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2.29 MB
- 文档页数:4
八年级下册地理《西北地区》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区内的地形、山脉、河流等地理事物。
②掌握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特征,分析造成干旱的原因。
③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信息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由展示西北地区的景观图片导入新课,采用读图法,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式,突出本节重点,突破难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和分工合作的意识,以及感于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1、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山脉、河流等。
2、干旱的自然特征。
教学难点:造成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教学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屏幕播放西北地区的景观师:同学们,这些景色美不美啊?生:美。
师:美在什么地方?生:有悠扬的马头琴声,辽阔的草原、成群的牛羊、浩瀚的沙漠……师:想不想知道这些美景出自哪里呀?生:想师:好!下面我就带大家一起去了解这一极富神秘色彩的西北地区。
二、讲授新课大屏幕展示“西北地区的地形图”。
师:这幅地形图中描绘出了很多地理事物,我们先看一看大致可以分为几类。
生七嘴八舌说出有:山脉、地形、河流、省区等。
师:好,我们分组来完成:第一组找出本区的山脉;第二组找出本区包括的地形,并想一想有什么特点?第三组找出本区包括的省区及主要的城市;第四组找出本区的主要河流,并想一想有什么特点,完成后派一代表发言。
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师:下面请第一组的学生代表汇报你们探究的结果。
一组代表上讲台,在图上指出有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贺兰山、大兴安岭。
师:你们真了不起,找得又多又全,能不能利用这些山脉,说一说本区的位置?一组代表指图说:西北地区位于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大兴安岭以北。
师:很好。
并补充:从祁连山到大兴安岭之间的这段分界线是古长城。
好,下面我们一起来熟悉这些山脉。
师指图中山脉的位置,生说出山脉的名称。
商务星球版八年级下册商务星球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西北地区第一节区域特征【教学目标】:1、阅读西北地区地形图,明确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和以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2、明确西北地区的气候特征,分析自然景观的变化规律,并初步探讨其形成的原因。
3、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4、运用资料分析归纳西北地区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并能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学情分析】:通过学习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初步了解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为进一步学习西北地区提供了学习思路。
【教学方法】:图导图练,合作达标【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合作达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通过问题导入西北地区并通过尼格买提来带领尼展示给大家的图片,学生结合教师给出的西北地区图,大们大致的了解西北地 致了解西北地区的 特点。
特点:积、自然环境、农业及主的环境问题大致了解万里行 结合图形分析我国我们在小尼的带领下一 四大地理区域划分同学们走进西北地区。
一、话说西北学通过小习 让同学区的过从面程要存在西北。
学习二、西北下面就让起走进西北地区,开始我们的西北万里行(一)、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 1、出示图形---《四大地理区域划分图》结合图形回答问题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主导因素的主导因素:A 界线 --- 季风因素B 界线 -- 地形因素 回答问题 1、2通过此图明确我国西北地区的大致特征。
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把具体的知识点落实到位。
可以指导学生结合图形明确据图位置引导学生结合海陆位置及地形位置图,总结本区的位置特点学习过程学习2、出示图形--《- 西北地区地形图》让学生结合教师给出的问题再图中明确问题的答案,并在图中落实到具体位置。
图形导入本框提内容,通过西北万里行这一活动,认识西北,了解西北。
图导图练,加强训练图导图练,加强训练过程①在图中明确大兴安岭、昆仑山阿尔泰山、阿尔金山、祁连山的位置,并明确西北地区的位置。
《西北地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和反思通州区小务中学唐昊原《西北地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和反思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中国区域地理的一部分。
在这之前已经学习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两个区域。
因此在《西北地区》教学中应注意发挥其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有了学习北方和南方地区的基础,对中国区域特征已有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
本节课开始进一步阐述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
作为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开篇部分,本节乃至整章只是对区域地理的宏观介绍。
本节教材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深居内陆的西北地区,描述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民族构成;第二部分:温带大陆气候和农牧业。
讲述这个地区的气候特征和农牧业活动。
教材这样设计,使知识点比较鲜明,符合初中学生的认识规律,便于比较归纳。
学情分析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学生在以前学习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基础上完成的。
根据他们已初步掌握的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的方法去学习另外两个区域。
初二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好奇心强,乐于接受有趣的感情内容。
根据本课的特色,最好让学生实际操作,以分组自学,组内讨论合作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的一节课来,让学生联系课前收集一些两地的资料,从自学讨论中了解我国西北“干旱”的区域地理特征,使其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通过读图确定范围、概括位置特点、分析归纳该区的自然地理特征,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及相关的分析思维力;了解主要的气候特征,分析并理解其对本区自然景观、植被、河湖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
了解该区的自然环境差异及对其他地理事物的影响;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边疆的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开发边疆,建设祖国的雄心壮志。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西北地区各具特色的位置、范围、地形和气候特征等自然地理特征难点:西北地区自然特征的成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分组自学法、探究讨论法、指导读图法、启发引导法、分析比较法、归纳法讲授法。
第八届全区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观摩展示活动周中学(小学)教学设计第三节西北地区(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南宁市37中廉新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和民族等基本情况。
2、了解西北地区的山脉、盆地、平原、高原、河流、沙漠的分布。
3、重点掌握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
4、掌握西北地区农牧业生产特点及分布。
5、了解西北地区重要矿产资源的分布。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和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掌握认识和分析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1. 通过学习本课,树立发展经济必须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保护环境、协调人地关系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2. 通过分析各地理事物间的关系,树立辩证思想;通过分析各地区存在着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唯物主义思想和学习地理的科学方法和态度。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对于西北地区的介绍,教材主要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侧重分析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第二部分主要介绍西北地区农牧业生产的特点。
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是干旱。
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可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94阅读材料“从草原到荒漠”,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本区自然景观从东到西的分布规律的形成原因,进而得出本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
本区草场资源丰富,是我国主要的牧区,而农业生产只能在那些有灌溉水源的地区进行。
在分析本区的农牧业发展时,我注意突出生态环境的保护概念。
由于干旱的原因以及有关生态环境的建设问题既是本区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
对于这样一个生态十分脆弱的地区,我们要教育学生保护环境,必须把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统一起来考虑,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教学对象分析对于初中八年级的学生来说,认知能力有限,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强,本节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来实现。
对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加工整理,即把积累的零乱的知识,进行思维加工形成系统知识,其方法是化多为少,并小为大。
西北地区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据图说出本区的位置特点(深居内陆、东西跨经度最大),范围和所包含的主要省级行政区及本区民族特点,能据图表说出草场分布、牧业基地和畜产品的经济地位及护草治沙的原因,能指图说出本区矿产资源及矿产地名称,并能说出能源基地的建设意义,能在图上准确填出本区主要地形区(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等)和主要城市(呼和浩特、包头、银川、乌鲁木齐等)。
2.能据图分析本区气候特点和自然景观由东向西的变化规律,能据图分析牧区经营方式由旧到新的变化及人工草场的建设意义,能据图分析农牧业生产与水源的关系和毛纺工业、畜产品加工业与畜产品资源的关系,能据图分析人口、村镇、城市分布的特点和交通(铁路、航空运输)的重要性及资源的开发潜力,从而得出人民生活与地理环境的辩证关系。
能力目标:1.通过读图指出范围、概括位置特点等练习,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
2.通过自绘示意图(三山夹两盆、本区特征示意图)、剖面图(沿42°N)训练绘图能力;通过量算练习(呼市、喀市到海的距离)训练量算能力。
3.通过分析本区灌溉农业、工业的发展条件等一系列问题进一步训练学生的相关分析能力;通过牧区人民生活与水乡人民生活的差异比较和两城市降水资料的比较,训练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
思想目标:1.通过学习本课,树立发展经济必须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保护环境,协调人地关系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2.通过分析各地理事物间的关系,树立辩证思想;通过分析各地区存在着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唯物主义思想和学习地理的科学方法和态度。
教学重点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西北地区的开发。
教学难点阅读、分析地图和图表概括区域特征。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归纳法。
教学媒体板图、投影、录像、自制符号等。
教学过程【示投影】【提问】在中国分区地理的学习中,我们已学过了哪几个分区?谁能概括各分区的区域特征(从位置、自然条件、经济特点等角度引导)。
教学设计【课前学习】学生结合地图册P195和《西北地区》的导学案预习本节课内容,并会用第一人称的形式表达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课堂教学】〖导入〗教师活动:手中拿着西北地区的轮廓,师:看到我手中的轮廓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国地理分区中的哪个地区呢?把西北地区的轮廓粘贴在黑板上。
多媒体播放视频“西北地区的景观图”并配有西北地区典型的诗句学生活动:学生回答,在欢快的音乐背景中,一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诗句。
设计意图:古人的诗句引起学生无限的遐想,产生对西北地区一探究竟的欲望。
〖承转〗这是古人对西北地区的些许感受,有沙漠戈壁,有茫茫草原,有肥美牛羊。
你心目中的西北地区是什么样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学习目标〗教师活动:PPT展示学习目标1.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给西北自然环境带来的深刻影响及其之间的关系;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探究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的优势及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齐读设计意图:齐读有声势,目确目标,做到心中有数〖承转〗点出本节课的活动主要有三个:环节一自主探究、环节二合作探究、环节三体验高考。
老师先带领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西北地区。
〖了解基础知识〗教师活动:展示西北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师:从图中的经纬度我看可以看出,西北地区位于北温带,距海较远,东部、南部有一系列山脉,北部和西部是什么地形呢?展示西北地区在亚洲地形图中的位置。
师:从图中可看出西北地区北部、西部的地形是什么呢?(山地、高原)西北地区确实是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呢!播放影片“西北地区缺水的真实写照”学生活动:学生自由回答,观看影片“西北地区缺水的真实写照”,体会水资源的重要性小结:西北地区有个别地方真的用这种洗脸方式,我们这里虽然缺水没有这么严重,但是平时也要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忆起初中所学知识,学会用高中的分析思路,明确各要素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提高学生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环节一自主探究〗教师活动:把六个要素反扣在桌面上,PPT展示问题和要求(问题:结合地图册P195,用自己已学知识来简述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特征,并指出该要素主要影响哪些要素?要求:6个组各派一名同学随机抽取本组代表的要素进行阐述)学生活动:6名学生一起登台阐述自己的地理要素,并说出主要影响哪些因素。
《西北地区》教学分析一、教材概述《西北地区》是一套专门针对中小学生的地理教材,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西北地区的地理情况,包括地形地貌、气候特点、资源分布、人文地理等内容。
该教材内容生动有趣,图文并茂,适合学生阅读和进修。
二、教材内容分析1. 地形地貌:《西北地区》教材详细介绍了西北地区的地形地貌特点,包括祁连山、阿尔金山、戈壁滩等地理景观。
通过文字和图片的结合,学生可以清晰地了解西北地区的地势升沉和地貌特征。
2. 气候特点:教材对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进行了深入解析,包括干旱少雨、温差大等特点。
学生可以通过进修了解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产生的影响。
3. 资源分布:教材展示了西北地区的资源分布情况,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
学生可以通过进修了解西北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开发利用现状,培养对资源珍爱和可持续利用的认识。
4. 人文地理:教材介绍了西北地区的人文地理特点,包括少数民族、宗教崇奉、传统文化等内容。
学生可以通过进修了解西北地区的多元文化和民俗风情,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三、教学方法分析1. 图文结合:《西北地区》教材采用了图文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生动的图片和详细的文字介绍,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西北地区的地理情况。
2. 案例分析:教材中穿插了一些案例分析,例如西北地区的自然灾害、资源开发等案例,引导学生通过具体案例了解地理知识的应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3. 互动设计:教材设计了一些互动环节,如思考题、练习题等,帮助学生稳固进修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教学效果评判《西北地区》教材内容生动有趣,图文并茂,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进修地理知识的热情。
通过进修该教材,学生可以全面了解西北地区的地理情况,培养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地理知识的掌握水平。
综上所述,《西北地区》教材是一套优质的地理教材,内容丰富详实,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西北地区的地理情况,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地理思维能力。
湘教版八下地理5.3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第1课时西北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八下地理5.3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第1课时西北地区)教学设计,主要介绍了我国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点等方面的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旨在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西北地区的特色,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西北地区的认识相对较浅,对其地理位置、特色等方面的了解不够全面。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西北地区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我国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点等方面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西北地区的热爱和尊重,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点。
2.教学难点:西北地区特色产业的形成与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西北地区案例,让学生分析其特点和问题,提高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
4.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设计好针对性的问题,准备案例分析材料。
3.布置好课堂讨论的任务,确保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风光和特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对我国西北地区有什么了解?”,让学生思考并导入新课。
《西北地区》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分布。
2. 了解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和特色产业。
3. 了解西北地区的民俗风情和文化遗产。
4. 掌握西北地区的旅游资源和景点介绍。
二、导学内容1. 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西北地区位于中国的西北部,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五个省区。
- 西北地区属于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干旱,日照充足。
2. 西北地区的自然资源分布- 西北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矿产资源。
- 西北地区的农业以小麦、玉米、棉花等作物为主,畜牧业也十分发达。
3. 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和特色产业- 西北地区以能源资源为主导产业,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开采占据重要塞位。
- 西北地区也发展了以农产品加工、旅游业等为主的产业,增进了地区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4. 西北地区的民俗风情和文化遗产- 西北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吸引着浩繁游客。
- 西北地区还拥有浩繁的文化遗产,如敦煌莫高窟、兵马俑等世界著名的文化景点。
5. 西北地区的旅游资源和景点介绍- 西北地区有着壮丽的自然风光,如祁连山、天山等闻名山川。
- 西北地区还有着浩繁的历史文化景点,如嘉峪关、敦煌等闻名事迹。
三、导学重点1. 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2. 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和特色产业。
3. 西北地区的民俗风情和文化遗产。
4. 西北地区的旅游资源和景点介绍。
四、导学难点1. 西北地区的自然资源分布。
2. 西北地区的民俗风情和文化遗产。
五、导学方法1. 讲解结合实地考察:通过PPT讲解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生动直观地介绍西北地区的地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2. 互动问答: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进修兴趣和能动性。
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总结,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认识和能力。
六、导学评判1. 通过教室讨论和答辩,检验学生对西北地区相关知识的掌握水平。
《西北地区》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分布。
2. 了解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和特色产业。
3. 了解西北地区的文化特色和历史背景。
4. 探讨西北地区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导学内容:一、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1. 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五个省份,位于我国的西北部。
2. 西北地区地势较高,大部分地区属于高原和山地,气候干燥,日照充足,年降水量较少。
3. 西北地区的气候类型主要有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原气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温差大。
二、西北地区的自然资源分布1. 西北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
2. 西北地区地处黄土高原和祁连山脉,土地肥沃,适宜农业发展,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油菜等作物。
3. 西北地区还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如黄河、长江、新疆的天山山脉等。
三、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和特色产业1. 西北地区的经济以农业和资源开发为主,工业和效劳业发展较缓。
2. 西北地区的特色产业有煤炭、石油、农产品加工、旅游业等,其中新疆以棉花、葡萄、瓜果等农产品出名。
3. 西北地区的交通发达,有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工具,便于资源运输和旅游开发。
四、西北地区的文化特色和历史背景1. 西北地区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敦煌莫高窟、大同古城、西安城墙等。
2. 西北地区的民俗文化多样,有回族、维吾尔族、藏族等少数民族,各具特色。
3. 西北地区的历史悠久,曾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对外交流频繁,留下了许多文化遗产。
五、西北地区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1. 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缓缓,资源开发不均衡,环境珍爱问题突出。
2. 西北地区政府加大对西部大开发的支持,通过投资建设基础设施、扶持特色产业等方式增进经济发展。
3. 未来,西北地区将继续发展特色产业,加强生态环境珍爱,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导学活动:1. 观看相关视频资料,了解西北地区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分布。
初中地理西北地区教学设计好啦,今天咱们要聊聊西北地区的地理知识。
说到西北,脑袋里浮现的第一画面,肯定是大沙漠、戈壁滩、还有那满天的黄土尘土。
别看它是咱们国家的“西部大腹地”,地方大得跟大锅盖一样,但其实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和气质。
走进这个地方,仿佛穿越到了另一个世界,一切都那么辽阔、那么开阔。
气候嘛,不是咱们南方那种“热得像蒸笼”类型的,而是干燥、寒冷的,大家一定要记住,这里的空气比起湿气重的南方,可是干得很,皮肤容易干裂,嘴唇更是干得像沙漠一样,喝水都得小心点,免得被那股干劲给喝掉了。
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可不简单,是咱们国家的一个重要“战略要地”。
说白了,它是中国的“心脏地带”,也是沟通东西方文化和经济的一个大桥梁。
看看这几个省,甘肃、陕西、宁夏、青海、新疆,你觉得它们和你想象中的西部有多像呢?我敢打赌,大家一听到“西北”就想起那些不大起眼的小镇和被沙漠覆盖的土地,没错,西北的确有沙漠,也有戈壁滩,但它也有山脉、高原、绿洲,甚至还有各类令人惊叹的自然景观。
你说它大不大?比起那些“富贵花园”似的地方,西北更是另一番天地,给人一种“别样风情”的感觉。
西北的气候是最能让人“捉摸不定”的。
这里白天和晚上的温差超大,夏天有时候太阳火辣辣的,晒得你头晕眼花,但一到晚上,气温一下降,凉得你忍不住裹紧大衣。
嗯,就是那种一边流汗一边感冒的节奏。
西北一带的水资源真心不多,河流、湖泊那都得看上天眷顾,所以大部分地方的人,吃饭都得注意节水。
喝水这事儿,西北人真的是“能省则省”,每年降水量少得可怜,哪里能浪费呀?西北的“土豪”可不止有沙漠、戈壁和干旱,还有那些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
要是你去了甘肃,咱们的敦煌莫高窟一定不能错过。
那可真是个“大宝库”,里面保存着大量古代壁画和雕塑,仿佛带你回到了几千年前的那个辉煌时代。
每一幅壁画、每一座雕塑,都是古人智慧和劳动的结晶。
再说说陕西,谁不想去看看兵马俑?这些“古老的士兵”站得那么端正,似乎在等着谁来解开他们的秘密。
八年级地理《西北地区》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了解其自然特点和人文特点;2. 掌握西北地区的历史和文化,了解西北的名胜古迹;3. 了解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及其现状和问题;4.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地理研究能力和地理意识。
【教学重难点】1. 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特点和人文特点;2. 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及其现状和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师生互动询问学生对西北地区的认识,引导学生谈论西北地区的特点和印象,并介绍本课的主题和目标。
2. 观察图片展示西北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研究兴趣。
二、知识讲解1. 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介绍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和地形地貌等基本信息,让学生对西北地区有一个大致的认识。
2. 西北地区的自然特点和人文特点讲解西北地区的气候、植被、水文等自然特点,并介绍西北地区的历史、文化、民族等人文特点,让学生了解西北地区的多元性和独特性。
3. 西北地区的历史和文化介绍西北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包括西北的历史名人、名胜古迹等,让学生了解西北地区的丰富文化资源。
4. 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及其现状和问题分析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包括西北地区的资源禀赋、经济结构和问题等,让学生了解西北地区的经济状况和未来发展方向。
三、教学活动1. 地图练习让学生通过地图学习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和地形地貌等信息。
2. 看图说话展示西北地区的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了解西北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特点。
3. 文化讲解介绍西北地区的历史和文化,让学生了解西北地区的丰富文化资源。
4. 分组讨论分组讨论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和问题,让学生根据分组讨论的结果向全班汇报。
四、思考拓展1. 探究西北地区的发展和未来让学生分析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面临的问题,并探讨西北地区的未来发展方向。
2. 找寻西北地区的其他特色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寻找西北地区的其他特色,如风景名胜、文化传统等。
【教学设计说明】本节课是八年级地理中的一部分,主要介绍西北地区的位置、自然和人文特点、历史和文化、经济发展现状和问题等。
第二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目标课标要求使用地图指出西北地区的范围,了解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说出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目标:1西北地区干旱自然特征及其成因。
2干旱的气候特征对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影响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1利用地图,分析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原因及其各自然要素间的相互联系。
2让学生自主探究自然地理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
2注重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协调发展。
重点、难点1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2.自然地理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方法归纳法、读图分析法和分析对比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及知识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导入师:展示中国地理地图师:我们从哪些要素学习中国地理概况的。
师:中国是个复员辽阔的国家,各个要素在不同地区是一样的吗?师:展示中国四大地理分区。
师:请同学们分析以下所描写的是中国哪个地区的景观。
“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西北地区。
生:温故而知新(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要素)生:西北地区通过复习已有的知识,唤起已有的学习经验,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西北地区干旱的气候对其他各要素的影响师:西北地区如此干旱,那么对西北地区其他各要素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地貌、气候、河流)教师:投影“西北地区降水量分布图”,提问:西北地区干旱水准一样吗?那么植被分布受什么影响?如何分布?干旱地区:外力作用以什么为主?(风力、流水、冰川)干旱地区:河流的水位特征是怎样的?分组讨论:将班级学生分为三组。
(地貌组、植被组、水文组)然后让学生自主讨论分析,在干旱的影响下这些要素表现出的特点。
生:植被受降水分布而影响,大于400毫米---森林,400-200毫米草原,200--50毫米荒漠草原,50毫米以下荒漠。
由东向西递减。
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西北地区》属于区域地理的范畴,区域地理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节课是继前面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后的第三个区域。
区域地理注重“人地关系”的研究,它不仅揭示自然环境的特征,而且考虑到社会、经济、历史、人文等各种因素,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与作用关系。
本节教材讲述了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从“草原和荒漠"入手,以图文的形式描述了西北地区最主要的地理特征——干旱,并深入探究西北地区的位置、地形、气候及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
自然地理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对我们的人文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借助于区域地理的学习,引导学生充分感受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地理知识积累,初步掌握了中国自然概况及中国的自然资源,经济发展状况。
已经具备了一些基本的技能和基础的知识,能自己进行读图分析,获取一定的地理信息:通过前面《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学习,对区域地理的学习也已具有初步的学习方法,大多数学生具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主动参与的能力,上台讲解及自我评价的能力。
因此,在学习方法的选择上,尽可能的从不同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发挥其作为学习主体的角色。
【知识与技能】1、运用西北地区地形图,找出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青藏地区的界线,找出西北地区的范围,并说出西北地区的主要地形组成。
2、运用资料,掌握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干旱,了解西北地区千旱的表现、形成的原因及变化规律。
3、掌握西北地区的农业特点及农业区的分布。
4、运用实例分析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特征对农牧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5、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信息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读图确定范围、概括位置特点,分析归纳本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2、初步认识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团结合作意识。
《西北地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运用地图说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民族等区域概况。
②认识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环境特征。
③认识西北地区农牧业生产特点及分布。
④知道分析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①从材料中收集地理信息,分析地理规律,归纳地理特征。
②初步认识地理环境中各要素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树立人地关系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西北地区的农牧业生产特点及分布特色。
教学难点:认识地理环境中各要素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由于是网上授课,师生互动环节较少,以视频、图片等加强学习的效果。
授课过程:
【导入】一个法国朋友想看大草原,吃哈密瓜,还要晴天多,介绍哪里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量少,气候干旱,晴天多。
【干旱的西北地区】
一、观看视频,了解西北地区的概况
二、读图:学习西北地区的概况:位置、范围、面积、人口、民族、地形等。
三、设计路线
(一)看大草原:学习西北地区的农牧业
(二)农业观光:学习西北地区的种植业
(三)矿区之旅:学习西北地区的矿产资源
四、小结
五、课堂小测
1、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地形主要是()
①高原②盆地③平原④丘陵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同一个地理区域,可能同时兼有多重“身份”。
我国的西北地区基本位于()
①季风气候区②非季风气候区③地势第一级阶梯④地势第二级阶梯
⑤温带⑥寒带⑦温带大陆性气候区⑧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A.①③⑤⑦
B.②④⑤⑦
C.②③⑥⑧
D.①④⑥⑧
3、我国西北地区最主要的农业生产部门是()
A.林业
B.畜牧业
C.种植业
D.渔业
4、图中A处水草肥美,业发达,该处主要民
族为,传统民居为。
图中D为我国最长的内流河__________。
甘肃祁连山区的农民每年夏季种植胡萝卜、娃娃菜、荷兰豆等喜温凉的“高原夏菜”,这些“高原夏菜”被大量运到2000千米以外的杭州、上海等地。
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①地属于()
A.湿润区
B.半湿润区
C.干旱区
D.半干旱区
6、与杭州、上海相比,祁连山区种植“高原夏菜”
的优势条件是()
A.夏季温凉
B.地势低平
C.热量充足
D.降水充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