫骨旁开一横指处,刺激足三里,可以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利三焦。
对于胃肠疾病,腹部的问题,可以用针灸,也可以用指关节替代针灸按压,均有缓解症状的作用。
3、【头项寻列缺】列缺穴——位于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是肺经的经穴,头痛,颈椎前方不舒服,咽喉,牙齿疼痛,都可以按压针灸列缺穴,缺,也可治缺盆一带的不适症。
有祛风通络、宣肺止咳、利气止痛的作用。
4、【面口合谷收】合谷——是阳明经穴,俗称“虎口”,也是开四关的上关穴,能用于气机逆乱,面瘫,口腔溃疡等。
针灸技术好的医生,针合谷,针感能传导至胸口。
对头面部各种疼痛的止痛效果尤为有效,孕妇用有胎不稳的可能。
5【心胸取内关】内关穴——八脉交会穴,在腕横纹内侧上两寸。
能缓解心慌心悸、整个心肺相关的疾病,都可以用,有宽胸理气、宁心安神的作用。
6、【小腹三阴谋】三阴交——是三条阴经的交会处,腹为阴背为阳,腹部的疾病可以通过三阴交来调理,不论男女,生殖、泌尿系统的问题,要多用。
此穴位于内踝尖上三寸的地方。
三阴交穴是妇科保健大穴,有滋阴补阳、益气调气作用。
7、【酸痛阿是穴】阿是穴——全身所有的阳性压痛点,没有固定的位置,以痛为穴,哪里痛就按揉哪里。
四总穴歌临床配伍四总穴歌临床配伍【原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台谷收。
【配伍】胜肚三里留肚腹疾患先取足三里(人体前面的疾患)。
胃痛:加中脘;消化不良:如中脘、下脘;腹胀:加天枢;腹痛:加气海;便秘:加天枢、支沟、阳陵泉;泻泄:加天枢、三阴交;呕吐:加内关、中脘、下脘;痛经:加中极、气海、三阴交;膝痛:加阴陵泉、阳陵泉;强壮:灸足三里。
腰背委中求腰背疾患先取委中穴(人体后面的疾患)。
背痛:加大椎、肝俞;腰痛:加肾俞、大肠俞;腿痛:加秩边、承山;膝痛:加阳陵泉、膝眼;腿酸:加足三里、三阴交;腹痛:加委中放血(如中暑);转筋:加承山;吐泻:加曲泽;痔疮疼痛:加长强、承山;丹毒:加曲池、血海。
头项寻列缺头项疾患先取列缺穴(人体上部头两侧疾患)。
偏头痛:加太阳、头维;前额痛:加上星、攒竹;鼻塞:加上星、迎香、风池;气喘:加肺俞、喘息;失音:加照海、廉泉;咳嗽:加尺泽、肺俞、天突;项痛:加大椎、风池、大杼;后脑痛:加风池、印堂;手腕痛:加合谷、阳溪。
面口合谷收面口疾患可先取合谷(人体上部前面疾患)。
面肿:加人中;目赤:加攒竹、丝竹空:牙痛:加下关、颊车;头痛:加风池、太阳;咽痛:加少商、商阳;鼻塞:加风池、迎香、通天;前额痛:加攒竹、上星;腹痛:加天枢、气海;头晕:加风池、上星、天柱;镇静:加太冲、印堂。
本文选自孙震寰、高立山《针灸心悟》非常有效的自我按摩保健疗法以艾火炙腰部的命门、肾俞、阳关等几处穴位治愈癫痫。
各种疾病所应按摩的穴位 1.头部疾患主穴:风池、太阳、头维。
太阳头痛:加后溪、攒竹。
阳明头痛:加合谷、内庭。
少阳头痛:加中渚、率谷。
厥阴头痛:加百以艾火炙腰部的命门、肾俞、阳关等几处穴位治愈癫痫。
各种疾病所应按摩的穴位1.头部疾患主穴:风池、太阳、头维。
太阳头痛:加后溪、攒竹。
阳明头痛:加合谷、内庭。
少阳头痛:加中渚、率谷。
厥阴头痛:加百会、太冲。
太阴头痛:加三阴交、丰隆。
少阴头痛:加涌泉、太溪。
针灸内容--“四总穴歌”针灸内容--“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这就是针灸歌诀,叫四穴总歌!意思就是:胃肠不好,可按摩足三里穴;腰酸背痛可按摩委中穴;头痛、项强可按摩列缺穴;面部、口部有病,可按摩合谷穴。
所谓“求”就是说明位置较深,要用些力,另外就就是要找,哪个地方有节节,或就是痛疼,就就是求到位置了。
加一些针灸穴位的内容,这四个穴位比较简单,作用也很强大,先开一个头。
以下根据要求更新:别名:虎口《甲已经》定位: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约平第一掌骨桡侧中点处、简便取穴法:①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就是穴。
②拇食二指合拢,肌肉隆起最高处就是穴。
功能:疏风解表,清利头目,通经止痛。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鼻衄,齿痛,牙关禁闭,口眼歪斜,耳聋,痄腮,咽喉肿痛,热病无汗,多汗,腹痛,便秘,经闭,滞产。
机理分析:治疗头面五官病:因手阳明大肠经贯颊,循行头面,入下齿中,在鼻旁与足阳明经相衔接;足阳明经与眼相联系,其经别系目系;手阳明之络入于耳中,其经别“上循喉咙”,故合谷可用于治疗头痛, 目赤肿痛,鼻衄,齿痛,牙关禁闭,口眼歪斜,耳聋,痄腮,咽喉肿痛等症、正如《玉龙经》载合谷“治头面,耳目,鼻颊,口齿诸疾”、因合谷穴为临床治疗头面的常用穴,故《四总穴歌》中有“头面合谷收”之说。
热病无汗,多汗: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相表里,肺主表,主外感邪气在表诸疾,合谷为阳明经原穴,故为治疗表症的主穴、取之可疏风解表,调与营卫,对热病无汗者可发,多汗者可敛、《针灸大成》指出:“多汗先泻合谷,次补复溜,少汗先补合谷,次泻复溜”、《拦江赋》:“无汗更将合谷补,复溜穴泻好施针,倘若汗多流不绝,合谷收补效如神、”腹痛,便秘:手阳明经属大肠,合谷又为其原穴,《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疾也。
”故取合谷调理肠腑而治疗腹痛,便秘、闭经,滞产:妇女以血为用,气行则血行,由于气滞血瘀,或由于血瘀闭阻,气不能行,均可导致妇科病如经闭,痛经,滞产等。
艾灸配穴之四总穴歌!四总穴歌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
1头项寻列缺列缺穴在手腕横纹以上(尺骨陷中),在这个部位,所有头部的疾病头疼、头晕、眩晕呕吐等等,都可以用列缺穴来治疗。
列缺穴位置:列缺穴位于手腕内侧(大拇指侧下),能感觉到脉搏跳动之处。
主治:伤风,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牙痛,指压列缺穴,可以使手动脉及血液流动,对于治疗骨折、伤痕等后遗症非常有效。
该穴为人体手太阴肺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2面口合谷收嘴周围和脸面上的疾病都可以用合谷穴治疗,合谷穴在这个地方,人的拇指和食指(虎口)连接部到指骨连接部,划一条竖线,中点这是合谷穴。
合谷穴位置:侧腕对掌,自然半握拳,合谷穴位于手背部位,第二掌骨中点,拇指侧。
(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鼻出血,牙痛,牙关紧闭,耳聋,痄腮,咽喉肿痛,热病无汗,多汗,腹痛,便秘,经闭,滞产。
牙龈疼痛、青春痘、赘疣、三叉神经痛、眼睛疲劳、喉咙疼痛、耳鸣、面部神经麻痹、口眼歪斜、打嗝等。
该穴为人体手阳明大肠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由此穴的主治疾病即可看出本穴位的治病效果非同一般。
合谷穴指压的小窍门:指压时应朝小指方向用力,而并非垂直手背的直上直下按压,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此穴位的疗效。
3肚腹三里留也就是说凡是在“肚腹”这个部位所发生的任何病,像胃弱、胃寒、胃痛、胃痛风,西医讲的,胃下垂、胃痉挛这个部位,都要用足三里这个穴;这个穴位就负责治疗肚腹所有的疾病。
足三里位置: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
主治:健脾和胃,扶正培元,疏风化湿,通经活络,益气健脑等。
适用于肠胃功能低下、久病体弱、胃痛腹痛、消化不良、便秘腹泻、呕吐、肠鸣、高血压、失眠、半身不遂等病症。
为养生长寿抗衰老的大穴,对美容、减肥亦有一定作用。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麻感,有时可向下肢和足背发散。
4腰背委中求腰背部位的疾病,首先治疗者要考虑到委中穴,腰背部位有什么疾病,你像腰痛。
四总穴歌:肚腹三里求,腰背委中留,头项寻列缺,口面合谷收。
四总穴歌:肚腹三里求,腰背委中留,头项寻列缺,口面合谷收。
足三里―――肚腹三里求足三里在膝眼下三寸,旁开一横指。
膝眼是什么?就是膝盖的眼睛嘛!在膝盖骨下凹陷处。
本穴是胃经的合穴,四总穴之一,其作用非常巨大,效果最好的方法是艾灸。
不过,关于本穴的所有功效,我们用两句俗语就可以把它给概括了:一是“肚腹三里留”,就是说我们整个腹部的病一般都可以通过针刺足三里来治疗。
足三里是胃经的合穴,针刺它可以调节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有保健的作用。
如果真有病的话,按摩不太管用,最好艾灸,若是急病重证,那就要针刺了。
足三里确实相当于一个宝藏。
胃痛一揉这个足三里,马上缓解。
醉酒一按足三里马上就能吐出来,最好吃上几粒藿香正气丸以保护胃气。
二是“常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
鸡肉能补肾益精、补益脾胃、补血养阴,可用于治疗阳痿、遗精少精、食欲不振、面色萎黄或产后体虚头晕、少乳闭经、月经量少等(但现在人工饲养的鸡就差得远了)。
足三里具有和鸡肉类似的作用,是人体的保健要穴,同样可以用于补肾益精、补益脾胃、补血养阴等。
现代对食道癌患者做实验观察,结果发现针刺足三里穴,可见食道蠕动增强,管腔增宽,痉挛解除;针刺胃病患者的足三里,其胃电图的表示为双向调整作用;针刺足三里还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的作用。
这些报道充分说明了足三里具有调节机体功能的作用,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若要身安康,三里常不干。
”想要身体安康,就要使足三里常湿润。
古人常用“化脓灸”,就是每天用艾条灸足三里穴一次约15分钟或直至出小水泡止灸,并保洁持局部皮肤,待水泡自行吸收。
应用“化脓灸”时严格消毒,以防止感染。
作为修佛研道的素食者,不妨每天都在足三里处进补一个“老母鸡”。
委中―――腰背委中留委中穴位于人体的腘横纹中点,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中间,即膝盖里侧中央。
委中是为足太阳膀胱经的合穴,经气最强,入脏也最深,故感传效果也最佳,腰背部的经络几乎为膀胱经所占住,治疗腰脊强痛、股膝挛痛、风湿痹痛、小便不利以及头痛身热、呕吐泄泻、咽喉疼痛等病证。
四总穴歌的应用原理引言四总穴歌是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据说可以通过唱歌的方式刺激全身的四个主要穴位,从而促进人体的健康和平衡。
本文将介绍四总穴歌的应用原理,以及其可能的疗效和注意事项。
什么是四总穴歌四总穴歌是一种结合了音乐和中医的疗法,它通过特定的歌曲和音调来刺激人体的四个主要穴位:大椎、神门、肩井和风池。
•大椎(GV14)位于颈椎的最高点,按摩此穴位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舒缓颈部疲劳。
•神门(GV point)位于头部的最高点,按摩此穴位可以缓解头痛和改善记忆力。
•肩井(GB21)位于肩膀与颈部的交界处,按摩此穴位可以缓解肩颈疼痛和肌肉紧张。
•风池(GB20)位于颈部的两侧,按摩此穴位可以缓解头痛、颈椎疼痛和眩晕。
应用原理四总穴歌的应用原理基于中医的经络理论和音乐的疗效。
1.经络理论:根据中医的理论,人体内部有一套复杂的经络系统,通过这些经络可以传递气血和能量。
按摩特定的穴位可以刺激经络的流动,促进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2.音乐疗效:音乐被认为具有治疗和舒缓的功效。
特定的音调和旋律可以影响人体的神经系统和情绪,从而改善身心健康。
综合以上两个原理,四总穴歌的设计旨在通过唱歌的方式刺激特定的穴位和经络,从而达到治疗和舒缓的效果。
四总穴歌的疗效四总穴歌的疗效尚待科学验证,但有些人声称通过这种疗法取得了改善。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疗效:•缓解头痛和颈椎疼痛:按摩大椎和风池两个穴位可以刺激头部和颈椎的血液循环,从而缓解头痛和颈椎疼痛。
•改善记忆力和集中力:神门穴位被认为与记忆和集中力有关,刺激这个穴位可能会改善这些方面的功能。
•缓解肩颈疼痛和肌肉紧张:按摩肩井穴位可以缓解肩颈疼痛和肌肉紧张。
•改善情绪和压力:音乐疗法被广泛认为可以改善人们的情绪和降低压力,四总穴歌作为一种音乐疗法可能会对情绪和压力有所改善。
需要注意的是,四总穴歌并不适用于所有人群。
如果您有任何慢性疾病或疑似病症,请在尝试四总穴歌之前咨询医生的建议。
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以下是四总穴歌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1.选择合适的歌曲:四总穴歌的歌曲通常是特定的旋律和音调,可以通过网络搜索或咨询中医师来获得。
《四总穴歌》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临床应用有何发展?《四总穴歌》最早见于《针灸大全》,原文是:“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这首简单的歌诀,却表达了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道理。
四个穴位分散在下肢和上肢,对头面躯干部病痛起着远道主治作用。
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主治肚腹部病痛;委中属足太阳膀胱经,主治腰背痛;列缺属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经相络,主治头项痛;合谷属手阳明大肠经,主治面口病痛。
四个穴位中,足三里和合谷,在临床上应用最广,且历久不衰。
委中、列缺对于腰背、头项痛,近人就用得较少。
似乎穴位的应用随时代而有变异。
这种变异,与刺法的掌握颇有关。
如委中用于腰痛,古代多用浅刺出血法。
先伸张腘部,或加拍击使浅静脉怒张,随后用三棱针或粗针散刺出血,还可加拔火罐。
此法对急性腰扭伤有显著疗效,而单刺法则效果不大。
列缺位于筋骨之侧,如不能很好得气,对头项强痛的奏效就不够理想。
所以临床治疗于取穴之外更须注意如何取气。
一些容易定位又容易掌握针感的穴位常为临床所喜用,否则就少用。
近人对列缺等穴的少用,可能就是出于上述原因。
《四总穴歌》是最短的一首针灸歌诀,但它简括有余而全面不足。
全身各部,除了“肚腹”、“腰背”、“头项”“面口”之外,其他部位怎么配穴呢?它没有提。
为此,近人有些补充。
下面的《八总穴歌》或称作《分部远道配穴歌》,看来是较接近当前临床实际的(《针灸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
“头项后溪取,面口合谷收;心胸内关穴,肚腹三里留;小腹三阴交,腰背殷门求;肝胆阳陵泉,胁肋配支沟。
”远道取穴是针灸临床的取穴大法,特别是对一些急性病痛,临床上不能只是头痛针头,腹痛针腹,而应当优先考虑远取法。
头项不取列缺而取后溪,即因其较易掌握针感,还因其属手太阳小肠经,与头项有更直接的联系。
临床对落枕、头项强痛等多配用。
当然也可选用其他穴。
一般病位偏后者取太阳经,偏外侧者取少阳经,且以手部穴为主。
面部则属阳明经,如牙痛、头面痛、鼻塞、眼赤等,均可取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