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社会政策科学的历史发展+流派
- 格式:ppt
- 大小:253.00 KB
- 文档页数:48
政策科学第一讲政策科学的产生政策是人类社会的一项最基本的管理手段,伴随人类社会管理活动而产生和发展政策科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是一个跨学科、综合性的研究领域。
学术地位:它是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革命(德洛尔)它是当代西方政治学的一次“最重大的突破”(冯·贝米)它是“当代公共行政学的最重要发展”(罗迪)一、政策研究的沿革按照政策科学奠基人拉斯韦尔的观点,政策科学所关注的是政策相关知识,即公共决策过程知识和公共决策过程中的知识。
政策研究历史悠久,思想源远流长(一)政策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政策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国家产生以来,政策成为国家管理社会的一种重要手段如产生于公元前21世纪的汉谟拉比法典可能是已知最早的与公共政策有关的文献在古希腊,有一个“智者”阶层,他们中的许多人充当统治者的“智囊”,柏拉图是西西里统治者的顾问,亚里士多德是亚里山大的私人教师中国古代的孔子“游学”(二)政策研究源远流长在中国和西方,都有着悠久的政策研究历史和丰富的政策研究成果1.中国古代的政策思想---博大精深①主要流派儒家----德治、仁政、民本(《儒家政论衍义》)“德政”政策思想的核心,强调对人的内在教化与约束“礼治”“礼者,政之本也”“安上治民,莫善于礼”“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礼治是德治的保障,是对人的外在规范与制约。
“民本”“治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而也”法家:法、术、势“不务德而务法”道家:无为而治②主要的政策思想权变思想:“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管仲)民本思想:以民为本,政在得民“民为本,社稷次之,君为轻”(孟轲)“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况)“顺民心”则功名成,“审民心”则事可举,“取民之所悦”则民聚(《吕氏春秋》)“宽以养民,严以治吏”(王夫之)“仁者人也”的角色意识“仁者爱人”的为民理念(人性认识)“中恕之道”的社会责任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惠民思想:惠民、养民、富民“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孔丘)重农抑商思想:自然经济、农民为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李世民)“国待农耕而富,主待农战而尊”(商鞅)公平思想:不患寡而患不均“天地之道故平,平则万物各得其所”平等原则自由原则公正为制度的首要原则无为思想:“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善政者,无形,无名,无事无政可举,闷闷然,卒至于大治”(王弼)④中国古代政策研究的不足政策思想丰富,但未能形成学科体系表现为:政治思想有“民本之意”,但体制无“民本之实”;政策的公共性缺乏(有理念追求,无机制保证);有结果分析,无过程研究;有直观体验和经验积淀,无科学程序和方法准备与积累。
社会政策概论关信平:社会政策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章社会政策的基本范畴第一节政策和公共政策一、政策政策的基本特征1、政策是制度化的行动体系2、政策具有明确目的性和方向性3、政策具有明确的行动内容4、政策是规则体系与行动体系的结合政策概念的定义1、多元视角孙光之《政策科学》:“政策是国家和政党为了实现一定的总目标而确定的行动准则,它表现为对人们的利益进行分配和调节的政治措施和复杂过程。
” 林金德之《政策研究方法论》:“政策是管理部门为了使社会或社会的一个区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而提出的法令、措施、条例、计划、方案、规则或项目。
” 张金马之《政策科学导论》中认为:“政策是党和政府用以规范、引导有关机关团体和个人行为的准则或指南。
其表现形式有法律、规章、行政命令、政府首脑的书面或口头声明和指示以及行动计划与策略等。
陈振明之《政策科学》:“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策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社会政策、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 《辞海》:“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路线而制定的一系列行动准则。
” 2、定义“政策是指政府、政党或其他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
” 理解:政策的主体可以是社会中的各种组织,但政府和政党的政策体系在社会中的影响最大。
政策的目标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以及围绕组织的目标而有序地处理各项日常事务。
政策包含了规则体系和各种具体的行动。
政策与制度的关系1、什么是制度制度指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并能够体现在人们的行为模式和社会关系模式之中的有关规则的复合体。
有关的规则集合构成的制度可以分为两类,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
前者指比较明确地表达出来的一系列规则构成的,而且有相应的奖惩措施来保障其更有可能得到遵守的制度。
后者往往是没有那么明确地表达出来的规则构成的。
2、制度与政策的关系相通之处:都包含有规则的要素。
社会学理论的发展与演变社会学作为一门科学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经过了不断的发展与演变,产生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理论。
这些理论对于我们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和解释具有很大的帮助。
本文主要介绍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和演变的主要历程,以及当前社会学理论的主要趋势。
一、早期的社会学理论早期的社会学理论主要由欧洲的社会学家提出,他们认为,社会是一个相对独立并且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系统。
这种看法认为,人类社会是独立于自然界的,它具有自己的规律性和内在的逻辑性。
社会学家们在分析社会现象时,强调了社会结构、社会功能、社会进化等重要概念。
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是功利主义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往往受到自我的利益驱动,他们按照自己的利益来做出选择。
因此,社会的运行和发展也取决于人们所追求的个人利益。
另一个代表性的理论是功能主义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社会各个部分的存在和发挥作用都是为了整个社会的正常运行。
这种理论强调了社会的稳定和有序,认为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够为整个社会做出贡献。
然而,早期的社会学理论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它们过于抽象、理论性太强,不注重实证研究和实践应用,因此,它们的普遍适用性和操作性受到了质疑。
二、批判社会学理论20世纪60年代,批判社会学理论开始发展发于美国,它们认为,社会学理论应该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和社会问题,并提醒人们关注那些被忽略的问题。
批判社会学理论强调了社会问题、权力、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研究,通过批判已有的社会学理论,揭示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不公和不平等,以及形成和维持这种不公和不平等的结构性问题。
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是社会学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社会理论不仅仅是描述和解释社会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意识形态,被用来维护现存的社会秩序。
这种理论挑战了早期社会学理论的客观性和价值中立性,使社会学理论更加关注社会真实的问题。
另一个代表性的理论是文化研究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实,是人们交流和互动的基础。
湖南省考研社会学复习资料社会学理论发展历程梳理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现象、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学科,它的理论发展历程丰富多彩,从早期社会学思想的萌芽到当代社会学理论的丰富多元,经历了长期的探索和发展。
下面将梳理湖南省考研社会学复习资料中的社会学理论发展历程。
一、传统社会学理论的起源传统社会学理论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其核心观点是社会结构决定个体行为,主要代表为康德、斯宾塞、杜尔凯姆等学者。
康德提出了社会规范的重要性,他认为社会秩序的存在依赖于个体遵守的社会规範。
斯宾塞则强调社会结构对个体的限制作用,他认为社会变迁是不可避免的,个体的行为会受到社会规范和文化传统的制约。
杜尔凯姆则将社会学界的注意力集中于社会结构的研究,他提出了“社会事实”的概念,并通过研究社会结构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来理解社会现象。
二、功能主义理论的兴起功能主义理论在社会学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强调社会结构对社会秩序的维持作用。
在功能主义理论中,代表性的学者有斯宾格勒、杨伯文、德冯泊格等。
斯宾格勒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部分相互依存,通过各自的功能相互配合,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平衡。
杨伯文提出了社会功能的概念,他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和协调共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德冯泊格则强调社会结构的稳定和社会规范的强制性,他认为社会规范对于维持社会秩序和社会一体性至关重要。
三、冲突理论的崛起冲突理论强调社会中的冲突和不平等现象,代表性的学者有马克思、韦伯和姜戎等。
马克思是冲突理论的奠基人,他认为社会是由阶级斗争推动发展的,社会变迁是由于上层统治阶级和下层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韦伯则关注社会结构中的权力分配问题,他提出了理想型概念,并将社会行动理论化,认为社会行动是由个体的理性选择和社会结构的制约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姜戎则将冲突理论拓展到社会阶级以外的领域,他关注社会中各种不平等现象,如性别、种族和民族等。
四、符号交互主义理论的提出符号交互主义强调个体和社会的相互影响,代表性的学者有梅德、布鲁马和哥芬伯格等。
历史学的理论框架与流派历史学作为一门学科,从其诞生至今已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形成了多种理论框架与流派。
这些理论框架与流派在研究历史事件、分析历史现象以及构建历史叙述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角度和方法。
本文将介绍几种主要的历史学理论框架与流派,并探讨它们的特点和影响。
一、异质文化学派异质文化学派强调历史研究应该关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冲突。
这一学派认为,不同文化对历史事件的解读存在差异,因此在研究历史时应该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的存在。
异质文化学派的代表性理论包括后殖民理论、跨文化研究等。
这些理论框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帮助研究者深入探讨历史事件与文化形态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社会历史学派社会历史学派是以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为中心的一种研究方法。
社会历史学派认为历史事件和现象是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的产物,旨在揭示社会变迁的规律和原因。
马克思主义历史学以及法兰克福学派都属于社会历史学派的代表作。
这些理论框架通过对社会、经济、政治结构的分析,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从而把握历史的内在逻辑。
三、文化历史学派文化历史学派强调文化因素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文化历史学派认为,历史事件和现象的产生与发展是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
文化历史学派的代表性理论包括启蒙运动、后现代主义等。
这些理论框架关注历史事件中的意义和符号,通过文化的维度分析历史事件,帮助研究者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背后文化背景和意义。
四、历史学史历史学史研究在历史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理论与学说。
通过对历史学理论的演变与变革的研究,可以深刻理解不同的历史学流派和学说。
历史学史的研究对于理解历史学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只是几种常见的历史学理论框架与流派,还有许多其他的学说与流派也都对历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实际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可以根据具体问题选择适合的理论框架与流派进行分析与研究。
同时,不同的理论框架与流派可以相互交叉、互补,从而为历史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政治学研究10西方现代政策科学发展的历史轨迹严 强(南京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学系教授 南京 210093)现代政策科学是西方公共行政知识体系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西方公共行政的发展,从理论范式转换的角度来看,大体上经过了从强调政治与行政两分的 政治范式 到强调以管理为主的 管理范式 再到强调以公共政策研究为主的 政策范式 的演变过程。
对西方公共行政理论范式中的政策范式加以研究,弄清西方现代政策科学兴起与演变的历史,勾画其发展的轨迹,至少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从政策科学兴起、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考察政策科学的发展与公共行政实践变化的关联,考察政策科学的演变与公共行政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之间的关联;二是从政策科学的演变与发展中,考察政策科学知识体系所包含的内容与结构。
西方现代政策科学产生的基础考察严格说来,西方现代政策科学(M odern Policy Science)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发展起来的一门社会科学学科。
但是,政策研究作为社会科学中的一个领域在西方却早已存在。
古典的或传统的政策研究的出现,以及这一领域的扩展与繁荣是同政府这一公共权力机构在社会公共管理中作用的扩展、是同公共行政学这一专门研究公共事务管理的学科的建立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在16世纪至18世纪,欧美主要国家的市场还远远没有发育齐全。
在当时的欧美国家里,政府的作用,特别是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要远远超过市场的自发调控功能。
这种客观状况致使不少政治学家把注意力集中到政府的政策引导上面。
他们深入讨论了国家、主权、权力与政策的关系问题。
一些思想家,比如洛克、孟德斯鸠、卢梭,还专门研究和设计过国家的一些基本政策。
到18世纪中叶,重商主义在欧洲占据了统治地位。
重商主义的经济学家们注重研究和倡导各种经济政策,并确信只要有了好的经济与社会政策就能兴建与发展现代国家。
即使是有自由主义倾向的经济学家亚当 斯密,当时也非常重视政策问题。
他提出 国富 即国民生产是国家经济政策的中心目标,追求最大或最多的 国富 乃是一个国家必须实行的基本经济政策。
社会学发展的五大阶段
古典
社会
学理
论阶
段
第一阶段:奠基 从社会学诞生的1830 年代到1870 年代末, 这是社会学的奠基阶段, 其代表 性人物就是孔德和斯宾塞 第二阶段:古典 从1880 年代到1920 年代, 这是社会学的形成阶段, 其代表性人物就是韦伯( M. Weber) 和涂尔干 现代
社会
学阶
段
第三阶段 帕森斯阶段: 从1930~ 1960 年代中期, 其代表性人物就是帕森斯( T . Parsons) , 也是社会学理论发展史上著名的/ 帕森斯时代 第四阶段 帕森斯阶段: 从1960 年代的中期到70 年代末, 是各理论流派群雄割据的时代, 也是著名的/ 反帕森斯时代0; 当代
社会
学阶
段
第五阶段 吉登斯时代 从1980 年代直至现在, 是社会学理论多元综合的新时代, 也有人称之为/ 吉登斯时代
实证主义、人文主义、批判主义三种取向交替出现,分别出现三次高峰:。
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脉络一、社会学的发展历程1、社会学的起源与三大学术传统的确立孔德最先正式倡导建立社会学,主张以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
其科学方法主要指的是自然科学的方法,其基本精神是强调研究对象的可观察性和研究结果的可证实性或重复性。
孔德认为社会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知识具有统一性(孔德是从人类智力发展阶段入手来分析人类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因为他认为智力是人类发展的动力与基础。
);神学、形而上学、实证科学是人类一切知识领域都必然经过的三个发展阶段,关于社会的知识也不例外,社会学就是发展到实证科学阶段的社会“科学”或“社会物理学"(社会学,在孔德看来,在各门科学中最为复杂、最需依赖其他科学的发展而得以产生发展,属于最高层次的科学。
社会学具有完善地应用实证方法的特点,它把先前的一切科学作为源泉,所有其他学科都为它作了准备.).孔德用社会与自然的统一性以及人类知识的统一性来论证一门有关社会的科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论证自然科学方法推广运用于社会研究中的有效性,不够充分。
斯宾塞在其《社会学原理》等著作中对社会与自然的统一性的思想做了进一步的论证。
斯宾塞以生物有机体来类比社会,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体。
因此,他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看成是类似于生物有机体进化的社会有机体的进化。
斯宾塞认为,进化是从相对模糊的、松散的和同质的状态向明确的、紧凑的和异质状态转变的普遍的过程。
斯宾塞认为,宇宙的各个部分,不管是有机的或无机的,社会的或非社会的,都受进化定律的支配,这是一条公理。
他认为,“优胜劣汰,物竞天择"是自然和社会进化的动力原则,社会进化如同生物进化,被生存竞争的原则所支配。
他明确指出社会与自然生物有机体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如生长过程、结构分化、功能分化、相互依赖等,因此完全可以用与生物有机体相同的那些概念、原理和方法来分析人类社会。
斯宾塞提出的许多概念,如结构、功能、分化、等仍是宏观社会学中普遍使用的分析工具。
历史学的史学派别和流派历史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是研究人类社会过去的经验和行动的科学。
历史学的研究对象很广泛,包括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
由于历史学的研究涉及到各种不同的学科和领域,所以在不同的历史研究中,存在着多种史学派别和流派。
史学派别是各种历史学理论与方法的概称,它们是在不同时期、不同研究领域以及不同的学科影响下逐渐形成的。
下面简要介绍几个常见的史学派别。
1. 思想史学派思想史学派是一种以研究人类思想史为主要内容的史学派别。
它主要着眼于研究人类思想的演变和发展,并力图找出人类思想的本质规律。
这种史学派别首先被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所宣扬。
2. 社会历史学派社会历史学派是一种以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变迁为主要内容的史学派别。
它主要着眼于探究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和发展变化,并分析社会问题的成因和解决办法。
这种史学派别发源于19世纪末的法国,后在德国和英国得到普及。
3. 文化史学派文化史学派是一种以研究人类文化历史为主要内容的史学派别。
它主要着眼于探究人类文化的形式和演变,也包括文化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这种史学派别在20世纪初逐渐形成,其代表人物有德国的古斯塔夫·福克。
另外,还有一些流派也十分重要,它们是史学派别的具体实践和探讨。
1. 传统历史学传统历史学是指以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欧洲历史学的主流为代表的历史学。
它主张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来研究史料,重视史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该流派着重研究国家和政治事件,并强调历史的客观性和权威性。
2. 马克思主义历史学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历史学。
它主张要以物质生产关系为基础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关注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探讨人类历史的内在规律。
3. 结构主义历史学结构主义历史学是指一种以结构理论为基础的历史学。
它主张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都有一种固有的结构和意义,要研究这种内在结构,以发掘历史现象的本质。
总之,历史学的史学派别和流派众多,它们在历史学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社会政策理论中的制度主义取向1刘军强2摘要:社会政策中的制度主义取向是社会政策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流派,社会政策学科的早期奠基人蒂特姆斯(R. Titmuss)和马歇尔(T. H. Marshall)都被归入这一流派。
而且制度主义社会政策这一提法也与经济学、政治学领域的近年来风生水起的制度主义和新制度主义相映成趣。
本文探讨了制度主义的概念、历史发展、代表人物与观点,并对制度主义做出了评价。
本文指出制度主义取向的社会政策从马歇尔的公民权理论中获得合法性、从蒂特姆斯的集体利他主义中获得合理性、从实用主义和中间道路的结合中获得现实性,从而使得这一取向在社会政策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不过,这一范式随着西方福利国家危机的展现受到了广泛批评。
社会政策研究曾因缺少理论根基而备受诟病。
但时至今日,一个相反的问题出现了:如何梳理社会政策中的各种思潮、流派、取向和视角?很多学者给出了大同小异的分类。
尽管各家分类不尽相同,但是都有一定规律可循:“以自由主义为核心的右派,以混合经济福利为主的中间派,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左派,以女性主义和绿色主义为主的新兴流派”(刘继同,2004)。
简言之,就是左中右加上新兴流派。
一些社会政策的研究者将社会政策的研究分为制度主义取向、保守主义取向、激进或批判理论、女性主义取向、福利多元主义取向、社会发展视角、种族和政治取向等(Midgley,Tracy and Livermore,2000)。
这里面较为引人注目是他们新提出的社会政策理论中的制度主义取向。
一、制度主义:概念解析与历史发展(一)制度主义概念与社会政策制度主义一词最早由汉密尔顿(W. H. Hamilton)在1918年提出,之后经凡勃伦(T.Veblen)、康芒斯(J. R. Commons)、加尔布雷斯(J.K. Galbraith)等人发展为经济学的一个流派。
它研究的是“关于制度不能发挥作用的事后的实际问题……通过制度变迁来解决人们实际面临的问题;研究的方法是过程性的,研究的目标是社会过程,以便为社会过程提供实际的解释和因果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