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
- 格式:doc
- 大小:143.50 KB
- 文档页数:14
关于中国古代史的书有很多,以下是一些经典的著作:
1.《史记》: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
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该书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2.《汉书》:东汉班固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主要记述了西汉及其前后的历史。
3.《三国志》:三国时期陈寿所写的一部史书,记录了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历
史,尤其是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战争和政治斗争。
4.《资治通鉴》: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
纲、事件为目的,记录了上起春秋战国,下至宋朝建立之前,总共1362年历史发展的轨迹。
5.《山海经》:中国古代富有神话色彩的地理学名著,共18篇,包括“山经”五卷,
“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
它不单记述了古代神话,还记述了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
6.《尚书》:以记言为主,由孔子编撰,是中国最早的皇室文集、中国最早的散
文总集、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
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此外,还有《列女传》、《通典》、《旧唐书》、《旧五代史》、《集古录》、《通志》、《史通》、《畴人传》等,都是反映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著作。
以上书籍都是研究中国古代史的重要参考,不过由于古代史书的语言和内容较为复杂,阅读时需要一定的历史知识和文言文基础。
同时,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选择一些带有注释和译文的版本,以便更好地理解史书的内容。
《中国古代史》教材有多种版本,以下列举了一些较为常见和受欢迎的教材:
1.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这是一套经典的历史教材,分为上下两册,内容翔实,涵盖了中国原始社会到清代的历史。
该教材被广泛应用于高校历史专业教学,目前已有第5版。
2. 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这本书较为简练,以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版为代表,适合初学者快速了解中国古代史。
3. 范文澜《中国通史》:这是一部大家之作,成书较早,意识形态色彩较浓。
但仍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
4.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这本书也是一部经典的通史教材,人民出版社出版。
5. 白寿彝《中国通史》:这是一部内容全面、论述详细的中国通史教材,人民出版社出版。
6.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这是一部明史研究的经典之作,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叙述展示了明朝历史的一面。
7. 傅衣凌《中国历史:明史》:这本书对明朝历史进行了系统全面的阐述,人民出版社出版。
8. 陈梧桐、彭勇《明史十讲》:这本书以讲座的形式,对明史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以上仅为《中国古代史》教材的一部分,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版本的教材。
选择合适的教材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学习需求和学术背景来决定。
中国古代史上古中古近古划分中国古代史上古中古近古划分,是指将中国古代史上的时期划分为古、中古、近古三个阶段。
古代史,又称古史,是指从公元前21世纪末到公元前221年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起源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多少历史考古发掘出来的史前遗物,以及出土的文字资料,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特征。
古代史,一般由三个时期组成,分别为:古史、中古史、近古史。
古史,一般指从公元前21世纪末到公元前770年的时期,也称为夏朝,是中国古代社会的起源时期。
在这个时期,形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结构,宗法制度也开始在此时初步成形。
此时的社会特点是大封建,宗法制度盛行,农业工具的使用逐步普及,青铜文化和石刻文化也开始兴起。
中古史,一般指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的时期,也称为西周朝,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期。
在这个时期,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商业经济不断壮大,社会秩序也得到改善,文学艺术也开始蓬勃发展。
此时,社会特点是分封制开始衰落,取而代之的是地方自治,科技文明也开始出现,金文也逐步发展成熟。
近古史,一般指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220年的时期,也称为秦朝,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成熟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古代社会得到迅速发展,社会秩序也得到进一步改善,科技文明也得到进一步发展,文学艺术也得到进一步提高。
此时,社会特点是封建制度已经形成,社会秩序也逐步完善,科技文明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文学艺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总之,中国古代史上古史、中古史和近古史三个时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的历史的重要时期,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时期。
当时的社会特点,依次是大封建、分封制、封建制,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历史特点,表现出不同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状况,体现出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特征。
中国古代史的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史是一个多义词,它通常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原始社会阶段:这个阶段始于大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止于约公元前2070年夏王朝的建立。
原始社会经历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时期。
氏族公社又经历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
奴隶社会阶段:这个阶段从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开始,到公元前476年春秋时期结束,是中国的奴隶社会。
禹的儿子启建立的夏,是中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封建社会阶段:这个阶段从公元前475年战国初开始,到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夕结束。
其中封建社会阶段可分为五个时期:战国、秦、汉时期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阶段。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的阶段。
隋唐五代时期是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
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阶段。
明清时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阶段。
第一部中国历史中国历史一般划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三部分。
一、中国古代史:(170万年前—1840年)中国古代史开始于我国境内人类产生,结束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夕,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发展阶段。
(中国古代史不作为河北省考试范围,应用较少,所以在这里不细分。
)二、中国近代史:(1840—1949)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新中国成立,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
也被称为民主革命时期。
(民主革命是指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和封建专制制度并建立民主制度的革命。
通常由资产阶级领导,故又称资产阶级革命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民主革命时期按照领导阶级的不同及完成的任务不同又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注:区别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根本标志是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旧民主主义革命一般指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政权,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为目的的革命。
在中国历史中一般指1840-1919年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但领导阶级不仅有资产阶级,还有农民阶级的加入。
(这一概念了解即可,不必深究。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一般指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性质仍然是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专制的资产阶级性的民主革命。
革命的目的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共和国。
这一时期是指1919-1949年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实质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
1919年五四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时期(1921—1949)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开始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民主革命,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中国古代史原文与解析中国古代历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献和重要事件。
本文将以原文解析的形式,探讨中国古代史的一些重要内容。
一、秦始皇统一六国早在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的建立将中国古代历史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以下是《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原文摘录,并进行解析。
原文:始皇本纪曰:"始皇帝者,秦之始也。
姓嬴,名政。
若尧、舜之道,则夏禹、殷湯之业,非稽古复文维维端也。
"解析:这段原文揭示了秦始皇的背景和野心。
他姓嬴,名政,是秦国的国君。
原文中提到他希望通过效仿尧、舜的治理方式,来推行夏、商两代的治国理念。
二、汉武帝的征战与治理汉武帝是西汉朝的第七位皇帝,他不仅进行了一系列的外征战争,还在国内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经济改革。
以下是《史记·汉武帝本纪》中的原文摘录,并进行解析。
原文:太始三年,筑五台,三十六城,以守陵、虢。
居民被三年丧,赍粮绝,发兵与匈奴营于银山,匈奴大入虢中。
解析:这段原文描述了汉武帝在位期间的一些重要军事行动。
他修建了五台山和三十六座防御城池,旨在保卫陵墓和边境。
然而,汉武帝进行这些修筑工程的费用过于庞大,导致农民无法耕种,引发了灾荒和民讼。
三、唐朝盛世的繁荣与发展唐朝被誉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这个朝代经历了长达300多年的繁荣和发展。
以下是《旧唐书·开元舆地志》中的原文摘录,并进行解析。
原文:天子之城,谓之长安。
周六百二十步,一日行可二百里。
有三市:东市益州八座,卖钱;白马坡,卖衣服。
东市者,日所用者也。
解析:这段原文描述了唐朝都城长安的规模和繁华。
长安城十分巨大,周长达六百二十步,行走一天可以走两百里。
城内有三个市场,其中东市是日常生活用品的交易场所。
益州八座是卖钱的市场,而白马坡是卖衣服的市场。
四、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与文化发展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个封建朝代,也是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
中国古代史必读书目中国古代史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的内容十分广泛。
如果要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我们需要查阅大量的书籍,掌握大量的知识。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中国古代史必读书目。
1.《史记》:《史记》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史书之一,共分上、中、下三篇,辑录了中国先秦两千年历史,包括五行、天地、周、秦、汉、三国、晋等历史事件和知名人物,被誉为“中国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一部通史,由宋代司马光编纂而成,记录了从周朝到五代十国的2300多年历史,是中国最杰出的史学巨著之一。
通鉴所涵盖的历史面广,文笔细腻,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参考书。
3.《左传》:《左传》也叫《春秋左传》,是一部关于春秋时期的纪实性史书,分为左氏传和公羊传两部分。
《左传》是早期的注本,注释详尽而不失文雅,对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和社会有极大的帮助。
4.《三国志》:《三国志》是介绍三国时期历史的专著,原著作者是东汉晋代的陈寿。
《三国志》涵盖了南北朝以前长达138年的历史,通过场面壮观、气势雄浑的文体,使读者一览三国时期人才辈出、智勇双全的壮美风景。
5.《后汉书》:《后汉书》是记录东汉末期至西晋初期历史的正史,是许多中国历史书籍编写的基础,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文化、经济和社会变迁等方面都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6.《尚书》:《尚书》是一部古代史书,距今将近三千年的文献,是古代中国的重要典籍,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思想。
《尚书》关注了西周文化的无限风光。
7.《大学》:《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主旨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和社会制度的一些基本思想,具有广泛的学术价值。
以上就是中国古代史必读书目,这些著作都是中国古代历史研究中的重要参考书。
通过阅读这些经典著作,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沿革和文化积淀,领会先人的智慧和经验。
中国古代史课程总结
中国古代史是中国历史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从夏商周时期到清朝灭亡之前的漫长历史阶段。
下面是中国古代史课程的一般总结:
1.夏商周时期:介绍中国古代最早的历史文明,包括夏、商、西周等朝代的兴衰及其
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2.春秋战国时期:着重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分裂、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
以及秦国统一六国、统一中国的历史进程。
3.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讲述秦汉统一、汉朝的繁荣、后来的三国分裂、魏晋南北朝
时期的政治变革、社会发展与文化繁荣。
4.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时期:侧重介绍唐宋时期的政治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以及
后来的五代十国、元朝的统治、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
5.社会文化变迁:探讨古代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科技发展、文化艺术、文学与思想
等方面的变迁和演变。
6.对外关系:介绍中国古代对外的交流、贸易、外交政策和战争,以及与世界其他地
区的关系。
中国古代史课程除了介绍历史事件、朝代兴衰外,还会探讨社会制度变迁、思想文化的发展、科技进步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内容帮助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演变和历史进程,对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有重要意义。
1、占田制:占田制是西晋颁布的土地、赋税制度。
晋初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渐趋严重,为加强对自耕农民的控制,及限制土地兼并,以保证国家赋税徭役的征发,太康元年(280年)灭吴统一全国后,西晋政府遂颁布占田、课田令,这就是占田制。
2、门阀制度:门阀制度是封建等级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
形成于东汉,魏晋南北朝时盛行。
西汉武帝以后,官僚多因门生故吏遍天下,形成一种社会力量,其子孙承家学,继续为官。
久而久之,到东汉中叶出现了世代为官的大姓豪族。
3、侨置:侨置是指东晋初年由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应付大量南下移民,东晋南朝政权利用侨寄的方法,设立了众多的侨州、侨郡和侨县,以安置北方南迁来的移民。
政府在流民聚居之地,临时性设立地方行政机构,进行登记和管理,并以流民中的大族担任刺史、太守和县令。
4、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又称肥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当时中国北方的前秦欲灭南方的东晋,并于淝水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
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一个军事示例!5、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东汉献帝建安五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
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
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6、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指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大胜曹操军队,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著名战役。
战争日期在公元208年7月12日。
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之一。
7、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
又名九品官人法,分为九个等级,作为政府选用官吏的依据。
中正:有名望的推荐官,人才的等级由他们评定。
这一制度创始于曹魏,发展成熟于两晋,衰落于南北朝时期,废除于隋朝,随之科举制形成。
8、民屯(许下屯田):不详9、土断:土断是两晋、南朝时重要措施之一,即以土著为断。
指以现居地为准,将人户著之于籍。
其旨意、方法因时而有差异。
西晋武帝太康五年,汝南王司马亮、司空卫瓘上疏,咸用土断,使举善进才,各由乡论,以纠九品中正制之流弊,是为土断之始。
10、侯景之乱:侯景之乱是中国历史上南朝期间由诸侯王发起的祸国殃民的事件。
由于梁宗室子弟萧渊明被东魏俘获,梁武帝打算用侯景与东魏进行交换。
这件事激怒了侯景。
他于公元548年举兵反叛。
他率军攻入京城建康,将皇宫围住。
第二年,攻破皇城,困死萧衍,自己当丞相,执掌朝政。
在551年,他进而自封为帝。
11、均田制:均田制是中国古代北魏至唐中叶封建政府推行的土地分配制度。
西晋末年,由于中国北方在长期战乱之后,户口迁徙,土地荒芜,国家赋税收入受到严重影响。
为保证国家赋税来源,北魏孝文帝于太和九年(公元485年)颁布均田制并开始执行。
12、三长制:北魏时立邻、里、党三长,以控制人口,征发赋役。
东、西魏及北齐、北周时具体制度屡有变化,尽管如此,该制一直沿用到隋开皇九年,这一年复立乡正、里长,实际废止了三长制。
1、三省六部:三省六部是隋文帝创立的,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丞相的权力。
具体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六部分别是,吏部、礼部、兵部、户部、刑部和工部。
此制度,虽在日后各朝有所改变,但一直沿用至清。
2、大索貌阅:大索貌阅是隋唐检括户口的措施。
隋政府为了查实应纳税和负担徭役的人口,下令各地官吏大规模地检查户口。
即按户籍上登记的年龄和本人体貌核对。
通过此次检查,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赋税收入。
输籍定样,又称“输籍法”。
中国隋朝制定各户等级和纳税标准的办法。
开皇五年隋文帝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巡查,令百姓五党或三党为一团,根据标准定户等高低,重新规定应纳税额,以防止人民逃税和抑制豪强地主占有劳动人口,造成税负不合理现象。
3、租庸调法:中国唐代前期主要的赋役制度。
经过隋末的大动荡,唐初人口锐减,土地大片荒芜,唐王朝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实施租庸调法。
租庸调法于德宗建中元年为两税法所代替。
4、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指中国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
由于当时年号为“贞观” ,故史称“贞观之治”。
这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之治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5、开元盛世:开元之治是唐玄宗统治前期所出现的盛世。
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清明,任用贤能,经济迅速发展,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史称“开元盛世”。
6、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安史之乱是指安禄山和史思明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
安史之乱前后达八年之久。
安史之乱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
7、两税法:两税法是唐朝宰相杨炎所创的法。
武周过后均田制受到破坏,唐代开国初期的租庸调法早已不适用,唐德宗建中元年开始实行两税法。
8、科举制度: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9、更戍法:北宋兵役制度,又称出戍法。
北宋初年,北宋统治者将禁军分驻京师与外郡,内外轮换,定期回驻京师,故称更戍法。
此法虽对防止将领专权有利,却削弱了军队战斗力。
宋神宗时,罢废更戍法。
10、头下军州:辽特别设置的一种行政机构。
又称投下。
契丹贵族在初期的征服战争中,掠夺了大量的人口,他们将这些人口聚集起来,建立州县城堡等组织,称为头下。
一般讲凡皇族诸王、公主及后族所建的头下可建筑州城,故称头下军州。
头下军州自辽圣宗后,渐纳入国家经济正轨。
11、南面馆:辽官名。
辽代统治汉人的行政机构系统,与北面官相对而言。
其制在辽太宗时初步形成,目的是为了方便管理汉人。
南面官机构虽然庞大,但职简权轻,远不能与北面官之权力相比拟。
12、北面官:辽官名。
其制在辽太祖、太宗时初步形成,以契丹原有官制为基础,称北面官,统制契丹族。
其所掌皆北面事务,职位多由皆由契丹贵族担任。
13、澶渊之盟:澶渊之盟是北宋与辽经过多次战争后所缔结的一次盟约,签订于1005年。
盟约缔结后,宋、辽之间百余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
因澶州又名澶渊,遂史称“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是宋真宗在有利的军事形势下屈辱求和的结果。
对宋而言,这是丧权辱国的和约。
14、猛安谋克:金代女真族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
是一批原始社会后期由于征掠﹑围猎的需要而设的军事首领,随后发展为固定的军事组织,猛安谋克作为军事编制单位,其人数实际上多少不定。
金国建立的前一年(1114),金太祖始定制以三百户为谋克,十谋克为猛安。
15、绍兴和议:中国南宋与金于绍兴十一年订立的和约。
宋军在反击金的入侵中已取得一定的胜利,但宋高宗与宰相秦桧唯恐有碍对金议和,解除了岳飞等三大将的兵权,使抗战派对投降议和活动无法进行反对。
绍兴和议确定了宋金之间政治上的不平等关系,结束了长达10余年的战争状态,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16、隆兴和议:这是南宋与金订立的第二个屈辱和约。
绍兴三十一年,金海陵王完颜亮领兵,分四路南侵。
不料晕倒南宋的顽抗,同时金世宗完颜雍在辽阳称帝,使金兵发生了哗变,完颜亮被杀,南下之金军也无功而返。
初登位的完颜雍无力对外用兵,故派出使臣首先提出和议。
由于宋孝宗继位之后,派张浚北伐,但遭到了符离之败,被主和派抓到了口实,并且暗示金人出兵两淮,以迫和议。
隆兴二年(1164年),金兵果然大规模南下,迫近长江,宋廷最终决定与金重新议和,史称“隆兴和议”。
17、嘉定和议:隆兴和议之后,宋金休战了四十多年。
金章宗在位晚期,金朝北边受到蒙古族的侵逼,内部又有各族人民的反抗。
南宋便趁机对金用兵,进行北伐。
120 6年五月,宋分道进兵。
初时收复了一些地方,不久,金援兵大量南下,宋军大败。
后于1208年(嘉定元年),双方重定和约,史称“嘉定和议”。
18、怯薛:蒙古和元朝的禁卫军。
怯薛起源于草原部落贵族亲兵,带有浓厚的父权制色彩,后来发展成为封建制的宫廷军事官僚集团,是元代官僚阶层的核心部分。
19、行省制:行省制是元统治者在行政区划和政治制度方面的重要成果。
自元行省始,行省三司督抚的高层督政区体制较稳定地确立了下来。
为后世的的行政区划奠定了基础。
20、澎湖巡检司:这是元政府设立的一个用于管辖台湾地区的地方机构,它方便了元政府管理台湾。
元代设立的“澎湖巡检司”也进一步证明了台湾自古以来属于中国的说法。
21、驱口:原意为“被俘获驱使之人”﹐即战争中被俘强逼为奴﹑供人驱使的人。
驱口一词始见于金代。
元朝统一全国后﹐以战俘为驱口的现象显著减少﹐但在镇压人民起义过程中仍有掠民为驱的现象。
后来﹐驱口成了奴婢的通称。
22、卫所:明朝军队编制实行“卫所制”。
军队组织有卫、所两级。
一府设所,几府设卫。
卫设指挥使,统兵士五千六百人。
卫下有千户所(一千士兵),千户所下设百户所(一百士兵)。
各府县卫所归各指挥使司管辖,各都指挥使又归中央管辖。
卫所制有些象世兵制,又与唐代的府兵制相似。
23、布政使司:承宣布政使司,官署名。
明朝时期直属中央政府管理的一级行政区,简称“布政使司”,民间简称“行省”或“省”。
24、奴尔干都司:明政府在东北女真等部族地区,陆续设置了一批羁縻卫、所,用以统治或控制当地民族。
永乐七年设置的奴尔干都司,管辖约300个羁縻卫、所。
25、八旗制度:中国清代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随着势力扩大,人口增多,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
四十三年,努尔哈赤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创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
26、军机处:军机处,清代官署名。
亦称“军机房”。
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
它设立初期是为了方便对西北的用兵,但后来逐渐发展为君主专制独裁的重要工具。
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
27、理藩院:理藩院是清朝统治蒙古、回部及西藏等少数民族的最高权力机构。
于清初设立,清亡而废。
理藩院初掌蒙古事,随着清廷全国政权的建立,更为总管蒙古、西藏、新疆等各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中央机构。
清统治者通过理藩院实施对各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加强与他们的联系。
28、内务府:内务府是清朝管理宫廷事务的机构。
为清代特有,始设于顺治初年。
至顺治十一年仿明制改内务府为十三衙门;十八年,裁十三衙门,复设内务府。
自此遂为定制。
内务府的组织渊源于满族社会的包衣制度,其主要人员分别由满洲八旗中的上三旗(即镶黄、正黄、正白旗)所属包衣组成。
29、改土归流:改土归流是指改土司制为流官制。
土司即原民族的首领,流官由中央政府委派。
改土归流有利于消除土司制度的落后性,同时加强中央对西南地区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