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湖春行的优秀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21.73 KB
- 文档页数:7
《钱塘湖春行》翻译赏析《钱塘湖春行》翻译赏析《钱塘湖春行》作者是唐朝文学家白居易。
其古诗全文如下: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前言】《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描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律。
此诗通过写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尤其是中间四句,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形象活现,即景寓情,准确生动地表现了自然之物的活泼情趣和雅致闲情。
全诗结构谨严,衔接自然,对仗精工,语言浅近,用词准确,气质清新,成为历代吟咏西湖的名篇。
【注释】⑴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⑵孤山寺:南北朝时期陈文帝(522~565)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华。
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
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
贾亭:又叫贾公亭。
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
唐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湖建亭。
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
⑶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岸齐平,即春水初涨。
初:在古汉语里用作副词,常用来表示时间,是指不久。
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
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
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的时候。
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
“脚”的本义指人和动物行走的器官。
这里指低垂的云。
⑷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
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
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
暖树:向阳的树。
⑸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啄:衔取。
燕子衔泥筑巢。
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
侧重禽鸟。
⑹乱花:纷繁的花。
渐:副词,渐渐地。
欲:副词,将要,就要。
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⑺浅草:浅浅的青草。
才能:刚够上。
没(mò):遮没,盖没。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原文赏析及翻译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原文赏析及翻译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大家应该都学过吧,这是七年级的重要古诗词之一。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原文赏析及翻译,欢迎大家分享。
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注释]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孤山寺:在里湖与外湖之间的孤山上,是南朝陈天嘉年间(560--565)所建。
贾亭:唐贾全德宗贞元年间在杭州做刺史时,于西湖建亭,又称贾公亭。
云脚:流荡不定的行云,多在雨前或雨后接近地面。
暖树:向阳的树。
不足:不厌倦。
白沙堤:即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
后人误为白居易所建。
其实白氏所筑之堤在钱塘门外自石雨桥北至武林门外一段。
[译诗]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赏析]白居易是在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的七月被任命为杭州剌史的,而在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剌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应当写于长庆三、四年间的春天。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
《钱塘湖春行》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是一首唱给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
又给读者以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
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
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写出了初春的生机。
钱塘湖春行的诗意与鉴赏《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描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律。
此诗通过写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钱塘湖春行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文背景: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唐穆宗时期)七月,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的刺史,宝历元年(公元825年,唐敬宗时期)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刺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写于长庆三、四年(公元823、824年)间的春天。
原文:《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注释: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孤山寺:南北朝时期陈文帝(522~565)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华。
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
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
贾亭:又叫贾公亭。
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
唐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湖建亭。
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
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岸齐平,即春水初涨。
初:在古汉语里用作副词,常用来表示时间,是指不久。
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
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
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的时候。
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
“脚”的本义指人和动物行走的器官。
这里指低垂的云。
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
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
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
暖树:向阳的树。
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啄:衔取。
燕子衔泥筑巢。
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
侧重禽鸟。
乱花:纷繁的花。
渐:副词,渐渐地。
欲:副词,将要,就要。
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浅草:浅浅的青草。
才能:刚够上。
没(mò):遮没,盖没。
古诗钱塘湖春行赏析古诗钱塘湖春行赏析《钱塘湖春行》是一首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言律诗。
这首诗写早春的西湖极有特色,读后会同诗人一样,爱上这湖光山色。
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钱塘湖春行赏析,欢迎阅读!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文赏析从孤山北面到现在的平湖秋月、白堤,诗人一路走来一路向人们告知春的信息:湖面春水新生、树上春莺争鸣、空中春燕衔泥、堤岸春花渐开、春草刚绿,诗人敏锐细腻的笔触,让人们从中体会到西湖正在舒展地着上春装。
诗人赞美西湖的春色,并且指出他最爱在白沙堤上行走。
白堤的两边是水,堤两旁种满了柳树、桃树。
春天走在白堤上,澹澹的湖水就在你的脚边,你仿佛走在水面上;初春的柳枝如烟如雾,如丝如缕,飘拂在你的脸上,使你心中涌生无限温柔无限爱,你像在梦境、在仙境。
当春天走在白堤上时,你就更能体味到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感觉和心情了。
全诗的题意主要在一个“行”字上,扣紧“春行”二字来描写景物的。
但西湖面积太大,行程太长,所以诗人只截取其中一段来写——从孤山寺的北面写起,至白沙堤止。
读这首诗,我们自然就有了随着诗人饱览西湖早春景色的感觉。
诗歌特色全诗结构严密,格律严谨,对仗工整,语言流畅,生动自然,语气平易,体现了通俗流畅的特点。
诗人从总体上着眼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并善于在行进途中展开了景物描写,选取了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中间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见春色的景物,动物与植物选择组合,独具匠心。
还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钱塘湖春行》诗词赏析《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描写西湖春景的诗歌。
通过对春天的湖光山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生命的热爱。
以下是关于这首诗歌的详细赏析,主要从内容概括、创作背景、语言特点、主题思想、艺术手法和诗人情感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内容概括《钱塘湖春行》主要描绘了春天西湖的美景,通过对湖光山色、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画面。
诗人漫步在湖边,欣赏着春天的美景,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热爱。
二、创作背景白居易在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出任杭州刺史,创作了《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歌。
当时西湖已被葑草湮没了大半,诗人通过对春天的湖光山色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生命的热爱,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三、语言特点1.简洁明了:白居易的诗歌语言简洁明了,用词精准,语言质朴自然,读起来朗朗上口。
2.生动形象:诗人运用生动形象的词语,如“乱花渐欲迷人眼”,“几处早莺争暖树”,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色和动物的活动。
3.韵律和谐:诗歌的韵律和谐,富有音乐性,读起来节奏感强,给人以美的享受。
四、主题思想《钱塘湖春行》的主题思想是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热爱。
通过对春天西湖美景的描绘,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激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珍视。
这种主题思想贯穿于诗人的作品中,体现了白居易的人生观和自然观。
五、艺术手法1.寓情于景:诗人通过寓情于景的手法,将情感融入到景色之中,使得诗歌的表达更为含蓄和深刻。
2.细腻描绘:诗人运用细腻的笔触,对春天的景色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使得诗歌的画面感十分强烈。
3.对比手法:诗人运用对比手法,将早春与晚春、动物与植物进行对比,突出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和生命的力量。
六、诗人情感在《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歌中,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形象的词语,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热爱。
同时,通过对春天西湖美景的描绘,也寄托了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和感慨。
《钱塘湖春行》原文及赏析《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经典诗作,咱们一起来瞅瞅这首诗的原文和好好欣赏欣赏它的妙处。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咱们先来说说这开头“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诗人呀,站在孤山寺的北边,贾公亭的西边放眼望去,春水初涨,水面差不多与堤岸齐平啦,天上的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感觉就像云朵的脚都快碰到水面了呢。
想象一下,那画面是不是特别开阔,让人心里一下子就敞亮起来啦!“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可太有意思啦!你瞧,有好几处地方,早出的黄莺叽叽喳喳,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不知道是谁家新飞来的燕子,正忙着衔泥筑巢呢。
就好像一群小孩子在争着抢着表现自己,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我记得有一次春天去公园,就看到过这样的场景。
那几只小黄莺叫得可欢了,跳来跳去的,把树枝都震得一颤一颤的。
旁边的燕子呢,嘴里叼着泥巴,飞一会儿停一会儿,那认真的模样,仿佛在精心打造自己的小城堡。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各种各样的野花竞相开放,让人眼花缭乱,都不知道看哪一朵好了。
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这花呀草呀,真是让人陶醉在春天的美景之中。
我上次去郊外踏青的时候,就被那一片花海给迷住了。
五颜六色的花朵,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微风一吹,花朵轻轻摇曳,散发出阵阵芳香。
脚下的小草嫩绿嫩绿的,软绵绵的,走在上面就像踩在棉花上一样。
最后两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诗人说呀,最喜爱湖东的美景,怎么游玩都不够,尤其是那绿杨掩映下的白沙堤。
这说明诗人对这景色是真的喜欢到了骨子里。
我也有过这样的感受,有一回在湖边散步,沿着湖边的小路一直走,微风拂面,阳光温暖,那种惬意的感觉,真的让人不想停下来。
整首诗呢,就像一幅徐徐展开的春日画卷,把西湖早春的风光描绘得活灵活现。
关于钱塘湖春行古诗的赏析 钱塘湖春行 是一首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言律诗。
关于钱塘湖春行古诗 的赏析有哪些?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钱塘湖春行古诗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关于钱塘湖春行古诗的赏析 诗句 中从孤山北面到现在的平湖秋月、白堤,诗人一路向人们告知春的信息:湖 面春水新生、树上春莺争鸣、空中春燕衔泥、堤岸春花渐开、春草刚绿,诗人敏 锐细腻的笔触, 让人们从中体会到西湖正在舒展地着上春装。
诗人赞美西湖的春 色,并且指出他最爱在白沙堤上行走。
白堤的两边是水,堤两旁种满了柳树、桃 树。
春天走在白堤上,澹澹的湖水就在你的脚边,你仿佛走在水面上;初春的柳 枝如烟如雾,如丝如缕,飘拂在你的脸上,使你心中涌生无限温柔无限爱,你像 在梦境、在仙境。
当春天走在白堤上时,你就更能体味到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感觉 和心情了。
全诗的题意:主要在一个“行”字上,扣紧“春行”二字来描写景物的。
但 西湖面积太大,行程太长,所以诗人只截取其中一段来写从孤山寺的北面写起, 至白沙堤止。
读这首诗,随着诗人就可以饱览西湖早春景色的感觉。
关于钱塘湖春行古诗的赏析 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
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黄莺和 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 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 燕 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
“几处”二字,勾画出莺 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
“谁家”二字的疑问, 又表现出诗人细腻1/5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
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 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
一个争字, 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 宝贵。
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 了。
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钱塘湖春行》赏析《钱塘湖春行》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抒情诗之一,由南宋文学家陆游创作。
这首诗以描绘春天的钱塘湖景色为主线,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感受,将读者带入到一个宁静而美丽的春天世界。
钱塘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郊,是中国三大淡水湖之一。
湖水清澈而湖光山色相映,美不胜收。
诗中的“芳草鲜美时,春风弄柳绿”直接展现了春天的气息。
诗人在描绘风景之余,也借景抒情,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还暗含了自己游览归来时的离别之思。
“涌江流火焰佶然,住船过处急工天。
”通过“涌江流火”,创造了湖面上波光粼粼的美景,将诗中的笔墨更多地倾注到具体的景物描写上,使整首诗更加绚丽多彩。
“樵客自游湖上村,庐陵船久离江渚。
”描绘了一个到村庄赏景的樵客,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喜爱之情。
诗中,陆游还通过媒介描写出了湖上的生活景象:“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舞女低低地曲颈儿跳着舞蹈,如柳枝儿低垂,舞姿曼妙。
她们歌儿唱完了,桃花之下扇子拂动着风。
这些诗句通过对舞低杨柳和歌尽桃花的描绘,将读者带入到湖上舞女的舞池之中,使整首诗更具生动感和艺术感。
整首诗的语言简练明快,以自然景色为主线,洋溢着文人对自然的深情与迷恋,展示了郁葱的草木、波光粼粼的湖面和舞动的杨柳,构筑起一幅绮丽而动人的春景画卷。
这样的描写方式使得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春天的美丽与绚烂。
除了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诗中还蕴含了一种对人生逝去的感慨和对离别的思念。
整首诗短短几十句却能表达出作者身世的哀婉和对离别的敏感。
这种寄情于物的表达方式既能够凸显自然景色的美丽,也能够体现作者内心世界的深度和复杂。
《钱塘湖春行》是陆游旅行途中创作的一首田园诗,其表达了作者对于春天景色的热爱和对于人生心情的感慨。
通过描绘钱塘湖春天的美丽景色和赋予景物以人的情感,诗人成功地将读者代入到了春天的美丽世界中,使之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钱塘湖春行[唐] 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分类标签: 描写春天初中作品赏析注释:1.钱塘湖:杭州西湖的别称。
2.孤山寺:在西湖白堤孤山上。
3.贾亭:唐代杭州刺史贾全所建的贾公亭,今已不存。
4.初平:远远望去,西湖水面仿佛刚和湖岸及湖岸上的景物齐平。
5.云脚:古汉语称下垂的物象为“脚”,如下落雨丝的下部叫“雨脚”。
这里指下垂的云彩。
6.暖树:向阳的树。
7.乱花:指纷繁开放的春花。
8.没(mò):隐没。
9.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的东北面。
赏析:从孤山北面到现在的平湖秋月、白堤,诗人一路走来一路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湖面春水新生、树上春莺争鸣、空中春燕衔泥、堤岸春花渐开、春草刚绿,诗人敏锐细腻的笔触,让人们从中体会到西湖正在舒展地着上春装。
诗人赞美西湖的春色,并且指出他最爱在白沙堤上行走。
白堤的两边是水,堤两旁种满了柳树、桃树。
春天走在白堤上,澹澹的湖水就在你的脚边,你仿佛走在水面上;初春的柳枝如烟如雾,如丝如缕,飘拂在你的脸上,使你心中涌生无限温柔无限爱,你像在梦境、在仙境。
当春天走在白堤上时,你就更能体味到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感觉和心情了。
这诗是长庆三或四年春(823-824)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
提起西湖,人们就会联想到苏轼诗中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读了白居易这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宜笑的西施的面影,更加感到东坡这比喻的确切。
乐天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
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孤山寺北贾亭西”。
孤山在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耸立,上有孤山寺,是湖中登览胜地,也是全湖一个特出的标志。
贾亭在当时也是西湖名胜。
有了第一句的叙述,这第二句的“水面”,自然指的是西湖湖面了。
古诗《钱塘湖春行》赏析《》全诗结构谨严,衔接自然,对仗精工,语言清新,堪称吟咏西湖的名篇佳作。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钱塘湖春行》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钱塘湖春行朝代:唐代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诗意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阳光温暖的树木上栖息,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观赏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解释1.孤山寺:南北朝时期陈文帝(559~566)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化。
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
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
2.贾亭:又叫贾公亭。
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
唐贞元(公元785~804年)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湖建亭。
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
3.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平,即春水初涨。
初:在古汉语里用作副词,常用来表示时间,是指刚刚。
4.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
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
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
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
“脚”的本义指人和动物行走的器官。
这里指低垂的云。
5.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
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
6.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
暖树:向阳的树。
7.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8.啄:衔取。
燕子衔泥筑巢。
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
侧重禽鸟。
9.乱花:纷繁的花。
渐:副词,渐渐地。
欲:副词,将要,就要。
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10.浅草:浅绿色的草。
才能:刚够上。
没:遮没,盖没。
《钱塘湖春行》全文与赏析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是一首描绘西湖早春美景的经典诗作。
全诗如下: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首诗开篇即点明了诗人的游览地点,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
此时的西湖,春水初涨,水面刚刚与堤岸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这种开阔而又宁静的景象,为下文的春景描写奠定了基础。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这两句生动地描绘了早春时节莺歌燕舞的活泼场景。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不知是谁家新来的燕子正在啄取春泥。
一个“争”字,让人感受到早莺们的活力与急切;一个“啄”字,则细腻地刻画了新燕劳作的姿态。
莺燕的活动,给西湖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与动态之美。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随着诗人的前行,映入眼帘的是缤纷多彩的春花,它们渐渐地使人眼花缭乱。
而地上刚刚长出的浅浅绿草,才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这里的“乱花”并非杂乱无章,而是形容花朵的繁多和绚烂。
“浅草”则突出了春草的鲜嫩和短小。
诗人通过对花和草的描写,进一步展现了春天的蓬勃生机和万物复苏的景象。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人最喜爱的还是湖东的美景,怎么游赏都不够,尤其是那绿杨掩映下的白沙堤。
白沙堤在西湖的东岸,这里绿柳成荫,风景优美,让诗人流连忘返。
整首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诗人一路游赏,将所见之景如画卷般徐徐展开,给人以清新、明快之感。
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诗语言平易浅近,清新自然,生动地描绘出西湖早春的风光,抒发了诗人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西湖风景的喜爱。
诗人善于抓住景物的特征,用“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典型的早春意象,展现了西湖独特的韵味。
同时,诗人还运用了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使诗句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在情感表达上,全诗洋溢着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
《钱塘湖春行》赏析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是一首描绘春天西湖美景的经典诗篇。
诗中的湖水、白云、鸟语、花香、草色等元素,构成了一幅幅清新、优美的画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与感悟。
首先,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
诗人通过“水面初平云脚低”的描述,展现出湖水的宁静与辽阔。
而“楼观参差”的景象则表现了诗人一边走,一边观赏的情景,为后续的描写奠定了基础。
其次,颔联从静到动,从全景的写意到细节的工笔。
诗人通过描绘莺在歌、燕在舞的情景,表现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同时,“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
这些细腻的描写,不仅展现了春天的美好,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此外,颈联也写俯察所见花草。
诗人用“乱花渐欲迷人眼”来形容花草的繁茂,而“浅草才能没马蹄”则描绘了草色的新绿,充满了生命力和希望。
这两句诗既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又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
除了以上的分析,这首诗还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
首先,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西湖美景,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更加珍贵。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重新认识到自然的美好和价值,从而更好地保护我们的环境。
其次,《钱塘湖春行》还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悟。
诗中的湖水、白云、鸟语、花香、草色等元素,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景象。
通过这些描绘,我们可以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多彩。
同时,诗中的“最爱湖东行不足”也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无限向往和追求。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就能找到前进的动力和勇气。
最后,《钱塘湖春行》还具有深刻的文化价值。
这首诗是白居易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同时,《钱塘湖春行》也是中国文化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典范之一,它不仅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审美追求和精神内核。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钱塘湖春行》原文及赏析《钱塘湖春行》原文及赏析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描写杭州西湖的七律,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西湖风景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下面是小编提供的钱塘湖春行原文、赏析、翻译。
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更好理解这首诗。
《钱塘湖春行》原文及赏析篇1《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注释:1.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祖籍太原(今山西),曾祖父白温迁居下圭(今陕西渭南),遂为下圭人,唐代诗人。
白居易的诗题材丰富、内容深刻,表达平易浅近,贴切流畅。
2.钱塘湖:杭州西湖的别称。
3.孤山寺:在西湖白堤孤山上。
4.贾亭:唐代杭州刺史贾全所建的贾公亭,今已不存。
5.初平:远远望去,西湖水面仿佛刚和湖岸及湖岸上的景物齐平。
6.云脚:古汉语称下垂的物象为“脚”,如下落雨丝的下部叫“雨脚”。
这里指下垂的云彩。
7.暖树:向阳的树。
8.乱花:指纷繁开放的春花。
9.没(mò):隐没。
10.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的东北面。
赏析:从孤山北面到现在的平湖秋月、白堤,诗人一路走来一路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湖面春水新生、树上春莺争鸣、空中春燕衔泥、堤岸春花渐开、春草刚绿,诗人敏锐细腻的笔触,让人们从中体会到西湖正在舒展地着上春装。
诗人赞美西湖的春色,并且指出他最爱在白沙堤上行走。
白堤的两边是水,堤两旁种满了柳树、桃树。
春天走在白堤上,澹澹的湖水就在你的脚边,你仿佛走在水面上;初春的柳枝如烟如雾,如丝如缕,飘拂在你的脸上,使你心中涌生无限温柔无限爱,你像在梦境、在仙境。
当春天走在白堤上时,你就更能体味到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感觉和心情了。
艺术特点景中寄情是这首的主要特点。
它既写出浓郁的春意,又写出了自然之美给人的强烈感受。
钱塘湖春行的赏析一、原文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二、作者及创作背景1. 作者- 白居易(772 - 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2. 创作背景三、诗歌赏析1. 首联: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 意境描绘- 诗人从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畔开始游览钱塘湖。
“孤山寺”点明环境的清幽,“贾亭”则点明地点。
“水面初平”描绘出春水初涨,湖水刚刚与堤岸齐平的景象。
“云脚低”是说云层低垂,接近湖面,这一描写准确地勾勒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给人以开阔、浩渺之感。
- 写作手法- 这里运用了白描的手法,简单几笔就勾勒出西湖早春的湖光山色,为下文的具体描写奠定了基础。
2. 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 意境描绘- 这一联细致地描写了西湖的动物。
“几处”而不是“处处”,“谁家”而不是“家家”,用词准确地表现出了初春时,莺和燕的数量还不是很多,它们刚刚开始活跃于西湖之畔。
“早莺争暖树”,一个“争”字生动地描绘出早莺们为了寻找向阳的树枝而相互竞争的活泼姿态;“新燕啄春泥”,“啄”字写出了燕子忙碌地衔泥筑巢的情景,展现了西湖充满生机的早春景象。
- 写作手法- 这一联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几处”对“谁家”,“早莺”对“新燕”,“争暖树”对“啄春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
同时,诗人通过对莺和燕的动态描写,以点带面地烘托出西湖的春意。
3. 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 意境描绘- 此联描写了西湖的花草。
“乱花渐欲迷人眼”,“乱”字写出了春花初放,花朵繁茂、缤纷的景象,“渐欲”则表明春花还没有完全盛开,正处在逐渐开放的过程中,这种动态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春天的脚步正在慢慢靠近。
《钱塘湖春行》古诗赏析《钱塘湖春行》古诗赏析《钱塘湖春行》古诗赏析《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注释】①孤山寺:南朝陈文帝天嘉(560~566)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化。
孤山:位于西湖的北部,坐落在后湖与外湖之间,孤峰耸立,景色秀丽,为湖山登临胜地。
②贾亭:即贾公亭。
唐贞元(公元785~804年)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潮建亭,人称贾亭或贾公亭。
该亭至唐代末年。
③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平了湖岸。
初:副词,刚刚。
云脚低;指云层低垂,看上去同湖面连成一片。
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
④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莺。
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
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
暖树:指向阳的树木。
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啄:衔取。
燕子衔泥筑巢。
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
侧重禽鸟。
⑤乱花:各种颜色的野花。
渐:副词,渐渐的。
欲:副词,将要,就要。
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浅草:刚刚长出地面,还不太高的春草。
才能:刚够上。
没:遮没,盖没。
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
侧重花草。
⑥行不足:百游不厌。
阴:同荫。
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
自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
诗人由北而西而南而东,环湖一周,诗则以湖东绿杨白堤结束,以最爱直抒深情。
【译文】行走在西湖边,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
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繁茂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就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白沙堤。
【赏析】《钱塘湖春行》生动的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是一首唱给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