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英译对西方诗歌文化的启迪
- 格式:pdf
- 大小:97.01 KB
- 文档页数:2
禅意的再生——文化诗学视角下王维禅诗英译新探索
钟铭恩
【期刊名称】《宜春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46)1
【摘要】“诗佛”王维的诗歌中,禅宗思想、文学价值和美学的体现是其独特价值所在。
因此,翻译王维诗歌需要兼顾语言层面的转换和文化层面的传达。
已有研究在平衡文本研究和文化传达上还可更进一步。
童庆炳提出的文化诗学涵盖微观的语言分析和宏观的文化批评,是达到这一平衡的理想框架。
以文化诗学为视角,本文探讨王维诗歌英译的语言审美价值,禅宗美学和思想在译本中的体现,以及现实指导意义。
【总页数】8页(P96-102)
【作者】钟铭恩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理一分殊,诗禅互彰——论王维山水诗中的诗意与禅意
2.王维山水诗禅意的再现——以《辛夷坞》《鸟鸣涧》《鹿柴》英译为例
3.关联理论视角下王维禅意诗的翻译策略--以《鹿柴》四个英译本为例
4.诗思与禅意——兼论王维山水诗的诗禅相通
5.译画入诗、译禅入诗和译典入诗——宇文所安的英译王维诗的翻译诗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英文哲理诗Introduction英文哲理诗是指用英文表达的,富含哲理和深度思考的诗歌作品。
这类诗歌通常通过简洁而深邃的语言,表达出作者对人生、自然、爱情等诸多领域的思考和体悟。
英文哲理诗既能引起读者们的共鸣,又能启迪人们的心灵。
The Beauty of SilenceIn the roaring of the waves, In the rustling of the trees, I find solace and peace, In the beauty of silence.When the world becomes too loud, And its chaos overwhelms, I seek refuge in solitude, Embracing the silence within.For it is in silence, That the mind finds clarity, And the soul finds serenity, In this noisy and chaotic world.The Journey of LifeLife is a journey, With its twists and turns, A path unknown and uncertain, Yet filled with countless lessons to learn.Through the ups and downs, We find strength and resilience, For it is during the storms, That we truly discover our essence.Embrace the journey, With an open heart and mind, For every step forward, Leads to growth and self-realization.In the end, it’s not the destination, But the memories and experiences, That make this journey worthwhile, A tapestry woven with love and laughter.Beyond the SurfaceIn a world obsessed with appearances, We often forget to look deeper, Beyond the surface of things, To discover the true essence within.For beauty lies not in perfection, But in the imperfections we bear, It is the scars that tell our stories, And the flaws that make us unique.So let us not judge based on appearances, But rather seek to understand, The complexities of each individual, And embrace their uniqueness with open hearts.Love’s Endless DanceLove is a dance, Of two souls entwined, In a rhythm that defies time, An eternal waltz of sublime.In love’s dance, We sway and whirl, Through the highs and lows, In a symphony of emotions.Sometimes, love is tender and gentle, A slow and graceful waltz, Other times, it’s passionate and wild, A fiery tango that consumes the soul.But through it all, love endures, In its timeless dance, Unfolding the beauty ofthe heart, And embracing the depths of human connection.以上便是一些以英文表达的哲理诗作品。
中西翻译美学对古典诗歌英译的启发作者:傅贝颖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1期摘要:诗歌翻译是一门艺术,以美学角度对诗歌翻译进行探索,对于更好地理解和认识翻译活动具有积极意义。
本文借助对中西方翻译美学的初步探索,通过对比得出异同,重新以翻译美学跨文化的角度审视诗歌翻译。
在坚持传统翻译美学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学习西方相关理论,虚心借鉴他山之石,取长补短,从而促进诗歌翻译的进一步发展。
与此同时,更多的古典诗歌将被呈现在外国读者面前,获得满意的接受度,这既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也在中西文化交流日益深入的基础上丰富了世界文化。
关键词:中西美学;翻译美学;诗歌英译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3-0092-02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诗歌同样也是文学作品中的最高形式,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抒情的方式将思想和情感充分表达出来,并同时富有节奏感与韵律美。
因此要将诗歌的意境再现于外国读者面前,使他们能充分感悟诗歌内涵,给翻译带来了更大的难度,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正是因为诗歌翻译的特殊艺术性,所以将翻译美学作为理论视角进一步探索诗歌翻译,对于提高诗歌翻译具有积极而深刻的指导意义。
但由于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文化积淀的不同,中西美学观必然形成差異,因此以美学为理论基础的翻译美学在中国和西方自然带有各自鲜明的特色。
作为译者,应该通过中西方对比,更多的了解西方的美学思想,学习借鉴西方的翻译美学理论,在继承我国传统翻译美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完善诗歌翻译研究。
一、中西方翻译美学初探(一)中国翻译美学中国的翻译事业始于佛经翻译。
早在汉代的佛经翻译就已经脱离不了美学这条主线。
老子的《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中的“美言不信,信言不美”首先提出了“先质后文”的美学论述,“质”即指实质内容,“文”意为作品的感性形式。
文、质之争由此发源。
而后渐渐有了“文质统一”论,然后二者的统一调和才是中国传统译论的主流。
收稿日期:2010-03-19作者简介:覃丹(1971-),女,壮族,广西德保人,讲师,主要从事英汉诗歌比较研究。
无为·忘言·和谐———道禅思想对美国诗歌的影响覃丹(百色学院外语系,广西百色533000)【摘要】道禅思想或直接性地、或间接性地以中国古典诗歌为桥梁影响和推动了美国诗歌的改变。
道家“无为”思想拓宽了美国诗歌题材;道禅“得意忘言”的诗学理念促进了美国诗歌语言、技巧的变革;道禅和谐美的内涵则为美国诗歌提供了全新的物我观。
从而使美国诗歌更为多元化。
【关键词】道;禅;中国古典诗歌;美国诗歌;影响中图分类号:I712.07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004(2010)03-0051-06Vol.29No.42010年7月第29卷第4期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July.201020世纪初,当西方文化的浪涛汹涌地拍打东方海岸之时,东方思想也悄然涌向西方,道禅学说也借此契机开始了其在美国传播的历程。
其后,经过三四十年代东西方学者对道禅两家学说的大量译介,到五六十年代,道禅学说成为垮掉派运动时期的一个重要思想支柱,其影响几乎渗透了哲学、文艺、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各个领域。
道禅思想对美国诗歌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20世纪一二十年代新诗运动时期,美国的一些诗人开始在自己的作品中应和道家思想。
至五六十年代旧金山文艺复兴时期,随着诗人们对道禅思想的了解加深,他们开始认识到道家和禅宗思想才是中国诗学的真髓。
于是,更多的诗人在自己的作品吸收道禅思想。
(对此,赵毅衡有语:“与其说是中国诗学的确舍儒而趋禅道,不如说这是现代美国诗人的选择性误读,或者说是现代社会的选择性误读,因为中国诗人自己也越来越倾向于把儒家排除在中国诗学之外。
试论加里斯奈德英译寒山诗中的禅宗文化
乔莉萍;刘思佳
【期刊名称】《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035)006
【摘要】我国唐代诗僧寒山的诗歌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被翻译到国外并产生巨大影响,尤其在美国的传播和影响最大,其中美国诗人加里· 斯奈德对寒山诗歌翻译的贡献和影响最大.他英译的寒山诗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主要是因为诗歌中传递的禅宗文化.由于自身的禅宗情结,他与寒山结下不解之缘,他的英译寒山诗歌从多个方面体现他的禅宗思想,通过自我境界的提升、对自然的热爱、对内心的修炼和世界观等诸多方面再现中国的禅宗文化.
【总页数】4页(P133-136)
【作者】乔莉萍;刘思佳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81;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46
【相关文献】
1.加里·斯奈德神话长诗中的“寒山—禅—生态”命题研究 [J], 谭琼琳
2.从家乡走向远方的唐代诗僧寒山——加里·斯奈德英译寒山诗歌问题探析 [J], 乔莉萍;刘思佳
3.试论加里·斯奈德英译寒山诗中的禅宗文化 [J], 乔莉萍;刘思佳
4.试论加里·斯奈德英译寒山诗中的禅宗文化 [J], 乔莉萍;刘思佳;
5.从语言动态顺应看加里·斯奈德寒山诗英译 [J], 蒋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西翻译美学对古典诗歌英译的启发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差不多得文学形式,诗歌同样也是文学作品中得最高形式,它以高度凝练得语言,抒情得方式将思想和情感充分表达出来,并同时富有节奏感与韵律美.因此要将诗歌得意境再现于外国读者面前,使他们能充分感悟诗歌内涵,给翻译带来了更大得难度,对译者提出了更高得要求.正是因为诗歌翻译得特别艺术性,因此将翻译美学作为理论视角进一步探究诗歌翻译,关于提高诗歌翻译具有积极而深刻得指导意义.但由于社会历史背景得不同,文化积淀得不同,中西美学观必定形成差异,因此以美学为理论基础得翻译美学在中国和西方自然带有各自鲜亮得特色.作为译者,应该通过中西方对比,更多得了解西方得美学思想,学习借鉴西方得翻译美学理论,在继承我国传统翻译美学研究成果得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完善诗歌翻译研究.一、中西方翻译美学初探(一)中国翻译美学中国得翻译事业始于佛经翻译.早在汉代得佛经翻译就差不多脱离不了美学这条主线.老子得《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中得“美言不信,信言不美”首先提出了“先质后文”得美学论述,“质”即指实质内容,“文”意为作品得感性形式.文、质之争由此发源.而后慢慢有了“文质统一”论,然后二者得统一调和才是中国传统译论得主流.将其作为翻译活动中在内容和形式上得审美规律和审美标准,对我国得翻译活动及译论进展产生了深远得妨碍.在清末,严复提出了“信达雅”得翻译标准,“信”指得是忠实于原文,即译文要准确,做到不歪曲事实,不遗漏信息,但也不能随意增减内容;“达”指得译文要通顺明了;“雅”则指译文要有文采,选词要生动、形象.此讲将翻译美学推向了极致,在译论美学中始终保持着中心思想得地位.除此之外,作为中国传统美学审美标准得“神似”与“形似”也是翻译标准之一.将“神似”与“形似”作为一对相辅相成得矛盾引入译学并以翻译实践之得第一人当属傅雷.他提出得“重神似不重形似”所强调得是幸免译文得机械生硬,应还原作以神韵.最后是钞票钟书在“林纾得翻译”一文中提出得文学翻译标准“化境”,意为将原作得精神、精髓把握得当,已达到出神入化得翻译,其美学内涵比“神似”更近一步,更深一层.(二)西方翻译美学哲学得思想贯穿西方得翻译理论.在西方早期得翻译理论中,都把哲学中得美学思想作为要紧得理论支撑.因此西方得美学家在研究翻译理论时,都首先从哲学得角度动身,用哲学得思想表述对美得理解和感悟.然而中西得翻译美学思想在本质上是差不多相通得,堪称翻译美学中心思想得“信、达、雅”在西方翻译理论中也能寻出相对应得论述.(三)中西翻译美学对比1、中西一切对比得根源来自于文化.不同得生活环境催生出不同得文化,不同得文化环境又酿造出不同得认知,多表现为:静与动、精神与物质、含蓄与直截了当、主观与客观等.前者为中国人所喜好,后者为西方人所偏爱,因此在美学上,便会产生出截然不同得两种同意心理,突出表现为:中国美学讲究“含蓄模糊”,而西方美学则崇尚“显豁明细”,具体讲来中国美学强调审美主体得直觉感悟,而西方美学强调得是审美主体得逻辑推理.2、任何语言都有其自成体系得语言特征,必定有其薄弱点和不足之处,因此中西方语言必定各有优劣.与西方得字母单词相比,汉字更具感性,能让读者通过文字从视觉上体会到其中得艺术美感,例如“森”字,以三个“木”字堆积以喻森林,“淼”字以三个“水”字得集合以喻水得浩荡.在句式方面,拿英语为例,英语得长处往往是汉语得短处,例:“这是一种冬天发芽长枝春天反而不发芽长枝得品种奇异得树”,这种句子被视为“病句”,比较自然得讲法是:“这是一种品种奇异得树,它冬天发芽长枝,春天反而不发芽长枝”;而英语得定语从句即使长达一整段,只要用词和结构没错,则仍属“可读”.中国翻译美学特别注重感性、重直觉,融逻辑思维于直觉之中,使二者有机融合;相较之下,英语重理性、重规则,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美学家对语言感性、感知得关注.在英语看来,语言只是再现工具,本身没有表现美,全然不同于汉语.与中国传统美学相比,西方美学并不关注语言审美.在西方翻译美学理论当中,有许多思想是与中国翻译美学相近得,因此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中西方文化相互蕴涵彼此得智慧,只有不断进行思想文化上得融汇,才能实现中西方美学翻译共同追求得目标.二、指向中西比较翻译美学得古诗词英译诗歌翻译是一门艺术,译者不仅要做到真正领悟诗歌当中得美,还要依照中西美学观差异揣摩译语读者得同意心理,才能将这种美感通过译文完整地呈现在译语读者面前,使译语读者知之、乐之、好之.要达到此效果,古诗译者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以下要求:(一)分析中国古典诗歌和英诗各自得特征,了解其异同,有利于译者顺利实现诗歌英译得转换.中国诗歌注重对仗和押韵,形式工整对仗;这在英诗中非常难寻到对应体.中国诗歌注重得是平仄音调,而英诗注重得是音步节奏.中国诗歌诗体各异,除唐、宋、元、明、清各朝得诗以外,宋词、元曲也是诗歌得变种,要把这些诗歌译成英语,估计难以有单一得答案.由以上可见,汉语与英语在诗得节奏、韵律、诗体等方面,尽管存在一些共同点,但更多得是各自得特色和差异.译者在诗歌英译过程当中必须做出非常大得尝试和努力,争取最大程度地在译诗中保留或再现诗歌得格律和诗体.(二)完美再现原诗得意境.许渊冲先生提出,译诗“要尽可能传达原诗得意美、音美、形美”,在“三美”之间得关系中,意美才是最重要得,其次是音美,形美是最次要得.即做到“重神似不重形似”,以传达原诗得意境和神韵为首要任务.要在诗歌英译中再现意境美,制造含蓄美、模糊美,给译语读者以足够得审美想象空间,必须先了解意境得总体特征.一般讲来,诗歌得意境必须具有意象性、抒情性、和概括性三个差不多特征.意象是基础,诗歌得意境引起人得美感首先在于诗歌给人得生动形象.只有在具体得形象得基础上,情感才能得到充分得艺术表达.诗人在意象中寄予了自己情感,移情于景.例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言悯农之情;“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言相思之情,等等.对译者而言,在传递意境美得过程中,关键需把握好意境得总体特征.加拿大翻译研究家芭芭拉·格论文联盟达德讲:“面对新得读者群,译者不仅要把一种语言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而且要对一个安全崭新得文化及美学体系进行诠释.”因此译者在诗歌英译过程当中应适当运用制造性叛逆得思维,采纳不同得表现手法、修辞方式,依照文化习俗得差异,实现对原文最高层次得忠实,让译文读者更好得理解和同意.1、表现手法.如李清照《声声慢》中得“寻寻找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译者若单纯追求字面上得忠实,将其译为”search, search, seek, seek; cold, cold, clear, clear; sorrow, sorr ow, pain, pain”,就无法完美再现原诗得意境,倒是许渊冲先生得译文”i look for what i miss; i know what it is i feel so sad, so drear, so lonely, without cheer”将原文作者悲凉得心境表达出来了.此例充分印证了“重神似不重形似”得翻译标准.2、修辞方式.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较为普遍得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拟人、借代、引用典故等,使用这些修辞手法,能够使诗歌表现出含蓄、生动、简约、清新之美.但由于文化或美学观上得差异,不同得修辞手法在中西读者或许会产生不同得效果.如在杜甫《佳人》一诗中得“新人美如玉”,在中文里,把美人必成“玉颜”,但”jade”在英文里却喻指庸俗轻佻得女子.这时就要求译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译语读者角度动身,将其译为” fair/lovely face ” 更合适.3、文化习俗.每个民族都有其特定得文化风俗,因此译者在古诗词英译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制造性,来解决因文化习俗差异造成得交流障碍等咨询题,使译语读者更好地同意译文.如杜牧得《清明》一诗中得“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是中国传统得纪念节日,假如直译,估计无法为译语读者所理解,译者只好用通俗得语言解释了清明节得内容,即“on the day of mourning for the dead it’s raining hard”.三、中西翻译美学比较在古诗词英译中得指导意义由于中西在历史背景、思维方式等方面得不同,汉英两种语言在美学观上表现出了各自得差异.不同得生活环境催生出得不论文联盟同文化,也滋养出了不同得认知眼光和同意心理.拿意境来讲,中国人非常讲究模糊美、含蓄美、或虚或实,如“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营造得动静结合得情境,给予了中国读者以无限得遐想空间,而在译语读者看来,却无法产生情感上得共鸣.因此,运用中西翻译美学理论对古典诗歌英译进行探究,使译者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汉英诗歌各自得艺术内涵和美学价值,更好揣摩读者反应和心理以采取相应得翻译策略.同时,在对比中译者也应对西方美学翻译观加以借鉴和利用,以中为主,做到西为中用,坚持“越是民族得,就越是世界得”得原则努力进展诗歌英译理论.随着诗歌英译水平得提高,作为我国文学奇葩得古典诗歌得美更多地被展现到外国读者面前,我国得古典文化也将得到进一步得发扬光大.。
论寒山诗在美国的接受与影响【摘要】寒山作为唐代的一位诗风独特的禅客诗人,其人其诗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总的来说是被忽视甚至被冷落的;而寒山本人一定不会料到一千年后他的诗竟会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拥有如此多的知音,乃至在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的美国掀起了一股颇具规模的“寒山热”。
这一独特的文学现象“寒山现象”激起了本文作者的研究兴趣,于是便试着运用阐释学的理论对文化误读的角度对其作一初步探讨,以期对寒山现象有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了解【关键词】寒山;文化误读;阐释学;跨文化交流1.引言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跨文化对话和交流也日益频繁。
翻译是最直接、最普遍的文化交流形式,其实践活动中存在误读现象也就在所难免。
本文试图运用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一些观点,主要从阐释学的角度对寒山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并将其放在跨文化对话与交流的背景下进行探索研究以证明文化误读存在的必然性及重新评价其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意义的重要性2. 阐释学与翻译中的文化误读翻译,无论是文学翻译还是非文学翻译,都离不开对原文的理解和解释。
如果说,理解是对原文的接受,那么,解释就是对原文的一种阐发。
在这个意义上,译者既是原文的接受者即读者,又是原文的阐释者即再创作者伽达默尔认为,“理解是一个我们卷入其中却不能支配它的事件;它是一件落在我们身上的事情。
我们从不空着手进入认识的境界,而总是携带着一大堆熟悉的信仰和期望。
解释学的理解既包含了我们突然遭遇的陌生的世界,又包含了我们所拥有的那个熟悉的世界。
” 在伽达默尔看来,理解是以历史性的方式存在的,无论是理解者――人,还是理解的对象――本文,都是历史地存在的,也就是说,都处于历史的发展演变之中的。
这种历史性就使得对象本文和主体都具有各自的历史演变中的“视界”(Ho rizont),因此,理解就是本文所拥有的过去视界与主体的现在视界的叠合。
伽达默尔称之为“视界融合”(Horizontverschmelzung),这样,在现代解释学理论看来,人们面对本文所达到的理解就永远只能是本文与主体相互溶通的产物由此可见,理解的历史性揭示了参与理解的客体都是历史的存在,理解其实就是主体对文本所作的一种特殊的历史逗留,要完全纯客观地理解文本,进行简单的语言层面的语符转换是不可能的误读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成为“出自本身需求的阐释和意义重建。
2004年12月第22卷 第4期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o urnal of Taiy uan Univ ersity o f Techno lo g y(So cial Sciences Editio n)V o l.22 N o.4中日诗歌的英译对英美意象主义诗歌运动的影响罗春霞(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76) 摘要:文章从比较诗学入手,论述了中国古典诗歌和日本俳句的英译在题材、风格、格律、句法、审美等方面对意象主义诗歌产生的影响,从而论证了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古诗;俳句;意象主义诗歌运动;译介;文化交流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37(2004)04-0066-04 在翻译界,人们的注意力已经从以文本为中心的语言学式分析扩展到整个文化领域,开始考虑翻译在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
文学界也开始通过研究翻译和译作来进行文化比较。
但是把比较文学和翻译结合起来,探讨翻译与文学或文化之间的关系这一工作仍很薄弱。
法国比较文学家Van Tieghem (1931)在《比较文学论》里正式讨论了“译本和翻译者”的问题,开了在比较文学中讨论翻译问题的先河。
意大利比较文学家M eregalli(1985)在《论文学接受》一文里指出翻译是语际之间文学交流中最重要、最富特征的媒介。
20世纪90年代初英国比较文学家兼翻译研究家Susan Bassnet 在专著《比较文学》(1993)的有关章节里较为深入地考察了比较文学与翻译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影响。
在国内,钱钟书先生把深入探讨翻译理论的希望寄托在我国比较文学的发展上。
谢天振(2000)在他的《译介学》里也强调了翻译与比较文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在文化交际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本文从诗学比较入手,论述了中国古典诗歌和日本俳句的英译在题材、风格、格律、句法、审美等方面对英美意象主义诗歌产生的影响,从而论证了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39卷第1期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21年2月Journal of 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39No.1Feb.2021doi:10.3969/j.issn.1673-0887.2021.01.021论禅诗英译中的禅意再现冯雪红V(1.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23;2,常州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常州213022)摘要:禅诗英译是中国禅宗文化和诗歌文化“走出去”的主要路径之一。
禅诗英译的主要目标是要实现禅诗中所包含的禅理和禅意在英语和英语文化中的再现。
禅诗英译的方法主要有:以动喻静的转化法、添加注释的厚译法、视觉化译法、陌生化译法、改译法、词语活用法以及创造译法等。
关键词:禅诗;禅意;英译;再现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0887(2021)01-0104-04禅宗是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它融合了传统的佛学、道家文化和玄学思想等,对中国的文化和艺术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禅宗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慧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
'禅’即梵语'禅那’的简称,义为’功德丛林’’思维修’。
禅宗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见性成佛。
”⑴禅宗美学“由魏晋美学接引而进入中国的文化系统,其思想内核包括空、静、不二、圆融等”0。
禅宗之美与中国传统诗歌之美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元好问的“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生动描述了诗歌与禅宗之间的关系。
以禅入诗可以使诗充满禅意,使诗的意境更加深邃,同时又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其中的禅理。
诗中的意象有助于揭示禅理,而禅的内涵有助于展现诗的意境。
诗与禅相互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中国传统诗体一禅诗。
“禅诗寓思想于想象,立禅意于境界,而非字面,很好地阐释了禅宗’不立文字’的特色;诗人造象寓意,读者舍象取义,引渡人们去体悟语言之外的心法,真正体现禅宗’不离文字’的特点。
寒山诗对美国当代文学的影响作者:芦苇泉在美国诗歌的多次运动中,以1910年代的意象主义与19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旧金山文艺复兴二者最为开放,最具包容性。
在这样的两次运动中,中国文化论述,尤其是中国诗歌,连同其他边缘文化,如日本文化、印度文化、印第安文化等论述,都被吸收入美国诗歌之中。
在后一次运动中(50年代—70年代),中国唐代传奇诗人寒山的禅诗被翻译到美国,对美国当代诗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促使一部分诗人改变诗风,并从一定程度上“成为美国青年在文化上认同的对象”。
寒山其人其诗寒山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
姓名不可考。
项楚在《寒山诗注》(中华书局)的序中写道:“一位研究者对他的生平作了这样的推断:寒山本来是生活在农村的文人,因为他有文化气质,而又有骨气,开始是隐者或隐士,隐姓埋名,不应科举,自称贫子。
在漫游中扩大了视野,认识了现实中更多的矛盾和民间疾苦,由隐士而避世进山。
到了五台山,便在寒岩(也叫翠屏山)的山间住了下来,因此由贫子而成了寒山子。
由避世而弃家,这时他结交了国清寺的拾得。
他便抛弃了儒道之流的隐逸思想,皈依佛门,由弃家而出家,字也由寒山子而成为寒山了。
”寒山诗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为世俗诗。
他的民本思想、施展抱复的愿望,以及作为普通人对感情的敏感,在这些诗中有明显的表现。
昨夜梦还家,见妇机中织。
驻梭如有思,擎梭似无力。
呼之迥面视,况复不相织。
应是别多年,髦毛非旧色。
从样的思妻之诗中,一点也看不出他的遁世色彩。
诗人是一位有血有肉六根不净的正常男人。
这城中娥眉女,珠佩何姗姗。
鹦鹉花前弄,琵琶月下弹。
长歌三百响,短舞万人看。
未必长如此,芙蓉小耐寒。
这种人生无常的喟叹声,在寒山的世俗诗中反复地回荡着,是他思索人生的结果,也是他终于通向佛道的途径。
另一类是田园诗。
近似于陶渊明。
第三类是山林隐逸诗,即禅诗。
五台山是道教名山,也是佛教圣地。
诗人隐居寒岩期间,先后受到道佛两教的熏陶。
他有许多诗篇记载了在宗教领域内的心路历程。
寒山诗对美国当代文学的影响作者:芦苇泉在美国诗歌的多次运动中,以1910年代的意象主义与19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旧金山文艺复兴二者最为开放,最具包容性。
在这样的两次运动中,中国文化论述,尤其是中国诗歌,连同其他边缘文化,如日本文化、印度文化、印第安文化等论述,都被吸收入美国诗歌之中。
在后一次运动中(50年代—70年代),中国唐代传奇诗人寒山的禅诗被翻译到美国,对美国当代诗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促使一部分诗人改变诗风,并从一定程度上“成为美国青年在文化上认同的对象”。
寒山其人其诗寒山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
姓名不可考。
项楚在《寒山诗注》(中华书局)的序中写道:“一位研究者对他的生平作了这样的推断:寒山本来是生活在农村的文人,因为他有文化气质,而又有骨气,开始是隐者或隐士,隐姓埋名,不应科举,自称贫子。
在漫游中扩大了视野,认识了现实中更多的矛盾和民间疾苦,由隐士而避世进山。
到了五台山,便在寒岩(也叫翠屏山)的山间住了下来,因此由贫子而成了寒山子。
由避世而弃家,这时他结交了国清寺的拾得。
他便抛弃了儒道之流的隐逸思想,皈依佛门,由弃家而出家,字也由寒山子而成为寒山了。
”寒山诗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为世俗诗。
他的民本思想、施展抱复的愿望,以及作为普通人对感情的敏感,在这些诗中有明显的表现。
昨夜梦还家,见妇机中织。
驻梭如有思,擎梭似无力。
呼之迥面视,况复不相织。
应是别多年,髦毛非旧色。
从样的思妻之诗中,一点也看不出他的遁世色彩。
诗人是一位有血有肉六根不净的正常男人。
这城中娥眉女,珠佩何姗姗。
鹦鹉花前弄,琵琶月下弹。
长歌三百响,短舞万人看。
未必长如此,芙蓉小耐寒。
这种人生无常的喟叹声,在寒山的世俗诗中反复地回荡着,是他思索人生的结果,也是他终于通向佛道的途径。
另一类是田园诗。
近似于陶渊明。
第三类是山林隐逸诗,即禅诗。
五台山是道教名山,也是佛教圣地。
诗人隐居寒岩期间,先后受到道佛两教的熏陶。
他有许多诗篇记载了在宗教领域内的心路历程。