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解习题答案DAG
- 格式:docx
- 大小:87.57 KB
- 文档页数:21
大连理工大学22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操作系统概论》期末考试高频考点版(带答案)一.综合考核(共50题)1.参与死锁的所有进程中至少有十个进程占有资源。
()T.对F.错参考答案:F2.如果在操作系统中同时存在三个进程,这些进程可以共享允许共享的系统资源。
()T.对F.错参考答案:T3.在分页系统中的页面大小越大越好。
()T.对F.错参考答案:F4.按照作业到达的先后次序调度作业,并且是非抢占的调度算法是指()调度算法。
A.先进先出B.最短进程优先C.时间片轮转D.优先级参考答案:A5.B.系统软件C.应用软件D.虚拟机参考答案:B6.在虚拟页式存储管理中,将驻留在内存中的第一个页面淘汰是最近最多使用页面置换算法的定义。
() T.对F.错参考答案:F7.以下()属于常见的危险密码。
A.跟用户名相同的密码B.使用生日作为密码C.空密码D.以上都对参考答案:D8.实时操作系统(RTOS)追求的目标是()。
A.高吞吐率B.充分利用内存C.快速响应D.减少系统开销参考答案:C9.在分页系统中的页面大小越大越好。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B10.操作系统(简称OS)是对()进行管理的软件。
A.软件B.硬件C.计算机资源D.应用程序参考答案:C11.在操作系统中,对信号量S的P操作定义中,使进程进入相应等待队列等待的条件是()。
A.S>0B.SC.S≠0D.以上都不对参考答案:B12.杀毒软件可以对()上的病毒进行检查并杀毒。
A.硬盘B.软盘、硬盘和电源C.软盘和CPUD.CPU参考答案:A13.用户在一次计算过程中,要求计算机完成所做的工作的集合,或是要求计算机处理的一个相对独立的任务,这是指()。
A.进程B.程序C.作业D.系统调用参考答案:C面因素影响。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A15.PV操作是把信号量S与共享资源对应起来的一种机制,当S变为负数-X时,X表示等待使用资源的进程个数。
()T.对F.错参考答案:T16.在大型机的结构中,通道是一种(),专门负责控制输入输出工作。
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练习题库与答案1、热变性的双链DNA以什么作为其改变的特征?()A、核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B、碱基间的氢键断裂,260nm紫外吸收值升高C、碱基间的氢键断裂,260nm紫外吸收值降低D、碱基间的氢键断裂,280nm紫外吸收值升高E、碱基间的氢键断裂,280nm紫外吸收值降低答案:B:DNA热变性时出现增色效应。
2、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中,能在核蛋白体E位上发生的反应是()。
A、氨基酰tRNA进位B、转肽酶催化反应C、卸载tRNAD、与释放因子结合答案:C:原核生物核蛋白体上有三个位点,即结合氨基酰tRNA的氨基酰位,称A位,又称受位;结合肽酰-tRNA的肽位,称P位,又称给位;排出卸载tRNA的排出位,称E位(真核细胞核蛋白体没有E位)。
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中,在E位上发生的反应是卸载tRNA。
A项,一个氨基酰tRNA按照mRNA模板的指令进入并结合到核糖体A位的过程,称为进位(注册)。
B项,转肽酶催化的成肽反应在A位上进行。
D项,当mRNA上的终止密码子在核糖体A位出现时,与释放因子结合而终止肽链合成。
3、下列哪项反应属生物转化第二相反应?()A、乙醇转为乙酸B、醛变为酸C、硝基苯转变为苯胺D、乙酰水杨酸转化为水杨酸E、苯酚形成苯β-葡萄糖醛酸苷答案:E:AB两项,均是氧化反应,属于生物转化的第一相反应。
C项,是还原反应,属于生物转化的第一相反应。
D项,是水解反应, 也是生物转化的第一相反应。
4、下列描述最能确切表达质粒DNA作为克隆载体特性的是()。
A、小型环状双链DNA分子B、携带有某些抗性基因C、在细胞分裂时恒定地传给子代细胞D、具有自我复制功能E、获得目的基因答案:D:基因载体是为携带感兴趣的外源基因,实现外源基因的无性繁殖或表达有意义的蛋白质所采用的一些DNA分子。
作为载体的DNA必须具有自我复制功能,才能携带外源基因进行增殖与表达。
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DNA分子,能在宿主细胞独立自主地进行复制,可作为克隆载体。
1-1画出下列各信号的波形【式中)()(t t t r ε=】为斜升函数。
(2)∞<<-∞=-t et f t,)( (3))()sin()(t t t f επ=(4))(sin )(t t f ε= (5))(sin )(t r t f = (7))(2)(k t f kε= (10))(])1(1[)(k k f kε-+=解:各信号波形为 (2)∞<<-∞=-t et f t,)((3))()sin()(t t t f επ=(4))(sin )(t t f ε=(5))rt f=)(t(sin(7))(t f kε)(k2=(10))(])1kf kε(k)(1[=-+1-2 画出下列各信号的波形[式中)()(t t t r ε=为斜升函数]。
(1))2()1(3)1(2)(-+--+=t t t t f εεε (2))2()1(2)()(-+--=t r t r t r t f(5))2()2()(t t r t f -=ε (8))]5()([)(--=k k k k f εε(11))]7()()[6sin()(--=k k k k f εεπ(12))]()3([2)(k k k f k ---=εε解:各信号波形为(1))2()1(3)1(2)(-+--+=t t t t f εεε(2))2()1(2)()(-+--=t r t r t r t f(5))2()2()(t t r t f -=ε(8))]5()([)(--=k k k k f εε(11))]7()()[6sin()(--=k k k k f εεπ(12))]()3([2)(k k k f k ---=εε1-3 写出图1-3所示各波形的表达式。
1-4 写出图1-4所示各序列的闭合形式表达式。
1-5 判别下列各序列是否为周期性的。
如果是,确定其周期。
(2))63cos()443cos()(2ππππ+++=k k k f (5))sin(2cos 3)(5t t t f π+=解:1-6 已知信号)(t f 的波形如图1-5所示,画出下列各函数的波形。
第二章 流体静力学(吉泽升版)2-1作用在流体上的力有哪两类,各有什么特点? 解:作用在流体上的力分为质量力和表面力两种。
质量力是作用在流体内部任何质点上的力,大小与质量成正比,由加速度产生,与质点外的流体无关。
而表面力是指作用在流体表面上的力,大小与面积成正比,由与流体接触的相邻流体或固体的作用而产生。
2-2什么是流体的静压强,静止流体中压强的分布规律如何? 解: 流体静压强指单位面积上流体的静压力。
静止流体中任意一点的静压强值只由该店坐标位置决定,即作用于一点的各个方向的静压强是等值的。
2-3写出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式,并说明其能量意义和几何意义。
解: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为:h P h P P P Z P Z γργγ+=+=+=+002211g 或同一静止液体中单位重量液体的比位能 可以不等,比压强也可以不等,但比位 能和比压强可以互换,比势能总是相等的。
2-4如图2-22所示,一圆柱体d =0.1m ,质量M =50kg .在外力F =520N 的作用下压进容器中,当h=0.5m 时达到平衡状态。
求测压管中水柱高度H =? 解:由平衡状态可知:)()2/()mg 2h H g d F +=+ρπ(代入数据得H=12.62m2.5盛水容器形状如图2.23所示。
已知hl =0.9m ,h2=0.4m ,h3=1.1m ,h4=0.75m ,h5=1.33m 。
求各点的表压强。
解:表压强是指:实际压强与大气压强的差值。
)(01Pa P =)(4900)(g 2112Pa h h P P =-+=ρ )(1960)(g 1313Pa h h P P -=--=ρ )(196034Pa P P -==)(7644)(g 4545Pa h h P P =--=ρ2-6两个容器A 、B 充满水,高度差为a 0为测量它们之间的压强差,用顶部充满油的倒U 形管将两容器相连,如图2.24所示。
已知油的密度ρ油=900kg /m 3,h =0.1m ,a =0.1m 。
第一章1.设计现代OS的主要目标是什么?答:(1)有效性(2)方便性(3)可扩充性(4)开放性2.OS的作用可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答:(1)OS作为用户与计算机硬件系统之间的接口(2)OS作为计算机系统资源的管理者(3)OS实现了对计算机资源的抽象3.为什么说OS实现了对计算机资源的抽象?答:OS首先在裸机上覆盖一层I/O设备管理软件,实现了对计算机硬件操作的第一层次抽象;在第一层软件上再覆盖文件管理软件,实现了对硬件资源操作的第二层次抽象。
OS 通过在计算机硬件上安装多层系统软件,增强了系统功能,隐藏了对硬件操作的细节,由它们共同实现了对计算机资源的抽象。
4.试说明推劢多道批处理系统形成和収展的主要劢力是什么?答:主要动力来源于四个方面的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1)不断提高计算机资源的利用率;(2)方便用户;(3)器件的不断更新换代;(4)计算机体系结构的不断发展。
5.何谓脱机I/O和联机I/O?答:脱机I/O 是指事先将装有用户程序和数据的纸带或卡片装入纸带输入机或卡片机,在外围机的控制下,把纸带或卡片上的数据或程序输入到磁带上。
该方式下的输入输出由外围机控制完成,是在脱离主机的情况下进行的。
而联机I/O方式是指程序和数据的输入输出都是在主机的直接控制下进行的。
6.试说明推劢分时系统形成和収展的主要劢力是什么?答:推动分时系统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力是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要。
主要表现在:CPU 的分时使用缩短了作业的平均周转时间;人机交互能力使用户能直接控制自己的作业;主机的共享使多用户能同时使用同一台计算机,独立地处理自己的作业。
7.实现分时系统的关键问题是什么?应如何解决?答:关键问题是当用户在自己的终端上键入命令时,系统应能及时接收并及时处理该命令,在用户能接受的时延内将结果返回给用户。
解决方法:针对及时接收问题,可以在系统中设臵多路卡,使主机能同时接收用户从各个终端上输入的数据;为每个终端配臵缓冲区,暂存用户键入的命令或数据。
第一章1.设计现代OS的主要目标是什么?答:(1)有效性(2)方便性(3)可扩充性(4)开放性2.OS的作用可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答:(1)OS作为用户与计算机硬件系统之间的接口(2)OS作为计算机系统资源的管理者(3)OS实现了对计算机资源的抽象3.为什么说OS实现了对计算机资源的抽象?答:OS首先在裸机上覆盖一层I/O设备管理软件,实现了对计算机硬件操作的第一层次抽象;在第一层软件上再覆盖文件管理软件,实现了对硬件资源操作的第二层次抽象。
OS通过在计算机硬件上安装多层系统软件,增强了系统功能,隐藏了对硬件操作的细节,由它们共同实现了对计算机资源的抽象。
4.试说明推动多道批处理系统形成和収展的主要动力是什么?答:主要动力来源于四个方面的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1)不断提高计算机资源的利用率;(2)方便用户;(3)器件的不断更新换代;(4)计算机体系结构的不断发展。
5.何谓脱机I/O和联机I/O?答:脱机I/O 是指事先将装有用户程序和数据的纸带或卡片装入纸带输入机或卡片机,在外围机的控制下,把纸带或卡片上的数据或程序输入到磁带上。
该方式下的输入输出由外围机控制完成,是在脱离主机的情况下进行的。
而联机I/O 方式是指程序和数据的输入输出都是在主机的直接控制下进行的。
6.试说明推动分时系统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什么?答:推动分时系统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力是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要。
主要表现在:CPU 的分时使用缩短了作业的平均周转时间;人机交互能力使用户能直接控制自己的作业;主机的共享使多用户能同时使用同一台计算机,独立地处理自己的作业。
7.实现分时系统的关键问题是什么?应如何解决?答:关键问题是当用户在自己的终端上键入命令时,系统应能及时接收并及时处理该命令,在用户能接受的时延内将结果返回给用户。
解决方法:针对及时接收问题,可以在系统中设置多路卡,使主机能同时接收用户从各个终端上输入的数据;为每个终端配置缓冲区,暂存用户键入的命令或数据。
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1.设计现代OS的主要目标是什么?答:(1)有效性(2)方便性(3)可扩充性(4)开放性2.OS的作用可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答:(1)OS作为用户与计算机硬件系统之间的接口(2)OS作为计算机系统资源的管理者(3)OS实现了对计算机资源的抽象3.为什么说OS实现了对计算机资源的抽象?答:OS首先在裸机上覆盖一层I/O设备管理软件,实现了对计算机硬件操作的第一层次抽象;在第一层软件上再覆盖文件管理软件,实现了对硬件资源操作的第二层次抽象。
OS 通过在计算机硬件上安装多层系统软件,增强了系统功能,隐藏了对硬件操作的细节,由它们共同实现了对计算机资源的抽象。
4.试说明推动多道批处理系统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什么?答:主要动力来源于四个方面的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1)不断提高计算机资源的利用率;(2)方便用户;(3)器件的不断更新换代;(4)计算机体系结构的不断发展。
5.何谓脱机I/O和联机I/O?答:脱机I/O 是指事先将装有用户程序和数据的纸带或卡片装入纸带输入机或卡片机,在外围机的控制下,把纸带或卡片上的数据或程序输入到磁带上。
该方式下的输入输出由外围机控制完成,是在脱离主机的情况下进行的。
而联机I/O方式是指程序和数据的输入输出都是在主机的直接控制下进行的。
6.试说明推动分时系统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什么?答:推动分时系统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力是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要。
主要表现在:CPU 的分时使用缩短了作业的平均周转时间;人机交互能力使用户能直接控制自己的作业;主机的共享使多用户能同时使用同一台计算机,独立地处理自己的作业。
7.实现分时系统的关键问题是什么?应如何解决?答:关键问题是当用户在自己的终端上键入命令时,系统应能及时接收并及时处理该命令,在用户能接受的时延内将结果返回给用户。
解决方法:针对及时接收问题,可以在系统中设置多路卡,使主机能同时接收用户从各个终端上输入的数据;为每个终端配置缓冲区,暂存用户键入的命令或数据。
计算机操作系统(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第⼀章1.设计现代OS的主要⽬标是什么?答:(1)有效性(2)⽅便性(3)可扩充性(4)开放性2.OS的作⽤可表现在哪⼏个⽅⾯?答:(1)OS作为⽤户与计算机硬件系统之间的接⼝(2)OS作为计算机系统资源的管理者(3)OS实现了对计算机资源的抽象3.为什么说OS实现了对计算机资源的抽象?答:OS⾸先在裸机上覆盖⼀层I/O设备管理软件,实现了对计算机硬件操作的第⼀层次抽象;在第⼀层软件上再覆盖⽂件管理软件,实现了对硬件资源操作的第⼆层次抽象。
OS 通过在计算机硬件上安装多层系统软件,增强了系统功能,隐藏了对硬件操作的细节,由它们共同实现了对计算机资源的抽象。
4.试说明推动多道批处理系统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是什么?答:主要动⼒来源于四个⽅⾯的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1)不断提⾼计算机资源的利⽤率;(2)⽅便⽤户;(3)器件的不断更新换代;(4)计算机体系结构的不断发展。
5.何谓脱机I/O和联机I/O?答:脱机I/O 是指事先将装有⽤户程序和数据的纸带或卡⽚装⼊纸带输⼊机或卡⽚机,在外围机的控制下,把纸带或卡⽚上的数据或程序输⼊到磁带上。
该⽅式下的输⼊输出由外围机控制完成,是在脱离主机的情况下进⾏的。
⽽联机I/O⽅式是指程序和数据的输⼊输出都是在主机的直接控制下进⾏的。
6.试说明推动分时系统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是什么?答:推动分时系统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是更好地满⾜⽤户的需要。
主要表现在:CPU 的分时使⽤缩短了作业的平均周转时间;⼈机交互能⼒使⽤户能直接控制⾃⼰的作业;主机的共享使多⽤户能同时使⽤同⼀台计算机,独⽴地处理⾃⼰的作业。
7.实现分时系统的关键问题是什么?应如何解决?答:关键问题是当⽤户在⾃⼰的终端上键⼊命令时,系统应能及时接收并及时处理该命令,在⽤户能接受的时延内将结果返回给⽤户。
解决⽅法:针对及时接收问题,可以在系统中设置多路卡,使主机能同时接收⽤户从各个终端上输⼊的数据;为每个终端配置缓冲区,暂存⽤户键⼊的命令或数据。
系统解剖学习题及答案绪论习题及答案一、简答题及答案1.简述人体解剖学定义和任务?答案:人体解剖学是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科学,属于生物科学形态学范畴,是医学科学中一门重要基础课程。
医学研究对象是人,只有在充分认识人体正常形态结构基础上才能正确理解人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否则就不能准确诊断和治疗疾病,另外医学中1/3名词来源于解剖学,恩格斯曾说过:“没有解剖学就没有医学”。
所以人体解剖学是其它医学课程奠基石。
2.简述人体解剖学分科?答案:人体解剖学分为系统解剖学:是按机能系统研究人体正常器官形态结构及其发生发展科学;局部解剖学:是按部位划分研究人体各局部结构层次器官配布毗邻关系科学。
组织胚胎学:是借助显微镜研究人体器官组织微细构造及人体胚胎发生、发展规律科学。
其它解剖学:眼耳鼻喉应用解剖学、口腔解剖生理学、外科解剖学、表面解剖学、X-线解剖学、断面解剖学、运动解剖学、年龄解剖学、艺术解剖学等。
3.简述人体的轴、面和方位术语?答案:方位术语:上、下;前、后;内侧、外侧;内、外;浅、深;近侧、远侧。
人体轴的术语:垂直轴、矢状轴、冠状轴。
人体切面术语:矢状面、冠状面、水平面。
骨学习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骨密质:致密坚硬,耐压,由紧密排列成层的骨板构成,分布于骨表面。
2.推间孔:上、下两个相邻椎弓根的椎骨上、下切迹围成椎间孔,内有脊神经根通过。
3.metaphysis:骨干与骺邻接的部分称干骺端。
4.隆椎:第7颈椎又名隆椎,棘突长,末端不分叉。
5.颅卤:颅顶各骨尚未完全发育,骨与骨之间间隙的膜较大称为颅囱。
二、填空题1.长骨骨干和骨骺相连的部分称________,幼年时为一片软骨称________,具有________ 的作用。
成年后骨干与骺融为一体,其间遗留的痕迹称________。
2.躯干骨由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它们参与________、和________、的构成。
专业课习题解析课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844信号与系统?专业课习题解析课程第1讲:第一章信号与系统(一)专业课习题解析课程{第2讲第一章信号与系统(二)1-1画出下列各信号的波形【式中)()(t t t r ε=】为斜升函数。
(2)∞<<-∞=-t e t f t,)( (3))()sin()(t t t f επ=、(4))(sin )(t t f ε= (5))(sin )(t r t f =(7))(2)(k t f kε= (10))(])1(1[)(k k f kε-+=解:各信号波形为 (2)∞<<-∞=-t et f t,)((3))()sin()(t t t f επ=(4))fε=t)(sin(t(5))tf=r(t)(sin}(7))t(kf kε=)(2(10))f kεk-=(k+(])1(1[)1-2 画出下列各信号的波形[式中)()(t t t r ε=为斜升函数]。
(1))2()1(3)1(2)(-+--+=t t t t f εεε (2))2()1(2)()(-+--=t r t r t r t f (5))2()2()(t t r t f -=ε (8))]5()([)(--=k k k k f εε (11))]7()()[6sin()(--=k k k k f εεπ(12))]()3([2)(k k k f k---=εε ;解:各信号波形为(1))2()1(3)1(2)(-+--+=t t t t f εεε(2))2()1(2)()(-+--=t rt rt rtf(5))2()2()(ttrtf-=ε(8))]5()([)(--=k k k k f εε(11))]7()()[6sin()(--=k k k k f εεπ《(12))]()3([2)(kkkf k---=εε1-3 写出图1-3所示各波形的表达式。
1-4 写出图1-4所示各序列的闭合形式表达式。
国开电大建筑力学形成性考核册(线下提交)答案(2)(1)作业11.约束反力中含有力偶的约束为(A)。
A.固定铰支座B.固定支座C.可动铰支座D.光滑接触面2.只限制物体沿任意方向移动,不限制物体转动的支座是(A)。
A.固定铰支座B.固定支座C.可动铰支座D.光滑接触面3.若刚体在三个力作用下处于平衡,则此三个力的作用线必(A)。
A.在同一平面内,且互相平行B.不在同一平面内,且互相平行C.在同一平面内,且汇交于一点D.不在同一片面内,且汇交于一点4.力偶可以在它的作用平面内(C),而不改变它对物体的作用。
A.任意移动B.任意转动C.任意移动和转动D.既不能移动也不能转动5.平面一般力系可以分解为(C)。
A.一个平面汇交力系B.一个平面力偶系C.一个平面汇交力系和一个平面力偶系D.无法分解 6.平面汇交力系的合成结果是(B)。
A.一个合力偶B.一个合力C.一个力偶和一个合力D.不能肯定7.平面力偶系的合成结果是(A)。
A.一个合力偶B.一个合力C.一个力偶和一个合力D.主矢8.平面一般力系有(C)个独立的平衡方程,可用来求解未知量。
A.1B.2C.3D.49.由两个物体组成的物体系统,共具有(D)独立的平衡方程。
A.3B.4C.5D.610.力的可传性原理只适用于(B)。
A.固体B.刚体C.弹性体D.任何物体2、判别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若两个力大小相等,则这两个力等效。
(错)2.在随便一个已知力系中加上或减去一个平衡力系,会改变原力系对变形体的感化效(错)3.感化力与反感化力正义只适用于刚体(对)。
4.合力的数值一定比分力数值大。
(对)5.力沿坐标轴方向上的分力是矢量,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是代数量。
(对)6.力的三要素是大小、方向、作用点。
(对)7.由n个物体组成的系统,若每个物体都受平面一般力系的作用,则共可以建立3n个独立的平衡方程。
(错)8.若两个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相等,则这两个力一定相等。
6.1 节的练习为下面的表达式构造DAG((x+y)-((x+y)*(x-y)))+((x+y)*(x-y))解答为下列表达式构造DAG,且指出他们每个子表达式的值编码。
假定+ 是左结合的。
1a+b+(a+b)2a+b+a+b3a+a+(a+a+a+(a+a+a+a))解答a+b+(a+b)1 id a2 id b3 + 1 24 + 3 3 a+b+a+b1 id a2 id b3 + 1 24 + 3 15 + 4 2 a+a+(a+a+a+(a+a+a+a))1 id a2 + 1 13 + 2 14 + 3 15 + 3 46 + 2 56.2 节的练习6.2.1将算数表达式a+-(b+c) 翻译成4抽象语法树5四元式序列6三元式序列7间接三元式序列解答抽象语法树四元式序列op arg1 arg20 + b c t11 minus t1 t22 + a t2 t3三元式序列op arg10 + b c1 minus (0)2 + a (1) 间接三元式序列op arg10 + b c1 minus (0)2 + a (1)instruction0 (0)1 (1)2 (2)参考间接三元式更详细的讲解6.2.2对下列赋值语句重复练习6.2.18 a = b[i] + c[j]9a[i] = b*c - b*d10x = f(y+1) + 211x = *p + &y解答a = b[i] + c[j]四元式0) =[] b i t11) =[] c j t22) + t1 t2 t33) = t3 a三元式0) =[] b i1) =[] c j2) + (0) (1)3) = a (2)间接三元式0) =[] b i1) =[] c j2) + (0) (1)3) = a (2)0)1)2)3)a[i] = b*c - b*d四元式0) * b c t11) * b d t22) - t1 t2 t33) []= a i t44) = t3 t4三元式0) * b c1) * b d2) - (0) (1)3) []= a i4) = (3) (2)间接三元式0) * b c 1) * b d 2) - (0) (1) 3) []= a i 4) = (3) (2) 0) 1) 2) 3) 4)x = f(y+1) + 2四元式0) + y 1 t11) param t12) call f 1 t23) + t2 2 t34) = t3 x三元式0) + y 11) param (0)2) call f 13) + (2) 24) = x (3)间接三元式0) + y 11) param (0)2) call f 13) + (2) 24) = x (3)0)1)2)3)4)参考数组元素的取值和赋值6.2.3 !说明如何对一个三地址代码序列进行转换,使得每个被定值的变量都有唯一的变量名。
第三章习题3.1、试求序列k 01(k)=2f ⎧⎪⎛⎫⎨ ⎪⎪⎝⎭⎩,的差分(k)f ∆、(k)f ∇和i=-(i)kf ∞∑。
3.6、求以下差分方程所描述的LTI 离散系统的零输入相应、零状态响应和全响应。
1〕()-2(-1)(),()2(),(-1)-1y k y k f k f k k y ε===3〕()2(-1)(),()(34)(),(-1)-1y k y k f k f k k k y ε+==+= 5〕1()2(-1)(-2)(),()3()(),(-1)3,(-2)-52k y k y k y k f k f k k y y ε++====3.8、求以下差分方程所描述的离散系统的单位序列响应。
2〕()-(-2)()=y k y k f k5〕()-4(-1)8(-2)()+=y k y k y k f k3.9、求图所示各系统的单位序列响应。
〔a〕〔c〕3.10、求图所示系统的单位序列响应。
3.11、各序列的图形如下图,求以下卷积和。
〔1〕12()()f k f k *〔2〕23()()f k f k *〔3〕34()()f k f k *〔4〕[]213()-()()f k f k f k *3.13、求题3.9图所示各系统的阶跃响应。
3.14、求图所示系统的单位序列响应和阶跃响应。
3.15、假设LTI 离散系统的阶跃响应()()()0.5k g k k ε=,求其单位序列响应。
3.16、如下图系统,试求当鼓励分别为〔1〕()()f k k ε= 〔2〕()()0.5()kf k k ε=时的零状态响应。
3.18、如下图的离散系统由两个子系统级联组成,()1=2cos4k h k π,()()2=k h k k a ε,鼓励()()()=--1f k k a k δδ,求该系统的零状态响应()zs k y 。
〔提示:利用卷积和的结合律和交换律,可以简化运算。
〕3.22、如下图的复合系统有三个子系统组成,它们的单位序列响应分别为()()1=h k k ε,()()2=-5h k k ε,求复合系统的单位序列响应。
第二章1. 什么是前趋图?为什么要引入前趋图?答:前趋图(Precedence Graph)是一个有向无循环图,记为DAG(Directed Acyclic Graph),用于描述进程之间执行的前后关系。
2. 画出下面四条语句的前趋图:S1=a:=x+y; S2=b:=z+1; S3=c:=a – b; S4=w:=c+1;答:其前趋图为:3. 什么程序并发执行会产生间断性特征?答:程序在并发执行时,由于它们共享系统资源,为完成同一项任务需要相互合作,致使这些并发执行的进程之间,形成了相互制约关系,从而使得进程在执行期间出现间断性。
4.程序并发执行时为什么会失去封闭性和可再现性?答:程序并发执行时,多个程序共享系统中的各种资源,因而这些资源的状态由多个程序改变,致使程序运行失去了封闭性,也会导致其失去可再现性。
5.在操作系统中为什么要引入进程概念?它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答:为了使程序在多道程序环境下能并发执行,并对并发执行的程序加以控制和描述,在操作系统中引入了进程概念。
影响: 使程序的并发执行得以实行。
6.试从动态性,并发性和独立性上比较进程和程序?答:(1)动态性是进程最基本的特性,表现为由创建而产生,由调度而执行,因得不到资源而暂停执行,由撤销而消亡。
进程有一定的生命期,而程序只是一组有序的指令集合,是静态实体。
(2)并发性是进程的重要特征,同时也是OS 的重要特征。
引入进程的目的正是为了使其程序能和其它进程的程序并发执行,而程序是不能并发执行的。
(3)独立性是指进程实体是一个能独立运行的基本单位,也是系统中独立获得资源和独立调度的基本单位。
对于未建立任何进程的程序,不能作为独立单位参加运行。
7.试说明PCB 的作用,为什么说PCB 是进程存在的惟一标志?答:PCB 是进程实体的一部分,是操作系统中最重要的记录型数据结构。
作用是使一个在多道程序环境下不能独立运行的程序,成为一个能独立运行的基本单位,成为能与其它进程并发执行的进程。
操作系统引论1、多道程序设计:P7答:进一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系统吞吐量,在该系统中,用户所提交的作业都先存放在外存上并排成一个队列,称为“后备队列”;然后,由作业高度程序按一定的算法从后备队列中选择若干个作业调入内存,使它们共享CPU和系统中各种资源。
在OS中引入多道程序设计技术可带来以下好处:提高CPU和利用率、可提高内存和I/O设备利用率、增加系统吞吐量。
2、进程:P37-P38答:程序的一次执行。
进程是一个程序及其数据在处理机上顺序执行时所发生的活动。
进程是程序在一个数据集合上运行的过程,它是系统进行资源分配和调度的一个独立单位。
进程是进程实体的运行过程。
是系统进行资源分配和调度的一个独立单位。
3、作业:P84答:作业是一个比程序更为广泛的概念,它不仅包含了通常的程序和数据,而且还应配有一份作业说明书,系统根据该说明书来对程度的运行进行控制。
在批处理系统中,是以作业为基本单位从外存调入内存的。
4、任务:答:从系统资源分配的角度通过进程在系统中运行。
5、文件:P204答:文件是指由创建者所定义的、具有文件名的一组相关元素的集合,可分为有结构文件和无结构文件两种。
在有结构的文件中,文件由若干个相关记录组成;而无结构文件则被看成是一个字符流。
文件在文件系统中是一个最大的数据单位,它描述了一个对象集。
6、虚拟存储:P142答:是指具有请求调入功能和置换功能,能从逻辑上对内存容量加以扩充的一种存储器系统。
其逻辑容量由内存容量和外存容量之和所决定,其运行速度接近于内存速度,而每位的成本却又接近于外存。
可见,虚拟存储技术是一种性能非常优越的存储器管理技术,故被广泛地应用于大、中、小型机器和微型机中。
7、接口:P22—P23答:用户接口:它是提供给用户使用的接口,用户可通过该接口取得操作系统的服务;程序接口:它是提供给程序员在编程时使用的接口,是用户程序取得操作系统服务的惟一途径。
8、进程:P73(同第2题)答:9、系统调用:P261答:在操作系统中提供了系统调用,使应用程序可以通过系统调用的方法,间接调用操作系统的相关过程,取得相应的服务。
操作系统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1.设计现代OS的主要目标是什么?答:(1)有效性(2)方便性(3)可扩充性(4)开放性2.OS的作用可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答:(1)OS作为用户与计算机硬件系统之间的接口(2)OS作为计算机系统资源的管理者(3)OS实现了对计算机资源的抽象3.为什么说OS实现了对计算机资源的抽象?答:OS首先在裸机上覆盖一层I/O设备管理软件,实现了对计算机硬件操作的第一层次抽象;在第一层软件上再覆盖文件管理软件,实现了对硬件资源操作的第二层次抽象。
OS 通过在计算机硬件上安装多层系统软件,增强了系统功能,隐藏了对硬件操作的细节,由它们共同实现了对计算机资源的抽象。
4.试说明推劢多道批处理系统形成和収展的主要劢力是什么?答:主要动力来源于四个方面的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1)不断提高计算机资源的利用率;(2)方便用户;(3)器件的不断更新换代;(4)计算机体系结构的不断发展。
5.何谓脱机I/O和联机I/O?答:脱机I/O 是指事先将装有用户程序和数据的纸带或卡片装入纸带输入机或卡片机,在外围机的控制下,把纸带或卡片上的数据或程序输入到磁带上。
该方式下的输入输出由外围机控制完成,是在脱离主机的情况下进行的。
而联机I/O方式是指程序和数据的输入输出都是在主机的直接控制下进行的。
6.试说明推劢分时系统形成和収展的主要劢力是什么?答:推动分时系统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力是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要。
主要表现在:CPU 的分时使用缩短了作业的平均周转时间;人机交互能力使用户能直接控制自己的作业;主机的共享使多用户能同时使用同一台计算机,独立地处理自己的作业。
7.实现分时系统的关键问题是什么?应如何解决?答:关键问题是当用户在自己的终端上键入命令时,系统应能及时接收并及时处理该命令,在用户能接受的时延内将结果返回给用户。
解决方法:针对及时接收问题,可以在系统中设臵多路卡,使主机能同时接收用户从各个终端上输入的数据;为每个终端配臵缓冲区,暂存用户键入的命令或数据。
第一章1.设计现代OS 的主要目标是什么?答:(1)有效性(2)方便性(3)可扩充性(4)开放性2.OS 的作用可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答:(1)OS 作为用户与计算机硬件系统之间的接口(2))OS 作为计算机系统资源的管理者(3))OS 实现了对计算机资源的抽象3.为什么说OS 实现了对计算机资源的抽象?答:OS 首先在裸机上覆盖一层I/O 设备管理软件,实现了对计算机硬件操作的第一层次抽象;在第一层软件上再覆盖文件管理软件,实现了对硬件资源操作的第二层次抽象。
OS 通过在计算机硬件上安装多层系统软件,增强了系统功能,隐藏了对硬件操作的细节,由它们共同实现了对计算机资源的抽象。
4.试说明推动多道批处理系统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什么?答:主要动力来源于四个方面的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1 )不断提高计算机资源的利用率;(2 )方便用户;(3 )器件的不断更新换代;(4 )计算机体系结构的不断发展。
5.何谓脱机I/O 和联机I/O ?答:脱机I/O 是指事先将装有用户程序和数据的纸带或卡片装入纸带输入机或卡片机,在外围机的控制下,把纸带或卡片上的数据或程序输入到磁带上。
该方式下的输入输出由外围机控制完成,是在脱离主机的情况下进行的。
而联机I/O 方式是指程序和数据的输入输出都是在主机的直接控制下进行的。
6.试说明推动分时系统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什么?答:推动分时系统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力是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要。
主要表现在:CPU的分时使用缩短了作业的平均周转时间;人机交互能力使用户能直接控制自己的作业;主机的共享使多用户能同时使用同一台计算机,独立地处理自己的作业。
7.实现分时系统的关键问题是什么?应如何解决?答:关键问题是当用户在自己的终端上键入命令时,系统应能及时接收并及时处理该命令,在用户能接受的时延内将结果返回给用户。
解决方法:针对及时接收问题,可以在系统中设置多路卡,使主机能同时接收用户从各个终端上输入的数据;为每个终端配置缓冲区,暂存用户键入的命令或数据。
运动系统第一节绪论、英译汉1•系统解剖学 2. 上 3. 水平面 4. 矢状面5.前6. 垂直轴7. 后8. 浅9.下二、单项选择题三、名词解释1.标准解剖学姿势(位置、临床意义):人体的标准解剖学姿势是指身体直立,面向前方,两眼平视正前方,两足并拢,足尖向前,双上肢下垂于躯干的两侧,掌心向前。
描述任何人体结构,均应用标准姿势,即使被观察的客体、标本或模型处于不同位置,或只是身体的一个局部,仍应依人体的标准姿势进行描述。
第二节骨学、英译汉1.骨髓2. 椎骨3. 外踝4. 腰椎5.腓骨6. 胸骨角7. 胫骨8. 肋9.翼点10. 鼻旁窦11. 股骨12. 胸廓13.尺骨14. 锁骨15. 耻骨结节16. 肱骨17.桡骨18. 脊柱19. 坐骨20. 闭孔、单项选择题三、多项选择题四、填空题1.(肋骨)(椎骨)2.(长骨)(短骨)(扁骨)3.(椎孔)(椎管)4.(顶骨)(颞骨)5.(圆孔)(卵圆孔)五、名词解释1•胸骨角(位置、组成、临床意义):胸骨柄与胸骨体相接处形成向前微凸的胸骨角,第 2 肋软骨连于此角的两侧。
意义:胸骨角两侧平对第2肋软骨,为计数肋的标志;是上、下纵隔的分界平面;后方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也相当于第5胸椎平面;支气管分叉,气管杈在此平面出现;食管与此平面以下与左主支气管交叉,形成食管第二狭窄;该平面正好通过主动脉肺动脉窗,平对主动脉弓的起端和止端;奇静脉弓在此平面以上跨越右肺根上方,向前汇入上腔静脉;胸导管在此平面下方由脊柱右侧转向左侧上行。
2.翼点(位置、组成、临床意义):是额骨、顶骨、颞骨和蝶骨大翼4骨相交处所形成的“ H 形骨缝,位于颞窝内,颧弓中点上方两横指(或3.5-4cm)处,此处骨质菲薄,内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此处受暴力打击易骨折,骨折易损伤血管形成硬膜外血肿。
3 •界线(位置、组成、临床意义):界线是由骶骨的岬向两侧经弓状线、耻骨梳、耻骨嵴、耻骨结节至耻骨联合上缘构成的环形线,骨盆以界线为界分为上方的大骨盆和下方的小骨盆。
临床意义:界线将骨盆分成上下二部,上为大骨盆或称假骨盆,下为小骨盆或真骨盆(简称骨盆)。
大骨盆能支持妊娠时增大的子宫。
临床上可通过观察大骨盆的形状和测量某些径线等,来间接了解真骨盆的情况。
4•桡神经沟(位置、内容、临床意义):在三角肌粗隆后下方,肱骨干上有一自内上向外下呈螺旋的浅沟,称桡神经沟。
桡神经和肱深动脉沿此沟经过。
肱骨中部骨折可伤及桡神经,内侧缘近中点处有开口向上的滋养孔。
六、简答题1椎骨分几类?它们有哪些共同形态?答:椎骨可分为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尾椎五类。
椎骨的共同形态一般具有椎体、椎弓和突起。
椎体位于椎骨的前份,呈短圆柱形。
椎弓位于椎体的后方,可分为椎弓根和椎弓板两部分。
每个椎骨的椎弓上有7个突起、2个横突、2个上关节突、2个下关节突和1个棘突。
2•鼻旁窦有哪些?各位于何处?开口在什么部位?答:鼻旁窦包括额窦、上颌窦、蝶窦、筛窦四对。
额窦位于眉弓深面、眶的内上方,开口于中鼻道;筛窦位于鼻腔外侧壁的上部,可分为前、中、后三群,其中前、中群开口于中鼻道,后群开口于上鼻道;上颌窦位于鼻腔外侧壁的下部,开口于中鼻道;蝶窦位于鼻腔的后上方,开口于蝶筛隐窝。
第三节关节学一、英译汉1.骨盆2. 踝关节3. 关节4. 屈5.髋关节6. 肩关节7. 椎间盘8. 内侧半月板、单项选择题四、填空题1.(纤维连接)(软骨连接)2.(关节盂)(肩)3.(坐骨大孔)(坐骨小孔)五、名词解释1 .椎间盘(位置、组成、临床意义):是于人体脊柱两椎体之间,连结两个椎体间的纤维软骨盘,由互相移行的内、外两部分构成。
外部为纤维环,由无数层纤维软骨环组成,坚韧而富有弹性;内部为髓核,为白色而富有弹性的胶状物。
上下有软骨板,是透明软骨覆盖于椎体上, 下面骺环中间的骨面。
上下的软骨板与纤维环一起将髓核密封起来。
纤维环由胶原纤 维束的纤维软骨构成, 位于髓核的四周。
纤维环的纤维束相互斜行交叉重叠, 使纤维环成为 坚实的组织,能承受较大的弯曲和扭转负荷。
纤维环的前侧及两侧较厚,而后侧较薄。
纤维 环的前部有强大的前纵韧带,后侧的后纵韧带较窄、较薄。
因此,髓核容易向后方突出,压 迫神经根或脊髓,造成腰椎间盘突出症。
2.骨盆(组成、临床意义) :是由骶骨、尾骨和两块髋骨(由髂骨、坐骨及耻骨融合而 成) 所组成。
骶骨与髂骨和骶骨与尾骨间,均有坚强韧带支持连结,形成关节,一般 不能活动,妊娠后在激素的影响下,韧带稍许松弛,各关节因而略有松动,对分娩有 利。
两侧髂耻线及骶岬上缘的连线形成骨盆“骨盆界线”。
骨盆以界线为界分为上方 的大骨盆和下方的小骨盆。
小骨盆分为骨盆上口、骨盆下口和骨盆腔。
大骨盆能支持 妊娠时增大的子宫,但与分娩无关。
临床上可通过观察大骨盆的形状和测量某些径线 等,来间接了解真骨盆的情况。
六、简答题1.简述关节的主要结构和关节的辅助结构。
答:关节的主要结构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
可减少骨面之间的摩擦和缓冲撞击, 增加关节的 可分为外层的纤维层和内层的滑膜层。
滑膜层含有 以滑润关节面和滋养关节软骨, 同时也有吸收滑液 的作用。
关节腔为关节囊滑膜层与关节软骨之间所围成的潜在性窄隙, 也称滑膜腔。
腔密闭呈负 压,这对维持关节的稳固性有一定作用。
关节的辅助结构包括韧带、 关节内软骨和关节唇等。
韧带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 位于关 节周围或关节腔内, 分别称为囊内、 外韧带, 对关节的稳固性有重要作用; 关节盘是介于两 关节面之间的纤维软骨板,多呈圆形,中间稍薄,周缘略厚,附着于关节囊的内面,把关节 腔分成两部分。
关节盘使两关节面更为适合, 并缓冲外力的冲击和震荡, 由于它把关节腔隔 成两部, 使单关节变成复关节, 关节运动的范围得以进一步扩大; 关节唇附着在关节窝周缘, 为纤维软骨环, 有加深关节窝、 增大关节面的作用,也可缓冲撞击关节的作用力, 如肩关节 盂唇。
2.试述肩关节的构成、结构特点和运动方式。
答:肩关节由肱骨头与肩胛骨的关节盂构成。
结构特点:①肱骨头大,关节盂小;②关节囊松弛,囊内有肱二头肌腱通过;③有喙肩韧带 架在肩峰与喙突之间;④关节盂周缘有盂唇加深。
运动方式:屈、伸运动,外展、内收运动,旋内、旋外运动,环转运动。
3.试述膝关节的构成、结构特点和运动方式。
答:膝关节由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髌骨构成。
髌骨与股骨的髌面相接,股骨的内、外侧髁 分别与胫骨的内、 外侧髁相对。
韧带分囊内韧带和囊外韧带。
囊内韧带有前交叉韧带和后交 叉韧带。
囊外韧带主要有髌韧带、胫侧副韧带和腓侧副韧带。
关节内有半月板,内侧半月板较大,呈“ C ”字形, 外侧半月板较小,近似环形,有时也呈盘状,还有翼状襞和滑液囊。
膝关节能作屈伸运动,在屈膝状态下,还可作旋内和旋外运动。
4.叙述膈裂孔的位置及通过的结构。
答:膈上有三个裂孔: (1)主动脉裂孔在膈与脊柱之间,位于第 12 胸椎前面,有主动脉和 胸导管通过; ( 2)食管裂孔位于主动脉裂孔的左前方,约平第 10 胸椎,有食管和迷走神经 通过;(3)腔静脉孔位于食管裂孔右前方的中心腱内,约平第8胸椎,有腔静脉通过。
七、论述题患者,59岁,女性•主诉:摔伤致左肘部疼痛,活动受限 2天•查体:左肘部肿胀,局部压 痛,可及骨摩擦音,纵向叩击痛阳性,肘关节屈伸活动明显受限, 腕关节及手指屈伸活动正 常,前臂皮肤感觉正常,各指末梢血运良好 .X 线片显示肱骨小头及滑车骨折•(1) 试从解剖学的角度分析肱骨的分部及主要形态结构名称有哪些?关节面表面覆盖一层光滑的关节软骨, 灵活性。
关节囊附着在关节面周缘的骨面上, 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 能分泌少量滑液,(2)临床上肱骨上端容易骨折的部位在哪里?为什么?答:(1)肱骨为长骨,可分为一体二端。
①肱骨上端:膨大,有半球形关节面称肱骨头;肱骨头关节面周缘的浅沟,称为解剖颈;颈的外侧有一较大的隆起,称为大结节;其前方有一较小的隆起称为小结节;在大、小结节之间有一纵沟,称为结节间沟;肱骨头和大、小结节直下方较细的部分,称为外科颈。
②肱骨体:外侧面的中部有一粗糙隆起,称为三角肌粗隆;在三角肌粗隆的后下方,有一条由内后上方行向外前下方的浅沟,称为桡神经沟。
③肱骨下端:内侧的关节面称肱骨滑车;外侧的关节面称肱骨小头;下端的后面有鹰嘴窝;肱骨下端内侧的突起称内上髁,外侧的突起称为外上髁;内上髁的后下方有一浅沟,称尺神经沟。
(2)肱骨上端与体交界处稍细,称外科颈,为较易发生骨折的部位。
肱骨外科颈位于解剖颈下方2-3cm,是肱骨头松质骨和肱骨干皮质骨交界的部位,很易发生骨折。
各种年龄均可发生,老年人较多。
第四节肌学一、英译汉1.韧带2. 膈3. 胸大肌4. 腹股沟韧带四、填空题1.(咬肌)(颞肌)2.(肌腹)(肌腱)五、名词解释1.斜角肌间隙(位置、内容、临床意义):颈深肌分为内、外侧两群,外侧群位于脊柱颈段的两侧,有前斜角肌、中斜角肌和后斜角肌。
其中前、中斜角肌止于第1肋,后斜角肌止于第2肋。
前中斜角肌与第1肋之间的间隙为斜角肌间隙,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神经通过。
2•跟腱(位置、内容、临床意义):在足跟与小腿之间有一条很粗壮结实、绷得很紧的肌腱,这就是跟腱。
它是由起于胫骨后面的比目鱼肌与起于股骨内外髁的腓肠肌的两块肌肉的肌腱联合而成,是人体最强有力的肌腱之一。
人的行走、跑、跳就依仗着这条强有力的肌腱。
跟腱若是完全断了就会寸步难行。
是位于踝关节后方的一条大的肌腱,它连接小腿后方的肌肉群到跟骨,是人类行走、奔跑、攀登等运动不可缺少的工具。
3•白线(位置、组成、临床意义):位于两侧腹直肌之间,由腹前外侧壁3层扁肌的腱膜在腹前正中线上互相交织而成,上宽下窄。
脐以上宽约 1-2c m ,较坚韧而少血管,因而更较明显。
在白线处,交错的腱膜纤维之间常有小孔或裂隙通过血管、神经,如腹膜 外组织甚至腹膜壁层由此突出,则形成白线疝。
内脏学第一节 第二节总 论消化系统 1.、英译汉内脏 2. 腋中线3 .锁骨中线 4.前正中线 5. 胸骨线 6.消化系统 7 .腮腺管 8.腭扁桃体9. 食管 10.幽门 11.空肠12 •阑尾13 .胰腺、单项选择题三、多项选择题四、 填空题1. (左季肋区)(腹上区)2. (后内侧壁上)(胆总管)(胰管)(注:胆总管和胰管可以互换)3. (右季肋区)(腹上区)(左季肋区) 五、 名词解释1•胆囊三角(构成、通过的结构及临床意义):由胆囊管、肝总管和肝的脏面围成的三角 区(2分),三角内常有胆囊动脉通过,是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六、 简答题1 •阑尾连于什么器官?通常位于何处?试述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及手术时寻找阑尾的方法。
答:阑尾连于盲肠下端后内侧壁,通常位于右髂窝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