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总复习文言文系列之一学习篇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2
初三必学文言文古诗词初三是中学阶段的关键时期,学生们不仅要学习现代文,还要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古诗词。
这些古诗词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以下是初三学生必学的文言文古诗词精选:1. 《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2. 《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3. 《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4. 《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欲饮,无管弦之盛,亦足以畅叙幽情。
”5. 《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6. 《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7. 《岳阳楼记》“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8. 《醉翁亭记》“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9. 《赤壁赋》“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初三语文必背文言文一、《论语》十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二、《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四、《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五、《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初三语文总复习•文言文系列之一:学习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论语>六则》、《伤仲永》;第七单元:《戴震难师》。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孙权劝学》。
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送东阳马生序》。
(一)(2004年宁德市)阅读下列两则文言文,完成19—22题。
(17分)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李贺作诗(李贺)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当时著名文人)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早就构思好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带着小童仆。
奚,xī),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
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牵强符合)程课(固定的格式)者。
及暮归,足成之……(母)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心乃已耳!”19.从这两则文言文中可以看出仲永与李贺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
(2分)20.仲永的最后结局是“泯然众人矣”,而李贺则成了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
他们童年时的相同点和成年后的不同结果,给你的启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21.将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9分)(1)稍稍宾客其父:(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3)是儿要呕心乃已耳:22.《李贺作诗》选段中与《伤仲永》选段中“指物作诗立就”一句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二)(2009年漳州市)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9—13题。
1、桃花源记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谋生。
(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忘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在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
(地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
渔人非常诧异。
再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是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似的。
(渔人)就离了船,从洞口进去。
初进时,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那里面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
(那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备酒杀鸡做饭菜(款待他)。
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
(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这个人(为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他们听罢)都感叹惋惜。
其余的人也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渔人在这里)住了几天,就告辞离去。
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
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
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寻找前次做的标记,竞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到路。
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
此后就再也没有问路访求(桃花源)的人了。
2、爱莲说水里、陆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代陶渊明只爱菊花。
初三语文总复习•文言文系列之一:学习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论语>六则》、《伤仲永》;第七单元:《戴震难师》。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孙权劝学》。
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送东阳马生序》。
(一)(2004年宁德市)阅读下列两则文言文,完成19—22题。
(17分)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李贺作诗(李贺)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当时著名文人)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早就构思好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带着小童仆。
奚,xī),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
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牵强符合)程课(固定的格式)者。
及暮归,足成之……(母)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心乃已耳!”19.从这两则文言文中可以看出仲永与李贺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
(2分)20.仲永的最后结局是“泯然众人矣”,而李贺则成了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
他们童年时的相同点和成年后的不同结果,给你的启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21.将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9分)(1)稍稍宾客其父:(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3)是儿要呕心乃已耳:22.《李贺作诗》选段中与《伤仲永》选段中“指物作诗立就”一句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二)(2009年漳州市)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9—13题。
(17分)【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板桥居士,姓郑氏,名燮,扬州兴化人。
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
幼时殊无异人之处,少长,虽长大,貌寝①陋,人咸易之。
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自竖立②,不苟同俗,深自屈曲委蛇③,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以赴④古人之奥区⑤,以自畅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
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
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
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食具、羹匙和筷子,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书有弗记者乎?【注释】①寝:丑陋。
②竖立:同“树立”,自竖立,指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③屈曲委蛇(yí):指书中曲折难尽的深意。
④赴:探求。
⑤奥区:奥妙的境界,指难攻的古代学术问题。
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
(4分)(1)未尝.识书具(2)从.先人还家(3)少.长,虽长大(4)或.对客不听其语10.下面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并自为其名.有仙则名.B.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数千言不肯休C.即书.诗四句板桥每读一书.D.还自.扬州并自.忘其所语11.翻译下面句子。
(4分)(1)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2)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
12.方仲永和郑板桥幼时在天资方面分别有什么特点?请从文中各找出一个依据。
(4分)13.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联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至少使用一句名言)(3分)(三)(2008年浙江省台州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23—25 题戴震难师段玉裁先生①是年②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
就傅③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
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④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
”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
”“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
”“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⑤儿也。
”【注释】①先生:即戴震,清朝著名的思想家、语言文字学家。
②是年:指戴震十岁这年,即1733年。
③就傅:跟随老师④为:是⑤非常:不寻常23.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3分)(1)日.数千言不肯休(2)相去.几何时矣(3)师无以应.2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3分)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25.读了上文,你认为少年戴震有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3分)(四)(2006年漳州市)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10—15题。
(17分)【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濮州刺史庞相寿坐贪污解任,自陈尝在秦王①幕府。
上②怜之,欲听还旧任。
魏征谏曰:“秦府左右,中外③甚多,恐人人皆恃恩私,是使为善者惧。
”上欣然纳之,谓相寿曰:“我昔为秦王,乃一府之主;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
大臣所执如是,朕何敢违!”赐帛遣之。
相寿流涕而去。
【注释】①秦王:李世民。
他在称帝前被封为秦王。
②上:皇上,指李世民。
③中外:宫内宫外。
1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
(1)但.当涉猎(2)及.鲁肃过寻阳(3)是.使为善者惧(4)相寿流涕而去.11.下面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孰若.孤若.毒之乎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赐帛遣之.C.上欣然.纳之庞然大..物也D.蒙辞以.军中多务必以.分人112.下面注释出自《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请为划线句子中的“坐”选择正确的义项()13.翻译下面句子。
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
14.文中吕蒙和李世民有什么相同之处?能反映这种品行的历史故事还有不少,请你举一例。
(课内外均可)15.请联系实际,谈谈你从这两则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五)(2006年厦门市)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15—19题(17分)【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乙】欧阳公①四岁而孤②,家贫无资。
太夫人③以荻④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家无书读。
就闾里⑤士人家⑥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⑦。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⑧,下笔已如成人。
(选自《欧阳公事迹》)注释:①[欧阳公]指欧阳修。
②[孤]幼年丧父。
③[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
④[荻dí]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
⑤[闾里]乡里。
⑥[士人家]读书人家。
⑦[惟读书是务]即“惟务读书”。
务,致力,从事。
⑧[文字]文章。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②无从致.书以观③弗之怠.④家贫无资.16.阅读文言文,要勤查工具书。
下面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假”字的几种解释,判断哪一种解释最适合...“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中的“假”字。
()(只需填序号)(2分)假①借。
②宽容。
③如果,假如。
④非正式的。
17.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A.余幼/时即嗜学B.手指/不可屈伸C.欧阳/公四岁而孤D.多诵古人/篇章1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②及其稍长,家无书读。
19.简要回答下面问题:(5分)(1)平时我们说话、写文章常引用名人事例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你认为[甲]段宋濂的事例可以用来印证下面哪一个观点呢?()(只需填序号)(2分)A.崇尚科学、消除愚昧,社会才能进步。
B.虚心请教、经常复习,有助于巩固知识。
C.诚实守信、刻苦学习是成才的重要条件。
(2)你怎样看待“欧阳修母亲画荻教子”这种做法?请结合[乙]段内容谈谈。
(3分)(六)(2007年宁德市)阅读文言文,完成18—22题。
(17分)[甲]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
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1)弗之怠.(2)负.箧曳屣(3)四支.僵劲不能动(4)溥幼嗜.学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如是者六七始已。
20、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2分)余因得遍观群书21、比较[甲] [乙]两文,具体说说文中主人公在学习上的共同点。
(4分)22、读了[甲] [乙]两文后,你有什么收获。
(3分)(七)(2008年泉州市)阅读《送东阳马生序》一文选段,完成5—9题。
(15分)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5.下列句子“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2分)A.足肤皲裂而.不知 B.执策而.临之 C.学而.不思则罔 D.出淤泥而.不染6.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A.烨然若.神人 B.腰.白玉之环判若.两人腰.缠万贯C.右备容臭. D.主人日再.食臭.气相投再.接再厉7.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6分)①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②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8.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心向学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