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脾胃学说

脾胃学说

脾胃学说
脾胃学说

脾胃学说

祖国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是人体十分重要的脏腑,共营受纳与运化的功能,胃主受纳水谷,有“水谷之海”之称,是津液、宗气、糟粕所出之处,是气血的根源,又称“气血之海”;有津液气血才能灌溉五脏六腑而生荣卫,故又称“十二经之海”,“五脏六腑之海”;但水谷入胃,其精微之气全靠脾的运化,故胃腑同属于脾脏。脏腑学说中有关脾胃的论述内容丰富,是祖国医学的重要遗产之一。

一、理论探讨

(一)脾胃学说源流梳理

1、脾胃学说渊源于《内经》

《内经》除对脾胃的解剖有粗略的记述外,对于脾胃的生理功能、病因病机、证候诊断治疗均作了多方面的论述,从而奠定了脾胃学说的基础。对脾胃病的病因作了多方面的论述:

生理功能:《内经》对脾胃功能的论述散见于各篇,但从总体上肯定了脾胃在人体的重要性,在整体上强调脾胃是一个功能系统主肌肉与四肢,开窍于口,其荣在唇,在志为思,连结的经络为足太阴与足阳明;同时通过脾胃的气、味、声、畜等建立与外界的联系,具体图示如下:

脾与胃分属一脏一腑,共营受纳与运化的功能。《内经》论运化的过程,大略如下表: 脾

然而《内经》有些论述,看来较难理解,特别是与外界联系的部分。在脏象学说中,的确有其牵强附会的地方,要逐步加以扬弃。但《内经》把人体看成一个整体,并将脾胃建立在脏腑经络系统中,这个观点已在医疗实践中反复证明确实行之有效。人与自然界的联系,从机体内外环境统一的观点来看,也是合于辩证法的。至于其中有不尽不实之处,则可以批判地继承。《内经》论脾胃不止于此,但这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基础。

病因方面,在六淫病因中特别突出风湿二邪伤脾而致病,如《素问·气交变大沦》说:“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食减,体重烦冤,肠鸣,腹支满”,又如“湿伤脾,牌恶湿”,“湿胜则濡泄”,“诸湿肿满,皆属于睥”等;七情方面,特别突出“思伤脾”、“怒伤肝”致伤脾胃的病变;饮食方面,特别指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甘伤脾”,“多食酸则肉胝月刍而唇揭”。又说:“有病口甘者,名曰脾瘅,此肥甘所发也”,“膏粱之变,足生大丁”。主张饮食有节,甘淡茹养。劳逸方面,指出“劳则气耗”,“烦劳则张”,“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成,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可致“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外伤方面,击仆造成“恶血留内”,也能伤脾。

辨证方面,脾胃病变的寒热虚实,《内经》也有简明扼要的记载。脾胃的证候,包括有脾病色黄,口味变化,唇舌异常,腹胀、腹痛,肠鸣腹泄,呕吐,呃逆,噫哕,痰涎等。脾胃病的脉象也有不少记载。认为辨别脉象之有无胃气,是诊脉的关键。

治疗方面,《内经》以五行学说为指导,根据药物的气味制胜来指导治疗。如云:“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用甘补之”,“甘入脾”,“淡入胃”,“欲令脾实……宜甘宜淡”,“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指出:“诸小(脉)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同时又用针灸进行治疗,提出“治藏者,治其俞,治府者,治其合”的针刺原则。

2、脾胃学说孕育于仲景

张仲景在《金匱要略》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之说,含有预防思想。又根据传统的五脏相互关系,强调了“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以治未病之脏,重申了《难经·七十七难》治未病的观点,又补充了未病防传的内容,这些观点对后世脾胃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治疗上提出了温补脾胃、滋养胃阴、顾护胃气的治法,并且都创立了相应的方药。温补脾胃方如附子粳米汤、大建中汤等;滋养胃阴方如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等;顾护胃气方如十枣汤中之大枣即是。还有健胃和营之桂枝汤,健中补虚之小建中汤,温脾理中之理中汤,润脾泻胃之麻子仁丸等,均体现了张仲景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有学者研究《伤寒论》中113方,发现用药93味中,有四分之三涉及脾胃,用甘草70方,大枣40方,人参22方、茯苓15方、白术10方;而《金匮要略》方中则用甘草88方、大枣43方、茯苓30方、人参29方、白术25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