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谁的得分高
- 格式:ppt
- 大小:777.50 KB
- 文档页数:10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谁的得分高北师大版教案:谁的得分高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三章“谁的得分高”。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比较两个物体大小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到实际情景中。
具体内容包括:1. 学习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即谁的长度更长、谁的质量更大、谁的面积更广等。
2. 学习使用比较符号(>、<、=)来表示两个物体的大小关系。
3. 应用比较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比赛得分、物品重量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比较两个物体大小的方法,能够用比较符号表示大小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比较符号(>、<、=)的使用。
2.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应用比较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直尺、硬币、纸片等。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品,如桌子、椅子、书本等,引导学生发现物品之间的大小差异。
2. 知识讲解:讲解比较两个物体大小的方法,如比较长度、质量、面积等,并介绍比较符号(>、<、=)的使用。
3. 例题讲解:出示例题,如比较两根铅笔的长度,引导学生用比较符号表示大小关系。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互相比较物品的大小,并用比较符号表示大小关系。
5. 应用拓展: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如比赛得分、物品重量等,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方法。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比较长度比较质量比较面积比较符号:> 表示第一个物体大于第二个物体< 表示第一个物体小于第二个物体= 表示两个物体相等七、作业设计(1)一张纸片和一本书(2)一个硬币和一个苹果(3)一支铅笔和一把直尺2. 答案:(1)一张纸片 < 一本书(2)一个硬币 < 一个苹果(3)一支铅笔 < 一把直尺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比较两个物体大小的方法,能够用比较符号表示大小关系。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谁的得分高|北师大版)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1 谁的得分高|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的第一章第一节,主题是“谁的得分高”。
我们将通过比较不同的得分来理解大数和小数的概念,同时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大数和小数的概念,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比较。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的例子,理解得分高的含义,并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
3. 学生能够通过合作和讨论,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大数和小数的概念,以及如何比较两个不同的得分。
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际的例子,理解得分高的含义,并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得分板、卡片等。
2. 学具:学生作业本、彩色笔、得分板、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游戏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我会邀请几名学生来玩一个得分游戏,他们需要通过回答问题来获得得分。
通过这个游戏,学生可以直观地理解得分高的含义。
2. 新课导入:介绍大数和小数的概念。
通过实际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和比较不同的得分。
例如,我们可以比较3个苹果和4个苹果,学生可以发现4个苹果比3个苹果多,所以4个苹果的得分高于3个苹果。
3. 实例讲解: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得分高的概念。
例如,我们可以比较两个班级的得分,让学生观察哪个班级的得分更高,并解释原因。
4. 随堂练习:给学生一些实际的题目,让他们自己比较得分的高低。
例如,给出两组数据,让学生判断哪一组的得分更高,并解释原因。
5. 小组合作:让学生分成小组,通过讨论和合作,解决一些复杂的比较问题。
例如,给出一个班级的得分情况,让学生计算哪个学生的得分最高,并解释原因。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 大数和小数的概念2. 得分高的含义3. 比较得分的高低的方法七、作业设计答案: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哪个得分更高,并给出原因。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谁的得分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谁的得分高》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知和理解“平均分”的概念。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有趣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发现和探究平均分的含义,学会用除法来求平均分,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加减法和简单的生活常识,但对除法和平均分的概念可能会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具体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分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会使用除法求平均分。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分的概念,会使用除法求平均分。
2.难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除法求平均分的方法和步骤。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具体的例子和操作,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平均分的概念。
2.采用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和探究平均分的含义,学会用除法来求平均分。
3.采用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图片和故事情节,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分的概念。
2.准备实物道具,如水果、糖果等,用于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3.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和掌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情节,引出平均分的概念。
例如,讲述一个运动员参加比赛,他的得分是所有参赛者平均分的三倍,让学生思考这个运动员的得分是多少。
2.呈现(10分钟)呈现相关的图片和实物道具,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平均分的概念。
例如,展示一篮子水果,让学生将其平均分给几个朋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用除法求平均分。
例如,让学生将一篮子水果平均分给几个朋友,并计算出每个人分到多少水果。
4.巩固(10分钟)通过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和掌握。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1.1 谁的得分高》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1.1 谁的得分高》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的第二课时,本节课主要围绕统计图的认识和制作展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统计图的概念,掌握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能够根据统计图获取信息,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的概念和简单的加减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统计图的认识和制作还是第一次接触,需要通过具体的活动和操作来理解和掌握。
此外,二年级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较强,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能够通过统计图获取信息。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根据统计图获取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操作中理解。
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动态演示和实例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体育比赛情景,引出统计图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讲解条形统计图的概念,让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
3.学生活动:学生分组合作,制作自己的条形统计图,并交流分享。
4.讲解与演示:通过多媒体手段,讲解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并进行动态演示。
5.练习与拓展:学生进行课堂练习,通过统计图获取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6.总结与反思: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教师进行点评和反思。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简洁明了,主要包括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制作方法和作用。
通过板书,让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谁的得分高北师大版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谁的得分高北师大版我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今天我要分享的是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主题是"谁的得分高",使用的教材是北师大版。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一章第三节"谁的得分高"。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并能用符号表示出来。
具体内容包括:1. 学习用符号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2. 通过对分数的比较,让学生掌握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3.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 理解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2. 学会用符号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并用符号表示出来。
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1. PPT课件;2. 分数卡片;3. 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例如:"小明和小华比赛跳绳,小明跳了30下,小华跳了40下,谁的得分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 讲解:我通过PPT课件,展示分数卡片的比较方法,让学生理解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
并用符号表示出来,例如:"30 < 40",表示小明跳的下数少于小华。
3. 练习:我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小红的分数是80分,小蓝的分数是90分,谁的得分高?"让学生回答并解释原因。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和符号表示。
例如:30 < 40七、作业设计:作业设计主要包括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例如:1. 小明有20个苹果,小华有30个苹果,谁的苹果多?答案:小华的苹果多。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加与减第1课时谁的得分高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的第一单元加与减的第一课时,“谁的得分高”。
我们将通过比较两组数据,学习如何用加法和减法来计算每组的总分,并比较得分的高低。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计算两组数据的得分,并比较高低。
3. 学生能够培养基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如何比较两组数据的得分高低。
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在不同的情况下,如何选择合适的加减法来解决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将会通过一个有趣的体育比赛情景来引入本课时的内容。
比如,我会模拟一场篮球比赛,让学生看到两支队伍的得分情况。
2. 讲解与示范:我会通过课件和计分板,向学生展示如何用加法和减法来计算两支队伍的得分。
我会详细讲解每一步的计算方法,并让学生跟随我的示范一起做。
3. 小组讨论:我会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在不同的情况下,如何选择合适的加减法来计算得分。
每个小组将会得到一些卡片,上面有不同的得分情况,他们需要选择合适的加减法来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在学生理解了基本的计算方法后,我会给他们一些随堂练习,让他们独立完成。
这些练习将会覆盖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会简洁明了,主要包括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和比较得分高低的规则。
七、作业设计作业将会包括一些计算得分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
比如,我会给出两组数据,让学生计算每组的得分,并比较哪一组的得分更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效果,看看学生是否掌握了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他们是否能够理解如何比较得分的高低。
对于那些还没有完全理解的学生,我将会提供额外的辅导。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加减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这就是我对于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加与减第1课时“谁的得分高”的设计。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谁的得分高∣北师大版今天我要给大家讲解的是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谁的得分高”。
这个部分主要涉及到加减法运算和比较大小,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并能够运用比较大小来解决问题。
我要给大家介绍的是教学内容。
我们使用的教材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章节是第五章第一节“谁的得分高”。
这一节主要讲述了加减法运算和比较大小。
我会通过一些实际例题来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并能够运用比较大小来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先通过一个实际情景引入,让学生们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例如,我会拿出两组水果,一组有3个苹果,另一组有5个苹果,然后让学生们计算两组水果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这样,学生们就能够理解加法的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会通过一些随堂练习来巩固学生们所学知识。
例如,我会出一道比较大小的题目:“请问5比3大还是小?”学生们可以通过比较数字的大小来回答这个问题。
在板书设计方面,我会将重要的知识点和运算方法写在黑板上,以便学生们随时查看和复习。
例如,我会将加减法运算的规则和比较大小的方法写在黑板上。
在作业设计方面,我会出一道类似的题目让学生们回家做。
例如,“小红有4个苹果,她又买了一些苹果,现在她有7个苹果,请问她买了几个苹果?”这样,学生们就能够通过做作业来巩固所学知识。
我要进行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在掌握加减法运算方面做得比较好,但在运用比较大小来解决问题时还有一些困难。
在下一节课中,我会进一步巩固学生们对比较大小的理解,并通过更多实际例题来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我还会通过一些游戏和实践活动来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总的来说,我希望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让学生们能够掌握加减法运算的方法,并能够运用比较大小来解决问题。
同时,我也希望他们能够在实际情景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第一单元加与减·第1课时谁的得分高·教案一、学情分析100以内的数的连加是在学习了20以内的连加以及用竖式计算100以内两个式子的加法,在此基础上继续探究用口算法和笔算法对两个式子以上的连加的计算,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迁移,并掌握好本节课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1.能够从具体情境中提取数学信息,会读表格。
2.能正确计算100以内数的连加运算,掌握连加竖式的写法。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100 以内数的连加运算,掌握连加竖式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用竖式计算连加的算理。
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板块【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计算下面的各题。
1.用竖式计算。
25 + 13 = 36 + 45 = 19 + 38 =师:同学们,想一下,在用竖式计算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生(齐声回答):数位要对齐,满十要进1。
2.套圈游戏师:同学们,你玩过套圈游戏吗?淘气和笑笑正在进行套圈比赛,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教师板书:谁的得分高)师:每人可以套3次,总分高的获胜!下表记录了他们三次的成绩。
师:你知道谁获胜了吗?设计意图: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一步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答案】1.38;81;57第二板块【合作交流探索新知】1.读懂表格(1)仔细观察表格,从表格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学生自主讨论交流。
师:横向观察表格,你知道了什么?生:淘气第一次得分是24分,第二次得分是30分,第三次得分是41分.师:那笑笑的三次得分分别是多少呢?生:23分、44分、29分。
师:很棒!如果我们纵向看呢?生:纵向观察,第一次淘气和笑笑的得分分别是多少呢?生:24分、23分。
师:所以淘气的第一次得分比笑笑的第一次得分高还是低?生:高。
(2)谁说的对?师:淘气说自己有两次得分比笑笑高,是哪两次?生:第一次和第三次。
师:淘气说自己肯定获胜,有道理吗?生:没有。
师:我们的比赛规则是什么呢?生:每人套3次,总分高的获胜。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谁的得分高》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谁的得分高》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通过比赛得分的情况,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10以内数的认识,对加减法有一定的了解,但还不能熟练运用。
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乐于参与课堂活动,但部分学生对抽象的数学概念还难以理解,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来帮助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运算方法,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赛得分的情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能理解加减法的实际应用,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以比赛的形式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比赛得分的情况,帮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比赛,让学生初步感知加减法的意义。
2.教学新课:引导学生通过比赛得分的情况,总结出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3.练习巩固: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巩固所学。
4.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5.布置作业:设计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以比赛的形式呈现,突出加减法的意义和运算方法。
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练习题的完成情况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重点关注学生对加减法的理解和运用。
九. 说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从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进行总结,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提供改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