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矿床品位与储量计算
- 格式:ppt
- 大小:4.77 MB
- 文档页数:55
矿产资源储量的计算方法
矿产资源储量的计算方法有多种,常用的包括断面法、算术平均法、地质块段法、开采块段法、三角形法及最近地区法等。
在计算过程中,首先需要根据矿床地质特点和所用勘探方法,选择合理的储量计算方法。
然后在各种综合图上根据工业指标圈定矿体边界,划分矿体块段,计算各块段的平均厚度、平均品位、矿石密度、矿体面积以及含矿系数等参数。
最后按公式计算块段金属储量,累计块段金属储量为矿体(或矿床)金属储量。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地质专家。
矿产储量计算矿产储量计算是指确定工业上有用的地下矿产的数量。
根据地质勘查工作获得的矿床资料,通过计算,以确定有用矿产的数量。
这是矿产勘查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估算矿床经济价值、确定矿山生产规模和服务年限等的基本依据。
根据地质勘查工作获得的矿床资料,通过计算,以确定有用矿产的数量。
这是矿产勘查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估算矿床经济价值、确定矿山生产规模和服务年限等的基本依据。
根据地质勘查工作获得的矿床资料,通过计算,以确定有用矿产的数量。
这是矿产勘查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估算矿床经济价值、确定矿山生产规模和服务年限等的基本依据。
矿产储量计算步骤是:①在地质勘探或矿山生产勘探过程中,通过地表露头、探槽、浅井、坑道中和钻孔编录取样,以及地球物理测井结果,求得储量计算中需要的各种地质图件及各种数据资料;②将勘探工程中各项数据资料,按3维空间坐标位置,投放到相应比例尺的地质图件上,并按地质构造规律和工业指标的要求,圈定矿体;③根据矿体形态和矿石质量分布的特征,考虑勘探工程分布的格局,或采矿场的布局,将矿体分割成大小不同的几何形矿块,用体积公式计算每一矿块的储量,然后汇总而成全矿体和全矿床的储量。
固体矿产固体矿产与液体、气体矿产储量计算的方法和参数不完全相同。
固体矿产储量计算传统的方法是以每一几何形矿块中见矿工程的平均厚度,乘以矿块面积(垂直于矿体厚度),得出矿块的体积;用矿块体积乘以平均体重,得出矿块矿石量;用矿石量乘以平均品位,得出矿块有用组分或金属的储量。
大部分黑色金属矿产(如铁、锰、铬),一部分非金属矿产(如磷、硫铁矿、水泥灰岩)以及煤、油页岩等,只计算原料的矿石储量;绝大多数有色金属(如铜、铅、锌),贵金属(如金、银、铂族元素),稀有金属(如铌、钽),分散元素(如镓、铟、镉、锗)以及放射性铀等矿产计算有用组分(多为氧化物)或金属的储量。
计算方法:按照矿块体积几何形状的不同,储量计算方法可分为:①多角形法,又称最近地区法,以每一勘探工程见矿厚度为中心,推向各相邻工程距离的二分之一处,形成一多棱柱形体矿块;②三角形法,以每3个相邻勘探工程见矿的平均厚度为三角棱柱体矿块的高;③开采块段法,以坑道工程为界,把矿体切割成若干板形矿块;④地质块段法,按地质构造和开采条件相同的原则划分矿块;⑤断面法,又称剖面法,是将每两条相邻勘探线剖面间的矿体作为一个矿块;⑥等高线法,对产状和厚度稳定的沉积矿床,以矿层顶板或底板等高线图为基础,将矿层倾角相近的地段划分为一个矿块;⑦等值线法,利用矿体等厚线图或矿体厚度与品位乘积等值线图,将两等值线间的矿体划为一个矿块。
矿产资源的评估与储量计算矿产资源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其评估与储量计算对于制定有效的开采策略和管理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矿产资源的评估和储量计算进行探讨,并介绍相关方法和技术。
一、矿产资源评估的重要性矿产资源评估是指对矿产资源进行量化和定量评估的过程。
它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提和基础,直接关系到矿产资源的开发价值、开发潜力和可持续利用。
通过评估可以确定矿产资源的品位、储量、分布和产状等特征,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矿产资源评估的方法1. 田野调查法田野调查法是矿产资源评估的基础,通过对矿区进行实地观察和采样,收集矿石和岩石样本,以了解矿产资源的产状、品位和规模等情况,为后续的储量计算提供数据支持。
2. 重力测量法重力测量法是一种基于地球引力场的矿产资源评估方法,通过测量地面上的重力值和重力异常值,推算出地下矿体的重力异常,从而获得矿体的大致尺寸和形态,对储量进行初步估算。
3. 电磁法电磁法主要用于寻找矿体的存在和定量评估矿产资源,通过测量地下的电磁场变化,可以推断出地下矿体的性质和规模。
该方法在矿产资源评估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4. 地震勘探法地震勘探法是一种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的特性来识别和评估矿产资源的方法。
通过测量地下地震波传播速度和反射、折射等特征,可以判断地下矿体的存在和分布情况。
三、矿产资源储量计算的方法1. 直接测量法直接测量法是指通过地面或井下的测量手段,直接对矿井或矿区进行测量,获取储量的数据。
常用的直接测量方法有石灰石等表露矿的岩土物理探测和煤矿的综合地质测量等。
2. 统计学方法统计学方法是通过样本调查和统计推算的方法来估算储量。
常用的统计学方法包括样本调查法、适应度频率法等。
这些方法通过对局部地质数据的采集,经过统计处理,推算出整个矿床或矿区的储量。
3. 矿体测量法矿体测量法是指通过对矿体进行测量,再计算出矿体体积和品位,从而得到储量的方法。
常用的矿体测量法有割切法、剖面法、模型法等。
资源量与储量计算方法储量(包括资源量,下同)计算方法的种类很多,有几何法(包括算术平均法、地质块段法、开采块段法、断面法、等高线法、线储量法、三角形法、最近地区法/多角形法),统计分析法(包括距离加权法、克里格法),以及SD 法等等。
(一) 地质块段法计算步骤:1. 首先,在矿体投影图上,把矿体划分为需要计算储量的各种地质块段,如根据勘探控制程度划分的储量类别块段,根据地质特点和开采条件划分的矿石自然(工业)类型或工业品级块段或被构造线、河流、交通线等分割成的块段等; 2. 然后,主要用算术平均法求得各块段储量计算基本参数,进而计算各块段的体积和储量;3. 所有的块段储量累加求和即整个矿体(或矿床)的总储量。
地质块段法储量计算参数表格式如表下所列。
表 地质块段法储量计算表块段 编号 资源储量级别 块段 面积 (m 2)平均厚度(m ) 块段 体积 (m 3)矿石体重(t/m 3) 矿石储量(资源量) 平均品位(%) 金属储量(t ) 备注123 45678910需要指出,块段面积是在投影图上测定。
一般来讲,当用块段矿体平均真厚度计算体积时,块段矿体的真实面积S 需用其投影面积S′及矿体平均倾斜面与投影面间的夹角α进行校正。
在下述情况下,可采用投影面积参加块段矿体的体积计算:①急倾斜矿体,储量计算在矿体垂直纵投影图上进行,可用投影面积与块段矿体平均水平(假)厚度的乘积求得块段矿体体积。
图在矿体垂直投影图上划分开采块段(a)、(b)—垂直平面纵投影图; (c)、(d)—立体图1—矿体块段投影; 2—矿体断面及取样位置②水平或缓倾斜矿体,在水平投影图上测定块段矿体的投影面积后,可用其与块段矿体的平均铅垂(假)厚度的乘积求得块段矿体体积。
优点:适用性强。
地质块段法适用于任何产状、形态的矿体,它具有不需另作复杂图件、计算方法简单的优点,并能根据需要划分块段,所以广泛使用。
当勘探工程分布不规则,或用断面法不能正确反映剖面间矿体的体积变化时,或厚度、品位变化不大的层状或脉状矿体,一般均可用地质块段法计算资源量和储量。
采矿业中的矿产资源评估与储量计算矿产资源评估和储量计算是采矿业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们对于决策制定、投资评估和资源管理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采矿业中矿产资源评估与储量计算的方法和流程,并介绍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一、矿产资源评估的方法与流程1. 采集数据在进行矿产资源评估之前,首先需要采集大量的地质、地球物理、化学等相关数据。
这些数据包括矿石的成分、品位、分布情况以及矿床的地质特征等。
数据采集可以通过地质勘探、钻探、实验分析等方式进行。
2. 数据整理与处理采集到的数据需要进行整理和处理,以便于后续的评估工作。
数据整理包括数据的统计、分类和编码等,数据处理则包括数据的清洗、校验和插值等。
通过整理和处理,可以得到一组完整、准确的数据,为后续的评估工作提供基础。
3. 资源分类根据矿石的性质和品位,将其分为不同的资源类别。
矿产资源的分类可以根据金属或非金属矿石、不同的成矿类型等来进行。
分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评估资源的性质和特征,并为后续的储量计算提供参考。
4. 资源评估资源评估是根据已有的数据和分析结果,对矿产资源进行定量的评价。
资源评估工作需要运用各种数学和统计方法,包括概率统计、空间插值、回归分析等。
评估的结果通常以资源量的形式呈现,包括可探明储量、可能可探明储量和推测储量等。
5. 资源报告编制完成资源评估后,需要将评估结果整理成资源报告。
资源报告应包括资源的分类、评估结果、数据来源和评估方法等。
资源报告通常由专业人员编制,且需遵守相应的国际或行业规范。
二、矿床储量的计算与估算1. 储量计算方法矿床储量的计算是根据已知的地质数据和资源评估结果,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推算。
常用的储量计算方法包括容积法、堆积曲线法和三维建模等。
这些方法都是基于矿床的地质特征和资源评估结果进行的。
2. 储量估算的准确性控制储量估算的准确性对于采矿业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控制储量估算的准确性,应该采用合适的方法和工具,同时考虑到地质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计算方法一、矿体厚度计算1、单工程矿体厚度a 、真厚度m :m =L(sinα·sinβ·cosγ±cosα·cos β)或 m =L(cosθsinβcos γ±sinθcosβ)式中:m ——矿体真厚度;L ——在工程中测量的矿体假厚度; β——矿体倾角;α——切穿矿体时工程的天顶角(工程与铅垂线的夹角);θ——工程切穿矿体时的倾角或坡度(工程与水平线的夹角)。
γ——工程方位角与矿体倾斜方向的夹角。
注:上列两式中,凡工程倾斜方向与矿体倾斜方向相反时,此处用“+”号,反之用“-”号。
b 、水平厚度m s : m s =m/sinβ c 、铅垂厚度m v : m v = m/cosβ2、平均厚度a 、算术平均法如果揭露矿体的勘探工程分布均匀、或者勘探工程分布不均匀,但其厚度变化无一定规律时,块段或矿体的平均厚度可用算术平均法计算:nmnm m m n∑=++=21cp M式中:M cp ——平均厚度;m 1、m 2……m n ——各工程控制的矿体厚度。
n ——控制工程数目。
b 、加权平均法当厚度变化稳定并有规律的情况下,如果勘探工程不均匀时,平均厚度应用各工程控制的长度对厚度进行加权平均:nm l l l l m l m l m nnn ∑=++++=212211cpM式中L 1、L 2……L n ——各工程控制长度(相邻工程间距离各一半之和)。
二、平均品位的确定1、单项工程平均品位计算a 、算术平均法在坑道、探槽或钻孔中连续取样的情况下,若样品长度相等,或不相等,但参予计算的样品较多,且样品分割长度与品位间无一定的依存关系时,应尽可能的使用算术平均法计算平均品位:nn∑=+++=C C C C C n21cp式中:C cp ——平均品位;C 1、C 2……C n ——各样品的品位; n ——样品数目。
b 、长度对品位进行加权平均在坑道、探槽或钻孔中连续采样的情况下,若样品分割长度不等,且样品数量不多或分割长度与品位之间呈一定的依存关系时,应以取样长度对品位进行加权平均:∑∑=++++++=LCL L L L L C L C L C C 212211cp nnn式中:C 1、C 2、……C n ——各个样品的品位;L 1、L 2、……L n ——各个样品的分割长度。
第一篇金属矿床露天开采第一章品位与储量计算第一节概述投资一个矿床开采项目,首先必须估算其品位和储量。
一个矿床的矿量、品位及其空间分布是对矿床进行技术经济评价、可行性研究、矿山规划设计以及开采计划优化的基础,是矿山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
因此,品位估算、矿体圈定和储量计算是一项影响深远的工作,其质量直接影响到投资决策的正确性和矿山规划及开采计划的优劣。
从一个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矿业投资者的角度看,这一工作做不好可能导致两种对投资者不利的决策:(1)矿体圈定与品位、矿量估算结果比实际情况乐观,估计的矿床开采价值在较大程度上高于实际可能实现的最高价值,致使投资者投资于利润远低于期望值,甚至带来严重亏损的项目。
(2)与第一种情况相反,矿床的矿量与品位的估算值在较大程度上低于实际值,使投资者错误地认为在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矿床的开采不能带来可以接受的最低利润,从而放弃了一个好的投资机会。
然而,准确地估算出一个矿床的矿量、品位绝非易事。
大部分矿体被深深地埋于地下,即使有露头,也只能提供靠近地表的局部信息。
进行矿体圈定和矿量、品位估算的已知数据主要来源于极其有限的钻孔岩心取样。
已知数据量相对于被估算的量往往是一比几十万乃至几百万的关系,即对一吨岩心进行取样化验的结果,可能要用来推算几十万乃至几百万吨的矿量及其品位。
可以不过分地说,矿量、品位的估算是世界上最大胆的外推。
因此,矿体圈定与矿量、品位估算不仅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而且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
做好这一工作要求掌握现代理论知识与手段,并应用它们对有限的已知数据进行各种详细、深入的定量、定性分析;同时也要求从事这一工作的地质与采矿工程师具有科学的态度和求实精神。
本章将较详细地介绍当今世界上常用的矿量、品位估算方法,包括探矿数据的分析、处理和用于品位估值的剖面法、平面法及矿床模型法等。
地质统计学作为品位估值的一种方法,从其诞生起就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章对此给予较大的篇幅。
储量计算方法的基本原理在矿产勘查工作中,利用各种方法、各种技术手段获得大量有关矿床的数据,这些数据是计算储量的原始材料。
计算储量通常的步骤如下:(1)工业指标及其确定方法:1)工业指标:工业指标是圈定矿体时的标准。
主要有下列个项:可采厚度(最低可采厚度):可采厚度是指当矿石质量符合工业要求时,在一定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下可以被开采利用的单层矿体的最小厚度。
矿体厚度小于此项指标者,目前就不易开采,因经济上不合算。
工业品位(最低工业品位、最低平均品位):工业品位是工业上可利用的矿段或矿体的最低平均品位。
只有矿段或矿体的平均品位达到工业品位时,才能计算工业储量。
最低工业品位的实质是在充分满足国家需要充分利用资源并使矿石在开采和加工方面的技术经济指标尽可能合理的前提下寻找矿石重金属含量的最低标准。
所以确定工业品位应考虑的因素是:国家需要和该矿种的稀缺程度;资源利用程度;经济因素,如产品成本及其与市场价格的关系;技术条件,如矿石开采和加工得难易程度等。
工业品位和可采厚度对于不同矿种和地区各不相同,就是同一矿床,在技术发展的不同时期也有变化。
边界品位:边界品位是划分矿与非矿界限的最低品位,即圈定矿体的最低品位。
矿体的单个样品的品位不能低于边界品位。
最低米百分比(米百分率、米百分值):对于品位高、厚度小的矿体,其厚度虽然小于最小可采厚度,但因其品位高,开采仍然合算,故在其厚度与品位之乘积达到最低米百分比时,仍可计算工业储量。
计算公式为:K=M×C。
(K-最低米百分比(m%);M-矿体可采厚度(m);C-矿石工业品位(%))。
夹石剔除厚度(最大夹石厚度):夹石剔除厚度实质矿体中必须剔除的非工业部分,即夹石的最大允许厚度。
它主要决定于矿体的产状、贫化率及开采条件等。
小于此指标的夹石可混入矿体一并计算储量。
夹石剔除厚度定得过小,可以提高矿石品位,但导致矿体形状复杂化,定得过大,会使矿体形状简化,但品位降低。
目前已有的储量计算方法很多,下面着重介绍找矿,评价阶段常用的算术平均法和地质块段法。
(一)算术平均法该法的实质是把形态不规则的矿体,改变为一个理想的具有同等厚度的板状体,其周边就是矿体的边界。
计算方法是先根据探矿工程平面图(或投影图)上圈出矿体边界,测定其面积(若为投影面积,需换算成真面积。
见后面块段法的面积换算)。
然后用算术平均法求出矿体的平均厚度、平均品位、平均体重。
最后按下面公式计算:矿体体积:V=SxM式中:V一矿体体积(下同);S一矿体面积;M一矿体平均厚度。
矿石储量: Q=VxD式中:Q一矿石储量(下同;D一矿石平均体重。
矿体金属储量:P=QxC式中:P一金属储量: C一矿石平均品位。
(二)地质块段法地质块段法实际上是算术平均法的一种,其不同之处是将矿体按照不同的勘探程度、储量级别、矿床的开采顺序等划分成数个块段,然后按块段分别计算储量,整个矿体储量即是各块段储量之和。
具体计算方法是首先根据矿体产状,选用矿体水平投影图(缓倾斜矿体)或矿体垂直纵投影图,在图上圈出矿体可采边界线,按要求划分块段。
然后分别测定各块段面积S (系矿块投影面积),根据各探矿工程所获得的资料,用算术平均法计算每个块段的平均品位C,平均体重D和平均厚度M(为平均视厚度,即垂直或水平厚度)。
因为矿体的真面积与真厚度之乘积等于投影面积与投影面之法线厚度之积具体按下面步骤计算:1.块段体积:V=S x M如果测定的面积为块段的垂直投影面积,则块段平均厚度M为块段的水平厚度;若测定的面积为块段的水平投影面积,则块段平均厚度为矿块的垂直厚度。
2.块段的矿石量:Q=V XD3.块段的金属量:P=QxC矿体的总储量即为各块段储量之和。
如果计算时采用的矿体平均厚度为真厚度,而面积是测定的投影面积,这时应把真厚度换算成视厚度(即水平或垂直厚度)。
或者将投形面积换算成矿体的真面积。
面积换算公式如下:S= Sˊ/sinβ式中:S一矿块真面积;Sˊ一矿块投影面积;β一矿体倾角。
露天开采储量计算公式
1、各分段矿体体积计算公式:
(1)当上、下两水平层矿体面积相差<40%时
S 1+S 2 Ⅴ= .H 2
(2)当上、下两水平层矿体面积相差>40%时
S 1+S 2+√S 1.S 2 Ⅴ= .H 3
当矿体作楔形尖灭时
S Ⅴ= .H 2
当矿体作锥形尖灭时
S Ⅴ= .H 3
式中:V :分段矿体体积(m 3)
S 1、S 2:分段上下两水平层矿体面积(m 2)
H :分段高(m )
2矿体各矿石类型体积计算以该矿石类型上、下水平层的面积和占分段矿体上、上两水平总面积的比例乘以分段矿体总体积求得。
S 1i +S 2i Ⅴi = .V S 1+S 2
式中:V i :分段某矿石类型体积
S 1i :S 2i :分段某矿石类型上、下两水平层面积
S 1、S 2:分段矿体上、下两水平层总面积
V :分段矿体总体积
3矿石储量计算公式
Q=V .(1-G ).D
式中:Q :矿石储量
V :某矿石类型体积(m 3)
G: 矿体平均夹石率(%)(≤0.5~1.99m 夹石厚度占矿体总厚度比例) D :矿石类型体重值(t /m 3)。
储量计算公式范文储量计算是指按照一定的方法和公式,对其中一种资源的量进行估算和计算。
对于自然资源储量的计算通常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地质条件、矿床特性、勘探程度等。
一般来说,储量计算的方法可以分为定性计算和定量计算两种。
定性计算是指通过对矿区地质特征和矿床类型的了解,进行判断和估算储量的方法;而定量计算则是通过具体的数据和公式进行计算。
下面介绍一些常用的储量计算公式:1.储量估算公式:储量(Reserves)= 面积(Area)× 厚度(Thickness)× 含量(Grade)× 回收率(Recovery)这是最基本的储量估算公式,适用于大部分资源的储量计算。
其中,面积是指矿区的有效面积,厚度是指矿床的厚度变化范围,含量是指矿石中目标元素或化合物的含量,回收率是指从矿石中提取出目标元素或化合物的百分比。
2.矿石储量计算公式:矿石储量(Reserves)= Ore量(Ton)× 含量(Grade)× 回收率(Recovery)/ 平均密度(Density)这个公式适用于矿石储量的计算,其中矿石量是指矿床中矿石的总量,含量和回收率的含义与上述公式相同,平均密度是指矿石的平均密度。
3.煤炭储量计算公式:煤炭储量(Reserves)= 面积(Area)× 厚度(Thickness)× 含碳量(Carbon)× 回收率(Recovery)/ 煤炭特征常数(Coal constant)这个公式是适用于煤炭储量计算的公式,其中面积和厚度的含义与上述相同,含碳量是指煤炭中含有的可燃烧碳的百分比,回收率是指从煤炭中提取出可用的煤的百分比,煤炭特征常数是根据煤的物理特性和化学成分的实测数据计算得出的常数。
需要注意的是,储量计算只是对资源量的估算和计算,并不能完全反映实际的资源量。
由于地质勘探的难度和成本,矿床中一部分资源可能被遗漏或无法探明,因此实际开采的资源量往往会有一定的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