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山桃花源记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3
桃táo 花huā 源yuán 记j ì东dōng 晋jìn · 陶táo 渊yuān 明míng晋jìn 太tài 元yuán 中zhōng, 武wǔ 陵líng 人rén 捕bǔ 鱼yú 为wéi 业yè。
缘yuán 溪xī 行háng, 忘wàng 路lù 之zhī 远yuǎn 近jìn 。
忽hū 逢féng 桃táo 花huā 林lín, 夹jiá 岸àn 数shù 百bǎi 步bù , 中zhōng 无wú 杂zá 树shù , 芳fāng 草cǎo 鲜xiān 美měi , 落luò 英yīng 缤bīn 纷fēn。
渔yú 人rén 甚shèn 异yì 之zhī , 复fù 前qián 行háng , 欲yù 穷qióng 其qí 林lín。
林lín 尽jìn 水shuǐ 源yuán, 便biàn 得dé 一yī 山shān , 山shān 有yǒu 小xiǎo 口kǒu, 仿fǎng 佛fó 若ruò 有yǒu 光guāng 。
便biàn 舍shě 船chuán , 从cóng 口kǒu 入rù 。
初chū 极jí 狭xiá , 才cái 通tōng 人rén。
复fù 行háng 数shù 十shí 步bù, 豁huō 然rán 开kāi 朗lǎng 。
桃花源记深度解析《桃花源记》这篇文章,那可是相当有意思!估计好多同学在学习的时候,只把它当成一篇普通的文言文来应付考试,其实这里面的门道多着呢!先来说说这篇文章的背景。
陶渊明生活的那个时代,战乱频繁,民不聊生。
他心里就盼着能有那么一个地方,没有纷争,没有烦恼,人们都能过上平静快乐的生活。
于是,就有了这篇《桃花源记》。
咱们再看文章开头,“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一个靠捕鱼为生的武陵人,沿着小溪划船,居然能忘了走了多远。
这就像咱们有时候专注于做一件事儿,比如玩手机,一抬头发现天都黑了,时间过得飞快,自己都没反应过来。
这个渔人也是,一心捕鱼,结果迷失了方向。
接着,“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哇,几百步都是桃花林,没有别的杂树,地上的草鲜嫩得很,花瓣纷纷飘落。
想象一下,那场景得多美啊!就好像咱们有一天走进了一个从没去过的花园,一下子被眼前的美景惊呆了。
渔人估计也是这样,眼睛都看直了。
然后渔人“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他顺着桃花林走到头,发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口,里面好像有光。
这就勾起了他的好奇心,像不像咱们看到一个神秘的山洞,心里想着里面到底有啥。
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他下了船,走进那个小口。
一开始特别狭窄,只能容一个人通过。
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
这种感觉就像咱们在黑暗的楼道里走了好久,突然眼前一亮,来到一个宽敞的大厅。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这里的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齐有序,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还有桑树、竹子之类的。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的声音都能听到。
这不就是咱们梦想中的田园生活吗?没有高楼大厦,没有车水马龙,有的只是宁静和祥和。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人们在田里劳作,男女的穿着和外面的人一样。
《桃花源记》原文及赏析《桃花源记》原文及赏析《桃花源记》全文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像小说一样描述了溪行捕鱼、桃源仙境、重寻迷路三段故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桃花源记》原文及赏析,希望能帮到大家!桃花源记魏晋: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间隔一作:隔绝)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赏析一本文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化的世界。
在那里,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也没有勾心斗角。
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
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
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
《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桃花源记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翻译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一个人以捕鱼为职业。
(有一天,他划着小船外出打鱼,)沿着小河往前走,忘了走了多远。
忽然遇上一片桃花林,小溪两岸几百步以内(全是桃树),中间没有别的树,绿草如茵,香气袭人,(风一吹来)桃花纷纷落下。
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
又往前划,想找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他找到)林子的尽头,(发现这里)有一座山,就是小河的源头,山脚下有个小洞,隐约好像有点光亮。
(渔夫)于是离开小船,从洞口进去。
起初山洞非常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又向前走了很多步,(黑暗狭窄的隧道)突然(变得)宽阔敞亮了。
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之类的景物。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里)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人们在田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穿的衣服,都和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逍遥快乐。
村中人见了渔夫,竟然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夫详细地回答了他们。
《陶渊明集》之桃花源记的原文及翻译《陶渊明集》之桃花源记的原文及翻译陶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一作宜丰人。
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内容《陶渊明集》之桃花源记的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选自《陶渊明集》)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jia)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shě)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hu)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qiān)陌(m)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suì)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wèi)具言所闻,皆叹惋(wǎn)。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qiǎn)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
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紧靠着两岸生长有几百步。
其中没有其他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
《桃花源诗》原文和翻译译文1、《桃花源诗》原文和翻译译文《桃花源诗》原文和翻译这篇《桃花源记》文末还有一首《桃花源诗》。
“记”是“诗”的序言,“诗”是“记”的补充,并集中表达了对桃花源的向往和赞颂。
桃花源诗【晋】陶渊明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谆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
陶渊明写桃花源,用了散文与诗两种文体。
《桃花源记》主要是描写渔人出入桃花源的经过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桃花源诗》是以诗人的口吻讲述桃花源人民生活的和平、安宁。
《桃花源诗》内容丰富,对于我们了解陶渊明描写桃花源的意图和生活理想很有帮助,值得与《桃花源记》参照阅读。
现将《桃花源诗》转录如下: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高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曰入所从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草茶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敝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
第一段,叙述、说明桃花源中人的来历,跟《桃花源记》中所记“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意思大体相同。
但诗中具体列出黄(夏黄公)、绮(绮里季)避秦时乱到高山的实例,来暗示桃花源中人与这些古代贤者志趣一致,或者说,正是那些贤者带他们到桃花源的。
第二段,介绍桃花源中人的生活情景。
先写桃花源里人参加劳动,日出而作,日没而息。
陶渊明桃花源记全文元嘉初,武陵蛮人射鹿,逐入石穴,才容人。
蛮人入穴,见其旁有梯,因上梯,豁然开朗,桑果蔚然,行人翱翔,亦不为怪。
此蛮于路砍树为记,其后茫然,无复仿佛。
蛮人射鹿之入石穴与陶渊明的渔人寻源之入桃源,虽有记叙详略之分,其情节与行文却大致相仿。
可以推断,刘之蛮人射鹿之入穴与陶之渔人寻源之入境可能源于同一传闻,或则源于浙江龙游县发现的龙游石窟的不同故事。
作为文学作品的《桃花源记》,是作者依据当时的这些传闻、结合自己的经历、渗入自己的理想化而玉成的佳作。
他不仅在艺术给这个传闻以加工润色,同时把自己熟知的避乱故事(如;三国时期人田之泰之避乱于徐无山,晋人庾衮之避乱于禹山,康王之避乱于楚王谷等等……)史实信手揉入,似行云流水,无斧凿之痕迹,恰到妙处。
全文仅三、四百字就能把发现桃源的始末,桃源中的景物、环境、风土、民情、来历、交往描写得清清楚楚,历历在目,既有生活的对话,又有曲折的情节,写景明丽如画,叙事委婉得体。
这虚无的“桃源”一旦经如此艺术高手加工润色,便会深入人心,永享美名。
由此可见,陶渊明非常深厚的文学功力。
这也正是《桃花源记》之所以鹤立鸡群,独留芬芳的原因所在。
二、亦真亦幻、神秘曲折因文章近似小说,曾被收入志怪小说集《搜神后记》中。
文章为我们虚构了一个亦真亦幻的世外桃源,引发了读者无限的遐想,使得读者无不为之神往。
综合唐传奇和明清传奇文学来看,文章是否具有传奇色彩要看其是否具备了三个重要的因素:1、奇特、神异、精密完整的故事情节。
2、丰富具体的环境描写。
3、鲜明生动的人物性格。
《桃花源记》则完全具备了这三个方面的要素,而且作者在写作中运用的浪漫主义手法更是贯穿了文章的始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缥缈动人的美丽画卷。
1、神奇而美丽的环境。
不论是桃源之外还是桃源之内,作者笔下的景色总是那么的神奇与美丽。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夹岸桃花逐流水”的美丽景色。
以下是一些描写世外桃源的古诗:1. 《桃花源记》﹣﹣唐代陶渊明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2. 《桃源行》﹣﹣唐代王维避时不独商山翁,亦有桃源种桃者。
此来种桃经几世,采花食实枝为薪。
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
渔郎漾舟迷远近,花间相见警相问。
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岂料今为晋。
3. 《寻桃源》﹣﹣宋代王安石望夷宫中鹿为马,秦人半死长城下。
避世不独商山翁,亦有桃源种桃者。
此来种桃经几世,采花食实枝为薪。
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
4. 《桃花源诗》﹣﹣唐代刘禹锡渔舟何招招,浮在武陵水。
拖纶掷饵信流去,误入桃源行数里。
清源寻尽花绵绵,踏花觅径至洞前。
洞门苍黑烟雾生,暗行数步逢虚明。
5. 《渊明山庄》﹣﹣唐代陶渊明世外仙境水连天,桃源景色醉人间。
渊明采菊东篱下,山庄平旷好耕田。
6. 《游桃花源》﹣﹣宋代朱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落英缤纷应有恨,春花烂漫不归山。
渔舟荡漾谁为主,草色烟光残照里。
欲寻仙境且归去,重游应在明年春。
7. 《桃花源记》﹣﹣明代吴宽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舟逐水,山峦起伏。
林间鸟语,花下虫鸣。
民居错落,鸡犬相闻。
世外桃源,何人不起?8. 《桃花源诗》﹣﹣宋代陈与义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明镜高悬东海水,碧桃花下仙人家。
仙家未必无烟火,儿女锄禾日当午。
长官乘船来问津,避世何须更深处。
9. 《寻桃源》﹣﹣唐代韩愈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翠竹青青,杨柳依依。
鸟鸣山间,花落溪水。
渔郎提问,仙子答曰。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0. 《桃花源行》﹣﹣明代唐寅桃花深处,春水潺潺。
踏歌而行,邂逅幽兰。
烟雾缭绕,鸟鸣花香。
人间仙境,宛如画卷。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1. 《桃花源曲》﹣﹣唐代白居易桃花源里春常在,山水风光醉游人。
渔舟唱晚诗意远,草长莺飞梦境新。
避世隐居无尘扰,悠悠岁月不知春。
桃花源记译文-详解桃花源记译文-详解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佩(pèi)环,心乐(lè)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liè)。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quán )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
青树翠蔓(màn),蒙络(luò)摇缀(zhuì),参(cēn)差(cī)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chè),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dǒu)折(zhé)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 )古,余弟宗玄。
隶(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yuē)恕己,曰奉壹(yī)。
注释1从:自,由。
2.小丘:小山,在小石潭东面。
3.西:(名词作状语)向西4.行:走。
5.篁(huáng)竹:竹林。
篁,竹林,泛指竹子。
6.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
佩、环:都是玉质装饰品。
鸣:发出声响。
7.乐: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8.伐竹取道,伐:砍伐。
取:这里指开辟。
9下:(名词作状语)向下,往下。
10.见:看见。
11.水尤清冽(liè):潭水格外清凉,清澈。
尤:格外,特别。
清冽:清凉。
清,清澈。
冽:凉。
12.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以为:把……当作(此句为倒装句“以全石为底”)。
以:用。
为:作为13.近岸:靠近潭岸的地方。
近,靠近。
岸,岸边.14.卷石底以出:石底有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陶渊明《桃花源记》全诗欣赏(锦集8篇)篇1:陶渊明《桃花源记》全诗欣赏陶渊明《桃花源记》全诗欣赏桃花源记晋·陶潜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
字元亮,曾更名潜,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有名的田园诗人。
他幼年失去父亲,家道中落。
由于社会动荡,早年一直没有出仕,后为贫穷所迫,陆续做过州祭酒、参军、县令等一些小官。
为官期间,尔虞我诈的官场使他认识到社会现实的黑暗,终于从彭泽令任上弃官归田。
陶渊明受时代思想和风气的影响,早年就有爱好自然的一面,所以在他政治理想破灭后,他选择了洁身守志、栖身田园的道路。
陶渊明归隐后亲自参加了劳动,与下层人民有了较广泛的接触,同时对自然也更热爱了。
在此基础上,他写出了大量赞美田园风光、赞美农村纯朴劳动生活的诗篇。
由于他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陶渊明的诗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平淡自然与深厚醇美的统一。
他的田园诗写的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和日常的农村生活,反映的是归隐后恬淡的心境与情趣。
《桃花源记》原文及译文赏析《桃花源记》原文及译文赏析《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桃花源记》原文及译文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出自文言文《桃花源记》,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桃花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注释】1、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7年)。
2、武陵:郡名,今武陵山区或湖南常德一带。
3、为业:把……作为职业,以……为生。
为,作为。
4、缘:顺着、沿着。
5、行:行走这里指划船。
6、远近:偏义复词,仅指远。
7、忽逢:忽然遇到。
逢,遇见。
8、夹岸:两岸。
9、杂:别的,其他的。
10、鲜美:鲜艳美丽。
11、落英: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
12、缤纷:繁多而纷乱的样子。
13、异之:以之为异,即对此感到诧异。
异,意动用法,形作动,以······为异,对······感到诧异,认为······是奇异的。
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公元376-396)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
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
他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仿佛隐约透着点光亮。
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
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
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
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
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
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
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渔人都一一作了回答。
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
梧桐山桃花源记上周,有百合MM发帖,朔溪梧桐山桃花源。
俺登顶梧桐山多次,也许还是新人,孤陋寡闻,未曾听说梧桐山有桃花源。
难道在深圳后花园也有陶渊明笔下的与世隔绝的幽静之处?也许从小就被《桃花源》感动,至今仍记得“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抱着几分好奇与期待,欣然报名前往。
周日九点半,七个MM和六个GG共十三名(另外四名蹭队的,中途下撤,在此不表)有着和俺同样好“奇”,当然也有好“山”、好“水”的,更有抱着来粘点桃花,期盼时来运转者,各人心思不同,但向往桃花源是一致的。
沿梧桐山水库坝肩左岸向上游方向前行,杂草和绿树中夹着一条小路,小路下边是湛蓝的水库水。
约行5分钟,便见到了一条山间小溪,名曰桃花源溪,宽约5-10米,两岸芦苇杂草,水流淙淙,溪石祥和。
逆流而上约1小时,两岸灌木成荫,溪水开始变得湍急与平缓相间,基岩与溪石相间,高低错落,抬头可见蓝蓝天空白云飘,水中鱼儿怡然自乐,似乎正在享受着流水凑出的交响乐,全不知有客来访。
溪中局部有陡坎突出,朔溪开始变得有些困难,个别地方需要绕路岸边小道攀爬而上。
两岸绿树挺拔,杂草野花点缀其间,滕条环绕树干顺势而上,各种植被和谐相处。
偶有旅人留下脚印的痕迹,也算是一道人文景观。
继续向上游前行约1小时,溪谷突然变陡,溪水变得更加清澈冰冷,水流或成小股,或成水花,沿着山涧跳跃,渐渐地水流越来越小。
溪床基岩裸露,只有零星碎石散落在谷底。
周围是没有惊动过的原始森林,林中有不知名的鸟儿在欢笑、嬉闹,或许是在迎接不速之客的到来,或许是在请求我们不要打扰他们宁静的生活,或许她们本来就是这么快乐地生活着,或许…。
再往上,有一处形成了坡长约100米,坡度达30-40度的石斜坡,谷底全是大片的坚硬花岗岩,表面散落着大小不一的碎石。
由于是冬季,表面见不到一滴水。
要是雨季,可以想象一定会形成非常壮观的瀑布。
我们沿着斜坡左侧陡崖下边,每个人相隔10-20米,小心翼翼地向上爬去,也许是上帝已经预想到我们的到来,坡上零星地生长着几棵小树,我们借助这些小树平安地攀上这个斜坡。
梧桐山桃花源记
上周,有百合MM发帖,朔溪梧桐山桃花源。
俺登顶梧桐山多次,也许还是新人,孤陋寡闻,未曾听说梧桐山有桃花源。
难道在深圳后花园也有陶渊明笔下的与世隔绝的幽静之处?也许从小就被《桃花源》感动,至今仍记得“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抱着几分好奇与期待,欣然报名前往。
周日九点半,七个MM和六个GG共十三名(另外四名蹭队的,中途下撤,在此不表)有着和俺同样好“奇”,当然也有好“山”、好“水”的,更有抱着来粘点桃花,期盼时来运转者,各人心思不同,但向往桃花源是一致的。
沿梧桐山水库坝肩左岸向上游方向前行,杂草和绿树中夹着一条小路,小路下边是湛蓝的水库水。
约行5分钟,便见到了一条山间小溪,名曰桃花源溪,宽约5-10米,两岸芦苇杂草,水流淙淙,溪石祥和。
逆流而上约1小时,两岸灌木成荫,溪水开始变得湍急与平缓相间,基岩与溪石相间,高低错落,抬头可见蓝蓝天空白云飘,水中鱼儿怡然自乐,似乎正在享受着流水凑出的交响乐,全不知有客来访。
溪中局部有陡坎突出,朔溪开始变得有些困难,个别地方需要绕路岸边小道攀爬而上。
两岸绿树挺拔,杂草野花点缀
其间,滕条环绕树干顺势而上,各种植被和谐相处。
偶有旅人留下脚印的痕迹,也算是一道人文景观。
继续向上游前行约1小时,溪谷突然变陡,溪水变得更加清澈冰冷,水流或成小股,或成水花,沿着山涧跳跃,渐渐地水流越来越小。
溪床基岩裸露,只有零星碎石散落在谷底。
周围是没有惊动过的原始森林,林中有不知名的鸟儿在欢笑、嬉闹,或许是在迎接不速之客的到来,或许是在请求我们不要打扰他们宁静的生活,或许她们本来就是这么快乐地生活着,或许…。
再往上,有一处形成了坡长约100米,坡度达30-40度的石斜坡,谷底全是大片的坚硬花岗岩,表面散落着大小不一的碎石。
由于是冬季,表面见不到一滴水。
要是雨季,可以想象一定会形成非常壮观的瀑布。
我们沿着斜坡左侧陡崖下边,每个人相隔10-20米,小心翼翼地向上爬去,也许是上帝已经预想到我们的到来,坡上零星地生长着几棵小树,我们借助这些小树平安地攀上这个斜坡。
攀上这个斜坡,已是十二点多了。
一缕太阳光穿过森林停留在两棵枫叶树上,好漂亮好惹眼的枫叶,鲜红鲜红的。
我正出神地凝视着,正好一张枫叶飘落到我身边,她是那么的完美,那么的纯洁,是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自然美。
我迅速拿出相机,连拍了几张,但是照片是无法与实际相媲美的。
再环顾四周,全是绿色海洋,惟有这两棵枫树犹如一对情侣相互依偎着,全不顾世俗的眼光,过着二人世界的生活。
突然一连串惊叫声打破了寂静,
“滚石下来啦”“注意”“注意”,只见几个滚石不顾一切地向下冲来,后面的人纷纷避让,幸好没有打到人。
原来这一带地表松散的滚石特别多,走在前面的人一不小心,踩动了碎石,就会发生滚动。
此地已经没有路可言了,我们渐渐地偏离山谷沿右侧山坡向上攀顶,穿出树林后,经过一小段芦苇等杂草地带,到达了靠近山顶的森林防火带,我们桃花源朔溪安全登顶了,全程朔溪时间3.5小时。
回首整条朔溪线路,并无一朵桃花,更未见夹岸数百步桃花林,但其风景也是令人回味,令人向往。
二〇〇六年十二月二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