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下载】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战略选择下 64分
- 格式:pdf
- 大小:170.20 KB
- 文档页数:8
中国式现代化 选择题1. 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点是什么?a) 以市场经济为基础,政府干预较少b) 以计划经济为基础,政府干预较多c) 以集体经济为基础,政府干预较少d) 以国有经济为基础,政府干预较多答案:a) 以市场经济为基础,政府干预较少2. 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是什么?a) 实现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b) 实现政治体制的改革和社会进步c) 实现文化传统的保护和传承d) 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答案:a) 实现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3. 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a) 自由、平等、民主、法治b)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c) 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团结协作、开放包容d) 和谐共处、和平发展、互利共赢、共同繁荣答案:b)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4. 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是什么?a) 西方式现代化道路b) 东方式现代化道路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d) 亚洲式现代化道路答案: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5. 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经验是什么?a) 坚持改革开放,引进外资和技术b) 坚持自主创新,加强科技研发和人才培养c)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d)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权益和利益最大化答案:b) 坚持自主创新,加强科技研发和人才培养6. 中国式现代化的挑战是什么?a) 资源环境压力和能源安全问题b) 社会矛盾和贫富差距问题c) 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化进程问题d) 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问题答案:a) 资源环境压力和能源安全问题;b) 社会矛盾和贫富差距问题。
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战略选择(下) (64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战略选择(下) (64分)一、是非题(2分×10 = 20分)1. 文化去分化导致文化影响渗透到全社会,文化竞争力成为国家的一种核心竞争力。
A、对B、错2. 所有的文化变迁都属于文化现代化。
A、对B、错3. 文化组合创新是文化要素、形式和载体的新组合。
A、对B、错4. 语言、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变化,很难进行发展水平的跨国比较,但可进行历史比较。
A、对B、错5. 文化遗产的合理保护和有效利用,是文化现代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是不可替代的部分。
A、对B、错6. 中外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是明朝万历年间以来的中西文化交流,包括西方文化和自然科学传入中国等。
A、对B、错7. 文化创新是文化现代化的根本来源。
A、对B、错8. 文化系统现代化:新文化、现实文化和文化遗产的复合互动。
A、对B、错9. 文化政策和文化选择具有很大差异,不能简单模仿。
A、对B、错10. 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落伍大致始于18世纪。
A、对B、错二、单选题(3分×20 = 60分)1. 《乐律全书》的作者是()。
6. 文化现代化的基本定义的四个维度不包括()。
A、时间B、空间C、领域D、类别7. 文化产业有经济活动和文化传播的双重性质,要求政府管理必须适度,文化企业()。
A、自由发展B、服从安排C、互通有无D、高度自律8. 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不包括()。
A、区别对待资源,合理开发市场B、开发最新资源,瞄准国际市场C、政府管理适度,企业高度自律D、既有战略布局,又要循序渐进9. 以下不属于免费开放的城市设施的是()。
A、公共图书馆B、公共博物馆C、城市公园D、风景区10. 文化现代化的政策目标不包括()。
A、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权益B、提高国民文化生活水平C、D、提高文化创造力11. 在人类文化前沿,文化现代化更多是一种()。
A、思想解放B、社会变革C、自然演化D、创新发展12. 文化现代化路径图的战略布局四个要点不包括()。
中国式现代化选择题
以下是一些与中国式现代化相关的选择题:
1. 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理念是:
a) 追求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模式和生活方式
b) 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化要求,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
c) 完全摒弃传统文化,全面接纳西方文化和价值观
d) 只注重经济发展,忽视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
答案:b) 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化要求,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
2. 以下哪个因素不是中国式现代化所关注的问题:
a) 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
b) 社会公平和民生福祉
c) 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d) 文化传承和创新
答案:d) 文化传承和创新
3. 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路径主要依赖于:
a) 外资引进和外商投资
b) 政府的计划和指导
c) 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d) 民间企业和市场力量
答案:c) 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4. 中国式现代化在社会治理方面的特点是:
a) 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
b) 重视行政管理和法律制度建设
c) 鼓励公众参与和民主决策
d) 注重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
答案:d) 注重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
请注意,这些问题只是为了帮助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些概念和特点,并不全面或详尽。
对于具体的论述和分析,请参考相关的学术资料和研究。
推进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思路和举措
1. 加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可以通过举办文艺展览、文化交流活动、出版文化专著、利用新媒体平台等方式,传播中国文化的核心理念、优秀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推进中国话语权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2.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增强文化传承能力:可以采用数字化、智能化、虚拟化等多种现代技术手段,将传统文化以更通俗易懂的形式呈现给年轻人,让年轻一代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3. 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加强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文化创新和文化企业的崛起,推进文化产业的现代化与国际化发展,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4. 加强文化教育的普及和优化: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师资培养等方式,加强文化教育的普及,提高文化教育的质量,让更多的人在成长过程中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
5.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可以加强文化市场化、规范化、产权化的建设,加强文化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推动文化市场环境的规范化发展,增强文化创新和创意产业的发展能力。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古时在各行各业都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以下是本站分享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之路随着祖国不断地发展壮大,中华民族也越来越自信,中国传统文化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然而,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复兴道路上,有些人认为我国传统文化是极其落后的,我们应该继续向西方看齐;有些人则披着复兴传统文化的外衣,过度夸大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越性,把许多糟粕的文化传统思想也保留了下来并继续传播。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但我们也要看到其中有许多内容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
而且我们还要分清什么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什么是指导这些传统文化的思想。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就是糟粕文化遗留下来的其中的一种思想。
读书是学习科学知识的手段,现在各行各业都能依靠书籍来传播技术经验,所以我们要认清行业之间绝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因为在这种封建思想的荼毒之下,人们为了所谓的“体面的工作”,却忘了自我要不断“修身”;人们依然粉饰着“面子工程”,却忘了古人提倡的要“务实”。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那些糟粕的思想,早就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或剔除。
然而我们有很多人却依然拿着这一部分糟粕的古语来教导后人,造成封建顽疾无法根除。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
个人认为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并没有发展出能够让整个中华民族接受的新型的中华现代文化思想。
我们的现代文化思想依然依托于西方,造成了现在我们在复兴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发生了思想上的混乱。
在思想混乱之中,传统如何服务于现代成了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
当然,这也是文化复兴之路上必然会出现的情况。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古时在各行各业都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医学、文学、音乐、书法、绘画、戏曲、服饰等等领域中,中国本身都有自己的一套体系。
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其实并没有优劣之分,只有那些根植其中的传统文化思想才有对错之别。
不过现在对中医的质疑声非常多,这里我想说,大多数中医是通过实践检验出来的,这本身是符合西方所谓的科学的。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策划方案第一章:引言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文化的国家,一直以来都在追求现代化的目标。
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也要坚持保护和传承自己的独特文化。
本文将提出一个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策划方案,旨在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保留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第二章:对传统文化的思考现代化并不意味着完全舍弃传统文化,相反,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首先,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智慧积累,是我们的根基和灵魂。
其次,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识,是我们与世界其他文化相区分的重要因素。
因此,我们应该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充分认识和重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第三章: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举措为了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培养青年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理解。
可以在学校增设传统文化课程,组织文化体验活动,开展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
其次,保护和修复文化遗产,加强对古建筑、文物等的保护工作,使其能更好地展示我们的传统文化。
此外,积极开展传统文化的研究,挖掘和整理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和艺术作品,使其能够更好地为现代社会所用。
第四章: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可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融合,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化形式。
例如,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融入传统建筑元素,使建筑更具中国特色;在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中融入传统音乐、舞蹈元素,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将传统文化与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相结合,创造出更具创新性和时尚感的文化产品。
第五章:推广中国文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应该积极推广和传播。
我们可以通过举办文化周、艺术节等活动,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可以与其他国家开展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对话与融合。
同时,我们还应该加强对外汉语教育,让更多的外国人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增进中外文化交流。
论实施中国的“文化强国”战略的举措当今的中国虽然还没有达到曾被誉为“超级大国”的美国的强悍的物质力量与强大的科技技术但中国已不再是只为“一口饭”的戴着贫困的帽子的穿着落后的破褴褛的弱国。
依当今的世界“重文化”的发展强国形势看,文化不再是中国国家精神民族精神的一种装饰,而是发展强国的必备的极具强大力量的武器。
有言道“有钱之国谓之‘富国’”。
就算中国拥有世界第一的财富力量而没有拿的出手的可谓先进的丰富的发达的文化也不足于说是“强国”而只能道之“富国”。
因为在当今世界环境下,只有在有钱的基础上有其先进的丰富的发达的文化才能称之为“强国”,就好像一个人只有暂时的物质财富基础而没有创造财富的知识智慧那他绝不会被人称之为“强者”。
一,制定与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是中国发展为强国的必备武器。
因为当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不再是近代时期以及近代前的单纯的经济力量的竞争也不是单纯的军事竞争而是以经济力量与文化力量为主的竞争,所以制定与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是目前中国发展为强国的必要的武器。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传统,本来发展文化就具有先天性的天赋再加上近代学习西方优秀文化的后天性的努力应该说发展文化不成为一个大问题。
但事实上并未如此,就如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员会副委员长所分析说:“进入近代以后,我们学习西方文化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对自己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研究不深,更被禁锢已久,面对西方强大的工业、武力,曾错误地认为文化一无是处,应该彻底抛弃,于是大口大口地吞食西方文化食品。
但是,在西方文化食品中,既有丰富的营养,也有过量的激素,食之久之,浸透我们文化肌体的每一个器官,造成文化肌体亚健康。
”他还分析到这“亚健康”主要表现在社会层面上对科学技术上的迷信,对物质享受的崇拜,对倒退文化的赞美。
而现在,我们所遇到的种种社会,环境,心理问题,弥漫在各个领域的浮躁,浮夸,浮浅的“三浮”现象无不与这激素在文化肌体面发生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1篇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中国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为提升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我国制定了全面的文化发展战略。
本文将从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传承与创新、文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探讨中国文化发展战略。
二、文化产业发展1. 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税收优惠、资金扶持、人才引进等,为文化产业提供有力保障。
未来,我国将继续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2. 文化产业结构优化我国文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逐步形成了以创意为核心、以科技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模式。
重点发展影视、动漫、网络游戏、数字出版、文化旅游等新兴产业,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
3. 文化产品创新创新是文化产业的灵魂。
我国文化产业要注重产品创新,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档次和竞争力。
鼓励文化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内容创新,推动文化产业向高端、智能、绿色方向发展。
4. 文化产业市场拓展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提高我国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
通过参加国际文化博览会、举办国际文化节等活动,加强与国际文化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提升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三、文化传承与创新1.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
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 文化创新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动文化创新,实现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
鼓励文化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文化创新项目,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教育等领域的融合发展。
3. 文化人才培养加强文化人才培养,提高文化人才素质。
加大对文化人才的培训、引进和培养力度,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文化人才。
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战略选择——重铸中华文化的辉煌时代(2014.04.24)主讲人: 何传启主讲人简介何传启,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组长、北京同响时代现代化管理咨询中心主任,曾任中国驻美国大使馆科技外交官、中国科学院计划财务局规划处处长等。
主要理论创新成果包括: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综合现代化理论、国际现代化理论、现代化科学、知识创新和按贡献分配等。
1985年以来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著作20多部(专著7本、合著17本和译著1本)。
2001年以来,推出《中国现代化报告》年度报告11本和报告概要3本。
课程简介世界上所有的伟大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任何发达国家都曾吸纳过外来文化。
中华民族是世界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善于学习和富于创造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尊重历史和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
建设现代文化,建设现代强国,重铸中华文化的辉煌时代是中国文化振兴、民族复兴和现代化的战略需要。
文化现代化是中华文化振兴的必由之路,文化现代化的战略选择,关系文化振兴的成败,中华文化振兴之日,就是中国富强之时。
在本课程中,何传启研究员阐释了什么是文化现代化,分析了文化现代化的世界经验,阐述了文化现代化的基本原理。
指出实现中国文化现代化是一种战略选择,提出了重铸中华文化辉煌时代的伟大梦想,并给出了可行的政策建议。
课程提纲一、什么是文化现代化1. 什么是文化2. 什么是现代化3. 什么是文化现代化4. 小结二、文化现代化的世界经验1. 历史挑战2. 发展趋势3. 基本经验三、文化现代化的基本原理1. 相关理论2. 基本原理3. 政策含义四、文化现代化的中国选择1. 基本事实2. 战略选择3. 政策建议。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探讨文化发展战略的必要性探讨21世纪我国文化发展的战略,是新形势下研究我国的软实力如何加速发展的全局性问题。
它关系到文化发展与国家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均衡,也关系到我国文化发展与世界文化走势的适应,还关系到我国文化采用怎样的路线和方略才能实现健康而高速的超越性发展。
.文化是人类后天的创造。
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就精神文明的意义上说,文化反映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演进。
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创造的积累,认识的模式,交流的媒介和行为的规范。
它包括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道德伦理、政法制度、宗教信仰、文物典章、风俗习惯、哲学美学等许多方面。
恩格斯讲到“希腊文化”时指的是“希腊的艺术和科学”。
他还指出,“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1]可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主要是从人类的精神成果的视角来看文化,而且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把文化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理论相联系。
今天我们探讨文化的发展也主要指的是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实际又分两类:一类是不具有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性质的精神文化,如语言文字和科学技术等,它们并不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另一类则是属于社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即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精神文化,如文学艺术、道德伦理、政法制度、宗教信仰等。
正是精神文化方面的发达程度构成各国各民族的软实力的差距。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品格。
它对人类的创造力和凝聚力,对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起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现代化的文化发展战略
韩民青
【期刊名称】《理论学刊》
【年(卷),期】2007(000)008
【摘要】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发展,要站在时代前列,面向现代化和新工业化,大力推进新科技革命、新教育革命、新价值观革命、新社会理论革命、新文学艺术革命、新传媒革命,积极为新产业革命和新体制革命服务;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全面提高,形成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建成发达的学习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形成先进的科学技术实力,形成有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和社会理论,形成富有时代气息和中国特色的文学艺术,建成世界文化强国.
【总页数】6页(P96-101)
【作者】韩民青
【作者单位】山东社会科学院,山东,济南,25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1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