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图变化过程
- 格式:ppt
- 大小:1.43 MB
- 文档页数:15
揭秘秦始皇时期广东广西并入中国版图的过程以现在的省级区划来对应的话,当年秦始皇所征的南越之地,基本上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广东、广西两省。
中国人在标记地名时,比较喜欢以方位来命名,而方位相左的同一组地名中,基本都会存在一个将之连接在一起的地理特征,以为纽带。
象连接湖南、湖北两省的纽带是“洞庭湖”;区分河南、河北的河流则是“黄河”。
至于说将广东、广西两省联系在一起的地理特征,是一条东西向横穿两省的河流:珠江。
说到珠江这个地理标签,情况其实有点小复杂,因为在不同的背景环境下,它所包含的意义并不相同。
一般情况下,鉴于安于守土的古人,往往并没有机会窥探一条河流的全貌,因此他们会为依据自己的认知,为自己所处地缘板块的那段河流命名(山脉也是这样的)。
而从现在地理学的角度来看,基本上会用下游最后一段河流的名字,来代指整条河流。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规律,盖因为一条河流的下游是最容易认定的,并且在一般情况下,会因拥有较大型的冲积平原,而成为整条河流人口最密集,最具地缘潜力的区域。
在这种背景之下,最后一段河流的知名度往往也就最高了,用在地理学中成为整条河流、整个水系的地理标签也是很自然了。
珠江的情况也是这样的,最初所指的只是广州到“珠江口”这一小段的江水。
而现在,我们所要分析的“珠江”,则是指珠江口以西,直至源头处的这段干流,也就是“广义”的珠江。
事实上在广东人的理解中,“珠江”这个名字还有一层特定的含义。
在这层认知中,珠江并不只是一条河流,而是三条由不同方向(西江、北江、东江)源出,最终汇往往珠江口的江河总称(类似的地理概念,还有象渤海湾的“海河”)。
而其中的西江,则是我们所要重点解读的,连接两广的广义“珠江”的下游(广东境内)。
之所以要花时间做这个说明,主要是因为不想在地理认知上引发误会。
如果没有特别说明的话,在接下来的内容中出现的“珠江”,会是将“西江”作为最后一段河道的,广义的“珠江”。
珠江水系示意图整个珠江水系所涉及的省级行政区有云南、贵州、湖南、江西、广西、广东五省,其中的一条支流“左江”甚至还发源于越南境内。
中国的国土与边疆问题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庞大面积的国家,其国土与边疆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国土的形成过程、边疆问题的现状及解决办法。
一、国土形成过程中国国土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
首先,早在远古时期,中华民族就开始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部落、国家。
然而,中国的国土并非始终如一,而是在历史的进程中逐步扩张的结果。
在建立中央集权的秦朝时期,中国国土的框架初步确立。
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经过秦、汉、唐等朝代的不断扩张,中国的版图逐渐向外延伸。
在宋代时,中国国土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边界,除了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和西北地区的西夏、辽等国家外,大部分地区都处于中国的统治之下。
明清两朝,中国帝国实现了最大程度的国土扩张。
明朝时期,中国国土的东北部分先后归属于明朝统治,并逐渐向北扩展到现今的黑龙江、吉林等地。
清朝进一步扩张了国土,在其鼎盛时期,中国国土覆盖了现今的中国大陆以及台湾、西藏、新疆等地。
二、边疆问题的现状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的边疆问题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一方面,中国通过历史上的统一战争和外交手段,确立了现行国土范围,维护了边境安全。
另一方面,中国仍然面临着一些边疆争端和挑战。
1. 自治区问题中国的边疆地区往往隶属于自治区,如西藏、新疆等。
这些地区的边疆问题涉及到不同民族的关系、宗教冲突等多种复杂因素,需要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对这些地区的管理,以确保国内稳定与发展。
2. 领土争端中国面临着一些领土争端问题,如中印边界问题、南海诸岛争议等。
这些争端不仅牵扯到国家的领土完整和主权,同时也涉及到历史、文化、资源等方面的利益。
为解决这些争端,中国与相关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外交对话和谈判。
3. 跨境合作中国边疆地区与邻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边疆问题的一部分。
通过加强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合作,中国与邻国可以推动边境地区的发展,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增进邻国间的友好关系。
三、解决办法为了处理好中国国土与边疆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政策。
疆域史是关于从古至今中国领土变化过程的历史。
中国疆域自远古以来不断演进变化,从《尚书·禹贡》九州开始直到中清朝极盛时疆域:被认为是中国疆域原型华民国时期的秋海棠叶形状,而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疆域的又有改变,成为被喻为“雄鸡”的形状至今。
期间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历程。
目录概述远古时代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统一王朝的建立秦朝疆域汉朝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国土隋唐鼎盛时期隋朝疆域唐朝疆域周边其它民族国家宋朝时期大蒙古国与元朝时期明朝时期的疆域清朝时期的疆域民国疆域共和国疆域近代的国土沦丧近代西方国家侵占中国领土方式一、邻国强占中国领土二、殖民地三、西方国家强租强占中国沿海地区中国历代疆域面积变迁概述远古时代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统一王朝的建立秦朝疆域汉朝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国土隋唐鼎盛时期隋朝疆域唐朝疆域周边其它民族国家宋朝时期大蒙古国与元朝时期明朝时期的疆域清朝时期的疆域民国疆域共和国疆域近代的国土沦丧近代西方国家侵占中国领土方式一、邻国强占中国领土二、殖民地三、西方国家强租强占中国沿海地区中国历代疆域面积变迁展开编辑本段概述现代中国疆域现今中国的国境南邻越南、老挝和缅甸;西南与印度、不丹、尼泊尔接;西接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中部;正北与蒙古接壤;东北则和俄罗斯东部、朝鲜接壤;隔海与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等国相望。
编辑本段远古时代战国时所著的《禹贡》记载的九州(中国)是关于中国疆域最早的文献记载。
虽非禹时实著,然亦体现了战国时人九州的天下观与地理观。
其将中国分为冀州、兖州、徐州、青州、豫州、雍州、梁州、荆州、扬州九州。
以今日来看,冀州在今山西及河北、河南两省的部分地区;兖州则在今河北与山东省部分地区;青州在今天的山东半岛;徐州在今山东省南部与江苏省北部;淮水以南之江苏省与安徽省则为扬州;荆州在今天的两湖;豫州指今河南省;梁州指四川省与陕西的汉中地区;雍州包括了今天的关中与甘肃东部。
中国的国土疆界及地理基础•一、“历史上的中国”疆域范围•二、中国疆域形成和发展的分期•三、中国疆域伸缩的地理基础一、“历史上的中国”疆域范围•1983年,历时30年完成,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开始出版,反映了原始社会到清末我国疆域政区变迁。
在编图研究中确定了“历史上的中国”概念,解决了曾长期争论不休的中国历史版图和中华民族界定问题。
•确定中国境域以18世纪50年代至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版图为准,历史时期在这个范围之内活动的民族,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在这个范围之内建立的政权,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政权。
本节所讲的疆域,即以这一空间为基准,探讨其中的变迁过程以及支撑疆域变化的地理基础。
二、中国疆域形成和发展的分期•(一)、自然凝聚时期:从中华大地人类文明的出现,到康熙二十八年(1689)《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其发展历程呈现以下特点:•1、“中国”的概念首先在中原地区出现,并形成了独具特点的以“中国”为核心的“天下观”;•2、秦汉对中原地区的长期统一,使中原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凝聚为一体,高度发达的文明成为中国疆域进一步凝聚发展的核心。
•3、活动在中华大地上的众多政权以较强大的政权为核心构成大小不同的藩属体系(或称之为政治体),而分别以北方游牧政权、中原农耕政权为核心的两类藩属体系对“正统”的争夺主导着众多藩属体系的碰撞、重组,中华大地上的政治格局由此呈现分裂——统一,再分裂——更大范围的统一,为中国疆域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动力。
•4、中国疆域的形成是各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而众多民族或政权对“中国”的认同,以及这些民族相互之间长期的融合,成为中国疆域形成的黏合剂。
•(二)、疆域明晰时期:从康熙二十八年(1689)《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这一时期中国疆域内部的凝聚依然存在,外部边缘逐渐清晰,疆域性质也由王朝传统疆域向近现代主权国家疆域转化,其发展呈现以下特点:•1、中国边疆与内地的关系更加密切,已经成为牢固的一体。
1689年之后,中国丧失了588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包括外蒙古156.6万平方公里和被俄罗斯侵吞的400多万平方公里。
1、1689年9月7日(康熙二十七年),兴安岭及额尔古那河以西约二十五万平方公里国土,于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丧失。
2.1727年10月21日(雍正五年),贝加尔湖之南及西南约十万平方公里国土,被迫签订恰克图条约而丧失。
3.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约十万平方公里之库叶岛,被俄帝暗中吞并。
4.1840(道光二十年),原为我属邦哈萨克,被俄帝侵并,该邦面积约百万平方公里。
5.1840年(道光二十年),原为属邦布鲁特,约十万平方公里面积土地,被俄帝并吞。
6.1858年5月28日(咸丰八年),混同江以西,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广大地区,面积约四十六万平方公里土地为俄帝侵占,并逼清廷签订瑷珲条约加以承认。
7.1860年11月14日(咸丰十年),混同江及乌苏里江以东兴凯湖附近,约四十三万平方公里国土为俄帝侵占,事后逼清廷订北京条约加以承认。
8.1864年(同治三年)后,自沙渍达巴哈起,至葱岭止约四十三万平方公里国土,俄帝逼清廷订立塔城界约等多次界约,加以承认。
9.1868年(同治七年),约百万平方公里面积之我属邦布哈尔汗国,被俄帝侵并。
10.1876年(光绪二年),原为我属邦浩罕国,约三十五万平方公里面积土地,被俄帝吞并。
11.1881年(光绪七年),自伊犁西南天山之阴,那抹哈勒克山口起至伊犁西北喀尔达止,约二万平方公里国土,俄帝逼清廷订立伊犁条约而丧失。
12.1883年(光绪九年),额尔齐思河及斋桑泊附近,约二万平方公里土地,于俄帝逼订科布多塔尔巴哈台界约而丧失。
13.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新疆省极西地区帕米尔地方,约一万余平方公里土地,被俄帝与英国瓜分。
14.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俄帝强租旅行顺大连,该两港口面积约三千八百平方公里。
15.1921(民国十年),俄帝先唆使唐努乌梁海独立,一九四四年(民国三十三年)正式侵并,总面积约十七万平方公里国土。
八年级历史上册秦朝统一中国的过程与影响秦朝统一中国的过程与影响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不仅在政治、军事上实现了中国的统一,而且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秦朝统一中国的过程以及对各个方面的影响。
一、秦统一中国的过程1. 强大的中央集权秦始皇实行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取消了封建地主制度,建立了县制和郡县制,并设立郡守、县令等官员来统治地方。
通过这种制度,秦朝实现了对全国各地的直接统治,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2. 连续战争扩张秦朝通过一系列的战争扩张自身势力,并最终统一了中国。
其中最重要的战争是秦始皇发起的六国战争,他先后灭亡了赵、韩、魏、楚、燕、齐六个诸侯国,最终将大部分中国领土纳入了秦朝的版图。
3. 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等制度为了加强统治,秦朝实行了一系列的统一制度,如统一货币制度、文字和度量衡制度等。
这些统一制度使得秦朝各地之间的交流更加方便,加快了统一过程。
二、秦统一中国的影响1. 统一思想观念秦朝统一中国后,通过推行法家思想,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严格执行,使得法治观念在中国深入人心。
这对后来的王朝统治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并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统一文字与文化秦朝统一了文字,对六国文字进行了整合,最终形成了统一的正式文字,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方之间的交流和统一文化的形成。
此举为后来的文化繁荣提供了基础。
3. 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基础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为后来中国王朝的统治提供了经验和模板。
后来的汉、唐等王朝都借鉴了秦朝的统治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增强了国家的统一与稳定。
4. 统一的货币、度量衡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秦朝统一了货币、度量衡等制度,为后来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
统一的货币使商业贸易更加繁荣,统一的度量衡促进了商品交流的便捷,推动了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5. 士族的衰落与农民地位的提升秦朝的统一过程中,王朝通过提高农民地位,减少了地主的势力,削弱了士族的影响力。
历史考研笔记中国古代史1、中国历史的开端(原始社会)中国远古时代的人类:远古时代:夏前史,原始社会,石器时代。
原始群,打制石器,旧石器时代原始社会氏族公社,磨制石器,新石器时代(野蛮时代)注:原始群指为生存以血缘关系组成的松散群体。
氏族公社特点:1族外婚2血亲关系3特定名称、固定信仰、原始共产制确立:同祖母,特定氏族符号,族外婚为前提,血缘关系为纽带,具有共同信仰的比较牢固的经济生活社会单位。
产生的社会基础:定居和族外婚猿人(旧早)杂交京谋田原始群古人(旧中)血缘婚(同辈婚)马丁长大原始社会新人母系(旧晚)族外婚(氏族内部禁婚)山河柳河畔羊氏族社会对偶婚(主夫主妻)父系一夫一妻制家住纹龙注:京谋田:北京、元谋和蓝田。
马丁长大:马坝、丁村、长阳和大荔。
山河柳(新人):山顶洞、河套和柳江。
河畔(半)羊(仰)(母系):河姆渡、半坡和仰韶。
家渚(住)纹(汶)龙:齐家、良渚、大汶口和龙山1农为主,现畜牧2磨石器,南稻北粟3手工制陶1族外婚,对偶婚2定居村落3母权制1铜器发明经济 2第一次(农业和畜牧业)父系 3第二次社会分工(手工业和农业)组织: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禅让制氏族制的瓦解:生产力-剩余-贫富分化-私有制-阶级-国家中国古代国家形成的特点:氏族部落间的冲突与联盟中形成。
我国远古社会的传说黄帝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黄帝炎帝阪泉之战。
三皇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禅让制:民主-推举-承认-确立。
2、夏商西周(奴隶社会)夏朝的考古发掘和文化遗址二里头文化:59,徐旭生,河南偃师二里头,系统发掘,夏文化。
兵礼器(国家确立的重要标志),制骨,陶窑,农业工具原始,陶酒器,贝,墓葬分化,宫殿,建筑群。
夏商周断代工程:人社自结合,科技手段,学科交叉,解决年代,96-00。
夏朝的巩固和发展自禹始,入文明,奴制立,都阳城,迁阳翟。
涂山之会:对禹朝贡,行臣服礼。
钧台之享:阳翟,“所以示诸侯礼也,诸侯所由用命也”太康失国:启子太康,不恤民事,东夷后羿,得拥夺权。
中国在地球板块运动中位置的变化示例文章篇一:《中国在地球板块运动中的位置变化》嘿,你知道咱们的中国在地球这个大球上可不是一直待在一个地方没动过哦。
地球就像一个超级大的拼图,这些拼图块就是板块。
中国就位于好几个板块交界的地方呢。
我就先讲讲板块运动是咋回事吧。
你看,板块就像在一个大锅里煮着的大饼块,它们会慢慢地移动,有时候还会互相挤一挤、碰一碰。
这种运动可不得了,它会让地球上的很多东西都发生变化。
我想象着,地球的板块就像是一群调皮的小动物在慢慢地挪窝。
那中国在这个小动物们的大迁徙里会咋样呢?在很久很久以前,那时候的中国所在的地方和现在还真不太一样呢。
咱们的科学家们可聪明啦,他们能从好多好多线索里找出中国在地球板块运动中的变化轨迹。
比如说从那些古老的岩石里,就像从一本本超级古老的故事书里一样。
这些岩石能告诉我们,以前这里是在海里呀,还是在陆地上。
我听老师说过,有一些地方的岩石有着奇怪的形状和纹理,就像是被海水冲刷过很久很久一样。
这就说明呀,那个时候这个地方可能是在海底呢。
可是现在呢,这个地方却高高地在陆地上,还有很多人在那里生活,盖房子,种庄稼。
这多神奇呀!就像一个小水滴,本来在大海里游来游去,突然有一天就跑到了云彩上,再后来又掉到陆地上变成了一个小水坑。
中国的很多地方也经历了这样超级大的变化呢。
再说说地震吧。
咱们中国有时候会发生地震,这就和地球板块运动有关系啦。
板块之间互相挤呀挤,就像两个小朋友在抢一个玩具,然后就会“嘭”的一下,震动起来。
在板块交界的地方,这种挤来挤去的情况就更多。
我家邻居的叔叔就是研究地震的,他说中国的一些地震带,就像地球上的伤疤一样,这些伤疤就是板块运动留下的痕迹。
有一次,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在讨论这个事儿。
小明就说:“那中国会不会有一天被板块运动给带到北极去呀?”大家都笑了,我说:“那可太奇怪了,要是中国到了北极,咱们是不是都得天天穿着大厚棉袄,和北极熊做邻居啦。
”小红又说:“也许那时候我们就不能种水稻了,只能种一些像苔藓那样耐寒的东西了。
中国历史地理概述中编:历史地理概论引⾔: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学科发展简史历史地理学时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和发展的学科。
(这⾥“历史时期”指新⽯器时代以来⾄当代的⼈类活动的时期,时间⼤约是1万年左右)⼀、研究对象及学科性质1、研究对象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及其规律的科学。
地理环境包括⾃然和⼈⽂两个⽅⾯。
(1)⾃然地理环境的变迁⾃然地理环境是指⼈类社会周围的⾃然界,包括作为⽣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各种⾃然要素,如⽓候、植被、⽔纹、地貌(河流、湖泊、海岸、沙漠)、⼟壤、⽣物,等等。
(⾃然环境是⼈类赖以⽣存的空间)(2)⼈⽂地理环境的变迁⼈⽂地理环境是指⼈类为求⽣存和发展在地球表⾯上各种活动的分布和组合,如疆域、政区、军事、⼈⼝、民族、经济(农业、⼿⼯业、商业)、城市、交通、⽂化,等等。
2、学科性质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的对象是地理,研究的资料和⽅法,既有历史的,也有地理的,还包括考古的,等等。
因此其科学属性存在争议,上世纪50年代以来即有此讨论,有三种观点:(1)历史学的分⽀。
往往为历史学出⾝的研究者所主张(2)地理学的分⽀。
往往为地理学出⾝的研究者所主张(3)边缘学科现在⽐较⼀致认为它是地理学的⼀个分⽀。
在地理学中式三级学科,属⼆级学科⼈⽂地理学,受西⽅地理学影响,在历史学中由于传统地理学为史学的⼀部分,故定为⼆级学科。
⾃上世纪末以来,历史地理学向区域综合研究发展。
⽽区域⾃然⼈⽂历史地理的综合研究,必将更能显⽰历史地理学的特点和功能。
⼆、历史地理学产⽣和发展的过程1、传统沿⾰地理(1)成书于公元初的《汉书·地理志》是⼀篇当代地理著作。
但其所记不限西汉⼀朝。
《汉书·地理志》是第⼀部权威性的成熟的地理学著作,其所记不限于西汉⼀朝。
此后正史中的16部地理志⼤多因袭了《汉书·地理志》的记述传统。
(2)此前,《尚书·禹贡》已经是地理学著作,因此我们可以说传统地理学已有了两千甚⾄四千年的历史了。
教案:中国的疆域【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对应教材P2-P6。
主要包含“伟大的祖国”、“辽阔的疆域”、“众多的邻国”等内容。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掌握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了解我国领土范围和面积。
能够在中国疆域图上辨别及在中国疆域空白图上填注出我国濒临的海洋、主要岛屿、海峡,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或地区。
学会识读和使用“中国疆域和行政区划”图,并能在地图上正确表示出我国的四至点。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球仪及阅读地图,使学生说出我国的纬度和海陆位置,并能正确表述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思想教育。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他们对祖国疆域完整和统一的责任感。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的第一节内容。
教材首先让学生从宏观的角度认识中国,把握中国的基本国情,包括其辽阔的疆域和众多的邻国。
通过对这些基本国情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地理特点和战略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我国领土的范围和面积,以及我国的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或地区。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地图准确识别和描述我国的四至点,以及在地图上正确标注我国的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或地区。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中国在世界地图上的位置。
提问:“你们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位于世界的哪个位置吗?”二、讲授新课1.伟大的祖国解释中国的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海陆位置及其特点。
强调中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或地区,幅员辽阔,东西横贯62个经度,南北纵跨49个纬度,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位。
2.辽阔的疆域介绍我国的四至点: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县北极村)、最南端(海南省三沙市永兴岛)、最东端(黑龙江省抚远市黑瞎子岛)、最西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乌什县)。
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过程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过程1.中国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开端(1)先时期中国境各民族的逐步走向统一与融合中国经历了四千年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过程,才形成今天这样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
四千多年前,当我们的祖先还处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阶段时,活动在各地区的部落群或部落联盟,在相互联系与影响下,即共同为开拓祖国古代的文化作出了贡献。
约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居住在中原地区(黄河中下游)的一些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通过战争和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影响,逐渐融合而成为一个民族,即“诸夏”(亦称“华夏”)。
开始进入阶级社会,建立了第一个国家“夏朝”。
在中国国家形成和发展的最初阶段——夏、商、西周时期,中国境以及周边的一些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多向夏、商、周王朝称臣朝贡。
当时“中国”一词,是指王京而言。
《诗经》“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惠此京师,以绥四国”,以“中国”对“京师”。
《毛传》注释说:“中国,京师也”。
中国以外的周边各族,被视为蛮、夷、戎、狄。
春秋时期,周朝王室衰微,各诸侯国相互兼并。
黄河中下游的中原诸夏晋、、宋、鲁、卫等国以中国自居,、楚、吴、越等非源于周文化,不是尊行周礼的国家,仍被视为“夷狄”而遭到歧视。
《论语·八佾》:“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亡’即无)也”。
《集解》:“诸夏,中国也”。
说明“中国”的称呼已由周室的王畿所在,扩大到所有华夏诸国。
及至战国时期,中国一词已泛指中原地区。
《孟子·滕文公》:“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
随着地区的开发和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愈益密切,“中国”一词已发展成为华夏诸国所在中原地区的通称。
春秋、战国时期,各族之间的交往和兼并战争,导致了民族的统一与融合。
今省北部诸国及令支、孤竹、山戎等少数民族,为燕国所并,燕将开击败东胡,把疆界推向今省及朝鲜半岛西北部;今境及西部诸国和赤狄、白狄、长狄等为晋国所灭,其后国又东灭,北灭林胡,把疆界推向今中部;今境诸小国和莱夷等少数民族为齐国所并;关中的国先后灭义渠、冀戎、邽戎,南并巴蜀、,把疆界推进到今的黄河及省的长江一带;江汉及江淮流域的小国及淮夷等少数民族,春秋时分别为楚、吴、越所统一,战国时楚国东灭越,南占洞庭、苍梧,西降槃瓠、廪君等蛮,把疆界推进到五岭及黔东一带。
中国演变的历史过程《中国演变的历史过程》嘿,你知道咱们中国的历史有多么神奇、多么有趣吗?那可就像一部超级长又超级精彩的大电影,从很久很久以前就开始放映啦。
我听爷爷说,在很久很久之前,有个叫原始社会的时期。
那时候的人们啊,就像小动物一样,到处找吃的。
他们住在山洞里,山洞就像他们的小房子,不过可没有咱们现在的房子舒服。
男人们出去打猎,女人们呢就采集野果。
他们穿着用树叶或者兽皮做成的衣服,那时候可没有漂亮的布衣服哦。
我就想啊,穿着兽皮得多臭啊,而且肯定也不暖和,不像我们现在有羽绒服。
他们还会用石头做成工具呢,那些石头工具就像他们的魔法棒,帮助他们砍树、割肉。
你说神奇不?那时候大家都一起生活,东西也一起分享,没有什么你的我的,就像我们在学校里和小伙伴分享小零食一样。
后来呢,就到了夏朝啦。
夏朝可是咱们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哦。
这时候开始有了国王,国王就像我们班级里的班长,不过他管的可是整个国家呢。
人们开始学会种地啦,种出的粮食就像宝贝一样。
有了粮食,大家就不用老是到处找吃的啦。
而且啊,人们还开始建造房子,那些房子虽然没有现在的高楼大厦那么高大,但也是他们的家呀。
我在想,那时候的人们是不是也会在房子周围种上花花草草呢?商朝接着就来了。
商朝的人可聪明啦,他们创造了甲骨文。
甲骨文就像一个个小密码,记录着那时候的事情。
我看到那些甲骨文的图片,觉得就像一幅幅小画,真好玩。
商朝的青铜器也特别有名,那些青铜器又大又重,上面还刻着漂亮的花纹呢。
我觉得那些青铜器就像商朝人的宝贝箱子,里面装着他们的文化和历史。
而且啊,那时候还有祭祀的活动,我不太明白祭祀到底是怎么回事,但感觉就像是和神灵说话,让神灵保佑他们呢。
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
西周的时候,有个叫周公的人,爷爷说他可厉害啦,制定了很多规矩。
就像我们在学校里有校规一样,西周也有国家的规矩。
可是到了东周啊,就有点乱哄哄的了。
这时候有很多小国家,他们就像一群调皮的小朋友,互相打来打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