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营养混合液输注技术在小儿胃肠外营养中的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184.21 KB
- 文档页数:2
全胃肠道外营养支持对不能自胃肠道供给足够营养物质的患儿可经静脉途径给予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包括碳水化合物、氨基酸、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电解质和水,称为全胃肠道外营养(totalparenteral nutrition,TPN),又称全静脉营养。
如患儿可经胃肠道获得部分营养物质,尚需经静脉补充不足,则称为部分胃肠道外营养(PPN)。
国内外众多研究和临床实践证明,TPN对于提高危重患儿的救治成功率,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有显著作用。
一、原理在严重创伤和重症感染后,患儿出现高代谢和高分解状态,糖原消耗及脂肪动员,可出现负氮平衡,血浆蛋白降低,抗体形成减少,全身抵抗力低下,形成难以控制的感染症、细胞功能损害,甚至恶病质。
营养支持是适应机体高代谢、高分解反应的特点,满足机体代谢能量和蛋白质需要量的增加,维持或增强机体对抗感染的防御机制以及促进损伤后期组织的修复。
二、适应证危重患儿如不能由胃肠道得到足够的营养供应时,即应考虑给予静脉营养:1.处于应激或高代谢状态的危重症患儿如严重感染、烧伤、多器官功能衰竭。
2.患儿营养状况良好,但预计2周或更长时间内不能进食(包括鼻饲)。
3.患儿营养状况差,5天以上不能经胃肠道提供营养或3~5天内经胃肠道提供营养少于需要量的80%,或每天经胃肠道提供营养少于需要量的60%,持续1个月以上。
4.重度营养不良。
三、操作步骤全合一TPN营养液的配制:近年来认为全合一营养液不影响疗效,且更实用方便。
1.用物准备根据医嘱备好药物、一次性全静脉营养输液袋、不同规格一次性注射器数支(一种药物用1支注射器,不能混用)、消毒用物、无菌手套、无菌纱布、无菌棉签、弯盘等。
2.配制①常规消毒药物。
②将电解质(10%氯化钾注射液等)加入氨基酸溶液或葡萄糖液中,充分混匀。
③注射用水溶解水溶性维生素和脂溶性维生素,水溶性维生素加入氨基酸溶液或葡萄糖液中,脂溶性维生素加入脂肪乳剂中。
或将水溶性维生素溶解至脂溶性维生素中,充分混匀后加入脂肪乳剂中,混匀。
文章编号 1007-9564(2011)01-0078-02儿科胃肠道外全静脉营养应用进展710077 陕西省西安市,西安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 付惠玲 房欣娟关键词 胃肠道;肠外静脉营养;儿科 胃肠道外全静脉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又称静脉内营养,对长期不能接受经口喂养的患儿通过静脉提供各种营养素,从而达到正常的生长发育,挽救和延长患儿生命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早在1944年已有静脉内营养用于儿科的报道,1968年Dudrick证实,用含有氨基酸、葡萄糖、无机盐、维生素的营养液输入,长期应用可以维持动物及人的生长[1]。
在临床中已证明,营养对发育中的器官,尤其是对未成熟的脑、肺影响极大,早期即使短暂的营养不良也会对后期的神经系统造成不可逆性的损害[2]。
因此TPN成为了抢救危重患儿,尤其是各脏器未发育完善的高危儿的重要措施之一。
当然,TPN的应用也是有一定风险的。
近年来临床对TPN的应用、监测、并发症等有一定的探讨,现就TPN的临床应用做如下综述。
1 TPN适应证[1,3]1)胃肠道摄入不能达到总热量的70%,或预计不能肠道喂养3d以上。
如多用于严重胃肠道畸形、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 EC)、顽固性腹泻病、肠瘘、大面积烧伤、短肠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急性胰腺炎、营养不良、肿瘤患者放疗化疗及手术前后。
此类患儿因受手术影响或胃肠道需长时间休息。
2)极低出生体重儿、早产儿、宫内发育迟缓儿等,胃肠道功能不成熟,特别是有呼吸衰竭等并发症,不能耐受胃肠道喂养需从全胃肠道外营养开始。
2 TPN禁忌证[1,3]①严重休克、严重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等。
②血浆T G>2.26mmol/L(200mg/dl)时禁用脂肪乳。
③严重败血症,N EC等应在使用抗生素等使病情稳定后再用。
④严重出血倾向者、出凝血指标异常者慎用脂肪乳。
⑤循环衰竭,肝肾功不全,尿素氮在12.9mmol/L(35mg/dl)以上者。
儿科SICU全胃肠外营养液配制单的优化和应用(1浙江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外科监护室浙江杭州 310003; 2浙江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药房浙江杭州 310003)【中图分类号】R15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2-0450-01全胃肠外营养液(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是将人体所需的十大营养物质要素按一定比例和速度以静脉方式直接输入体内的制剂。
凡是营养不良或有营养不良可能,或无胃肠道功能的患者都可能接受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TPN还可经中心静脉输注。
因此在SICU该技术被广泛应用。
然而由于TPN必须要按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配制,过程较复杂,从开方到使用存在多道衔接,从而也导致TPN的治疗程序的繁复冗杂。
在日常的护理实践笔者体会到流程上的可跟踪性和溯源对TPN的治疗成功意义非常重大。
我院SICU原TPN配制单非常简易,不能够从中获得相关的详细信息,使用中存在隐患,而且表单繁杂分散了护理人员的精力。
因此笔者萌生了优化TPN配制单的想法并予以实施,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1 设计理念(1) 可跟踪,可溯源:能够从简洁明了地反应从配制到应用的全过程。
(2) 易衔接:护理人员能够迅速准确的了解到详细信息及注意事项提醒。
(3) 书面记录统一、规范。
2 旧配制单及其存在的问题见表1表1 我院SICU旧TPN配制单举例输液配制卡床号:4姓名:吴某某日期:2012年03月18日药物名称剂量频率用法备注20%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50ml立即泵注24小时维持小儿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50ml50%葡萄糖注射液50ml10%氯化钾注射液10ml(4:1)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250ml10%氯化钠注射液6ml笔者认为该输液配制卡存在如下问题:(1)只是简单罗列,信息不充分。
不可跟踪,溯源困难。
(2)容易导致交接班不明,最终出现治疗重复或缺失。
(3)与护理记录存在重复记录情况,导致过程繁琐,书面记录格式不规范统一。
全胃肠外营养(TPN)的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外科营养支持疗法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与抗生素的发展、麻醉学的进步、重症监护与器官移植等一起被列入20世纪的重大医学进展。
全胃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简称TPN)是用完全的营养要素由胃肠外途径直接输入到血液中,起到营养支持作用。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TPN从理论到临床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已受到普遍重视与广泛应用。
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已证实TPN在纠正氨平衡、加速创口愈合、提高抵抗力的方面有重要作用,在临床治疗中有效地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和生存率,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已成为外科治疗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院普外科、神经外科自2001年起率先在全市开展全胃肠外营养,主要用于外科大手术术后5~7 d内胃肠道功能不能恢复、进食困难、大面积烧伤、严重营养不良、短肠综合症等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并逐步推广到肿瘤科、保健科及ICU病房等全院所有临床科室。
TPN的广泛应用及其要素饮食配方的不断完善,不仅扩大了外科手术的范围,也为一些病情复杂、危重患者的后期治疗创造了有利条件。
TPN中含有的营养要素包括氨基酸、脂肪、糖、维生素、微量元素、电解质和水。
由于组成成分复杂,是否能配置出稳定的输液,审核处方是关键。
营养状况评定是临床营养支持的基础,它不但能了解患者营养不良的程度,明确是否需要营养支持及程度,而且也是监测治疗效果的手段。
正确的营养评定是制定合理肠外营养支持的前提,要求临床医师在TPN前及期间对患者的营养状态做出正确评定,为制定TPN方案提供全面的、科学的依据,使处方既能满足病人的要求,又可避免过多营养。
静脉营养支持的模式是个体化给药,临床医师一般在基本配方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如根据患者的生化检验的情况酌情加减电解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用量;根据患者血糖或尿糖的情况调整TPN中胰岛素的用量,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的分泌不足,可引起碳水化合物、脂肪代谢紊乱,因此在酌情限制葡萄糖加入量的同时,应适当加大胰岛素的用量,一般以每4g糖加入1U胰岛素为宜。
全胃肠道外营养当患儿无法经肠道摄取营养或摄入不足时,可以完全或部分通过静脉输送包括水、碳水化合物、氨基酸、脂肪、电解质、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等营养素,称为胃肠道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包括全胃肠道外营养(TPN)和部分胃肠道外营养(PPN)。
胃肠道外营养的目的是维持营养状态,支持正常的生长发育,提高组织修复维持能力。
【适应证】1. 早产儿禁食1 d,新生儿禁食3 d,或已明确不能耐受肠内喂养的,应尽早肠外营养支持。
2. 婴幼儿、儿童和青春期少年如因营养状况、疾病以及手术或药物等治疗,经肠内未能获得充足的营养达5 d以上,则应考虑肠外营养支持。
【禁忌证】1. 休克,严重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者,未纠治时禁用以营养支持为目的的补液。
2. 严重感染,严重出血倾向,出凝血指标异常者慎用脂肪乳剂。
3. 血甘油三酯>2.5mmol/L(227mg/dL)时暂停使用脂肪乳剂,直至廓清(血甘油三酯应在停用含有脂肪乳的肠外营养液至少4小时后测定)。
4. 血胆红素>170µmol/L(10mg/dL)时慎用脂肪乳剂。
5. 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脂肪乳剂以及非肝肾病专用氨基酸。
【输注途径】进行肠外营养治疗时,根据营养液输注天数与营养液配方渗透压浓度,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途径。
1. 周围静脉: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而轻的优点,能耐受缓慢均匀输注常规能量与蛋白质密度的全合一肠外营养配方溶液,但不建议连续输注时间超过10~14 d。
缺点是不能耐受高渗液体输注,长期应用会引起静脉炎,渗透压须≤900 mmol/L,葡萄糖浓度须≤12.5%。
2. 中心静脉:中心静脉导管已普遍应用于临床,其优点是可输入高渗液,当营养液配方的渗透压超过900 mmol/L时,建议采用中心静脉置管途径,且可长期保留而不刺激血管及液体渗漏引起静脉炎或组织坏死。
缺点是可引起导管相关的败血症、血管损伤、血栓等,且需要熟练的技术和特制的导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