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3
《大自然的文字》公开课教案设计第一章:教案概述1.1 课程背景《大自然的文字》公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大自然中各种生物的生长特点和生存环境,通过观察、实践和探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
本节课将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感受生命的奇妙,体验探究的乐趣。
1.2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和了解不同生物的生长特点和生存环境;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和探究,提高自己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程主题《大自然的文字》:探索生物的生长特点和生存环境2.2 教学重点与难点2.2.1 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认识和了解不同生物的生长特点;2. 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和探究,提高自己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2.2.2 教学难点:1. 学生对生物生长特点的理解和运用;2. 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生物的生长特点,了解其生存环境;2. 实践法:学生动手进行生物实验,培养操作能力;3. 探究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察和实践成果。
3.2 教学手段1. 实物展示:展示各种生物的生长特点和生存环境;2. 图片资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生物图片,辅助教学;3. 教学视频:播放生物生长过程的视频,生动形象地展示生物的生长特点。
第四章:教学过程设计4.1 课前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生物的生长特点和生存环境的资料;2. 学生分组,准备进行观察、实践和探究。
4.2 课程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大自然?大自然中有哪些生物?它们有什么特点?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4.3 观察与实践1. 教师展示生物实物,引导学生观察生物的生长特点;2. 学生分组进行观察,记录下生物的生长特点;3. 学生动手进行生物实验,观察生物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情况。
4.4 探究与分享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生物的生长特点与生存环境的关系;3. 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生物的生长特点。
教案《大自然的文字》教案第一章:引言1. 讨论大自然的美丽和神秘细节1:展示大自然的图片,如山川、湖泊、动植物等。
细节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大自然的感受和经历。
细节3:引导学生思考大自然中的规律和文字。
2. 介绍本节课的目标和内容细节1:明确本节课的目标是探索大自然中的文字。
细节2: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大自然中的各种文字,如地形、动植物行为等。
细节3:强调学生的参与和观察的重要性。
3. 引入活动:寻找大自然的文字细节1:组织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或周边的自然环境中寻找大自然的文字。
细节2:给学生发放记录表格,让他们记录所观察到的各种大自然文字。
细节3: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并遵守学校或周边规定。
第二章:地形文字1. 讨论地形的形成和变化细节1:展示不同地形的图片,如山脉、平原、河流等。
细节2:解释地形的形成原因,如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等。
细节3:引导学生思考地形如何影响大自然的文字。
2. 探索山脉和河流中的文字细节1:讨论山脉的形成过程,如地壳运动、岩浆冷却等。
细节2:解释山脉中的文字,如地质年代、岩性等。
细节3:探讨河流对地形的影响,如侵蚀、沉积等。
3. 活动:观察地形文字细节1:组织学生观察校园或周边的地形,如山脉、河流等。
细节2:给学生发放记录表格,让他们记录所观察到的地形文字。
细节3: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细节,并记录下来。
第三章:动植物文字1. 讨论动植物的特点和生态习性细节1:展示不同动植物的图片,如花草、鸟类、哺乳动物等。
细节2:介绍动植物的特点,如生长环境、食物来源等。
细节3:引导学生思考动植物如何影响大自然的文字。
2. 探索动植物中的文字细节1:讨论动植物的行为模式,如迁徙、繁殖等。
细节2:解释动植物中的文字,如花纹、羽毛颜色等。
细节3:探讨动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捕食、共生等。
3. 活动:观察动植物文字细节1:组织学生观察校园或周边的动植物,如花草、鸟类等。
细节2:给学生发放记录表格,让他们记录所观察到的动植物文字。
《大自然的文字》的教案(优秀10篇)《大自然的文字》的教案篇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大自然就好像是一部书,也有自己独特的“文字”,要想认识和了解自然,首先要学习和掌握这些“文字”请同学们交流自己仿写的有大自然知识的小文章,看谁的文章仿写的像原文。
(一)明确目标1.继续分析课文,把握作者的。
写作思路。
2.分析重点句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形象的语言。
4.学会注意观察和虚心好问的学习精神。
(二)整体感知读第13~25自然段,作者又从鸟、石子方面所含道理,进一步解释有关大自然的“文字”的知识,大量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本来抽象的物候现象,说得具体、形象、生动,读者易于理解。
作者用大雁南飞,表示冬天即将来临,从建筑工地上的普通的灰色石头,分析出其真实面目——石灰石,进而考查出,很古的时候,这个现在是城市的地方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从在森林里偶然遇到的花岗石块,分析出它本来的名字——漂砾,并揭示出很久以前的事——当时这根本没有森林,漂砾周围的森林是后来才长出来的。
最后,作者向读者提出了要学会大自然的文字,就应当注意观察,多向有学问的人请教的倡仪。
这样,你才能轻松地读懂大自然的文字。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目标1.复习提问(1)《大自然的文字》作者是谁?并介绍他。
(作者是前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伊林,他的代表作有《十万个为什么》《人怎样变成巨人》等。
)(2)作者所说的大自然的文字其实是什么?(其实就是大自然的各种现象。
)(3)前面第1~12自然段中作者用了什么说明顺序,哪些说明方法?(逻辑顺序,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4)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是由于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比。
)2.一人一段,朗读课文第13~25段。
3.这次作者讲述大自然文字中的哪个字母?它能告诉我们什么?你还能说出一些关于鸟类的物候现象吗?请举出例子来。
(鸟,它能告诉我:天气的阴晴,春夏秋冬季节的更换;麻雀囤食要落雪;布谷鸟出来,农民开始种庄稼。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中存在的各种文字,认识到大自然是我们学习的宝库。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大自然中的文字:地形、植被、动物、气候等自然现象。
2. 观察和记录:如何观察大自然,记录所见所感。
3. 实践活动:户外观察、自然笔记、环保宣传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大自然,发现其中的文字,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自然现象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形成自己的思考和表达。
四、教学方法1. 室外观察: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亲身感受各种自然现象。
2. 小组讨论: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观察心得,互相学习。
3. 写作练习: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自然现象用文字表达出来,形成自然笔记。
4. 分享与评价:学生互相展示自己的作品,给予评价和建议。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相关的自然现象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户外观察所需的器材,如望远镜、笔记本等。
教案剩余部分(六至十章)待您提供要求后,我将继续为您编写。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大自然的声音或展示自然景观的图片,引起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
提出问题:“你们在大自然中见过什么样的文字?”引导学生思考。
2. 知识讲授介绍大自然中的各种“文字”,如树叶的形状、岩石的纹理、动物的足迹等。
讲解如何观察大自然,提醒学生关注细节,如颜色、形状、声音等。
3. 户外观察安排一次户外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大自然。
引导学生记录下他们看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自然现象。
4. 小组讨论学生回到教室后,分组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
鼓励学生讨论他们观察到的自然现象,尝试解读这些“文字”。
5. 创作自然笔记让学生选择一个或几个自然现象,用文字和图片记录下来,形成他们的自然笔记。
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的顺序和细节,以及他们对这些现象的感受。
《大自然的文字》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2)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思考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践,让学生掌握探究自然现象的方法;(2)运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自然界中常见的自然现象;(2)探究自然现象的方法及团队协作。
2. 教学难点:(1)自然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2)如何运用小组合作解决自然现象问题。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3. 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4. 讨论交流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自然界中的自然现象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2)准备相关科学原理的资料;(3)划分学习小组。
2. 学生准备:(1)提前了解自然界中的自然现象;(2)准备好记录观察结果的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自然界中的自然现象图片、视频;(2)引导学生回顾已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2. 探究自然现象(1)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自然现象,分析其背后的科学原理;(2)小组代表发言:向全班同学介绍所选自然现象及科学原理;(3)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思考不同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
3. 实践操作(1)布置课后实践任务:让学生观察身边的自然现象,记录下来;(2)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尝试解释观察到的自然现象。
4. 总结与反思(1)让学生分享自己在观察、实践过程中的收获;(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3)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作业。
5. 课后作业(1)整理本节课所学自然现象及科学原理;(2)观察身边的自然现象,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文本解析】《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性文字作品,它生动形象地把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三者融为一体。
不仅告诉了我们有关大自然文字的种种,而且重点叙述了辨识这些自然文字的方法和意义。
文章浅显生动,通俗易懂,教学时倡导以读为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开启思维、积淀情感,并辅以议的方式,使学生对文本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
本课的教学,既要教育学生从小学习、认识大自然,又要引导学生树立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志向。
【设计理念】本文教学时采用读、议结合的策略:在读中走进文本,在议中升华文本。
简简单单教语文、简简单单学语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一、导入、揭题1、板书课题、读题:师:今天,我们来读一篇新课文。
一起读课题。
2、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教师筛选重点问题并出示:(1)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2)文中提到哪些大自然的文字?(3)大自然的文字有什么意义,怎样认识它们?二、初读、感知1、带着问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老师发现有些词很难读,我们一起来读好它们。
出示:耸立铁砧预兆小熊星座3、三座大山,你能搬掉几座?告诉大家,你知道了哪个问题的答案?解决问题一:a出示、指导读: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
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
b评:大自然的文字有两种,有像星星一样在天上的文字,也有像小石子一样在脚下的文字。
作者在一开始就提出了观点。
解决问题二:生:文中提到的大自然的文字有:星、云、石。
师:(板书“星”、“云”、“石”)作者举了这么多例子来说明大自然的文字呢!4、聚焦重点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搬掉这第三座大山——大自然的文字有什么意义,怎样认识它们?三、精读、感悟1、默读课文2—6自然段,想一想:大自然的文字有什么意义;水手、飞行员等懂大自然文字的人们,是怎样来认识它们的?划划相关句子,写写体会。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9篇《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9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WTT为大家收集的《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理解大自然的文字指什么?(指知识)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自然中充满各种知识。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由“文字”引出课题,导入课文1、谈话:师微笑着说:能说说老师脸上的表情是什么?(紧张)有一点。
(微笑)、(平稳)、(高兴)。
你是我的知音。
那你能读出我脸上蕴含的文字吗?(高兴)很高兴见到你们!真不简单,六(2)班同学能从老师的脸上读出蕴含的文字。
真了不起!2、同学们,提到文字,我们首先会想到印在书本上的文字,写在白纸上的文字。
但今天,我们要讲的文字既不是写在白纸上和印在书本上的文字。
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前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伊林的《大自然的文字》(板书:大自然的文字)(多媒体出示:3、伊林简介)4、看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法?或有什么问题要问吗?(生:大自然这本书上的文字到底是什么呢?这上面写了什么?这文字指什么?这些文字有什么作用?-------)师:这些问题都提得很好,归纳起来就是两个问题,即:大自然这本书上的文字指什么?这些文字有什么作用?师:有了问题,我们怎么去寻找答案呢?(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探索。
生: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师:是啊,有很多寻找答案的方式,不过,我们得学会先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师:要想顺利地找到答案,必须得学会读懂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要求:自由读,读正确、流利,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读错的地方回过来再读,难读的地方反复读,感兴趣的地方更要多读,当然更赞成同学们边读边划,做记号,甚至写感受。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9篇《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9篇《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1.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探究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弄清课文写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理解认识大自然的文字的主要途径。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情谈话,导入新课大自然充满了神奇,你们知道吗?大自然也有它自己的文字。
今天,让我们跟随前苏联科普作家伊林一道来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认识大自然文字的作用,学习做一个懂得大自然语言的人。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1: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思想感情。
2:理解大自然中的一些自然现象;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并掌握它们。
3: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才能,培养他们分析^p 问题的才能;品味课文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并掌握它们。
【教学方法】以讨论问题为主,培养学生观察才能,创新才能,自主合作学习才能。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理清层次,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时间】1课时。
【课前预习】1.学生默读“自读提示”和注释①。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理解其根本内容,并读准以下字音、理解各词语的意思。
霪雨铁砧漂砾勉强:①才能不够还尽力做。
②使人做他不愿做的事。
③不是甘心情愿的。
④牵强、理由不充足。
⑤将就、凑合。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一年级第二期时学过一篇专门介绍大自然有关现象的课文,大家回忆一下,课题是什么?主要内容是写什么?――《大自然的语言》。
主要内容是介绍与农业有关的物候现象。
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呢?――(简要答复) “花香鸟语,草长莺飞”;或“草木荣枯,留鸟去来”。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与此文类似的课文,叫《大自然的文字》。
(板书)我们从小认识汉字,认识了汉字,它可以帮助我们阅读,理解各方面的信息;可以帮助我们写作,表达内心丰富的情感等等,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作用可真不少。
《大自然的文字》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大自然的奥秘。
(2)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式,分析自然现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自然现象的分类2. 天气与气候3. 生物的特征与分类4. 地形与地貌5. 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自然现象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探究能力。
2. 教学难点:对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以及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式分析自然现象。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 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自然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讲授法:教师讲解自然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播放大自然的声音,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2)学生分享自己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感受。
2.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自然现象的分类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2)学生认真听讲,记录重点内容。
3. 观察与实验:(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自然现象。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自然现象。
4. 讨论与分享:(1)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自然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与实验成果。
(2)学生反思自己在观察、实验、讨论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
6. 作业布置:(1)让学生绘制一幅大自然的画,体现自然现象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7. 课后辅导:教师针对学生在作业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在课后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对观察、实验、讨论等环节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大自然的文字》公开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文字,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
3. 提高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到大自然的文字,理解其内涵。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教学方法1.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发现大自然的文字。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大自然文字的理解。
3. 表达法:让学生用文字、绘画等形式表达自己对大自然文字的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大自然的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
2. 学生准备:观察周围的自然环境,准备分享自己的观察心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a. 教师播放大自然的美景视频,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b. 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大自然的心得。
2. 探究大自然文字:a. 教师展示大自然的文字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b.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大自然文字的内涵。
3. 分享与讨论:a. 各组学生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
b.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全校性的讨论,深入理解大自然文字的意义。
4. 创作与展示:a. 学生根据对大自然文字的感悟,进行文字、绘画等创作。
b. 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
5. 总结与反思:a.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课程的收获,反思自己对大自然的态度。
b. 学生承诺在日常生活中珍惜大自然,保护环境。
6. 课后作业:b. 家长参与评价,共同培养孩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六、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户外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进一步理解大自然文字的含义。
2. 邀请环保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创作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学生作品:评价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对大自然文字的理解和感悟。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懂文中大自然的四种文字:北极星指明北方,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有石灰石的地方曾经是汪洋一片,森林中的花岗石是冰块搬来的,森林是后来有的。
2.学会用两种诗的形式说读书收获,用关联词说清前因后果。
3.体会文中用事例说明的方法及问题激趣,拟人手法把科学知识介绍得通俗易懂的方法,并仿写一段内容。
4.让学生懂得要读懂大自然的文字就要善于观察、勤学好问、亲自实践,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大自然的文字及读懂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写法,进行仿写。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大自然美妙的声音,这节课啊,就让我们走进大自然,去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这是同学们想关心的,除了这些,老师看了课题还了解的是——出示)
二、初读课文。
1、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书上呢,来让我们打开书,放声朗读,边读边思考。
注意读书的时候呀,要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谁来说说,课文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文字?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介绍的?
⑴同学们读得都很认真,老师都看见了。
谁来说说,课文都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文字?(提醒你,说慢点,让大家都听得清楚,老师把它写下来)
(追问,你是从哪一个自然段介绍的,标出段落)
(接下去说。
你真会读书,第一遍读就了解了这么多,真了不起)
⑵课文中有三个生字,其中有两个就在第三自然段,谁来读一读?
(这两个生字你读得很好,来,带大家读一读。
你读一遍,大家跟读两遍。
)
这还有一个词语容易读错——铁砧,谁来读?
铁砧是什么呢?(出示)看,铁砧,就是锤打钢铁材料时垫在底下的器具。
它左右各有两个尖头。
课文中写了一种形状很像铁砧的云,这就是——砧状云。
⑶第六自然段比较长,谁有勇气来挑战这最长的一段?
(第一句话太长,在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
(这些问句,是要引起人的思考,思考有个过程,所以我们要读慢点。
)
(这些一串接一串的问题,你读得真不错,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
⑷那么,怎么才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呢?课文哪一个自然段告诉我们的?(第七自然段)
三、围绕中心句,再读课文。
1、那课文第一自然段写的又是什么呢?自由地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
谁来说说。
大自然的文字在哪呢?看,(出示)谁来把这句话读一读?
老师呀,把这句话变了变,出示,看,把这两句话对比着读一读,那句话更能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天上”、“地下”相对应,这就把整个世界都概括了。
来读出你的感受。
还有补充的吗?)(每,告诉我们大自然的文字无处不在、随处可见;用朗读来读出你的感受。
)
(还有谁,有不一样的感受也想读的?重读“每”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文字无处不在,其实,有的时候拉长音、轻一点,也可以起到强调的作用,谁再来读读?)
四、精读课文
【学习第二段:星星】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认一认天空这本大书上的文字——星星和砧状云他们各有什么作用呢?默读课文2、3自然段,找出描写作用的句子,把它画下来,并努力读懂。
1、情境质疑:茫茫大海,没有方向可实在危险,漫漫黑夜,又如何明辨方向?
2、别着急,有经验的水手一点也不怕,他抬头望望天空,伸手一指,大声说道:那就是北方!知道为什么吗?
交流答案:(引用书中句子)
3、小资料:原来他们是在许多有星星组成的星座中,找到小熊星座(出示图)看,这就是小熊星座。
熊尾巴方向最亮的一颗就是北极星。
由于北极星始终在北天极的方位,所以,有北极星的地方就是北方,即使没有罗盘也照样不会迷失方向。
4、小结:看来,星星可以指明方向。
这大自然的语言真神奇。
【学习第三自然段】
1、咱们接着来看看,砧状云到底什么样?谁找出文中对它的描写,读一读,并想一想它的样子。
谁来说?
2、看,这就是砧状云,跟你想像的一样吗?(出示砧状云图片)
3、砧状云告诉了我们什么?你能用书上的话吧它说完整吗?
4、交流:(书中语言:飞行员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应该离它远些才好。
如果在它里面飞行,它会把飞机毁掉。
)
5、飞行员看懂了大自然中云的文字,相信你也明白了。
请你把这句话读一读。
师:越听越觉得这句子写的可真好啊,老师为什么这么夸?听——
(不但说的很清楚而且说押韵,就像一首流畅的诗歌)
6、一起读一读,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7、你瞧,“云”这种文字不但神奇,还很重要呢!咱们的天气预报——就离不开云图的观测,老师这还有一些关于云谚语呢。
8、小结:认识了各式各样的云,我们就能看云识天气了!云这种大自然的文字真神奇啊!(板书)
【学习五、六自然段】
1、天上的每一颗星、每一朵云都是大自然的文字,其实,我们脚下的土地,在会读它的人看来也是一本有趣的书。
这就是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内容,它巧妙地引出了下文。
去读读课文5、6两段,想想石灰石和花岗石能告诉我们什么呢?
学生自学,教师归纳板书:这里曾是一片汪洋,它是冰搬到这里来的
2、为什么说挖出石灰石的地方曾经是一片汪洋,再读读课文,想一想,用这样的句式说说因为石灰石(由碎贝壳造成),而(贝类是海洋的居民),所以(有石灰石的地方曾经是汪洋一片)
3、那么在森林里的花岗石又告诉我们什么呢?交流回答
预设一、冰搬过来的,预设二、
课文第6自然段准确、生动地描写了冰川搬动花岗石的过程。
写得可有趣了。
去读一读这个自然段,圈划出你认为写得很有趣的词语或句子。
你都找到哪些有趣的词语或句子?
你有一双慧眼,“爬”是人或动物特有的动作,可作者却用它来形容——冰块。
而且,在“爬”字上还加上了引号。
作者这样写,是要告诉我们什么呢?再去反复地读读这句话,入情入境地去想象,我相信你脑海中一定会出现一幅非常有趣的画面。
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一个“爬”字,把冰块当作人来写,活灵活现地写出了冰川缓慢地蠕动的情景。
这是一种——拟人的写法。
它呀,还把小石子带着走呢。
有感情地读这一句,指名读,教师指导:读的时候,要边读边想象冰川缓慢爬行的过程,语调要放慢,读“爬”字的时候,声音可以适当地拉长。
4、总结:(指板书)
石灰石和花岗石真神奇,读懂了它,就可以让我们知道了地质的变迁。
五、延伸、拓展
1、除了课文中列举的这些大自然的文字,你还懂得哪些呢?是怎么懂得的?
学生讨论后交流。
2、是啊,大自然的文字无处不在。
(读)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
要想认识这些文字,光呆在家里可不行。
自由地读读课文第7自然段,想想自己应该怎么做?
要想学会大自然的文字,就要(注意观察、认真读书、学会请教)
3、这也是作者伊林的切身体验。
他正是因为从小热爱观察,才能创作那么多脍炙人口的科普文章,所以他才会深有感触地说——(朗读第7自然段)
4、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不仅要学习课本中的知识,还要走进大自然,去认识大自然中的文字。
六、作业
打开补充习题,读读小诗,完成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