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历史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4
天津历史文化导游词天津,这个曾经的外国租界,无论是在建筑风格还是文化传承上都具有浓厚的异国风情。
这里汇聚了不同国家的文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些天津值得一游的历史文化景点。
一、意式风情街位于意大利风情区内,意式风情街以居民式建筑组成的古街风貌为主,同时也有众多餐厅、咖啡厅和酒吧。
这里拥有着1832年上海公共租界制定的“黄楼条例”后的中国唯一的“黄楼裱线”建筑,是中西合璧,东西交融的典范。
二、五大道五大道是天津最为著名的外国租界建筑群,由英国租界、德国租界、法国租界、意大利租界和日本租界五个不同的权益国区域所划定,故而得名。
这里有着众多的欧洲建筑风格,曾经是各国领事馆、大使馆、商人会所和银行等地标性建筑的聚集地。
三、天津古文化街天津古文化街又称古文化街具有典型的清代市井风貌,位于河北区南端,是一条以明清街巷风貌为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
这里有许多古建筑、传统手工艺品、传统美食和文化展示。
四、天津大剧院天津大剧院地址位于和平区劝业场路,地处人民公园与梅江道之间。
天津大剧院建筑壮观,外形如帆船,周遭环绕湖水而建,映入眼帘呈现一派宏伟壮观的气魄。
它是天津市最大、最先进的一座综合性演艺大剧院。
五、天津博物馆天津博物馆创办于1919年,坐落于天津市和平区。
是一家综合性博物馆和全国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拥有馆藏丰富、品种多样的文物、实物,包括青铜、玉器、陶器、瓷器、书画、银器等民俗文化和历史文物,以及文化遗迹,为游客展示了天津众多历史文化的影响。
六、古北水镇古北水镇坐落于天津市北部蓟州区。
这里有着浓郁的古镇风情,水街、古屋、桥、亭、坊等古老建筑及传统手工艺品是当地景观的主要特色,是当地历史文化与现代旅游景观相结合的代表。
七、天津之眼天津之眼是悬挂于天津海河公园的观光大轮,也是世界最大的观光型摩天轮之一。
它坐落于海河滨江休闲公园,从海河大桥东段的Y型岛全景观赏海河双岸景观,是天津市展示城市风貌和吸引游客的重要景点。
天津综合知识点天津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城市,位于华北地区的沿海地带,是中国的直辖市之一。
天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拥有许多值得一提的综合知识点。
本文将逐步介绍一些天津的综合知识点,带您了解这座城市的魅力。
1.天津的地理位置天津位于中国的东北沿海地带,东临渤海,北濒黄海,是一座重要的港口城市。
天津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紧邻首都北京,距离辽宁省的大连也不远。
这使得天津成为了华北地区的交通枢纽和经济中心。
2.天津的历史文化天津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
在清朝时期,天津成为了北方的重要商业和文化中心,也是当时的中国近代化的起点之一。
天津保留着许多历史遗迹和古建筑,如古文化街、天津博物馆等,这些都是了解天津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3.天津的风景名胜天津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同样吸引人们的目光。
在天津,您可以欣赏到美丽的海滩和壮观的海港景色,如滨海新区的海河观光区和天津港。
此外,天津还有许多著名的公园和花园,如五大道、古文化街和梅江公园,这些地方都是游客们流连忘返的好去处。
4.天津的美食文化天津是中国的美食之都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美食。
您可以品尝到正宗的天津特色小吃,如煎饼果子、狗不理包子和煮炸食品。
此外,天津还有许多有名的餐馆和夜市,供您品味当地的美食文化。
5.天津的现代化建设作为中国的直辖市之一,天津在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天津的经济实力和城市规模不断增长,许多国际知名企业和高科技产业也在天津设立了分支机构。
天津还举办了多个国际性的活动和会议,如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等,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的国际影响力。
总结:天津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丰富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城市。
通过了解天津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风景名胜、美食文化和现代化建设,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座城市的魅力。
如果您有机会来天津,一定要亲身体验这个城市的独特之处。
天津有名的故事天津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城市,自然也有很多有名的故事流传下来。
本文将着重介绍几个典型代表。
一、“王府井”起源“王府井”作为一个名字,其实是从天津的一个故事中流传下来的。
古时候的天津城墙东南角有一条大街,因为这条街两旁都是王府,所以人们称之为“王府大街”。
而这条街的北端就有一口井,当时井旁有一家药店,药店老板为了宣传自己的店铺,就把井改名为“王府井”。
因为药店位于城门口,进出市民都要经过此地,所以“王府井”这个名字渐渐地被人们所熟知。
二、北洋政府总统府北洋政府总统府是天津的一个历史建筑群体,位于和平区鼓楼北街,它是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北洋政府的中央管理机构和元首居所,也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场景之一。
在北洋政府总统府中,有很多值得我们注意的故事和历史事件。
比如1895年,意大利在中国申请权利,北洋政府总统府的周围都是群众,游行示威,呼喊“维护国家尊严,死不投降”的口号。
还有1919年的五四运动,当时总统府门前也是人山人海,上万学生高呼“打倒列强,拥护民主”的口号。
三、天津的民俗文化天津的民俗文化非常多样化,其中最有特色的是东华门狮子舞。
东华门狮子舞在天津已经有着4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舞狮文化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富代表性的表演形式。
东华门狮子舞在天津非常盛行,狮子舞团不仅有许多年龄较大的老师傅,也吸引了一批年轻人加入其中。
每逢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东华门狮子舞团都会在天津的各个角落表演,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和祥和。
四、天津的美食故事提起天津的美食,除了有名的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外,还有很多令人垂涎的特色小吃。
比如河南街的八大碗,其中就有最有名的“鸡汤馄饨”,汤清饮用,口感鲜美,是很多游客到天津必尝美食之一。
还有南市火烧、八宝盖碗、银款糖果等等。
这些美食也都有各自的历史故事或者渊源。
比如说南市火烧,又称“西大街区火烧”,可追溯至清朝末年,当时有一家名为“吉安号”的面食店,它所制作的火烧颇为独特,便流传开来,后来这种火烧也逐渐演变成了具有天津特色的小吃。
天津历史文化导游词尊敬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美丽的天津,这座以港口闻名的城市。
我将为您带来关于天津历史文化的精彩导览。
请大家跟随我,一同领略这座城市的魅力。
一、概况天津位于中国的北方,是一个有着丰富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城市。
作为华北地区重要的港口城市,天津曾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在这里,您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的和谐共存。
二、古代历史天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代。
在宋代,天津成为了重要的贸易港口,这里的繁荣程度在当时华北地区位列前茅。
天津的姓名也是从此时开始使用的。
明清时期,天津的商业繁荣再次提升,丝绸、瓷器、盐巴等物品从这里运往全国各地。
三、近代历史19世纪,天津成为了被列强争夺的地区。
在这个时期,天津成为了8国联军入侵中国的重要战场。
之后,天津成为了租界城市,许多列强在这里建立了领事馆和租界区。
这也使得天津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四、四合院文化四合院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之一,也是天津的一大文化特色。
四合院由四面围合的建筑组成,形成一个庭院。
在天津的古城区,您可以找到许多保存完好的四合院,这些建筑展示了传统北方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
五、古文化街古文化街是天津保留最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
这条街道有着800多年的历史,沿街建有许多传统的商铺和宅院。
这里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传统的汉族、满族和回族等多种建筑风格。
您可以在这里欣赏到传统的技艺展示,比如剪纸、糖画和鸟笼制作等。
六、意式风情区意式风情区是天津历史悠久的租界区之一,这里保留了许多意大利风格的建筑。
这些建筑展示了当年意大利人在天津留下的痕迹,也成为了天津的一大特色。
您可以在这里漫步街头,感受浓厚的异国风情。
七、文化名人天津是中国近现代许多重要的政治家、学者和文化名人的出生地或居住地。
例如,曾国藩、袁世凯、梁启超等人都与天津有着深厚的渊源。
无论是政治、文化还是艺术领域,天津都为中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八、独具特色的美食天津的美食文化丰富多样,以特色小吃闻名。
天津地域历史文化常识在天津这块土地上,有着丰富多元的历史文化常识。
天津作为一座沿海城市,既享有海洋的恩赐,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底蕴。
本文将带你一起了解天津地域的历史文化常识。
第一,天津的命名源于清朝时期,始建于公元1404年的天津,最初被称为“塘沽口”,因其地理位置靠近津塘,后来人们将之简称为“津”,再加上塘沽、静海等区域,形成了今天的“天津”名称。
第二,天津是中国的一座重要港口城市。
它地处华北平原,拥有丰富的水资源,不仅有海洋的滋润,还有着海河的滋养。
因此,天津历来是商业贸易的中心,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也是对外交流的重要枢纽。
第三,天津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之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天津成为了中国最早引进西方工业的城市之一。
在这个时期,天津出现了众多的现代产业和机构,如津浦铁路、毓庆洋行等,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第四,天津的历史建筑是其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天津市区内,有许多具有古老、独特风格的建筑物,如天津古文化街、天津博物馆、天津古城墙等。
这些历史建筑不仅展示了天津的历史演变,也是人们了解天津历史文化的窗口。
第五,天津还有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艺术。
京剧、河北梆子等戏曲艺术在天津有着广泛的传承和发展,被誉为“北方戏曲之都”。
同时,天津还拥有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如鼓书、高跷秧歌等,这些艺术形式展现了天津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才华。
第六,天津的美食文化也是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常识之一。
天津菜以其鲜、嫩、酥、脆的特点而闻名,如狗不理包子、扒煲、锅巴菜等。
这些美食既是人们品尝美味的享受,也体现了天津人对于食物独特的烹饪智慧。
以上就是天津地域历史文化常识的简要介绍。
天津作为一座充满魅力和历史底蕴的城市,无论是其独特的命名、重要的港口地位,还是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和美食,都使其成为了一个值得探索和了解的地方。
将来,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亲自来到天津,感受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和历史渊源。
我国天津简介天津是中国的一个直辖市,位于中国的东北部沿海地区,是华北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
天津是中国最大的港口城市之一,也是中国的经济、金融和交通中心之一。
天津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是一个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城市。
天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过去的几千年里,天津经历了多次政权更迭和战争,成为一个重要的商业和交通中心。
19世纪末,天津成为洋务运动的中心,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和技术。
这些外国建筑和街道成为天津独特的历史风貌。
天津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其中最著名的是天津的古建筑群,如古城墙和古代宗教建筑。
天津还有许多博物馆和艺术馆,展示了天津的历史、艺术和文化。
此外,天津还是中国京剧的发源地,京剧在天津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天津是中国的经济和金融中心之一。
天津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是许多大型国有企业和跨国公司的总部所在地。
天津的经济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特别是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和金融服务等行业。
天津还是中国的金融中心之一,拥有许多银行、保险公司和证券交易所。
天津是中国的交通枢纽之一。
天津拥有中国最大的港口之一,是中国北方地区的重要海运和航空枢纽。
天津还是中国的铁路和公路交通中心,连接着中国的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
天津还拥有现代化的地铁系统和公交网络,方便市民和游客的出行。
天津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也备受瞩目。
天津拥有现代化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许多国际知名的建筑师和设计师参与了天津的城市建设。
天津的城市规划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同时也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总的来说,天津是一个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城市。
天津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是中国的经济、金融和交通中心之一。
天津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也备受瞩目,展示了中国现代化城市的风貌。
天津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来此参观、学习和投资。
天津文化简介吴志聪121141330 天津的民俗文化有着深厚丰富的内涵和突出的特色。
表现在建城设卫、生产、商贸、文化、饮食、服饰、家族、民居、交通运输、人生礼仪、岁时节日、信仰及民间艺术与游艺竞技诸方面。
建城设卫: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登基后,将他的儿子们分封为王,驻守在全国各地。
其四子朱棣被封为燕王,驻守于北平,就是现在的北京。
朱元璋去世后,传位给他的长孙朱允文。
朱棣为与朱允文争夺皇位,发动了中国历上的“靖难之役”。
1399年,燕王朱棣率军南下,从天津三岔口渡河袭取沧州,于1402年攻入当时明朝首都南京,登上了天子宝座。
朱棣登基后,对他争夺天下时经过的三岔河口十分赞赏,认为是块风水宝地,叫群臣献名。
最后,朱棣选中“天津”二字,意为“天子渡津之地”,天津由此得名。
不久,朱棣迁都北京,天津便成了京城的门户,军事地位日益重要。
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在天津设卫,“卫”是明朝的一种军事建制,天津共设三卫,驻军1.6万多人。
于是,人们又把天津叫做天津卫。
设卫就要筑城,天津作为一个完整意义的城市历史由此而开始。
天津是码头文化:天津是具有典型的码头文化的城市之一,又有不同程度的满族遗风。
而这些都具体的体现于天津的语言,饮食,风俗等各个方面。
天津有发展的优势,却又有临京的尴尬。
清代以来,天津周边地区水灾频仍,河北、山东、山西的大量难民挈妇将雏涌入天津。
他们面前无非两条主要出路:一是收破烂,回收废品糊口;二是干脚行,扛包装卸养家。
大批难民“闯码头”涌入天津的同时,也将他们各自的地方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和晋阳文化带到了天津。
以码头为特色的世俗文化表现在民间艺术上是曲艺,因而天津成为北方曲艺的大码头。
码头文化催生了天津特色食品: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煎饼果子等———就餐时不用碗筷,也不必正襟危坐,用荷叶一包或用纸一托,卷起来就咬,可边走边吃,既方便省时,又价廉实惠,吃起来瓷实,还不耽误扛包上跳———这就是码头文化在天津民间饮食上的典型体现。
介绍天津
天津,位于中国的东北部,是中国的四个直辖市之一,也是中国的经济中心之一。
作为中国的沿海城市,天津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下面将介绍天津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文化特色以及著名景点。
地理位置
天津位于中国的东北部,东临渤海,北靠北京,西隔山海关与辽宁相望,南接河北,地处中国华北经济区,是连接华北与东北地区的重要枢纽。
历史沿革
天津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公元前3000年左右,是古代的重要海港城市。
在清朝时期,天津成为中国通往大海的重要门户,也是近代中国开放与发展的起点之一。
20世纪初,天津成为了列强势力的角逐地,也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一些重要事件的发生。
文化特色
天津作为一座古老的城市,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传统。
这里的饮食文化以地方小吃和独特的菜系闻名,如狗不理包子、桂发祥糕点等。
天津话也是一种独特的方言,给这座城市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此外,天津还有丰富的民间艺术传统,如滑稽表演、地秧歌等,展示了天津人民的生活和审美情趣。
著名景点
天津有许多著名的景点,如古文化街、意式风情街、水上公园等。
古文化街是一个保存完整的古建筑区域,各种古玩、字画琳琅满目,吸引着许多游客。
意式风情街则具有浓厚的欧洲特色,建筑典雅,氛围浪漫。
水上公园是一个集游乐设施、自然风光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是天津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结语
天津作为中国的一座现代化城市,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传统,也展示着现代化的风貌。
天津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中心,也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旅游目的地。
希望有机会前往天津,亲身感受这座城市的魅力与魅力。
天津历史文化天津简称津,意为天子渡过的地方,别名津沽、津门等。
天津始于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在南运河和北运河的交会处、现在的金钢桥三岔河口地方,史称“三会海口”,是天津最早的发祥地。
唐中叶以后,天津成为南方粮、绸北运的水陆码头。
金代在直沽设“直沽寨”,元朝设“海津镇”,是军事重镇和漕粮转运中心。
从明朝永乐二年,作为军事要地,天津开始筑城设卫,称天津卫。
公元1404年到2004年,天津建城已有600周年。
明建文二年(1400年),朱棣率兵经直沽渡河南下夺取政权,1403年改元永乐,天津这个名称出现于永乐初年。
天津作为军事重地,于永乐二年(1404年)正式设卫,翌年设天津左卫,转年又增设天津右卫。
清顺治九年(1652年),三卫合一,归并于天津卫。
1860年天津被辟为通商口岸后,西方列强纷纷在天津设立租界,天津成为中国北方开放的前沿和近代中国“洋务”运动的基地。
由天津开始的军事近代化,以及铁路、电报、电话、邮政、采矿、近代教育、司法等方面建设,均开全国之先河,天津成为当时中国第二大工商业城市和北方最大的金融商贸中心。
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有平津战役。
就在天津附近。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天津作为直辖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进一步巩固了中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和商贸中心的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天津的港口优势不断增强,对外交往进一步扩大。
进入新世纪,天津人民正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勇于开拓、奋发图强,努力把天津建设成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
山东历史文化简介山东省从古至今一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祥的地区之一。
山东大地也被称为“齐鲁大地”,那是因为山东大地曾经是齐、鲁两国的发源地,齐、鲁两国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庞大的文化色彩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所以山东省的简称是“鲁”。
那么,你知道山东省的历史文化吗?今天笔者写了一些山东历史文化的简介供大家参考。
说道山东历史文化的简介,不得不提到的就是山东省有许多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享誉中外的名胜古迹。
天津古文化街区有哪些历史遗迹可以参观天津古文化街区,作为津门十景之一,一直以来都是游客探寻天津历史文化的热门去处。
这里蕴藏着丰富的历史遗迹,每一处都承载着岁月的记忆和城市的故事。
首先,天后宫是古文化街区中不可错过的重要遗迹。
它始建于公元1326 年,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妈祖庙之一。
妈祖文化在这里源远流长,天后宫历经多次修缮,依然保留着古朴的建筑风格和精美的装饰。
踏入宫门,便能感受到庄严肃穆的氛围。
殿内供奉着的妈祖神像,神态慈祥,庇佑着一方百姓。
天后宫的建筑结构精巧,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高超技艺。
再者,玉皇阁也是一处值得细细品味的历史遗迹。
这座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的建筑,气势恢宏。
它坐西朝东,面向海河,是天津市区内仅存的明代高层楼阁式建筑。
登上玉皇阁,俯瞰周边景色,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当年的繁华。
其建筑风格独特,红墙绿瓦,檐角高翘,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天津民俗博物馆也是街区内的亮点之一。
这里展示了天津丰富的民俗文化,从传统的民间艺术到百姓的日常生活,通过丰富的展品和生动的展示方式,让人们对天津的民俗风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精美的民间工艺品,如剪纸、年画、风筝等,还能了解到天津独特的婚俗、岁时习俗等。
除了上述几处,古文化街区内还有众多的老字号店铺。
比如,“泥人张”彩塑店,“泥人张”彩塑作为天津的民间艺术瑰宝,其作品栩栩如生,形象逼真。
店内陈列着各种题材的彩塑作品,有人物、动物、神话故事等,让人不禁赞叹民间艺人的精湛技艺。
“杨柳青画店”也是不容错过的。
杨柳青年画历史悠久,以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制作而成,色彩鲜艳,寓意吉祥。
在店内,你可以欣赏到一幅幅精美的年画,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
此外,古文化街区的街道本身也是一种历史遗迹。
那古老的青石板路,见证了岁月的变迁。
街道两旁的传统建筑,保留着明清时期的风格,古色古香。
门窗上的雕花、屋檐下的灯笼,都透露出浓厚的历史气息。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天津的历史文化有哪些篇一:天津的历史文化天津的历史文化——泥人张(一)简介泥人张是一种深得百姓喜爱的民间美术品,它创始于清代年间,流传、发展至今已有180年的历史。
期间,经过创始、发展、繁荣、濒危、再发展等几个时期,几经波折,泥人张彩塑艺术逐步走向成熟,被民间、宫廷、乃至世界认可。
“泥人张”的彩塑,把传统的捏泥人提高到圆塑艺术的水平,又装饰以色彩、道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它是继元代刘元之后,我国又一个泥塑艺术的高峰,其作品艺术精美,影响远及世界各地,在我国民间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溯源是泥人张的创始人,张明山(1826-1906)自幼随父亲从事泥塑制作,练就一手绝技。
18岁即得艺名“泥人张”,以家族形式经营泥塑作坊塑古斋。
他只须和人对面坐谈,搏土于手,不动声色,瞬息而成。
面目径寸,不仅形神毕肖,且栩栩如生须眉俗动。
1915年,张明山创作的《编织女工》彩塑作品获得一等奖,张玉亭的作品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誉奖,后经张玉亭、张景福、张景禧、张景祜、张铭等四代人的传承,“泥人张”成为中国北方泥塑艺术的代表。
1949年后,人民政府对泥人张彩塑采取了保护、扶持、发展的政策,安排张家几代艺人到文艺创作、教学等部门工作,第二代传人张玉亭被聘为天津市文史馆馆长,同时民间彩塑艺术步入大学殿堂,第三代传人张景祜先后受聘于中央美院、中央工艺美院任教,在天津建立泥人张彩塑工作室,先后招收五批学员,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彩塑艺术专门人才。
第四代传人张铭在主持工作室和教学工作的二十多年中,呕心沥血,传授技艺。
从此,泥人张彩塑艺术从家庭作坊走向社会。
郭沫若曾题词“昨日造人只一家,而今桃李满天下。
”天津“泥人张”彩塑艺术是近代民间发展起来的著名工艺美术流派,这支数代相传的艺术之花,扎根于古代泥塑艺术的传统土壤中,再经大胆创新,遂成为今日津门艺林一绝。
天津古代历史天津是中国北方的一个港城,是中国的一座著名历史文化名城。
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天津古代历史。
夏朝时期夏朝时期是天津历史的最早时期。
《史记》记载:“夏禹疏浚河海,至于子牙,分东海之水而东流注于海,名曰津,因以名州。
”天津得名就是来自这段历史。
在夏朝时期,天津一带并没有城池,只有一些散居的部落。
后来,这些部落逐渐聚集起来,逐渐形成了一个城镇。
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的天津,是一个兵家必争之地,同时也是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中心。
春秋时期晋国为了扩张领土,曾多次进攻天津周边地区。
齐国的大将田忌就是在这里打败韩国的名将赵盾。
战国时期战国时期,天津周边的土地开始分裂,形成了七个国家:齐、燕、赵、韩、魏、秦、楚。
为了争夺天津周边的领土和资源,这七国之间开始了多次的战争。
在秦朝统一了天下之后,天津重新回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天津这里逐渐成为了北方的一个经济和交通中心。
当时的天津城已经开始具备了军事、政治和商业三合一的特点。
同时,天津还是齐国的一座重要都城,有很多重要的文化遗产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充分的保护。
唐宋元明清时期唐宋时期,天津因为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成为了一个著名的纺织和海运中心。
元朝时期,天津则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驿站和关隘,是南北商贸和文化交流的重要中转站。
明清时期,天津逐渐发展成为了一个大都市,这个时期的天津已经具备了现代化城市的一些特征。
总结天津古代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从夏朝到清朝,天津历经千年,留下了众多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
这里所谓的“天津”,指的是今天的天津市和周边地区。
通过对天津古代历史的梳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个城市的传统文化和地域特征。
天津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一提起在天津旅游大家总感觉没什麽好玩的。
因为天津既没有向黄山、泰山那样的名山;也没有闻名中外的“九寨沟”“张家界”之类的自然风景区;更没有首都北京那样的皇宫古迹。
其实不然,天津这座即年轻又古老的城市,他独特的历史和人文景观在全国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
只要您仔细听一下我的介绍您必然会改变对这座城市的认识,从而提高了对天津人文景观的兴趣。
第一景点介绍海河、渤海、塘沽游览线海河是天津的母亲河,他是哺育天津发展的摇篮。
向海河这样在一座大都市中心穿过的河流全国仅此一条。
在世界也只有法国的塞纳河、英国的泰晤士河等几个少数国家形成这样的河流走向。
这就说明天津在形成发展过程中一直没有脱离海河这条主脉,无论是古老的传说还是历史的演变以及近现代历史的发展海河一直是串联天津发展史的一根纽带。
天津城的诞生与海河漕运史有关,天津的名称来历与燕王扫北渡海河有关,直沽的形成、天后宫的出现与海河有关。
近代史上著名的“天津教案”“望海楼”建在海河边。
标志着天津人民抗击外来侵略的“大沽口”保卫战在海河的出海口发生。
八国租界地是沿海河轴线建立起来的。
天津工业的摇篮“三条石”民族手工业区坐落在三叉河口边,现代史上沿海河边很多大型企业如钢厂、棉纺厂、造纸厂,改革以来像著名的大无缝钢管厂、小东庄发电厂等许多大工厂都建造与海河边。
古老的传说中姜太公钓鱼在海河水系上游的子牙河畔,八仙过海从天津海河出发,西游记中哪吒闹海在天津三叉河口,大禹在天津降龙治海河,曹操在天津修渠通水,马可波罗两次从水陆来天津游历等等都与海河有关。
这么多与海河有关的事,有些是仅存于历史记载,但有些故居旧址至今存在,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不免抽出一些时间游览这些地方,今天我们乘船游海河、游塘沽看大海是我们天津旅游风景线的一部分,过一会我还要在旅途中向大家介绍塘沽及滨海新区的概况。
第二景点天后宫天后宫,南方地区称“妈祖庙”,天津俗称“娘娘宫”(用天津口音讲)。
中国近现代史论文——天津历史文化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一班罗生亮周佳丽袁兰兰王晓明张闪闪张帆王欣刘晗天津历史文化我们从进入城建以来,对天津也有了一些了解。
"天津"这个名字出现于永乐初年,为朱棣所赐,意为天子渡河的地方。
永乐二年(1404),天津作为畿辅要地正式设卫〔卫所是明朝的军事建置),故有“天津卫”之称。
后增设天津左卫、天津右卫。
天津三卫直隶于后军都督府,共有官兵1.6万余人(1493-1494)间,天津兵备道刘福将卫城用砖包砌,建四座城门,分别题额为“镇东”、“定南”、“安西”、“拱北”城中心建鼓楼,鼓楼下起空心方城,从此天津城初具规模。
此后天津成了离京都既近且大的漕粮储囤所。
天津是北方地区妈祖文化的中心,故有“南有湄洲妈祖庙,北有天津天后宫”之说。
妈祖文化是天津历史文化的重要渊源之一。
“先有娘娘庙,后有天津卫”的民间谚语,充分说明妈祖文化在天津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以天后宫为中心的古文化街已经成为享誉中外的观光胜地和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
以文化街和海河为依托,举办首届天津妈祖文化旅游节,有利于保护和挖掘天津的历史遗存,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利于增强同全世界华人,特别是港、澳、合同胞的感情交流,加强海峡两岸的友好往来与合作;有利于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影响力,带动文化、旅游事业和地区经济的加快发展。
天津市人民政府将举办天津妈祖文化旅游节列入今年市政府20件实事,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海内外的积极响应。
经初步接洽,台湾、香港、澳门和福建地区的民间组织和旅游部门将组织近千人来津赴会,共襄盛举。
古代天津,据发掘出土文物的考证,早在战国时期已形成若干先民的聚落点。
然而,在西汉时发生过一次大范围的海浸,滨海平原淹没,汪洋一片,荒无人烟。
尔后,随着海河水系的形成,聚落始繁。
有文字可考的最早的村落名曰“直沽”,位于海河汇流源头的三岔口,故又名“三汊沽”。
后人曾形象地称海河为“母亲河”,称三岔口为“天津的摇篮”。
比喻生动亲切,深入人心。
直沽依河生息,先民除农耕外多以捕鱼为业,故史书称“初仅一渔堡耳”。
早期人文心态如何,文字记载阙如。
直沽地处北陲,远离中原文化,发展滞后。
先民无法解释许多自然现象而产生一种恐惧心理,遂以敬神驱鬼、祈福消灾的迷信活动作为精神支柱。
这一点,从许多墓葬中随葬的神佑与避邪的祭物,可略见其端倪。
隋唐时期佛教文化已传布北疆。
唐贞观年间李世民率师远征辽东,奏捷回朝途经直沽,驻跸于海河岸边的庆国寺,同行的鄂国公尉迟敬德在庙中挂甲,李世民遂敕赐更名为“挂甲寺”。
这一掌故未见正史记载,属口碑史料,县志对此有所记述,足以凭信。
由此可知,至迟在唐朝初年佛教已传布直沽,寺庙当不止庆国寺一处。
据史书记载,元至正年间,有天竺(印度)僧人海会结庵于城西北海会寺,说明直沽当时的佛教已形成一定气候。
明清时期,佛寺香火日炽,城厢内外寺庙多如繁星,《津门保甲图说》中有图为证。
清康熙年间,天津有两位诗僧:一是大悲院的世高,一是海光寺的成衡,结交名士,吟诗作画,传为禅林佳话。
近代又出现两位高僧:一是弘一(李叔同),一是倓虚(王福廷),修持谨严,造诣厚重,前者被尊为“南山律宗第十一世祖”,后者被列为“天台宗第四十四世法嗣”,声名远播海内外。
因此,天津的佛教文化渊源不容忽略。
元朝定都于大都(今北京),粮食、布帛皆仰给于江南,为此开辟了海上运输线,漕运文化、妈祖文化伴随而来。
直沽是漕运的终点码头,为祝祷航行安全,在大、小直沽先后建造了两座天妃宫(天宫后),每当漕船抵达,官员隆重举行酬神祭典,成为直沽社会生活的一大盛事,从而活跃了天妃宫周边的商家生意。
天妃宫的建立,可视为天津城市发展的历史坐标,故古谚有云:“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城。
”天妃即妈祖,传说中的护航“女神”,在“落户”直沽以后,又演化为兼司护佑妇婴包括生儿育女的“子孙娘娘”,成为津沽妇女至尊至爱的膜拜偶像;后来又被颂为“三津福主”,俨然天津城的保护神了。
至康熙年间,又推出“天后出巡散福”盛会(皇会),届期全城载歌载舞,万人空巷,犹如西方的“狂欢节”。
妈祖文化渗透民俗民风领域,构成直沽文化的一大特色。
明朝永乐二年(1404)天津命名,设卫筑城,奠定了城市发展的基石,再过两年,就迎来建城600周年。
天津设卫,成为拱卫京师的屏障,军旅常驻,商贩云集,流动人口激增,显现出移民城市的特征,文化上亦然。
清雍正二年(1725)天津改卫为州,旋又升州为府,强化了天津的城市地位。
天津“地当九河要津,路通七省舟车”,有利于商旅往来与物产集散,是北方重要的水陆码头。
咸丰十年(1860)开埠以后,内外贸易迅速增长,码头经济更趋活跃。
经济发展扩大了文化发展空间。
自清代中叶以来,码头周边陆续出现了许多茶馆、书场、戏园,外地伶人纷至沓来,名曰“跑码头”。
原来农村的野台子戏班走进城市舞台,评戏、河北梆子等地方戏扎根天津,唱遍北方,因此视天津为“发祥地”。
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各种鼓曲走俏津门,名角辈出,为此赢得“曲艺之乡”美誉。
独具地方风格的社火(民间集体游艺活动)由来已久,代代相传,活跃于乡里。
民间习武之风始终不衰,武林高手霍元甲、曹金藻被称为“回汉双侠”,闻名遐迩。
民间工艺精美无比,杨柳青年画早在清初就已经远销“三北”地区;张明山家族的泥塑,雅俗共赏,誉满三津;砖雕、木雕、风筝、绒花、剪纸的制作,都有独到之处。
凡此种种,无不具有码头文化的魅力。
尤应提及的是,民国以后,武侠、言情、警世、评书之类的通俗小说,覆盖文化市场,并造就出一批通俗小说作者,其中名家如刘云若、还珠楼主、郑证因、宫白羽等人的作品,脍炙人口,畅销一时,天津因此被称为“通俗小说北方创作中心”。
码头文化具有平民性与亲和力,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又称市井文化。
码头文化属于俗文化范畴。
曾有这样一种说法:具有俚俗特色的天津文化可称之为“卫派”文化,与“京派”文化、“海派”文化形成鼎足之势。
天津历史文化沿着两个层面发展,既有“下里巴人”,又有“阳春白雪”,即儒雅文化。
在“康乾盛世”时代,天津文坛欣欣向荣,一派生机,这与富有盐商对文化的投入有直接关系。
其时,盐商与缙绅热衷于筑造私家园林,不下二三十处,著名的如张霖的问津园、龙震的老夫村、查日乾的水西庄、安尚义的沽水草堂的艳雪楼;这些园林不仅花木葱翠,亭榭玲珑,令人赏心悦目,而且是人文荟萃之所。
庄园主人广为接纳文士宾客,诗酒酬唱,挥毫泼墨,切磋学问,赏玩珍品,极尽风流雅兴。
其中尤以占地百亩的水西庄为最,与扬州小玲珑山馆、杭州小山堂并称为运河三大私家名园,或曰运河文化的三颗灿烂明珠。
这种人文荟萃之风一直保持了数十年而不衰,许多驰誉南北的文宗、名流莅临津门,有的过境小住,有的落户久居,推动了天津文坛的勃兴。
道光年间,诗人梅成栋编成《津门诗钞》一书,内收元、明、清以来四百多位诗人、三千多首诗作,毓秀钟灵,蔚为大观,堪称天津文坛的诗品总汇。
乡邦学人查为仁、金玉冈、康尧衢、崔旭、樊彬、华长卿、杨光仪等皆饱学之士,有文集传世。
在书画艺术方面,天津也是人才济济,名家辈出。
文人结社之风在天津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30年代,虽不免曲高和寡,但始终独领风骚。
1860年天津开埠,列强占地开辟租界,清朝统治集团兴办“洋务”也以天津为基地,从而西方文化次第涌入,诸如基督教文化、近代科技文化、西方教育模式、西方建筑文化、竞技文化、音乐美术、娱乐文化等等,天津得领风气之先。
当时国家处于政治动荡的历史时期,思想观念的变化,有助于对封建社会制度的批判,也有利于向城市近代化的过渡。
19世纪末被称为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严复,在天津译书著文,宣传资产阶级“西学”,大声疾呼“变法”、“救亡”、“竞存”、“自强”,振聋发聩,唤醒国人,影响了整整一个时代的青年知识分子。
晚清统治危机四伏,列强侵略得寸进尺,妄图变中国为殖民地,在天津曾三次掀起声势浩大的反帝风暴,即火烧望海楼教堂、义和团运动与老西开事件,惊天动地,可歌可泣!这是侵略与反侵略的政治斗争,但可巧都是因为外国传教士的狂妄不轨而造成的导火索,也可说是中西方文化猛烈碰撞。
虽然不排除其中带有某种程度的“排外”色彩,但斗争矛头直指列强侵略,敢于斗争,无所畏惧,发扬了天津人民的爱国爱乡精神。
综上所述,天津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扎根民间,兼容并收,异彩纷呈。
过去曾有“天津是文化沙漠”的说法,显然不切合历史实际。
不仅如此,天津地区从新石器时代始历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隋唐直至辽宋数千年的不断开发,在原始聚落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了早期文明。
直金朝,天津地区因地利而成为戍守要塞-直沽寨;元朝又因海漕输转形成河港,在此建立海津镇;明朝设卫筑称之后,随着封建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天津渐渐发展成为一座新兴的商业城市;到清代中叶以前,天津得河槽、海运和芦盐之利,已迅速发展成为北方的商业集散中心、拱卫京师的畿辅重镇。
从咸丰十年(1860〕被迫开埠至民国时期,是天津崎型发展阶段,一方面,作为工业大城市不断向近代化发展,另一方面社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化日益加深。
直到1949年1月15日城市解放,天津才揭开了历史的崭新篇章。
在距今约5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先民便已开始在此聚居和劳动生息了。
蓟县城东五里发掘的围坊遗址,即为原始社会至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存。
殷商时期,天津北部山区分布着戌狄等少数民族的一些小国。
西周及春秋时期,这一地区是召公姬百及其宗支的封地。
战国时期,今海河南北大致分属赵、燕两国,为燕、赵、齐争雄角逐之地。
天津地区濒临渤海,具有得天独厚的盐业生产条件,西汉王朝在全国公设盐官38处,条件地区就有泉州、章武两处,可见这里的制盐业在当时已占有一定的地位。
天津枕河濒海,水运历史悠久。
东汉末年,曹操破袁绍后北征乌恒,出于军事运输的需要,自建安十一年(206)始,先后开凿了平虏渠、泉州渠和新河渠三条运渠,这是天津地区历史上最早的人工河流,也就自那时起奠定了华北平原上300余条大小河道汇流至今天天津地区,循当时称作派河尾的今海河注入渤海的区域水文形势,同时还为这里后来发展成河海交通咽喉准备了条件。
曹魏时处于派河口的漂榆邑(约今东丽区军粮城一带〕,无疑是这种有利条件形成之后不久出现的第一个原始河口港,输转、储存军需物资是它的首要职能。
大业四年(608),随炀帝为东征高丽,命令开凿永济渠,“自洛口开渠,达于涿州郡,以通漕运”,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从此形成。
大运河把黄河、淮河长江和在派尾河入海的华北平原诸河汇成的水系(即今河海水系〕,联成水道交通网,遂使地近运河北端、兼有河海航运之便的派河尾的地位更趋重要。
金元时期是天津城市形成的早期阶段。
元代在大都(北京〕附近屯田,直沽成为军屯的重要地区。
天津的集市和商业区正式出现于明宣德年间分布于城中心和四门,附近到弘治年间1488-1505,以增设五集一市,集市大大活跃了天津市场,这时的天津已成为中国北方的商品集散地,人口也比往昔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