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下《古诗二首》(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
- 格式:ppt
- 大小:883.50 KB
- 文档页数:19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原文及译文《送元二使安西》古诗原文及译文《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
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下面是关于的内容,欢迎阅读!送元二使安西 / 渭城曲唐代: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一作:客舍依依杨柳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译文及注释译文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馆驿青堂瓦舍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
真诚地奉劝我的朋友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注释渭城曲:另题作《送元二使安西》,或名《阳关曲》或《阳关三叠》。
渭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即秦代咸阳古城。
浥(yì):润湿。
客舍:旅馆。
柳色:柳树象征离别。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
创作背景此诗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诗题又名“赠别”,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
它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
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
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
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诗人王维简介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整册教案《古诗二首《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导读:教学目标:1.认识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懂得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懂得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挂图和资料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引出主题。
同学们,大家回想一下,自己在学习上或生活中有过失败的经历吗?面对失败,你当时是抱着怎样的态度呢?(请学生说略)是啊!世界上没有人一生从不失败,从来不会遇到困境。
(板书:面对困境)面对困境,有的人怀着一种忧伤,把失望和气馁刻在了人生的底片上,而有的人接纳失败却像捧起一本书,倾注一种自信和智慧的目光去阅读,而后去创造一种新的生活。
二、自选短文,初谈感受。
同学们手上拿着的一首古诗、三篇短文,都告诉了我们同样的道理,老师每读一次,都会被里面的故事所震憾、所感动。
我想,这么好的故事应该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课前这几篇短文大家都读过了,现在就请你选择一篇你感受最深的文章,再把它读一读,特别是那些感动你的话,多读几遍。
读好后请你谈谈你的感受或理解。
(学生交流,从学生的答案中板书。
)如:自信、不气馁、乐观、接纳失败、积极面对人生、靠自己、不向逆境低头等等。
说得真是太好了!同学们,面对困境我们是应该(学生读——板书。
)听了大家刚才的交流,谈的大多是自己对三篇短文的理解,而老师在读这些文章的时候,恰恰是《别董大》这首诗给我的感受最深。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别董大》这首诗,看看在这首诗中,到底是什么感动了老师,或许你读着读着,你也被深深地感动。
(出示古诗:《别董大》)(学生读)三、简介背景,研读“雁”字。
通过刚才的读,大家已经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
写的是谁在哪里送别谁?(高适在塞外送别董大)高适?高适是谁?(学生讲:高适是唐代诗人。
字达夫,渤海蓨(tiǎo)(今天的河北省景县)人。
《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古诗对比赏析古诗对比鉴赏就是将内容、情感、表现手法、语言表达相近或相反的两首(甚至三首)古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别与赏析(也可在作品后、考题中引入其他诗句作比较)。
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古诗对比赏析,一起来学习一下吧!别董大二首(其一)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裛轻尘,客舍青青柳*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高适的《别董大》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诗描写的情景和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别董大》从“黄云、白日、北风、雁、雪”,这些景物给人的感觉是——凄凉;从“莫愁”“天下谁人不识君”表达劝慰、激励《送元二使安西》诗中描写的景物——雨、客舍、柳,这些景物给人的感觉是——清新;作者表达的情感——与朋友依依不舍。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同样是送别诗,高适借凄凉的画面表达的是对友人的劝慰与激励,而王维借清新的画面反衬出对元二出使安西的不舍与担忧。
《别董大》以壮观为主,感情豪迈,其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前下谁人不识君”应需重读。
《送元二使安西》要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从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到读懂诗句,理解诗意,从感受诗人笔下的美丽景*,再到感悟诗人离别时的瞬刻情感及隐藏其后的淡淡忧伤。
《送元二使安西》和高适《别董大》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借景抒情,同是描述与友人依依惜别的场面。
《别董大》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劝慰和激励,《送元二使安西》则流露出作者内心对朋友的不舍与担忧。
盛唐者名的山水诗人王维和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都写过许多赠别诗。
王维在这方面的代表作是《送元二使安西》,又称《渭城曲》;高适赠别诗的代表诗有《别董大》其一。
以这两首诗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两位诗人在赠别诗风格上的差异和取象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