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概念及其规划设计方法研究_黄光宇
- 格式:pdf
- 大小:161.64 KB
- 文档页数:4
生态城市概念及其规划设计方法研究摘要:随着全球生态环的的独断恶化,引发全球变暖、地震海啸等各种灾害频繁发生,急速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和承载体,应构建成为一个人类生活空间与自然环境互惠共生的结构体,应以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理念为核心,发展生态城市,并深入研究完善,创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加以利用。
本文在理解生态城市概念的基础上,对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方法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生态城市;概念;规划设计;方法一、引言本文首先解释“生态城市”这一概念,可参考其发展历程进行辅助理解;其次介绍生态城市的几种规划设计方法以及不同方法的相应特征;最后总结方法应用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应对措施。
通过这一较为系统的分析,为实现城市经济、自然、社会等方面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二、生态城市概念(一)含义生态城市从广义上指的是:遵循生态系统规律规划建设的城市;从狭义上指的是:将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展开,利用生态学研究出解决方法。
生态城市规划是指在城市现有基础上,运用系统分析手段、将各种社会、自然信息、经验和规划学原理结合制定一系列合理措施和决策,人工干预调节和改造城市的发展方向以能动性,构建生态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历程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是现代生态城市思想的起源,兴起于 19 世纪 80 年代,但对其规划设计方法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更早。
“田园城市”理论要点以环形放射状为基础,在城市周围永久保留绿地,用城市周边的农田和绿地控制城市用地的无限扩张。
直至 19 世纪 90 年代,联合国在环境发展大会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奠基了生态城市概念成为发展的重点。
三、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方法及特征(一)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常用方法1. 以生态环境为导向的规划设计方法:要综合考虑城市经济、自然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将三者看作一个整体。
从这些角度入手展开规划,运用系统性思维进行整合,构建一个完整的“生态城市”复合系统。
生态城市建设研究摘要:城市是人类的主要聚集地,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
生态城市的提出恰恰符合人们的要求,也顺应了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于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呼声也就越来越高。
本文对生态城市的概念、内涵、特征、建设原则和建设内容进行阐述,结合国内外生态城市的研究成果,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针对目前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一、生态城市的定义生态城市ecological city 从广义上讲,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狭义的讲,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
这一概念是在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经出现,立刻就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
关于生态城市概念众说纷纭,至今还没有公认的确切的定义。
前苏联生态学家杨尼斯基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城模式,其中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保护。
中国学者黄光宇教授认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的能力,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惠共生。
二、建设生态城市的意义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它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与精神文明的享受。
但是,同时也造成了城市人口膨胀、交通拥挤、土地资源紧张、环境污染严重、能源紧缺等“城市病”。
为了寻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人们一直在探索一条经济高效、社会进步、生态文明的和谐发展道路。
生态城市的建设有助于搞好城市的合理规划和布局、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住环境;有助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助于协调好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关系;有助于提升城市的整体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生态城市生态城市生态城市ecological city从广义上讲,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尖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尖系,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狭义的讲,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
中国学者黄光宇教授认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______________ 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尖系,并应用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市经济_______________统与生物的尖系,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的能力,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惠共生。
生态城市的内涵“生态城市”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生态良性循环四者保持高度和谐,城市环境及人居环境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洁、优美、舒适、安全,失业率低、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高新技术占主导地位,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所谓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简单地说就是社会一一经济一一自然人工复合生态系统,蕴涵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和整体生态化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具体地说,社会生态化表现为,人们拥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价值观,人口素质、生活质量、健康水平与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有一个保障人人平等,自由、接受教育、人权和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
经济的生态化表现为,采用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消费、交通和住居发展模式,实现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推广生态产业和生态工程技术。
对于经济增长,不仅重视数量的增长,更追求质量的提高,提高资源的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节约能源、提高热能利用率,降低矿物燃料使用率,研究开发替代能源,提倡大力使用自然能源。
生态城市概念研究晓山1.概念界定生态城市重点关注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的“和谐”和“共生”。
Register(1987)认为生态城市是一座与自然平衡的城市,追求的是人类和自然的健康与活力(Register,2007;Register,2010)。
Yanisky(1981)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城模式.按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高效、和谐的人类栖境。
宋永昌等(1999)认为生态城市应该是环境清洁优美、生活健康舒适、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
黄光宇(2003)认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建立起人与“住所”的共生关系。
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惠共生。
杨保军等(2008)认为“生态城市”是有效运用具有生态特征的技术手段和文化模式,实现人工一自然生态复合系统良性运转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可持续和谐发展的城市,是城市本体与其周边整体环境的共生关系。
上述生态城市的概念都体现了人类和自然共生和谐的关系模式。
2.内涵与基本特征生态城是面向未来生态文明社会的人类住区,内涵即其本质属性应该反映生态文明的思想,体现低碳目标和生态文明的理念。
生态城的内涵主要表现为:①价值层面强调人与自然整体的和谐协调。
人与自然的局部利益不能超越人一自然统一体的整体利益(黄光宇,陈勇,2002);②经济层面为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
体现低碳、低耗、高效的目标,在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实现城市低碳发展模式(付允等,20lo);③文化层面上,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生态文化成为具有广泛民众基础的文化意识;④社会层面上,生态化渗入到社会结构和整个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人们的追求不再是对物质财富的过度享受.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群体生存和其他物种生存的自然环境(杨保军和董珂。
2008);⑤环境层面上,减少城市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城市发展尊重自然演进过程,追求城市与环境的共生关系(March,2006);⑥空间层面上体现整体性、复合、紧凑;⑦时间层面上主要体现动态、渐进:⑧技术层面上,发展低能耗、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低污染的生态技术,逐步淘汰资源或能源高耗型的传统技术。
国内外关于生态城市研究的理论综述摘要:中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阶段,资源和环境矛盾突出,建设生态城市是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本文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生态城市发展研究现状和实践情况,研究表明: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迅速,但普遍忽视了产业发展问题;国外生态城市发展模式并不完全适合中国;生态城市发展理论研究已严重滞后于实践,急需针对中国现有城市和新城开发的产业选择与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分类指导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实践。
关键词:生态城市内涵评价指标设计原理1、引言短短 300 年的工业文明历程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地球的资源环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这在城市地区表现更为集中和明显。
传统城市发展模式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为特征,造成了城市人口膨胀、资源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城市病”[1]。
摒弃工业文明理念下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生态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已成为世界各国城市发展的潮流与趋势[2]。
生态城市是对传统城市发展模式的重大变革,它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把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高效生态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合理规划城市布局,重构城市交通、建筑与土地利用方式,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3]。
生态城市的内涵与发展目标与党中央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等理念完全一致,是根治“城市病”,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前国内外生态城市研究与实践主要关注土地利用、建筑、交通、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领域,产业发展问题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然而,产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与支柱,是生态城市建设成功与失败的关键。
因此,有必要系统梳理与生态城市产业发展相关的理论,总结国内外实践情况,为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
2、生态城市的内涵2.1生态城市的起源生态城市的概念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断升华而提出来的[4]。
生态城市概念及其规划设计方法摘要:21世纪是关注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时代,随着生态环境建设与城市规划环境的迅速发展,人们不断意识到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性。
建设生态城市是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的必然方向,在城市建设中,生态城市通过艺术加工模仿自然生态环境,在取得良好的环境效果同时发挥着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环境的巨大作用。
科学的生态园林城市设计的目的,是要将社会、自然和人类彼此协调,为人类创造更加接近自然的健康的生活环境,使人们能够在赖以生存的城市中宜居宜商。
本文主要对生态城市的概念与特点进行分析,并论述生态城市发展的基本原则与生态城市规划的方法。
关键词:生态城市;概念;规划设计;设计方法1、生态城市的涵义与特点生态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需要统筹城市的空间布局、基础设施、生活环境和公共安全环境。
高效利用能源和物质信息,体现稳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特点,确保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高度和谐统一。
与传统城市相比,生态城市主要具有以下特点:1.1高效益运行的转换系统在投入产出的整个转化过程中,目标是减少天然材料的投入,增加经济物质产出量,减少废物排放量。
从产业结构来看,第三产业大于第二产业大于第一产业的倒金字塔结构。
1.2高效率运转的流转系统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是支撑的基础,为人流、物流、信息流、价值流和能源流的运作创造了适宜的条件,从而通过加速有序的移动来减少经济损失和城市生态污染问题。
1.3整体性与系统性的规划生态城市不是单纯地追求美好的环境或自身的繁荣,而是在全面协调的新秩序下寻求发展;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更加注重提高人类生活质量。
不会以牺牲后代的利益为代价来保持目前的发展。
1.4国际化的环境质量指标城市绿化率、人均绿地面积、管理水平、各种污染等环境质量指标均符合国际环境指标。
对城市人口控制、劳动力就业、资源利用和城市建设进行高效管理,确保各种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1.5和谐的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生态城市的和谐凸显人与自然和城市的自然融合。
生态城市概念及其规划设计方法探究摘要: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是城市得以进步发展的重要举措,实践中只有把握好相关概念与规划设计实施方法,才能更好地确保此项工作有序完成。
鉴于此,本文主要围绕生态城市概念与规划设计实施方法开展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仅供考。
关键词:规划设计;城市概念;方法;前言生态城市的建设发展,是城市经济及资源环境实现和谐发展重要基础,更属于社会进程当中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环保等和谐共存发展过程的积极探索,对城市今后更好地建设发展所起到作用不言而喻。
因而,综合分析生态城市概念与规划设计实施方法,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1.关于生态城市的概念阐述生态城市这一思想概念是以永久保留城市周边部分绿地为基本原则,借助城市周围部分农田及园地,对城市用地无限扩张加以控制。
在广义层面上,生态城市即为以人类对于人和自然界关系的深刻认识为重要基础的一种全新文化观,坚持生态学基本原则所确立的社会经济及自然实现协调化发展全新的一种社会关系,属于有效利用现有环境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全新生产及生活方式[1];在狭义层面上,生态城市即为以生态学为基本原理,对于城市实施规划设计,便于实现安全、高效、舒适、健康及和谐化宜居式城市环境。
在一定程度上,生态城市总体规划,主要是借助系统分析方式、生态经济知识理论与社会自然相关信息、实践经验等,对城市当中复杂性各种系统关系起到规划、改造及调节作用,以城市现有的有利及其不利条件为基础,积极寻求效益提高、风险降低等可行性实施对策来开展规划设计实践工作,其包含各项问题界定、辨识组分与其间关系、分析适宜度、模拟行为、选定方案、可操作性分析、实施过程跟踪、评审最终结果等节点,最终结果可为城市有关单位及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生态城市总体规划实践中,需依照城市规划现行原则,并以生态学为基本原理,开展城市生态整个系统开发建设的科学合理化决策,便于更好地调控城市居民与城市环境之间关系。
1.规划设计任务及其方法2.1主要任务生态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实践中的主要任务即为:一是,摸清家底。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目前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已经逐渐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课题。
一些高度工业化国家的大城市,针对随着经济繁荣带来的“城市病”,自上世纪八十年中期,就先后提出了“建设生态可持续发展城市”的主张。
1生态城市的有关概念1.1“生态城市”的概念“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1970s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
我国黄光宇教授认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的能力,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1.2生态城市的评定标准生态城市的核心思想是它的区域整体观和生态社会可持续发展,从这个核心思想出发,生态城市的创建标准应从社会生态、经济生态、自然生态三个方面来确定。
1.3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推广在我国,80年代末开始实行“城考”制度,90年代初推广实行生态示范区,到1997年开始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而最近几年又提出建立生态城市、生态省的目标。
进行生态城市(以及省、示范区)规划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途径。
其中,深圳、广州、杭州、绍兴、佛山、厦门、青岛等城市都已经进行或正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这些意味着我国环境可持续建设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青岛逐步向生态城市迈进青岛市位于山东半岛南端,面积10654km2,气候温和,这里山海风光秀丽,环境气候宜人,旅游资源丰富,市区海滨岸线蜿蜒曲折,分布有众多的优质沙滩,是海水浴的良好场所。
2001年青岛实现了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目标。
2005年,又提出了把青岛建设成“生态城市”的宏伟规划,生态城市建设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2.1当之无愧,力争生态城市曾几何时,青岛以“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滨海风光著称于世,但随着经济迅猛发展、人口快速增长,环境问题日益突显出来,甚至被列入“全国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十大城市”之一,然而,青岛市通过采取有效又独具特色的措施,使得城市面貌在几年的时间内得到巨大的改变,生态城市的建设也取得了初步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