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一定时期内 商品可供量不变
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1000亿元 纸币的发行量是1000亿元
1元纸币=
1
元 货币购买力
纸币的发行量是2000亿元
1元纸币=
0.5 元 货币购买力 购买力降低 纸币贬值 物价上涨
纸币贬值,物价上涨 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 不能任意发行纸币
( 通 货 膨 胀 )
商品积压,销售困难
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 用公式表示为:商品—货币—商品(W—G— W)
注意: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只能用现实
的货币,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
在“商品——货币——商品”的流通 过程中,“商品——货币”阶段的变化既 重要又困难,“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 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 而是商品所有者。
第一阶段:偶然的物物交换
等 价 物 能够表现其他商品价值大小的商品
买卖同时进行
第二阶段:扩大的物物交换
物物交换的前提是交换双方恰好需要对方 的商品
一位美国人到非洲原始丛林旅游,看到水天 一色,便想租用部落的独木舟泛游湖上。当他拿 出美元去租船时,船的主人拒绝了,提出要用象 牙交换。这位美国人于是来到另外一个有象牙的 部落用美元购买象牙,不料又遭到拒绝,主人提 出要用纱布交换。于是他又来到一个有纱布的部 落,用美元购买纱布,不想也遭到拒绝,主人提 出用针来交换。他猛然想起帽子上别了几根针, 于是他用针换回了纱布,又用纱布换回了象牙。 当他拿着象牙来找船主时,船主已经回家了。这 位美国人十分沮丧。
第三阶段: 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
一般等价物 从其他商品中分离出来, 可以直接和其它一切商品 相交换并表现其它一切商 品价值的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