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级上册上册数学-加几
- 格式:ppt
- 大小:2.14 MB
- 文档页数:17
一年级上册教课设计第8单元20之内的进位加法第6课时加几【教课内容】:教材P95及练习二十二【教课目的】:1.使学生掌握加几能够用互换加数的方法和想大数加小数进行计算。
2.培育学生用加几技术学习加几的计算,进而提升学生学习知识的迁徙能力和计算能力。
3.培育学生优秀的书写习惯和仔细负责的态度。
【教课要点】:使学生掌握加几能够用互换加数的方法和想大数加小数进行计算。
【教课难点】:培育学生用加几技术学习加几的计算,进而提升学生学习知识的迁徙能力和计算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口算卡片【教课过程】:一.复习导入1.口算。
9十5= 9十3= 8十5= 8十3= 9十4=9十2= 8十4= 7十5= 6十5= 8十6=2.8十9=?让学生口算并说思虑过程。
师:同学们用了不一样方法进行计算。
这节课,我们持续用这些方法学习加几的20之内的进位加法。
(板书:加几)二.合作学习,研究新知1.出示5十7=,同桌合作学习。
问:5十7等于多少?如何计算呢?①学生独立试做5十7。
②同桌沟通并商讨多种计算方法。
③学生报告各样算法,教师板书。
④师:同学们在计算时喜爱哪一种方法并能计算正确,就选择哪一种方法。
2.小组合作,研究5十十十9。
①学生剖析每道题的算法,把得数写在书上。
②报告不一样的算法,师板书。
③议论:在20之内进位加法中除了例题中写出的 ,5加几.4加几.3加几.2加几以外还有哪些?师提示1:20之内是指得数从11到20。
师提示2:进位加是指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学生抢答报告得数。
3.看书怀疑。
4.做一做。
(P95)①看图列式。
(第1题)学生看图,说图意,列式计算。
②第2题和第3题。
学生自己做题,察看上下两道题有什么规律。
经过察看 ,发现加数调动了地点,和不变。
5.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运用了好多方法来计算加几,有凑十法.还有调动加数地点,想大数加小数,只需计算正确,不论用哪一种方法都能够。
三.练习1.先说得数,再说算式。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1.10《加几、十几加几及相应的减法》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1.10《加几、十几加几及相应的减法》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数学,对于加减法运算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他们在幼儿园阶段可能接触过一些简单的加减运算,但对具体的运算规则和方法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加减法的运算规律,通过操作和思考,逐步掌握加减法的基本运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理解加减法的运算规律,能够正确进行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规律,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运算的问题,并运用所学的运算规律进行解决。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2.游戏教学法:通过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练习加减法运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和思考,让学生自主发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实例和动画等,生动展示加减法运算的过程。
2.学具:准备一些小卡片、小动物模型等,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加减法。
3.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和巩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情境,如小动物交朋友的故事,引出加减法运算的问题。
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78页及“做一做”的练习。
教材分析:《11~20各数的加减法》是在学生学习完11~20各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它的计算过程,不但巩固了11~20各数的组成这一知识,而且还为以后学生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减一位打基础。
分析学生:学生在前面的几节课中,已经掌握了11~20各数的组成,利用这一点来进行教学,相信困难不会很大。
设计理念: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11~20各数的组成的关系非常密切,所以在课的开始要对11~20各数的组成进行复习,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容易上手。
但是本节课的知识比较简单,学生在课的后面可能出现注意力不够集中,以讲故事的形式,把本节课的练习穿插到故事的情节中去,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运用11~20各数组成,掌握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正确地计算。
知道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重难点:运用11~20各数的组成,掌握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计数器教学过程一、复习。
1.口算。
9+1 8+2 10-7 5+49+0 6-6 4-4 3+67+3 6+4 8+2 0+52.看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3.数的组成。
教师提问,学生口答。
(1)15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的。
(2)1个十和9个一组成的数是()。
(3)10和4组成的数是()。
教师小结:十几可以分成1个十和几个一;反过来,一个十和几个一可以组成十几。
二、新授1.教学例4。
(1)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摆小棒,先摆1捆,再摆3根。
(2)教师提问:一共有多少根小棒?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0+3=教师提问:10+3等于多少?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因为1个十和3个一组成13,所以10加3等于13。
(3)教师提问:谁能根据算式10+3=13写另一道加法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3+10=13提问: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回答:因为加数的位置调换了,得数还是一样的。
教学设计基本信息名称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科书第9章《9加几》执教者张爱苹课时1所属教材目录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科书第9章;20以内的进位加法《9+几》。
教材分析“9加几”是学生学习进位加法的起始课,学生认知基础和思维基础是十加几等于十几,怎样将9加几转化为10 加几的问题是知识的核心,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凑“十”。
而“凑十法”这种思想及具体的方法,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时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学生,帮助学生总结、掌握知识。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容易疲劳,因此,我以学生熟悉的运动会为切入点,将数学知识融于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之中,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各种方法;2、通过比较,知道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比较简便,学会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能正确计算9加几。
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探索9加几进位加法的过程中初步渗透转化10加几的转化思维;2、培养初步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渗透转化思想;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难点“凑十法”的思维过程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设疑激趣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以学生熟悉的运动会为切入点,用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二个环节:自主参与,探索新知这一环节是获取新知的过程,教学中我将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我设计了一个比赛环节:利用主题图让小组成员互相提出加法计算的问题,看谁提得多,并给予奖励。
第三个环节:巩固新知,寻找规律一年级学生注意力不持久,在突破重难点之后,我运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一个砌房子的游戏,将9加几的算式有规律的排列,先让学生发现每个算式的第一个加数都是9,从而引出课题“9加几”,再让学生计算结果。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的加法》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1-5的加法运算,能够熟练进行计算。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1. 1-5的加法运算。
2. 加法运算的性质和规律。
3. 加法运算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5的加法运算,加法运算的性质和规律。
2. 教学难点:理解加法运算的含义,熟练进行1-5的加法计算。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粉笔。
2. 学生用书、练习本。
3. 教学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1-5的数字,引导学生回顾数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授新课(1)讲解1-5的加法运算通过课件或黑板,展示1-5的加法算式,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加法运算的规律。
例如:1 1 = 21 2 = 31 3 = 41 4 = 51 5 = 62 2 = 42 3 = 52 4 = 62 5 = 73 3 = 63 4 = 73 5 = 84 4 = 84 5 = 95 5 = 10(2)讲解加法运算的性质和规律引导学生观察加法算式,总结加法运算的性质和规律。
例如:- 加法交换律:a b = b a- 加法结合律:(a b) c = a (b c)- 加法单位元:a 0 = a(3)讲解加法运算的应用通过实例,展示加法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计算人数等。
3. 练习巩固(1)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1-5的加法运算。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加法运算的性质和规律。
5. 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
(2)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六、课后反思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注:本教案根据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编写,仅供参考。
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导语】《9加⼏》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课,它是在学⽣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10加⼏的⼝算加法的基础上进⾏教学的,同时它⼜是以后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1.让学⽣在实际情境中探索9加⼏的计算⽅法,体验、⽐较简便的计算⽅法,初步理解“凑⼗法”,并能⽐较熟练地计算。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学⽣的探究、思考的意识与判断、选择的能⼒,提倡算法多样化。
3.培养学⽣合作学习和应⽤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9加⼏的计算⽅法 教学难点: 理解“凑⼗法”的思维过程 教学准备: 师准备挂图、卡⽚、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导⼊ 谈话:今天有位客⼈和我们⼀起来学习数学知识,⼩朋友们欢迎吗? (出⽰⼩猴图) 它给⼤家带来了 “智慧树”。
(出⽰三棵“智慧树”,每棵树上有三个数,看谁能想出好办法很快说出三个数相加的得数是多少?) 请学⽣说⼀说怎样算才会⼜快⼜对呢? 师⼩结:对,这些题都是把9和1先加起来得10,10再加⼏就得⼗⼏。
2、喜洋洋偷偷地藏起了“1”(擦掉“1”),只剩下9和5两个数了,你们想知道9+5得多少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样9加⼏的题。
⼆、探索新知 1、学习例题,探索算法 (1)谈话:你们真是聪明,答得⼜对⼜快。
⼩猴要去买些桃⼦来奖励你,你们看(出⽰例题图:盒⼦⾥9个,盒⼦外4个。
) 提问:你能说说这些桃⼦是怎么摆放的吗?(带着数,板书:9 4) 提问:看着这幅图,你能提⼀个⽤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提问:要求“⼀共有多少个”,你会列式吗? 列出算式9+4 提问:怎样算出结果呢?(同桌讨论) (2)学⽣⾃主探索,再指名汇报。
你怎么会想到这种⽅法的?请⽤同样⽅法的⼩朋友再来说说。
(3)教师分析、总结学⽣的算法:因为盒⼦⾥已经有9个桃,所以先把4个分成1个和3个,9个和1个合成10个,再把10个和剩下的3个加起来就得到13个。
师:13-10=3、13-3=10这两道算式,你是怎样算的?生1:13去掉3个一还剩1个十。
生2:13可以分成10和3,所以13-10=3、13-3=10。
生3:因为10+3=13,所以13-3=10。
生4:13往前数3个数就是10。
生5:个位上3-3=0,再与十位上的数合起来就是10。
引导学生回答:因为13是由1个十和3个一组成,去掉3就剩下10,去掉10就剩下3。
(3)完成教科书P81“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汇报板书算式:10+1=11 10+6=1611-1=10 16-6=1011-10=1 16-10=6(4)引导观察,发现规律。
师:同学们的方法可真多,既可以用数的组成来算,也可以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来算。
我们看一看这些算式有什么规律。
生:10加几就是十几;十几减几就得10,十几减10就得几。
2.探究十几加几及相应减法的计算方法。
(1)十几加几的计算。
课件出示计数器。
师:观察计数器,你能列一道加法算式吗?生:列出算式11+2=13。
(教师板书:11+2=13)师:你是怎么算出结果的?生1:用数数的方法。
从11开始再数2个,12、13,所以11+2=13。
生2:用数小棒的方法。
先数出10根,捆成1捆,再摆1根,然后再加上2根,一共是13根。
(教师可以让学生到黑板上实际操作)生3:拨计数器。
十位拨1颗珠子,个位拨1颗珠子,个位再加上2颗珠子,所以是13。
生4:11里面有1个十和1个一,再加上2个一,就变成了1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就是13。
引导学生回答:用数的组成可以帮助计算,1个十和1个一,再加上2个一,就是1个十和3个一,也就是13。
完成教科书P81“做一做”第3题上面一行的题目。
学生能很快地口算出结果。
师:你为什么算得这样快?有什么窍门吗?学生思考后交流。
引导学生体会:计算十几加几时,十位不变,把个位上的数相加。
(2)介绍加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师:每个加法家庭里都有几个成员,加号前面的数叫做加数,加号后面的数也叫做加数,等号后面的数叫做和。
5、4、3、2加几说课稿本节课我们所要执教的内容是《5、4、3、2加几》。
一、教材分析《5、4、3、2加几》一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110页的内容。
属于数与代数领域。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9、8、7、6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5、4、3、2加几,都是与前两节内容相关的小数加大数的式题,主要通过对学生知识的迁移来进行教学,用学过的知识来完成这些计算,同时提倡算法多样化,适时的优化算法。
二、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处于启蒙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由于学生所特有的年龄特点,学生有意注意力占主要地位,以形象思维为主。
从整体上看一年级学生都比较活跃,大多数学生上课基本上能够跟上教师讲课的思路,而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容易调动。
但每个班都有个别的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我行我素,所以在课堂上要尽可能的给学生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以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
本节知识,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凑十法和交换加数的方法,学生都接触过,算题并不是这节课的困难,但对于算法的掌握和算法的优化则是本节课的重中之重。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掌握5、4、3、2加几的计算方法,能够迁移所学知识,用交换加数,凑十法等方法进行计算,体现算法多样化。
2、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观察能力,初步的推理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渗透参加集体活动要有序的思想教育。
依据以上目标和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掌握计算方法,能准确的进行计算确定为本节课的重难点。
三、教学方法1、学生用交换加数的方法进行计算做准备在复习中,我创造性的把教材进行重组,在复习题的基础上,用调换加数的方法来进行计算,使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体验到交换加数的方法的快捷准确,为新课做好准备。
2、突出思考过程,培养推理能力给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利用小组学习为媒介,让学生在交流合作讨论中掌握算法,理解算法,进而准确进行计算,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 9加几(18)-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掌握9加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结果。
(2)培养学生运用9加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体验9加几的计算过程。
(2)引导学生发现9加几的计算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的自信心。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9加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结果。
2. 教学难点:理解9加几的计算规律,运用9加几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教材、课件、计算器等。
2. 教学环境:安静、整洁的教室,便于学生集中注意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课件展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能数一数图中有多少个苹果吗?怎样计算呢?”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复习10以内数的加法,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索新知(1)自主探究学生自主尝试计算9加几,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的计算方法。
(2)交流讨论学生分组讨论9加几的计算方法,每组派代表分享计算过程和规律。
(3)总结规律师生共同总结9加几的计算规律:把9加上1变成10,再加上剩余的数;或者把另一个数拆成1和剩余的数,先加上1得到10,再加上剩余的数。
3. 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47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计算9加几的结果。
(2)完成教材第47页“做一做”第2题,学生运用9加几解决实际问题。
4.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思考:除了9加几,还有哪些数的加法可以用类似的方法计算?(2)学生尝试运用9加几的方法解决10以内数的加法问题。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9加几的计算方法和规律。
6. 布置作业完成教材第47页“做一做”第3题,家长签字。
五、板书设计9加几(18)计算:9 1=10,10 7=17规律:把9加上1变成10,再加上另一个数;或者把另一个数拆成1和剩余的数,先加上1得到10,再加上剩余的数。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9加几说课(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9加几说课第【1】篇〗9加几这个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11~20各数的认识以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为了进一步完善学生对加法的认识,教材选取了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素材,采取螺旋上升的方式,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9加几的计算规律。
同时,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也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其他进位加法奠定了基础。
说教学目标: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9加几的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初步了解“9加几”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和“九加几”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能力,鼓励算法多样化,树立创新的有意识,追求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与价值观:使学生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的相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初步树立应用数学的意识。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我认为本节课的说教学重点是通过不同算法的交流、体会和比较,提出可以用“凑十法”计算,掌握“凑十法”的思维过程,能进行正确的计算。
说教学难点是通过观察思考、归纳“9加几”的计算规律。
为了讲清说重点难点,使学生达到本节课的说教学目标,下面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来谈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说教学过程中,不是教师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学,任何人都不能替代学生学习。
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本节课我利用情境,生活经验等多种方法,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以多媒体课件为载体,按照自主探究—讨论—归纳这样的思路,运用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发现新知、掌握新知,在自主探究讨论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学会自主探究,并提供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在感知、体验、交流、合作比较中灵活地掌握本节的说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9加几(凑十法)》(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案:《9加几(凑十法)》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主要涉及第九章第三节“9加几”的运算。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凑十法”的概念,掌握“9加几”的运算方法,能够运用“凑十法”熟练进行“9加几”的计算。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方法。
难点:理解“凑十法”的原理,能够灵活运用“凑十法”进行“9加几”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给学生展示一个实际情景,例如:“小明的妈妈买了9个苹果,又买了几个苹果,一共买了几个苹果?”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9加几”。
2. 讲解“凑十法”:在黑板上用粉笔写出“9加几”的算式,如“9+6”,然后向学生解释“凑十法”的原理,即“9加1等于10,然后再加5等于15”。
让学生理解“凑十法”的计算过程。
3. 例题讲解:给学生展示几个“9加几”的例题,如“9+7”、“9+8”,并运用“凑十法”进行讲解,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计算,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凑十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9加几”的练习题,如“9+6”、“9+7”,并引导学生运用“凑十法”进行计算。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5. 巩固练习: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一些“9加几”的题目,让学生快速回答,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凑十法”的掌握。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凑十法”在计算“9加几”时的运用,提醒学生课后加强练习。
六、板书设计板书题目:“9加几(凑十法)”板书内容:9 + 1 = 109 + 2 = 119 + 3 = 129 + 4 = 139 + 5 = 149 + 6 = 159 + 7 = 169 + 8 = 179 + 9 = 18七、作业设计(1)9 + 6 =(2)9 + 7 =(3)9 + 8 =2. 请家长监督学生完成作业,并在作业本上签字。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8.1《9加几》教案一. 教材分析《9加几》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讲述了9加几的方法和应用。
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学习了10以内数的认识和简单的加减法之后,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9加几的运算方法。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10以内数的认识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能力,但是对于9加几的问题,他们可能还不太会灵活运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同时,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9加几的运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9加几的运算方法。
2.难点:让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9加几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有趣的图片和实际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游戏教学法:通过数学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3.操作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4.交流讨论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一些图片和实际情境的例子,用于教学演示。
2.学具准备:为学生准备一些练习题和数学游戏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图片和实际情境,如水果店的水果、动物园的动物等,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问题。
例如,教师可以提问:“水果店有9个苹果,又来了几个苹果,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动物园有9只兔子,又来了几只兔子,一共有多少只兔子?”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导入环节的问题,然后总结出9加几的运算方法。
小学-数学-上册-打印版
认识加减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问题导入在加法、减法算式中,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的名称,它们叫什么呢?(教材78页例5)
过程讲解
1.加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在加法算式中,加号两边的数表示相加后合在一起,所以这两个数都叫加数,等号后面的数表示相加的结果,叫和。
2.减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在减法算式中,减号前面的数表示要从这个数里减去一部分,所以叫被减数;减号后面的数是减去的那部分,叫减数;等号后面的数表示被减数与减数相差多少,叫差。
归纳总结
1.在加法算式中,加号前面和后面的数叫加数,等号后面的数叫和。
2.在减法算式中,减号前面的数叫被减数,减号后面的数叫减数,等号后面的数叫差。
小学-数学-上册-打印版。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9加几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9加几公开课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通过操作理解计算9加几的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计算。
2.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不同算法的交流、体会和比较,提出可以用“凑十法”计算,掌握“凑十法”的思维过程,能进行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思考,归纳“9加几”的计算规律。
【课前准备】1.教师:,桃子,光盘2.学生:小棒【教学过程】一、复习1、(1)师:听说一(2)班的小朋友非常聪明,老师想来考考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在做挑战任务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下热身运动。
10+1= 10+5= 10+8= 10+4=10+3= 10+7= 10+6= 10+2=2、智慧比拼看来十加几的算式难不倒小朋友,那我们就进入下一个环节智慧比拼。
你能马上算出每幅图中三个数的和吗看谁能答得又对又快【设计意图:复习十加几,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9加几,在计算9加几时,更能想出凑十法。
】二、新课讲解1.谈话导入:小朋友们猴妈妈发现小猴最近表现很好,它买了小猴最喜欢的水果奖励给小猴子,你们知道是什么水果吗(桃子),恩,是桃子。
猴子看见桃子可高兴了。
(出示)(1)师:仔细观察图,桌子上的桃子是怎么摆的指名回答。
师:你能提一个什么问题呢生:一共有多少个桃子。
师:你真棒,你提的问题与猴妈妈一样,猴妈妈说,如果小猴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就不能吃桃子。
小猴看到这么多桃,馋得口水直往下流,哪有心思算呀,急得直抓头。
你们能不能帮它。
该怎么算呢(师:要求一共有几个,就是把9和4合起来,该怎么列式)生:9+4=13师:很好,你也把得数算出来了,那我们现在来验证他算的对不对和你的小伙伴讨论一下打算用什么办法验证教师巡视。
讨论:你们打算如何验证9+4=13这个得数是否正确生1:我是数数的方法算的,9、10、1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