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殳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584.57 KB
- 文档页数:6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打开物理知识的大门课题:第二节探索之路课型:新课教学目标:1、了解古人对神奇现象的探究。
2、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3、知道自然界是神奇的,人们的探索历程则是漫长、曲折并富有意义的。
重点难点:1、古文明中的科学思索方式、物理学的进步之阶是本节重点。
2、难点同。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说一下,自然界中和生活中有哪些神奇的现象?二、引入新课古代人和现代人是怎样研究物理的,你想知道吗?三、新内容1、古代文明中的科学思索从甲骨文“声殳”看古代文明中的科学探索:三角形表示一块石头,上面用绳子吊着,下面是人的手,拿着锤子敲击,从而发出声音来。
学生思考:从甲骨文“声殳”看出古代人是如何探索物理的?看图1----16古人的宇宙模型之一。
图1----17照常是古代人宇宙模型。
从这两幅画看出古文明中的科学探索还用什么方式?图1----18是英格兰的石头阵。
这幅画是出现在世界不同地方的石头阵,它神秘莫测。
有研究认为其功能之一是古人用于观察天象的。
从这幅画看出古文明中的科学探索还用什么方式?总结:古文明中人类科学探索的方式是:实物、想象、工具。
1、物理学的进步之阶著名天文学家、自然科学们的先驱哥白尼,用日心说否定了影响人类达千年之久的托勒密地心说,有力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经典力学和实验物理学的先驱伽利略,率先用望远镜观察天空,由此得到的关于天体运行的结果有力地动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在前人的研究积累上,奠定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物理学基础。
他发现日月星晨的运转与苹果下落有某些相似之处。
建立了牛顿运动三大定律等。
20世纪杰出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认为:当物体的运动速度接近光速时,人们所熟悉的空间和时间等概念都会发生变化。
玻尔是量子力学的主要奠基人,发现微观世界的物理规律与宏观世界的物理规律有很大的差异。
由于爱因斯坦、玻尔等人的伟大贡献,物理学再次跨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大步。
通过学习以上内容,你发现物理学的发展与进步有什么特点。
关于古氏的研究报告作文题目:关于古氏的研究报告尊敬的领导:我荣幸地呈交本次关于古氏的研究报告,旨在全面了解古氏及其对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古氏,又被称为古国氏族,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部族,据《国语·晋语》以及其他历史记载,古氏是华夏族系中的一个重要支系。
该族群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首先,我们来看古氏的起源。
据考证,古氏的祖先是黄帝的后裔。
根据神话传说,《山海经》等古籍的记载以及考古学的发现,古氏在夏朝初期曾经在黄河流域一带活动,后来又逐渐迁移到中原地区。
他们是华夏族系中的一个重要支脉,对中原地区的历史进程和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古氏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根据历史记载,《国语·晋语》中记载了古氏与晋国的关系密切,他们曾是晋国的国君。
而在春秋时代的战国时期,古氏被分裂成多个部落,其中一部分依然保持着国君的地位,另一部分则成为其他国家的臣属或是被同化到其他族群当中。
最后,古氏对历史和文化的影响不可忽视。
在古氏时代,他们的社会制度相对稳定,文化发展较为繁荣。
他们相信神灵崇拜,并且崇尚和平、勤劳、智慧和善良的道德观念。
这种价值观对中国古代的文化传承产生了积极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古氏文化。
总结起来,古氏是华夏族系中一个重要的部族,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黄帝的后裔,他们在古代历史中曾充当国君的角色,同时也对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研究古氏的历史和文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多样性和发展轨迹。
此致敬礼。
古字研究报告怎么写古字研究报告古字研究是一门涉及汉字演变、字形结构及含义等方面的学科,通过对古代文字的分析和研究,可以了解汉字的历史演变及其发展规律。
本报告将讨论古字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古字研究。
一、古字研究的重要性1. 文化传承:古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通过对古字的研究可以了解到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的发展演变,帮助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 汉字形态学:通过研究古字的字形结构,可以了解汉字的演变和发展规律,进而揭示汉字的形态学特点。
3. 语言学研究:古字的研究可以帮助语言学家了解汉字的构词法、词汇表现及语义演变等,对于语言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古字研究的方法1. 朔望法:使用农历朔望历表推算古代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找到与之相符的古字,进而进行相关研究。
2. 格林法则:通过比较不同地理区域的古字字形差异,找到共性和特殊性,揭示其地域背后的历史文化。
3. 考据法:细致研究古代文献中的古字使用情况,比较不同版本的古代著作中的字形差异,进而研究古字的用法和特点。
三、古字研究的成果1. 汉字演化图谱:通过对古字的研究,可以画出汉字的演化图谱,揭示汉字的发展规律和历史演变过程。
2. 古字释义:通过对古字形态和用法的研究,可以对古字的含义进行解析,对于理解古代文献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3. 文化研究:通过对古字的研究,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社会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特点,丰富了我们对古代文化的认识。
四、古字研究的展望1. 数字化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古字进行数字化处理和数据库化管理,可以实现更加高效、准确的古字研究。
2. 跨学科研究:古字研究可以结合历史学、文学、考古学等多个学科,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将会有更加深入全面的认识。
3. 社会应用:古字研究的成果可以应用于汉字教育、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为社会提供更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学术支持。
古字研究是一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社会应用价值的学科,通过对古字的研究可以揭示汉字的演变规律,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说文解字》的论文索引[转帖]《说文解字》的论文索引--------------------------------------------------------------------------------朱骏声与《说文通训定声》房建昌辞书研究 1984.2古文字形体讹变对《说文解字》的影响董琨中国语文 1991.2论段玉裁对《说文》形声字的改说刘成德兰州大学学报 1991.2简析《说文解字》与中国古代文化谢栋元辽宁教育学员学学报 1991.4《说文》省声研究何九盈语文研究 1991.4更好地进行许慎与“说文学”研究候志英河南日报 1991.9二元对立格局中中国古代小说文化品格的确认宋珂君明清小说研究(南京) 2 002.3古代小说文化的几个矛盾统一层面刘书成,傅满仓甘肃高师学报(兰州) 20 03.1说文与释名声训比较研究林尹第一届汉学研究会议论文 1980年《说文解字》与中国古代文化宋永培第42-43页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说文解字》与中国古代文化谢栋元第33页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释名》的校释李茂康贵州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2.3《说文》系统的字书郭成韬语文战线 1980.5《说文》的声训(上)康泰吉安师专学报(社科) 1982.1《说文》对辞书编纂法的贡献洪笃仁辞书研究 1982.1略谈《说文解字》的优缺点罗汝忠广西民族师院学报(社科) 1982.2从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谈辞书编纂陆宗达辞书研究 1982.3我怎样研究《说文解字》罗君惕辞书研究 1982.5许慎的《说文解字》及其评价问题傅鉴明成都大学学报(社科) 1983.1 《说文解字》漫谈王释非安徽高校图书馆 1983.1《说文解字》赵克勤电大文科园地 1983.3《说文解字》的“读若”杨剑桥辞书研究 1983.3略谈许慎鹤他的《说文解字》宋举成内蒙古师大学报(哲社) 1983.3一字源流奠万哗——试论《说文段注》在训诂方面的成就鲍善淳安徽师大学报(哲社) 1983.3《说文解字》的义界谈承熹辞书研究北京图书馆藏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初探(日)阿辻哲次著.侯印林译语文教学与研究 1984.1从《说文·叙》段注看段玉裁研究语言的几个观点苏新春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 1984.1从《说文解字注》看段玉裁在语言研究上的历史观点王小莘广西大学学报(哲社) 1984.1探幽烛隐,考镜源流——试论《说文解字注》一大特点及其应用王海根广西大学学报(哲社) 1984.1探幽烛隐,考镜源流——试论《说文解字注》一大特点及其应用王海根河南师大学报(社科) 1984.2《说文解字注》的“混言”和“析言”邹酆辞书研究 1984.2浅谈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的农事名物考证张波中国农史 1984.2《说文解字注》勘误张生汉等研究生学报(华中师院学报) 1984.3成都影印本《说文段注》的圈点错误葛信益语文研究 1984.4《说文》补订五则孙雍长湖南师院学报(哲社) 1984.4论《说文段注》因声求义李先华河南大学学报(哲社) 1984.5《说文解字注》勘误(续)张生汉等研究生学报(华中师院学报) 1985.1 谈王船山《说文广义》书后何泽翰船山学报 1985.1《说文》部首以音相次例金小春杭州大学学报(哲社) 1985.13《说文》引诗考异翟金平许昌师专学报(社科) 1985.2《说文解字》省声字初探尹靖天津师专学报(社科) 1985.2《说文解字》中的亦声字——音义关系研究之一颜亨福贵州大学学报(社科) 1 985.2论许慎《说文解字》的语言文字学观点苏宝容等文科教学 1985.2《说文》部首条例探徐得仁宁夏教育学院学报(社科) 1985.3段玉裁《汲古阁说文订》与《说文解字注》——兼及段氏校改《说文》文字的缘由经本植四川大学学报(哲社) 1985.3许慎及其《说文解字》的历史贡献潘采田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哲社) 1985.3崇祯算命与《说文解字》文生陕西图书馆 1989.4从《说文解字》索解中国古文字产生的历史时期仓林忠咸阳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1998.1徐铉兄弟《校定说文序》评析李奇瑞九江师专学报(哲社) 1990.1大徐本《说文》小篆或体初探张标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 1990.1《说文》新附考异——观《正续一切经音义》后王彩琴许昌师专学报(哲社) 1 990.1读《说文解字注》杂记一则马固钢湘潭大学学报(社科) 1990.1《说文解字》对方言习俗的应用李万春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 1990.2 试论《说文解字》的逻辑思想于逻辑方法叶正渤汉中师院学报(哲社) 1990.3《说文》部首性质探讨关树法辽宁大学学报(《说文》兼用三家《诗》凡例说略李先华安徽师大学报(哲社) 1990.4顾野王《玉篇》对许慎《说文解字》的继承与发展路广正文史哲 1990.4 《说文解字》的学术价值——纪念《说文解字》成书11981990年董希谦河南大学学报(哲社) 1990.5王筠《说文释例》述评张其昀盐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2 从《说文解字注》看段玉裁对文字学的理论贡献李奇瑞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2再说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王开国.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02期《说文解字注》中的语义学王维贤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 8.《说文解字》中同声源字“省声”的初步分析万业馨南京大学学报 1983,3 总结·辨正·拓展——读《说文解字注研究》段观宋不详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9.2《说文》所反映的上古婚俗赵小刚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 1995.23《说文段注》与汉语词汇研究郭在贻社会科学战线 1978.3总结·辨正·拓展——读《说文解字注研究》段观宋不详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9.2《说文解字》与篆书艺术孙稚雏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0370年代出上的竹简帛书对《说文解字》研究之贡献陈徽治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 2003.1《说文)声训十则姚炳棋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广州) 2003.1“据形系联”、“杂而不越”:《说文》部首间相互系联方式试析陈平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03.1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述评卞仁海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 2003.2 《说文解字》“同意”考赖积船,丁志丛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3.2 《说文)学的回顾与前瞻张标,陈春风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3.2 编目作者(译者)出版地出处及页码《说文解字》新附字初探郭慧汉字文化(京) 2003.2古殳考究:兼及《说文》中心词隐含机制阐释朱维德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3.2郑珍《说文新附考》初探杨瑞芳汉字文化(京) 2003.2“道可道,非常道”:试论“俗说文解字”的若干问题季素彩汉字文化(京) 2 003.2略论楚文字与小篆的关系:兼论依《说文》部首编著的古文字编的体例李守奎北华大学学报:社科版(吉林) 2003.2《六书故》引唐本《说文》“械”篆试析卢凤鹏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 2003.2《说文解字》蕴涵的中国饮食文化:《说文》汉字民俗文化溯源研究之三黄宇鸿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2《说文解字》新证五则连劭名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03.2《玉篇残卷》等五种材料引《说文》研究杨秀思河北科乳房技大学学报:社科版(石家庄) 2003.2专题:章黄学派③何似擎杯听《说文》:师从颖明夫子追记吴永坤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3.2看《说文解字》中的一组同训词于洁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3.3五种陈刻大徐本《说文》文字互异同举例田泉古籍整理研究学刊(长春) 20 03.35.汉字文化观批判——简论许慎《说文解字》的文化观周永琴汉字文化(京) 2003.3从《说文解字·女部》看许慎的妇女观刘艳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南宁) 2 003.3《说文》“省声字”中的非形声字严和来南方文物(南昌) 2003.3《说文解字》的训释与双音合成词的内部语义关系王军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石家庄) 2003.4对《说文解字》重文的再认识及其价值黄宇鸿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南宁) 2 003.4说文》指事字构字理据分析安秀荣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3.4《说文》形声字“读若”注音条例考王卯根古籍整理研究学刊(长春) 2003.4说文解字》“女”部字所反映的古代文化缑新华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 03.5试谈《说文》段注的语源研究张青松语文学刊(呼和浩特) 2003.5从《说文解字注》看段玉裁的连绵词观赵铮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武汉) 2 003.5试沦《说文》段注对训治方法的贡献郭现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成都) 2003.8《说文》崇殷商之举证谭世宝学术研究(广州) 2003.9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的“因文求义”毛疏松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桂林) 2003.l《说文》所反映的上古婚制赵小刚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1 中国古代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李峰河南图书馆学刊 2000.1《说文解字·序》存疑举要熊柱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1鲁迅与《说文解字札记》章念驰文物天地 1988.6试论《说文》段注的哲学思想马景仑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2试论《说文解字》一大特点及其应用王海根河南师大学报 1981.6《文选》李注引《说文》笺董憨天津益世报(人文周刊第10期) 1937-3-12 中国古代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李峰河南图书馆学刊 2000.1李善《文选》注引说文考李达良联合书院学报第4期 1965年《说文解字·序》存疑举要熊柱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1《文选》李善注所引《说文解字》1~3 小林靖幸文薮1 2 3 1975~1976 《文选》李善注引说文考 / 韩国外国语大学硕士论文 1982-2-1浅析《文选》李善注引《说文》之被释字张文霞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 03.01试论《说文》段注的哲学思想马景仑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2 《说文解字》与篆书艺术孙稚雏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 1996.3试论《说文解字》中的“从某、某省声”吴东平武师孝感分院学报 1982.2 说文的声训(下)康泰吉安师专学报 1983.1一字源流奠万哗(试论《说文段注》在训诂方面的成就)鲍善淳安徽师大学报 1 983.3《说文解字》中同声源字“省声”的初步分析万业馨南京大学学报 1983.3 《说文》段“注”校释群书索引序例,附《古文尚书撰异》校释群书索引余行达阿坎师专教学与研究 1983.5《说文解字》部首和《新华字典》部首的渊源关系郡一昆明师专学报 1983.1 -2——《说文解字诂林》述论左民安宁夏大学学报(社科) 1987年2期《说文解字》的作用不可低估易国杰南通师专学报(社科) 1987年2期《说文约注》训释方法梳耙——《说文解字约注》读札之二孙国华研究生学报(华中师大) 1987年2期 20世纪《说文》声韵与词汇研究——20世纪《说文》研究之三熊茂松.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1996.2《说文解字注》中的语义学王维贤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2读《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笺异注评》徐时仪贵州文史丛刊 2003.1《说文段注》对戴震文字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徐道彬安徽师范大学学报浅析《说文解字注》建立汉语同义系统的原则和方法刘智伟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2,01 论《说文》的方言研究华学诚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0220世纪《说文》声韵与词汇研究——20世纪《说文》研究之三黎千驹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06《说文解字》释义与《老子》用字辩证法撷阐冯宽平青海师专学报 2001.03 《说文》“耒员”“芳”考证熊茂松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1999,01中英文双语版《〈说文解字〉与中国古文字学》出版发行大学出版大学出版 1 999,02《说文段注》“义同”字类型论考钟明立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 99,02论《说文解字》“以义说形”──兼评现代汉字识字教学张燕玉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02《说文》“耒员”“芳”考证熊茂松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1999,01中英文双语版《〈说文解字〉与中国古文字学》出版发行大学出版大学出版 1 999,02《说文段注》“义同”字类型论考钟明立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 99,02《说文解字·序》存疑举要熊柱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1 《说文》的释义方式浅析罗会同呼兰师专学报 2000,02《说文解字》形声字甲骨文源字考──论形声字的形成途径江学旺古汉语研究 2000,02《说文解字》的形训理论叶斌古汉语研究 2000,03《说文》汉字体系研究的新创获──评宋永培《<说文>汉字体系与中国上古史》余延汉字文化 2000,03中国古文字学和《说文》的科学研究——兼论《〈说文解字〉与中国古文字》研究的新途径及学术贡献濮茅左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5《说文解字注》句读识误杨宝忠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5 读《说文解字》玉部字胡绍文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5 论《说文解字》——并论汉字之功能杨向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 00,05《说文》转注含义之探析黄海波学术论坛 2000,06《说文解字·序》存疑举要熊柱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1 《说文》的释义方式浅析罗会同呼兰师专学报 2000,02《说文解字》形声字甲骨文源字考──论形声字的形成途径江学旺古汉语研究 2000,02《说文解字》的形训理论叶斌古汉语研究 2000,03《说文》汉字体系研究的新创获──评宋永培《<说文>汉字体系与中国上古史》余延汉字文化 2000,03中国古文字学和《说文》的科学研究——兼论《〈说文解字〉与中国古文字》研究的新途径及学术贡献濮茅左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5《说文解字注》句读识误杨宝忠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5 读《说文解字》玉部字胡绍文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5 论《说文解字》——并论汉字之功能杨向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 00,05《说文》转注含义之探析黄海波学术论坛 2000,06试论王筠对汉字学的贡献──读王筠《说文释例》陈淑梅古汉语研究 2001,0 1章太炎的《说文》讲授笔记及其文化阐释万献初中国典籍与文化 2001,01 “说文学”的集大成巨著——马叙伦先生《说文解字六书疏证》浅介彭望苏贵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2《说文段注》据求本字本义校改例杨光荣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1,01 《说文解字》释义与《老子》用字辩证法撷阐冯宽平青海师专学报 2001,03 段玉裁与他的《说文解字注》──评段玉裁的治学方法吴昕江西社会科学 20 01,06《〈说文〉汉字体系研究法》出版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5中国古代文字学的建立与许慎《说文解字》的地位和影响邓文彬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8《说文解字》中“先古籀后篆”研究尹彰浚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01,06论戴侗的《说文解字》研究党怀兴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03《说文解字》“禾、黍、来、麦”部的农业剖析游修龄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0520世纪《说文》声韵与词汇研究——20世纪《说文》研究之三黎千驹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06《说文解字》声训释例刘作清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S1 《说文释例》对汉语文字学理论构建的贡献李传书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4试论王筠对汉字学的贡献──读王筠《说文释例》陈淑梅古汉语研究 2001,0 1章太炎的《说文》讲授笔记及其文化阐释万献初中国典籍与文化 2001,01 “说文学”的集大成巨著——马叙伦先生《说文解字六书疏证》浅介彭望苏贵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2《说文段注》据求本字本义校改例杨光荣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1,01 《说文解字》释义与《老子》用字辩证法撷阐冯宽平青海师专学报 2001,03 段玉裁与他的《说文解字注》──评段玉裁的治学方法吴昕江西社会科学 20 01,06《〈说文〉汉字体系研究法》出版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5中国古代文字学的建立与许慎《说文解字》的地位和影响邓文彬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8《说文解字》中“先古籀后篆”研究尹彰浚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01,06论戴侗的《说文解字》研究党怀兴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03《说文解字》“禾、黍、来、麦”部的农业剖析游修龄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0520世纪《说文》声韵与词汇研究——20世纪《说文》研究之三黎千驹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06《说文解字》声训释例刘作清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S1 《说文释例》对汉语文字学理论构建的贡献李传书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4《说文解字》新证四则连劭名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02,01从《说文》中的从得声之字的音读、义训看形声字声符的兼义作用姚炳祺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2,01顾野王之《说文》研究索隐姚永铭古汉语研究 2002,01《说文》误释探源王应龙延安教育学院学报 2002,01《说文解字》象形发微赵伯义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3《说文解字》新证四则连劭名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02,01从《说文》中的从得声之字的音读、义训看形声字声符的兼义作用姚炳祺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2,01顾野王之《说文》研究索隐姚永铭古汉语研究 2002,01《说文》误释探源王应龙延安教育学院学报 2002,01《说文解字》象形发微赵伯义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3 《说文解字》声训的几种形式崔枢华古汉语研究 1998,03汉《说文解字》畜病记载考注冯洪钱农业考古 1998,03《说文解字》“虦”下段注之管见陈殿玺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1998,03六书阐要──重读《说文解字·序》李代祥汉字文化 1998,04从《说文解字》索解中国古文字产生的历史时期仓林忠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19 98,05鲁迅与《说文解字》崔石岗图书馆论坛 1998,05“说文解字”田由甲申!重庆社会 1998,12从《说文解字》索解中国古文字产生的历史时期仓林忠咸阳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1998,Z1推介一部颇具学术功力的专著——读《说文解字注研究》何敏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01自《说文解字注》“双声”条例分析段氏上古音声类观王军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01《说文解字》马部字的文化蕴涵白振有延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 01《说文解字》的训释方式与文化底蕴赖积船,魏湘云汉字文化 1999,01《说文解字》的同义词及其辨析钟明立贵州文史丛刊 1999,01谈《说文解字》中的“读若”王立外交学院学报 1999,02英语词语与《说文解字》在释义上的契合万献初咸宁师专学报 1999,02总结·辨正·拓展——读《说文解字注研究》段观宋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 999,02中英文双语版《〈说文解字〉与中国古文字学》出版发行复旦大学出版社大学出版 1999,02《说文解字·艸部》命名举隅朱疆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 1999,02论《说文解字》“以义说形”──兼评现代汉字识字教学张燕玉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02《说文解字》与汉语音韵研究宋均芬汉字文化 1999,03基于超文本环境的《说文解字》知识库的建立宋继华,王宁语言文字应用 199 9,03《说文解字》新证王贵元古汉语研究 1999,03《说文解字》概念逻辑思想简析陈枫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 99,04《六书故》所引唐本《说文解字》党怀兴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999,0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述评张其昀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9,06 《说文解字》版本考述王贵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9,06《说文解字·序》存疑举要熊柱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1 中国古代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李峰河南图书馆学刊 2000,01前修未密后出转精——《〈说文解字〉论纲》序何九盈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5《说文段注》的同源词研究陆忠发古汉语研究 1994,03《说文》段注“浑言”、“析言”在汉语词义研究中的意义马景仑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02《说文解字·水部》补校杨永龙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0,01《说文解字注》中的“引申假借吕朋林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 2000,03 《说文》中的荆州方言词邵则遂湖北教育学院学报(综合) 1989.1《说文》帮我备好课李秀坤学汉语 1996.09章太炎的《说文》讲授笔记及其文化阐释万献初中国典籍与文化 2001.01 《说文》意义体系与成体系的中国上古史宋永培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01《说文》亦声字说略任胜国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01 许慎与儒学断想 ─—从《说文》训释“人”“仁”谈起李弘毅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02谈谈《说文》言部几个字的义训董莲池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4,02十五年来《说文解字》研究述评董莲池松辽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4,03徐锴对《说文》释义的阐发与补正古敬恒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03《说文》中的“否定训释法”杨荣祥古汉语研究 1994,03《说文》与现代汉字李义琳贵州文史丛刊 1994,04大徐本《说文·糸部》失校证诂常兴华,常耀华平顶山师专学报 1994,04 《说文》所反映的古代葬俗赵小刚古汉语研究 1994,04《说文》“亼”字说解申许王永强古汉语研究 1994,04《说文》“诸,辩也”试解董莲池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4,05《说文》所反映的古代商贸进程赵小刚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05 《说文解字》与儒家传统──文化背景与汉字阐释论例黄德宽,常森江淮论坛 1994,06《说文解字》订补孙雍长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06《说文解字》叙述析形论议赵伯义汉中师范学院学报 1995,02从《说文》看杜林的训诂思想卢凤鹏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0 2《说文》重文的简化与繁化林清书龙岩师专学报 1995,02说文古文新证李天虹江汉考古 1995,02读《说文段注改篆评议》黄树先古汉语研究 1995,02《说文解字》徐铉所注“俗字”浅析侯尤峰古汉语研究 1995,02论《说文》中单个词的词义系统宋永培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 03《说文解字注》拾遗王克让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04《说文解字》研究的现代意义李国英古汉语研究 1995,04论《说文解字》的文化意义庞子朝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 05读《说文》段注札记二则栗华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5,05《说文系传》阐释引申义条例古敬恒辞书研究 1995,06《说文解字》与汉字规范不详语文建设 1995,08《说文》段注申许法举例肖兴古汉语研究 1995,S1《说文》连篆读述评许征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02 《说文》引《书》的词义分析钱宗武怀化师专学报 1996,04《说文》的左与右郭焰坤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1996,04《唐写本说文木部》残卷论略梁光华贵州文史丛刊 1996,05《说文解字》俗字笺议吉仕梅语言研究 1996,02论陆宗达、王宁的《说文》意义之学宋永培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996,03论汉字的两度成熟──兼论《说文解字》在汉字史上的地位何丹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05《说文解字》中俗体字的产生与发展罗会同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996,03《说文解字》注文模式(一)李宗晟克山师专学报 1996,03《说文解字》“读若”作用类考冯玉涛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03 《说文解字》注文模式例探(一)李宗晟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0 3《说文》所见古代动物图腾事象赵小刚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03 《说文解字》重文未叠字字表不详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 02《说文》“诤”之误训“止”说胡说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 96,01《说文》部首今读新订并说明(上)冯蒸汉字文化 1996,04读《说文解字》第一部叶斌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02从远古文字看《说文》荆贵生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05 《说文解字注》中的同源字研究侯尤峰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 01《说文》小篆构形系统相关数据的计算机测查齐元涛古汉语研究 1996,01 《说文解字》研究的新成果──《<说文解字>导读》评介高云海辞书研究 1 996,02《说文解字》系统论申小龙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01《说文解字注》简评高万林图书馆建设 1996,02《说文》段注求证本义的方法马景仑古汉语研究 1996,03从《说文·女部》字窥古代社会之一斑何毓玲古汉语研究 1996,03《说文》篆文校正刍议詹鄞鑫古汉语研究 1996,03。
从出土文物看《诗经》中的军事装备本文谈论从出土文物看《诗经》中的军事装备。
首先要谈到什么是军事装备?武王问曰:“天下安定,国家无事,战攻之具,可无修乎?守御之备,可无设乎?”太公望曰:“战攻守御之具尽在于人事。
”⑴太公的意思很简单,战争中的一切军事装备和器材都来自于平时的生活。
他所谓的军事装备则是指广义上的,凡在战争中能够发挥作用的一切器材都是军事装备。
《诗经•豳风》中有两首诗很能反映这一问题:《破斧》中有云:“既破我斧,又缺我斨。
周公东征,四国是皇。
”很显然,斧斨在本诗中是一种武器(斨是一种方孔斧)。
但在《七月》中有“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的诗句。
在本诗中斧斨则是当作一种生产工具。
这种现象正好反映了人类社会早期的军事组织和生产组织合而为一的特点——氏族自卫武装。
包括后来的猛安谋克、八旗制度皆是此类社会现象的产物。
狭义的军事装备是指作用单一、仅用于战争或者主要用于战争(例如弓箭、兵车等)的物资器械,例如矛、戟、戈、殳、刀、剑、钺、矢镞、甲胄、兵车等物资,除用于战争外,其它作用并不是主要的。
本文中所指的军事装备便是指狭义上的军事装备,广义的不作为讨论的对象。
由于青铜兵器在商周时代是当时的国家机器——军队必不可少的装备,“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为了在作战中能取胜,各国不惜用珍贵的青铜曾大量铸造。
从历次的出土中发现了很多,根据它们的具体用途,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攻击性兵器,此类兵器中又可分为长兵器和短兵器、远射程兵器;另一类是防御性兵器。
一、攻击性装备〈一〉戈:是商周时期兵器中最常见的一种。
古称为勾兵,是用以钩杀的兵器。
由戈头、柄、柄冒和柄末的(金尊)构成。
如今在考古发掘中发现的戈绝大部分只剩戈头了,“戈广二寸,倍之,胡三之,援四之。
”⑵指出了戈头各部分的比例,援是戈的长条形锋刃部分,是连接援插入柄的部分,胡是援的下端延长部分,其上有穿。
《诗经•商颂》并没有谈到戈,原因在于《诗经•商颂》篇幅很短,基本没谈到什么武器。
1、《古文字研究》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於省吾:《壽縣蔡侯墓銅器銘文考釋》唐蘭:《殷虛文字二記》張政烺:《釋它示——論卜辭中沒有蠶神》胡厚宣:《說》張頷:《侯馬盟書叢考續》高明:《侯馬載書盟主考》朱德熙:《戰國匋文和璽印文字中的“者”字》裘錫圭:《說“弜”》馬國權:《兩周銅器銘文數詞量詞初探》陳世輝:《略論〈說文解字〉中的省聲》李學勤:《岐山董家村訓匜考釋》張振林:《中山靖王鳥篆壺銘之韻讀》姚孝遂:《契文考釋辨證舉例》徐錫臺:《周原出土的甲骨文所見人名、官名、方國、地名淺釋》徐錫臺:《探討周原甲骨文中有關周初的曆法問題》張政烺:《中山王壺及鼎銘考釋》(與姚文合於一處)張政烺:《中山國胤嗣壺釋文》趙誠:《〈中山壺〉〈中山鼎〉銘文試釋》孫稚雛:《中山王鼎、壺的年代史實及其意義》於豪亮:《為什麼隨縣出土曾侯墓?》林沄:《從武丁時代的幾種“子卜辭”試論商代的家族形態》姚孝遂:《商代的俘虜》李家浩:《釋“弁”》[日]島邦男:《禘祀》[日]前川捷三:《介紹著錄明義士舊藏甲骨的新刊二書》肖楠:《甲骨學論著目錄(1949—1979)》2、《古文字研究》第二輯,[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唐蘭:《論周昭王時代的青銅器銘刻》,上編:《昭王時代青銅器銘五十三篇的考釋》下編:《昭王時代青銅器銘五十三篇的綜合研究》附:圖版3、《古文字研究》第三輯,[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於省吾:《釋盾》裘錫圭:《釋柲》李學勤:《關於組卜辭的一些問題》蕭楠:《論武乙、文丁卜辭》張永山、羅琨:《論曆組卜辭的年代》張政烺:《周厲王胡簋釋文》林沄:《琱生簋新釋》商承胙:《秦權使用及辨偽》馬國權:《戰國楚竹簡文字略說》李家浩:《戰國布考》孫稚雛:《天亡簋銘文匯釋》姚孝遂:《〈殷虛卜辭綜類〉簡評》賈平:《讀〈殷虛文字甲編考釋〉》[日]松丸道雄:《散見於日本各地的甲骨文字》4、《古文字研究》第四輯,[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序号篇名作者页码1980-11 发刊词唐长孺5-62 曾侯乙墓学术讨论会在京举行刘彬徵,李先登63 郧阳猿人李建7-94 汉阳县发现陈子墩古文化遗址蓝蔚10+1145 江汉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综述王劲11-206 楚熊渠三子称王是在公元前731年吗? 艾文197 关于楚文化发展的新探索俞伟超21-348 古竟陵城故址新探石泉35-479 随县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在京展出李苓,李枫48+11610 试论楚丹阳和郢都的地望与年代刘彬徽49-6111 中国传统精铸工艺学术讨论会在武汉召开梁柱6212 应山县发现商代铜鼎张学武62+116+4813 初论江陵望山楚墓的年代与墓主方壮猷63-6614 安陆县发现唐代王妃墓宋焕文6615 越王勾践剑不锈之谜后德俊67-68+11316 安陆县晒书台商周遗址试掘余从新6817 谈虎座鸟架鼓陈振裕69-7218 巴东发现东汉纪年墓张明达7219 曾国和曾国铜器综考曾昭岷,李瑾73-8820 楚疆述略丁永芳89-9521 楚国大事年表简稿舒之梅,程欣人96-100+8822 随县涢阳出土楚、曾、息青铜器程欣人101+111-11223 矿冶考古展新颜李天元10224 记我省首次发现的两处古瓷窑址田海峰103-104+114+10225 记襄阳广德寺多宝佛塔孙启康105-10626 四省楚文化研究情况交流会在汉召开楚文妍10627 谈郑板桥巨幅墨竹及其题跋钟鸣天107-108+11528 湖北省考古学会成立10929 武汉市召开了文物工作座谈会11030 编后记11031 甬钟铸匠傅忠旺1131980-21 湖北地区古人类遗存的发现与展望王善才5-10+152 论息国和樊国的铜器于豪亮11-15+1203 应城发现殷代斝、爵尚松泉16+1214 全国第四期古建筑测绘训练班在玉泉寺举办文葆165 说楚都冯永轩17-256 江陵郢城内出土王莽时期文物刘彬徽267 谈丹阳高应勤,程耀庭27-308 楚熊绎所居丹阳应在枝江说宗德生31-349 试论江陵楚墓的特点陈耀钧35-3910 枝江县发现西汉早期木椁墓黄凤春40+3911 试论湖北战国秦汉漆器的年代分期陈振裕41-5412 湖北省举办文物保管人员短训班白绍芝54+11813 谈谈我国早期铜鼓林邦存55-5814 关于《竞钟》年代的鉴定李瑾59-6315 古殳浅说程欣人64-67+216 耒耜浅谈陈祖全68-71+9017 楚国彩绘木雕屏小考刘彬徽72-74+5818 安陆考源宋焕文75-76+8019 略论河南龙山文化的社会性质方酉生77-8020 江陵张家山遗址的试掘与探索陈贤一81-90+11721 当阳季家湖考古试掘的主要收获杨权喜91-9422 唐嗣濮王李欣墓发掘简报高仲达95-9623 孝感地区两处新石器遗址调查蒲显钧,蔡先启97-9824 大悟发现编钟等铜器熊卜发,刘志升99-100+9425 襄阳、宜城几处东周遗址的调查王善才,朱德君101-10626 襄阳地区举办文物考古干部训练班10627 天门石家河出土的一批红陶小动物刘安国107+3428 黄梅古塔丁安民108-109+12229 祢衡与鹦鹉洲蓝蔚110+11230 “楚昭园”与明陵群徐忠影111-11231 古代饱水漆、木器的脱水处理陈中行113-11732 武昌洪山宝塔王正明1181981-s11 多学科协作攻关的成果—曾侯乙编钟复制的研究与试制基本成功3-62 曾侯乙编钟复制研究中的科学技术工作7-123 曾侯乙编钟簨虞构件的冶铸技术华觉明13-154 用激光全息技术研究曾侯乙编钟的振动模式贾陇生,林瑞,满德发,常滨久,范皋淮,孙惠清,王玉柱,华觉明,张宏礼16-215 对曾侯乙墓编钟的结构探讨林瑞,王玉柱,华觉明,贾陇生,常滨久,满德发,张宏礼,孙惠清22-276 化学成份、组织、热处理对编钟声学特性的影响叶学贤,贾云福,周孙录,吴厚品28-387 采用国产有机硅橡胶翻模复制曾侯乙墓编钟成功胡家喜,陈中行,张宏礼39-428 用现代熔模铸造工艺复制曾侯乙编钟吴厚品,周孙录,叶学贤43-489 复制曾侯乙钟的调律问题刍议黄翔鹏49-5210 采用传统失蜡法复制曾侯乙大型甬钟的研究关洪野,罗定元53-5811 曾侯乙红铜纹铸镶法的研究贾云福,胡才彬,华觉明59-6812 曾侯乙编钟群的原钟分析贾云福,华觉明69-7213 采用GB—5T—I和改性107有机硅橡胶翻制曾侯乙大型甬钟模具陈中行73-7614 随州市擂鼓墩二号墓出土一批重要文物郭德维77-7815 从随县曾侯乙墓看封建制度下的杀殉问题顾铁符79-89+9316 经多学科研究,曾侯乙编钟复制已基本成功90-9317 黄陂县出土玉器铜器熊卜发,刘志升,李晓明9418 曾侯乙墓出土鱼骨的初步研究周春生,余志堂,邓中粦95-9819 曾侯乙墓中漆■上日月和伏羲、女娲图象试释郭德维99-103+11920 试论湖北境内的第四纪洞穴堆积李天元104-107+9821 古代的凿齿民——中国新石器时代居民的拔牙风俗张振标108-111+12122 试论西汉古尸的保存原因后德俊112-11723 大悟县吕王城遗址调查吴泽明118124 随县出土西周青铜单鋬尊王少泉11925 大冶铜绿山古矿冶遗址近年来的考古发掘及其研究胡永炎120-1211982-11 楚文化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夏鼐; 5-62 从楚文化探索中提出的问题苏秉琦; 7-123 鄂东南首次试掘新石器时代遗址李龙章; 124 江陵发现战国"丝绸宝库"——马山砖瓦厂一号楚墓发掘简记滕壬生; 13-14+90-925 湖北当阳赵家塝楚墓发掘简报高仲达; 15-246 当阳沮河下游一九七二年考古调查简报陈振裕;杨权喜; 25-327 纪南城考古分期初探刘彬徽; 33-408 关于寿县楚王墓椁室形制复原问题郭德维; 41-459 湖北省举办首届古代青铜器修复训练班胡家喜; 4510 当阳两戈铭文考黄盛璋; 46-49+9311 襄阳出土徐王义楚元子剑沈湘芳; 4912 楚屈子赤角考赵逵夫; 6+50-5213 《黾乎簋》浅议孙启康; 53-5614 从两周金文探讨妇名"称国"规律——兼谈湖北随县曾国姓王育成; 57-62+7515 房县羊鼻岭遗址调查简报李龙章;林邦存; 63-6916 试论大溪文化张之恒; 70-7517 近年来我国音乐考古的主要收获冯光生; 75-7918 古代饱水竹简出土时的处理与保护后德俊; 80+8219 介绍鄂城出土的几件文物徐国胜; 81-8220 云梦出土东汉陶楼张泽栋; 83-86+9521 西陵峡口发现宋代摩崖石刻屈定富; 56+8722 学会动态37+881982-21 寻找"楚文化"渊源的新线索俞伟超; 5-102 先秦编钟音阶结构的断代研究黄翔鹏; 11-163 试论大溪文化陶器的特点张绪球;何德珍;王运新; 17-23+96+1174 楚式镜的类型与分期雷从云; 24-405 浠水发现北宋"舍利宝塔" 叶向荣; 406 湖北黄陂鲁台山两周遗址与墓葬魏益想;蒲显均;鲍方铎;涂高潮;陈贤一; 2+41-65+119-1237 黄陂鲁台山西周文化剖析陈贤一; 66-768 楚文化研究会召开第二届年会楚秘; 769 略谈黄陂鲁台山东周墓涂高潮; 77-82+11810 沮、漳河中游考古调查王红星; 83-8911 武昌县发现西周甬钟杨锦新; 8912 沙市东郊汉墓清理简报彭锦华; 90-9513 宜昌地区发现夏商西周时期文化遗存多处任广耀; 9514 罍、缶辨正刘彬徽; 96-9715 楚郢都雏议文必贵; 98-10316 湖北宜昌发现一件石鼎卢德佩; 10317 对《宜侯矢(皀殳)考释》一文的看法胡顺利; 104-10618 两周妇名称国的一点商榷陈伟; 10619 新都战国墓出土铜印图象探原沈仲常; 107-10920 西陵峡口宋代摩崖石刻校跋杞岗; 110-11221 湖北省考古学会1982年年会概况11322 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会召开学术讨论会贺中香; 11323 《江汉论坛》"楚文化研究"专栏文章(1980年——1982年) 11424 江汉考古总1—5期(1980—1982年)总目115-1161983-11 东周楚式鼎形态分析高崇文; 3-20+522 襄阳山湾五座楚墓的年代及其相关问题陈振裕;杨权喜;21-26+733 当阳赵家塝楚墓略析王光镐; 27-324 楚子超鼎浅释夏渌;高应勤; 335 淅川下寺二号楚墓墓主及相关问题陈伟; 34-35+406 鄂城六朝考古散记蒋赞初; 36-407 襄阳山湾发现的几件打制石器李天元; 41-44+878 当阳冯山、杨木岗遗址试掘简报王红星; 45-529 襄阳山湾出土的鄀国和邓国铜器杨权喜; 53-5510 湖北枝江巫回台东晋墓的发掘卢德佩; 56-5811 当阳长坂坡一号墓发掘简报全锦云;张德宏; 59-61+8912 武汉市东西湖区柏泉北宋墓发掘简报62-64+9013 安陆毛家山一号宋墓清理简报余从新; 65-6614 浅议大溪文化与屈家岭文化的关系——与张之恒同志商榷向绪成; 67-7115 武昌县发现一座碗葬墓杨锦新; 7116 对《古代的凿齿民》一文的几点资料补充韩康信; 72-7317 西黄续考何浩; 74-7518 古盏小议程欣人;刘彬徽; 76-7819 珍奇的“夏后开得乐图”冯光生; 78-8020 从冰(温)酒器看楚人用冰后德俊; 8121 京山县发现一批西周青铜器熊学兵; 82+85+9222 当阳发现一组春秋铜器余秀翠; 75+83-84+8823 湖北省楚史研究会举行专题学术计论会楚秘; 8524 湖北宜城骆家山一号墓出土青铜器张吟午;李福新; 861983-21 襄阳山湾东周墓葬发掘报告3-37+97-1032 武当山新近发现珍贵文物李俊373 武汉市收集的几件重要的东周青铜器38-39+1044 钟祥县文物复查新发现李登勤395 记湘西新发现的虎纽錞于熊传新40-456 宜昌市一中三国吴墓清理简报程欣人,陈振裕46-527 马王堆帛书与《鹖冠子》李学勤53-588 西周四世轶史初探何幼琦59-62+759 从盘龙城考古发现试谈商楚关系宋焕文63-6710 楚夷陵探讨杨明洪68-69+7511 从云梦秦简看秦的民族政策吴永章70-7512 世界会计史上的珍贵资料——江陵凤凰山10号汉墓简牍新探李孝林76-8213 复制曾侯乙钟的调律问题刍议黄翔鹏83-86+10614 采用传统失腊法复制曾侯乙大型甬钟的研究关洪野,罗定元87-91+86215 曾侯乙编钟复制研究成果鉴定会述要钟辉92-94+4516 云梦“楚王城”遗址简记张泽栋9517 楚公逆镈李零961983-31 湖北通城尧家林遗址的试掘李龙章,彭明祺,向绪成,王然3-14+64+107-1092 湖北黄州国儿冲楚墓发掘简报王善才,吴晓松15-24+110-1123 鄂王城遗址调查简报胡建如25-304 楚金杂谭朱活31-415 周夷王经营南淮夷及其与鄂之关系刘翔42-486 “大武辟兵”浅析黄锡全49-527 浅谈江汉地区战国秦汉墓的分期和秦墓的识别问题陈平53-648 “镇墓兽”略考陈跃均,院文清65-699 从关庙山遗址看大溪文化分期——兼评目前大溪文化的几种分期向绪成70-8110 我国南方古代印纹陶衰退原因考彭适凡82-8611 天门县人民政府拨款修复古雁桥刘安国8612 汉魏六朝铜镜中神兽图像及有关铭文考释管维良87-9513 李来亨圣帝行宫之碑校勘记谢源远96-9814 汉阳蔡甸一号墓出土古玻璃试析后德俊99-10115 潜江发现元代铜权罗仲全10116 汉川垌塚出土宋代银锭张远栋10217 湖北枣阳县又发现曾国铜器田海峰103-105+113-11418 武昌县金口发现东汉铜镜杨锦新105+11619 寿县楚王墓椁室形制复原问题讨论胡顺利,郭德维106+95 1983-41 孝感、黄陂两县部分古遗址复查简报周厚强3-152 大冶上罗村遗址试掘简报张潮16-223 黄梅龙感湖三处遗址调查吴晓松23-28+964 湖北黄州太平寺西汉墓发掘王善才,吴晓松29-36+15+93-955 释百于省吾37-406 铉鼏解殷涤非41-42+537 楚器《王孙遗者钟》考辨孙启康43-488 对江汉地区商周时期文化的几点认识王劲49-539 从考古发现谈湖南古越族的概貌吴铭生54-5910 关于■公簠释文的一点意见曹锦炎5911 黄陂鲁台山西周遗存国属初论王光镐60-7112 巴东纪年墓与三峡地震林奇71-7413 三游洞名称由来考——兼考“后三游”常宝琳74-78+9814 明代《竟陵山水图》识郭义淦79-8015 介绍恩施的几枚土司印章邓辉81-8216 新洲城关近郊东汉合葬墓程欣人8317 湖北省考古学会暨黄石市博物馆联合召开学术讨论会小林84-8518 黄文弼传略易漫白8519 襄阳地区第二期文物普查简讯陈忠富8620 建始县首次发现湖州镜邹待清86+5321 孝感地区文物普查结束熊卜发8622 大冶县新发现一处古城遗址冯少龙8723 《江汉考古》总目之二88-9024 文化部文物局在贵阳召开文物普查与文物志编写工作座谈会911984-11 兵器铭文中的“冶”非“工师”说傅天佑1162 我国现存最早的纪年脊兽丁安民115-1163 黄鹤楼下“鹅”字刻石作者考孙启康113-1144 枣阳东赵湖再次出土青铜器徐正国1125 湖北省博物馆隆重庆祝建馆三十周年——李先念、王任重等题辞勉励,文化部文物局致电祝贺省领导同志出席庆祝会,参观建馆三十周年汇报展览刘长荪7-8+3-66 秭归龚家大沟遗址的调查试掘陈振裕,杨权喜9-26+117-1187 武昌县豹澥、湖泗古文化遗址调查简报姚晶华,郝钢以27-29+268 大悟县几处古遗址的调查熊卜发30-379 关于许公买瑚的一点意见浩文3710 湖北荆州砖瓦厂2号楚墓刘德银38-43+119-12011 宜昌市六朝墓清理简报周之梅44-4612 武汉测绘学院隋墓发掘简报魏航空47-5013 黄石市新下陆一号唐墓龚长庾51-5514 黄陂鲁台山M30与西周康王时期铜器墓刘启益56-6615 对大溪文化中几个问题的探讨王杰67-7416 湖南华容县试掘车轱山新石器时代遗址郭胜斌7417 试论郧县猿人的生存时代刘华才75-8118 也谈王子婴次炉马世之82-8619 云梯考略蓝永蔚87-9320 宋代出土的楚王(今酉)章钟李零94-9521 楚都鄂补殷崇浩96-10122 凤斗龙虎图象考释张正明,滕壬生,张胜琳102-10623 固始出土一批春秋时期楚国铜器岳广辉,詹汉清10624 《(余阝)大子伯辰鼎》及其铭文高应勤,夏渌107-10825 江陵雨台山出土唐代云龙纹青铜镜韩楚文108+12226 楚(我阝)陵君三器考辨何琳仪109-11027 沙市博物馆馆藏铜鼓考证彭锦华111-1121984-21 湖北监利县柳关和福田新石器时代遗址试掘简报张绪球4-9+104-1052 当阳磨盘山西周遗址试掘简报卢德佩10-15+313 江陵张家山201号楚墓清理简报王从礼16-194 襄阳三步两道桥遗址调查朱吉平20-225 天门龙咀遗址调查范学斌,周文23-256 论鲁台山西周墓的年代和族属张亚初26-317 宜昌地区长江沿岸夏商时期的一支新文化类型林春32-41+258 明范氏一品夫人墓考析江边42-469 楚国官印考释(四篇) 李家浩47-5210 楚玺两考汤余惠53-5411 甲文“楚”字辨——兼论正、足不同源王光镐55-6612 信阳长台关楚简补释彭浩67-69+6613 云梦睡虎地秦墓漆器针刻铭记探析——兼谈秦代“亭”、“市”地方官营手工业肖亢达70-75314 舒城鼓座铭文初探陈秉新76-81+8615 李自成殉难通山九宫山新证毛彦斗82-8616 西山灵泉寺始建考高介华87-9117 少司马坊李登勤91+10718 墓室的密封性与文物保存状恣后德俊92-9719 沙市周梁玉桥商代遗址中的扬子鳄李天元98-9920 安陆蒋家山发现宋代墓群熊卜发,余从新,王林9921 河南镇平出土北宋梅瓶苏芳林10022 沔阳出土明代端砚姚高悟101-10223 安陆馆藏的几件青铜器余从新1031984-31 房县七里河遗址发掘的主要收获王劲,林邦存3-142 随州西花园、庙台子遗址发掘简述方殷14-153 枣阳县雕龙碑遗址调查简报阎金安16-204 秭归官庄坪遗址试掘简报胡雅丽,王红星21-385 随州擂鼓墩砖瓦厂十三号墓发掘简报王世振39-436 鄂城两座晋墓的发掘43-507 试论安乡划城岗遗址的两个问题邵兴51-57+1088 孝感地区召开文物工作会议张学武,张远栋579 殷周青铜钁论略陈振中58-6010 西陵山麓发现周代文化遗址宝琳,定富6011 论湖南出土的西周铜器高至喜61-7012 浙川下寺二号楚墓墓主小议胡顺利7113 释鈼田宜超72-8614 淘取河沙喜获古钟李金桥8615 从云梦秦简看秦朝的会计管理李孝林87-9616 远安县发现鳄鱼等化石李祖德9617 睡虎地秦简《编年记》作者及其政治态度——兼与陈直、商庆夫同志商榷杨剑虹97-10118 明代郝瑞墓志与简化字程欣人102-10319 吴伟及其《雪渔图》轴雷鸣103-10420 从出土文物看古沙市位置的变迁袁纯富,范志谦105-10821 考古发掘扩大了医学研究范围侯良109-11022 商代铜尊、鱼钩和陶抵手张吟午110-11123 南阳出土元兴元年铜镜崔庆明,王振行1121984-41 随州安居遗址初次调查简报王光镐,徐少华,王克陵3-92 武当山下发现古象牙化石李俊,王正华93 大冶古文化遗址考古调查10-184 大冶县发现一战国墓葬185 阳新县和尚垴遗址调查简报彭明麒19-286 宜昌县杨家湾新石器时代遗址余秀翠,王劲29-397 湖北广济发现一批周代甬钟梁柱40-498 汉川南河汉墓清理简报张远栋50-599 钟祥明显陵调查记李登勤60-6610 曾侯戈小考李学勤67-6811 大冶县发现草王嘴古城遗址6812 试论铜绿山古铜矿的生产水平周保权69-7513 秭归官庄坪周代遗址初析胡雅丽,王红星76-8114 古越族文化初探张潮82-8515 论楚人入湘的年代张中一,彭青野86-9216 曾侯乙编钟复制成功9217 曾国灭亡年代小考刘彬徽,王世振93-9418 我省精选文物展品参加《全国出土文物珍品展览》刘挚9419 关于曾侯乙墓楚镈铭文考释的商榷——兼谈曾侯乙墓的绝对年代钱伯泉95-9620 楚史研究会在襄樊市召开9621 武汉市召开文物工作会议9622 论楚公■钟和楚公逆镈的年代张亚初97-9823 大悟发现黎元洪的族谱郭彦9824 《江汉考古》总目之三(1984年) 99-1021985-11 襄阳蔡坡战国墓发掘报告5-412 宜昌覃家沱两处周代遗址的发掘42-603 谈盛君簋——随州擂鼓墩文物展侧记——饶宗頣61-634 金文试释二则宾晖64-665 楚帛书《月令》篇考释曹锦炎67-716 ■徒考吴郁芳72-747 论鄂西大溪文化卢德佩75-808 论湖北龙山文化方酉生81-85+809 论盘龙城遗址的性质与作用高大伦86-93+10210 谈我国古代玻璃的几个问题后德俊94-10011 简评《铜鼓史话》陈绍棣101-10212 香港《中国文物展览馆》揭幕首展湖北出土文物刘彬徽10313 香港史学界应邀座谈祖国出土文物刘彬徽104-10514 汉口东西湖首次发现古遗址刘峻安,汪腊初10515 汉江河床里的象化石李天元10616 西周卫尊徐鉴梅10717 浠水县出土西周有铭铜盘叶向荣108-10918 随州旭光砖瓦厂出土青铜器左得田110-111+10919 天门赵家岭三座残墓的清理程欣人,刘安国112-11320 吴彤先生1984年2月2日致本刊编者的信1141985-21 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大批珍贵竹简彭浩7-92 关于曾侯乙墓的年代王人聪9-103 战国玉龙佩分期研究——兼论随县曾侯乙墓年代杨建芳11-144 随州几处古遗址调查15-19+295 赫家洼遗址的调查简报20-326 罗田县汪家桥宋墓发掘记45-527 宜昌市前、后坪古墓1981年发掘简报33-398 武昌石牌岭唐墓清理简报40-449 云梦泽与商周之际的民族迁徙刘敦愿53-6310 正足不同源(林正)(林足)不同字补正——兼答段渝、张君二同志王光镐64-7411 关于楚之别都马世之74-8012 应城发现明砖刘志升8013 (我阝)陵君与春申君何浩81-8414 湖北省考古学会召开第五次年会8515 随县出土铜器铭文考释夏渌,黄敬忠86-87416 释■刘先枚88-8917 谈宜城楚皇城出土的二方印章傅天佑,彭锦华90-9118 太平城冯金平9219 编者附言921985-31 忆夏鼐先生对湖北文物考古工作的关怀3-52 《湖北文物考古文献目录》已出版小雷53 祝北京大学“文物爱好者协会”成立苏秉琦64 大悟吕王城重点调查简报7-18+875 江陵李家台楚墓清理简报19-27+886 襄阳磨基山宋墓发掘简报28-327 有关曾国遗物所表现的文化性质时学颜33-348 曾侯乙墓出土鼎钩的启示张光裕359 屈家岭文化与大溪文化关系中的问题探讨王杰36-4210 利川县出土一件虎钮錞于孙绘4211 浅议石家河文化李龙章43-5112 江汉地区“龙山时代”遗存的命名问题——“石河文化”的特征、年代与分布王红星,胡雅丽52-5713 郧县发现汉、唐古墓王正华5714 《中子宝缶》初探陈千万58-6315 论巴蜀青铜器杜乃松64-6716 楚国金币流通地域的考察赵德馨68-7417 释■刘先枚75-7618 略谈赫家洼和梁子湖的青白瓷田海峰77-80+9019 湖北秭归又发现一双巴式剑王家德8020 江陵县太晖观金殿吴晓81-82+8921 云水苍茫章华台罗仲全83-8422 天门谭家岭遗址发掘简讯茂林8423 汉阳出土的北宋瓷器张吟午85-8624 湖北省博物馆学会成立陈力861985-41 沙市官堤商代遗址发掘简报3-122 蒲圻赤壁风雏庵悬匾题字质疑李明成123 黄陂县作京城遗址调查简报13-214 1976年清江下游沿岸考古调查简报22-255 宜昌县杨家嘴遗址简况26-286 崇阳县台山乡出土东汉墓葬器物29-307 武昌县郑店乡关山村发现隋墓杨锦新308 大冶瓦窑塘村南朝墓清理简报31-349 孝感市郊发现宋墓35-3610 汉川马口明代石椁墓37-3911 江汉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收获1955年——1965年张云鹏40-4312 缅怀张云鹏同志陈贤一,郭德维,刘彬徽44-4713 浅说大溪文化陶器的渗碳工艺李文杰,黄素英48-5314 江陵出土东周铜矛5315 铭文所见楚王名字考夏渌54-6116 睡虎地秦简《日书》与楚、秦社会李学勤62-6617 固始县发现楚国金币——郢爰学文,振芳,汉清6618 孝感地区西周时期文化初析周厚强67-7619 随州出土两件铜兵器左德田7720 房县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和古城址李俊7821 东汉诗经铭文镜徐鉴梅7922 安康出土一件虎钮錞于徐信印8023 潜江县发现王莽货币罗仲全8124 鄂城县发现一处古冶炼遗址徐献国8225 《江汉考古》总目之四(1985年) 83-861986-11 江陵阴湘城的调查与探索杨明洪3-92 荆门市瓦岗山西汉墓崔仁义,刘祖信10-18+100-1023 襄阳贾家冲画像砖墓崔新社,潘杰夫18-35+1034 战国“江陵”玺与江陵之兴起因沿考黄盛璋36-445 论黄与楚、虢文化的关系裴明相45-526 沔阳出土日本铜钱姚高悟527 长沙帛书通释何琳仪53-598 新都战国木椁墓文化因素剖析孙智彬60-649 鄂王城戈铭应为陈往滕黄6510 试谈长张王海航66-6711 对“令簋”与“禽簋”中伐楚问题的探讨蔡成鼎68-70+4412 一件两千四百二十年前的火锅冷吾,杜世中71-72+6713 岳州窑源流初探周世荣73-8114 明代首辅张居正之砚及其墓葬袁纯富,范志谦82-8315 李自成余部在兴山抗清遗址初探——兼论夔东十三家谢源远84-9016 舞阳出土的一批青铜剑朱帜91-9217 《晋徐美人墓石考释》补说胡顺利9218 江西丰城县发现元末红巾军铜印万良田93-9419 襄阳城垛箭孔位置小议陈家驹9420 沙口的来历夏志芳9521 应城县出土商代鸮卣余家海9622 三峡坝区前期准备工作中的考古发掘初见成果9723 学术动态981986-21 大悟县土城古遗址探掘简报熊卜发,付亚南3-11+1072 麻城楚墓杨定爱12-30+108-1103 南漳县几处古文化遗址调查简报徐少华31-434 湖北郧县砖瓦厂的两座东汉墓梁柱44-51+305 江陵黄山南朝墓陈燕萍,罗忠武52-57+946 贵州白岩脚洞石器的第二步加工李炎贤,蔡回阳58-667 湖南湘乡岱子坪遗址第二期墓葬的初步剖析吴汝祚66-728 襄阳楚墓与楚国势力的扩展杨权喜73-789 长沙帛书通释何琳仪79-8410 长沙帛书通释何琳仪85-8911 山东古国史第三次学术讨论会在滕县召开逄振镐8912 《鄂君启节》之“鄂”地探讨陈伟90-9213 说(钅和) 刘翔93-9414 馆藏铜器介绍余秀翠95-98+7815 彩绘漆木盾画面分析王毓彤9916 介绍三方汉印贾麦明10017 江西瑞昌隋墓刘礼纯101-102+106518 随州均川出土铭文青铜器王世振103-10419 关于孝感市郊张黎家湾宋墓的年代胡顺利10420 湖北省考古学会第六次年会纪要邦存105-1061986-31 房县樟脑洞发现的旧石器李天元,武仙竹3-6+992 湖北省文博系统首次“双先”会召开 63 沔阳月洲湖遗址调查姚高悟7-104 鄱阳湖地区的考古收获许智范10-155 谷城新店出土的春秋铜器陈千万15-18+1006 大冶黄文村东汉墓清理简报曲毅18-197 我国水井起源的探讨方酉生20-228 “探索夏文化”工作概述李先登23-259 扬子鳄的分布与鄂国的迁移何光岳26-3210 《古写古文尚书影照本》读后刘先枚33-3811 徐楚关系与徐王义楚元子剑李瑾39-4512 沧浪水与孺子歌唐兰才4613 淅川楚墓王孙诰钟的分析赵世纲47-59+101-10214 浅论曾侯乙墓的黄金制品谭维四,白绍芝60-6415 山东潍坊新出铜戈铭文考释及有关问题孙敬明,王桂香,韩金城65-6916 铜绿山古代矿井支护浅析张潮,黄功扬70-72+5917 长江中游地区东汉六朝青瓷概论蒋赞初73-7718 试论郧县唐李泰家族墓地全锦云78-8319 西欧中文图书馆的过去、现在与将来马大任84-8920 变形青铜器的加温矫形胡家喜89-9121 天门县发现清代闸张益民9122 北京大学考古系李零同志答读者问再谈楚公钟李零92-9323 郧县砖瓦厂的两座东汉墓小议胡顺利9424 曾侯乙编钟、编磐(复制品)赴京展览演出受到国内外人士的广泛欢迎薄谈95+9825 建始县获得明初铜印邹待清9626 对秦《石邑戈》铭文解释的商榷傅天佑9627 陆羽研究会在天门召开——记陆羽研究会首届学术讨论会刘安国9728 武当山的特大铜镜李峻9729 湖南石门的蛇龟合体动物侯玉明9830 恩施举办文物展览陈大政981986-41 宜城雷家坡秦墓发掘简报王然3-9+1072 当阳金坡东汉墓清理简报王家德10-133 武汉市青山宋墓清理简报兰蔚14-18+1084 大冶县三处古遗址调查胡建如19-245 秭归楚王城勘探与调查文必贵25-28+306 黄陂出土的商代晚期青铜器熊卜发,鲍方铎29-30+1107 故宫博物院所藏楚器王海文31-32+1098 沔阳出土的唐代铜镜姚高悟33-35+69+1109 关于东周错金镶嵌铜器的几个问题的探讨贾峨36-5010 试论屈家岭文化的类型与相关问题祁国钧51-6111 探索鄂西地区商周文化的线索杨权喜62-6912 广西出土的楚文物及相关问题蒋廷瑜,蓝日勇70-76+9313 楚器铭文中“楚子某”之称谓问题辨证——兼述古文字中有关楚君及其子孙与楚贵族的称谓黄锡全77-8414 关于(我阝)陵君铜器铭文的几点意见李家浩85-8815 《兮甲盘》铭文新考连劭名89-9316 毛诗、镜诗、阜诗《硕人》篇异文比较张吟午94-9517 古代青铜铸造方法的再探讨李志伟96-10218 《江陵雨台山楚墓》获夏鼐考古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薄谈10219 武汉文物商店举办珍藏文物首届展览徐莉君10320 《江汉考古》总目之五[1986年] 104-1061986-s11 湖北省文物保护管理实施办法5-112 保护文物是全省人民的光荣任务113 关于《湖北省文物保护管理实施办法(草案)》的说明——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十六日在湖北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上徐春林12-154 关于文物保护管理的几个问题孙启康16-265 孝感地区文物补查工作结束周厚强266 保护文物是每个公民崇高的职责林奇27-287 神农架高冠板齿犀化石被定为新属新种尹笋君288 鲁迅重视文物保护工作雷鸣299 文物概述纪岗29-38+4610 全国文物博物馆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开幕词朱穆之39-4011 让先进事迹、先进经验更普遍地开花结果——沈竹同志在全国文物博物馆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闭幕会上的讲话沈竹41-4612 出席全国文博系统“双先”表彰大会代表胜利归来,省文化厅举行欢迎会4713 传达全国文博系统表彰大会精神学习《湖北省文物保护管理实施办法》4714 热爱文物事业搞好古建维修——武汉市晴川阁筹建小组的先进事迹48-4915 一名优秀的考古学者——陈跃钧同志的先进事绩50-5216 浠水县文庙52+217 熊亚云同志的先进事迹53-5418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湖北文物泛谈张通宝55-6019 湖北革命纪念馆事业发展概述陈祯琏61-6520 革命青年的良师益友——董必武张宣沅66-67+6021 浠水县太平天国城址的初步调查刘长荪,张蕙芬68-7022 《汤池师训班教职员同学通讯录》小考刘玉国71-7223 革命党人的献身精神——介绍《殷子衡被难记》张蕙芬7324 评同盟会的土地纲领民生主义刘剑陵74-7825 “血巾”——刘静庵烈士的遗物阿芬7926 楚史三说——楚族西迁年代考庄春波80-8727 左德承临摹的云梦出土漆器图案在武汉公展陈保忠8628 略论鄂东战国楚墓陈振裕88-9729 论屯溪西周墓的族属刘玉堂98-10330 越王勾践剑与《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吕荣芳104-10631 从松滋楚墓中园瓦当说起程欣人107-11032 鄂城六朝青瓷的佛像装饰有关问题徐成111-1156。
读《夏商周青铜器研究(东周篇)》随记(一)
吴毅强
【期刊名称】《古文字研究》
【年(卷),期】2014()1
【摘要】陈佩芬《夏商周青铜器研究》,收录上海博物馆所藏夏商周青铜器六百余件,皆为馆藏之精粹。
全书分夏商、西周、东周三编,每器皆著录时代、器名与尺寸、重量,并对器物形制、纹饰和铭文内容进行说明。
尤其是全书器形之彩照,铭文、纹
饰之墨拓,皆清晰而精美;文字解说要言不烦、准确到位。
【总页数】6页(P267-272)
【作者】吴毅强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
【相关文献】
1.夏商周青铜器铅同位素示踪研究数据库的构建
2.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纹样数字化交互应用研究
3.东周都城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力作——读《东周王城研究》
4.装
饰承载观念——夏商周青铜器纹样研究5.上海精英彩色印务有限公司中标承印《夏商周青铜器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棍棒头及相关问题研究作者:张倩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03期摘要:棍棒头从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开始出现,制作工艺比较原始,大多是圆形器物中间穿孔形成,材质主要是石、玉、铜、陶。
至青铜时代,棍棒头材质、样式和功能不断进步,从充当使用工具居多过渡到了实战中应用的兵器,见证了中国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社会的演变。
本文根据棍棒头的出土资料,对其进行辨识、分类与功能的探讨,同时结合西亚地区出土的棍棒头资料进行对比,认为棍棒头的出现与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与传播。
关键词: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棍棒头中图分类号:K8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1)03-0073-05一、棍棒头的发展演变人们最初的征战工具应当是他们手中的生产工具,平时是工具,战时是武器[1]。
20世纪初鸟居龙藏曾在书中记载,地有丘陵,于其上发现打制石斧一个及石槌一个,皆石器时代遗物,石槌所最有趣者为一石轮,其当中贯一穴,以木棒贯穴中,今云高里特尚用此槌,当初是否做此用,虽无从知悉,但以有石器时代之石轮,高里特乃贯以木棒而为石槌[2]。
棍棒头作为人们生活中的实用工具出现,是毋庸置疑的。
最初部落酋长手中的武器应该也是生产工具,但随着征战次数的增多,规模的扩大,战争变为部落联盟之间的较量,联盟首领手中的武器,开始发展为非实用化的工具,发挥的是它的指挥功能。
社会本身的存在和进步,体现在权力的出现和集中。
直到王权的出现,人类开始进入文明时代。
权力的出现使人们按照一定的社会秩序和组织结构生活,伴随权力的集中,出现了代表权力意志的象征物。
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棍棒头为探讨史前社会以及权力崇拜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石器时代的棍棒头到商周时期演变为殳,“殳”在商代时期的甲骨文中写作“ ”,似人手持棒棍头兵器之形。
说文解字中的“ ”记载为:“以杸殊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