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静脉穿刺置管技术
- 格式:pdf
- 大小:2.46 MB
- 文档页数:59
深静脉穿刺置管术是一项常见的医疗操作,广泛应用于危重症患者的治疗中。
作为一项危险性较大的操作,医务人员通常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经验才能进行操作。
本文将对的相关知识进行探讨。
1. 的操作方法是将一根管子插入到深层的静脉或静脉窦中,通过管子进行输液或营养支持。
操作时一般需要消毒器具和患者的皮肤,接着用无菌手套拿起针头,将其插入到特定位置,最后通过向管内注入液体来确认管子已正确置入。
由于需要在血管内操作,而且操作较为复杂,所以需要医务人员具备专业的技能和经验。
2. 常见并发症尽管是一项常见的医疗操作,但不能保证100%的成功率,操作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
2.1 血肿穿刺静脉时针头可能会损伤到血管壁,导致血液从穿刺处渗出,如不及时进行止血,易导致血肿。
2.2 血管炎症在插入管子时,若消毒不彻底或管子使用时不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会引起血管炎症。
血管炎症一旦发生,容易形成血栓等严重问题。
2.3 感染操作是在血管内进行的,一旦操作人员的手部或穿刺部位存在细菌,就有可能导致感染。
2.4 内瘘形成重复插入穿刺管对血管壁的刺激作用可能会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生,出现内瘘形成。
内瘘的形成容易导致血流量减少,甚至导致血管狭窄。
3. 针对的预防措施针对的并发症,医务人员需要在操作前进行完整的术前准备,认真检查操作工具及穿刺部位,熟练掌握操作技巧,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且穿刺过程中要遵循三级防护标准。
操作时更要注意清洁卫生,不使用过期或有裂痕的操作工具,避免操作不得当,减小患者的不适。
综上所述,是危重病人治疗中的常见操作。
正常的操作过程和规范的无菌操作标准可以有效避免的并发症的发生。
操作时医护人员要注意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及注意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进行处理,确保安全无恙。
深静脉穿刺置管术一、概念.经体表穿刺至相应的静脉,插入各种导管至大血管腔内或心腔.利用其测定各种生理学参数,同时也可为各种治疗提供直接便利路途。
是急诊抢救和危重手术的创伤性血流动力学监测,以及临床输血输液扩容、输注全静脉营养液,甚至安装临时起搏器的前提。
乃是重症病房、大手术和救治危重病员不可缺少的手段.二、适应证1治疗:外周静脉穿刺困难;长期输液治疗;大量、快速扩容通道;胃肠外营养治疗;药物治疗(化疗、高渗、刺激性);血液透析、血浆置换术;2监测:危重病人抢救和大手术期行CVP监测;Swan—Ganz导管监测;心导管检查明确诊断;3急救:放置起搏器电极;急救用药三、禁忌证:广泛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穿刺局部有感染;凝血功能障碍;不合作,燥动不安病人。
四、常用的深静脉穿刺术:1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2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3股静脉穿刺置管术;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一、适应症:1.静脉内营养疗法。
2.中心静脉压测定3.需长期输液而周围血管硬化,纤细或萎陷脆弱不易穿刺者。
二、解剖:在颈部,颈内静脉和颈内动脉及迷走神经包含在颈动脉鞘内,位置相对固定,颈内静脉位于颈内动脉前外侧靠前.其上段位于胸锁乳突肌内侧、颈内动脉后方;中段位于胸锁乳突肌两个头的后方、颈内和颈总动脉的后外侧;下段位于胸锁乳突肌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的三角间隙内、颈总动脉的前外侧,最后与锁骨下静脉汇合成头臂静脉。
三、穿刺入路: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有3种入路:中路、后路及前路。
一般选择中路:不易误入颈动脉,也不易伤及胸膜腔。
方法简便、可靠。
多选择右侧颈内静脉,原因:①距上腔静脉较近。
②避免误伤胸导管。
③右侧胸膜顶稍低于左侧.④右侧颈内静脉较直;而左侧较迂曲。
四、操作步骤:(一)锁骨上入路操作1、病人仰卧、去枕.肩下垫薄枕。
头尽量转向对侧。
头低位,15°~30°,使颈内静脉充盈,以便穿刺成功,且可避免并发气栓。
操作者站在病人头前。
2、找出胸锁乳突肌的锁骨头、胸骨头和锁骨三者所形成的三角区,该区的顶部即为穿刺点。
深静脉穿刺置管术操作流程深静脉穿刺置管术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操作,用于在深静脉中插入导管,以便输液、输血、给药或监测中心静脉压力等。
本文将详细描述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操作流程,包括准备工作、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准备工作在进行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前,需要进行一系列准备工作,以确保操作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安全。
1.患者评估:首先对患者进行评估,包括了解患者的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和评估深静脉穿刺的适应症。
2.确定穿刺部位: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确定最适合进行深静脉穿刺的部位,常见的部位包括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和股静脉。
3.患者安全:在进行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前,需要向患者解释操作的目的、过程和可能的风险,并征得患者的同意。
4.工具准备:准备好所需的工具和材料,包括穿刺针、导管、消毒剂、敷料等。
5.洗手消毒:操作人员需要进行洗手消毒,以保证操作的无菌。
6.穿刺部位准备:将穿刺部位进行清洁消毒,通常使用酒精或碘酒进行消毒。
操作步骤1.静脉定位:根据确定的穿刺部位,使用手指或超声波等方法找到目标静脉,并标记穿刺点。
2.皮肤消毒:用酒精或碘酒将穿刺点周围的皮肤进行消毒,注意保持无菌。
3.麻醉:使用局部麻醉剂麻醉穿刺点周围的皮肤和组织,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4.穿刺:将穿刺针插入穿刺点,以一定角度向下插入皮肤和组织,直到进入目标静脉。
5.确认进入静脉:通过观察穿刺针内的血液回流或使用超声波等方法,确认已经成功进入目标静脉。
6.引导导管:将穿刺针固定在皮肤上,然后将导管插入穿刺针内,逐渐推进到静脉内。
7.确认导管位置:通过观察导管插入深度和使用超声波等方法,确认导管已经插入到目标位置。
8.固定导管:使用固定带或缝线将导管固定在皮肤上,以防止导管脱出或移位。
9.连接设备:根据需要,连接输液管、监测装置或其他设备到导管上。
10.敷料包扎:使用透明敷料或其他合适的敷料,将穿刺点和导管进行包扎,保持无菌。
11.洗手消毒:操作完成后,操作人员需要进行洗手消毒,以避免交叉感染。
深静脉穿刺置管目的、考虑时机、使用禁忌、穿刺位置选择及安全性深静脉穿刺置管深静脉穿刺置管是通过颈部或者锁骨下皮肤表面穿刺,将一根特制导管放置于深静脉腔内的技术。
医生会选择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或者股静脉进行穿刺置管,被称为锁穿、颈穿等。
相对于手部、胳膊等浅表处的静脉穿刺点,上述穿刺的静脉位置较深,被统称为深静脉,这种穿刺治疗的目的主要是为监测心脏功能或者长期输液,尤其是需要静脉输营养液的情况。
需要考虑时机与外周静脉置管相比,中心静脉置管的管腔较粗,输液速度快且稳定,主要包括:1)外周静脉通路不足患者高龄、长期输液治疗、或者化疗后导致血管条件差,无法顺利进行外周静脉置管;以及手术中预计失血较多,需要快速输液、输血治疗的情况。
2)需要使用不适合外周输注的药物肠外营养液、部分血管活性药物、化疗药等,通过外周静脉导管输注上述药物可能会引起静脉炎等多种反应,影响血管功能。
术中速度和治疗效果都难以保障,因此大多需要经过深静脉输注。
3)血流动力学监测合并症多,手术复杂或出血多,医生可能需要在术前进行深静脉穿刺,监测患者的中心静脉压、静脉血氧饱和度、肺动脉压力等,进而更好的指导手术中管理和手术后的恢复治疗。
不推荐使用情况深静脉穿刺置管的禁忌证包括凝血功能障碍,穿刺部位感染,穿刺位置的结构异常等情况。
穿刺位置选择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是临床最常选择的穿刺部位。
几种穿刺部位中,颈内静脉⼊路穿刺和置管相对容易和安全,是大多数医生的首选治疗方式。
锁骨下静脉穿刺部位在锁骨下面,相对于脖子处的穿刺和置管,患者会更舒适,位置的穿刺相对难一些,风险也高,所以临床要综合考虑和判断。
深静脉穿刺安全性深静脉置管属于有创操作,可能引起一些并发症。
主要的风险包括穿刺部位的损伤,如血管损伤和出血,锁骨下静脉穿刺甚至有可能伤到肺脏,以及长时间应用造成的局部肿胀、感染等问题。
随着超声等先进设备应用,无菌术发展,相关问题发生率得到一定控制。
深静脉置管一般适合在围手术期的短期使用,长期(大于半个月)放置会增加血行感染、血栓栓塞等风险。
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在医疗领域,深静脉穿刺置管术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诊疗技术。
它为患者的治疗提供了关键的通道,对于病情的监测、药物的输注以及营养的支持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深静脉。
深静脉通常指的是位置较深、管径较大的静脉,比如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和股静脉等。
与表浅静脉相比,深静脉的血流速度更快,能够承受更大的输液压力和流量。
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穿刺的方法,将一根特制的导管置入深静脉内。
这根导管的材质通常是柔软且具有一定弹性的,以减少对血管的刺激和损伤。
为什么要进行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呢?原因有很多。
在一些重症患者的治疗中,比如严重烧伤、休克或者需要大量快速补液的患者,外周浅静脉往往无法满足输液的需求。
此时,通过深静脉穿刺置管,可以迅速、大量地输入液体和药物,为抢救患者赢得宝贵的时间。
对于长期需要输液治疗的患者,比如肿瘤患者接受化疗,反复通过外周静脉穿刺不仅会给患者带来痛苦,还可能导致静脉炎等并发症。
而深静脉穿刺置管可以减少这些问题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治疗舒适度。
另外,在监测中心静脉压方面,深静脉穿刺置管也具有重要意义。
中心静脉压可以反映心脏的功能和血容量情况,有助于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那么,深静脉穿刺置管术是如何操作的呢?这需要专业的医生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进行。
在操作前,医生会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评估,包括患者的病情、凝血功能、穿刺部位的皮肤状况等。
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也非常关键。
常见的穿刺部位有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和股静脉。
以锁骨下静脉穿刺为例,医生会让患者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肩部垫高,充分暴露穿刺部位。
然后,对穿刺部位进行消毒、铺巾,并进行局部麻醉。
接下来,医生会使用专用的穿刺针,在超声引导下或者依靠自己的经验,小心地穿刺进入锁骨下静脉。
当穿刺针回抽到暗红色的静脉血时,说明穿刺成功。
然后,通过穿刺针将导丝引入静脉内,拔出穿刺针,再沿着导丝将导管置入静脉。
最后,固定好导管,并进行妥善的包扎。
深静脉穿刺置管是一项经常被用于临床医疗的技术,它是为了输注药物、营养素及其他治疗性物质所必需的过程。
是将导管放置在体内的一项技术,操作该技术需要技术熟练的医生或护士。
是在手术室或诊所进行的操作之一,一般要先对患者进行身体检查,确认是否具备进行该操作的条件。
在进行操作时,医生要穿戴好手术服,并对患者进行麻醉处理,使患者在操作过程中保持舒适的状态。
一旦确定患者身体状况良好,医生就会开始进行,这个过程可以分为几个步骤,包括:1.皮肤消毒处理:医生先会对穿刺部位的皮肤进行清洗和消毒,以保证穿刺部位不被污染。
2.进行麻醉:医生会对穿刺部位进行麻醉处理,以减少患者疼痛和不适感。
3.穿刺深静脉:医生需要使用针头或导管对深静脉进行穿刺,以便插入置管器。
4.插入置管器:超薄型置管器可以被插入穿刺处,并温和地推进深静脉的内部管道,直到到达预期的位置。
5.拆除置管器并固定导管:置管器被拆除后,医生会固定导管,以确保它不会在后续的操作过程中移动或移位。
6.测量导管的长度:通过X光或其他成像技术,医生会测量导管的长度,以确保其位置正确并且不会影响患者的身体状况。
以上是的操作步骤,然而,这个过程还存在一些危险性,例如感染,血栓形成,导管损伤和因为误操作而弄断导管等情况。
因此,在操作前必须对患者身体状况进行评估,对于操作的细节必须十分谨慎。
在中,有许多需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必须要注意支援营养素和药物类型的选择,以便将治疗药物直接送到患者的静脉中。
同时,在插入导管前要保证穿刺部位是干燥的,消毒处理要完善;需要留意导管状态及位置,以及及时更换导管。
导管插入深静脉后,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情况以及导管是否有异物、血塞。
另外,鉴别感染是该技术的重点之一,通过对患者体温、血压、心率、反应的监测,以便及时判断感染的形成可能性;检查操作部位的水肿、红肿、渗出情况和周围淋巴结是否肿大,等等,直到确诊患者是否感染,并及时就手,以备后续处理。
总之,是一项需要丰富经验和技巧的操作,在操作时需要十分小心谨慎,注意细节,以保证该技术的有效实施,并从根本上提供给患者更佳的医疗服务。
中心(深)静脉穿刺置管技术一、概念释义CVC导管:穿刺入路为深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股静脉),导管体内端位于中心静脉(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
狭义:普通CVC(中心静脉导管)广义:包括隧道式CVC(长期血液透析导管)及PICC(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延伸:还包括PORT(深静脉穿刺技术埋植静脉输液港)二、适应症1.各种原因(先天、休克、烧伤、长期静脉注射等)导致的外周静脉血管条件差,无法满足治疗要求,如快速补液、输血等,特殊情况下静脉采血。
2.长时间连续或频繁静脉用药治疗,或频繁静脉采血,减轻患者痛苦。
3.静脉使用高浓度或特殊性质的血管刺激性强的药物,如静脉高营养、静脉化疗、高渗性脱水剂等,保护患者外周血管。
4.特殊情况下,中心静脉使用低渗性补液,防止经外周静脉补液时发生溶血。
5.为血液透析治疗、持续肾脏替代治疗、血液成份分离治疗等建立通路。
6.监测中心静脉压、肺动脉楔压等,为治疗提供依据。
7.为上下腔静脉转流治疗、体液静脉转流治疗等建立通路。
8.中心静脉穿刺为静脉系统介入治疗常规入路。
三、禁忌症1.严重出凝血障碍(注意是否使用华法林、阿司匹林、氢氯吡格雷等抗凝药物,注意是否为月经期);2.败血症;3.患者不能配合,如严重心肺功能不全、强迫体位、烦躁不安等;4.穿刺部位皮肤感染;5.穿刺路径占位性病变;6.目标血管血栓形成、外压性狭窄、解剖变异、手术史、放疗史等;7.静脉血栓形成病史;8.肺大疱、大量胸腔积液等。
四、应用解剖深静脉及中心静脉的分部颈内静脉、颈总动脉及颈动脉鞘锁骨下静脉及锁骨下动脉腋静脉、腋动脉及腋鞘股静脉、股动脉及股鞘五、器材准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1.用物清单:复合碘消毒液1小瓶、棉签1小包、利多卡因1支、10ml生理盐水1支或肝素盐水适量、5ml注射器2支、无菌手套1-2副、口罩及帽子各1只、CVC导管套装(益心达)1件、无菌贴膜1张、输液贴1小包、薄枕1只、锐器盒、垃圾桶、手术衣。
深静脉穿刺置管术操作流程深静脉穿刺置管术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操作,用于输注药物、输液或采集血液样本。
正确的操作流程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风险并提高操作的成功率。
下面将介绍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的详细操作流程。
1. 术前准备在进行深静脉穿刺置管术之前,医护人员应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并与患者或家属进行充分沟通,解释操作的目的、过程和可能的风险。
同时,准备所需器材,包括消毒剂、穿刺针、导管、透明敷料、止血带、手套等。
2. 环境准备在操作前,需要确保操作环境干净整洁,并采取必要的无菌措施,如戴上口罩、帽子,穿戴无菌手套等。
同时,将所需器材放置在操作台上,以便随时取用。
3. 患者准备患者需要取适当的体位,一般为仰卧位,以保证操作的顺利进行。
然后,进行局部麻醉,常用的方法有局部浸润麻醉和局部冰敷麻醉,具体选择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和医生的建议。
4. 皮肤消毒在进行深静脉穿刺置管术之前,需要对穿刺部位进行彻底的皮肤消毒,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常用的消毒剂有碘酒、酒精等,消毒时要注意从内向外、由上至下的顺序进行,避免交叉感染。
5. 穿刺置管在皮肤消毒后,医护人员需要戴上无菌手套,并使用穿刺针进行深静脉穿刺。
穿刺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穿刺角度和深度,以确保成功穿刺并避免损伤周围组织。
当穿刺到深静脉时,会有血液回流,此时需要将导管插入静脉内,并固定好。
6. 导管固定导管固定是为了避免导管脱落或移位,通常采用透明敷料进行固定。
在固定导管时,要注意选择适当大小的敷料,将导管固定在静脉穿刺点上,并确保敷料周围无皱褶,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7. 检查导管位置在导管固定后,需要进行导管位置的检查,以确保导管没有移位或堵塞。
常用的方法有观察血液回流情况、检查导管插入长度等。
8. 患者观察和护理在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完成后,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观察和护理。
观察包括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并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局部感染、出血等。
9. 操作记录在操作完成后,医护人员需要及时记录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的相关信息,包括操作时间、穿刺部位、使用的器材和药物等,以供后续参考和追踪。
深静脉穿刺置管深静脉穿刺置管,听上去复杂,其实就是为了在静脉里放一根管子。
这个过程对病人和医生来说,都不简单。
首先,为什么需要做这个呢?很多时候,病人需要长时间输液,或者需要进行一些特定的医疗操作,这就需要把管子放在深静脉里,确保药物可以顺利进入血液。
一开始,医生会先评估病人的状况。
要找到合适的静脉,得仔细观察。
通常来说,上肢的静脉更容易找到,但有些病人可能静脉比较细小,或者因为疾病原因,静脉会很脆弱。
这个时候,医生的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他们需要用专业的技巧和经验来选择最佳的穿刺点。
听起来容易,其实每一次都像是在进行一场“战斗”。
接下来就是穿刺的步骤。
医生会消毒皮肤,确保干净。
然后用一根特制的针穿刺静脉,过程要轻柔,不能让病人感到太多疼痛。
穿刺成功后,会把管子小心翼翼地放进去。
此时,病人可能会感到一些不适,但只要忍耐一下,就会发现医生已经开始固定管子了。
当然,放好管子后,医生还要进行一些检查。
确保管子位置正确,功能正常。
这个过程很关键,因为如果管子放得不对,后续的治疗就会受到影响。
病人可能会感到紧张,但只要医生一再确认,大家心里都能稍微安定些。
然后说说护理的重要性。
放好管子后,病人需要定期检查。
要注意观察管子有没有堵塞,位置是否正确。
这个时候,护士的工作显得格外重要。
护士会定期更换敷料,保持局部的干燥和清洁。
这些小细节看似简单,却能有效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还要提到一些潜在的风险。
虽然过程相对安全,但还是有可能出现问题,比如感染、出血或者管子堵塞。
这就需要医生和护士的密切配合,随时监控病人的状况。
如果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才能避免更大的麻烦。
总的来说,深静脉穿刺置管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
医生、护士、病人三方都要相互配合,才能顺利完成。
每一步都需要谨慎和细致,才能确保病人得到最好的治疗。
这样的医疗操作,让人感受到的是人性与专业的结合,最终目标是让每位病人都能尽快康复,重拾健康的生活。
深静脉穿刺置管术讲解深静脉穿刺置管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操作,旨在为患者输液、输血、输药等治疗操作提供便利。
这项技术操作需要专业医生具有良好的操作技能,能够准确地穿刺进入患者的深静脉,同时要熟练掌握引导管线的技巧和安全措施,确保患者在医疗过程中不受到损伤或二次感染等不良事件的困扰。
一、前期准备术前必须进行详细的患者评估工作,以便医生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病情发展趋势、用药情况等,避免不必要的误诊或误判。
同时,还要仔细检查患者身体各项指标,包括通气、呼吸、心率、血压以及其他体征的正常性,以确保患者身体状况稳定,适合进行深静脉穿刺置管。
二、手术操作深静脉穿刺置管的手术操作分为准备、局麻、穿刺、引导、途径检查、连接、封管等步骤。
1、准备术前必须消毒患者经过穿刺的皮肤,尤其注意消毒液的覆盖面积,需要将皮肤擦拭干净并使用消毒液彻底清洗。
2、局麻中国国家卫生部关于深静脉穿刺置管的规定说明,手术初始,必须进行局部麻醉,使用0.5%左右的利多卡因或普鲁卡因,剂量根据患者年龄、体重和身体状况来确定。
3、穿刺术前医生应该准确地定位穿刺部位,保证穿刺针在正确的位置,缓慢、准确地穿刺患者的深静脉。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项技术带有一定的风险,错刺率比较高,所以在操作过程中必须排除干扰因素,保证穿刺点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4、引导穿刺之后,医生需要将引导管线插入穿刺点,并采取适当的角度和操作技术,在确保引导线稳定的情况下,带领管线进入患者的静脉内。
5、途径检查在管线插入患者深静脉之后,医生需要检查引导线是否通畅、是否内外扭曲,以及是否可通过管线抽取血液等。
这部分操作的核心是对引导线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进行标准化评估,确保术后患者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是高度的。
6、连接在检查完管线通畅性之后,医生需要在管线的尾部连接相应的输液管道、输血管道或者输药管道,以方便对患者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7、封管最后,为了预防导管被污染或凝结,医生需要对入口处进行封管处理,这是置管术中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