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文言文总复习
- 格式:pdf
- 大小:1.40 MB
- 文档页数:8
初三语文文言文复习课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梳理课文中的一词多义,通过分析归纳一定的记忆方法。
2、能借助课文中学过的文言实词,读懂浅显的课外文言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与练习加深学生对一词多义的理解和掌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精选富有人文气息的课外文言片断,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通过复习及练习,巩固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
教学难点:课外文言文的一词多义的掌握。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1、同学们,我们在复习文言文时发现,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其意义也会有不同。
这就是“一词多义”现象。
课前我们已经整理了六册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那我们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掌握情况。
2、检查学生的“一词多义”掌握情况。
(二)大家是否发现,一个词的多个义项之间是有一定的联系的,如果我们能动动脑,找些方法来记忆,那不就省许多力?今天我们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巧记一词多义。
1、教师以“信”为例,进行示范。
(1)师:我们归纳出“信”在课文中主要有三种含义:①言语真实,不虚伪(本义)②信用③相信那我们怎么记住呢?可以造一句有意义的句子来记。
(2)出示“信”的例句:自古以来,“言语真实,不虚伪”是一种美德,所以做人要有“信用”,只有讲信用,别人才会“相信、信任”你。
(3)成语巩固:请说出下列成语中“信”的含义:①信口开河②信口雌黄③信手拈来④信以为真⑤背信弃义⑥言而无信2、学生以“故”为例,进行练习。
(1)、归纳出“故”的几种含义:①缘故,原因(本义)②旧的③故意④所以(2)学生造句,分析评价。
(3)成语巩固:说出下列成语”故”的含义。
①一见如故②明知故犯③故弄玄虚④革故鼎新⑤欲擒故纵⑥非亲非故⑦平白无故⑧不经世故3、师:其实,除了刚才的联想造句法,成语助记法之外外,还有很多方法,比如拼音归类法、话题记忆法等。
关键是同学们要开动脑筋。
(三)巩固训练师:我们记住实词的目的不仅仅是掌握课内的文言语段,更要能借助课文中学过的多义实词,读懂浅显的课外文言文,为进一步的答题奠定基础。
初三上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综合试卷含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醉翁亭记①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________ ②伛偻提携________ ③名之者谁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下列对选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②段中,依次抓住春夏秋冬的“香”“繁”“洁”“水”四个典型情景来写四季变幻之美,情状俱到,精确而熨帖。
B.第③段写宴饮之乐,却别有情致地从捕鱼酿酒写起,既夸耀滁地的富足,也表明野餐的简朴。
C.选文围绕“乐”,写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乐人之乐,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中考语文文言文总复习三篇中考语文文言文总复习(一)一、表示反问的固定句型1.“何……之有”表示反问,其中的“之”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有”是动词,“何……”是其宾语。
提前宾语的作用在于强调宾语。
“何……之有”可译为“有何……”。
“何”并不是宾语,而是定语。
宾语是“……”所代替的名词性短语。
如:(1)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2)亦君之力,臣何力之有?(《韩非子·难二》)——也是国君的力量,臣子有什么力量呢?2.“不……乎”“不亦……乎”是较委婉的反问说法,即“不是吗”,或者“不也是吗”。
如:(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学习了又按时去复习它,不是很高兴(的事)吗?(2)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左传·子鱼论战》)——利用敌人受阻的机会进攻他们,不也可以吗?3.“何以……为”,“为”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作“为”的前置宾语;“以……”是介宾短语,作“为”的状语。
所以“何以……为”,等于介宾短语“以……”加动宾短语“为何”,相当于“用(要)……做什么”。
如:(1)然则又何以兵为?(《荀子·议兵》)——既然如此,那么用兵做什么?(2)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史记·淮阴侯列传》)——就要做真王了,要个假王的名义做什么?“何以……为”有时也作“奚以……为”“安……以为”。
如:(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要飞到九万里之外又向南飞干什么?(2)君长有齐,奚以薛为?(《战国策·齐策》)——您长久地据有齐国,要薛城做什么?4.“无乃……乎”,可译为“恐怕……吧”,用反问的形式,委婉地表示说话人肯定的看法。
如:(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私心刺谬乎?(《报任安书》)——现在您让我推荐贤士,恐怕与我的心意相违背吧?(2)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孔子说:“冉求,恐怕该责备你吧?”二、表示疑问的固定句型1.“如……何”“奈……何”“若……何”,相当于“对(把)……怎么样(怎么办)”。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2023年部编语文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习题(一) 《前辈勤学》胡澹庵①见杨龟山②,龟山举两肘示之,曰:“吾此肘不离案三十年,然后于道③有进。
”张无垢④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
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⑤,辄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
洎⑥北⑦归,窗下石上,双趺⑧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前辈为学勤苦如此。
然龟山盖少年事,无垢乃晚年,尤难也。
(选自《鹤林玉露》)注释:①胡澹庵:北宋官员。
②杨龟山:即杨时,北宋学者,晚年隐居龟山,人称龟山先生。
他四十岁时还“程门立雪”,向大学者程颐求教。
③道:指学问。
④张无垢:即张九成,南宋官员,自号无垢居士,因触犯秦桧而被降职。
⑤昧爽:拂晓,黎明。
⑥洎:到。
⑦北:向北,名词作状语。
⑧趺:脚。
阅读训练1.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字和“洎北归”的“北”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A.不耻下问(《〈论语〉十则》)B.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C.孔子东游(《两小儿辩日》)D.虽乘奔御风(《三峡》)2.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字的含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就明而读就:即,连词。
B.然龟山盖少年事盖:大约,表推测。
C.无垢乃晚年乃:是,表判断。
D.辄执书立窗下辄:就,连词。
3.选出对“胡澹庵见杨龟山,龟山举两肘示之”的句意理解正确的两项。
()A.是向友人炫耀他读书的用功刻苦。
B.是向友人说明,他学问上的长进是和他两肘三十年没离开过书案有直接关系。
C.是告诉友人,做学问实在太苦了。
D.说明学问上要想有所建树,就必须勤学苦读。
4.本文虽表现的都是勤学苦读,但在描写两人的写法上却不一样。
请联系短文举例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这几句用了什么写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你知道“程门立雪”的典故吗?它说明了什么?请你再写出两个勤学苦读的典故。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集锦◆(一)文侯与虞人期猎文侯与虞人①期猎。
是日,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②之。
魏于是乎始强。
【注释】①掌管山泽苑囿打猎的官。
②罢:通“疲”。
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分)天又雨,公将焉之?天又下着雨,您准备到哪里去呢;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虽然现在很快乐,怎么可以不坚守约定的(打猎)时间呢?2、请简要说说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的主要启示。
做人要诚信、守时等。
(二)齐宣王使人吹竽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解释加点的词:①处士请为.王吹竽:为:给。
②宣王说.之:通“悦”,喜欢。
2、译下边句子①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齐宣王命令艺人吹奏竽,一定要让三百人一起吹奏。
②湣王立,好一一听之。
齐湣王继位为王,喜欢一个一个地听艺人吹竽。
3、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故事:滥竽充数。
(三)邹孟轲母(节选)邹孟轲母,号孟母。
其舍近墓。
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乃去,舍市傍。
其嬉游为贾人⑴炫卖⑵之事。
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复徙舍学宫之旁。
其嬉游乃设俎豆⑶,揖让进退。
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
”遂居。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⑷。
注:(1)贾人,商人。
(2)炫卖,叫卖。
(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
(4)渐化,逐渐濡染。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乃去.,舍市傍。
去:离开。
(2)及.孟子长。
及:等到。
现代汉语翻译句子:复徙舍学宫之旁。
译文:再一次把家迁到一所学堂旁边。
3、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
内容:叙述了孟母三迁的故事。
启示: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四)郑人逃暑郑人有逃暑①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
中考语文总复习-课外文言文复习含答案鲍子都魏鲍子都,暮行于野,见一书生,卒心痛。
子都下马,为摩其心。
有顷,书生卒。
子都视其囊中,有素书一卷,金十饼。
乃卖一饼具葬书生其余枕之头下置卷书于腹旁。
后数年,子都于道上,有乘骢马者逐之。
既及,以子都为盗,固问儿尸所在。
子都具言,于是相随往。
开墓,取儿尸归,见金九饼在头下,卷书在腹旁,举家感子都之德义。
由是声名大振。
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书生卒/身先士卒B. 有卷书一卷/琴棋书画C. 子都具言/不可言状D. 举家感子都之德/感慨万千C A.死/兵;B.书籍/书法;C.说出;D.感谢/感想。
10. 请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乃卖一饼具葬书生其余枕之头下置卷书于腹旁乃卖一饼/具葬书生/其余枕之头下/置素书于腹旁。
11. 鲍子都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鲍子都是一个热心助人、不求回报的道义之人。
在书生病危时他无私救助,可见他热心助人;书生死后,魏子都将其安葬并且把书生所属的金饼等物品一并葬入,可见他不求回报的高尚品德。
译文:魏国人鲍子都,有日下午走及野外,看到一名书生突然心痛发作,于是下马为他按摩,以舒缓心痛。
可过一会儿,书生殒命。
鲍子都看看书生随身物件,有一卷书和十个金饼。
于是鲍子都卖掉一块金饼用来安葬书生,并将其余的金饼放在亡者的头下,那一卷书放在身旁。
过几年以后,鲍子都在路上被骑青花马的人追,那人认为鲍子都是亡命之徒,问他儿子死在那儿了?鲍子都于是将前后具体讲来。
那人于是跟随子都前往,打开墓穴,想将儿子的尸骨带走,看到金饼在儿子头下,书卷在身旁,全家感恩于鲍子都的恩德。
此后,鲍子都声名远播。
高凤痴迷诵读高凤,字文通,南阳叶人也。
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
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
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①流麦。
妻还怪向,凤方悟之。
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于西唐山中。
邻里有争财者持兵而斗凤往解之不已。
初三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试题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①,欧阳公②作州之二年,构③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
既又直④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
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⑤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
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吾君⑥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
公乐也。
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寄意于此也。
节选自曾巩⑦《醉心亭记》注释:①涯:岸边。
②欧阳公:即欧阳修。
③构:搭建。
④直:当,临。
⑤洒然:洒脱的样子,形容毫无拘束。
⑥吾君:指皇帝;优游:悠闲自得;无为:清静自然。
⑦曾巩(1019-1083):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此文是作者应其师欧阳修之托而写的。
(1)解释下面画线的词。
①树林阴翳 ________ ②泉香而酒洌 ________③太守之乐其乐也________ ④乃公寄意于此也________(2)将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②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矣。
(3)甲文从一个“________”字可见欧阳修治理政事有道,乙文用“________”这句话从侧面村托“醉心亭”周围优美的自然风景令人陶醉。
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总复习【有答案】9.鱼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故患有所不辟.也辟:同“避”,躲避B.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同“辨”,辨别C.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自己的心D.是亦不可以已.乎已:停止,放弃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所恶有甚于死者.卿今者.才略B.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C.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思而.不学则殆D.万钟于我何加焉.且焉.置土石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节选自《孟子》,《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B.作者先用“舍鱼而取熊掌”的生活常理为喻,引出“舍生而取义”的论点。
C.文章第一段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指出“本心”人皆有之。
D.孟子的文章善用排比,富于文采和气势,本文的第二段就体现了这一语言特点。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一豆.羹豆: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B.妻妾之奉.奉:奉承C.死亦我所恶.恶:讨厌,憎恨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同“欤”,语气词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所欲有甚于.生者困于.心B.故不为.苟得也天下为.公C.呼尔而.与之面山而.居D.弗得则.死入则.无法家拂士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文言文实词训练110题(含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是()A.晓雾将歇.歇:消散B.沉鳞..竞跃沉鳞:潜游在水底的鱼C.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形容水的澄澈D.盖.竹柏影也盖:遮盖2.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B.自.非亭午夜分自.康乐以来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D.何陋之.有实是欲界之.仙都3.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无所事事的人罢了。
B.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月光洒入窗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C.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到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D.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乱叫声。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本文是他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书,即书信,是古代一种应用性问题,本文句式以散句为主,间用骈句。
B.“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它写出“跃”的状态,争相跳跃,写出热闹活泼的场景。
中考语文总复习-课外文言文练习含答案徐伯珍淡薄名利徐伯珍字文楚,东阳太末人也。
伯珍少孤贫,学书无纸,常以竹箭、箬叶、甘蕉及地上学书。
山水暴出,漂溺宅舍,村邻皆奔走;伯珍累床而坐,诵书不辍。
积十年,究寻经史,游学者多依之。
太守琅琊王昙生、吴郡张淹①并加礼辟②,伯珍应召便退,如此者凡十二焉。
吴郡顾欢擿出《尚书》滞义,伯珍训答,甚有条理,儒者宗之。
宅南九里有高山,班固谓之九岩山,后汉龙丘苌③隐处也。
二年,伯珍移居之。
建武四年,卒,年八十四。
受业生凡千余人。
(选自《南史》卷七十六,有删节)【注释】①琅琊王昙生、吴郡张淹:与下文的“吴郡顾欢”都是地名人名。
②辟:征召(为官)。
③龙丘苌:人名。
④窭:贫穷。
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伯珍少孤贫/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B. 究寻经史/尔辈不能究物理C. 如此者凡十二焉/凡河中失石D. 伯珍移居之/君子之行B A.前者“丧父”;后者“我”。
B.都是“探究”之意。
C.前者“总,共”;后者“凡是”。
D.前者代词“这里”;后者助词“的”。
10.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家甚贫窭兄弟四人皆白首相对时人呼为四皓。
家甚贫窭/ 兄弟四人/皆白首相对/ 时人呼为四皓。
11. 这篇短文给了你哪些人生启示?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示例:不为名利等外物所惑,坚持自己的选择;只有勤奋刻苦、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成就;人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学识修养,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
译文:徐伯珍,字文楚,东阳太末人。
徐伯珍早年丧父,家境贫困,没有纸写字,经常在竹叶及地上写字练字。
山洪暴发,淹没了房屋,村里邻居都急忙逃走,徐伯珍却把床叠架起来,留在上面,读书不止。
经过十年,对经籍子史都很有研究,所以游学的人大多依从于他。
太守琅邪王萧昙生、吴郡人张淹都曾礼聘他,徐伯珍应召后便立即退归,这样做共有十二次。
吴郡人顾欢挑剔出《尚书》中含义不通的地方,徐伯珍训释回答得很有条理,因此儒学之士对他极为宗仰。
初中文言文总复习之识记重点词句释义(一)《论语十则》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解词:时:按时;说:同“悦”,愉快。
翻译:学习知识并按时去复习它,不也是件愉快的事吗?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解词:故:旧的(知识);知:理解、领悟。
翻译: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领悟出新的知识,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做老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解词: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翻译: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4、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解词:愠:恼恨。
翻译: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恼恨,不也是君子吗?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解词:耻:以……为羞耻。
翻译:(他)聪明而且努力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感到羞耻。
6、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解词:识:记住;厌:满足;诲:教导。
翻译:口里不说而心里记住它;学习不应该感到满足;教导学生不应该感到厌倦。
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翻译: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8、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应当选择他们好的地方学习,对他们不好的地方(自己也有这方面的问题)就应该注意改正。
(二)《扁鹊见蔡桓公》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翻译: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2、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解词:居:停留;还:同“旋”,掉头;走:跑。
翻译:过了十日,扁鹊远远望见桓侯,转身就跑。
3、立有间.。
解词:间:一会儿。
4、汤.尉之所及.。
解词:汤:同“烫”,用热水焐;及:到达。
5、火齐.之所及。
解词:齐:同“剂”,药剂。
6、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解词:属:管。
翻译:那是司命所管的,(医药)已经没有办法了。
7、使.人索.扁鹊。
解词:使:派;索:寻找。
1、臣是以..无请.也。
解词:是以:因此;请:办法。
翻译:所以,我不再过问了。
(三)《口技》1、京中有善.口技者。
各中考语文真题汇编之课外文言文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全国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汇编【.安徽卷】【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乙】立身成败,在于所染①。
陛下贞观之初,砥砺名节,不私于物,唯善是与②,亲爱君子,疏斥小人。
今则不然,轻亵小人,礼重君子。
重君子也,敬而远之;轻小人也,狎③而近之。
近之则不见其非,远之则莫知其是。
(节选自魏征《十渐不克终疏》)【注】①染:熏陶,沾染。
②与:赞许。
③狎:亲昵,亲近。
1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所以:__________(2)未尝不叹息痛恨痛恨:__________(3)愿陛下亲之信之愿:__________(4)不私于物私:__________(5)今则不然然:__________1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系贞良死节之臣。
(2)亲爱君子,疏斥小人。
15.【甲】文段中,“亲贤臣,远小人”是为了追求“____________”,【乙】文段中,对待“君子”和“小人”的不同态度则关系到“_____________”。
(用原文语句填空)16.请结合【甲】【乙】两个文段,指出“唯善是与”中的“善”主要包含哪两个方面的意思。
【答案】13.(1).(1)这里表示原因(2).(2)感到痛心、遗憾(3).(3)希望(4).(4)用私情(5).(5)这样14.(1)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2)亲近爱戴君子,疏远排斥小人。
15.(1).汉室之隆(2).立身成败16.①品行端正,有名声,有气节②对朝廷忠诚,以死来报效国家。
【.北京卷】(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4题。
(共8分)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中考语文文言文主题分类整理一、山水篇包括:《桃花源记》、《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观潮》1、作者因贬谪而用山水体现出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被贬黄州,因无人与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寻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表达了作者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
《小石潭记》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总结】以上两篇游记因作者被贬而表现内心的凄苦悲凉。
《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借作此记之机,含蓄委婉地规劝好友滕子京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试图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感染朋友。
《醉翁亭记》作者虽被贬谪,但却表现出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总结】以上两篇,作者虽被贬,但却无被贬的悲凉,而是心中想着国家想着天下百姓。
2、通过描写景色来感受自然。
《三峡》通过对长江三峡雄伟壮丽景色的描绘,激发出人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答谢中书书》通过对秀美的山川景色的描绘,体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与朱元思书》总叙了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含蓄地传达出爱慕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总结】以上三篇通过不同景色的描绘,表现出对大自然和祖国山河的热爱。
《满井游记》作者抓住了早春生机盎然的景色描写,表现出对春回大地的喜悦之情,对自然界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
《湖心亭看雪》作者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西湖雪景,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来表现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桃花源记》在文中作者给我们勾勒出了一个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观潮》本文是一篇写景记事的佳作,分四段写了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的健儿和观潮的人群。
就写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
【总结】以上三篇借对不同景色的描绘,表现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
初三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指导(附答案)专题辅导[考试目标一]理解常用文言实词的意义和常用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
[例题精析]例1.指出下列句子里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
A.良鄂然,欲殴之。
(通)B.甚矣,汝之不惠。
(通)C.圣人非所与熙也。
(通)D.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通)例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古今同义的一项是()A.先帝不以臣卑鄙..B.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C.牺牲..者为之。
..玉帛,弗敢专也,必以信。
D.盖简桃核修狭例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齐无人邪?使.之为使。
其贤者使.使贤主。
B.寡人反取病.焉。
则久已病.矣。
C.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孙膑以此名.显天下。
D.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吾赖是以食.吾躯。
例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字与“楚人以晏子短”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B. 于是乃以.田忌为将C. 我以.日出时去人远D. 以.我酌油知之“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莲之.出淤泥而不染A.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B. 子将安之.?C. 彼竭我盈,故克之.。
D. 人之.为学者有难易乎?◆例1是考查学生理解和掌握通假字的能力。
答案是:A. “鄂”通“愕”;B.“惠”通“慧”;C.“熙”通“嬉”;D.“阙”通“缺”。
◆例2是考查学生辨析字词古今含义的能力。
A项中的“卑鄙”古义是地位低微,学识浅陋。
今义是语言、行为品质恶劣;B项中的“其实”古义是它们的果实,今义是表示所说的实际情况;C项中“牺牲”古义指牛、羊、猪等祭品,今义是指为正义而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D项中“修狭”古今同义,都是长而窄的意思。
A、B、C三项中加点的词古今含义有明显差异,故答案为D。
◆例3是考查学生理解掌握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的能力。
此题的答案是A。
因为A项中两个加点的词都是“派遣”的意思;B项中的“病”分别是“辱”、“困苦”的意思;C项中的“名”分别是“出名”、“名声”的意思;D项中的“食”分别是“食物”、“供养”的意思。
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专题《<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检测题一、理解背默题1、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 。
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
3、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来表示。
4、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5、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6、表达对远方朋友到来的喜悦之情,《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
”7、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
8、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9、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10、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11、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12、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二、词语解释题1、时.习:。
2、不亦说...乎:。
3、吾日三省...吾身:。
4、为人谋而不忠.乎:。
5、十有.五:。
6、温故.而知新.:。
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8、饭疏食...,饮水.:。
9、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0、笃.志:。
11、切.问而近.思:。
三、翻译句子题(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吾日三省吾身。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四、内容理解题1.在“温故”和“知新”、“学”与“思”的问题上,孔子是怎么认为的?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每天从哪三个方面反省自己?对自己有什么要求?这句中所包含的成语是什么?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在从师这个问题上,孔子的意见是什么?4.孔子那种“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操守观点,在今天还适用吗?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