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院环境空气物表消毒规范

医院环境空气物表消毒规范

医院环境空气物表消毒规范
医院环境空气物表消毒规范

环境空气物表消毒制度

一、空气消毒:

1.通风:每天定时开窗通风2~3次,每次通风时间不少于30分钟.

2.消毒:①紫外线消毒.每日定时使用紫外线灯消毒,每次0.5~1h.

②空气动态消毒.采用循环风紫外线或静电吸附定时进行空气动态消毒.

二、地面消毒:

1.当地面无明明污染时,采用湿式清扫,用清水或含纯洁剂水拖地每天2次.

2.有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或分外感染患者时改为第一遍用250~500mg/L含氯消毒液拖地,第二遍用清水拖地,每天2~3次.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3.使用后地巾清洗明净,在500mg/L有用氯消毒剂中浸泡30min,冲净消毒液,干涸备用.

4.当受到明明污染时,先用吸湿材料(纸巾等)去除可见地污染物,然后再纯洁和消毒.

三、物品表面消毒:

1.配备足够数量地物体表面擦拭小毛巾和小桶,保证一床一区域一用一消毒,并处于消毒备用状态(用250mg/L有用氯消毒剂(或其他有用消毒剂)中浸泡30min,冲净消毒液,干涸备用).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2.每天定时分区域进行物体表面纯洁消毒.室内用品如桌子、椅子、凳子、床头柜等地表面无明明污染时,采用湿式纯洁.当受到明明污染时,先用吸湿材料(纸巾等)去除可见地污染物,然后再纯洁和消毒.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3.病人出院、转科或转院需对床单元进行终末消毒,并登记备查.

四、感染高风险地部门其地面和物体表面地纯洁与消毒

感染高风险地部门如手术部(室)、产房、导管室、洁净病房、骨髓移植病房、器官移

植病房、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室、血液透析病房、烧伤病房、感染疾病科、口腔科、检验科、急诊等病房与部门地地面与物体表面,应保持纯洁、干涸,每天进行消毒,遇明明污染随时去污、纯洁与消毒.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五、注意事项

1.诊室空气提倡通风换气.

2.采用紫外线消毒要注意环境评估及使用注意事项:

①室内保持纯洁干涸,温度低于20℃或高于40℃,相对湿度大于60%时,应适当延长照射时间.

②用于空气消毒时,紫外线灯管距地面2M;用于物体表面消毒时,灯管距物体表面不超过1M.

消毒时间从灯亮5min后开始计时,消毒时间为0.5-1h.

③紫外线灯累计使用时间不应超过1000h,使用中强度不低于70μW/c ㎡,新灯强度不低于90μW/c㎡.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④消毒完毕,打开窗通风换气,方可入室.不得使紫外线光源照射到人,以免引起损伤.

⑤紫外线灯管每周用75%酒精棉球擦拭1次,如有灰尘、油污时,应随时擦拭.(医院空气净化经管规范)

3.诊室地面不提倡常规使用化学性地消毒液拖地,遇有污染或传染病流行时,用有用氯,500mg/L~1000mg/L消毒液拖地,停留10-30min后用清水擦拭、纯洁.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纯洁消毒流程及保洁员要求

1.按要求着工作装,戴手套.

2.应保持墙面、门窗无尘和纯洁,每天使用清水擦洗即可,如有血液或体液污染时,立即去除污染,再使用500~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停留10-

30min后用清水擦拭、纯洁.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3.地面:所有地面包括治疗室、医生护士工作站、走廊、病区、换药室、处置室、洗手间等,每天用清水或纯洁剂湿式拖地,各室拖把标识清晰,分开使用,用后清洗消毒,晾干分类放置.地面血液或体液污染时,立即去除污染,再使用500~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4.物体表面:医生办公室、护士站桌面、病历牌、病床、床栏、设备带、床旁桌、床头柜、治疗车、药品柜、门及门把手等,每天纯洁擦拭或消毒.病室纯洁一人一巾,用后抹布可采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消毒30分钟,清洗明净后晾干保存.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5.床单元:病人出院、转科(院)、死亡等离开后,用紫外线消毒床单元,消毒时对不能撤离病室地患者做好相应地保护.床单元应使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进行终末消毒.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6.工作结束后,按六步洗手法洗手后脱工作服.

注意事项:

1.每日纯洁消毒应按顺序进行:从治疗室即纯洁区开始,依次为办公室、值班室、换药室、病房、走廊、洗手间.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2.使用含氯消毒剂擦拭仪器表面后,应使用清水擦洗,以免腐蚀物体表面.

3.仪器表面如麻醉机、监护仪、输液泵、尤其是经常接触地仪器表面(按钮、操作面板)等用75%酒精纱布彻底擦拭.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医院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制度(新增)

医院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制度(新增) 一、清洁与消毒原则: 1、遵循先清洁再消毒的原则,采取湿式卫生的清洁方式。 2、应根据环境表面和污染程度选择适宜的清洁剂。 3、有明确病原体污染的环境表面,应根据病原体抗力选择有效的消毒剂消毒产品的使用按照其使用说明书执行。 4、无明显污染时可采用消毒湿巾进行清洁与消毒。 5、清洁病房或诊疗区域时,应有序进行,由上而下,由里到外,由轻度污染到重度污染;有多名患者共同居住的病房,应遵循清洁单元化操作,(注:请洁单元:邻近某一患者的相关高频接触表面为一个清洁单元,如该患者使用的病床、床边桌监护仪、呼吸机、微泵等视为一个清洁单元。) 6、实施清洁与清毒时应做好个人防护,工作结東时应做好手卫生。 7、对高频接触、易污染、难清洁与消毒的表面(如计算机键盘、口腔科工作台),建议采取屏降保护措施,用于屏保护的覆盖物(如塑料薄膜等)实行一用一更换。 8、清洁工具应分区使用,实行色标记。宜使用微细纤维材料的擦拭布巾和地巾。 9、对精密仪器设备表面进行清洁与消时,应参考仪器设备说明书,关注清洁剂与消毒剂的兼容性,选择适合的清洁与清毒产品。 10、医务人员应负责使用中诊疗设备与仪器的日常清洁与

消毒工作:应指导环境清洁人员对诊疗设备与仪器等进行清洁与消毒。 11、在诊疗过程程中发生患者体液、血液等污染时,应随时时进行污点清洁与消毒。(注:污点清洁与消毒:对被少量体液、血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感染性物质小范围污染的环境表面进行的清洁与消毒处理。) 12、环境表面面不宜采用高水平消毒剂进行日常消毒。 13、不应将使用后或污染的擦拭布巾或地巾重复浸泡至清洁用水、使用中清洁剂和消毒剂内。 二、日常清洁与消毒 1、各部门和临床科室按照风险等级,划分为低度风险区域、中度风险区域、高度风险区域,不同同风险区域应实施不同等级的环境清洁与消毒管理,具体要求见表一,(注:低度风险区域:基本没有患者或患者只作短暂停留的区域,。如更衣室、会议室、医生办公室等。中度风险区域:有普通悲者居住,患者体液、血液、排排物、分泌物对环境表面存在潜在污染可能性的区域。如普通住院病房、门诊科室、功能检查室等,高度风险区域:有感染或定植患者居住的区域以及对高度易感患者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的区域,如感染性疾病科、手术室、重症监护病区、血透室等。) 2、应遵守清洁与消毒原则。 3、被患者体液、血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污染的环境表面,应先采用可吸附的材料将其清除,再根据污染的病原体特点选用适宜的消毒剂进行消毒。

医院环境空气物表消毒制度

环境空气物表消毒制度 一、空气消毒: 1.通风:每天定时开窗通风2~3次,每次通风时间不少于30分钟。 2.消毒:①紫外线消毒。每日定时使用紫外线灯消毒,每次~1h。 ②空气动态消毒。采用循环风紫外线或静电吸附定时进行空气动态消毒。 二、地面消毒: 1.当地面无明显污染时,采用湿式清扫,用清水或含清洁剂水拖地每天2次。 2.有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或特殊感染患者时改为第一遍用250~500mg/L含氯消毒液拖地,第二遍用清水拖地,每天2~3次。 3.使用后地巾清洗干净,在500mg/L有效氯消毒剂中浸泡30min,冲净消毒液,干燥备用。 4. 当受到明显污染时,先用吸湿材料(纸巾等)去除可见的污染物,然后再清洁和消毒。 三、物品表面消毒: 1.配备足够数量的物体表面擦拭小毛巾和小桶,保证一床一区域一用一消毒,并处于消毒备用状态(用250mg/L有效氯消毒剂(或其他有效消毒剂)中浸泡30min,冲净消毒液,干燥备用)。 2. 每天定时分区域进行物体表面清洁消毒。室内用品如桌子、椅子、凳子、床头柜等的表面无明显污染时,采用湿式清洁。当受到明显污染时,先用吸湿材料(纸巾等)去除可见的污染物,然后再清洁和消毒。 3. 病人出院、转科或转院需对床单元进行终末消毒,并登记备查。 四、感染高风险的部门其地面和物体表面的清洁与消毒

感染高风险的部门如手术部(室)、产房、导管室、洁净病房、骨髓移植病房、器官移植病房、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室、血液透析病房、烧伤病房、感染疾病科、口腔科、检验科、急诊等病房与部门的地面与物体表面,应保持清洁、干燥,每天进行消毒,遇明显污染随时去污、清洁与消毒。 五、注意事项 1.诊室空气提倡通风换气。 2.采用紫外线消毒要注意环境评估及使用注意事项: ①室内保持清洁干燥,温度低于20℃或高于40℃,相对湿度大于60%时,应适当延长照射时间。 ②用于空气消毒时,紫外线灯管距地面2M;用于物体表面消毒时,灯管距物体表面不超过1M。 消毒时间从灯亮5min后开始计时,消毒时间为。 ③紫外线灯累计使用时间不应超过1000h,使用中强度不低于70μW/c㎡,新灯强度不低于90μW/c㎡。 ④消毒完毕,打开窗通风换气,方可入室。不得使紫外线光源照射到人,以免引起损伤。 ⑤紫外线灯管每周用75%酒精棉球擦拭1次,如有灰尘、油污时,应随时擦拭。(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 3.诊室地面不提倡常规使用化学性的消毒液拖地,遇有污染或传染病流行时,用有效氯,500mg/L~1000mg/L消毒液拖地,停留10-30min后用清水擦拭、清洁。 清洁消毒流程及保洁员要求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医疗机构消毒的管理要求;消毒与灭菌的基本原则;清洗与清洁、消毒与灭菌方法:清洁、消毒与灭菌的效果监测等,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l6886.7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7部分:环氧乙烷灭菌残留量 GB l9258紫外线杀蔫灯 GB/T l9633 最终灭菌医疗器械的包装 GB 50333 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 WS 310.1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1部分:管理规范 WS 310.2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2部分: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 wS 310.3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3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监测标准 WS/T 31 1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WS/T 313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YY/T 0506.1 病人、医护人员和器械用手术单、手术衣和洁净服第1部分:制造厂、处理厂和产品的通用要求 YY/T 0698.2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第2部分:灭菌包裹材料要求和试验方法 YY/T 0698.4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第4部分:纸袋要求和试验方法 YY/7T 0698.5 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第5部分:透气材料与塑料膜组成的可密封组合袋和卷材要求和试验方法 YY/T 0698.8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第8部分:蒸汽灭菌器用重复性使用灭菌容器要求和试验方法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医院消毒记录表

医院消毒记录表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XX医院 物表等清洁、消毒记 录

科 2015年度 环境物体表面及部分诊疗用品清洁与消毒 清洁、消毒方法 1、地面: 地面无明显污染时,采用湿式清洁,然后地面消毒用400mg/L-7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作用30min。 当地面受到患者血液、体液等明显污染时,先用吸湿材料(如旧报纸、旧棉布、卫生纸等)去除可见的污染物,采用湿式清,然后地面消毒用 1000mg/L~20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作用30min。 2、物表:(是指室内如桌子、椅子、凳子、床头柜、门把手等的表面) 表面无明显污染时,采用湿式清洁,然后用用400mg/L-7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作用30min。 当物体表面受到明显污染时,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的污染物,再湿式清洁,然后地面消毒用1000mg/L~20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作用 30min。 3、仪器设备表面:使用干燥的清洁布巾或对仪器无损害的专用消毒湿巾擦拭。 4、其它:室内的治疗车、病历夹、听诊器等、电话、计算机键盘等使用清洁布巾(或75%的酒精、专用消毒湿巾)擦拭。 清洁用品的消毒 1、手工清洗与消毒: 擦拭布先清洗干净,在250mg/L有效氯消毒剂中浸泡30min,冲净消毒液,干燥备用。 擦拭地巾(或拖把)的清洗与消毒:先清洗干净,在500mg/L有效氯消毒剂中浸泡30min,冲净消毒液,干燥备用。 2、自动清洗与消毒 使用后的布巾、地巾等物品放入清洗机内,按照清洗器产品使用说明进行清洗与消毒,一般程序包括水洗、洗涤剂洗、清洗、消毒、烘干,取出备用。

各科室消毒管理制度

一、检验科消毒隔离制度 一、人员: 1、医务人员衣帽整洁,不戴首饰,不留长指甲。 2、在各种操作前,应用流动水冲洗双手,操作后进行手消毒,可用洁肤柔或75%酒精棉球。 二、环境: 1、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环境清洁,每天开窗通风并用紫外线照射消毒,同时做好相关监测及登记工作。 2、室内空调定期清洗、消毒、并做好记录。 3、候诊椅、办公桌台面,地面等每日用500mg/L有效氯消毒液擦拭两次。但遇可疑的传染性疾病的病人或其分泌物时,应立即进行消毒。 三、物品: 1、医务人员必须遵守消毒灭菌原则: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各种注射、穿刺、采血器具必须贯彻一人、一用、一灭菌的方针,接触病人皮肤、黏膜的器械和用品必须消毒或灭菌。 2、无菌物品应存放于专柜或专格(抽屉),并保持清洁、干燥、整齐,在有效期范围内;无菌包有效期为半年;消毒包体积应<30×30×25㎝。 3、器材消毒: ⑴玻璃器材:采集标本的器材如玻片、试管要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污染的试管、滴管、离心管、玻片、玻棒、平皿等,应立即浸入含2000mg/L有效氯消毒液中浸泡1小时,再清洗干净、烘干。 ⑵止血带应一人一用,使用后浸入1000mg/l有效氯消毒液中浸泡1小时,冲净晾干。 ⑶贵重仪器:显微镜、离心机、天秤、细胞计数器械、冰箱等局部轻度污染,可用酒精棉球进行擦拭;若离心时离心管未密闭,试管破裂,液体外溢,应清洗离心机内部,特别是有可能受肝炎病毒等污染时,宜戴上手套用有效氯消毒液进行擦拭消毒,作用30min—60min。 4、医疗废弃物的处置: ⑴分类收集:按感染性、病理性、损伤性、药物性、化学性废物分类收集。 ⑵妥善处置:感染性废弃物置于专用黄色医疗废物包装袋内;安瓿、针尖等置于锐器盒内。 ⑶统一运送:处置好的包装合格的医疗废物由专人运送至中心医疗废物暂贮处,由专门处置公司前来收取。 ⑷遇特殊情况:如处置铜绿假单胞菌、厌氧菌、结核菌等感染伤口,按特殊菌种处理,更换敷料后分类置于双层专用黄色医疗废物包装袋内,按要求标示明显,统一处理。 二、预检、分诊消毒隔离制度 1、医务人员在上岗前必须衣帽整洁,操作前洗手、戴口罩。 2、办公桌面,治疗盘等每日用500mg/L的有效氯消毒液擦拭两次,但遇接诊可疑传染性疾病时,应立即进行消毒。 3、体温表使用后应先用棉球擦拭再浸泡。 4、体温表按要求进行消毒:第一道:2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5分钟,清水冲洗、擦干、甩表;第二道:2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第三道:用冷开水冲洗后擦干后备用。消毒液每天更换一至二次。盛器加盖,每周总消。 5、按各传染病规定做好个人防护及自身准备工作。 6、按照病人主诉及症状,正确做好分诊工作。对于体温≥38的患者,应详细询问其它症状,发口罩、进行流行病学的相关调查,并做好专册登记。同时引导至发热门诊。对于肠道及肝

(完整word版)医院消毒技术规范2012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2012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2-04-05发布2012-08-01正式实施 3.术语和定义 3.1 清洁cleaning 去除物体表面有机物、无机物和可见污染物的过程。 3.2 清洗washing 去除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污物的全过程,流程包括冲洗、洗涤、漂洗和终末漂洗。3.3 清洁剂detergent 洗涤过程中帮助去除被处理物品上有机物、无机物和微生物的制剂 3.4 消毒disinfection 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3.5 消毒剂disinfectant 能杀灭传播媒介上的微生物并达到消毒要求的制剂。 3.6高效消毒剂high-efficacy disinfectant 能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所括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等,对细菌芽孢也有一定杀灭作用的消毒制剂。 3.7中效消毒剂intermediate-efficacy disinfeetant 能杀灭分枝杆菌、真菌、病毒及细菌繁殖体等微生物的消毒制剂。

3.8低效消毒剂intermediate-efficacy disinfectant 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病毒的消毒制剂。 3.9灭菌sterilization 杀灭或清除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一切微生物的处理。 3.10灭菌剂sterilant 能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并达到灭菌要求的制剂。 3.11无菌保证水平sterility assurance level.SAL 灭菌处理后单位产品上存在活微生物的概率。SAL通示为10-n 。医学灭菌一般设定SAL 为10-6 。件即经灭菌处理后在一百万物品中最多只允许一件物品存在活微生物。 3.12斯伯尔丁分类法 E.H.Spaulding classification 1968年E.H.Spaulding根据医疗器械污染后使用所致感染的危险性大小及在患者使用之前的消毒或灭菌要求,将医疗器械分三类,即高度危险性物品(critical items)、中度危险性物品(semi-critical items)和低度危险性物品(non- critical items)。 3.13高度危险性物品critical items 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脉管系统,或有无菌体液从中流过的物品或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一旦被微生物污染,具有极高感染风险,如手术器械、穿刺针、腹腔镜、活检钳、心脏导管、植入物等。 3.14中度危险性物品semi-critical items

地面、物表消毒记录表

卫生室 物表等清洁、消毒记录 年度

环境物体表面及部分诊疗用品清洁与消毒 清洁、消毒方法 1、地面: 1.1地面无明显污染时,采用湿式清洁,然后地面消毒用400mg/L-7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作用30min。 1.2当地面受到患者血液、体液等明显污染时,先用吸湿材料(如旧报纸、旧棉布、卫生纸等)去除可见的污染物,采用湿式清,然后地面消毒用1000mg/L~20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作用30min。 2、物表:(是指室内如桌子、椅子、凳子、床头柜、门把手等的表面) 1.1表面无明显污染时,采用湿式清洁,然后用用400mg/L-7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作用30min。 1.2当物体表面受到明显污染时,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的污染物,再湿式清洁,然后地面消毒用1000mg/L~20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作用30min。 3、仪器设备表面:使用干燥的清洁布巾或对仪器无损害的专用消毒湿巾擦拭。 4、其它:室内的治疗车、病历夹、听诊器等、电话、计算机键盘等使用清洁布巾(或75%的酒精、专用消毒湿巾)擦拭。 清洁用品的消毒 1、手工清洗与消毒: 擦拭布先清洗干净,在250mg/L有效氯消毒剂中浸泡30min,冲净消毒液,干燥备用。擦拭地巾(或拖把)的清洗与消毒:先清洗干净,在500mg/L有效氯消毒剂中浸泡30min,冲净消毒液,干燥备用。 2、自动清洗与消毒 使用后的布巾、地巾等物品放入清洗机内,按照清洗器产品使用说明进行清洗与消毒,一般程序包括水洗、洗涤剂洗、清洗、消毒、烘干,取出备用。 3、注意事项 布巾、地巾必须分区使用:擦拭不同患者单元的物品之间应更换布巾。各种擦拭布巾及保洁手套应分区域使用,用后统一清洗消毒,干燥备用。 实施与考核 科室部门执行者做完清洁、消毒后在相应时间表格内打勾并签名,检查者(科室或部门必须有专人负责督导此项工作)不定时检查并签名。院感办不定期抽查并考核。

icu环境物表消毒方法与要求

最新ICU环境物表消毒方法与要求 清洁消毒方法与要求 物体表面清洁消毒方法如下: a)物体表面应保持清洁,被患者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污染时,应随时清洁并消毒; b)医疗区域的物体表面应每天清洁消毒1~2次,达到中水平消毒; c)计算机键盘宜使用键盘保护膜覆盖,表面每天清洁消毒1~2次; d)一般性诊疗器械(如听诊器、叩诊锤、手电筒、软尺等)宜专床专用; e)一般性诊疗器械(如听诊器、叩诊锤、手电筒、软尺等)如交叉使用应一用一消毒;f)普通患者持续使用的医疗设备(如监护仪、输液泵、氧气流量表等)表面,应每天清洁消毒1~2次; g)普通患者交叉使用的医疗设备(如超声诊断仪、除颤仪、心电图机等)表面,直接接触患者的部分应每位患者使用后立即清洁消毒,不直接接触患者的部分应每周清洁消毒1~2次; h)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使用的医疗器械、设备应专人专用,或一用一消毒。 地面应每天清洁消毒1~2次。 安装空气净化系统的ICU,空气净化系统出、回风口应每周清洁消毒1~2次。 呼吸机及附属物品的消毒如下: a)呼吸机外壳及面板应每天清洁消毒1~2次; b)呼吸机外部管路及配件应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长期使用者应每周更换; c)呼吸机内部管路的消毒按照厂家说明书进行。 床单元的清洁与消毒要求 床栏、床旁桌、床头柜等应每天清洁消毒1~2次,达到中水平消毒。 床单、被罩、枕套、床间隔帘应保持清洁,定期更换,如有血液、体液或排泄物等污染,应随时更换。

枕芯、被褥等使用时应保持清洁,防止体液浸湿污染,定期更换,如有血液、体液或排泄物等污染,应随时更换。 便器的清洗与消毒要求 便盆及尿壶应专人专用,每天清洗、消毒。 腹泻患者的便盆应一用一消毒。 有条件的医院宜使用专用便盆清洗消毒剂处理,一用一消毒。 空气消毒方法与要求 ICU空气应达到GB 15982的要求。 空气消毒可采用以下方法之一,并符合相应的技术要求: a)医疗区域定时开窗通风。 b)安装具备空气净化消毒装置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 c)空气洁净技术:应做好空气洁净设备的维护与监测,保持洁净设备的有效性。 d)空气消毒器:应符合《消毒管理办法》要求。使用者应按照产品说明书正确使用并定期维护,保证空气消毒器的消毒效果。 e)紫外线灯照射消毒:应遵循WS/T 367 的规定。 f)能够使空气达到卫生标准值要求的合法有效的其他空气消毒产品。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2015年版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最新版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 2016-08-01正式实施 3.术语和定义 3.1 清洁cleaning 去除物体表面有机物、无机物和可见污染物的过程。 3.2 清洗 washing 去除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污物的全过程,流程包括冲洗、洗涤、漂洗和终末漂洗。 3.3 清洁剂 detergent 洗涤过程中帮助去除被处理物品上有机物、无机物和微生物的制剂。 3.4 消毒 disinfection 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3.5 消毒剂 disinfectant 能杀灭传播媒介上的微生物并达到消毒要求的制剂。 3.6高效消毒剂 high-efficacy disinfectant 能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所括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等,对细菌芽孢也有一定杀灭作用的消毒制剂。 3.7中效消毒剂 intermediate-efficacy disinfeetant

能杀灭分枝杆菌、真菌、病毒及细菌繁殖体等微生物的消毒制剂。 3.8低效消毒剂 intermediate-efficacy disinfectant 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病毒的消毒制剂。 3.9灭菌 sterilization 杀灭或清除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一切微生物的处理。 3.10灭菌剂 sterilant 能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并达到灭菌要求的制剂。 3.11无菌保证水平 sterility assurance level.SAL 灭菌处理后单位产品上存在活微生物的概率。SAL通示为10-n 。医学灭菌一般设定SAL为10-6 。即经灭菌处理后在一百万件物品中最多只允许一件物品存在活微生物。 3.12斯伯尔丁分类法 E.H.Spaulding classification 1968年E.H.Spaulding根据医疗器械污染后使用所致感染的危险性大小及在患者使用之前的消毒或灭菌要求,将医疗器械分三类,即高度危险性物品(critical items)、中度危险性物品(semi-critical items)和低度危险性物品(non- critical items)。 3.13高度危险性物品 critical items 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脉管系统,或有无菌体液从中流过的物品或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一旦被微生物污染,具有极高感染风险,如手术器械、穿刺针、腹腔镜、活检钳、心脏导管、植入物等。 3.14中度危险性物品 semi-critical items 与完整黏膜相接触,而不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和血流,也不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如胃肠道内镜、气管镜、喉镜、肛表、口表、呼吸机管道、麻醉机管道、压舌板、肛门直肠压力测量导管等。

环境清洁与消毒管理制度

环境清洁与消毒管理制度 一、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管理规定 1、遵循先清洁再消毒的原则,无明显污染时采用湿式清洁方法,受到明显污染时,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污染物,然后再清洁和消毒。 2、根据环境风险等级,严格执行对应的清洁与消毒标准操作规程。 (1)低度风险区域如行政管理部门、会议室、病案室等,要求达到环境清洁等级的清洁级,采用湿式卫生的方式,频率为每天1-2次。 (2)中度风险区域如普通住院病房、门诊科室、功能检查室等,要求达到环境清洁等级的卫生级,采用湿式卫生的方式,并可采用符合国家要求的清洁剂辅助清洁,频率为每天2次。 (3)高度风险区域如手术室、产房、重症监护病区、新生儿室、血液净化中心、口腔科等,要求达到环境清洁等级的消毒级,非高频接触的环境表面,采用湿式卫生的方式,并可采用符合国家要求的清洁剂辅助清洁,频率为每天≥2次;高频接触的环境表面如治疗车、床栏、床头柜、门把手、灯开关、水龙头等,采用含氯消毒剂或消毒湿巾进行消毒,作用30分钟,频率为每天≥2次。 3、清洁时有序进行,做到由上而下,由里到外,由轻度污染到重度污染原则。 ^ 4、对精密仪器设备表面进行清洁与消毒时,参考仪器说明书进行。 5、对高频接触、易污染、难清洁与消毒的表面,可采取屏障保护措施,用于屏障保护的覆盖物(如塑料薄膜等)实行一用一更换。 6、在诊疗过程中发生患者血液、体液等污染时,随时进行污点清洁与消毒。

7、开展侵入性操作、吸痰等高度危险诊疗活动结束后,立即实施环境清洁与消毒。 8、拖布(头)分区使用,每个拖布清洁面积最好不超过20平方米。拖布(头)使用后应清洗干净,在含氯消毒剂中浸泡30分钟,冲净消毒液后干燥备用。 9、病房床单元使用的抹布或消毒布巾,做到一床一巾,病房非床单元使用的抹布,做到专物专用,一房一巾,使用后抹布应清洗干净,在含氯消毒剂中浸泡30分钟,冲净消毒液后干燥备用 10、发生感染暴发及环境表面检出多重耐药菌,进行强化清洁与消毒。 11、清洁工具分区使用,进行颜色标记,使用后避免重复浸泡、清洗和消毒。 * 12、实施清洁与消毒时做好个人防护。 二、空气清洁消毒管理规定 1、常规医院采用通风、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空气净化技术、紫外线灯、空气消毒机等技术或方法,进行空气的清洁和消毒。 2、采用自然通风,采用自然通风时,每日上、下午开窗通风2次,每次30分钟。 3、使用紫外线灯进行空气清洁消毒的,应在无人状态下,开启时间至少30分钟,每次记录使用时间,每周用75%酒精纱布擦拭灯管。 4、使用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清洁消毒的,可以在有人状态下使用,应关闭门窗并避免人员走动,开启使用请遵照产品厂家说明书,每次使用记录使用时间。 5、使用机械通风方法的,定期对机械通风设备进行清洁,遇污染时及时清洁与消毒。

医院环境及物体表面清洁消毒制度

医院环境及物体表面清 洁消毒制度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 s e 医院环境和常用物品的清洁消毒制度为贯彻执行《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防范医院感染的发生,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现制定医院环境和常用物品的清洁消毒制度如下: 一、空气: 1、开窗通风:目的是降低空气微生物密度,每日上、下午开窗通风1-2次,每次30分钟。 2、紫外线消毒:各治疗操作及特殊科室需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时,照射时间每日1次,时间为1小时,有记录。紫外线灯管每周用75%酒精擦拭一次。 二、墙面与门窗: 1、每月定期清水擦拭,保持无尘与清洁。 2、门把手每日清水擦拭。 3、用后抹布用热力消毒90℃1分钟。 三、地面: 1、所有地面每天用清水擦拭1-2遍,每个拖布清洁面积不超过20平方米。 2、不同区域分开使用拖布,每次用后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再洗净悬挂晾干。

3.每日清洁消毒应按顺序进行:从治疗室即清洁区开始,依次为办公室、值班室、病房或诊室、走廊、厕所,最后是洗手间即污染区。 4、如地面被血液、分泌物、呕吐物污染时,应立即使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 拖把分色规定: 清洁区(白色标记)值班室、办公室、治疗室 半清洁区(蓝色标记)走廊诊室、检查室、换药室污染区病房(绿色标记)病房污染区洗手间(红色标记) 处置室病人体液(黄色标记) 三、医疗及生活用品 (一)使用中的医疗器械如监护仪、心电图机、听诊器、血压计及电脑、电话等: 1、每日用清水擦拭1次。 2、频繁接触的表面如仪器的按钮、操作面板、电话按键、鼠标等,每周用75%酒精擦拭1遍。 1 3、用后抹布用热力消毒90℃1分钟或用25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 (二)治疗车、诊疗工作台、仪器设备台面等物体表面: 1、每日用清洁布巾或消毒布巾擦拭2次,上、下午各一次。

医院清洁消毒制度汇编

院内清洁消毒制度及方法汇编 XXXXX医院

医院环境、常用物品清洁消毒方法

含氯消毒液配置方法: 1、康威达药片(以每片500作参考):1片药片+1000ml水=500mg/L。1片药片+500ml水=1000mg/L; 2、金属康威达液(10000mg/L):1份原液+9份水=1000mg/L; 3、消毒液配置后均应测定浓度,以实际测定浓度为准。

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管理制度 一、手术室布局合理,符合功能流程和洁污分开的要求。严格划分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区域间标志明确。天花板、墙壁、地面无裂隙,表面光滑,有良好的排水系统,便于清洗和消毒。 二、手术室内设无菌手术间、一般手术间、隔离手术间;隔离手术均应靠近手术室入口处,应有明显标记;每一手术间限置一张手术台;各区设施、家具等用物应分别定位放置。 三、凡进入手术室人员必须更换衣、裤、戴帽、戴口罩、换鞋,并要求严格遵守入室规则。室内人员应严格遵守消毒灭菌制度和无菌操作技术规程。 四、严格限制手术室内人员数量,手术进行中尽量减少人员流动和谈话。严格执行手术室参观制度,每台手术参观人员不超过二人,参观者不得离手术台太近或太高,距离应≥30cm。 五、手术病人进手术室必须穿手术衣、裤、袜套、戴帽。 六、无菌与污染手术分室进行;如接台手术应先行无菌手术,后行污染手术。连台手术之间。手术人员应更换手术衣并执行外科手消毒,地面和用物均用消毒液擦拭,空气用空气消毒机消毒。 七、手术器械及用品必须一用一灭菌,首选采用压力蒸汽灭菌,尽量避免使用化学消毒剂浸泡消毒。灭菌包体积不超过30×30×25 cm,金属包重量不超过7kg。敷料包重量不超过5kg。包内放置化学指示卡,包外有化学指示胶带,标签填写完整(名称、消毒灭菌日期、失效期、签名)。包布干净无破损。运载物品的推车应洁污分开,车轮应每次清洁。 八、对外来器械的清洗灭菌质量一律不予承认,必须拆除包装重新予以清洗再打包高压灭菌,同时还必须有生物监测,急诊病人等不及生物监测结果的,可在爬行卡变色符合要求后先放行,如生物监测结果不符合要求则及时与医生沟通,使用抗菌药物弥补。 九、严格执行卫生、消毒制度,每日术前进行湿式清洁,每周设置固定卫生日,对手术室环境、物品进行全面清洁。各室拖布有标记,悬挂晾干;垃圾分类处置符合要求。 十、手术间地面和用物如无明确污染可用清水清洁,如被血液、体液污染,则应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接触频繁的仪器、设备表面如按钮、操作面板等,应用75%乙醇擦拭或按照仪器使用说明要求进行保洁、消毒处理。各种管道用后按规定进行清洗、消毒、灭菌。 十一、隔离病人手术通知单上应注明疾病诊断及感染状况。隔离手术间应有隔离标志;工作人员固定,控制出入;凡病人体内的物质如血液、体液、呕吐排泄物、已切除的病变脏器与组织、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医疗卫生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Technical standard for Disinfection of Medical and Health Structures 1 消毒与灭菌方法 1.1 压力蒸汽灭菌 1.1.1 适用范围:用于耐高温、耐高湿的医疗器械和物品的灭菌。不能用于凡士林等油类和粉剂的灭菌。 1.2 干热灭菌 1.2.1适用范围:用于高温下不损坏、不变质、不蒸发物品的灭菌;用于不耐湿热的器械的灭菌;用于蒸汽或气体不能穿透物品的灭菌,如玻璃、油脂、粉剂和金属等制品的消毒灭菌。 1.3 去污 去污就是通过物理和化学方法将被洗物品上有机物、无机物和微生物尽可能地降低到比较安全的水平。清洗彻底是保证消毒或灭菌成功的关键。 1.4 紫外线消毒 1.4.1 适用范围:用于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和水及其它液体的消毒。

1.5 低温蒸汽甲醛气体消毒 1.5.1 概述:甲醛是一种灭菌剂,对所有的微生物都有杀灭作用,包括细菌繁殖体、芽孢、真菌和病毒。甲醛气体灭菌效果可靠,使用方便,对消毒、灭菌物品无损害。 1.5.2 适用范围:可用于对湿、热敏感、易腐蚀的医疗用品的灭菌。 1.6 环氧乙烷气体灭菌 1.6.1 概述:环氧乙烷又名氧化乙烯,在低温下为无色液体,具有芳香醚味,佛点为10.8℃,溴阈值为760mg/m3 ~1064mg/m3,密度为1.52;环氧乙烷易燃易爆,其最低燃烧浓度为3%。环氧乙烷气体穿透力强。 环氧乙烷气体杀菌力强、杀菌谱广,可杀灭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属灭菌剂。 1.6.2 适用范围:环氧乙烷不损害灭菌的物品且穿透力很强,故多数不宜用一般方法灭菌的物品均可用环氧乙玩消毒和灭菌。例如,电子仪器、光学仪器、医疗器械、书籍、文件、皮毛、棉、化纤、塑料制品、木制品、陶瓷及金属制品、内镜、透析器和一次性使用的诊疗用品等。环氧乙烷是目前最主要的低温灭菌方法之一。 1.7 臭氧 1.7.1 概述:臭氧在常温下为强氧化性气体,其密度为1.68

医院环境及物体表面清洁消毒规章制度

医院环境和常用物品的清洁消毒制度 为贯彻执行《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防范医院感染的发生,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现制定医院环境和常用物品的清洁消毒制度如下: 一、空气: 1、开窗通风:目的是降低空气微生物密度,每日上、下午开窗通风1-2次,每次30分钟。 2、紫外线消毒:各治疗操作及特殊科室需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时,照射时间每日1次,时间为1小时,有记录。紫外线灯管每周用75%酒精擦拭一次。 二、墙面与门窗: 1、每月定期清水擦拭,保持无尘与清洁。 2、门把手每日清水擦拭。 3、用后抹布用热力消毒90℃1分钟。 三、地面: 1、所有地面每天用清水擦拭1-2遍,每个拖布清洁面积不超过20平方米。 2、不同区域分开使用拖布,每次用后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再洗净悬挂晾干。 3.每日清洁消毒应按顺序进行:从治疗室即清洁区开始,依次为办公室、值班室、病房或诊室、走廊、厕所,最后是洗手间即污染区。 4、如地面被血液、分泌物、呕吐物污染时,应立即使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 拖把分色规定: 清洁区(白色标记)值班室、办公室、治疗室 半清洁区(蓝色标记)走廊诊室、检查室、换药室污染区病房(绿色标记)病房 污染区洗手间(红色标记) 处置室病人体液(黄色标记) 三、医疗及生活用品

(一)使用中的医疗器械如监护仪、心电图机、听诊器、血压计及电脑、电话等: 1、每日用清水擦拭1次。 2、频繁接触的表面如仪器的按钮、操作面板、电话按键、鼠标等,每周用75%酒精擦拭1遍。1 3、用后抹布用热力消毒90℃1分钟或用25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 (二)治疗车、诊疗工作台、仪器设备台面等物体表面: 1、每日用清洁布巾或消毒布巾擦拭2次,上、下午各一次。 2、用后抹布用热力消毒90℃1分钟或用25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 (三)病历夹、病历车 1、每周用清水擦拭1遍。 2、病历夹不应带入病房放在病床上。 (四)体温表、测温仪 1、体温表:流动水清洗擦干;含氯消毒剂500mg/L盖盒浸泡30分钟;冷开水冲净擦干后使用。 2、测温仪:每日用后用清水擦拭1遍,每周用75%酒精擦拭消毒1次。 (五)床单元(床、床头柜、桌、椅、凳) 1、每床一巾,每日用清水擦拭1遍。 2、擦拭布巾用后清洗干净,在250mg/L有效氯消毒剂中浸泡30min,冲净消毒液,干燥备用。 3、病人出院后,对床单元应使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终末消毒。 (六)推车、轮椅等运输工具 1、每日清水擦拭。 2、必要时用25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 四、感染高风险的部门其地面和物体表面的清洁与消毒

消毒技术规范卫生部规定

医院消毒技术规范 总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和《消毒管理办法》制订本规范。其目的在于统一我国医院消毒、灭菌的方法和消毒、灭菌的监测技术,以提高医院消毒、灭菌的质量,减少医院感染。 1.1 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包括医院、诊所、门诊部、卫生院、妇幼保健院、产院、结核病防治院、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疗养院、康复医院、保健站、血站、医务室等。 1.2 名词术语 1.2.1 医院消毒(&Sinf6CtdriinhOSpiul):杀灭或清除医院环境中和媒介物上污染的病原微生物的过程。 1.2.2 媒介物(vectors):指人们生活和工作环境中污染了病原微生物的固体、气体和液体物质,也包括污染的人体体表和表浅体腔。 1.2.3 消毒合格(disinfestdri gualified):在医院消毒中消毒后媒介物携带的微生物等于或少于国家规定的标准。若能使人工污染的微生物减少99.9%或使消毒对象上污染的自然微生物减少90%,则为消毒合格。 1.2.4 疫源地消毒(disidectdri Ofepiderl)lcli:)cui):本规范中是指对医院内存在着或曾经存在着感染性疾病传染源的场所进行的消毒。其目的是杀灭或清除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 1.2.5 随时消毒(concurTent disilllect。):本规范是指对医院存在的疫源地内有传染源存在时进行的消毒。目的是及时杀灭或清除病人排出的病原微生物。感染症病人住院期间进行的病室或床边消毒即为随时消毒。 1.2.6 终末消毒(temnnal disil7lechonh传染源离开疫源地后进行的彻底消毒。例如医院内的感染症病人出院、转院或死亡后对其住过的病室及污染物品进行的消毒。 1.2.7 预防性消毒(onive dislillechon):对可能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和场所进行的消毒。例如医院的医疗器械灭菌,诊疗用品的消毒,餐具的消毒和一般病人住院期间和出院后进行的消毒等,均为预防性消毒。 1.2.8 消毒剂(sinfeCtw):能杀灭外环境中感染性的或有害的微生物的化学因子称为消毒剂。 1.2,9 消毒器(isinfechon instrUmnt):能杀灭外环境中感染性的或有害的微生物的消毒器械. 1.2.10 灭菌(serilizahon):杀灭或去除外环境中媒介物携带的一切微生物的过程。包括致病微生物和非致病微生物,也包括细菌芽胞和真菌抱子。灭菌是个绝对的概念,灭菌后物品

医院消毒技术规范

医院消毒技术规范(一) 灭菌管理 1、已灭菌物品从灭菌器中取出,应仔细检点放置,以免再污染。 2、检查包装的完整性,若有破损不可作为无菌包使用; 3、手术包应干燥,否则应列为湿包,不可作为无菌包使用。有明显水渍的包亦不可作为无菌包; 4、用化学指示胶带贴封或其中放有化学指示剂的包,在灭菌后或开包使用前 应检查是否达到已灭菌的色泽或状态。未达到或有疑点者,不可作为无茵包使用; 5、取出的包,掉落在地,或误放不洁之处或沾有水淹,均应视为受到污染。不可作为无菌物品使用; 6、已灭菌的物品,不得与未灭菌物品混放; 7、合格的灭菌物品,应标明灭菌日期,合格标志。 8、灭菌后的物品;应放在无菌区的柜橱内(或架子上、推车内)。无菌物品储存架、柜,每日用含250-500mg/L 有效氯的消毒液擦拭一次。 9、分类放置,顺序发放取用。超过有效期应重新灭菌。医院 消毒技术规范(二)紫外线1、适用范围:用于室内空 气、物体表面和水及其它液体的消毒。 2、紫外线灯强度不得低于7ouW/cm2普通30W直管紫外线灯在距灯管1米处测定)。 3、紫外线消毒灯的使用寿命,即由新灯的强度降低到70Uw/cm2的时间(功率》30w)的灯,或降低到原来新灯强度的70%功率<30归的时间,应不低于1000h。 4、注意事项 (1)在使用过程中,应保持紫外线灯表面的清洁,每周用95%酒精棉球擦拭一次,发现灯管表面有灰尘、油污时,应随时擦拭。 (2)用紫外线灯消毒室内空气时。房间内应保持清洁于燥,减少尘埃和水雾。 (3)用紫外线消毒物品表面时,应使照射表面受到紫外线的直接照射。 (4)不得使紫外线光源照射到人,以免引起损伤。 医院消毒技术规范(三) 1[、、 戊二醛 1 、灭菌处理:常用浸泡法。将清洗、晾干待灭菌处理的医疗器械及物品浸没于装 有2%戊二酸的容器中, 加盖,浸泡10h 后,无菌操作取出,用无菌水冲洗干净,并无菌擦干后使用。 2、消毒:将清洗、晾干的待消毒处理医疗器械及物品浸没于装有2%戊二醛的容器中,加盖,一般细菌繁殖体消毒浸泡10mini 。,肝炎病毒消毒浸泡30min,取出后用灭菌水冲洗干净并擦干。 3、戊二醛对手术刀片等碳钢制品有腐蚀性,使用前应先加人%亚硝酸钠防锈。

医院消毒技术规范

医院消毒技术规范 医院消毒:杀灭或消除医院环境中和媒介物上污染病源微生物的过程。 消毒:杀灭或消除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灭菌:杀灭或消除传播媒介上一切微生物的处理。 随时消毒:有传染源存在时,对其排出的病原体可能污染的环境和物品及时进行的消毒。 终末消毒:传染源离开疫源地后进行的彻底消毒。 预防性消毒:对可能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和场所进行的消毒。 比如:医院的医疗器械灭菌、治疗用品的消毒、餐具的消毒、一般 病人住院期间和出院之后进行的消毒,均为预防性消毒。 消毒剂:用于杀灭传播媒介上的微生物使之达到消毒或灭菌要求的制剂。 灭菌剂:可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使其达到灭菌要求的制剂。 高效消毒剂:指可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包括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等,对细菌芽孢(致病性芽孢菌)也有一定杀灭作用,达到高水平消毒要求的制剂。 中效消毒剂:指仅可杀灭分枝杆菌、真菌、病毒及细菌繁殖体等微生物,达到消毒要求的制剂。 低效消毒剂:指仅可杀灭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病毒,达到消毒要求的制剂。抗菌:采用化学或物理方法杀灭细菌或妨碍细菌生长繁殖及活性的过程。抑菌:采用化学或物理方法抑制或妨碍细菌生长繁殖及活性的过程。 消毒作用水平 根据消毒因子适当剂量(浓度)或强度和作用时间、种类以及对微生物杀灭能力,可分为四个作用水平级。 灭菌:可杀灭外环境中一切微生物的化学和物理方法。属于此类的有:热力灭菌、电离辐射灭菌、微波灭菌等物理方法和甲醛、戊二醛、环氧乙烷、过氧乙酸、过氧过氢等化学消毒方法。

高水平消毒法:可以杀灭各种微生物,对细菌芽孢杀灭达到消毒效果的方法。这类消毒方法应能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包括结核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孢子和绝大多数细菌芽孢。属于此类的方法有:热力、电力辐射、微波和紫外线等,以及用含氯、二氧化氯、过氧乙酸、过氧乙氢、含溴消毒剂、臭氧和一些复配的消毒剂等消毒因子进行消毒的方法。中水平消毒法:是可以杀灭和去除细菌芽孢以外各种致病微生物的消毒方法。包括:超声波、碘类消毒剂(碘伏、碘酊、洗必泰碘等)、醇类、酚类消毒剂等。 低水平消毒法:只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分枝杆菌除外)、亲脂病毒的化学消毒剂和通风换气、冲洗等机械除菌法。低效消毒剂有新洁尔灭等。 医院用品的危险性分类 高度危险性物品:这类物品是穿过皮肤或粘膜而进入无菌的组织或器官内部的器材,或与破损的组织、皮肤、粘膜密切接触的器材和用 品。例如:手术器械和用品、穿刺针、输血器材、输液器材、注射的药物和液体、透析器、血液和血液制品、导尿管、膀胱镜、腹腔镜、脏器移植物和活性组织检查钳等。 中度危险性用品:这类物品仅和皮肤粘膜相接触,而不进入无菌组织之内。 例如:体温表、呼吸机管道、胃肠道内窥镜、气管镜、麻醉机管道、压舌板、喉镜、避孕环、口罩等。 低度危险性用品:虽有微生物污染,但一般情况下无害,当受到一定量致病菌污染时才造成危害的物品。例如:生活卫生用品和病人、医 护人员生活和工作环境中的物品,如钟表、痰盂、面盆、地面、桌面、床面、被褥、治疗用品(听诊器、听筒、血压计)等。 医院消毒中选择消毒灭菌方法的原则 根据物品污染后的危害程度选择消毒灭菌方法。

医院消毒技术规范.

医院消毒技术规范 一.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名词术语 (一).医院消毒:杀灭或消除医院环境中和媒介物上污染病源微生物的过程。 (二).消毒:杀灭或消除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三).灭菌:杀灭或消除传播媒介上一切微生物的处理。 (四)随时消毒:有传染源存在时,对其排出的病原体可能污染的环境和物品及时进行的消毒。 (五).终末消毒:传染源离开疫源地后进行的彻底消毒。 (六).预防性消毒:对可能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和场所进行的消毒。比如:医院的医疗器械灭菌、治疗用品的消毒、餐具的消毒、一般病人住院期间和出院之后进行的消毒,均为预防性消毒。 (七).消毒剂:用于杀灭传播媒介上的微生物使之达到消毒或灭菌要求的制剂。 (八).灭菌剂:可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使其达到灭菌要求的制剂。 (九).高效消毒剂:指可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包括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等,对细菌芽孢(致病性芽孢菌)也有一定杀灭作用,达到高水平消毒要求的制剂。(十).中效消毒剂:指仅可杀灭分枝杆菌、真菌、病毒及细菌繁殖体等微生物,达到消毒要求的制剂。 (十一).低效消毒剂:指仅可杀灭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病毒,达到消毒要求的制剂。 (十二).抗菌:采用化学或物理方法杀灭细菌或妨碍细菌生长繁殖及活性的过程。 (十三).抑菌:采用化学或物理方法抑制或妨碍细菌生长繁殖及活性的过程。 二.消毒作用水平: 根据消毒因子适当剂量(浓度)或强度和作用时间、种类以及对微生物杀灭能力,可分为四个作用水平级。 (一)灭菌:可杀灭外环境中一切微生物的化学和物理方法。属于此类的有:热 力灭菌、电离辐射灭菌、微波灭菌等物理方法和甲醛、戊二醛、环氧乙烷、过氧乙酸、过氧过氢等化学消毒方法。 (二)高水平消毒法:可以杀灭各种微生物,对细菌芽孢杀灭达到消毒效果的方法。这类消毒方法应能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包括结核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孢子和绝大多数细菌芽孢。属于此类的方法有:热力、电力辐射、微波和紫外线等,以及用含氯、二氧化氯、过氧乙酸、过氧乙氢、含溴消毒剂、臭氧和一些复配的消毒剂等消毒因子进行消毒的方法。 (三)中水平消毒法:是可以杀灭和去除细菌芽孢以外各种致病微生物的消毒方法。包括:超声波、碘类消毒剂(碘伏、碘酊、洗必泰碘等)、醇类、酚类消毒剂等。 (四)低水平消毒法:只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分枝杆菌除外)、亲脂病毒的化学消毒剂和通风换气、冲洗等机械除菌法。低效消毒剂有新洁尔灭等。 三.医院用品的危险性分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