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地貌的发育学案 常熟中学
- 格式:doc
- 大小:271.00 KB
- 文档页数:4
《河流地貌的发育》高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掌握其发育过程。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河流地貌的定义和分类2. 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和发育过程3. 主要河流地貌类型的特点和分布4. 河流地貌在我国的实例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发育过程和主要类型。
2. 教学难点:河流地貌的形成机制和实例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河流地貌的图像和实例。
2. 利用地理模型,直观地展示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分析不同河流地貌类型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4. 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在实际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河流地貌的图像,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河流地貌的定义和分类:阐述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介绍不同类型的河流地貌。
3. 分析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和发育过程:讲解河流地貌的形成机制,展示地理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
4. 讲解主要河流地貌类型的特点和分布:详细介绍各种河流地貌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5.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典型的河流地貌实例,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在实际中的应用。
6.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例,分析不同河流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7. 总结与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答学生的疑问,给予学生反馈。
8.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讲解:评估学生对河流地貌定义、分类、形成原因、发育过程和类型特点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合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在分析实际河流地貌实例时的地理知识和思维能力。
4.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河流地貌的发育》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类型及形成过程。
2、理解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3、培养观察、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提高地理实践力。
二、知识梳理(一)河流侵蚀地貌1、溯源侵蚀(1)概念: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
(2)影响: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
2、下蚀(1)概念:垂直于地面的侵蚀。
(2)影响:加深河床,形成峡谷。
3、侧蚀(1)概念: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
(2)影响: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横向发展。
(二)河流堆积地貌1、洪积—冲积平原(1)形成位置:山前。
(2)形成过程:山区河流流出山口,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宽,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多个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2、河漫滩平原(1)形成位置:河流中下游。
(2)形成过程:河流在中下游地区下蚀作用较弱,侧蚀作用较强。
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
堆积体不断升高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
多个河漫滩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
3、三角洲平原(1)形成位置:河流入海口。
(2)形成过程:河流入海时,流速减慢,加之受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前方堆积形成三角洲,多个三角洲连接形成三角洲平原。
(三)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河流对聚落形成的作用(1)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
(2)方便对外联系和运输。
(3)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
2、河流对聚落规模的影响(1)耕地破碎地区:乡村规模相对较小。
(2)耕地连片地区:乡村规模较大。
3、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平原低地区:聚落一般沿河成线状分布。
(2)山区河谷中:聚落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即高于洪水位的地方。
三、典型例题例 1:读某河道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某港务局拟在 A、B 两处河段建港,请问选在 A 处还是 B 处好?理由是什么?(2)某勘探队在 C 处钻探获得黏土、砾石、粉砂、砂等沉积物标本,请问自上而下钻取的沉积物应依次是,其理由是什么?解析:(1)A 处好。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的概念及其成因。
2. 使学生掌握河流侵蚀、搬运、沉积等作用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3. 培养学生观察和研究地表形态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内容:1. 河流地貌的概念:河流在侵蚀、搬运、沉积过程中形成的地貌。
2. 河流地貌的成因: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3. 河流地貌的类型:河谷、峡谷、瀑布、三角洲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河流地貌的概念、成因和类型。
难点:河流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在地貌形成中的具体过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展示河流地貌图片和视频资料。
2. 利用模型或实地考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
3.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河流地貌的特点和成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河流地貌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表形态的变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解河流地貌的概念:讲解河流地貌的定义,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3. 讲解河流地貌的成因:分别讲解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4. 展示河流地貌类型:通过图片和模型,介绍河谷、峡谷、瀑布、三角洲等河流地貌类型。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河流地貌的特点和成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提出思考题,引导学生课后思考和探究。
7. 作业布置:让学生绘制一幅河流地貌示意图,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准确地描述河流地貌的概念,理解其成因,并能识别不同的河流地貌类型。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分析的方法,研究地表形态的变化,并能通过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或模型制作,来加深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通过学习河流地貌的形成,认识到自然力量的伟大和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河流地貌的图片、视频资料和模型。
1.4.3《河流地貌的发育》学案02
学习目标:
1.以河流地貌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认识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3.运用图文资料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学习重点:
1.河流的三种侵蚀作用和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
2.河流堆积地貌的类型和形成。
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学习难点:
河流侵蚀的不同类型及其区别;河谷的形成过程;三角洲的形成原因。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协作探究图文分析
学习过程:
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河流地貌是自然界常见的地貌之一。
按照,可以将河流地貌分为和
,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有关。
(一)侵蚀地貌
思考:1.殷商时代的居住风水观中有“攻位于讷”(讷:河水内湾环抱处,为凸岸)这种风水观有其科学性吗?
2.长江三峡是怎样形成的?
(二)堆积地貌
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减弱的情况下,会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是比较典型的一种河流堆积地貌类型,包括、和三种类型。
思考:根据黄河三角洲的案例推断一般形成三角洲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聚落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两大类
思考:
1.河流的冲积平原为聚落的分布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2.我国南北方的乡村聚落分布有何不同,为什么?3.在山区河谷中的聚落如何分布,为什么?
4.平原低地的聚落一般怎样分布,为什么?。
《河流地貌的发育》高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河流地貌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提高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特点及分类。
2.教学难点: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及动力分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河流相关知识,如河流的源地、流域、流域面积等。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河流在地表形态上会产生哪些影响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河流地貌的发育。
2.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河流地貌的定义、分类及特点。
3.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1)讲解河流侵蚀作用,展示河流侵蚀地貌实例,如峡谷、河流侵蚀岸等。
(2)讲解河流搬运作用,展示河流搬运物质的过程及特点。
(3)讲解河流沉积作用,展示河流沉积地貌实例,如三角洲、河流沉积平原等。
4.河流地貌的类型及特点(1)分析河流地貌的类型,如侵蚀地貌、搬运地貌、沉积地貌等。
(2)展示各类型河流地貌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点。
5.河流地貌与人类活动(1)分析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水资源的利用、土地的开发等。
(2)讨论人类活动对河流地貌的影响,如河道整治、水资源保护等。
6.课堂小结(2)强调河流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7.作业布置(1)整理课堂笔记,巩固所学知识。
(2)观察身边的河流地貌,分析其成因及特点。
四、教学反思1.加强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见解。
2.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
3.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
重难点补充:1.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教师展示侵蚀、搬运、沉积的动画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大家能解释一下这个侵蚀过程是如何进行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解释:“河流侵蚀作用主要是由水流的冲刷和侵蚀力,它能够塑造出峡谷等侵蚀地貌。
我们看搬运作用,水流如何搬运物质呢?”教师通过实例解释:“水流搬运物质的大小和数量取决于流速和流量,较大的石块会在河床滚动,而细小的沙粒则随水流悬浮。
《河流地貌的发育》高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河流地貌的定义及分类;(2)掌握河流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及其对地貌形成的影响;(3)能够分析不同河流地貌的特点及成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河流地貌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展示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3)开展小组讨论,分析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河流地貌的分类及特点;(2)河流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及其对地貌形成的影响;(3)实际案例分析,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1)河流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在地貌形成中的定量关系;(2)不同河流地貌成因的分析。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河流地貌图片及案例;(2)准备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及相关教学资料;(3)制定课堂讨论方案。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课文内容;(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河流地貌的实例;(3)准备小组讨论发言稿。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河流地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地理环境;(2)提问:“你们听说过哪些河流地貌?它们是如何形成的?”2. 课堂讲解:(1)讲解河流地貌的定义及分类;(2)阐述河流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及其对地貌形成的影响;(3)分析不同河流地貌的特点及成因。
3. 课堂互动:(1)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所了解的河流地貌实例;(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解答学生疑问;(3)开展小组讨论,分析实际案例,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1.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2)强调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
2. 作业布置:(1)绘制河流地貌示意图,标注各种地貌类型;(3)收集相关资料,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关于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和发育过程。
2. 使学生掌握河流侵蚀、搬运、沉积等地质作用的基本概念。
3. 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河流地貌的定义及分类2. 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3. 河流侵蚀作用4. 河流搬运作用5. 河流沉积作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的原理。
2. 教学难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和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和发育过程。
2. 利用多媒体演示、案例分析等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河流地貌的认识。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著名河流地貌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河流地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讲解河流地貌的定义、分类及形成原因,引导学生理解侵蚀、搬运、沉积等地质作用的基本概念。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河流地貌案例,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在实际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讨论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
5.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对河流地貌形成原因和地质作用的掌握程度。
2. 结合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3. 注重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七、教学资源:1. 教师准备PPT、案例资料、图片等教学资源。
2. 利用互联网资源,搜集相关河流地貌的视频、文章等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3. 配备地理模型或沙盘,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讲解河流地貌的定义、分类及形成原因。
2. 第3-4课时:讲解河流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及其在河流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第二部分是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第一部分分别选取河谷和冲积平原作为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的案例进行剖析,目的是加强学生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理解,并初步了解分析地貌形成过程的方法在“河流侵蚀地貌”中,教材先介绍了河流侵蚀地貌的三种形式: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然后详细分析了河谷的形态及演变过程。
在“河流堆积地貌”中,教材主要介绍了典型的地貌类型:冲积平原。
并对构成冲积平原的三个部分: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的形成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二、学情分析本节的部分内容专业性较强,有一些新概念,如溯源侵蚀、河漫滩等,而且本节主要体现了地理过程,对学生的认知要求较高,学生要具备较强的分析和想象能力。
高一的学生对于河流有一定的认识,也都有对聚落的直观概念。
同时,高一学生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对抽象的概念和原理有一定兴趣,由机械记忆逐渐变为以理解记忆为主。
加之,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掌握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主要表现形式,并具备了运用实例分析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能力。
因此,学习本节课的内容难度较小,但综合分析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河流地貌的分类;了解河流侵蚀作用力的分类及作用;了解河谷地貌的形成过程;了解河流冲积平原的组成及分布,理解各组成部分的形成原理;了解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比较、对比不同流水作用力的作用及其影响,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的能力,并养成把获取到的信息通过整理、分析运用于学习过程,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点、难点:河谷地貌的形成过程;河流冲积平原各组成部分的形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河流地貌的发育学案4.3《河流地貌的发育》学案编制人:刘传山审核人:宫景林使用时间:2022年-12-20【学习目标】1、了解河流各种侵蚀作用(只需要理解,不需要掌握)。
2、以典型的“河流地貌图”或“河流流域图”为背景材料,分析不同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
3、通过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说明不同类型的冲积平原在流域中的空间位置、形成过程及地貌形态特点。
4、通过阅读图文资料,分析掌握河流地貌对聚落的作用和对聚落分布、选址的影响。
【学习要求】1、“自主学习”部分:要求快速阅读,独立完成图表,动笔写在学案上。
2、“案例分析、合作探究”部分:要求动脑联系前一环节、展开小组讨论,共同完成,并要求面向全班同学用规范的地理语言展示探究结果。
3、“即时应用”部分:要求限时完成,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4、“当堂小结”部分:要求合上课本不参考板书和学案,动笔把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写在指定位置。
5、“课后拓展应用”部分:要求查找资料合作完成。
一、河流侵蚀地貌【自主学习】阅读课77页,完成【案例分析、合作探究】课本78页活动,参考“张家界市的相关图片”(利用关键词回答)【即时练习】读图,完成1~2题:1、关于a、b、c三处所受到的侵蚀作用说法,正确的是A. a处以向源头侵蚀和向下蚀作用为主B. b处以向下蚀作用为主,向河谷两岸侧减弱C. c处向下蚀作用和向河谷两岸侧作用为主D. 向下蚀作用是a、b、c三河段共有的主要作用2、河流a、b、c三处与横剖面图对应正确的是()A.a―① B.b―② C.c―③ D.a―②3、右图为河谷发育阶段示意图,读图回答按河谷发育程度由先到后的顺序,正确的排序是()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①②④ D.④②①③二.河流堆积地貌【自主学习】阅读课本78页、79页及图4.18 4.19 完成。
1.、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分析“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条件:河道变______、地势落差________、流速________。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掌握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和影响因素。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河流地貌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河流地貌的分类和发育过程。
2.难点:河流地貌的发育机制及影响因素。
三、教学准备1.教材: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章节。
2.教具:地形图、河流地貌模型、PPT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PPT展示我国著名河流(如长江、黄河)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河流地貌特点。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所了解的河流地貌,激发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解1.讲解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1)展示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河流地貌的空间分布。
(2)讲解河流地貌的分类,如河流阶地、河流三角洲、河流冲积扇等。
2.讲解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
(1)利用河流地貌模型,演示河流侵蚀、搬运、堆积等过程。
(2)分析河流地貌发育的不同阶段,如初期侵蚀阶段、中期拓宽阶段、晚期堆积阶段等。
3.讲解河流地貌的影响因素。
(1)分析气候、地形、植被等自然因素对河流地貌的影响。
(2)讲解人为因素,如水利工程、土地利用等对河流地貌的影响。
(三)案例分析1.以某地河流地貌为例,分析其成因及特点。
2.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对该地区河流地貌的保护和利用建议。
(四)课堂小结2.强调河流地貌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识。
(五)课后作业1.结合所学内容,绘制某地河流地貌示意图。
2.分析家乡河流地貌的特点,探讨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河流资源。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演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河流地貌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
但课堂时间有限,部分内容可能未能充分展开,需在课后加强辅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补充教师:“同学们,请大家观察这张地形图,你能找出几种不同的河流地貌类型?”学生:“这里有一个河流三角洲,那里有一个河流阶地。
4.3《河流地貌的发育》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理解河谷的形成的过程;
(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理解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让学生了解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并且会产生大量泥沙;(2)通过案例让学生了解这些泥沙的最终归宿,即各类河流堆积地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学习重点】
1.河流的侵蚀作用和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
2.河流堆积地貌的类型和形成。
【学习难点】
1.怎样理解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探究法、观察对比法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任务一】
【任务二】分析长江哪一侧河岸更容易受到侵蚀
作用?
请画河道剖面图(注意河道深浅和河床坡度有关)
北岸南岸
【任务三】在下图中寻找河流侵蚀的痕迹,并总结概括其侵蚀方向及对应河段。
北半球
结论:1.
2.
3.
4.
【任务四】寻找河流泥沙的足迹,并说出相应的位置和成因。
北半球
结论:1.
2.
3.
【任务五】假如我是……
农业生产:注意水源、地形、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及相关的社会经济条件。
港口建设:应考虑水域条件和陆域条件,应考虑水深、航道、陆地地形及相应的筑港设施及相关的基础设施,水资源和疏集运散能力。
房产开发商考虑土地平整,环境优美,防洪设施等。
旅游局:在设置旅游景点时要考虑是否拥有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及基础设施、交通条件等。
水电研究所:是否适合建大坝,要考虑河流的水量和河流的落差,地质状况及其水电需求量等。
水运管理局:考虑河道深浅,是否有暗礁,水速,河流落差等。
企业家:水质、资源、交通运输、污染等因素
【练习】
读下图,完成各题:
(1)A、B处谷地对应的甲、乙断面是:A________,B________。
(2)该河流________资源丰富,判断的根据是________________。
(3)该河源头主要以流水________侵蚀为主,在B以下的河段既有________(侵蚀)作用,也有________(侵蚀)作用。
【反思】
我的收获
我的发现
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