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导论
- 格式:ppt
- 大小:2.05 MB
- 文档页数:14
《社会科学研究⽅法》课程教学⼤纲《社会科学研究⽅法》课程教学⼤纲开课单位:英语系课程负责⼈:适⽤于全校所有本科专业教学时数:32学时⼀、课程概况《社会科学研究⽅法》课程是为我校学⽣开设的⼀门⽂理基础课程,旨在通过对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和⽅法进⾏全⾯系统的提要性介绍,使学⽣从⽅法论与基础理论、具体研究⽅法、研究技术三个层次,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个⽅⾯,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掌握并运⽤对社会研究的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和评估的各种⽅法、技术,了解熟悉社会科学研究的原理、逻辑策略和科学程序,培养学⽣以科学的⽅法认识、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实践能⼒,为撰写毕业(设计)论⽂打下必要的基础。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主要有《综合英语》、《英语读写》、《英语语法》、《基础写作》等。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主要有《学术英语写作》、《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等。
⼆、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在两个⽅⾯了解社会科学研究⽅法: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法理论与常规⽅法;社会科学研究的前沿问题、特别是当前国外最新的研究社会的⽅法和技术。
本课程不仅使学⽣通观社会科学研究⽅法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分析技术,⽽且了解⽬前国外社会科学研究的前沿问题、中国化研究中的难点、焦点和重点。
通过案例分析、讨论课等互动式教学环节以及实验课、社会实践考察等,使学⽣理解和领会社会科学研究的⽅法,并且尝试综合性运⽤所学的研究⽅法解决⾃选的社会问题,通过社会科研项⽬的实践切实认识和掌握社会研究⽅法和技术。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1.教学内容本课程从社会科学研究⽅法的基本理论、资料和数据收集⽅法、社会科学研究⽅法及其应⽤、SPSS2.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应达到如下教学⽬标:(1)了解社会科学研究⽅法的基本理论(2)了解社会科学研究的⼀般过程(3)了解社会科学研究的类型及发展趋势(4)了解SPSS统计软件的主要⽤途(5)理解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常⽤术语(6)掌握社会科学研究中常⽤的资料和数据收集⽅法(7)掌握学术论⽂写作的基本步骤3.重点(1)社会科学研究中常⽤的资料和数据收集⽅法(2)学术论⽂写作的基本步骤4.难点(1)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常⽤术语的理解(2)资料和数据收集⽅法四、课时分配表五、推荐教材、参考资料(⼀)推荐教材王⽂宇. 研究⽅法⼊门教程. 北京:⾼等教育出版社, 2011.(⼆)推荐参考书1.李志, 潘丽霞. 社会科学研究⽅法导论. 重庆:重庆⼤学出版社, 2013.2.林聚任, 刘⽟安. 社会科学研究⽅法(第⼆版). 济南:⼭东⼈民出版社, 2013.3.欧阳康, 张明仓. 社会科学研究⽅法. 北京:⾼等教育出版社, 2010.4.刘润清. 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法.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1.5.韩宝成. 外语教学科研中的统计⽅法.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1.6.⽂秋芳. 应⽤语⾔学研究⽅法与论⽂写作.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六、执⾏⼤纲说明(⼀)本⼤纲是根据教育部《⾼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纲》(2000年)、《2013级本科英语专业⼈才培养⽅案》和《2014级本科英语专业⼈才培养⽅案》编写的。
《社会研究方法》课程笔记第一章:导论一、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1. 定量研究定义:定量研究是一种基于数学和统计学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它通过量化的方式来收集和分析数据,以便对社会现象进行描述、解释和预测。
特点:- 数据量化:定量研究依赖数字数据,这些数据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实验等方式收集。
- 可操作性:定量研究通常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可以通过标准化流程进行重复。
- 统计分析:定量研究使用统计学方法来分析数据,从而得出普遍性结论。
分类:- 描述性统计:涉及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展示,如频数分布、平均数、中位数等。
- 推断性统计:从样本数据推断总体特征,包括假设检验、置信区间、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
2. 定性研究定义:定性研究是一种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它通过非数字化的手段来理解社会现象的深层含义和背景。
特点:- 数据非量化:定性研究侧重于文字、图像、声音等非数字数据。
- 灵活性:定性研究方法更加灵活,可以根据研究进展进行调整。
- 深入理解:定性研究旨在深入理解个体的经验、观点和行为的背景。
分类:- 田野调查:研究者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环境中,进行长期的观察和记录。
- 访谈法: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深入对话,收集他们的看法和经验。
- 内容分析:对文本、图像、视频等资料进行系统分析,以揭示其中的主题和模式。
二、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1. 研究方法论研究方法论是对研究方法和过程的哲学思考,它包括:- 研究范式:指导研究的基本信念和假设,如实证主义、建构主义等。
- 研究逻辑:研究推理的逻辑结构,如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
- 研究伦理:研究过程中应遵循的伦理原则,如知情同意、隐私保护等。
2.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实现研究目的的具体手段,包括:- 数据收集方法:如问卷调查、访谈、观察、实验等。
- 数据处理方法:如数据编码、数据清洗、数据转换等。
- 数据分析方法:如统计分析、主题分析、案例研究等。
3. 研究技术研究技术是指研究过程中使用的工具和技巧,例如:- 问卷设计技巧:如何设计有效、可靠的问题。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209402课程名称: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英文名称:Research methods in the social sciences课程类别:通识选修课学时:32学分:2适用对象: 全校本科学生考核方式:考察先修课程:二、课程简介本课程将系统论述社会科学研究方法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强调通过案例分析、讨论课等互动式教学环节以及实验课、社会实践考察等,使学生理解和领会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并且尝试综合性运用所学的研究方法解决自选的社会问题,通过社会科研项目的实践切实认识和掌握社会研究方法与技术,并培养学生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和分析运用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基本能力。
This course will systematically discuss the basic theories and methods in the field of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methods, emphasizing interactive teaching sessions such as case studies and discussion classes, as well as laboratory classes and social practice visits to enabl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and comprehen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methods, and to try to comprehensively apply the research methods learned to solve social problems of their choice, to practically understand and master social research through social research projects. Students will learn the methods and techniques of social research, and develop the basic ability to conduct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and analyze and apply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results.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着方法与理论应用的宗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学习目的,针对本科学生,教会使用社会研究方法与技术。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导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科学简论
第二节社会科学研究
第三节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体系及发展趋势第二章社会科学研究的过程与要素
第一节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第二节选择研究问题
第三节研究假设
第四节文献分析
第三章社会科学研究设计
第一节研究类型
第二节社会科学分析单位与研究内容
第三节社会科学研究设计
第四章抽样设计
第一节抽样的基本知识
第二节常见抽样方法
第三节样本容量
第四节抽样方案的具体设计
第五章概念的操作化与测量
第一节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概念
第二节概念的操作化
第三节测量的概念与层次
第四节测量的信度与效度
第六章问卷法
第一节问卷法概述
第二节问卷设计
第三节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第七章访问法
第一节访问法及其特点
第二节访问法的类型
第三节访问法的实施步骤和技巧
第四节访问员的挑选与训练
第八章实验研究法
第一节实验法及其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运用第二节实验法的基本原理和程序
第三节实验研究的类型与实验设计
第四节实验法的评价及其优缺点
第九章观察法
第一节观察法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运用第二节观察法的分类
第三节参与观察
第四节观察法的实施步骤
第五节观察的误差
第十章个案法
第十一章文献法
第十二章常用的数据统计分析简介
第十三章社会科学研究报告(论文)的撰写第十四章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规范
参考文献。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50802B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学科基础课总学时:32 讲课学时:32 实验(上机)学时:0学分:2适用对象:(专业名称)行政管理、国际班先修课程:社会学概论一、教学目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基础专业课程,全面系统地向学生介绍社会研究的基本原理、方法、研究流程和研究技术。
通过课程的学习以及通过经典研究案例比较和分析,了解并掌握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种研究范式的原理、方法、流程、技术以及基本要求;培养学生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和分析运用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基本能力,引导如何把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变成可行的研究课题,如何设计出一套研究方案并实施,如何写出一份规范的研究计划书,以及如何撰写研究报告。
目标1:掌握社会科学研究基本流程目标2:基本掌握定性研究主要方法和技巧目标3:基本掌握定量研究主要方法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教学内容要求: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是具有理论性和应用性、实践性结合较强的特点,因此采用依托案例教学达成实用性、操作性目标;同时,课堂讲授的重点在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体系、理论、技术的阐述,以及对于研究设计和操作过程中的难点和复杂问题的剖析,同时辅之以适量的复习题和思考作业题,以全面、准确地掌握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及技巧;在研究方法的讲授中,多联系具体研究课题的新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与手段: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是理论性和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采用依托案例教学达成实用性、操作性目标;案例教学的进行,有案例分析、学生讨论、启发式教学、文献导读等多种方法。
本课程将采用多媒体教学和学生实习结合的方式。
学习要求:要求学生掌握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理论、方法、程序,并能熟练运用其中1-2种操作方法。
对毕业要求的促进:符合专业培养方向,掌握对社会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尝试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导论》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与要求《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是劳动与社会保障、劳动关系和行政管理专业的必修课,主要讲授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与范式、基本的数据收集和定量分析方法,是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入门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力求使学生获得如下能力:(1)以定量语言解构、重构和构建(用自然语言描述的)社会科学理论的能力(2)把握社会科学理论和定量模型设定之间的联系:数据生成机制(3)理解测量对于定量分析的重要性,掌握基本的测量理论、模型及其分析工具(4)理解研究设计、测量类型、统计假定和模型设定在定量分析模型选择的作用(5)掌握常见分析模型的统计原理、分析技巧和结果解释(6)提高批判性阅读、创造性写作社会科学定量研究论文和报告的综合能力二、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管理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社会保障学》、《劳动关系》等课程,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应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课堂教学采用讲授、讨论、案例(经典案例和师生调研案例)相结合的方法。
掌握学界研究的趋势,总结国内外社会保障、劳动关系和公共管理方面的研究成果,不断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本课程教学中应注意事项如下:1.把握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的实践性特征,强调方法上的学习;2.把握和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的应用性特征,与毕业论文和实习报告紧密结合;3.要特别重视学术规范习惯和技能的培养。
三、基本教学内容第一章导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理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内涵、特点、体系及发展趋势,了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局限性以及社会科学成果科学性的标准。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1.社会科学成果科学性的标准2.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结合(三)基本教学内容第一节科学简论一、科学的概念与分类二、人类求知方式辨析三、科学方法的含义、特点和局限性。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英文名称:Research methods in the social sciences课程编号:C08二、总学时:54学时三、学分:3学分四、课程简介:本课程根据MPA培养目标、MPA学员特点和教学要求,比较深入系统地介绍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培养MPA学员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和分析运用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基本能力。
课程将结合案例讨论形式,重点分析与公共管理实践关系密切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五、教材:林聚任、刘玉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六、教学目的:使学员掌握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提高学员运用科学方法从事社会科学研究能力、以及在实际工作中分析和运用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能力。
七、教学方法: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对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与评介;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和上级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在注重学科体系和学科知识传授的同时,加强对学员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八、考试方式:按照《山东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研究生考试管理办法》的规定,采取闭卷考试,百分制,60分为通过。
课程总成绩(满分100分)由试卷卷面考试成绩、出勤与课堂互动参与成绩、作业成绩等三部分组成。
其中试卷卷面成绩、出勤与课堂互动参与成绩、作业成绩分别占该课总成绩的70%、20%、10%。
其中,试卷按70分(满分)命题,试卷卷面成绩、出勤与课堂互动参与成绩、作业成绩及课程总成绩均由任课教师评定。
九、考试所用时间:120分钟十、授课计划:第一讲导论(4学时)第一节获取知识的科学途径一、科学之外的其他选择二、获取社会知识的科学途径第二节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比较一、对社会的科学探索二、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的差异第三节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取向一、基于实证的社会科学研究二、基于理解的社会科学研究三、基于批判的社会科学研究第四节社会科学的两类研究方法一、量化研究二、质性研究第二讲研究设计(8学时,其中案例讨论2学时)第一节选题与研究类型一、选题二、研究课题的具体化三、研究类型第二节分析单位与研究内容一、分析单位二、研究内容第三节社会理论建构一、社会理论及其对经验研究的作用二、社会理论的构成要素三、社会理论建构的两种基本形式四、理论建构中可能存在的潜在错误第四节操作化与测量一、操作化二、变量语言三、变量的测量四、量表与指数五、测量的信度与效度第五节研究方案的编制一、研究方案的作用二、研究方案的具体内容案例讨论: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的编制第三讲问卷调查方法(10学时,其中案例讨论2学时)第一节适合问卷调查的问题一、对社会行为的调查二、态度、观点和意见的调查三、需求、期望的调查四、知识方面的调查五、社会特征方面的调查第二节问卷调查的一般原理一、问卷调查研究的含义二、问卷调查研究的突出特征三、问卷调查研究的一般步骤第三节问卷设计的一般原则一、必要原则二、通俗原则三、针对原则四、准确原则五、客观原则六、简洁原则七、完整原则八、亲和原则九、一致原则第四节问卷调查中的概率抽样一、抽样及其相关概念二、概率抽样的一般原理三、概率抽样的样本规模四、常用的概率抽样方法第五节问卷调查的实施途径一、邮寄问卷调查二、面访问卷调查三、电话问卷调查四、网络问卷调查案例讨论:上海市民法律素质抽样调查第四讲实地研究方法(6学时)第一节适合实地研究的问题一、意义二、行为三、事件四、互动五、角色与关系六、群体、组织与社区第二节实地研究的一般步骤一、选择观察对象(非概率抽样方法)二、取得进入现场的资格三、进入现场并与当地人建立友好关系四、资料的搜集五、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第三节实地研究中的访谈法一、访谈法的含义二、访谈法与面访问卷调查的区别三、访谈法的类型四、访谈的技巧第四节实地研究中的观察法一、观察法的含义二、观察法的类型三、观察法的一般程序第五讲文献研究方法(6学时,其中案例讨论2学时)第一节适合文献研究的问题一、无法获得第一手资料的问题二、纵贯分析三、从随意观察的文本中发掘有价值的信息四、横向比较第二节内容分析方法一、内容分析的含义二、量化内容分析三、质性内容分析第三节二次分析方法一、二次分析的含义二、二次分析的类型三、二次分析的关键步骤案例讨论:打工妹的内部话题第六讲实验研究方法(6学时)第一节适合于实验研究的问题一、解释性的研究二、微观层面的研究三、可控制条件下的研究第二节实验研究的基本原理与程序一、实验方法的基本原理二、实验研究的一般步骤第三节实验设计一、典型实验设计二、简化的典型实验设计三、所罗门实验设计四、多因素实验设计第四节实验方法的优缺点一、实验方法的优点二、实验方法的缺点第七讲量化数据的分析(10学时,其中上机操作4学时)第一节量化数据分析的准备一、数据的编码与分组二、数据库的建立与数据的录入三、数据的核查与清理四、数据的整理第二节描述性统计一、频数和百分数统计二、集中趋势分析三、离散趋势分析四、相关分析第三节假设检验一、假设检验的一般步骤二、T检验三、方差分析四、卡方检验上机操作:SPSS应用初步第八讲社会科学研究报告的撰写(4学时)第一节研究报告的写作思路一、研究报告的写作目的二、研究报告的写作风格三、研究报告的写作过程第二节研究报告的基本结构一、学术报告的基本结构二、决策报告的基本结构三、报告结构需要注意的问题第三节学术报告的撰写体例一、科技论文撰写体例二、国内社科类杂志的撰写体例十一、复习题:第一讲:1.举例说明个人经验可能会对人类获取社会知识造成哪些误导?2.简述现代社会科学研究的三种方法论取向对社会事实的不同理解。
《社会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标
《公共管理研究方法》课程通过对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全面介绍,旨在让学生从方法论、研究方式以及具体方法和技术三大层面,以及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大范式出发,了解并掌握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原理、逻辑框架以及科学程序,重点引导学生如何把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转变为可行的研究课题,如何撰写研究设计并具体实施。
二、课程内容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利用课件、书本以及音像材料进行课堂讲授,包括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的界定、不同研究方法简介等概念性知识。
(2)研讨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讨论某类研究方法的优点及缺点。
(3)自主学习:鼓励学生阅读学术文献,以课件形式呈现对论文的阅读情况与自身思考。
(4)实践环节:通过模拟个体访谈以及集体访谈等形式,让学生充分掌握实地调研的具体方法,锻炼学生运用方法的技巧与能力。
四、参考书目
1、袁方、王汉生主编:《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2、艾尔·巴比著、邱泽奇译:《社会研究方法》(第11版),北京:华夏人民出版社,
2009年。
3、劳伦斯·纽曼著、郝大海译:《社会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的取向》(第5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4、范明林等著:《质性研究方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
5、李连江著:《戏说统计:文科生的量化方法》,北京:中国政法出版社,2017
年。
五、考核方式及评定方法
平时成绩:20%(PPT呈现、课堂参与、出勤率)期中考试:30%(论文:读书报告)
期末考试:50%(论文:研究设计)。
研究生社会学教案: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导论一、引言在研究社会学的过程中,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至关重要。
正确的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收集、分析和解释社会现象,并从中得出准确的结论。
本教案将介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常用方法和技巧,帮助研究生建立起合理的研究框架。
二、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概述1.研究方法的定义和分类–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实证主义和解释主义–归纳法和演绎法2.理论与观察–科学理论与假设–可观察性原则3.理论构建与变量操作化–概念定义与操作化–变量之间的关系三、社会科学定性研究方法1.访谈调查法–结构式访谈和非结构式访谈–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2.观察法–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自然观察和实验室观察3.文本分析法–内容分析和语境分析–主题词提取和关系网络构建四、社会科学定量研究方法1.问卷调查法–问卷设计与编制–抽样方法与样本选择2.实验研究法–控制组设计和影响因素的操作化–统计分析与结果解释3.客观指标的应用–统计数据的收集与应用–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五、研究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技巧1.研究问题设定与目标明确性2.数据收集与清洗技巧3.数据分析与结果解释能力的培养4.研究伦理的考虑及应对策略六、总结与展望通过本教案的学习,研究生将能够掌握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常见方法和技巧,并能够灵活运用于他们所从事领域的研究中。
这些知识将为他们未来的学术生涯铺平道路,提供一定的研究素养和技能。
同时,本教案也希望引发更多关于研究方法的讨论与研究,推动社会科学领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