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故事:王质烂柯
- 格式:docx
- 大小:24.42 KB
- 文档页数:2
关于围棋的十三个历史小故事一尧造围棋教子丹朱传说中国古代有一个皇帝叫尧,他有一个儿子叫丹朱,丹朱小时候非常淘气,经常和小伙伴玩“打仗游戏”,身上弄出许多伤疤,尧帝很伤脑筋,于是就苦思冥想,终于想出来一个教育儿子的好方法。
一天,尧把丹朱叫到跟前对他说:“你喜欢玩打仗游戏,很容易受伤,现在我教你一种不会受伤的打仗游戏。
”丹朱听后很好奇。
二天尧让丹朱捡来一些黑色和白色的小石子,然后在地上画了很多小方格,对丹朱说:“黑石子给你,白石子给我,一个石子就是一个兵,你就是将军。
咱们轮流在方格线上摆放石子,一次只许放一个,看谁的兵能把对方的兵围住,围住的石子就被消灭掉,必须把它拿走,”丹朱听了很感兴趣,就与尧在地上打起仗来。
玩着玩着,丹朱发现自己的黑兵总被白兵消灭,急的抓耳挠腮,尧笑着对丹朱说:“你失败是因为你不爱动脑筋,这与战场打仗一样,必须排兵布阵学习方法,否则是不能取胜的。
”丹朱受到了启发,从此以后再也不和小伙伴们瞎打瞎闹了,而是向父亲学习这种游戏的本领,经常入迷的对着方格认真思考,悟出了许多打仗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逐渐变得稳重,聪明了。
当他长大以后,真正成为了一名能文善武非常优秀的将军了。
尧帝教丹朱玩的这种游戏经过不断发展便成为现在的围棋。
二有史以来第一位职业棋手弈秋是见于记载的第一位职业棋手,大约生活在战国初期,由于棋艺高超,当时就有很多年青人想拜他为师。
他有两个学生:一个诚心学艺学,十分专心;另一个大概只贪图弈秋的名气,虽拜在门下,并不下功夫,弈秋讲棋时,他心不在焉,探头探脑地朝窗外看,想着鸿鹄什么时候能飞过来。
飞来了好张弓搭箭射两下试试。
两个学生同在学棋,同拜一个师,前者学有所成,后者未能领悟棋艺。
这小故事说明了专心致志是下好围棋的先决条件。
三烂柯山的传说烂柯山传说最早的文字记载是晋朝中期(公元345年-356年)虞喜的《志林》。
而后,北魏孝文帝时(公元471年-476年)郦道元的《水经注》、南朝梁武帝(公元504年-549年)任肪《述异记》等诸多史科中都有记载。
观棋烂柯的成语典故典源出处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上:“信安郡石室山,晋时王质伐木至,见童子数人棋而歌,质因听之。
童子以一物与质,如枣核,质含之,不觉饥。
俄顷,童子谓曰:‘何不去?’质起视,斧柯尽烂。
既归,无复时人。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渐江水注》亦载。
释义用法传说晋王质入石室山伐木,见几个童子边下棋边唱歌,他在旁边观看听唱。
过一会儿,童子催他起身时,发现斧子柄都烂了,回到家中,已没有与己同时的人了。
后以此典表示时间久远或世事变迁。
”用典形式【柯斧】清·黄遵宪:“欲寻柯斧仙何处,久困津梁佛亦疲。
”【柯催】宋·陆游:“梁熟犹余梦,柯催未毕棋。
”【烂柯】宋·苏轼:“顾谓同来稚子,应烂汝,腰下长柯。
”元·冯子振:“烂柯时树老无花,叶叶枝枝风雨。
”清·陈廷敬:“真见长安似弈棋,故山回首烂柯迟。
”【樵斧】金·李俊民:“暂来樵斧,贪看两争棋。
人间不道,俯仰成今古。
”【斧柯烂】唐·孟郊:“樵客返归路,斧柯烂从风。
”宋·陆游:“观棋未终局,回视斧柯烂。
”明·张简:“斧柯烂尽不成仙,不如一醉三千日。
”【柯山局】宋·文天祥:“悠悠成败百年中,笑看柯山局未终。
”【烂斧柯】宋·黄庭坚:“两客争棋烂斧柯,一儿坏局君不呵。
”宋·陆游:“吾棋一局千年事,从使旁观烂斧柯。
”【烂柯人】唐·刘禹锡:“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烂柯棋】唐·戎昱:“他年会相访,莫作烂柯棋。
”【烂樵斧】宋·苏辙:“逝将从之游,不惜烂樵斧。
”【王质观棋】清·丘逢甲:“残局尚存柯未烂,欲随王质共观棋。
”【苍枰烂斧】明·徐渭:“苍枰烂斧或有人,石桥浸影终无月。
”【柯云罢弈】宋·蒋捷:“柯云罢弈,樱桃在,梦难觅。
”【柯烂忘归】唐·钱起:“主人善止客,柯烂忘归年。
烂柯——围棋的别称
南北朝任昉在《述异记》中记录了一个围棋的志怪故事。
这个故事版本很多,细节也是逐渐丰满的。
核心内容是:一位叫王质的樵夫进山砍柴,看到两位神仙正在下棋,他就过去驻足观看。
香完一局后,他发现自己斧子的木柄都烂掉了。
他赶紧跑回家,却发现物是人非。
因为就在他观棋的时间里,人世间已经过去了千百年。
后来,人们就把他砍柴观棋的山称为烂柯山,把围棋成为烂柯。
这个故事充满了世事的变幻和围棋的雅趣,所以被广泛流传。
也被诗文、绘画等不断展现。
围棋有趣的小故事一、“尧造围棋”的传说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中国的尧帝可是个很有智慧的君主呢。
那时候啊,他的儿子丹朱特别调皮捣蛋,就知道整天瞎玩,一点都不上进。
尧帝就特别发愁,心想怎么才能让这小子变得聪明懂事呢?有一天啊,尧帝灵机一动,就发明了围棋。
他把丹朱叫过来,说:“儿子啊,咱来玩这个新玩意儿。
”这围棋棋盘就像一个小世界,有纵横交错的线,棋子就像一个个小士兵。
丹朱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
他开始专心研究怎么下围棋,慢慢地啊,丹朱变得越来越聪明,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只知道调皮了。
从那以后呢,围棋就开始慢慢流传开来啦。
二、“观棋烂柯”的奇妙经历晋朝的时候有个叫王质的小伙子,这人啊,特别喜欢到山里去砍柴。
有一天呢,他像往常一样到山里去,走着走着就听到一阵很清脆的下棋的声音。
王质就特别好奇,顺着声音找过去,发现有两个老头儿正在一棵大树下专心地下围棋呢。
这俩老头儿下得可真是精彩,王质就忍不住站在旁边看。
他看着看着就入迷了,感觉周围的一切都不存在了,眼里就只有棋盘上黑白棋子的你来我往。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其中一个老头儿对他说:“小伙子,你该回家了。
”王质这才回过神来,他想拿起自己的斧子回家,可一看,斧柄都已经烂掉了。
等他回到村子里,发现村子里的人他一个都不认识了,原来啊,已经过了好几百年了。
就因为看了一盘围棋,他就像穿越了时空一样,你说奇不奇怪?三、小和尚与老和尚的围棋较量在一座深山古寺里,有一个小和尚,这小和尚啊,对围棋特别痴迷。
寺里有个老和尚,围棋下得特别好。
小和尚就整天缠着老和尚,想跟他下棋。
有一次啊,小和尚和老和尚坐在寺院的石桌前下棋。
小和尚下得特别认真,每一步都思考很久,眼睛紧紧盯着棋盘,就像在守护着什么宝贝似的。
老和尚呢,倒是很淡定,不慌不忙地下着。
下着下着,小和尚觉得自己占了上风,就有点得意忘形了,下子的速度也快了起来。
老和尚呢,微微一笑,突然下出了一步妙棋,一下子就扭转了局势。
小和尚当时就傻眼了,挠挠头说:“师父,您这招可太厉害了,我怎么就没想到呢?”老和尚就笑着说:“下棋啊,就和做人一样,不能得意太早,要沉稳啊。
围棋别名及棋盘围棋,起源于中国,它迄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你们知道围棋的别名吗?知道围棋棋盘怎么看吗?下面店铺给你介绍围棋的别名及棋盘吧,欢迎阅读。
围棋的别名从古文献来看,围棋最早被人称为"弈"或"棋"。
据说,这是各地方言不同的缘故。
北人称"弈",南人谓"棋"。
后来,有人根据下棋时黑白双方总是互相攻击,互相包围的特点,称"下棋"是"围棋"。
汉代,围棋虽已作为一个专用名词出现,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围棋"还是被当作动宾词组使用。
如古诗中"溪头烘药烟霞暖,花下围棋日月长","昂头说《易》当闲客,落手围棋对俗人"都是明显的例证。
到了佛道盛行的南北朝时期,围棋活动极为普遍,文人学士中有的已嗜弈成癖,有些遁迹沙门的佛门弟子也乐此不疲。
这期间,围棋又得了两个富有时代特点的别名。
东晋高僧支道林与颇负棋名的辅国重臣谢安等人相交甚笃,他长期枰边观战见棋手交锋时缄口不语,手起棋落,意蕴其中,"共藏多少意,不语两相和",于是说围棋是"手谈"。
意思是对弈的双方通过一递一着进行着无言的交谈,同样达到了交流思想、融洽情感的目的。
稍后,王坦之把弈者正襟危坐、运神凝思时毫无喜怒哀乐表情的那副神态,比作是僧人参禅入定,故又称围棋为"坐隐"。
晋人的神话小说中有则故事,说有个名叫王质的青年樵夫,入山砍柴,遇见仙者对弈,因在旁侧观棋入迷,虽岁移月逝斧柯烂尽犹不自知,待一局棋罢,"及归故里,无复时人",王质回到故居方知同辈之人皆已作古……由于这段故事流传极广,后人遂将"烂柯"戏作围棋的别称。
至今,烂柯一词不仅在国内围棋书刊上还是屡见不鲜,甚至在日本,也有高段棋手特意将烂柯两字书于扇面,用此馈赠海内外弈友。
围棋经典故事1. 烂柯的传说:古代有个樵夫上山砍柴,看到两个仙人在下围棋,他就站在旁边看。
等他回过神来,发现自己的斧头都烂掉了,你说神奇不神奇?这就好像你在看一部超级精彩的电影,完全沉浸其中,等结束才惊觉时间过得好快呀!2. 弈秋授徒的故事:弈秋可是个厉害的棋手,他教两个徒弟下棋,一个专心致志,另一个却总想着别的。
哎呀,就像我们学习的时候,有的人一心一意,而有的人总是分心,结果能一样吗?3. 王积薪自大受挫:王积薪觉得自己的棋艺可高超了,结果有一次遇到个民间高手,被打得落花流水呢!这多像那些自以为了不起的人,突然遇到更强的对手,立马傻眼了,哈哈!4. 施襄夏和范西屏的友谊:他们俩可是棋坛的好朋友呀,一起钻研围棋,互相切磋。
这不就跟你和你最好的朋友一样,一起进步,一起成长!5. 黄龙士的传奇:黄龙士下棋那叫一个厉害,称霸棋坛。
就好比在学校里,总有那么一个学霸,让人好生羡慕!6. 刘仲甫骊山遇仙:刘仲甫在骊山遇到了神仙下棋,他从中学到了好多呢!这就好像你突然有了一次奇遇,从此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7. 顾师言一子定胜负:顾师言下棋超厉害的,有一次只用了一子就决出了胜负,哇,这也太牛了吧!就像篮球比赛中,最后一秒的绝杀,让人热血沸腾!8. 段祺瑞痴迷围棋:段祺瑞那可是对围棋痴迷得很呀,常常找人下棋。
这跟那些喜欢打游戏的人有啥区别,就是特别着迷嘛!9. 陈毅元帅与围棋:陈毅元帅也很喜欢围棋呢,他还推动了围棋的发展。
这就如同一个很有影响力的人,为自己热爱的事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呀!我觉得这些围棋经典故事都太有趣啦,能让我们了解到围棋的魅力和历史的丰富多彩。
它们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照亮了围棋的天空,让我们对围棋充满了向往和热爱。
观棋柯烂的意思
观棋柯烂,也称为柯烂,烂柯。
这个典故来自于南朝梁的文学家——任昉——的著作——《述异记》。
在《述异记》的上卷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信安郡石室山,晋时王质伐木至,见童子数人棋而歌,质因听之。
童子以一物与质,如枣核,质含之而不觉饥。
俄,童子谓曰:"何不去?"质起视,斧柯尽烂。
既归,无复时人。
这个故事是说,在晋时有一个樵夫叫做王质。
他打柴归来的路上遇到了几名下棋的人。
于是,王质就停下来观看。
下棋的一个人给他一个枣核大小的东西。
王质把这个东西,含在嘴里。
过了一会儿,他准备离开时,发现,自己木头的斧柄已经腐烂了。
等王质回到家里,发现,整个村里的人,全部不认识了。
看来,至少过去了几百年了。
柯烂的意思比喻时间久远,过去了很长的时间。
关于围棋的十三个历史小故事一尧造围棋教子丹朱传说中国古代有一个皇帝叫尧,他有一个儿子叫丹朱,丹朱小时候非常淘气,经常和小伙伴玩“打仗游戏”,身上弄出许多伤疤,尧帝很伤脑筋,于是就苦思冥想,终于想出来一个教育儿子的好方法。
一天,尧把丹朱叫到跟前对他说:“你喜欢玩打仗游戏,很容易受伤,现在我教你一种不会受伤的打仗游戏。
”丹朱听后很好奇。
二天尧让丹朱捡来一些黑色和白色的小石子,然后在地上画了很多小方格,对丹朱说:“黑石子给你,白石子给我,一个石子就是一个兵,你就是将军。
咱们轮流在方格线上摆放石子,一次只许放一个,看谁的兵能把对方的兵围住,围住的石子就被消灭掉,必须把它拿走,”丹朱听了很感兴趣,就与尧在地上打起仗来。
玩着玩着,丹朱发现自己的黑兵总被白兵消灭,急的抓耳挠腮,尧笑着对丹朱说:“你失败是因为你不爱动脑筋,这与战场打仗一样,必须排兵布阵学习方法,否则是不能取胜的。
”丹朱受到了启发,从此以后再也不和小伙伴们瞎打瞎闹了,而是向父亲学习这种游戏的本领,经常入迷的对着方格认真思考,悟出了许多打仗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逐渐变得稳重,聪明了。
当他长大以后,真正成为了一名能文善武非常优秀的将军了。
尧帝教丹朱玩的这种游戏经过不断发展便成为现在的围棋。
二有史以来第一位职业棋手弈秋是见于记载的第一位职业棋手,大约生活在战国初期,由于棋艺高超,当时就有很多年青人想拜他为师。
他有两个学生:一个诚心学艺学,十分专心;另一个大概只贪图弈秋的名气,虽拜在门下,并不下功夫,弈秋讲棋时,他心不在焉,探头探脑地朝窗外看,想着鸿鹄什么时候能飞过来。
飞来了好张弓搭箭射两下试试。
两个学生同在学棋,同拜一个师,前者学有所成,后者未能领悟棋艺。
这小故事说明了专心致志是下好围棋的先决条件。
三烂柯山的传说烂柯山传说最早的文字记载是晋朝中期(公元345年-356年)虞喜的《志林》。
而后,北魏孝文帝时(公元471年-476年)郦道元的《水经注》、南朝梁武帝(公元504年-549年)任肪《述异记》等诸多史科中都有记载。
围棋成语故事围棋成语故事有以下几个:1. 巢毁卵破:这则成语出自《后汉书·孔融传》。
孔融是后汉三国时期的人物,据传是孔子的二十世孙,此人博学多才,刚直不阿。
孔融多次给曹操提出许多好意见,曹操非常妒忌他,疑心终会对自己造成不利,于是给他找了个“莫须有”的罪名,判处“弃市”酷刑。
孔融被捕时,他七岁的女儿和九岁的儿子在家里下棋,有人通风报信让他们快逃,但他们不为所动,仍坚持下棋。
他们说:“哪有鸟巢毁了而鸟蛋不被打破的道理呢?”兄妹俩镇定自若的行为震动了曹操,他害怕此两人日后为父报仇,于是下令把兄妹俩也给处死了。
这个成语比喻在大祸来临时候,靠山到了,自己也不能幸免。
2. 举棋不定:这个成语原意是指下棋时犹豫不决,比喻拿不定主意。
在围棋中,有时候也需要做出决策,如果犹豫不决,可能会错失良机。
3. 观棋烂柯:这个成语出自《说郛》。
故事说的是两位围棋高手对弈,其中一位名叫王质的人在观棋时,因过于专注而忘记了时间。
等他回过神来,发现自己的斧子已经腐烂了。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看棋十分入迷,或是形容围棋变化莫测,十分复杂。
4. 围魏救赵:这个成语出自《史记》。
故事说的是齐国为了救援被魏国围攻的赵国,采取了围攻魏国的策略,最终成功地解围并战胜了魏国。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通过攻击敌人的薄弱环节来达到救援的目的。
在围棋中,有时候也需要采取类似的策略,通过攻击对方的弱点来获得胜利。
5. 棋逢对手:这个成语出自《唐诗纪事》。
意思是说下棋遇到对手,比喻双方水平相当,难分高下。
在围棋中,有时候也会遇到与自己水平相当的对手,这时候就需要更加用心地应对,才能取得胜利。
十大经典围棋故事1、“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围棋起源于中国,相传“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
尧娶妻富宜氏,生下儿子丹朱,儿子行为不好,喜欢玩打仗的游戏,常常弄得满身是伤,尧很难过,于是制作了围棋,“以闲其情。
”这就是最早出现的围棋模型。
这样丹朱在格子上就能体验冒验的乐趣,而不用东跑西颠冒受伤的危险玩乐。
按照这种说法,围棋诞生之初,就具有了开发智慧、纯洁性情的功能。
2、“鼻祖”弈秋弈秋是春秋时期人,是我国史籍记载的第一位棋手,是“通国之善弈者”,被称为围棋“鼻祖”。
弈秋带了两个学生。
一个诚心学艺,听课十分专心;另一个却不下功夫,上课时心不在焉,总是探头探脑地朝窗外看,想着外面大雁什么时候才能飞来,飞来了好张弓搭箭射两下试试。
两个学生同在学棋,同拜一个师,前者学有所成,成为远近闻名的高手,后者未能领悟棋艺。
这说明专心致志是下好围棋的先决条件。
3、“商山四皓”商山四皓,指的是秦末汉初的四位著名学者。
他们不愿意当官,长期隐居在商山,人称“商山四皓”。
刘邦久闻四皓的大名,曾请他们出山为官,而被拒绝。
刘邦登基后,立长子刘盈为太子,封次子如意为赵王。
后来,他见刘盈天生懦弱,才华平庸,而次子如意却聪明过人,才学出众,就想废掉刘盈而立如意为太子。
刘盈的母亲吕后闻听,非常着急,就开国大臣张良想办法。
张良建议吕后聘请“商山四皓”作太子的宾客,吕后答应了。
“商山四皓”都是张良的好朋友,碍于老朋友的面子,他们出山了。
很快,太子刘盈经过这四位长者潜移默化的教导,修养与见识大有长进。
一天,刘邦与太子一起饮宴,他见太子背后有四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问后才知是“商山四皓”。
四皓对刘邦说:“我们听说太子是个仁人志士,又有孝心,礼贤下士,我们就一齐来作太子的宾客。
”刘邦见太子有四位大贤辅佐,便知道太子已不可废,于是就消除了改立赵王如意为太子的念头。
刘盈后来继位,为汉惠帝。
商山四皓喜欢下围棋。
唐代王维、李思训、孙位,五代支仲元、石恪,北宋孙可元、李公麟、南宋马元,元代钱选等,都以四皓在商山为题材,作《商山四皓图》,或名《四皓弈棋图》,或名《山居四皓图》。
1.烂柯谱晋代信安郡(今浙江衢州)人王质到山中砍柴的时候,看到几位童子下棋,就凑过去看。
童子把一个形状像枣核一样的东西给王质,他吞下后,竟然不觉得饥饿了。
过了一会1.烂柯谱晋代信安郡(今浙江衢州)人王质到山中砍柴的时候,看到几位童子下棋,就凑过去看。
童子把一个形状像枣核一样的东西给王质,他吞下后,竟然不觉得饥饿了。
过了一会儿,有个童子说:“你该回家了吧?”王质这才起身,发现那木头的斧柄已经腐烂了,斧头掉在地上。
等他回到人间,他孙子已经是七十多岁的老翁了。
王质看几位童子下棋的那一局,就是传说中的绝世棋谱《烂柯谱》。
2.草木谱谢安是东晋大将,也是著名的围棋高手。
公元383年,符坚率军侵犯晋国,晋征讨大都督谢安成竹在胸,一边和侄子谢玄下围棋,一边部署作战,赢得了著名的“淝水之战”胜利。
此战以少胜多,暗合此局排兵布阵之法,史称《草木谱》。
奈何时人只顾及庆祝胜利,却忘记了把这一“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经典对弈保存下来,绝世棋谱,自此湮没。
3.媪妇谱唐朝围棋国手王积薪有一次借宿在一位老妇人家,听得隔壁老妇人和她的媳妇躺在床上对话:“夜很长,一时睡不着,咱们来下盘围棋吧!”老妇人说。
“好的。
”媳妇回答。
王积薪好不奇怪,心想:“屋里没有灯,躺在床上怎样下围棋呢?”便侧耳谛听。
“起东南九放一子。
”媳妇说。
“东五南十二放一子。
”老妇人回答。
“起西八南十放一子。
”“西九南十放一子。
”……两人这样你一句我一句,总共下了三十六着棋。
忽听老妇人说:“你输了。
”媳妇说:“是我输了。
”积薪暗暗地记住了她们下棋的全过程。
第二天,他用棋盘把她们的下法重新演示了一遍,她们所下之棋,妙招迭出,用意独特,是他万万意想不到的。
可惜此谱没有流传下来,由此成为绝世之作。
4.呕血谱北宋围棋国手刘仲甫在骊山脚下,看到一乡下少女家里墙上竟然挂着棋盘,于是嗤笑对方。
妙龄少女秀眉微蹙,与刘对弈,素指轻弹一百二十着,刘被杀得大败,登时呕血数升,从此人们把这次对弈的棋谱称之为《呕血谱》。
关于围棋的十三个历史小故事一尧造围棋教子丹朱传说中国古代有一个皇帝叫尧,他有一个儿子叫丹朱,丹朱小时候非常淘气,经常和小伙伴玩“打仗游戏”,身上弄出许多伤疤,尧帝很伤脑筋,于是就苦思冥想,终于想出来一个教育儿子的好方法。
一天,尧把丹朱叫到跟前对他说:“你喜欢玩打仗游戏,很容易受伤,现在我教你一种不会受伤的打仗游戏。
”丹朱听后很好奇。
二天尧让丹朱捡来一些黑色和白色的小石子,然后在地上画了很多小方格,对丹朱说:“黑石子给你,白石子给我,一个石子就是一个兵,你就是将军。
咱们轮流在方格线上摆放石子,一次只许放一个,看谁的兵能把对方的兵围住,围住的石子就被消灭掉,必须把它拿走,”丹朱听了很感兴趣,就与尧在地上打起仗来。
玩着玩着,丹朱发现自己的黑兵总被白兵消灭,急的抓耳挠腮,尧笑着对丹朱说:“你失败是因为你不爱动脑筋,这与战场打仗一样,必须排兵布阵学习方法,否则是不能取胜的。
”丹朱受到了启发,从此以后再也不和小伙伴们瞎打瞎闹了,而是向父亲学习这种游戏的本领,经常入迷的对着方格认真思考,悟出了许多打仗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逐渐变得稳重,聪明了。
当他长大以后,真正成为了一名能文善武非常优秀的将军了。
尧帝教丹朱玩的这种游戏经过不断发展便成为现在的围棋。
二有史以来第一位职业棋手弈秋是见于记载的第一位职业棋手,大约生活在战国初期,由于棋艺高超,当时就有很多年青人想拜他为师。
他有两个学生:一个诚心学艺学,十分专心;另一个大概只贪图弈秋的名气,虽拜在门下,并不下功夫,弈秋讲棋时,他心不在焉,探头探脑地朝窗外看,想着鸿鹄什么时候能飞过来。
飞来了好张弓搭箭射两下试试。
两个学生同在学棋,同拜一个师,前者学有所成,后者未能领悟棋艺。
这小故事说明了专心致志是下好围棋的先决条件。
三烂柯山的传说烂柯山传说最早的文字记载是晋朝中期(公元345年-356年)虞喜的《志林》。
而后,北魏孝文帝时(公元471年-476年)郦道元的《水经注》、南朝梁武帝(公元504年-549年)任肪《述异记》等诸多史科中都有记载。
古代围棋趣闻之烂柯传说
【图语:烂柯山的传说】
围棋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文人墨客中间,都有它的爱好者。
尤其在太平盛世,围棋每有较大的发展,随之而来也出现了许多趣闻轶事,在历代围棋爱好者中间广为流传。
这里,选择其中最有意趣、最有渲染力的,加以介绍。
烂柯传说
在梁任昉的《述异记》中,记载着烂柯山的传说。
晋朝时,浙江信安郡有个石宝山,山中松木繁茂。
一天,樵夫王质进山伐木,忽见两童子在对弈围棋,便在旁观看。
两童子边下棋边吃枣子,有时也顺手递颗枣子给王质吃。
王质的肚子不觉得饿了,就专心致志在旁观棋。
一局棋尚未下完,童子问王质:“怎么你还不回去?看你的斧头……”王质回头一摸斧头,木柄已经烂尽了。
王质不觉已有百岁,回到家再也找不到同时生活的人了。
他去砍柴的那座山,后人便称之为“烂柯山”。
这一有趣的故事,千百年来一直在人们,特别是在围棋爱好者中间传诵着。
它当然是一则神话传说,但却说明围棋趣味无穷,连旁观者竟也乐而忘返。
我国古代关于围棋的神话传说很多,唯有烂柯山的故事流传最广,历代文人墨客常常以此为题材赋诗作画。
唐代诗人孟郊作有《烂柯石》诗如下:
仙界一日内,人间千岁穷。
双棋未遍局,万物皆为空。
樵客返归路,斧柯烂从风。
唯余石桥在,独自凌丹虹。
明代文豪徐渭有《题王质烂柯图》:闲看数着烂樵柯,涧草山花一刹那。
五百年来棋一局,仙家岁月也无多。
围棋故事:王质烂柯
王质烂柯
东晋时,信安郡樵夫王质入石室山中伐木,见两童子对弈,便将斧子放在地上,驻足观看。
也不知看了多久,两童子顺手给了王质几枚枣核状物,王质吃下后遂不觉饥饿,继续专心致志地看棋。
一局棋尚未下为,一童子忽对王质道:“你怎么还不回去?”王质如梦初醒,忙去取斧子,却发现斧柄全已朽烂不堪。
回到家里,物是人非,原来山中一局棋,世上已百年。
——《太平御览》
故事中所说的石室山,因为这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已经被人们称为烂柯山了。
故事说晋代王质砍柴的时候到了这山中,看到有几位童子有的在下棋,有的在唱歌,王质就到近前去听。
童子把一个形状像枣核一样的东西给王质,他吞下了那东西以后,竟然不觉得饥饿了。
过了一会儿,童子对他说:"你为什么还不走呢?"王质这才起身,他看自己的斧子时,那木头的斧柄已经完全腐烂了。
等他回到人间,与他同时代的人都已经没有了。
王质在山中逗留了片刻,人世间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故事因此常常被人们用来形容人世间的巨变。
唐代诗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出逢席上见赠》中"到乡翻似烂柯人"一句,就引用了这个典故。
诗人用王质自比,表达了他遭贬离开京城二十多年后,人事的沧桑巨变所带给他的恍如隔世的感觉。
古人喜欢用神话去解释那些神秘陌生的事物。
云雾缭绕的深山,常常会被人们想像成不问尘世烦忧的仙人的居所。
这故事中,时间对山中的童子们是宽容的,而对人间却是冷漠的。
其中所寄托的一种苍凉的意味,也使历来读到它的人们不由得发出怅惘的叹息。
后人就把“烂柯”作为围棋的一个别名。
比较冷门的民间传说故事那我给你讲个“王质烂柯”的故事吧。
话说很久很久以前啊,有个叫王质的小伙子,这人呢,就是个普普通通的樵夫,每天就干一件事——上山砍柴。
有一天啊,他像往常一样,背着自己的砍柴工具就进了山。
在山里走着走着呢,就听到一阵特别清脆的下棋声,“啪啪啪”的,那声音就像有魔力一样,勾着他的魂儿。
他顺着声音找啊找,就看到在一个大树下,有两个老头儿正在下棋呢。
这俩老头儿,那神态悠闲得很,就好像这世界上除了这盘棋,啥都不重要了。
王质也是个好奇的主儿啊,就把砍柴的事儿给忘到九霄云外去了,站在旁边津津有味地看起棋来。
这一看可不得了,他就感觉自己像是进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周围的一切都变得模糊了,眼里就只有棋盘上的棋子在动来动去。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其中一个老头儿看了他一眼,还递给他一个像枣核一样的东西,示意他含在嘴里。
王质也没多想,就照着做了。
这一含啊,他就感觉自己肚子不饿了,也不累了,就一门心思看棋。
又过了好一会儿,一局棋终于下完了。
王质这才想起来自己还得砍柴回家呢。
可当他去拿自己的砍柴工具的时候,却发现那斧头的木柄啊,已经烂得不成样子了,就像在土里埋了几十年似的。
他心里觉得特别奇怪,但也没太在意,就赶紧下山回家。
等他回到村子里,可把他吓了一跳。
村子里的模样全变了,他熟悉的那些房子啊,好多都不见了,而且村里的人他一个都不认识。
他就到处打听,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白胡子老头儿,那老头儿一听他说自己是王质,眼睛瞪得老大,说:“你说你是王质?几百年前是有个叫王质的上山砍柴就再也没回来啊!”王质这才明白,自己在山上看那盘棋的功夫,山下已经过了好几百年了。
你说这事儿玄不玄乎?就因为看了一盘棋,整个世界都变了个样儿。
这就是“王质烂柯”的故事,从那以后啊,这个故事就一直在民间流传着,告诉人们这世间的时间啊,有时候真的很奇妙,说不定在哪个神秘的地方,时间就像流水一样,和咱们平常过得不一样呢。
围棋故事:王质烂柯
导读:东晋时,信安郡樵夫王质入石室山中伐木,见两童子对弈,便将斧子放在地上,驻足观看。
也不知看了多久,两童子顺手给了王质几枚枣核状物,王质吃下后遂不觉饥饿,继续专心致志地看棋。
一局棋尚未下为,一童子忽对王质道:“你怎么还不回去?”王质如梦初醒,忙去取斧子,却发现斧柄全已朽烂不堪。
回到家里,物是人非,原来山中一局棋,世上已百年。
——《太平御览》
故事中所说的石室山,因为这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已经被人们称为烂柯山了。
故事说晋代王质砍柴的时候到了这山中,看到有几位童子有的在下棋,有的在唱歌,王质就到近前去听。
童子把一个形状像枣核一样的东西给王质,他吞下了那东西以后,竟然不觉得饥饿了。
过了一会儿,童子对他说:"你为什么还不走呢?"王质这才起身,他看自己的斧子时,那木头的斧柄已经完全腐烂了。
等他回到人间,与他同时代的.人都已经没有了。
王质在山中逗留了片刻,人世间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故事因此常常被人们用来形容人世间的巨变。
唐代诗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出逢席上见赠》中 "到乡翻似烂柯人"一句,就引用了这个典故。
诗人用王质自比,表达了他遭贬离开京城二十多年后,人事的沧桑巨变所带给他的恍如隔世的感觉。
古人喜欢用神话去解释那些神秘陌生的事物。
云雾缭绕的深山,
常常会被人们想像成不问尘世烦忧的仙人的居所。
这故事中,时间对山中的童子们是宽容的,而对人间却是冷漠的。
其中所寄托的一种苍凉的意味,也使历来读到它的人们不由得发出怅惘的叹息。
后人就把“烂柯”作为围棋的一个别名。
上文是关于围棋故事:王质烂柯,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