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史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4
《中外建筑史》课程标准一、课程说明注:1.课程类型(单一选项):A类(纯理论课)/B类(理论+实践)/C类(纯实践课)2.课程性质(单一选项):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3.课程类别(单一选项):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4.合作者:须是行业企业人员,如果没有,则填无二、课程定位《中外建筑史》是建筑装饰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必修课程。
本课程在培养学生历史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建筑史学知识的深化;培养学生对建筑装饰风格、建筑装饰制式及建筑装饰原理的掌握能力;培养学生热爱专业,热爱本职工作的工作精神;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三、设计思路本课程以案例导入教学,通过讲解教学、视频教学等教学手段,分析课程中的理论,最后总结。
加强学生对建筑史、装饰史的理解。
为之后学习建筑装饰设计类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四、课程培养目标本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要培养学生对中外建筑史认知能力以及建筑装饰发展规律的分析能力。
因为研究的对象是具体的建筑物,它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因此学生要重视综合分析问题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并为专业课程的后续学习奠定必须的综合素质能力,同时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学会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并为将来成为建筑装饰工程施工员、设计员等职业岗位人员打下坚实的基础。
1.专业能力通过对中外建筑历史的学习,能够分析中外建筑发展的规律;通过历史建筑分析各种建筑装饰风格的特点及历史背景;能够将各类建筑装饰风格应用在实际装饰工程项目中;达到能够主动分析各类建筑装饰风格的标准。
2.方法能力能够树立科学的历史观;能够自主分析各种装饰材料的表现方法;能够通过对建筑装饰的分析研究其发展历史总结出今后发展的方向。
3.社会能力能根据不同环境掌握不同的材料的使用技巧;能够结合实际建筑进行风格分析;能够从多种途径查阅设计资料(如网上、书店),并能够很好的运用;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心,精进的意识;五、课程内容、要求及教学设计《中外建筑史》课程教学内容包括了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建筑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筑的发生与发展;建筑的构件因素;建筑创作、建筑鉴赏和建筑批评的一般规律。
中外建筑史—中西方建筑差异
中外建筑史是指中国和西方国家在建筑领域发展的历史。
中西方建筑有许多差异,包括设计风格、材料选择、结构和功能等方面。
1. 设计风格:中西方的建筑设计风格有很大的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强调平衡和谐,注重对自然的模仿和尊重。
西方建筑则注重个性和创新,强调自由表达和个人意愿。
2. 材料选择:中国传统建筑多使用木材、砖瓦和石材等天然材料,强调材料的质感和纹理。
西方建筑则更多地使用现代材料,如钢筋混凝土和玻璃等,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
3. 结构: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多采用悬挑结构和木结构,注重平衡和静态力学。
西方建筑则采用更多的框架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更注重动态力学和抗震性能。
4. 功能: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功能和象征意义的结合,如建筑布局和空间规划与人的居住习惯和传统文化有关。
西方建筑则更注重功能分区和空间利用效率,强调建筑的实用性和灵活性。
中西方建筑在设计风格、材料选择、结构和功能等方面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是由于中西方文化、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然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方建筑也相互影响和交流,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建筑文化。
商:①青铜工业纯熟;②、建筑技术提高、城市出现;③、夯土技术纯熟。
【湖北蕲春的干阑式木架建筑】。
西周:①、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建筑遗址平面一—我国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
②、瓦的发明和使用一一西周中晚期:数量增多,质量提高并且出现了半瓦当。
③、铺地房砖春秋:①铁器和耕牛使用;②瓦普遍使用:③高的建筑出现;④开始使用砖[砖仅用于防水.潮.铺地一一明朝广泛用于砌墙;⑤建筑装饰与色彩更为发展。
战国:装修用的砖出现一一技术水平提高秦:长城汉:①`木建筑日趋成熟.砖.石.券有很大发展[西汉一一东汉纵联拱成为主流.砖.穹窿顶。
②.抬梁式和穿斗式木结构形成。
③斗拱已普遍使用,形式不统一;[西汉]创造了楔形和有榫的砖。
④.屋顶形式多样、悬山、庑殿、歇山、囤顶;⑤/石建筑迅猛发展。
三国·晋·南北朝:①.佛教建筑发达,高层佛塔出现,石窟·佛像·壁画巨大发展。
⑵.佛寺·佛塔·石窟③.山水园林有所发展【秦汉时兴起】北魏:洛阳永宁寺最大。
河南登封嵩岳寺砖塔是现存最早的佛塔。
北方十六国:①.垂足而坐的高坐具─方凳·圆凳·椅子。
②.石刻技术提高。
隋:①.兴建都城─大兴城和寺都洛阳城;[古代最大的城市]②.河北赵县的安济桥,它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敞肩石拱桥【或者空腹拱桥】李春汉设计修建,它比西方的早1200年。
唐:规模宏大;建筑群处理的逾越成熟,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有专业技术人才,规划完整,改变纵横对寸,突出主题,利用地形,环境】。
【长安城】:砖石建筑进一步发展【砖石塔的广泛使用】;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水平成熟、实用与装饰与美得结合。
宋:建筑水平达到新的高度表现:①. 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里坊制和夜禁改变】②木架建筑采用古典的模数制【李诫的《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一一掌握设计与施工标准,节制开支,保证工程质量】③、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的空间层次。
中外建筑史
中外建筑史是指关于中外建筑发展史的研究和记录。
建筑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和研究建筑史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文化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技术和材料运用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中外建筑史的范围很广,涵盖了不同地区和时期的建筑发展。
中国的建筑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包括了古代的木结构建筑、宫殿、庙宇、园林等,也有豪华的清代宫殿和传统的四合院等建筑形式。
外国的建筑史也非常丰富,包括古埃及的金字塔、希腊和罗马的古典建筑、中世纪的教堂和城堡、文艺复兴时期的宫殿和教堂、现代的高楼大厦等。
中外建筑史的研究内容广泛,包括建筑风格、建筑技术与材料、建筑功能与用途、建筑师与建筑团队等方面的历史研究。
通过对建筑史的研究,可以了解不同文化和历史时期的建筑发展与演变,传承和创新的关系,以及建筑与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联系。
中外建筑史的研究对于建筑设计、文化遗产保护、城市规划等方面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丰富人们的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
古代希腊建筑一、古代爱琴海地区建筑:公元前3世纪出现于爱琴海岛屿、希腊半岛和小亚细亚西海岸地区,以克里特岛和希腊半岛的迈西尼为中心,又称克里特——迈西尼文化。
克里特、克里特岛的建筑全是世俗性的、著名的克诺索斯的米诺王宫。
空间高低错落。
依山而建,规模很大;建筑风格精巧纤丽、房屋开敞、色彩丰富。
宫殿西北有世界上最早的露天剧场。
迈西尼。
其文化略晚于克里特,主要是城市中心的卫城。
迈西尼卫城及泰仑卫城。
风格粗犷,防御性强。
迈西尼卫城的城门因其雕刻得名为“狮子门”。
二、古代希腊建筑:古希腊是欧洲文化的发源地,古希腊建筑是欧洲建筑的先河,范围包括巴尔干半岛南部、爱琴海诸岛屿、小亚细亚西海岸,以及东至黑海,西至西西里的广大地区。
历史分期古风时期:世纪,希腊文化传播到西亚、北非,并同当地传统相结合。
石梁柱结构体系的演进及神庙制型早期的建筑是木构架结构,以后用石材代替柱子、檐部,从木构过渡到石梁柱结构。
型制脱胎于贵族宫殿的正厅以狭面为正面并形成三角形山墙。
为保护墙面而形成柱廊。
庙宇只有一间圣厅、平面为长方形,以其窄端为正面。
布局制型有端墙列柱式、端柱式、围柱式(包括双重围柱式、假围柱式等。
古希腊柱式古希腊的庙宇除屋架外全部用石材建造。
柱子、额枋、檐部的艺术处理基本上确定了庙宇的外貌。
希腊建筑在长期的推敲改进中稳定了一整套做法后即形成了不同的柱式(Order盛期的两大柱式,各有自己强烈的特色。
爱奥尼(Ionic柱式产生于小亚细亚地区,特点是比例较细长,开间较宽,柱头有精巧如圆形涡卷、柱身带有小圆面的凹槽,柱础为复杂组合而有弹性,柱身收分不明显,檐部较薄,使用多种复合线脚。
总体上风格秀美、华丽,具有女性的体态与性格。
晚期成熟的科林斯(Corinthian柱式柱头由毛茛叶组成,宛如一个花篮,其柱身、柱础与整体比例与爱奥尼柱式相似。
美学思想与风格特征反应出贫民的人文主义世界观。
认为“美是由度量和秩序所组成的”,而人体的美也是由和谐的数的原则统辖着,故人体是最美的。
一、名词解释1、关厢城:随着商业与经济的发展,城乡物资交流日趋密切,在宋代以后于出城干道的附近形成的关厢地区,由于是自发形成,通常较为凌乱,有的发展为商业中心,又加修关城,另开城门,称为城市的一体。
2、马面:加强城市防御能力的一种措施,中国古代外城墙每隔一定距离设置的突出部分,便于组织防守侧射火力。
3、瓮城:中国古代为了加强防御,防止火药攻城,而于宋代前后设计出来的构筑物。
在城门外又加一小套小城,前后城门均不对称,便于围歼入城的敌军。
4、蕃坊:官府集中建造房屋供外国人居住,并设判官一职,蕃长专门负责外侨管理和接待工作,蕃坊无明显界限,无任何防御设施,期间也有中国人居住,皆受中国行政当局的管理。
5、《平江图》:宋代平江府(苏州)的城市平面图,是南绍定二年(1229年)刻成的石碑,是我国最早的、最详细准确的城市平面图。
这张宋代城市现状的实录,正确反映了当时中国城市的面貌,是研究古城市建设和建筑历史方面的珍贵资料。
6、金墉城:汉魏洛阳城北三座小城,各有墙垣,边界为一整组建筑,城垣宽厚坚实,地势险要,起防御作用,是洛阳城的军事要塞。
7、瓦子:是一种娱乐场所及各种杂技,游艺、茶楼、酒馆,附近还有妓院,位置一般多接近于闹市或城门处。
8、租界城市:所谓租界是帝国主义国家强迫中国在某些城市划出的供外侨“居住”和“经商”的一定区域,中国政府不得干预。
它是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进行各种侵略和罪恶活动的据点。
9、月城:10、鼓楼:古代城市中设有报时钟鼓的楼阁,是当时城市管理的一项制度,一般在城市中心附近。
11、环涂、野涂:《考工记·匠人》记述的围绕王城城墙的道路,宽度为七轨。
野涂是王城通向郊外的道路,宽度为五轨。
12、外廓:又称外城。
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
为城外围的防护设施。
外廓内有工商业及其居住区等。
13、国都:又称都城。
一国之首都。
国家最高统治者及国家最高政权机构所在的城市。
如北京为明、清两代和现代中国的都城。
大一中外建筑史知识点总结建筑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建筑可以看出一个时代的思想、文化以及社会背景。
作为一门学科,建筑史帮助我们了解不同文明中的建筑风格、建筑技术和建筑理论等方面的内容。
在大一的学习中,我学到了许多中外建筑史的知识点,现在我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一、古代建筑古代建筑是建筑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人类最早的建筑实践和技术。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木质结构是主要特征,如建筑采用的榫卯结构和屋顶的斗拱结构等。
此外,我还学习到了古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腊神庙等。
二、中世纪建筑中世纪建筑是欧洲建筑史中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受到了宗教因素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哥特式建筑成为主导风格,其特点是尖顶拱门、复杂的雕刻和窗户中的玻璃艺术等。
同时,中世纪城堡也是这个时期的重要建筑类型,它们象征着贵族的权力和地位。
三、文艺复兴建筑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建筑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受到了古希腊和古罗马建筑的影响。
文艺复兴建筑追求对称、比例和纪律性,它注重建筑的几何形状和装饰。
在这个时期,建筑师们通过对古代建筑的研究和模仿,创造出了许多经典的建筑作品,如圣彼得大教堂和佛罗伦萨大教堂等。
四、现代建筑现代建筑是20世纪以来的建筑风格,它体现了工业化和科技进步对建筑的影响。
现代建筑关注功能性和实用性,追求简洁的形式和创新的结构。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建筑师,如勒·柯布西耶、富勒等,他们以其独特的设计和建筑思想为这个时期的建筑带来了新的风貌。
五、中国现代建筑中国现代建筑是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中国在近代以来的建筑实践和理论研究。
中国现代建筑注重结合传统文化和现代技术,既保留了传统建筑的特点,又受到西方建筑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许多重要的建筑作品出现,如北京天安门广场和上海外滩等。
总结起来,中外建筑史是一门宏大的学科,通过学习建筑史,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文明中的建筑风格和建筑技术,更好地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演变。
中外建筑史名词解释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历史的发展,涌现出许多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技术术语。
本文将对中外建筑史中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建筑史的发展与演变。
一、巴洛克式建筑(Baroque Architecture)巴洛克式建筑起源于意大利,并在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中期达到巅峰。
它以装饰华丽、曲线繁复、造型流畅为特征,追求视觉冲击力和戏剧性效果。
典型的巴洛克建筑包括圆顶教堂、镀金雕塑和壮丽的宫殿。
二、哥特式建筑(Gothic Architecture)哥特式建筑起源于法国,盛行于12世纪至15世纪。
它以尖拱形和飞扶壁为特点,强调垂直线条和空间感。
哥特式建筑常见于教堂和大教堂,如巴黎圣母院和威斯敏斯特教堂。
三、殖民地建筑(Colonial Architecture)殖民地建筑是指欧洲殖民者在其殖民地地区兴建的建筑物。
这种建筑风格常见于美洲、非洲和亚洲的殖民地,混合了殖民者的传统建筑风格和当地文化特色。
殖民地建筑通常具有较简洁的设计和防御性结构,如美洲的西班牙殖民建筑和印度的英国殖民建筑。
四、瓦尔哈拉(Valhalla)瓦尔哈拉是北欧神话中的一座宏伟宫殿,被认为是战死英雄灵魂的归宿。
瓦尔哈拉的建筑风格受到古代北欧和凯尔特文化的影响,通常采用木结构和长方形平面布局。
该词汇也常用于形容壮丽的建筑或宏伟的结构。
五、回廊(Colonnade)回廊是指由一排连续的柱子或立柱组成的有屋顶的通道。
回廊通常位于建筑物的外部或内部,为人们提供遮荫和通风的场所。
回廊在古代希腊和罗马建筑中常见,如帕特农神庙和古罗马竞技场。
六、窗洞(Oculus)窗洞是指建筑物上的圆形或椭圆形开口,通常用于教堂、穹顶或圆顶等建筑元素中。
窗洞的设计可以增加自然光线进入建筑内部,并且在艺术上起到装饰效果。
典型的窗洞建筑包括罗马巴拿马竞技场和法国圣心大教堂。
七、扶壁(Flying Buttress)扶壁是哥特式建筑中常见的结构元素,用于支撑建筑物的外墙和穹顶。
中外建筑史期末总结一、概述建筑作为人类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场所,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外建筑史研究的是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建筑技术和建筑理念。
通过对中外建筑史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文化对建筑的影响,不同时期建筑的发展脉络以及建筑技术的演进。
二、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史可以分为古代建筑和现代建筑两个阶段。
1. 古代建筑古代中国建筑以木结构为主,代表性建筑形式是宫殿和寺庙。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北京的故宫和陕西的秦始皇陵,它们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湛技术和独特风格。
古代中国建筑注重和自然环境的融合,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
2. 现代建筑20世纪以来,中国的建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下,中国开始兴建大型公共建筑,如办公楼、图书馆和体育馆等。
这些建筑以功能性为重,注重集体主义精神的表达。
三、西方建筑史西方建筑史可以分为古希腊和罗马建筑、中世纪建筑和现代建筑三个阶段。
1. 古希腊和罗马建筑古希腊和罗马建筑以石头和大理石为主要材料,以柱式建筑和拱形结构为特点。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希腊的帕台农神庙和罗马的斗兽场,它们展示了古希腊和罗马建筑的雄伟和优雅。
古希腊和罗马建筑注重对称和比例,追求理性和秩序的原则。
2. 中世纪建筑中世纪建筑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代表性建筑形式是教堂和修道院。
这些建筑以尖顶、拱顶和彩色玻璃窗为特征,展现了基督教信仰和天堂之城的理念。
中世纪建筑注重宗教仪式和精神内涵,追求虔诚和柔和的氛围。
3. 现代建筑20世纪以来,西方建筑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
现代建筑摒弃了传统的形式和材料,采用了新的材料和技术,如钢筋混凝土和玻璃幕墙。
现代建筑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追求现代生活的便利和舒适。
四、中外建筑史的比较中外建筑史有着明显的差异,这主要归功于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不同。
在建筑风格上,中外建筑表达了不同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
与西方建筑注重规则和对称不同,中国建筑更注重自然和有机的形式。
此外,在建筑技术上,西方建筑在建筑材料和结构方面更加先进,而中国建筑在木结构和屋顶设计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中外建筑史知识点总结一、建筑史的起源和发展建筑的历史可以被追溯到远古时代,人类早在石器时代就开始建造简单的住所和聚居地。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建筑也逐渐从简单的住所发展为复杂的宗教、政治和文化建筑。
古代文明如埃及、美索不达米亚、中国、希腊和罗马等国家的建筑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风格,对后世的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建筑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有特色的建筑之一。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质结构为主,寓意着古代中国人民对木材资源的尊重和珍视。
中国古代建筑以“檩柱”、“长条对称”、“凸梁”和“合院”等形式为特点,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古典建筑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在宫殿、寺庙、园林和民居等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成就,深受世界各国建筑师和设计师的敬仰和借鉴。
除了中国古代建筑之外,欧洲古代建筑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也有着重要的发展和影响。
欧洲古代建筑以石头、砖瓦和玻璃为主要建筑材料,建筑风格主要分为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和巴洛克式等。
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耸的拱顶、尖塔和精美的玻璃窗而著称,文艺复兴式建筑则以其典雅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和对古罗马建筑的继承和发扬而闻名。
二、不同时期建筑风格的演变与特点建筑风格是建筑史上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建筑特点和风格。
建筑风格可以根据不同的特征和风格分为古典主义、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新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多种类型。
古典主义建筑风格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以其严谨的对称美和精致的装饰而著称。
古典主义建筑风格主要表现在古代宫殿、神庙和城市规划中,深受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建筑大师安德烈亚·帕拉第奥的典范和影响。
哥特式建筑风格是中世纪欧洲建筑的代表,以其高耸的尖塔和巨大的窗户而著称。
哥特式建筑主要表现在教堂、修道院和堡垒中,代表作有法国巴黎圣母院和英国威斯敏斯特教堂等。
文艺复兴式建筑风格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建筑的代表,以其对古典主义建筑的继承和发扬而著称。
文艺复兴式建筑主要表现在宫殿、城堡、广场和城市规划中,代表作有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和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等。
《中外建筑史》课程思政元素建筑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建筑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和阶段,从古代的宫殿、城堡、庙宇到现代的高楼大厦、别墅、住宅,建筑的形式和风格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
因此,学习中外建筑史对于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和建筑文化的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建筑与文化建筑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的建筑形式和风格反映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
例如,中国古代的宫殿建筑体现了皇权至上、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而现代的高楼大厦则反映了现代社会经济繁荣和科技进步。
同时,建筑也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格和特色也反映了当地的文化特点和生活方式。
二、历史价值中外建筑史是中国建筑学科的重要课程之一,它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知识。
学习中外建筑史不仅可以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还可以培养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同时,通过学习历史上的著名建筑和案例,可以了解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文化背景下建筑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水平,这对于当今的建筑设计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美学价值建筑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美学。
学习中外建筑史可以了解不同时期和不同文化背景下建筑的美学特点和发展趋势。
例如,中国古代的建筑以对称、平衡、和谐为主要特点,而现代的建筑则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创新性。
同时,学习中外建筑史还可以培养对美的感知能力和审美意识,这对于提高个人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职业素养学习中外建筑史对于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建筑设计是一项重要的职业,需要具备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中外建筑史,可以了解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文化背景下建筑的设计特点和风格,这对于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帮助。
五、社会责任学习中外建筑史还可以培养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和意识。
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建筑不仅是一种物质财富,也是一种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中外建筑史》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中外建筑史》课程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艺术类课程,具有强烈的人文和思政建设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学习中外建筑史,可以深入了解不同历史背景下的建筑风格、建筑技术、建筑理念等方面的内容,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脉络和文化传承,体验建筑艺术的魅力和人文精神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价值观念。
关于这门课程的思政建设,有以下几个思考和探索的方面。
通过学习中外建筑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建筑是一门高度艺术性和文化性的创造活动,通过建筑,人们可以感受到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地域的审美追求和生活方式。
在课程教学中,可以通过展示不同风格、不同形式的建筑作品,引导学生从线条、色彩、比例、空间等方面进行审美体验和感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欣赏能力。
可以通过了解建筑作品的背后所蕴涵的历史故事、文化符号等,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思考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修养。
通过学习中外建筑史,传承和弘扬优秀的建筑文化传统。
中外建筑史是人类文化遗产中重要的一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建筑技术、建筑理念和建筑艺术的精髓。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讲解和讨论经典的建筑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和分析其中的设计理念、技术特点、文化内涵等,并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灵感和启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通过学习中外建筑史的传承和弘扬,培养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发扬,加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通过学习中外建筑史,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
建筑是一项全球性的艺术和行业,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建筑师需要具备全球化的思维和视野,能够在不同文化和不同地域背景下进行创作和合作。
在课程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入不同地域和不同历史背景下的建筑作品,比较不同文化间的异同和交流,引导学生思考全球文化交融和共同发展的现象和趋势,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
通过学习中外建筑史,引导学生思考建筑的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
中外建筑史
1、间的概念:中国传统建筑单体建筑平面基本的构成要素。
2、间有两个概念:1、四柱之间就叫一间 2、两榀屋架之间为一间。
3、间的不等宽现象有2种形式:1、明间最大,依次递减 2、明间最大,尽间最窄,其他开间的大小,是处于明间和尽间之间的相等开间。
4、庭院式组群布局的多元功能{特征}:1、空间的聚合功能 2、伦理礼仪功能 3、场所的调适功能 4、防护戒卫功能
5、气候的调节功能
6、经济功能
7、审美功能
5、庭院式组群布局的艺术特征:1、突出内向型布局{表现含蓄的美}
2、突出建筑空间的艺术表现力
3、突出建筑艺术的时空性
4、突出亦内亦外的复合空间
5、突出单体门的作用
6、台梁式和穿斗式的特点
1、抬梁式: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结构形式之一,也称为叠梁式,是梁柱结构体系,主要结构构件包括:柱、梁、檩、枋,优点是:可以取得较大的室内空间,缺点是:梁比较大,料贵,多用于官式建筑和北方民间建筑。
2、穿斗式: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结构形式之一,也称为立贴式,是檩柱结构体系,主要结构构件包括:柱、檩、穿、挑,优点是:可以用小材,屋顶轻,经济,构架灵活,构造简单,缺点是:室内空间受到限制,多用于南方民间建筑。
7、抬梁式木构架的基本构件:柱、檩、梁、枋
8、斗的组成:由斗和组栱成的。
斗包括坐斗、三才升、十八斗、槽什子
拱包括横栱(瓜栱、万栱、厢栱)翘、昂、耍头木
9、按做法分:两材斗栱、翘昂斗拱、品字斗栱、隔架科斗栱
10、雀替:在中国传统木构架结构中,在柱子和额枋相交处有一块三角形木雕,它的轮廓包括:踏头、混、枭、蝉肚、斗栱。
作用:它能够加强柱子和额枋之间的过渡关系起装饰作用。
11、台基的作用:1、防水避潮2、稳固屋身3、调适作用(色彩、比例、边际线)
4、扩大体量
5、组织空间
6、标志等级
7、独立建坛
12、须弥座台基的构成:上枋、上枭、束腰、下枭、下枋、圭脚
13、寻杖式栏杆的构成:由栏板、地狱、望柱、望柱的柱头四个部分。
14、中国古代装饰的载体有哪些?
1、自由端
2、关节点
3、边际线
4、棂格网
5、表面层
15、抱鼓石:位于传统栏杆端部的三角形构件,顶住最末一根望柱,以保持栏杆
的持久稳定。
其形式主要由古镜和卷辨曲线构成,以优美的形
象,作为栏杆队列的尽端造型处理。
16、正式屋顶: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
17、杂式屋顶:1、攒尖顶(1、圆攒尖 2、四角攒尖)3、盔顶4、盝顶5、勾连
搭屋顶 6、扇面屋顶7、十字脊屋顶 8、套方屋顶
18、屋顶的等级:九个等级小式建筑只能用六级以后的屋顶
1、重檐庑殿
2、重檐歇山
3、庑殿顶
4、歇山顶
5、卷棚歇山
6、悬山
7、卷棚悬山 8、硬山 9、卷棚硬山
19、大屋顶的形态特征:1、深远的出檐 2、凹曲的屋面 3、反宇的檐口
4、翘起的翼角
5、突出的脊饰
6、丰富的瓦件
20、屋面瓦件:板瓦、筒瓦、勾头、滴水、帽钉
21、装修的多元功能:1、流通与防护的双向功能 2、内里空间组织的基本手段
(可以组构出空间的模糊空间、灵活空间、私密空间、核心空
间和多层次空间) 3、室内外装饰的重要构成 4、功能性格的
点染要素 5、文化内涵的信息载体
22、棂心:格心、花心构成:1、沿边构成 2、连续构成 3、菱花构成
常见的花心形式:步步锦、灯笼框、冰裂纹格心
23、常用的十种罩:1、几腿罩 2、落地花罩 3、落地罩 4、栏杆罩 5、圆光罩
6、八角罩
7、太师罩
8、床罩、炕罩
9、博古架 10、书架24、个体建筑用色特点:1、掌握冷暖调子:太阳照到的用暖色,阴影里用冷色。
2、注重单纯与丰富:整体用色单纯、细部用色复杂丰富。
3、善于处理色彩的辉煌效果:红绿相间、金朱交错、青绿点金。
25、旋子彩画:清代官式建筑彩画形式之一,主要的装饰母题为牡丹花简化成的
旋子,其中以一整二破图案为主,主要用于寺庙、衙署的主要
建筑、宫殿、陵墓、坊庙的次要建筑。
和玺彩画:清代官式建筑彩画形式之一,主要的装饰母题为龙,并分为坐龙、行龙、升龙和降龙。
主要用于宫殿、陵墓、坛庙的主要建筑,
是最高等级的彩画。
26、彩画现象分析:1、殿式:主要部分是程式化象征的画题苏式:主要部分是
写实的画题 2、殿式:尊重构件的结构逻辑苏式:突破构
件的结构限制 3、殿式:严格运用平面图案苏式:热衷于运
用立体图案和退晕效果。
27皇家园林的景观构成:海岛仙山、林泉丘壑、佛道奇观、田园村舍、街市酒肆皇家园林鉴赏指引的方式: 1、诗文指引 2、题名指引 3、题对指引指引特点:虚实相生,述旧叙新
28、园林的分类: 1、私家园林 2、皇家园林 3、寺庙园林
29、亭子的作用: 1、休息点 2、观赏点 3、景点
30、亭子设计要点:1、三个作用相结合、统一 2、注意亭的方向与景观一致
31、山上路的设计要点:欲上先下,欲左先右看似通途,实为绝境
疑是无路,实为通途意想不到,分外高兴
上当受骗,游兴倍增
32、园林的路作用:1、交通作用 2、剪辑作用:把景点看成一个个镜头,而路便
是剪辑,解决观赏景点的先后问题,远近问题、角度问题、久
暂问题、渐观与实现问题。
路的设计要点:1、游览的诱导性 2、进行的曲折性 3、周始的回环性
4、形态的变换性
5、铺装的多样性
园林建筑的设计手法
33、划分景区:划分若干景区,各景区景。
景观效果不同,各有特色。
要点: 1、有主有次 2、各有特点 3、不是一刀两断,要分而不断,相互借景、对景,形成有机联系。
34、塑造自然山水形象:一、造山1、叠山模式:用小尺度再现最典型的部分大山
的局部。
2、布局模式:主山隔着主水面,遥对主建筑。
3、假
山最好与真山重合。
二、理水 1、水面要有聚有分,聚分得体 2、设水口
3、水岸宜低不宜高
4、控制水生植物
35、处理人工建筑与自然风景的矛盾: 1、隔绝 2、缩小尺度 3、虚化界面
36、运用扩大空间感的手法:一、划分景区二、尺度处理三、凹凸处理
四、不尽尽之:1、化有为无 2、化实为虚 3、隔而不挡 4、巧于因错 5、
源流不尽 6、周而复始
37、(贵族大型)玛斯塔巴:古埃及的陵墓、地下为祭祀万堂,祭祀厅堂仿照上
埃及的住宅,象略有收分的长方形台子。
一端有入口,一般用砖或石砌建筑,古埃及的金字塔就是由玛斯塔巴演变而来。
38、太阳神庙:一、大门(各组成部分相互关系达到的艺术效果启示)
埃及形式: 大柱厅、牌楼门
39、两河流域对后世影响最大:琉璃饰面技术
伊什塔门萨艮王宫-----新吧比伦以前时期
40、人首翼牛像:古代两河流域萨艮王宫宫殿大门域墙墙裙上的装饰雕刻,为了
使雕像从正面与侧面看时均有完整的形象,常做成正面两条腿,侧面四条腿,转角一条两面共用,一共五条腿,又称为五脚兽。
它象征智慧和力量,守护着宫殿。
41、人首翼牛像的启示:建筑装饰雕刻的重要原则:一切从建筑本身的具体条件
出发,考虑建筑雕刻的形式。
42、柱式的概念:古希腊建筑中,柱子、额枋和檐部这些构件的形式、比例和相
护组合的这套做法,被古罗马人称为“柱式”。
古希腊柱式的艺术处理基本上决定了庙宇的面貌。
古希腊柱式包括:多立克柱式、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
希腊柱式后来为罗马继承和发展。
所谓古典柱式包括希腊的三柱式和后来罗马的五柱式。
43、成熟风格的三个必要条件: 1、独特性 2、一贯性 3、稳定性
44、雅典卫城的主要建筑:山门、胜利提农神庙、伊瑞克提翁神庙、雅典娜雕像
45、雅典卫城的建筑特征(9个特征)
1、利用地形,高低错落
2、照顾各个角度,考虑每个角度的画面效果
3、利用建筑和雕刻点明主题
4、按祭祀路线组织空间
5、建筑与雕刻交替成为构图中心
6、两种柱式混用
7、个体建筑形式简单,群体建筑丰富。
内部空间简单,外部空间丰富。
8、主次分明,对比和谐 9、步移景异
46、古罗马在建筑结构技术上的成就:券、筒形拱、十字拱、拱顶体系、肋架拱、
木行拱
47、古罗马柱式:塔司干柱式、多立各柱式、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组合柱
式(复合柱式)
为解决柱式和拱券结构的矛盾:券柱式、连续券
为解决柱式和多层建筑的矛盾:叠柱式、巨柱式
48、巴西利卡:一种综合用作法庭、交易所与会场的大厅性建筑,平面为长方形,
两端或一端有半圆形龛。
大厅常被两排或四排柱子纵分为三或五部分,当中部分高旦宽,称为中厅,两侧部分狭且低,称为侧廊,侧廊上面常有夹层,巴西利卡型制对中世纪基督教堂与伊斯兰礼拜寺均有影响。
49、凯旋门代表建筑:泰塔斯凯旋门君士坦丁凯旋门
50、空间序列(大题):是向运动着得人们按一定的预期效果用建筑处理反复地渲染气氛的手法,人们的行为模式是空间序列设计的客观依据,空间序列设计按“行为工艺过程”要求,把各个空间作为彼此相互联系的整体来考虑。
同时,以此作为建筑时间、空间形态的反馈作用于人得一种艺术手段,以便更深刻、更全面、更充分地发挥建筑空间艺术对人心理、精神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