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思维的影响因素
- 格式:pdf
- 大小:124.24 KB
- 文档页数:1
创新思维发展障碍及对策
创新思维是指人们在解决问题、满足需求、提升效率等方面运用新颖、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和手段。
创新思维发展障碍是指影响创新思维发展的各种因素,可能包括:
1.情绪障碍:消极的情绪可能会阻碍人们的创新思维发展
,如悲观、厌倦、恐惧等。
2.思维桎梏:人们习惯性地按照既定的思维模式和方法思
考,很难跳出这些思维桎梏。
3.社会压力:社会压力可能会使人们感到恐惧、焦虑,影
响创新思维的发展。
4.知识背景不足:知识背景较少的人很难运用创新思维解
决问题。
5.缺乏创新环境:创新思维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创新环境,
如果缺乏这种环境,创新思维就很难发展。
对策包括:
1.改变情绪:可以通过冥想、心理辅导等方式改善情绪,
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2.训练思维模式:通过挑战性的思维游戏、解决谜题等方
式训练思维模式,打破思维
桎梏。
1.减轻社会压力:可以通过社交网络、与朋友聊天等方式
减轻社会压力,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2.扩大知识背景:可以通过阅读、学习等方式扩大知识背
景,为创新思维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条件。
3.创造有利的创新环境:可以通过设计创新实验室、组织
创新培训、鼓励员工发挥创新思维等方式来创造有利的创新
环境。
此外,还可以通过组建团队、提供资金、鼓励失败等方式来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最后,建立正确的创新文化也是提升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因素。
影响创造性思维的若干因素创造性思维是指能够独立地产生新颖、有价值的想法和观点的思维方式。
在实际生活中,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影响创造性思维的若干因素:1.教育环境:教育环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创造性思维需要鼓励学习者独立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他们对问题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因此,教育机构和学校应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发展创造性思维的环境和教学方式,例如开展项目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多元评价等。
2.社会文化:社会文化对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
一些社会文化要求个体从众、符合标准化的思维和行为模式,这对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利。
相反,鼓励创新和思维多样性的社会文化可以促进人们发展创造性思维。
3.经验积累:经验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积累和丰富的经验,个体可以形成更广阔的思维视角、更深入的洞察力和更灵活的思考方式,从而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4.激发创意的方法和技巧: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还需要一些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例如,头脑风暴法、思维导图、模仿与创新等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激发和发展创造性思维。
这些方法和技巧可以帮助人们跳出传统思维框架,启发创新想法的产生。
5.情感和情绪状态:情感和情绪状态对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积极的情感和积极的情绪状态有助于个体展现出创造性思维,而负面情绪则可能抑制个体的创造性思维。
因此,保持积极的情感状态和情绪管理对于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非常重要。
6.思维习惯:思维习惯是对创造性思维的阻碍或促进。
一些思维习惯,如惰性思维、模仿思维和过度依赖他人意见的思维,可能抑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相反,积极的思维习惯,如对问题的抽象思考、开放性思维和主动探索的思维,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7.群体合作:创造性思维也可以通过与他人进行群体合作来促进。
群体合作可以提供不同的观点、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碰撞,可以激发出更多的创造性思维。
与此同时,合作也可以促进团队的创造力,通过团队的协作和互补,可以产生经过深思熟虑和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关于创造性思维的影响因素以及培养艰苦的脑力劳动。
一项创造性思维成果的取得,往往要经过长期的探索、刻苦的钻研、甚至多次的挫折之后才能取得,而创造性思维能力也要经过长期的知识积累、素质磨砺才能具备,至于创造性思维的过维是指有有创见的思维。
它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产生新颖、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
它给人们带来新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成果,所以是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
创造性思维一般要求个体具有灵活性、独创性、敏捷性和发明能力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因素保证有高创造力;在一定的智商分数之下,二者有显著的正相关;在此之上,二者的相关不显著。
国内有研究证明,当智商低于120时,智力水平和创造力水平显著相关,但当智商高于120时,创造力水平和智力就无显著相关了。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一结论的得出是建立在传统的智力测验和智力概念的基础上的。
现在,对于智力的看法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人们开始把智力看作一个复杂的、多维的、受情境影响的复杂结构,如加德纳提出的多重智力理论、斯腾伯格提出的三元智力理论。
如果我们要以不同的角度看待智力,而不仅局限于智商的狭隘定义,那么对于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也要重新加以考察。
人格因一些心理学家通过比较高创造性个体和低创造性个体发现:高创造性个体经常具有某些典型的人格特征,如独立性、自信、对复杂研究进行了元分析,提出创造性人格特征包括以下12个项目: (1)智力属于中上等,但并不一定超常;(2)观察力,对周围的事物感受很敏锐,能发现常人所不注意的现象;(3)流畅性,思路畅通,新思路、新观念不断涌现;(4)变通性,能一叶知秋,举一反三;(5)独创性,常常发表超出常人的一步深思熟虑,加以改善;(7)怀疑,对世事抱怀疑态度,超脱世俗;(8)持久性,不怕困难,坚持始终;(9)智力的游戏性,表现出天真的赤子之心;(10)幽默感;(11) 独立性;(12)自信心。
.环境因素创造力最早开始于个体差异的研究,试图揭示出创造性个体的人格特征,20世纪70年代开始,许多研究者开始把创造力放在社会背景下考虑。
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近年来,创造性思维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强大而蔚然成风,其中的重要作用也逐渐表现出来,尤其是在中学教育中,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得到了更多的重视,而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因素也成为了随之而来的重要研究课题。
首先,从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特点来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语言表达能力。
中学生通过不断训练语言,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通过语言表达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概念,从而增强自身的思维能力。
二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学生通过不断探究与实践,获取解决各种学习与生活问题的能力,并通过思考、分析、讨论等方式,积累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团队合作能力。
中学生学习常常是以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团队合作涉及到分工协作、沟通与协作、激励团队发展等,学生能够理解团队发展的重要性,在团队中展现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发展。
此外,影响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因素也有很多,一方面是教育环境的影响。
学校中的课程安排,素质教育等,都可以影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
在课程安排上,学校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促进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发展。
此外,素质教育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比如通过参加竞赛、考试等,让学生从中获取更多的经历,从而影响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发展。
另一方面是社会环境的影响,包括家庭环境、外界环境等,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
家庭环境,父母可以通过言语、身体语言、表扬等来支持孩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加深入地去理解问题,从而帮助他们发展创造性思维。
另外,孩子们也可以通过外界环境,比如参观博物馆、参加文化活动,从中获得启发,认识新的思想方法,进而发展创造性思维。
以上就是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总之,通过优化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提升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人类在各种领域中,通过运用各种创新策略和技巧,不断产生新的、有创意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和能力。
它是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并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商业、艺术、科学、工程等领域。
下面是更详细的解释:一、创造性思维的核心特征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在面对各种问题时,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不断创造新的解决方案。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独立性:创造性思维强调独立思考,不受限于传统、常规的思维方式。
2. 灵活性:创造性思维要求人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运用多种思维方式。
3. 敏捷性:创造性思维需要快速思考、反应,以便能够快速做出决策。
4. 意象能力:创造性思维需要具备想象、联想能力,以及对复杂问题的掌握能力。
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创造性思维是当今社会所追求的一种核心能力。
现代社会发展日趋复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早已超出了过去的经验和学识。
创造性思维能够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拓展人们思考的范围,为解决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教育、科研、商业等领域中,创造性思维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1. 开放式思考:通过开放式的思考和交流,探索新的想法和思路。
2. 改变思维方式:改变和拓展传统的思维方式,建立新的思维模式。
3. 解决问题的思路:利用各种创新策略和技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学会思考问题:学会正确地提问和观察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本和本质。
5. 发散思维:鼓励自由发散的思想和想象,打破思维的桎梏。
结语:创造性思维在现代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解决问题,寻找新的发展机会。
但是,创造性思维需要长期的积累和训练,而且信仰、文化背景、语言等多方面因素也会影响到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思考,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并为自己和社会的未来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社会心理学对创造性思维的解释创造性思维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之一,它是指人们在特定的情境中,通过一系列表征、启示和整合,推动创新项或概念的创造。
这种思维不仅源于内部机制,也受到外界环境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经过长期的探索,已经可以为我们揭示一些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因素。
认知复杂性认知复杂性是指人们思维中的不确定性、多样性和流动性。
例如,当一个人思考问题时,如果其思维方式是复杂度高的,那么他们会倾向于将一个问题分成更小的部分,试图理解问题的多个方面,并且将各种不同的信息整合到一起,构建一个复杂精密的系统,以此解决问题。
而这种复杂的思考过程往往是一个人独自完成的,而不是依靠他人的支持和帮助。
尺寸化思维尺寸化思维是指人们缩小问题,特别是在时限较多的情况下,将问题简化并且把大问题拆成小问题,从而让思考和解决变得更加简单明了。
在人们思路困难时,采用尺寸化思维可以更好地聚焦于问题解决和创造的目标上,更重要的是,可以更快地找到原因和解决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可以利用解决类似问题的先验知识或者信息,并根据这些知识和信息来做出更好的决策。
创新思维创新性思维是指一种主动的思维方式,即尽力提出新的思路和创意。
创新性思维凭借人类丰富的联想、想象和创造力等能力来交流和解决问题。
在创新性思维中,社会心理学家发现,一个平静、放松和愉快的心态是至关重要的。
这种心态可以促进创造和想象力的发挥,并在解决特定问题时给予本土状态良好且积极的反馈。
开放性体验在开放体验中,人们参与到不同的经历和人际互动中,以获得新的创意,在解决问题和建立解决方案时因此受益。
开放体验有助于人们接收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从而促进更好的创意和方案的产生。
开放体验中包括旅游、艺术、音乐、文学等方面的活动,这些领域的活动更可能激发人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组织和文化富有创意和创新思维的组织和文化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
如星巴克、苹果、亚马逊等公司以创新和先进的设计而闻名,它们的产品设计和品牌传播均体现一种现代和文化的象征。
关于创造性思维的影响因素以及培养艰苦的脑力劳动。
一项创造性思维成果的取得,往往要经过长期的探索、刻苦的钻研、甚至多次的挫折之后才能取得,而创造性思维能力也要经过长期的知识积累、素质磨砺才能具备,至于创造性思维的过维是指有有创见的思维。
它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产生新颖、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
它给人们带来新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成果,所以是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
创造性思维一般要求个体具有灵活性、独创性、敏捷性和发明能力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因素保证有高创造力;在一定的智商分数之下,二者有显著的正相关;在此之上,二者的相关不显著。
国内有研究证明,当智商低于120时,智力水平和创造力水平显著相关,但当智商高于120时,创造力水平和智力就无显著相关了。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一结论的得出是建立在传统的智力测验和智力概念的基础上的。
现在,对于智力的看法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人们开始把智力看作一个复杂的、多维的、受情境影响的复杂结构,如加德纳提出的多重智力理论、斯腾伯格提出的三元智力理论。
如果我们要以不同的角度看待智力,而不仅局限于智商的狭隘定义,那么对于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也要重新加以考察。
人格因一些心理学家通过比较高创造性个体和低创造性个体发现:高创造性个体经常具有某些典型的人格特征,如独立性、自信、对复杂研究进行了元分析,提出创造性人格特征包括以下12个项目: (1)智力属于中上等,但并不一定超常;(2)观察力,对周围的事物感受很敏锐,能发现常人所不注意的现象;(3)流畅性,思路畅通,新思路、新观念不断涌现;(4)变通性,能一叶知秋,举一反三;(5)独创性,常常发表超出常人的一步深思熟虑,加以改善;(7)怀疑,对世事抱怀疑态度,超脱世俗;(8)持久性,不怕困难,坚持始终;(9)智力的游戏性,表现出天真的赤子之心;(10)幽默感;(11) 独立性;(12)自信心。
.环境因素创造力最早开始于个体差异的研究,试图揭示出创造性个体的人格特征,20世纪70年代开始,许多研究者开始把创造力放在社会背景下考虑。
一、创造性系统模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希克森特米哈伊(1993)认为,对创造性的研究要同时重视个体的自身因素和影响创造性的外部因素,并提出创造性系统模型。
创造性系统模型图影响创造性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文化因素,即领域,个体通过领域中已有的知识来创造,也通过领域中已有的知识来评价创造出来的产物。
达尔文的对物种起源的推论就是自己具备了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之后提出来的。
(二)社会因素,即场。
创造出的新事物只有被领域中的权威或专家认可后,才会被广泛采用。
权力的“把关者”,称其为“场”,一般而言是一个领域中的社会组织。
在物理学中,少数权威的大学教授组成一个场,他们的观点就足够说明爱因斯坦的思想是有创造性的,而大多数人根本不理解相对论,只是跟在这些教授之后认定爱因斯坦是有创造性的。
二、影响个体创造性的外部因素影响个体创造性的外部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文化环境和家庭环境。
三、影响个体创造性的个体心理因素大量的研究表明,个体的动机、知识、思维、人格,都对创造过程和创造性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一)动机与创造性根据动机的来源,可将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创造性动机是推动个体进行创造的力量。
大量研究表明,内在动机比外在动机更有利于个体创造活动的产生和创造性的发挥与发展。
常见的创造性内在动机包括:求知欲、好奇心、成就动机、喜爱挑战性、强烈的情感体验。
求知欲 好奇心 不断挑战爱冒险积极的情绪体验 外部动机也对创造性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格拉夫(1980)就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来证明这一点。
他首先测量了8个儿童在“特殊用途测验”中的平均成绩,在进行了5次平均成绩测量后,向儿童解释在测验中根据哪些方面来给创造性记分:流畅性(做出许多不同的反应),灵活性(在反应中运用的动词形式数——如瓦罐盛各种东西,用瓦罐把各种东西砸碎),详尽性(每一种反应中的用词量),独创性(这种反应出现的次数比较少)。
8个儿童分为两组,每一个单元的开头告诉儿童:每天得分最多的人可得到额外的休息时间以及饼干和牛奶。
影响创造性思维的若干因素[答案] 影响创造性思维主要有5种因素:①信息存储量。
信息存储量越多,创造性思维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②动机。
创造性思维一般都受好奇心的驱动,即渴望找到问题的答案。
③个性。
有创造性的人有其个性特征:有见识,洞察力,好独立判断, 兴趣广泛,有雄心,有决心,敢于前进等。
④智力、遗传素质和脑的活动方式。
创造性需要中等以上的智力。
⑤环境。
社会、家庭和学校环境都会对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产生影响。
影响创造性思维的若干因素[答案] 影响创造性思维主要有6种因素:(1)迁移。
迁移是通向创造性思维的桥梁。
(2)启发。
启发就是从其他事物上看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它可以促进思维的飞跃,对解决问题起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
(3)定势。
定势对问题解决发生什么性质的影响,取决于人的思维品质。
(4)表征。
表征是信息在头脑中的呈现方式,是问题解决过程的开端,是正确制定计划的直接出发点,有些问题只有采取特定的表征才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5)酝酿。
酝酿有助于重新形成问题的表征,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它是以灵感的形式获得的。
(6)社会因素。
研究表明,知道他人会对自己的成果作出评估时,其创造性会降低。
还有研究发现,人们为了竞争而工作时,其创造性会受到限制。
影响创造性思维的若干因素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因素多种多样,主要有:(1)环境。
家庭与学校的教育环境是影响个体创造性的重要因素。
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教养方式以及家庭气氛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创造性。
(2)智力。
研究表明,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二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高智商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却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
(3)个性。
一般而言,创造性与个性二者之间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
高创造性者一般具有以下个性特征:①具有幽默感;②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③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具有较高的挫折忍受力;④喜欢幻想;⑤具有强烈的好奇心;⑥有独立性。
Legal Sys t emA nd Soci et y
创造性思维的影响因素
李玲
摘要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研究的核心,其概念分为广义说和狭义说。
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因素很多,本文将从认知因素
与情境因素两方面阐述现代研究者在此领域的研究,并指出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关注情境因素中的社会距离,假设性对创
造性的促进作用。
.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认知因素情景因素
中图分类号:G4D.013文献标识码:A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过程,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多角度思维产生出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思维过程。
狭义上,是对某一具体的思维主体而言,具有新颖、独特意义的任何思维,都可称之为创造性思维。
近些年来心理学家主要围绕创造性思维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同时探讨了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因素,本文将详细阐述这些研究成果。
一、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因素
(一)认知因素
创造性与认知过程关系的研究显示,创造性是一组基本的认知过程。
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学家在工作记忆、元认知、
加工速度、加工策略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并发现这些因素都与创造性思维有关系。
1.工作记忆。
工作记忆包含中央执行成分、语音环路、视觉——空间模板和情景缓冲器。
初级思维加工理论认为,人们在创造性思维时主要的加工方式是初级——次级思维之问的快速转换,而次级思维加工过程中,中央执行功能负责整个创造性活动的总体计划、监控和评价,由此可见工作记忆和创造性思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有研究显示,那些在工作记忆中更好地存储和加工信息的个体在解决顿悟性问题上的成绩也较好。
2.加工速度。
在早期智力研究中,人们认为创造力与智力之间存在着极为相似的结构,而心理速度是作为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也就是说加工速度也影响创造性。
有研究显示,在对简单任务的加工速度中,高创造性思维水平组被试显著快于低创造性思维水平组被试;在完成复杂任务中,不同创造性思维的个体在不同性质的反应时任务中表现不同。
由此可见,加工速度影响创造性思维。
3.元认知。
S t ernber g描述了作为问题解决和创造力基础的三个基本的元认知过程:计划,监控,评价认知操作,并认为创造性思维过程是其主体元认知对其他成分的监控、调节来实现“自监控”的。
也有研究显示,元认知和元认知策略对顿悟问题的解决起着重要的影响。
该项研究认为,顿悟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问题表征的转变,而元认知策略对问题表征的转变有着重要的作用。
既然创造力是一个认知过程,那么元认知就将作为它的基础并影响它。
4.加工策略。
联想能力和类比推理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加工策略。
创造性想象时,人们会更多运用联想,从大脑信息库中作者简介:李玲,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322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2-322-0l
提取、检索出的各种信息,直接影响思维的方向和思维空间。
另一方面,人们在进行认知活动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相似性来认知世界和解决问题,这种相似性即类比推理能力。
类比推理在某种程度上是产生创造性思维的有利条件。
有关类比迁移的研究也表明,类比迁移是学习新技能、学习科学知识和进行科学发现及探索、培养创造性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情境因素
情境因素作为一个新线索,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家的关注。
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显示,情境因素会影响到顿悟和创造性,例如在由情境引起的正性情绪下比在中性情绪下更能促进个体的创造性;外部奖励和社会评价期望也会影响创造性。
解释水平理论以时间距离作为线索,证实了激发人们想象自己是在未来情景,更会促进随后顿悟问题的解决和创造性的产生。
另一项研究显示,空间距离对于创造性认知及顿悟问题有影响,当创造性任务被描述来自更远的地方,而不是更近的地方时,人们会提供更多有创造性的反映,和提供更好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未来研究方向
综上所述,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特殊的问题解决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客观因素的影响,还有主观因素的影响,比如:传统研究主要关注的人格特质和社会因素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
创造性人格在好奇心、想象性、挑战性和冒险性四个维度都比较好,这些特质会催化和激发创造力。
社会因素方面,家庭、学校、社会文化也都制约着创造力的发挥。
研究影响创造性思维因素,目的之一是希望我们的研究结果能够运用到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中去。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从更广的角度来探讨如社会距离、假设性是否也会影响创造力,它们与时间距离、空间距离~样都从属于情境因素,这些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庆林,邱江.思维心理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彭思嘉.创造性思维与加工速度与工作记忆的关系研究.2008年优秀硕士论文.
【3】张庆林,邱江.思维和学习领域中的元认知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
【41曲衍立,张梅玲.类比迁移研究综述.心理学动态.2000(2).
【5]JensF.,R onal dS F。
Ni r aL..T em pom l const r u al ef f ec l sonal镕t r aet mgl concr e t ef l f i n ki ng:Con-se que nces for i ns i gh t an dere at i vee ogI fi t i on.Jo um a l ot P ers ona l i l yaa dS o ci al P sy eho l og y.2004.87 (2).
【6】Shi r i N.。
Y aaco vt,N i ra L¨Cre ep i n g d i s p o si t i o n i s m:T h et em p o ra l d y n m n i c so fb eh av-i o r pr edi ct i on Jour nal of P er sona l i t y Soc i al Psyc hol ogy.2003.84(3).
171L i l e J..E dward R H。
Sa m ue l C.K L c鼹on s f rom af ar aw ay l ai l d:T h e ef f ect of sp at i a l di st ance O il cr eat i ve cos ni t i on.J our n al of P er sona l i t y Soci al P's ychol o gy.200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