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应激与心身疾病
- 格式:ppt
- 大小:1.80 MB
- 文档页数:43
应激与心身疾病一、应激的概念个体“觉察”到化境刺激对生理、心理和社会系统过重负担时的整体现象,所引起的反应可以是适应或适应不良的。
二、全身适应综合症:警戒期、阻抗期、衰竭期三、应激过程的模式输入——应激源中介机制——察觉和认知评估反应——心理和生理结果——适应或适应不良四、应激的生理反应1、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活动增强。
2、下丘脑-腺垂体-靶腺系统活动增强3、免疫系统功能抑制五、心身疾病的概念心理社会因素作为重要因素参与发病的躯体疾病。
六、心身疾病的范围消化系统:胃、十二指肠溃疡等。
心血管系统: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等。
呼吸系统:支气管哮喘、过度换气综合症等。
皮肤系统:神经性皮炎、荨麻疹等。
内分泌代谢系统: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
神经系统:紧张性头痛,偏头痛等。
泌尿与生殖系统:遗尿病,经前紧张综合症等。
骨骼肌肉系统:类风湿性关节炎,腰痛等。
其它:癫痫、口腔炎等七、冠心病和癌症发病中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所起的作用1、冠心病:急剧的情绪波动,如紧张、焦虑、恐惧、愤怒等。
人格特征:A 型人格为争取成就而努力奋斗,有竞争性,很容易引起不耐烦,有时间紧迫感,言语和举止粗鲁,对工作和职务过度地提出保证,有旺盛的精力和过度的敌意。
2、癌症:重要的情感丧失,抑郁、悲哀、孤独、生闷气等。
人格特征:C 型人格过分耐心,回避冲突,过分合作,屈从让步,不拒绝,缺乏主见,负性情绪控制力强,过于和谐,息事宁人。
八、心身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原则诊断原则:躯体诊断加心理诊断。
心理诊断靠心理检查,常用方法时回弹法和心理测查,多涉及的方面有病人的人格、当前的心理(情绪)状态、致病的心理社会因素因素(如生活或工作应激事件)。
治疗原则:心身同治,标本同治;因人而异,视情而定;心理干预目标:消除心理社会刺激因素,消除心理学诱因,消除生物学症状;综合治疗:适应环境,药物治疗、心理治疗。
预防原则:生物学因素预防,培养健全的人格,帮助人们学会应对挫折,改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