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主粮生产中化肥、农药的经济用量探析
- 格式:pdf
- 大小:3.96 MB
- 文档页数:6
中国三大主粮化肥利用率10年提高7.2%农业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副站长高尚宾19日说,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效果开始显现,到2015年,我国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为35.2%,较2005年实施测土配方施肥以来,提高7.2个百分点。
近年来,中国化肥使用总量持续增加,农业生产带来的面源污染问题也愈发严重。
高尚宾说,2013年我国农业化肥使用总量为5912万吨,占世界总量的35%。
按照20.3亿亩耕地计算,平均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达436.8公斤/公顷,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2014年全国化肥施用总量增至5996万吨。
对此,国家也在不断加大治理力度。
2005-2013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71亿元,开展测土配方施肥项目。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调整农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也相继出台。
按照农业部规划,到2020年,我国将实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90%以上,化肥利用率达到40%以上,全国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实现零增长。
污染治理已开始取得成果。
农业部官方网站公布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专报2016年第1期》显示,2015年我国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为35.2%,比2013年分别提高2.2个百分点。
按照农业部的测算,这相当于让农民减少使用100万吨尿素,减少向环境排放氮47.8万吨,并为农民节省了约18亿元投入。
“从2004年到2013年,我国粮食增产了28.2%,同期我国化肥用量增长了27.5%。
这是自上世纪60年代我国开始大范围施用化肥以来,粮食增产速度首次跑赢肥料增长速度。
我国科学施肥水平正在提升。
”高尚宾说。
高尚宾同时认为,自2007年第一次污染普查以来,我国农业面源污染虽然局部改善,但总体恶化的趋势在加剧。
粮食产量的刚性需求压力、施肥方式落后、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推广应用滞后等问题仍待解决。
中国粮食生产中农药高强度施用行为之经济学分析作者:张军伟张锦华吴方卫来源:《财经理论与实践》2018年第03期摘要:基于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研①的数据,建立damageabatement生产函数模型,实证检验了粮食生产中各种要素对农药施用行为的影响。
研究表明:市场收益、政府介入及农户特征这三类因素均会对农药施用产生影响。
进一步分析农户的政策诉求显示:使用农药强度高的农户对技术指导的诉求反而低于使用农药强度低的农户,这种逆向选择进一步增加了农药滥用治理的难度。
关键词:施用强度;影响因素;政策诉求;逆向选择中图分类号:F30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7217(2018)03014007一、引言及文献综述农药的施用对于防范粮食作物病虫害、提高产量有积极的作用。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显示,每年全世界因病虫草鼠害导致粮食总产量20%~30%的损失。
Schreinemachers和Tipraqsa (2012)研究发现,全球农药投入量增加1%会带来农作物产量增加0.56%。
农药促进农作物产量提高的同时带来的负外部性也日益显现出来[1]。
负外部性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首先,当前多种农药有效使用率只有10%~20%左右,其余部分通过土壤、地下水、大气等进入生态系统,每年因农药残留对环境带来的损失达30亿美元[2];其次,农户在水源处不规范配药和农药包装物的随意丢弃带来环境污染;再次,喷洒过程中会对人体暴露的皮肤、呼吸系统造成伤害,对免疫系统产生慢性毒理作用。
鉴于农药施用的这些负外部性,理清哪些因素会影响农药的使用、如何减少农药施用成为国内外关注的话题。
由于农户是农药的使用主体,研究分析农药的施用情况主要落脚到微观农户层面上。
关于农户使用农药行为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国外已有大量研究成果。
市场收益是学者们研究农药施用行为焦点之一,Boussemart等(2011)利用非参数函数模型得出结论,短期内农药施用的边际成本要远远低于边际收益,农户会通过增加农药投入量来增加收益,但长期来看农户在一定程度降低农药施用强度既不会减少经济收益,又能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双赢效果[3]。
02/887要闻聚焦农业农村部: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提高至39.2%和39.8% 2015年以来,农业农村部按照中央部署,坚持“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深入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促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
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2019年全国化肥、农药利用率测算工作,分区域、分作物安排1,000多个化肥利用率田间试验,开展12,000组三大粮食作物不同生育期农药利用率实地测试,随机调查近5.5万户农户和2,200多个专业化服务组织,整理汇总大量试验测试数据,科学而严谨地进行测算评估。
经科学测算,2019年我国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为39.2%,比2017年提高1.4个百分点、比2015年提高4个百分点;农药利用率为39.8%,比2017年提高1.0个百分点、比2015年提高3.2个百分点。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化肥、农药利用率提高也带来了显著的经济生态效益,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节本增效 据专家测算,化肥利用率提高1.4个百分点,相当于减少尿素用量70万吨(实物量),减少生产投入约14亿元。
农药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相当于减少农药使用量近3万吨(实物量),减少生产投入约17亿元。
二、提质增效 通过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减少化肥农药用量的同时,提升了作物品质,创响了绿色品牌,提高了产品附加值。
三、减排增效 化肥利用率提高1.4个百分点,减少的化肥投入相当于节省65万吨燃煤或45万立方米天然气。
农药投入的减少也利于节能减排和资源节约。
据了解,为确保实现到2020年化肥农药利用率达到40%的目标。
农业农村部将深入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集成推广侧深施肥、种肥同播、机械深施、适期施肥、水肥一体化等技术。
应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推进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
同时,大力推广新产品新机具,重点研发高效缓释肥料、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等新型产品;积极推广先进施肥施药机械,加快替代落后机械。
我国化肥市场形势分析提示:从粮食供求来看,我国粮食的需求增长速度高于其供给速度,而要提高粮食产量,必须增加耕地面积或单位面积产量。
在当前城市化水平快速发展的阶段,耕地面积增加可能性很小,只能靠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
内容提示:从粮食供求来看,我国粮食的需求增长速度高于其供给速度,而要提高粮食产量,必须增加耕地面积或单位面积产量。
在当前城市化水平快速发展的阶段,耕地面积增加可能性很小,只能靠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
资源性产品决定化肥价格长期上涨趋势三大化肥品种氮、磷、钾,其原材料都有很强的资源性。
我国80% 尿素生产企业的主要原料是煤炭,煤或天然气合成氨,再生产尿素;磷肥的主要原材料是磷矿石与硫磺,我国对磷矿石作为资源性产品加以保护和限制出口,硫磺则大多由炼油厂回收生产,价格受原油价格的影响大;钾盐由于分布极不均衡以及钾肥企业垄断性越来越强,资源性最为突出。
资源性产品具有需求刚性、稀缺性、边际开采成本递增等一些很难由市场定价的特性。
2012-2016年中国化肥市场专项调研及未来前景预测报告自然资源稀缺性的日益突出,以及现代产权市场和资本市场发展,资源性产品剔除短期的价格波动,从长期来看价格呈上涨趋势,在价格机制的传导作用下,其价格的上涨将给化肥的价格带来上涨压力。
化肥需求量短期上升,长期增幅减缓从粮食供求来看,我国粮食的需求增长速度高于其供给速度,而要提高粮食产量,必须增加耕地面积或单位面积产量。
在当前城市化水平快速发展的阶段,耕地面积增加可能性很小,只能靠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
粮食单产提高的主要途径中,化肥占比40%、种子占比36%、农业机械占比11%、其他占比13%,所以,短期内要提高粮食的单产主要靠使用化肥。
从以上分析来看,近期,化肥与农产品价格的变动是呈正相关关系的。
而从长期来看,消费者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出现了从数量追求到对高品质农产品需求的变化,绿色、有机的品牌农产品销售价格高、销售快,会诱使农产品生产者更多地使用有机肥料。
第1篇2023年,我国种植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坚持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现将本年度种植业生产情况总结如下:一、生产情况1. 粮食生产稳定增长。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7.8亿亩以上,粮食总产量达到1.36亿吨,较上年增长0.5%,实现了“十八连丰”。
其中,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主粮产量均有所增长,分别为1.35亿吨、1.29亿吨和0.42亿吨。
2. 经济作物稳步发展。
棉花、油料、糖料、蔬菜等经济作物产量均有所增长。
棉花产量达到600万吨,同比增长3.5%;油料产量达到3350万吨,同比增长2.3%;糖料产量达到1.1亿吨,同比增长1.5%;蔬菜产量达到7.5亿吨,同比增长1.2%。
3. 优质高效品种推广力度加大。
优质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品种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优质率提高。
同时,绿色、生态、有机农业发展迅速,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不断提高。
二、政策措施1. 强化政策支持。
加大粮食生产扶持力度,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稻谷补贴等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2. 优化农业结构。
调整种植结构,推广高产、优质、抗逆品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 推进科技创新。
加强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4. 强化防灾减灾。
加强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
三、存在问题1. 耕地质量有待提高。
部分地区耕地质量下降,影响粮食生产稳定。
2.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农田水利、耕地改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农业发展。
3. 农业科技水平有待提高。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
四、下一步工作1. 加强耕地保护。
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提高耕地质量。
2.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加快农田水利、耕地改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
3.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加强农业科技研发,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4. 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
三种主粮生产中化肥农药的经济用量探析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农业生产模式也在不断变化。
其中,粮食生产作为国计民生之重,其生产方式的转变对于全国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这篇文章将探讨三种主粮生产(稻谷、小麦、玉米)中化肥农药的经济用量。
稻谷作为中国传统的主要经济作物,其生产中的化肥农药使用一直备受关注。
以化肥为例,根据农业部的统计数据,稻谷的化肥用量每亩在280-320公斤之间,而且还存在化肥偏重的现象。
随着我国化肥农药行业的发展,各种新型化肥和农药的推广也为稻谷生产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选择。
尤其是近年来发展迅猛的微生物肥料,不但提高了稻谷产量,同时还减轻了环境负担,对于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有着重要的作用。
与稻谷相比,小麦的化肥农药用量相对较低。
其中,化肥的平均用量为每亩60公斤左右,农药的使用量也在逐渐减少。
这主要得益于小麦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一旦施肥过多,就会引发植株的生长过旺,从而导致小麦的生长不稳定,进而降低小麦的品质和产量。
因此,在小麦的生产过程中,合理使用化肥农药,避免使用过量,对于提高小麦的品质和产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其化肥农药的使用量相对较高。
以化肥为例,玉米作物每亩的化肥用量可以达到220公斤以上,而且也很容易出现偏重氮肥和磷肥的现象。
在农药使用方面,玉米外部的虫害、草害和病害都比较多,因此其农药用量也相对较高。
尽管如此,在农业生产的进程中,我们必须合理选择化肥和农药的用量,对于稳定玉米产量和提高玉米品质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稻谷、小麦和玉米作为我国的三大主粮,其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在生产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我们必须科学、合理地运用化肥农药,选用高效安全的肥料和农药,以减少对农产品及环境的不良影响,并且加快农业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宁南山区三大作物的生产成本及效益对比分析摘要对宁南山区冬小麦、玉米、马铃薯3种作物的生产成本、效益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马铃薯的产量最高,为18 000kg/hm2;净产值和纯收益也最高,成本低;经济效益最好,是当地农民要大力发展的产业。
关键词冬小麦;玉米;马铃薯;生产成本;效益;宁南山区冬小麦、玉米、马铃薯是固原市三大传统作物,也是促进我市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
为了准确了解和掌握其成本、效益的变动情况,提高经济效益,降低生产成本,引导农民增加收入,我市在各县(区)设立固定监测点对3种作物进行投入、产出的统计和监测,并对其对比分析。
通过对比分析为各级政府研究和制定农村经济政策、指导农产品价格、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有力依据。
种植业生产成本、效益固定监测是从2005年开始,在自治区农经站的安排下开展的。
每个作物观察5个农户的种植面积,本作物产量属中等收入水平,其中监测的农作物冬小麦是6.27hm2、玉米1.37hm2、马铃薯5.80hm2。
现将2007年3种作物的投入、产出分析如下。
1冬小麦、玉米、马铃薯成本构成因素据核算,2007年生产成本最高的是玉米8 542.65 元/hm2,其次是马铃薯4 903.95元/hm2,冬小麦最低为3 102.75 元/hm2。
玉米总成本比马铃薯高3 638.70元/hm2,比小麦高5 439.90元/hm2。
其中:物质费用和人工费用玉米也最高,分别是4 857.90元/hm2和3 684.75元/hm2,马铃薯其次,冬小麦最低(见表1)。
2冬小麦、玉米、马铃薯成本效益分析(1)产量。
冬小麦1 050kg/hm2最低,玉米8 157kg/hm2,马铃薯产量最高18000kg/hm2。
马铃薯与玉米相比增加9 843kg/hm2,马铃薯与小麦相比增加16 950kg/hm2;玉米与小麦相比增加9 843kg/hm2(见表2)。
全市化肥农药使用情况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化肥和农药是现代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生产资料,它们的使用对提高农作物产量、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由于化肥和农药使用不当,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而且化肥和农药价格不断上涨,增加了农民的生产成本。
为了解全市农民在化肥和农药使用方面的情况,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全市化肥和农药使用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改善措施,以促进全市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先设计问卷在全市范围内进行随机抽样,再根据问卷调查结果,选取部分农民进行实地考察。
提问方法主要采用开放式和封闭式相结合的方式,既能充分发挥农民的自由发言,又方便调查人员走进实质问题。
同时,本次调研还充分听取了各级政府、农业服务部门、企事业单位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
三、调研结果1.化肥使用情况(1)化肥种类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全市农村居民用的化肥品种以尿素为主,占比达到75.5%,其次为复合肥,占比为16.2%,其他肥料只占比较小部分。
实地调研显示,许多农民并不知道应该用什么肥料,主要是因为缺乏农业技术知识。
(2)化肥用量本次调研发现,全市农民化肥用量普遍较大,约有60%的农户在使用化肥时未按正确用量使用。
实地考察发现,很多农民为了谋取更高产量,会将化肥用量增加到不必要的程度,导致农作物吸收不了过多的营养,造成浪费。
(3)化肥使用频率根据问卷调查显示,全市大部分农民使用化肥的频率以每年2-3次为主,约占68.5%。
有少数农民会使用较为频繁,甚至会每月使用一次。
而实地考察发现,许多农民在不同生长阶段均会施用化肥,这也导致了营养素的浪费。
2.农药使用情况(1)常见农药问卷调查显示,全市常见农药主要为各种杀虫剂和杀菌剂,约占78%,其次为免疫增效剂,占比为12%,其他农药种类占比较小。
实地调研发现,由于农民的科学文化程度不高,很多农民并没有认真了解农药的种类和作用范围,导致农药使用不当。
三种主粮生产中化肥、农药的经济用量探析张谋贵(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城乡经济研究所,合肥230051)摘要:文章运用C-D函数、主成分回归等方法计算水稻、小麦和玉米三种粮食化肥及农药的边际效益,以边际效益来衡量=种粮食化肥及农药的施用量是否过剩。
实证发现小麦的化肥使用量达到了经济上过量,水稻和玉米的化肥使用量接近经济上的过量,因此粮食生产中应该多种途径控制化肥使用量;三种粮食生产中农药的边际效益较高,对农药的使用可以不加以控制,但要引导农户使用低毒高效农药。
关键词:三种主粮;化肥;农药;边际效益;实证中图分类号:F307J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2X(2019)03-0010-006—、弓I言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目标下,我国从2004年至2015年粮食产量实现了“十二连增”,2016年、2017年粮食总产量略有降低。
中国用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中国对世界粮食安全的贡献是巨大的。
中国粮食产量提高,除了政策和投入外,更多的是依靠科技进步取得的。
而在农业科技进步的进程中,化肥农药的使用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相当大,尤其是化肥的使用对粮食增产的作用非常明显。
但化肥施用量过大,对环境也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2000年我国使用强度为340.8千克/公顷,超出发达国家所规定的225千克/公顷的安全上限值(为防止水体污染所设置的)。
2015年我国化肥使用强度达到了362.0千克/公顷,为2000年的106.2%,超出世界平均强度(137.6千克/公顷)的1.6倍,在世界排名为第21位,不仅远超过了同为金砖国家的俄罗斯、南非、印度和巴西三国,也超过法国、美国等农业发达国家。
日本、法国等国家的化肥使用在2008年有所下降,这一方面与全球金融危机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他们努力改变化肥不合理使用有关。
农药使用方面,2016年我国农药使用强度为10.4千克/公顷,是2000年的127.6%,比国际警戒线(7千克/公顷)高出48.6%,使用强度同样远超世界平均水平,约为后者的2.5倍。
⑴从目前情况看,中国化肥的施用量还有增加的趋势。
那么,化肥、农药施用量到底多少为合适?化肥使用有生物学过量和经济过量,撇开生物学过量特性,本文利用化肥、农药的边际效益指标,从经济学角度讨论化肥和农药使用是否已经过量。
梳理当前的研究文献,相关研究主要如下:(一)化肥对粮食增产影响。
中外学者基本达成了共识:粮食的增产与化肥的使用量呈正相关关系。
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的农业作物育种专家Norman E.Borlaug说过,20世纪全球农作物的产量的增加,其中有一半是由化肥的施用而取得的」2: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化肥在农作物增产中,对增产的贡献约占40%~60%。
⑴本刊网址•在线杂志:*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8BJL087);安徽大学农村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协同创新基金(2015)作者简介:张谋贵(1964-),安徽枫阳人,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城乡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农业与农村经济、计量经济学、区域经济学。
10三种主粮生产中化肥、农药的经济用量探析我国学者李家康(1999)对1981年开始布置的52个10年以上长期肥料定位试验点研究表明,施用化肥对粮食产量的贡献率全国平均为40.8%,其中双季稻区早稻为31.9%,晚稻为34.6%,旱作两熟区的小麦为60.2%,玉米为46.2%。
徐浪、贾静(2003)根据四川省的数据研究表明,化肥的使用量与粮食产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王祖力、肖海峰(2008)通过回归模型研究也认为化肥施用量与粮食产量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化肥的使用是影响粮食产量增长的重要因素,化肥对粮食增长的贡献率达56.81%,超过50%,是所有投入要素中贡献最大的一项。
⑷房丽萍、孟军(2013)通过C-D生产函数模型研究,也得出相同的结论。
[5](二)化肥、农药对农村环境的负面影响。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在粮食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使用得到了普遍推广,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提高,基本解决了中国人吃饭问题,保证了中国的粮食安全。
中国的耕地越来越少,产量越来越高,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也越来越大。
粮食生产对化肥、农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会增加粮食产量,但也会污染环境。
因为化肥过量使用,植物只吸收--小部分,大部分随水土流失或留在土壤,对周围的水体造成面源污染。
据有关部门测算,当前我国化肥被植物吸收利用的只有30%-40%,大量没有被吸收的化肥残留在土壤中对水体和环境造成重大影响,形成了大量的面源污染,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反过来又影响粮食产量和质量提高。
这方面的研究,中外学者也形成了一致看法: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会导致农业面源污染,破坏环境,导致食品的不安全。
David Pimentel等首先提出了在集约化粮食生产中,由于大量使有化肥和农药,带来土壤侵蚀的问题。
随后Matson等(1998)提出“高投入和高产出”的粮食生产模式引起的农田养分流失造成的面源污染、生物多样性下降、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等生态环境问题,是对粮食生产可持续性的挑战。
同中国学者马骥(2006)认为,一些农区由于长期大量使用单一品种或比例的化肥,不仅导致农业成本增加,而且会引起农业产品质量的下降和环境污染的加剧等一系列问题。
门】张福锁(2012)认为,农业生产中高能源消耗和大量的化学品投入所引起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趋显著,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8]赵志坚等(2012)通过对湖南省化肥施用与粮食产量的变化,研究化肥使用对环境的影响,结果显示,化肥投入量每增加1%,会带来粮食产量增加0.139%;粮食的化肥投入量与环境成本之间存在更为明显的相关关系,化肥投入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环境成本增加1.57个百分点。
单位面积粮食产出的化肥投入边际效益以年均3.58%的速度降低。
[9]从上可以看出,对于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基本达成了两个共识:一是化肥对我国粮食增长的贡献是比较大的。
二是无论是政府决策层还是学术界,普遍认为我国化肥、农药过量使用。
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到底是多少较合理,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化肥农药使用的标准。
国外似乎有标准,但中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约束较紧,要解决中国人吃饭,确保粮食安全,这个标准又不适合中国。
理论上讲,化肥的投入量可以从生态环境、农学和经济学三个角度进行分析,三种分析结果相差较大。
生态环境角度分析除了考虑化肥投入的直接成本外,还要将化肥投入对环境的影响考虑进去,化肥使用会带来的环境外部成本增加。
农学角度主要从生物学的特性考虑,通过化肥使用获得最大的农产品量。
经济学则主要从成本的投入与收益角度考虑,将农户看作理性的经济人,通过化肥施用获得收益最大化。
本文从经济学角度研究,讨论我国三种粮食生产中化肥的施用是否过量。
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任何生产要素的使用都呈边际递减现象,化肥、农药的使用也一样。
如果化肥、农药边际成本超过了施用化肥获得的粮食边际收益,则化肥、农药的使用达到经济上过量,多施化肥不仅收入不会增加,反而会减少,是典型的“得不偿失”现象。
从文献上看,这一问题研究成果较少。
即使有,这部分成果在模型选择和方法上存在一些不足。
如很多学者在用C-D函数估计生产弹性时,都用普通最小二乘数回归求生产弹性,是不妥的。
因为普通最小二乘数用在多元回归时,必须是多元自变量相关性较低,即不存在共线性问题。
如林源、马骥(2013)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数回归估计C-D函数的生产弹性,通过化肥的生产弹性计算化肥施用的经济水平,没有考虑到多元回归的共线性问题。
问本文在此基础上,对回归方11潜港祐fl2019.3法进行改进,使用主成分回归模型,尽量克服多元回归的多重共线性问题,使计算出的生产弹性符合实际。
二、模型选择及数据来源(一)农业生产函数1928年,经济学家道格拉斯(P.H.Douglas)与数学家柯布提出了“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又简称为C-D生产函数。
即:丫= /1K“厶0。
其中Y为总产出,K为资本投入,L为劳动力投入,a,0分别为劳动力、资本产出弹性。
C-D 生产函数的提出,提示了生产的产出与投入的关系,但它也存在着不足,就是假设与实际存在区别。
例如,时间不同,可能得出的结果是不同的,因为没有考虑技术变量,因而是不科学的,得出的结论不可靠。
只有在技术不同的情况下,即在同一个时点下研究得出的结论才可靠。
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后来的不少学者作了大量的研究,力求改善C-D函数。
1942年,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丁伯根(J.Tingbergen)对C-D生产函数作了改进,将常数项A换成了随时间变化的函数A(t),于是C-D生产函数可写为其中A(t)表示第t期的生产技术水平,假设4(t)= 4oe ft,0为技术进步系数,对该式两边取自然对数并整理可得:匕=A涉K:L2,假如把生产要素进一步细分为多种生产要素,丫以怡饯:卅…壮,两边取对数得:Iny=lnA n+0t+b Snx\+b-^nxi+'"b^x n(1)式(1)中的y表示农业的产量和产值e表示技术进步系数,t表示虚拟变量时间(这里指年份),X1、X2・・・X”为农业生产要素投入,b ls b2---b…为要素的生产弹性。
这一生产函数同样适用于粮食生产模型。
(二)边际效益模型对(1)式进行偏导数得:MR牝=阳=b,x 上」,式中MRx*为边际效益,Mxik为某种要素的Xu边际成本,MY为边际产值,Yk为k年的产值,x*为i种要素k年投入。
(三)生产弹性估计——主成分回归对生产弹性估计有多种方法,不少人都用多元回归方法。
根据多元回归的性质,当自变量之间存在多重相关时,即多重共线性时,估计岀的回归系数是不准确的,导致有的回归系数t检验不显著。
克服多重共线性方法有逐步回归、岭回归和主成分回归。
本研究用主成分回归方法估计要素的生产弹性,消除解释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
主成分回归。
主成分回归是克服多重共线性的一种回归模型。
它是根据主成分分析原理,从数据抽提出若干主成分进行回归,一般来说是选择前面的几个主成分,由于各主成分是不相关的,因而主成分与因变量之间的回归就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主成分回归后,再根据主成分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还原原来的回归方程。
主成分回归的具体步骤为:①对原始样本数据做标准化处理,计算解释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R。
根据相关系数矩阵对解释变量之间相关系数作出共线性判断(解释变量之相相关系数大于0.9时存在共线性)。
②计算R的k个特征值入>入2>…心以及相应的标准化特征向量Ui,U2---U ko③用k个自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主成分矩阵和各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百分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